修道一定得苦行、一定要壓抑欲望、一定得遠離世俗種種?
將一切享樂轉化為超凡的經驗,是藏傳密續的修行之法,也是成佛最快速之路。
藏傳密續的修行方式迥然不同。密續不但不把享樂和欲望視為必須全力規避的東西,反而肯定欲望所激起的強大能量,正是修行道上不可或缺的資源。既然修行的目標不外是為了實現我們人類最高的潛能,所以密續設法把每一個經驗都轉化為實現潛能之道──不管其外表上看起來多麼離經叛道。正因為我們這一生和欲望密不可分,所以我們有必要運用欲望龐大的能量,以期轉化生命,達到超凡的境界。
● 密續所有的修行法門,可以說都牽涉到轉化的原理。
● 就密續來說,欲望正是推動我們到達最高目的地的燃料。
● 既然修行的目標是為了實現人類最高的潛能,所以密續設法把每一個經驗轉化為實現潛能之道──不管其外表上看起來多麼離經叛道。
● 只要本著清明的理智和從中萃取菁華的決心修學密續,必定能夠把大家所企求的完滿和內在的滿足,帶進自己的人生。
● 密續的功能在於把一切享樂轉化為出世間超凡的經驗,潛入深邃、洞澈實相的意識層。
● 密續強調讓人們盡情地享受世俗的享樂,同時把享受的能量導入迅速、有效的修行道,實現我們的潛能,成就無上正覺的佛果。這才是最善巧地運用我們人類寶貴潛能之道。
● 不管是禪修、課誦或其他任何活動,整個重點在於,發現人性的本源、進入深層的本性,觸及內心本源的全覺、無二現。
● 把目前這個痛苦和不滿足之源的人身,轉化為大樂道,成辦自他究竟的安樂。這是所有密續法門終極的目標。
作者簡介:
圖敦‧耶喜喇嘛(Lama Thubten Yeshe)
1935年出生於西藏拉薩附近的托倫。六歲時進入色拉寺接受嚴謹的學術及精神教育。1959年中共接管西藏後,他逃到印度,在東北部的巴薩杜雅難民營完成教育。之後,定居於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不遠處的波達那塔附近。
耶喜喇嘛到了尼泊爾之後,開始竭誠地接引西方弟子。1971年,他和梭巴仁波切於柯磐寺開始了一年一度的「11月禪修課程」,吸引了日益增多的學生。之後這些弟子回到自己的國家,召集同好繼續修習佛法,在世界各地成立佛法中心,把佛法傳到西方社會。認識耶喜喇嘛的人,都非常讚嘆他開明、慈悲、溫馨、幽默、睿智、善巧的說法,和不遺餘力地弘法利生的精神。
1974年,耶喜喇嘛成立了「護持大乘法脈聯合會」。1984年,耶喜喇嘛圓寂於美國。他的轉世天津宇色仁波切在1985年出生,其父母是西班牙人。
更多耶喜喇嘛的資訊,請參考英文網站:www.lamayeshe.org
譯者簡介:
釋妙喜
台大經濟系畢業,美國加州大學(UCLA)管理碩士。1991年擔任法光雜誌主編,1992年創辦經續雜誌並擔任主編。已經出版的譯著包括:《滿足之門》《心匙》《宗喀巴大師上師相應法》《愛是最究竟的康復》《親愛的喇嘛梭巴》《快樂的秘訣》《師心佛心》等。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英文版編者序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已故喇嘛耶喜(Lama Thubten Yeshe)在一九七五年到一九八三年間,關於佛教密續的開示錄。
編集這本書的構想源於一九八一年。當時喇嘛耶喜認為有必要出版一本通俗易懂的入門書,介紹密續。密續一直都被視為是西藏佛教中較深奧難懂的教法。喇嘛耶喜卻認為密續的中心思想其實很簡單明瞭,而且特別契合本世紀的生活。
喇嘛耶喜經常提到,西方世界已經能夠開發自然界各式各樣巨大的能源,但大家對於人人內在本具、比核子能還要強大的能量,卻僅是一知半解。只要一天不開發這個潛能,人生就注定不會圓滿而且沒有意義,精神和情緒上都會蒙受無比的壓力。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徵。修習密續,能夠轉化、運用這股內在強大的潛能,發揮到極致,超脫這一切壓力,轉化我們的生命,讓生命變得圓滿而有意義。
喇嘛耶喜認為,修習密續是合乎科學的,非常適合現代的西方社會。換句話說,密續不同於其他的法門,它著重直接的體驗,經由實際逐步地探索人類的處境而達到自我醒覺。
從一九八二年到一九八三年的冬天,我們在義大利塞希那(Cecina)舉行編輯閉關,目的是整理喇嘛耶喜有關密續的開示錄,為出版做準備。在那之前的十年間,喇嘛耶喜有關密續的開示錄達數百份之多。每一位編輯各自選擇一個特定的密續法門或一組主題,進行整理工作。本書的雛形來自那次的整理及接續的編輯工作。我們盡可能忠於喇嘛耶喜的用語和風格。
初稿於一九八三年四月在印度達蘭薩拉讀給喇嘛耶喜聽,由他在文辭及內容上做許多修正、補充解釋和建議。同年,他在全世界各地繼續演講,這些開示錄,特別是在義大利彭美雅(Pomaia)及美國加州坎溪(Boulder Creek )的開示,也一併收錄在本書中。
原本我希望由喇嘛耶喜親自校正完稿,可惜事與願違。一九八三年三月,喇嘛耶喜圓寂。之後的幾個月,我的編輯工作幾乎完全停頓下來,因為我發現自己無法面對一個傷心而無法改變的事實──再也聽不到喇嘛甜美、詼諧的聲音了。幸好得到許多朋友善意、耐心的支持,最後才得以完成這本書,呈獻給讀者。
任何聽過喇嘛耶喜開示的人都知道,要想用印刷文字來捕捉他那具有無限威力的開示,簡直是不可能。就像所有偉大的上師一樣,他的開示蘊含的無限力量,來自他本身的出現,而不在於他所用的非正統或不合文法的字句。就如同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是隨機應變的,不同的聽眾有不同層次的領悟。我們編輯所能做的,只是盡可能忠實地聽錄這些錄音帶及文稿,盡量領悟他的教誨,然後盡力清楚地表達出內心所領會到的意思。
喇嘛梭巴仁波切曾經說:「大多數的老師就像我一樣,只會教他們懂的東西,不太會隨順大家的需要。但是對喇嘛來說,每次說法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他不只是談一個主題。聽眾之中有些人會有各種不同的問題,如修行問題、個人問題、家庭問題等,這些喇嘛全部都會談到。而且,每個人聽了喇嘛一個小時的開示之後,他們的問題都會得到解答。剛開始有些人可能只是來看看西藏喇嘛長什麼樣子,其他一些人可是很誠懇地想要來求平安。等到喇嘛的開示結束,大家都會帶著愉快的心情回家,他們的問題都得到解決了。」仁波切的這番話,指出了喇嘛耶喜的說法有多方面的功德。
把這直接關聯到目前這本著作的主題來說,喇嘛耶喜具有神奇的能力,可讓他碰到的人觸及和平、智慧和喜悅的源頭,而他們以前或許只是模糊地知道有那麼一回事。喇嘛耶喜最高深的開示或許只是這樣:我們每個人的內在不僅對自己的問題都有答案,而且都有潛能過更高水準的生活,超乎我們目前的想像。倒不僅是喇嘛耶喜曾經一一顯現他自己的內在已經實現那種潛能,對認識他的人來說,儘管他的心臟毛病好幾年前就可能讓他喪命,他還是持續不斷無私地布施奉獻,光是這一點,的確就是甚深的激勵。更驚人的是,他有辦法激勵他的聽眾產生信心,知道他們本身也具有類似的無窮潛能有待開發。
喇嘛耶喜這本開示錄介紹密續深廣的主題,從頭到尾我們都盡量少用專門的術語。這樣做是遵照喇嘛耶喜的願望,盡可能設法用直截了當的方式傳達這些教法的意味。不過在用到術語時,不管是英文、梵文或藏文,都會在書末的「辭彙解釋」中註明。那些有興趣進一步涉獵本書所提到各種不同主題的人,可以在本書的末頁找到附有簡短註釋的建議閱讀書單。
喬納生‧藍道(Jonathan Landaw)
一九八七年三月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英文版編者序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已故喇嘛耶喜(Lama Thubten Yeshe)在一九七五年到一九八三年間,關於佛教密續的開示錄。
編集這本書的構想源於一九八一年。當時喇嘛耶喜認為有必要出版一本通俗易懂的入門書,介紹密續。密續一直都被視為是西藏佛教中較深奧難懂的教法。喇嘛耶喜卻認為密續的中心思想其實很簡單明瞭,而且特別契合本世紀的生活。
喇嘛耶喜經常提到,西方世界已經能夠開發自然界各式各樣巨大的能源,但大家對於人人內在本具、比核子能還要強大的能量,卻僅是一知半解。只要一天不開發這個潛能...
章節試閱
1.心性本淨
佛陀的啟示
通稱為「佛教密續」的教法和修行,可以追溯到兩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的時代。釋迦牟尼佛(簡稱釋尊)於西元前六世紀,誕生為印度王子悉達多。為了區分釋尊和在他前後降世的其他覺者,我們稱之為「歷史上的佛陀」。
依據傳統的史料記載,釋尊一生當中最初的二十九年,可以說是被囚禁在溺愛他的父親淨飯王為他建造的欲樂宮殿中。最後,在首度察覺到老、病、死之後,釋尊逃離父王的轄區,開始尋覓終止一切苦難和不滿足之道。
釋尊曾經嚴格地克己、苦修長達六年之久,企圖藉此掌控身心,到頭來卻只發現這種極端的做法和從前耽溺於感官欲樂的生活一樣,都是誤入歧途。最後,他依循不偏於禁欲或縱欲的中庸之道,規避一切極端的行持,因而得以從內心根除甚至是最微細的苦因和無明,成為圓滿的正覺者──佛陀。
在其後四十五年的餘生當中,釋尊因材施教,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教導人們遵循這種中道過活、並開展心性。他所教導的每一種法門,都是針對特定的某一類人的性格和習性而設計的。
佛陀的教法,梵文稱為「達摩」,意為杜絕苦及苦因,包含成千上萬種不同的法門,用以克服身心的障礙,保障我們的安樂和福祉。佛陀所有的教法都可以納入(顯)經和(密)續這兩個範疇之中。顯密二乘之間雖然有些差異,但是兩者都建立在一個共同的基礎:心性本淨。
心性本淨
根據佛教的教義,不管我們此刻多麼迷惑、煩惱,生命底層、核心的本性都是清淨、明澈的。正如雲層可能暫時遮蔽太陽,卻無法損及太陽發光的力量;同樣地,身心暫時的染垢──困惑、焦慮,以及由此所引生的苦,可能暫時造成障蔽,卻無法損及甚或觸及心識本自清淨的體性。愛心和智慧的無盡藏,安住在自他一切有情的內心深處,毫無例外。所有的修行法門,不管是否稱之為佛法,其終極的目標都是為了聯繫、彰顯這個本自清淨的心性。
一旦我們開展自己內在的清淨、內在的悲心和內在的愛心,就能夠看到這份清淨和慈愛反映在其他有情身上。反之,如果還沒有接觸到自己內在的這些品性,便會把每一個人都看成是醜陋、囿限的。理由是,不管我們每天從外在的現實世界看到什麼,都不過是自己內在實況的投射。
內心深處本具清淨的體性,這是經驗的事實,它的存在並非基於信仰或盲目的接受教條。從古至今的整個歷史上,已經有無數人發現自己內在這個和平、慈愛和智慧的大寶藏,而且有無數偉大的教師和導師,很善巧地教導其他人如何能夠同樣地發現自己最深邃的本性,同時體驗到自然會隨之而來的無上安樂。釋迦牟尼佛即是這些非常慈愛的精神導師之一。釋尊所宣說的諸多教法和修行法門,全都是為了幫助我們實現人類最高的潛能。
依照佛教的術語,「菩提」或「佛果」是我們人類個別進化的終極目標。一旦我們徹底去除目前蒙蔽自心的貪、瞋、癡等一切煩惱,而且把我們所有的一切良善品德充分發揮出來,每一位有情都能夠達到這個境界。這種圓滿地實現潛能、徹底醒覺的境界,具有的特色是:無限的智慧、無限的慈悲和無限的善巧方便、無限的威力。
因乘和果乘
依據經乘(俗稱顯教),自我實現之道是漸進的過程,一方面淨除內心所有的過失和限制,另方面開展慈愛和智慧等有益的品德。這種漸進的修行之道包括造下特定的因──遵守戒律、發展定力、修習禪觀等等,以便將來成就圓滿正覺。經乘所採取的這種漸進修行方式,強調為了達到未來的成果而造因,所以有時被稱為「因乘」。
密續是遠比經乘這種漸進的修行方式更快捷的成佛之道。儘管密續行者和經乘行者一樣,不會疏於造下成佛的因,不過他們是把將來修行圓滿的果位,當作修行道的起點。換句話說,這些十分善巧的密續行者(依照梵文的名稱是「瑜伽士」),學會當下就把自己當作是圓滿正覺的佛一樣地思惟、言談、行動。這種強力的修行方式,是把未來圓滿正覺的成果帶到當下的修行,所以密續有時被稱為「果乘」。 密續的修行觀
依照密續,功德圓滿不是等著我們將來到達的境界。「如果我現在努力修行,或許將來會成為功德圓滿的佛」,或「如果我今生循規蹈矩,舉止行為像一個宗教人士,也許有一天我會上天堂」。根據密續的教法,天堂當下即是!我們當下就應當是天神和天女。不過,我們現在背負著囿限的觀念:「男人都是像這樣;女人都是像那樣;我就是這付德行,無可奈何」等等。所以,我們自己的內在有矛盾,和別人之間也有衝突。一旦我們依照密續的觀點去修行,而且體認到每一個男人都是完整的男人,每一個女人都是完整的女人,便能夠化解所有這一切矛盾和衝突。
每一個男人和女人實質上都兼具男性和女性的能量。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所有宇宙能量的綜合體。達到功德圓滿所需要的一切,我們的內在當下具足,問題只在於要能夠認知它,而這就是密續的修行觀。
非凡的轉化
一般來說,密續所有的諸多修行法門,可以說都牽涉到轉化的原理。現代科學顯示,物質的宇宙和其無窮盡的種種現象︱由最微小的粒子到最大的銀河,都是以能量的形式不停地轉化、演進。我們的身心也是能量體,健康或生病、平衡或狂野,都取決於身心的能量是否調和。只要修行得當,我們大可透過密續的法門駕馭所有的能量,包括平常察覺不到的那些微細卻極具威力的能量,利用它們來成就一切之中最偉大的轉化。我們就是這樣從一個平凡、囿限、困在卑微的自我硬殼中的煩惱漢,昇華為具足無限的慈悲和觀慧、徹底開悟的全覺者。
我們怎麼能夠成就這麼非凡的轉化?到哪裡去找尋所需要的資源,來促成這麼奧妙的轉變?用不著遠求!不必從原子核去萃取,也不需要搭太空船到外太空,到某個遙遠的星球去尋找。密續這種奧妙的轉化過程所需要的基本能量,正是我們自己的欲望能量。
1.心性本淨
佛陀的啟示
通稱為「佛教密續」的教法和修行,可以追溯到兩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的時代。釋迦牟尼佛(簡稱釋尊)於西元前六世紀,誕生為印度王子悉達多。為了區分釋尊和在他前後降世的其他覺者,我們稱之為「歷史上的佛陀」。
依據傳統的史料記載,釋尊一生當中最初的二十九年,可以說是被囚禁在溺愛他的父親淨飯王為他建造的欲樂宮殿中。最後,在首度察覺到老、病、死之後,釋尊逃離父王的轄區,開始尋覓終止一切苦難和不滿足之道。
釋尊曾經嚴格地克己、苦修長達六年之久,企圖藉此掌控身心,到頭來卻只發現這種極端的...
推薦序
對於想要了解密續真相的人來說,本書是很扼要的導引。全書可以劃分為三個單元:第一個單元包含前四章,介紹密續基本的理念和特色。第二個單元包含第五至九章。修習大乘佛教的人大都知道,密續是大乘佛教進階的法門,需要具備經部(俗稱顯教)的基礎。所以,喇嘛耶喜在本書的第五至七章介紹進入密續必修的三個前行,亦即經部的三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見。不過,喇嘛耶喜是從密續轉化能量的觀點解析這三個前行。第八、九章介紹密續不共的前行。第三個單元包含第十至十二章,介紹最高深的無上密續法門。其中第十和十一章介紹無上密續中的生起次第;第十二章介紹圓滿次第。
本書一開始就介紹密續的法源來自釋迦牟尼佛,「心性本淨」是顯密共同的基礎,並指出顯密二乘不同的修行理念。「能量的轉化」是密續的一大特色,而密續奧妙的轉化過程所需要的基本能量,正是我們自己的欲望能量。
我們活在欲界,貪欲無所不在,而所有欲望背後的動機,都是想要得到快樂。儘管如此,我們的生活卻充滿了痛苦和不滿足。為什麼?因為我們不懂得善巧地運用欲望的能量。
為什麼凡庸的貪欲必定導致挫折和失望?因為凡庸的享樂經驗被無明蒙蔽,欠缺清明的正念和光明。我們一向無知地接受凡庸相,不了解在粗分的凡庸身之內存在著更微細的意識身──大樂智慧潛在的能量來自這些更微細的層次。
密續的本尊象徵大樂智慧能量的極致,那是我們實質的真面目。培養強烈的天慢,自現為本尊,鬆弛牢固的自我觀,轉化的經驗才具威力。問題是:如何鬆解凡庸的表相和觀念加諸自己的束縛,開創內在的空間呢?我們必須透過修前行,做好準備。一方面必須修習顯密共同的基礎: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見;另方面,也有必要修習密續不共的前行:冥思內心深層至極清淨的明性,設法恆時和心識底層的明性保持聯繫。還有,我們有必要修上師相應,透過外在上師身教和言教,接受密續傳承的啟發和加持,激發我們潛在的覺性。另方面,透過修上師相應,認同自己和常駐於我們內在的絕對上師──佛性是一體的,這是密續道的根本。
根據密續,凡庸的死亡、中陰和轉生是一切困境的根源。由於我們帶著不由自主的身心生、死、轉生,所以勢必經歷凡庸生命的身心諸苦。透過無上密續法門,可以徹底避免這種不由自主的轉生,以及隨之而來的一切問題。本書在第三個單元說明密續行者如何把凡庸的死亡-中陰-轉生,轉化為佛正覺的法、報、化三身。藉此,讓我們明瞭無上密續法門的精髓。
生起次第中的禪修三身,只是為進階的圓滿次第做準備的演練,圓滿次第才能夠實際把凡庸的身心,轉化為覺者徹底超俗的身心。本書的最後一章扼要地解析圓滿次第的一些課題──內熱的禪修,它的目的和功效,以及修習密續要有所成就必須具備的品德。
釋妙喜
對於想要了解密續真相的人來說,本書是很扼要的導引。全書可以劃分為三個單元:第一個單元包含前四章,介紹密續基本的理念和特色。第二個單元包含第五至九章。修習大乘佛教的人大都知道,密續是大乘佛教進階的法門,需要具備經部(俗稱顯教)的基礎。所以,喇嘛耶喜在本書的第五至七章介紹進入密續必修的三個前行,亦即經部的三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見。不過,喇嘛耶喜是從密續轉化能量的觀點解析這三個前行。第八、九章介紹密續不共的前行。第三個單元包含第十至十二章,介紹最高深的無上密續法門。其中第十和十一章介紹無上...
作者序
英文版編者序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已故喇嘛耶喜在一九七五年到一九八三年間,關於佛教密續的開示錄。
編集這本書的構想源於一九八一年。當時喇嘛耶喜認為有必要出版一本通俗易懂的入門書,介紹密續。密續一直都被視為是西藏佛教中較深奧難懂的教法。喇嘛耶喜卻認為密續的中心思想其實很簡單明瞭,而且特別契合本世紀的生活。
喇嘛耶喜經常提到,西方世界已經能夠開發自然界各式各樣巨大的能源,但大家對於人人內在本具、比核子能還要強大的能量,卻僅是一知半解。只要一天不開發這個潛能,人生就注定不會圓滿而且沒有意義,精神和情緒上都會蒙受無比的壓力。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徵。修習密續,能夠轉化、運用這股內在強大的潛能,發揮到極致,超脫這一切壓力,轉化我們的生命,讓生命變得圓滿而有意義。 喇嘛耶喜認為,修習密續是合乎科學的,非常適合現代的西方社會。換句話說,密續不同於其他的法門,它著重直接的體驗,經由實際逐步地探索人類的處境而達到自我醒覺。
從一九八二年到一九八三年的冬天,我們在義大利塞希那(Cecina)舉行編輯閉關,目的是整理喇嘛耶喜有關密續的開示錄,為出版做準備。在那之前的十年間,喇嘛耶喜有關密續的開示錄達數百份之多。每一位編輯各自選擇一個特定的密續法門或一組主題,進行整理工作。本書的雛形來自那次的整理及接續的編輯工作。我們盡可能忠於喇嘛耶喜的用語和風格。
初稿於一九八三年四月在印度達蘭薩拉讀給喇嘛耶喜聽,由他在文辭及內容上做許多修正、補充解釋和建議。同年,他在全世界各地繼續演講,這些開示錄,特別是在義大利彭美雅(Pomaia)及美國加州坎溪(Boulder Creek )的開示,也一併收錄在本書中。
原本我希望由喇嘛耶喜親自校正完稿,可惜事與願違。一九八三年三月,喇嘛耶喜圓寂。之後的幾個月,我的編輯工作幾乎完全停頓下來,因為我發現自己無法面對一個傷心而無法改變的事實︱再也聽不到喇嘛甜美、詼諧的聲音了。幸好得到許多朋友善意、耐心的支持,最後才得以完成這本書,呈獻給讀者。
任何聽過喇嘛耶喜開示的人都知道,要想用印刷文字來捕捉他那具有無限威力的開示,簡直是不可能。就像所有偉大的上師一樣,他的開示蘊含的無限力量,來自他本身的出現,而不在於他所用的非正統或不合文法的字句。就如同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是隨機應變的,不同的聽眾有不同層次的領悟。我們編輯所能做的,只是盡可能忠實地聽錄這些錄音帶及文稿,盡量領悟他的教誨,然後盡力清楚地表達出內心所領會到的意思。
喇嘛梭巴仁波切曾經說:「大多數的老師就像我一樣,只會教他們懂的東西,不太會隨順大家的需要。但是對喇嘛來說,每次說法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他不只是談一個主題。聽眾之中有些人會有各種不同的問題,如修行問題、個人問題、家庭問題等,這些喇嘛全部都會談到。而且,每個人聽了喇嘛一個小時的開示之後,他們的問題都會得到解答。剛開始有些人可能只是來看看西藏喇嘛長什麼樣子,其他一些人可是很誠懇地想要來求平安。等到喇嘛的開示結束,大家都會帶著愉快的心情回家,他們的問題都得到解決了。」仁波切的這番話,指出了喇嘛耶喜的說法有多方面的功德。
把這直接關聯到目前這本著作的主題來說,喇嘛耶喜具有神奇的能力,可讓他碰到的人觸及和平、智慧和喜悅的源頭,而他們以前或許只是模糊地知道有那麼一回事。喇嘛耶喜最高深的開示或許只是這樣:我們每個人的內在不僅對自己的問題都有答案,而且都有潛能過更高水準的生活,超乎我們目前的想像。倒不僅是喇嘛耶喜曾經一一顯現他自己的內在已經實現那種潛能,對認識他的人來說,儘管他的心臟毛病好幾年前就可能讓他喪命,他還是持續不斷無私地布施奉獻,光是這一點,的確就是甚深的激勵。更驚人的是,他有辦法激勵他的聽眾產生信心,知道他們本身也具有類似的無窮潛能有待開發。
喇嘛耶喜這本開示錄介紹密續深廣的主題,從頭到尾我們都盡量少用專門的術語。這樣做是遵照喇嘛耶喜的願望,盡可能設法用直截了當的方式傳達這些教法的意味。不過在用到術語時,不管是英文、梵文或藏文,都會在書末的「辭彙解釋」中註明。那些有興趣進一步涉獵本書所提到各種不同主題的人,可以在本書的末頁找到附有簡短註釋的建議閱讀書單。
喬納生.藍道(Jonathan Landaw) 一九八七年三月
英文版編者序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已故喇嘛耶喜在一九七五年到一九八三年間,關於佛教密續的開示錄。
編集這本書的構想源於一九八一年。當時喇嘛耶喜認為有必要出版一本通俗易懂的入門書,介紹密續。密續一直都被視為是西藏佛教中較深奧難懂的教法。喇嘛耶喜卻認為密續的中心思想其實很簡單明瞭,而且特別契合本世紀的生活。
喇嘛耶喜經常提到,西方世界已經能夠開發自然界各式各樣巨大的能源,但大家對於人人內在本具、比核子能還要強大的能量,卻僅是一知半解。只要一天不開發這個潛能,人生就注定不會圓滿而且沒有意義,精神和...
目錄
前言 英文版編者序 譯者序 導讀
1. 心性本淨 佛陀的啟示 心性本淨 因乘和果乘 密續的修行觀 非凡的轉化
2. 我們活在欲界 我們活在欲界 貪欲無所不在 輪迴與涅槃 別解脫道:嚴守根門 密續道:轉化欲望的能量 宗教排斥享樂? 佛陀與享樂之道 當今萃取密續精華之道
3. 轉煩惱為菩提 轉煩惱為菩提 內在的完滿 密續四部 貪欲誇張的投射 為何老是不滿足? 大樂和智慧結合 量力而為
4. 什麼是你的真面目? 建立神聖的自我觀 自現本尊 什麼是你的真面目? 本尊瑜伽 云何降伏其心? 改造內在 開創內在的空間
5. 出離心──堅決的超脫 徹底放下貪執 真假「出離」 堅決的超脫 滿足來自內在的單純 著眼於非凡的大樂 放棄虛偽的歸依
6. 菩提心──密續之鑰 自利或利他 開放心.菩提心 超脫自我愛惜 切莫誤解菩提心 平等心是基礎 如何禪修平等心 關於平等心的誤解 修行密續之鑰
7. 空正見──超凡的智慧 正見與妄見 錯謬的投射 夢和空性 找不到「我」 頑強的我執 識破妄見 魔術師和觀眾 緣起故存在 一切法畢竟空 培養中道
8. 不見即是徹見 不見即是徹見 消歸自性 清明無二現 境由心造 愛與安詳 色彩和大樂 極樂地潛入實相 圓熟覺悟的潛能
9. 啟發來自上師 啟發來自上師 內在和外在的上師 修行的模範 為何需要灌頂? 那洛巴的故事 灌頂須知 上師相應法 與上師本尊合一 啟發內心 衝破凡庸見的牢獄
10. 無上密續入門 金剛身和常駐心 改變死亡觀 轉死亡、中陰和轉生為道用 佛的三身 善用人身 死亡的過程 粗分四大隱沒的過程 細分心隱沒的過程 轉死亡為法身經驗 轉中陰為報身經驗 轉再生為化身經驗 斬斷轉生
11. 超凡的自現 由自憐到超凡的自現 禪修法身 融入虛空 禪修報化身 放下 天慢與明現 密續的性格 結合智慧的享樂
12. 最後的成就 奇妙的內熱 內在大樂之源 空行和空行母 實現內在的潛能 成功之鑰
迴向文
辭彙解釋
建議閱讀書單
護持大乘法脈聯合會(FPMT)
喇嘛耶喜智庫
前言 英文版編者序 譯者序 導讀
1. 心性本淨 佛陀的啟示 心性本淨 因乘和果乘 密續的修行觀 非凡的轉化
2. 我們活在欲界 我們活在欲界 貪欲無所不在 輪迴與涅槃 別解脫道:嚴守根門 密續道:轉化欲望的能量 宗教排斥享樂? 佛陀與享樂之道 當今萃取密續精華之道
3. 轉煩惱為菩提 轉煩惱為菩提 內在的完滿 密續四部 貪欲誇張的投射 為何老是不滿足? 大樂和智慧結合 量力而為
4. 什麼是你的真面目? 建立神聖的自我觀 自現本尊 什麼是你的真面目? 本尊瑜伽 云何降伏...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