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非一病,百病兼之!
從古自今,平胃散向來被視為祛溼良方,
由張書陸醫師家傳的獨門平胃散加減方,深入改善你的「濕」!
平胃散,方出《和劑局方》,由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等四味藥打成極細末,和生薑、大棗煎湯服用。
本書是一本系統論述平胃散的專著,特別適合臨床工作者以及廣大民眾使用,分別介紹了平胃散的出處、藥物組成、方論、藥理作用及平胃散的加減與臨床運用。
從無濕一身輕,祛濕解百病,深入淺出解說顧脾胃首中「治濕」,現代人為何會濕氣重?以及如何分辨濕邪?濕邪有哪些特點呢?強調脾胃運化失調易生濕病。平胃散祛溼良方從古自今的介紹與功用,帶出張醫師的獨特平胃散加減方。
平胃散可治療多種疾病,因脾胃屬中焦,易生濕生痰,影響人體消化功能,因此臨床中平胃散在消化道疾病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如臨床可用於治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多種急慢性腸炎、膽囊炎、膽石症,功能性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征等疾病。
平胃散的應用絕不限於消化道疾病中,中醫研究「辨證論治」、「異病同治」,臨床上只要所辨病症相同,即可應用相同的治則及方藥進行治療。因此,臨床上證屬痰濕內蘊或脾胃濕滯的病症均可以應用,這擴大了平胃散的臨床應用範圍。
作者簡介:
張書陸博士
出生於台灣苗栗大湖鄉,家中三代行醫世家,其兄張步桃是台灣研究《傷寒論》專家,學術成就備受海內外醫界推崇。
自幼習醫,耳濡目染,熱愛研究中醫病理及藥方,致力於平胃散加減方研習,歷經20年之久,將平胃散系統論述整理成專書,以期提供臨床工作者以及廣大民眾使用。
學經歷:
台灣中醫師檢定考試
湖北中醫學院本科班
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
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士
中國國家執業醫師考試
廣州市西關國醫館特聘中醫專家
中山市東鳯人民醫院特聘中醫專家
廣東省梅州市中醫醫院特聘中醫専家
廣東省梅州市華普醫院特聘中醫專家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獨步全世界的好書
平胃散是中醫臨床常用的方劑,也是一個古老的處方。從事中醫的同道可以說是人人耳熟能詳,但能夠把此處方考證詳實,古今接軌,發揮的巨細靡遺,淋漓盡致者,張博士不但是國內第一人,即便在全世界的中醫界學者,也無人能出其右。
序者和張書陸博士,關係非比尋常。其令兄張步桃醫師在世時,我和張博士即相識,也常在其令兄處得知他好學深思,早對中醫藥發生濃厚的興趣,據知他的尊翁,張老先生在世時即以中醫爲鄰里解困療疾,造福族人,古人說,「醫不三世,不服其藥」,張博士算來也是三代名醫了。
書陸博士的這部大作,我翻閱再三,頗感他對這個方劑研究之深厚,可算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真是一本獨步全世界的好書,希望讀者都喜歡他,將來人手一冊,可以作爲保健,可以幫助救人。最後我用一副對聯來恭賀他的大作,付梓問世。
濟世爲懷,一生志願。
活人有數,三代心傳。
董延齡
二○二○年六月十三日
名人推薦:獨步全世界的好書
平胃散是中醫臨床常用的方劑,也是一個古老的處方。從事中醫的同道可以說是人人耳熟能詳,但能夠把此處方考證詳實,古今接軌,發揮的巨細靡遺,淋漓盡致者,張博士不但是國內第一人,即便在全世界的中醫界學者,也無人能出其右。
序者和張書陸博士,關係非比尋常。其令兄張步桃醫師在世時,我和張博士即相識,也常在其令兄處得知他好學深思,早對中醫藥發生濃厚的興趣,據知他的尊翁,張老先生在世時即以中醫爲鄰里解困療疾,造福族人,古人說,「醫不三世,不服其藥」,張博士算來也是三代名醫了。
書陸博士的...
章節試閱
PART1 治濕,顧脾胃
無濕一身輕,袪濕解百病
脾胃運化失調易生濕病
脾胃是什麼?
脾和胃是一對孿生兄弟,在各種場合中總是同時出現。一個人脾胃功能的強與弱,直接關係著他的生命盛衰。脾胃功能好的人,氣血旺盛,中氣十足,說話有力氣,身體也結實;脾胃虛弱的人,說話無力,身體羸弱,疾病叢生,影響健康和壽命。
中醫認為,脾為五臟之一,胃為六腑之一,二者通過經脈絡屬而構成表裡關係,胃是負責接收食物的,而脾是負責運化食物的,因此二者有不可分割的關係,中醫便將脾和胃放在一起,統稱為「脾胃」。
在中醫裡,脾胃是一個內涵十分廣泛的概念,不僅涵蓋了現代醫學的消化系統,並且與神經、內分泌、免疫、運動等系統也有一定的聯繫。這與西醫所說的脾和胃是不同的。
脾胃為後天之本
中醫是非常重視脾胃的,稱脾胃為後天之本。《黃帝內經》記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脾胃有接受和消化食物的功能,它們是主管糧食的官兒,相當於現代的後勤部長,食物中的營養,都是由脾胃「加工」並且輸送到全身各處,並在身體裡發揮作用的。
人們常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想要打好一場仗,先得保證糧草充足,否則再強壯的軍隊,沒有糧草供應,也不會支撐太久的。我們的脾胃就像是軍隊的「糧庫」,脾胃一旦失常,我們的身體也將面臨一系列的問題。
脾胃又是氣血生化之源
脾胃又是氣血生化之源,有了脾胃的「辛勤工作」,人的氣血才會充足。如果一個人的脾胃功能不好,那麼身體的氣血就會出現生成不足。這就好比是鮮花得不到土壤和水的滋潤一樣,會慢慢地枯萎。
人在出生之前,是由先天之腎精為胎兒生長發育供應營養物質的;人出生以後,所有的生命活動都有賴於後天的脾胃攝入營養物質來供給。先天不足的人,可以通過後天的調養來補足,同樣可以延年益壽;但就算是先天非常好,如果不重視後天脾胃的調養,人就會多病減壽。
《脾胃論》作者李東垣認為,脾胃不足、元氣虛弱是內傷疾病的主要原因。不僅如此,脾胃氣虛,元氣不足,則人體的陽氣不能固護體表,人就很容易感受外邪的侵擾。這說明不論是外感還是內傷,都與脾胃元氣的充盛與否有關,否則「脾胃乃傷,百病由生」。
中醫認為,脾胃是五臟六腑的中心,與其他臟腑關係非常密切,脾胃有病很容易影響其他臟腑,而且根據五行關係,很容易出現相生相剋的疾病傳變現象。因此,作為一個優秀的醫者,在治療疾病上應該考慮到疾病的傳變規律,彼此都要照顧到。
脾胃不調,易生濕病
大家都知道,人是以水穀為本的,受水穀之氣以生。《素問.平人氣象論》中這樣說:「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什麼是水穀?水穀,即吃到和喝到肚子裡的東西。人得吃東西,不吃東西怎麼能活呢?俗話說得好:「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
胃不僅主受納水穀,還負責腐熟水穀。「受納」有接受、容納之意;「腐熟」就是食物經過胃的初步消化後形成食糜。人通過嘴吃進食物後,經過食管,容納於胃,在胃中進行初步消化,並形成食糜,成為更易於轉運吸收的狀態。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強調吃飯一定要細嚼慢咽的原因。
在這裡,胃的受納功能,不僅是包括接受、容納之意,它還有主動攝入的意思,中醫裡也叫「攝納」。胃在胃氣的作用下能主動攝納食物,胃氣以降為順,使飲食往下走,這樣我們的胃才會騰出地方來,為後續食物做繼續的受納工作。為什麼人餓了後會產生食慾、想吃東西?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通過以上一系列的過程,水穀便在脾胃的共同作用下在體內完成了旅行的第一步——消化和運化。沒有這開始的第一步,以後的道路再順暢也是毫無意義的。由此我們也看出,想要身體健康,先要養護好脾胃。否則,脾胃受損了,人的健康就失去了基礎,生命之樹就會枯萎。如果胃的這一功能發生障礙,人就會出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胃脘脹痛等症。
我們再來說脾主運化。「運」有運輸、布散之意;「化」有變化、消化、化生之意。脾主運化就是指食物經過胃的腐熟加工,然後進入小腸,清濁分離,各走各的道兒,再由脾輸送至全身,供應各臟腑器官的營養。脾主運化,一方面運化水穀,對食物進行消化和吸收;另一方面還能運化水濕,就是運化人體內的水液。
脾的運化功能靠什麼來完成的呢?主要依靠脾氣的作用。脾主升清,以升為順,脾氣應該是上升的,這樣水穀精微等營養物質才能運輸到全身發揮其營養功能;反之,如果脾失健運,脾氣該升卻不升反而下降,人就會出現不愛吃東西,吃點就腹脹、便溏,渾身無力等消化不良症狀;而且還會引起水液代謝失常,進而產生多種水濕停滯的病變,如浮腫、痰飲等症。如果一個人平時不注意調節飲食,飲食過量,或過食生冷、油膩等刺激性食物,就會使脾胃受傷,這樣飲食水穀精微不能運送於全身,人體的元氣就會衰弱;元氣一衰,我們的身體自然就不能很好地抵禦外邪了,各種疾病就會隨之而來。
我們身體裡的很多疾病都與脾胃有關,李東垣在《脾胃論》中指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他認為,脾胃內傷是人們最重要的致病因素。為什麼要這樣說呢?有3點原因:
一、是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就會引起我們的氣血生化不足。一個少氣缺血的人,身體怎麼會好得了呢?
二、是脾胃受損,運化失職,營養物質不能很好地輸布全身,人身體得不到充分濡養而使衛氣虛弱,衛外功能受損(通俗點兒講就是免疫功能低下),這時外邪會乘虛而入,使我們生病。
三、是脾胃升降是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胃氣宜降不宜升,脾氣宜升不宜降,如果胃氣不降反升,或脾氣不升反降,中焦氣機紊亂,必會影響其他各臟腑的氣機及功能,各種病症便隨之而來。
那麼脾胃失調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健康問題呢?舉例來說:如果濕熱偏盛,尤其是長夏季節,脾氣易被濕邪所困,不能將水谷精微運化至全身各處,就會感覺身體特別累,手足無力,愛睡覺,不愛吃東西,大便較稀而不成形。
單純由脾胃所引發的脾胃病,相當於現代醫學所說的消化系統疾病,比如消化性潰瘍、胃炎、便秘、腹瀉、胃下垂等,這些都是具體的病。俗話說「十人九胃病」,這說明脾胃病在生活中是極為常見的。
舉例來說,脾胃不好的人容易感冒。這樣的人感冒了還不容易好,即使好了也容易復發,身邊的人誰感冒都會連累到他。一般來說,脾胃強壯、元氣充足的人,免疫力就強,這樣的人不容易感冒。
此外,中醫認為,脾虛則生痰。一個人的脾氣虛弱,不能正常地運化水濕,會導致水濕內阻,停滯於中焦,聚濕生痰。大家可千萬別小看這個「痰」,「痰」可是百病之源。
高血壓在中醫裡有一種類型是痰濕阻滯型高血壓,主要就是因為肝火過旺克制脾土,脾胃被克制後,飲食的消化、運輸發生障礙,造成水濕內生,聚而成痰,形成了此類型的高血壓。
還有,高脂血症多是因脾胃失調致使內生痰濁所致;咳嗽多是由痰濕蘊肺所致;哮喘的病因也是以痰為主,為宿痰內伏於肺,遇到外感因素就會被誘發;還有,肥胖的人多是痰濕體質……從以上可以看出,痰會引發很多種病,而脾虛又會生痰。因此,脾胃一旦出問題,身體就會出問題。反過來說,我們在治療這些疾病的過程中,可以從脾胃入手,標本兼治,方可取得一定的效果。
濕非一病,百病兼之
中醫把「風、寒、暑、濕、燥、火,」稱作六淫,也叫做六氣,如果這六淫太過,就叫做六邪。中醫學認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而脾又主運化水液,一旦脾的運化功能失常,就會水濕內停,形成內濕。
由濕邪導致人體發生的疾病,統稱為「濕證」。臨床根據濕邪的來源不同,又有內濕與外濕之分。外濕為六氣之一,由表入裏,是長夏(夏末秋初)的主氣,多因地面濕氣上蒸或淋雨霧露,氣候潮濕而成,如果濕氣生發太過,或非其時而有其氣,這就叫做「濕淫」。
中醫認為,濕屬陰邪,雖然它會寒氣結合,變成寒濕,也會和熱邪結合,會變成濕熱,但是總的來說,它還是陰性的邪氣。在這個天,我們必須根據情況,隨時分析到底是濕熱還是寒濕,本來應該是濕熱多,但是,我發現,寒濕的也很多,都是空調吹的。如果是濕熱,那麼舌苔應該是黃膩的,舌質應該是紅的,而寒濕則是舌苔白膩,最重要的是,舌質沒有那麼紅,往往顏色也很淡,是淡白色的。這是區分的方法之一。
關於濕邪的性質,中醫認為,濕邪性質重濁而粘膩,它能阻滯氣的流動,妨礙脾的運化。這在中醫叫「濕邪困脾」,如果是外感濕邪,常見惡寒發熱、雖然出汗但是熱不退、四肢困倦、關節肌肉疼痛等症狀;如果是濕濁內阻腸胃,常見胸悶不舒、小便不利、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等症。
在人體致病的重要原因(即內生五邪——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熱)中,內濕致病最為常見,很多疾病的發生都與它脫不了關係,如風濕性關節炎等痹症(風濕)、瘡瘍(濕熱)、癲癇(痰濕)、子宮肌瘤(寒濕)等。並且,濕邪還會隨著身體情況而相互轉化,如寒濕可以轉化成濕熱、痰濕等,相互之間一轉化一結合,祛濕難度自然又加大了。
濕邪是怎麼來的呢?
提到濕,我們都會想到每年的春夏交接時節的黃梅天氣,房屋裏潮濕的情景。由於綿綿陰雨,環境濕度增加,於是就造成了「濕」的狀態。濕有外濕、內濕之分,它們都會影響(侵犯)人體的任何部位。
外濕,與季節及久居濕地或淋雨涉水,感受濕邪有關,多因氣候潮濕、涉水淋雨、居處潮濕所致。長夏濕氣最盛,故多濕病。過去多把濕邪歸為長夏的主氣,比如每年的四五月入梅以後,雨水多(民國三十幾年甚至有連下一百多天的紀錄),空氣非常潮濕,我們人坐在房間裏是感到渾身都是濕的;還有,居住在比較低窪的地區,毎遇雨季就積水,在這種環境中,當然比較容易引起濕的毛病;其次是霧露較重的區域,如嶺南地區,空氣中的濕度也高,都是屬於外在環境的問題。人體如感受這種外來的濕邪,常會有發熱惡寒,頭重如裹,肢節疼痛,周身困乏等症狀發生。
內濕,多與飲食生冷及脾腎陽虛,運化功能失常有關,多由嗜酒成癖或過食生冷,以致脾陽失運,濕自內生。現代文明製造了許多家庭電氣產品,居住環境有冷氣,飮食有冰箱。夏天一到,大家都喜歡吹冷氣,喝冰冷的東西。由於人體的正常體溫為三十六度半到三十六度八,而冰箱下層的溫度大概在五度到十度,與人體的溫度相差了二十幾度;冷凍庫的溫度更在零度以下,這些冰冷的東西一到胃裡,馬上就會引起收縮反應,並抑制胃液分泌,影響到脾胃的消化、吸收與運輸功能。換句話說,內濕的產生,無非就是內環境水分過多的結果,而內環境水分過多主要由兩個原因造成,一是水的攝入量太多,二是囤在體內的代謝障礙。常見胸脘痞悶,嘔惡瀉利,食欲不振或水腫,黃疸。然而,外濕可內傳臟腑,內濕也會外達肌膚。而且濕邪又易與風、寒、暑、熱、溫、毒等邪糾結,所以「濕」本身又可化熱、化寒、化燥,其表現形式錯綜複雜。
如何分辨濕邪?
首先,濕邪的第一個特點是:濕性重濁。大家要理解兩個字,一個是「重」,一個是「濁」,濕邪是氣中重者,很容易困住我們的肌體,濕邪犯表,則令人頭重身困,四肢酸楚,《黃帝內經》說「因於濕,首如裹」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被濕氣困住了,頭總是覺得像裹個什麼東西似的,有的患者說如同戴了一個大帽子;若濕滯經絡,流注關節,則關節酸痛、沉重、活動不利,痛處不移;若濕流下焦,則小便混濁、不利、大便溏泄,或下利膿血,甚至婦人帶下粘稠腥穢等。這個「濁」字則反映了濕邪流通不暢的特點,它使得我們的氣血不能正常流通,很容易與各種邪氣混合起來,是各種邪氣的載體。
濕邪的第二個特點是:濕性粘滯。這是濕邪的一個主要特點,這個東西比較粘膩,一旦被濕邪盯上,那就感覺怎麼都不爽,對,九零後嘴中的「不爽」這個詞非常生動地反映了濕邪的這個特點,就是不爽,這一特性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濕病症狀多粘膩不爽,如患者表現為小便不暢,大便粘滯不爽等;二反映在病程上,遷延時日,纏綿難愈,如風濕病、濕溫病。
濕邪的第三個特點為:濕為陰邪,阻遏氣機,損傷陽氣。濕邪粘滯,留滯於臟腑經絡,常常阻遏氣機,使氣機升降無能,出現胸脘痞悶,小便短澀,大便溏而不爽等症狀。大家不要看濕邪會和熱結合,變成濕熱,但是它還是陰邪,過去治療濕熱病的時候,用溫熱的藥都是十分慎重的,所以葉天士說過「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意思是這個時候,讓陽氣生發 ,要慎用溫補之藥,可以用通小便的方法去濕,濕氣去了,陽氣自然就升發了,此時如果單純溫陽,很容易讓熱邪更盛。一般被濕邪困住的患者,陽氣都不會旺的,往往面色淡白,精力不濟。
現代人為何會濕氣重?
濕病在人體是很重要的一類疾病。疾病的很大一部分,都跟濕(水分)的化生、運行以及代謝有關。中醫認為,水飲進人體內後,要被人體所吸收和利用,主要靠的是脾的運化作用。通過脾的運化,水飲變為人體可吸收利用的精華物質,以滋潤機體和為機體各種活動提供物質基礎。如果脾的運化功能失常,那麼進入人體的水飲就會在體內過多地積聚,從而產生「內濕」的疾病。
現代人濕氣特別重,從古代醫案來看,水濕的比例並沒有這麼大,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呢?這可能和現代人的生活習慣有關。
第一、現代人冷飲喝得比較多:
現在無論冬天夏天,大家都喝冷飲,現在這麼冷的天了,到超市裡面一看,很多飲料還是放在冰櫃裡呢。很多人覺得買飲料沒買涼的吃虧了,同樣是一塊錢一個飲料,他在冰箱裡放過的飲料含著電錢呢。我一定不拿那個常溫的,一定給我拿那個涼的,這樣把冰涼的水都灌進肚裡了。
古代沒有這事,古代要想喝涼的,挖地窖挖好深的,然後儲冰,基本是皇上才有這個條件。那麼,我們把這麼冰涼的飲料喝下去會傷什麼?傷脾陽,一下把陽氣給傷了,陽氣是控制水濕的,結果水濕控制不住,濕氣越來越重,男性喝冰啤酒,乾杯,咕咚咕咚下去了。
現在我看好多人冬天都要喝冰啤酒,一定要冰的,下去了一下把脾陽傷了,脾陽傷了,伸舌頭一看,舌頭水濕特別重,舌體邊有齒痕,舌苔滿布,舌體胖大,舌苔上面唾液特別明顯,這都是水濕重的舌像,很多經常喝涼啤酒的人,都會有慢性腹瀉的毛病,一吃涼的就腹瀉,其實這就是脾腎陽虛了。
所以我們學習中醫要學習什麼?要學習生活智慧,像喝冷飲這種習慣,從小就要教給孩子不要這麼做,養成習慣,這樣他長大了絕對不會吃虧的,因為有智慧了。
此外,喝水太多也會造成濕氣重。
現代醫學認為,多喝水可以增加體內的新陳代謝,但經過我們多年的臨床觀察,這一觀點是不完全正確的,其實喝水多少是要根據身體的需求,並要分季節的,今天熱天和昨天冷天喝的水是不一樣的,天熱的時候汗出的多,我們就要多喝水,這沒問題,但是今天冷了,冬天的時候本來沒有那麼多水蒸發了,你沒出那麼汗,喝那麼多水幹嗎?水從哪兒出去?你的肺脾腎有那麼強的運化功能嗎?年輕人身體好,元陽足可以多喝點水,老人運化能力相對弱了,還喝那麼多水幹嘛?
我們知道,心在體內屬五行中的火,什麼克火?水克火,水是用來滅火的,當你水濕重時會蒙蔽心陽,因此這麼大量飲水,會導致心臟的問題的。
人是大自然的萬物之一,會隨著大自然的變化而變化,一到夏天,汗出的多,往上蒸發的多,到冬天你就慢慢收斂了,叫閉藏了。冬天不運動了,不出去走,在家裡待著沒有什麼事,又不出汗,然後喝九大杯水,水濕重了,直接蒙蔽心陽。和天一樣,霧氣重了會把太陽遮住了,就是這個道理。
第二、現代人空調吹得多:
中醫最重要的原則是天人相應,我們的身體會隨著季節不同有變化,本來夏天應該是熱了,皮膚開泄了,肺主皮毛,毛孔開張,汗就出來,肺氣會使得津液往外走,中醫說,夏天這個季節陽氣在外,這個時候我們如果開空調了,一下汗出不來,喝的水都沒有地方出了,會傷到肺,把肺的陽氣給傷了,肺主水,結果它又沒辦法運化水了,水濕很多。
現在,一到夏天,好多人到辦公室都要把空調調得再冷點,實際上最後很多朋友都會傷到。我建議,夏天千萬別使勁開著空調冷風,當時覺著舒服,但回頭會傷到肺的陽氣。
第三,缺少鍛鍊身體、曬太陽,出汗少:
現代人運動的機會太少了,長期坐在辦公室裡面,空調吹著,下班在車裡,然後回家休息,很少有戶外活動的機會。我們現在很多人怕出汗,其實出汗正是身體氣血運行,排出濕氣的一個途徑,尤其是孩子,現在的孩子作業多,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室內,很少有揮汗如雨的機會,其實這樣不利於水濕的排出,我們要讓孩子多參加戶外運動,這非常重要。
所以,去除濕氣的根本方式,是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果這些生活習慣不改,那麼水濕雖然可以通過藥物去除,但是馬上就會復來,我們不能總是靠藥物維持體內的平衡,所以,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我們來說是特別重要的。
可是,如果確實身體被水濕困住了,那也需要藥物來調理,中醫裡面有很多祛濕的方子,比如平胃散以及苓桂朮甘湯、真武湯、五苓散等很多祛濕的方子,都能夠做用到水濕停留在身體不同的部位,達到去除水濕的效果。
濕氣對身體的影響
濕重會影響頭身、四肢關節
數千年前我們的老祖宗就已經認識到風、暑、濕、燥、寒、火等六淫氣候環境變化對身體所產生的影響,尤其是「濕邪」更被視為是引發及惡化疾病的關鍵。
明代醫家趙獻可把「濕」分為四種:(1)雨霧露,是在天之濕;(2)泥水,是在地之濕;(3)酒水乳酪,是飲食之濕;(4)汗出沾衣,是汗液之濕。
他還特別提到,不同的濕導致的疾病也完全不同。
「寒、濕」是大自然存在的氣候因素,相對其他幾種氣候,風、濕幾乎一年的任何季節都會存在。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對於外界溫度、濕度變化有自然調節能力,濕不會明顯影響人的身體健康,頂多會讓人覺得不舒服、不方便,好像五六月份的黃梅天,每天細雨綿綿,東西都會受潮、發黴,房間裏也彌漫著一種淡淡的味道,所以大部分的人都很討厭這樣的天氣。不過由於體質的不同,有些人可能更容易覺到濕的氣候變化,特別是對於脾胃虛弱或生活習慣不良的人,最容易造成體內水分調控系統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響健康。此外,現代人少動、多吃、熬夜、壓力大,也會造成腸胃消化功能受阻,水分代謝失調。很多胃腸弱的人就會消化不良,容易拉肚子,這時即使沒有身體明顯的不適,對著鏡子觀察舌苔也可以看到舌苔很膩。為什麼感受濕邪,人的舌苔會很膩呢,因為舌苔是胃氣薰蒸而成的,所以濕傷脾胃就會在舌苔上反映出來,而濕的特性是黏膩不爽,所以舌苔看起來也很膩。這一點也是中醫整體觀的體現,即任何一點小的問題,都會揭示大的方向,古人說,一葉落而知秋,就是這個道理。
古代醫家認為「胃為水穀之海」,飲食之濕,先傷脾胃,舉個例子,喝過多的水或者酒,都會引起嘔吐,就是胃沒法容納這麼多飲食的一種自我保護。吃了不潔淨的食物,人也會上吐下瀉,也是腸胃不適的表現。而且外界的濕和飲食之濕會互相影響,如果環境比較潮濕,更要減輕胃腸的負擔。
脾主運化,濕重會引起運化失調,以致頭有沉重感。因此,若頭有如戴鋼盔般的沉重感,那就表示已經有濕氣侵入。有些人洗頭不用吹風機吹乾,也容易中濕。
濕氣會慢慢滲透到關節和肌肉,嚴重時晚上睡覺連翻身都會感覺困難;若影響到四肢,則有腫脹感,不管早上或午睡起來,不僅手會腫脹,眼胞也亮亮的;同時口腔的唾液分泌量增多,此皆為濕病之證。
有人發現自己早上穿的鞋子,到下午竟然變小了。實際上鞋子並沒有變小,而是腳腫脹了。其原因即在脾胃管運化,一旦濕氣淤積體內,運輸至末梢後回流緩慢。
到了下午,人體為因應工作需要而消耗能量,相對能量釋放減少,影響組織回流,所以到了下午就感覺鞋子變小,腳也變大了。
濕重會導致口淡、大便稀且無精打采
就腸胃系統方面而言,若濕重導致運化失調的話,水分就會滲透到腸管內,引起下痢;或使大便變得稀溏 (又稱鴨溏或騖溏)。
那是因為體腔內的水分透過兩個方式進入腸胃之中:一個是高壓往低壓處滲透;一個是透過腸子本身的吸收;如果運化失調,水分就可能滲透到腸管,腸管內積滿了水分,大便因此稀溏了起來。
而口腔內唾液分泌多,就會感覺口淡、食慾不振。喜歡飮食生冷的人,也較會出現食慾不振的現象,像現在許多小朋友都有此毛病,影響了消化吸收與營養供應,因此就會感到精神萎靡、倦怠、乏力、無精打彩,值得大家重視。
濕重會導致臟腑代謝功能失調
另外,水液通過脾的運化為人體所利用之後,在體內還有一個運輸、分佈、排泄的過程,這個過程和肺的通調水道作用、三焦的通道作用、膀胱的貯尿排尿作用以及腎的蒸騰氣化作用都有著密切的關係。這4個臟器功能的失調,也會導致水液在體內循環過程的障礙,出現水液在體內異常停留的「內濕」症狀。所以水濕病變,在很多疾病當中,都可以為主發生,或者兼挾發生。
內濕多是由於素嗜茶酒,暴飲冷水或肥甘厚味,饑甚暴食,飲食不節日久損傷脾胃,脾運受阻,或濕郁成熱,或濕積生痰,聚痰為病。故內濕是臟腑生理功能失調所產生的一種病理變化,與脾的病理變化密切相關。
中醫認為,脾臟能運化水濕,脾喜燥而惡濕,如果脾陽振奮,脾臟健運,運化水濕功能正常,濕邪則不易致病。反之,由於濕邪具有粘膩,易襲下位,易阻滯氣機運行的特性,因此,當脾的運輸氣機有所阻滯之時,水液就不能正常的輸布,它留在身體那個部位,就出現那個部位的症狀。如果體內各細胞、組織、器官水分含量過多,就會出現肢體水腫,頭面浮腫,頭昏頭重、身重而痛、四肢腫脹、關節屈伸不利,胸水,腹水,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噁心欲吐、食不消化、大便溏瀉等症狀;如果黏膜細胞分泌的黏液過多,就會出現婦女的白帶過多,慢性結腸炎導致的慢性腹瀉,支氣管分泌黏液過多引起的慢性咳嗽,咳痰白而黏、不易咯出等等症狀。此外,濕證的舌體多腫脹,舌苔必膩厚。脈象常為滑弦或濡緩。
所以《內經》上稱「諸濕腫滿,皆屬於脾」,意思就是人體大多數的水濕內停的疾病,如水腫、脹滿等,都是脾的運化功能失常所導致的。
脾虛不能運化水濕,易導致水濕內阻
中醫認為,脾虛則生痰。一個人的脾氣虛弱,不能正常地運化水濕,導致水濕內阻,停滯於中焦,聚濕生痰。
大家可千萬別小看這個「痰」,「痰」可是百病之源。
高血壓在中醫裡有一種類型是痰濕阻滯型高血壓,主要就是因為肝火過旺克制脾土,脾胃被克制後,飲食的消化、運輸發生障礙,造成水濕內生,聚而成痰,形成了此類型的高血壓。
還有,高脂血症多是因脾胃失調致使內生痰濁所致;咳嗽多是由痰濕蘊肺所致;哮喘的病因也是以痰為主,為宿痰內伏於肺,遇到外感因素就會被誘發;還有,肥胖的人多是痰濕體質……從以上可以看出,痰會引發很多種病,而脾虛又會生痰。
PART1 治濕,顧脾胃
無濕一身輕,袪濕解百病
脾胃運化失調易生濕病
脾胃是什麼?
脾和胃是一對孿生兄弟,在各種場合中總是同時出現。一個人脾胃功能的強與弱,直接關係著他的生命盛衰。脾胃功能好的人,氣血旺盛,中氣十足,說話有力氣,身體也結實;脾胃虛弱的人,說話無力,身體羸弱,疾病叢生,影響健康和壽命。
中醫認為,脾為五臟之一,胃為六腑之一,二者通過經脈絡屬而構成表裡關係,胃是負責接收食物的,而脾是負責運化食物的,因此二者有不可分割的關係,中醫便將脾和胃放在一起,統稱為「脾胃」。
在中醫裡,脾胃是一個內涵十...
作者序
齒痕舌、口臭、小肚腩—BYE!BYE!
臨床上,經常會有許多患者問我說,醫生,為什麼我的舌頭胖大有齒痕,而且眼袋特別大、小腹部位也都是鼓鼓的?
每遇到這種情形,我都會告訴患者,這就是明顯的濕滯脾胃之證。
怎麼辦呢?好,在這裡我提供一個非常有效的小配方,請大家記下來:
準備中藥蒼朮12克,厚朴9克,陳皮6克,炙甘草3克,加生薑2片,大棗2枚,做藥引,水煎服。
這個配方可不得了。它就是專門治療濕滯脾胃,有齒痕舌的特效方子。它叫做平胃散。這四味藥,就有化脾濕、行脾氣,補脾陽的作用。
大家可別小看這小小的四位藥,它不單可以治療齒痕舌,就連口臭,愛反酸、體重超標的大肚腩、脂肪肝,都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完全的改善。
假如你平時吃完飯不久,就有想嘔吐的感覺,胃脹,身體也不愛動彈。再看看你的舌頭,舌質淡紅,舌苔白膩而厚,這就是脾濕的現象。這個時候,這個平胃散就有用武之地了,趕快吃了它就沒錯。趕緊把它們放入茶杯裡頭,用沸水沖泡代茶飲。什麼時候,舌象恢復正常了,胃脹、欲嘔、口臭基本消失了,就停下來。
中醫講,我們的脾,喜燥惡濕。濕邪,是脾的天敵。脾有濕邪,運化不掉,則陽氣不能上濡於舌,濕邪泛於舌體,於是舌體開始胖大,受到牙齒擠壓以後出現齒痕。濕濁浮於舌面,則舌苔厚膩。
中醫認為,脾虛,則胃氣不降。所以這樣的人就胃脹、反酸、噯氣、食欲不振、噁心欲嘔。如果濕邪下注腸間,則容易便溏。這樣的人,脂肪肝往往跑不了。因為脂肪肝本身也是濕濁內積的一種表現。
這種情況,用平胃散的配伍是對的。蒼朮燥濕運脾,厚朴和陳皮行氣燥濕健脾,生薑大棗固護脾胃,增進氣血運化。總體來看,它就是管燥濕、行氣的。
這個小配方,很簡單,也很實用。大家把它看懂了,認真體會,仔細辨證,完全可以自己運用。它也有成藥可以購買。
但是,舌頭如果偏紅,舌苔發黃,舌頭乾乾的,有熱象了,或者說愛上火、便乾、尿黃,這時候你別用了。
齒痕舌、口臭、小肚腩—BYE!BYE!
臨床上,經常會有許多患者問我說,醫生,為什麼我的舌頭胖大有齒痕,而且眼袋特別大、小腹部位也都是鼓鼓的?
每遇到這種情形,我都會告訴患者,這就是明顯的濕滯脾胃之證。
怎麼辦呢?好,在這裡我提供一個非常有效的小配方,請大家記下來:
準備中藥蒼朮12克,厚朴9克,陳皮6克,炙甘草3克,加生薑2片,大棗2枚,做藥引,水煎服。
這個配方可不得了。它就是專門治療濕滯脾胃,有齒痕舌的特效方子。它叫做平胃散。這四味藥,就有化脾濕、行脾氣,補脾陽的作用。
大家可別小看這小小的四位藥,它不單可以...
目錄
推薦序1 獨步全世界的好書 董延齡
推薦序2 老外也用平胃散 張步桃醫方思維/摘錄
自序 齒痕舌、口臭、小肚腩—BYE!BYE!
前言 平胃散的神奇妙用
PART1
治濕,顧脾胃
無濕一身輕,袪濕解百病
脾胃運化失調易生濕病
脾胃是什麼?
脾胃為後天之本
脾胃又是氣血生化之源
脾胃不調,易生濕病
濕非一病,百病兼之
濕邪是怎麼來的呢?
如何分辨濕邪?
為何會濕氣重?
濕氣對身體的影響
濕的自我判斷
治濕之法
化濕法
疏表化濕/清熱化濕/解毒化濕
燥濕法
苦寒燥濕/苦溫燥濕
利濕法
溫陽利濕/滋陰利濕/清暑利濕
滲濕法
勝濕法
祛濕法的區別
祛濕法的應用
PART2袪濕良方,從古至今
平胃散是消導藥,還是祛濕藥?
祛濕運脾良方
平胃散功用
平胃散的出處
平胃散是消導藥,還是祛濕藥?
平胃散主治證候分析
平胃散方解
依不同症狀的加減方
禁忌
平胃散加減方
平胃散藥理作用
蒼朮
厚朴
陳皮
甘草
平胃散衍生方
PART3腸胃疾病,看過來
平胃散加減,緩解各種腸胃疾病
平胃散的神奇妙用
腸胃疾病
病症1:腹脹
病症2:嘔吐
病症3:消化性潰瘍
病症4:食慾不振
病症5:拉肚子
病症6:胃苓湯治水瀉、白帶
病症7:痰濕
病症8:急性胃炎
病症9:慢性淺表性胃炎
病症10:慢性萎縮性胃炎
病症11:膽汁反流性胃炎
病症12:胃下垂
病症13:功能性消化不良
病症14:急性胃擴張
病症15:胃癌
病症16:平胃散與腫瘤
病症17:胃神經官能症
病症18:大腸激躁症
病症19:呃逆
病症20:糖尿病胃輕癱
病症21:口淡
病症22:怪嗜症
PART4平胃散的神奇妙用
臨床實驗 × 實際案例,平胃散可緩解各式病症
呼吸道疾病
病症1:咳嗽
病症2:慢性支氣管炎(脾虛痰濕)
內臟精神疾病
病症3:肝硬變
病症4:吐血(濕熱蘊結,胃絡受傷)
病症5:多寐
病症6:身重
皮膚疾病
病症7:玫瑰糠疹(丘疹血片型)
病症8:濕疹
病症9:蕁麻疹
病症10:接觸性皮炎
婦科疾病
病症11:急性盆腔炎(濕重)
病症12:閉經
病症13:經前乳脹
病症14:帶下
病症15:產後腰腿痛
病症16:不孕
病症17:細菌性陰道炎
小兒疾病
病症18:小兒脾濕泄瀉(濕盛困脾,健運失職)
病症19:小兒傷食泄瀉
病症20:小兒急性彌漫性腎小球腎炎
病症21:嬰兒濕疹
病症22:小兒脾胃虛弱,運化失調
五官科疾病
病症23:視神經痿縮
病症24:動眼神經麻痹
病症25:白內障(早期)
病症26:夜盲證
病症27:霰粒腫
病症28:中心性視網膜絡膜炎
病症29:耳鳴、耳聾
病症30:耳原性眩暈證
病症31:口瘡
病症32:過敏性鼻炎
病症33:梅核氣
病症34:喉嚨裡總感覺有異物
病症35:牙齦炎、牙齦腫痛
病症36:喉癌
病症37:口周麻木感
其他疾病
病症38:食郁發熱,高熱驚搐
後記 我的行醫自述
推薦序1 獨步全世界的好書 董延齡
推薦序2 老外也用平胃散 張步桃醫方思維/摘錄
自序 齒痕舌、口臭、小肚腩—BYE!BYE!
前言 平胃散的神奇妙用
PART1
治濕,顧脾胃
無濕一身輕,袪濕解百病
脾胃運化失調易生濕病
脾胃是什麼?
脾胃為後天之本
脾胃又是氣血生化之源
脾胃不調,易生濕病
濕非一病,百病兼之
濕邪是怎麼來的呢?
如何分辨濕邪?
為何會濕氣重?
濕氣對身體的影響
濕的自我判斷
治濕之法
化濕法
疏表化濕/清熱化濕/解毒化濕
燥濕法
苦寒燥濕/苦溫燥濕
利濕法
溫陽利濕/滋陰利濕/清暑利濕
滲濕法
勝濕...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