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頂尖策展人、法國羅丹美術館指定代理商
教你運用商業分析的邏輯,導入資訊與知識的藝術鑑賞法
從古典名作到當代作品都能理性解析,
找出觀看的脈絡,提升美學意識與感性能力有許多人會疑惑:
「如何才能理解作品呢?」
「不太懂為何這件藝術品會在歷史上留名?」
「看不出來作品要展現的意義?」
「懂得欣賞藝術很重要嗎?」
若能深入理解西洋藝術,體會西方傳統的知性與理性,在享受欣賞藝術的樂趣外,藉由藝術鑑賞來豐厚底蘊與提高敏感度,也是許多職場上的頂尖人士、商業菁英累積美學素養的方法。因為能夠對藝術作品侃侃而談,豐富聊天的內容,不僅展現個人品味,更是社交場合上最安全的話題,有助於提高商業交流的成功率。而磨練藝術鑑賞的能力,就能擁有未來所需的感性能力,成為能深入洞察事物的人才。
藝術鑑賞力UP!職場能力UP!
提升藝術鑑賞的層次,豐富美學素養外,還能提升五種能力,開拓職場格局!
⑴觀察力:學習從作品中找尋線索,提高觀看和發現的能力。
⑵想像力:解讀作品背後的發展演變,驅動想像力。
⑶創造力:經由想像力,還能觸發新想法、新價值。
⑷邏輯力:透過有條理的分析及觀看脈絡,形成清晰的思路。
⑸溝通力:談論作品得心應手,在現實中產生良好成果。
活用邏輯分析與推論,理性解讀作品,讓感性能力更敏銳!
本書提出五種觀看藝術作品時的思考架構,構成判斷的依據與觀點,脫離只停留表面感想的階段,可以深度理解作品的描繪對象、形式與風格,讓藝術欣賞的層次更多面、立體。書中以達文西、林布蘭、維梅爾、維拉斯奎茲、庫爾貝、馬內、梵谷、羅丹……等大師名作示範,讓你逐步理解藝術鑑賞的要訣。
欣賞藝術不再只是「看起來很美」或「顏色漂亮」,
學會五種思考架構,建立自己的藝術分析資料庫,
體會看懂作品價值的「感動」!
①:用「3P」即人物+背景+時代三個角度,概略掌握作品。
②:用「作品鑑賞檢核表」深入觀察及盤點,解讀作品各個面相。
③:用「故事分析」參考英雄之旅的模式,追溯藝術家的人生。
④:用「3K」以革新、顧客、競爭與共創三個面向,理解藝術圈的變化。
⑤:用「A-PEST」從政治、經濟、社會、科技等觀點,綜觀作品全貌。
①~③屬於靜態觀看,以微觀方式聚焦作品和人物上;④~⑤屬於動態觀看,以鉅觀方式解讀作品奧妙之處。
活用①~⑤架構來解析藝術作品,就能以洗練的見解,享受藝術帶來的喜悅。在欣賞作品的瞬間,心中就會浮現那幅畫背後的時代、時間的流動及環境的氛圍,你就會看到「畫面彷彿發出閃亮耀眼的光芒」,瞬間判斷出「這是好作品」!
■本書推薦給以下四種人:
1.無法深入領會藝術作品的人
2.希望享受品味藝術樂趣的人
3.想鍛鍊感性能力的職場人士
4.想流暢表達觀點的藝術工作者
★隨書附上五種思考架構的表單:【3P】、【作品鑑賞檢核表】、【故事分析】、【3K】、【A-PEST】,讓你欣賞任何藝術品都能找到觀看的切入點!
作者簡介:
堀越啓
SD藝術股份公司代表董事
從小,家中便常與雕刻家往來交流,名字是雕刻家佐藤忠良取的。
上智大學畢業後,任職於大型大市公司企畫領域,主要負責國外的案子。2012年進入SD藝術股份公司,2015年就任代表董事。曾企畫「胡利奧‧岡薩雷茲展」「新宮晉太空船展」等全國美術館展覽會、富山縣美術館的三澤厚彥作品設置,企畫、舉辦「真鶴町石雕祭」,並發展地方自治體與企業的諮詢事業。2018年開始舉辦藝術鑑賞研討會──「從零開始!向世界級大師學習藝術入門計畫」,深獲好評,目前仍持續進行中。
譯者簡介:
林雯
東吳大學日文系、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畢業。譯有《拍出美感構圖》、《人體復原黃金5力》、《日本溝通大師教你生氣的技術》、《哈佛×慶應超強邏輯談判學》、《自戀病》、《外商投資銀行最高效資料製作術》、《誇大自體症候群》、《圖解行為心理學》等。
章節試閱
【在VUCA的世界,藝術鑑賞備受矚目】
最近,日本職場人士間掀起藝術鑑賞的潮流,因為他們認為「藝術對工作有幫助」。除了商業雜誌,其他多種雜誌也都製作了藝術業界的焦點特輯。很
多人都想「藉由欣賞藝術,獲取美感與感性之類的武器,以在充滿不確定性的VUCA世界生存」(編注:VUCA分別是指Volatility多變性、Uncertainty不確定性、Complexity複雜性、Ambiguity含糊性,意指因變化劇烈、不確定、複雜與曖昧不清而難以預測)。這種趨勢愈來愈明顯。
在高度不確定、無法預測的世界,腦中若只有知識,思考便有其界限。所以人們認為,藉由藝術鑑賞來提升感性與美感,就能在VUCA世界存活下來。像我這類從事藝術事業的人更是滿心歡喜地認為:「藝術受注目的時代終於到來了!」我們應該會有更多機會到大學演講、教導社會一般人士藝術,以及開設企業進修課程。
◎無法理解藝術的原因
不過,被這股趨勢席捲的職場人士中,應該也有許多人不知所措吧!閱讀本書的人,可能是希望「更能享受藝術的樂趣」、「深入理解藝術,以幫助自己的人生」,或是「提升素養」;但其中有些人可能感到毫無頭緒,因為藝術給人的印象就是「難懂」,讓人不知該從何處下手。
例如,參觀熱門展覽會時,雖然很喜歡某件作品,覺得「好美」、「這種橘色很漂亮」、「非常精巧美麗」,但感想總停留在表面,無法進入更深的境界,品嚐更高層次的趣味(或許有些人也不想提升自己的品味)。實不相瞞,我以前也是這樣。
我以前常在進入會場後,愈看愈累,只覺得每件作品看起來都差不多,然後就開始心不在焉:「啊!再看下去只會愈來愈煩,還是早點找間咖啡廳休息吧……」有時則是快步通過展場,只看自己喜歡的畫或展覽文宣封面的作品,親眼看到真跡長什麼樣子,就覺得夠了,待在會場的時間充其量也不過二十分鐘。此外還有許多誤解,例如,「最好不要看作品說明,看了會使直覺變遲鈍」、「不需要解說,只憑自己的感性來看一定比較好」。同時,也覺得欣賞藝術的自己「很酷」。回想起來,對自己當年的年幼無知實在覺得蠻丟臉的。總之,我當時只看得到作品的表面,對可謂「作品深度」的「背景」則一無所知。
不過,某次調查羅丹事蹟的機會,使我改變了原本的觀看方式。在調查羅丹人生的過程中,我想到:「應該可以用商業架構PEST分析(譯注:PEST分析,是利用「外部總體環境掃描」的方式,分析Political〔政治〕、Economic〔經濟〕、Social〔社會〕,與Technological〔科技〕,此四種因素的一種模型,能給予企業一個針對總體環境中各個因素的概覽。)的觀點來整理當時法國的情勢」;因此發現,原來「模式」能用來整理資訊!之後,我實際嘗試這樣的模式,便逐漸脫離從前只停留在表面感想的階段,觀看方式愈來愈有深度。從作品中讀到的訊息明顯增加,也覺得畫面看起來熠熠生輝。此外,欣賞作品後的感想也大為不同。連自己都感覺到「能看出作品的細節」,大大增加了欣賞藝術的樂趣。如今,我正一點一點地感受到藝術鑑賞的喜悅。
【有敏銳感性能力才能理解藝術」,其實是很大的誤會】
前面雖然說了那麼多,但可能還是有不少人覺得:「藝術這種東西,還是只有感性能力或敏感度強的人才能了解吧?自己恐怕一輩子都看不懂。」這種成見很難消除。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也相信「要理解藝術,感性是不可或缺的」、「藝術的真面目不明,無法捉摸,只有某些感性能力強的人才能領會」、「要深入理解藝術,必須天生具備感性這項『才能』」。於是,就在不知不覺中放棄理解藝術了。
其實,這種想法是天大的誤會。說穿了,大家會這麼想,是因為「藝術要用感性理解,不需要任何資訊與知識」這種錯誤觀念太氾濫所致。不過,要理解二十世紀前被稱為「西洋藝術」的作品其真正意義,就不可不知該作品的資訊與知識。因為西洋藝術充滿日本人難以理解的要素,不只文化、宗教全然不同,有時甚至連那時候人們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等等狀況也讓日本人想像不到。這種情況下,如果缺乏相關知識,感性能力再優秀,也無法真正理解藝術。
這些無法了解的要素相互作用,使「藝術好難」的既定觀念牢不可破。日本與西洋的差異,的確不可能「只憑感性」來理解。若不了解這項前提,即使是天生感性能力強的人,也很難體會西洋繪畫的深奧之處;參觀展覽時,也總會覺得有些美中不足。也就是說,如果能學會導入時代背景與知識的解讀方法,就能深入理解藝術。用這樣的「模式」鑑賞藝術的經驗多了,不明之處就會茅塞頓開,各種訊息也能漸漸串連在一起。欣賞作品的瞬間,心中就會浮現那幅畫背後的時代、時間的流動及環境的氛圍,你就會看到「畫面彷彿發出閃亮耀眼的光芒」。
這樣的情況,旁人看起來就像是「憑感性能力,瞬間領悟那幅畫的意義」。但,實際上並非憑藉感性,而是依據本書說明的邏輯。
◎用立體的藝術鑑賞法就能提升層次!
立體的藝術鑑賞法能讓你超越表面感想的層級,不再只是覺得「美」或「顏色漂亮」,而是到達能真正欣賞藝術作品的階段;簡而言之,就是「能以發展過程來掌握藝術、講述作品」;亦即能「掌握」藝術的演變,看到任何作品,都能以自己的感性來欣賞與評價。此時,你將充滿自信地「發揮優秀的感性能力」。一旦進入這個階段,就漸漸能透過藝術鑑賞,獲得人生中無可替代的「喜悅」。
【解讀藝術之旅的準備】
接著,我們就要朝解讀藝術之旅出發了!除了到美術館欣賞實際作品,最近也可以在網路上瀏覽藝術作品。如果能運用網路等工具來整理作品的基本資訊,做好前置作業,在任何地方欣賞藝術作品,都能游刃有餘。
欣賞藝術作品時,下頁的「3P」架構很有幫助。「3P」指的是時代(Period)、地點(Place)與人物(People)。接下來我會詳細說明這些概念。
Period(時代):什麼時代的作品?
所謂「時代」,換言之就是歷史。西方可明確劃分為五個時代(本書對時代的區分稍加簡化)。
①古代:西元前~五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的四七六年左右)
②中世紀:六世紀~十五世紀中(東羅馬帝國滅亡的一四五三年)
③近世:十五世紀後半文藝復興時期~十八世紀的市民革命
④近代:十九世紀工業革命~二十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一九一八年)前
⑤現代:二十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一九一八年)後
首先,確認作品是哪個時代的作品。一般認為,西洋繪畫在近世之前尚未有太多發展,真正的發展是在文藝復興之後。因此,本書討論範圍主要是十五世紀~現代之間的六百年。書末的年表整理了這五個時代主要的藝術風格。請參考年表,將所欲研究作品的創作年分填入上頁的架構,在空白欄填入該作品屬於哪個時代。
Place(地點):在何處創作、發表?
「地點」指作品創作或發表的地點。藝術的發展與地點密切相關,所以必須有意識地掌握這個要素。
大致來說,近世以後有三個藝術中心:「義大利(近世)→法國(近代)→美國(現代)」。會有這樣的演變,主要與宗教(天主教〔katholiek,舊教〕vs基督新教〔Protestant〕)、政治有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藝術發展於富裕地區」,經濟發展可說是文化的土壤。此外,義大利與法國是天主教國家,不禁止偶像崇拜,也有一大片推動藝術的沃土。因此,偉大的「文藝復興」時代在義大利開花結果,如花都巴黎般的理想文化時代──「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則在法國萌芽。
綜上所述,「在適當的時機和適當的地點」,是藝術大師產生的首要條件;雖然命運也有很大的影響,但要在歷史上留名,「天時」加「地利」是基本前提。
People(人物):什麼時候與什麼樣的人?
最重要的是,天時、地利俱備的藝術家畫出什麼樣的作品?這就是我們在P(人物)中所要討論的。尤其十五世紀以降,藝術家不計其數,作品多如牛毛,但具有時代代表性、揚名世界的藝術家卻如鳳毛麟角。本書書末年表中,針對每種藝術風格,各舉出一位藝術家與其一件作品為代表。要深入理解藝術,分析這些代表人物,掌握大致的發展方向,是最有效率的方法。以第三章的「故事分析」發掘藝術家的人生,首先要知道的也是「生年與歿年」、「該藝術家屬於哪個時代、代表何種藝術風格」等。接下來,我們就開始以「3P」架構來討論這些重點吧!
◎從作品定位掌握頭緒!
我們先一窺3P大致的輪廓──時代、地點與人物。概略整理作品資訊,能讓我們知道藝術家事蹟與作品定位,逐漸了解西洋藝術創作的大致演變。
沒有欣賞藝術習慣的人,請先暫時選出自己有興趣的十件作品,參考書末年表,就算只是排列出這些作品的時代順序,對鑑賞也有幫助。我想,先從簡單的地方開始會比較好。
【在VUCA的世界,藝術鑑賞備受矚目】
最近,日本職場人士間掀起藝術鑑賞的潮流,因為他們認為「藝術對工作有幫助」。除了商業雜誌,其他多種雜誌也都製作了藝術業界的焦點特輯。很
多人都想「藉由欣賞藝術,獲取美感與感性之類的武器,以在充滿不確定性的VUCA世界生存」(編注:VUCA分別是指Volatility多變性、Uncertainty不確定性、Complexity複雜性、Ambiguity含糊性,意指因變化劇烈、不確定、複雜與曖昧不清而難以預測)。這種趨勢愈來愈明顯。
在高度不確定、無法預測的世界,腦中若只有知識,思考便有其界限。所以人們認為,藉...
作者序
【前言】
◎理性與感性是相反的!?
感謝您願意閱讀本書。我是經營SD藝術股份公司的堀越啓,我們公司的業務是連結藝術與商業。
近幾年,藝術鑑賞的必要性廣受矚目,尤其受職場人士的重視。之所以會如此,與物聯網(IoT)、大數據、AI等技術革新,使社會上產生「世界變得愈來愈模糊與不確定,知識、理論等左腦取向的價值相對降低」的觀念有關。
為因應這樣的世界,「感性」的事物開始受到重視,「美感」也是其中之一。大家認為「磨練感性,才能在今後的時代生存」、「現在開始,『感性』才是開拓世界的武器」……。為迎接時代的轉捩點,大家重新認識到藝術的必要性。
不過,本書的原書名是「理性的藝術鑑賞」(編註:日文原書名是《論理的美術鑑賞》)。或許會有人認為,這與提倡感性的想法有所矛盾。為什麼我會用這個看起來與感性完全相反的標題呢?從結論來說,是因為「反覆論證能增進感性」。關於這點,後面還會再詳細說明。磨練感性需要數年時間,有效吸收資訊、消化知識,並持續更新自己的資料庫。因此,鍛鍊感性的最初步驟,就是學會「理性地」解讀藝術。
◎經營藝術事業的我,從前也覺得「藝術好難」
我目前經營的公司業務是「解決藝術事業課題」,兼具了事業的「理性面」與藝術的「感性面」。主要業務有以下三種:
第一是「藝術相關活動企畫」,如藝術節、展覽會、藝術之旅等。目前企畫過「西班牙雕刻家胡利奧‧岡薩雷茲(Julio González)展」(長崎縣美術館等四館)、「真鶴町石雕祭」(神奈川縣真鶴町)等全國美術館與地方自治體的展覽會。
第二是地方自治體與企業委託製作諮詢,以及企業與個人的「講座諮詢」。委託製作是指「訂製藝術品」,也就是解決「在美術館、街道等公共空間設置、展示代表該空間的藝術作品」之需求與課題。例如東京國際展示場的鋸狀巨型雕塑(美國藝術家克萊斯‧歐登柏格〔Claes Oldenburg〕創作)、設於富山縣美術館屋外,做為美術館象徵的熊雕像(現代雕刻家三澤厚彥創作)等,此類作品設置完成前的工程指導,也屬於本公司的業務範圍。
除了藝術諮詢外,本公司也舉辦講座、提供企業諮詢。「從零開始!向世界級大師學習的藝術入門計畫」講座所講授的「立體的藝術鑑賞法」,就是我在本書介紹的五種藝術鑑賞模式。二〇一八年開始,本公司針對企業與個人,舉辦主題為「建立藝術素養的智慧財產」講座,參加者不但有藝術家與商場人士,還有老師、護理師、經營管理者等各界人士。目前為止,我們討論了達文西、莫內、梵谷等十位以上的藝術家。我們的講座以3D概念(Dialogue:對話、Demonstration:說明、Describe:描寫心情)為基礎,並以參加者為主角,以增加參加者的注意力。託大家的福,社會各方人士踴躍參加,從初次開辦便持續至今,而且滿意度百分百!講座之類活動的成功,使我有機會於二〇二〇年度在藝術大學開課。
本公司也接受藝術家、經營管理者與個人的諮詢,愈來愈多人前來商量個人的煩惱。在這個過程中,我深深感覺到大家對藝術解析的需求。
本公司的第三項業務是販賣藝術品。本公司與法國羅丹美術館往來頻繁、關係良好,是該美術館在日本的正式代理商,可在日本販賣其收藏販賣的羅丹作品。除了羅丹以外,也販賣其他著名雕刻作品。
現在埋首於藝術相關事業的我,也曾經認為「藝術好難懂」。以前參觀各式各樣的展覽時,總覺得「無法深刻領會作品的奧妙之處」,也無法享受藝術鑑賞的樂趣,似乎僅能觸及藝術的表面外觀。
例如,雖然知道自己「因為不了解藝術史,所以前後連貫不起來」、「不清楚藝術家的事蹟,所以不太懂為何他們會在歷史上留名」、「看不太出來作品要展現的意義」,但也不知道這樣的情況要怎麼解決;覺得自己就算即刻開始大量觀看各式各樣的藝術作品,也只能看到表面,達不到深入觀察、解析、好好「鑑賞」的層次。回顧從前,會有這樣的困惑感,就是因為不知道鑑賞的正確方法所致。
◎使用架構,就能深入理解藝術!
對藝術充滿疑惑的我,想到如果有藝術鑑賞的「模式」,或許能改善這種情況。這種模式是從我之前在大企業工作,以及經營中小企業的「工作精髓」發展出來的。我想,也許可以用架構來分析藝術。工作的觀點加上理解藝術的目的,產生了本書介紹的「立體藝術鑑賞法」,亦即「理性解讀藝術的鑑賞方法」。
立體的藝術鑑賞法包括五個架構,若能加以運用,就能察覺自己看到的不過是作品的表面,並漸漸能「深入解讀藝術」。所謂深入解讀,指「漸漸能看出」從前欣賞作品時看不到的部分,也就是「作品的背景」。若能深入解讀藝術,你會有以下的改變:
①從「平面的靜畫」看出立體感
能把繪畫看成「動畫」,掌握到「作品躍然紙上的感覺」。
②感想改變
看過作品後,自己所「說」、所「寫」的心得品質會提高,並能自在表達對作品或藝術家的感想。
③從作品中領會的訊息明顯增加
若持續使用本書的方法,你會發現,到美術館欣賞作品時,從作品中體會到的訊息增加了不少。
因為這些改變,你欣賞藝術時的「感動」,也會比從前大幅提高。持續實行本書的模式,你將逐漸能夠「以自己的感性掌握藝術」;鑑賞藝術時,就會得到「與從前不同的喜悅」。換言之,你將成為「擁有未來所需的感性能力,能深入洞察事物的人才」。
本書採用的鑑賞法當然是鑑賞藝術的方法,但我在研發時,一直念念不忘的,是這個方法應該要有「實用性」,「要能運用於人生各種場合」。因此,本書特別推薦給下列人士:
•想深入欣賞藝術的人
•覺得自己對藝術見解不足的人
•察覺到藝術對開創未來世界有其功用的人
•希望能不被表層所迷惑,能深入看透事物本質的人
•光是「工作」仍不能滿足自己的職場人士
•想學習藝術鑑賞方法,以提升素養的經營管理者與幹部
◎本書的架構
本書共有九章,第一章介紹藝術鑑賞的五個階段,並說明提升水準、進入下一階段的步驟。
第二章到第四章介紹從微觀角度解讀作品的方法。第二章使用「3P」分析來步入鑑賞之門,從三個與作品有關的觀點,進行概括式的解讀。第三章使用「作品鑑賞檢核表」,以繪畫為主,列舉各種該仔細深入觀察的事項,以掌握作品實相。第四章使用「故事分析」(Story Analysis),深入挖掘藝術家的人生,從人物來理解作品。
第五章與第六章介紹「3K」與「A-PEST」分析法(這兩種方法稍有難度),從鉅觀角度,更深入發掘作品的背景。第七章整理出立體藝術鑑賞法的全圖,將前述方法組合起來,分析達文西、庫爾貝的作品。第八章介紹如何欣賞實體展覽會,第九章從三種觀點說明「為何我們需要藝術」。
如果讀者能藉由本書的方法,脫離只理解表面的膚淺階段,「享受一生有藝術陪伴的樂趣」,就是再好不過的事。希望大家閱讀本書時,也能有愉快的心情。接下來,就讓我們朝解讀藝術之旅出發吧!
【前言】
◎理性與感性是相反的!?
感謝您願意閱讀本書。我是經營SD藝術股份公司的堀越啓,我們公司的業務是連結藝術與商業。
近幾年,藝術鑑賞的必要性廣受矚目,尤其受職場人士的重視。之所以會如此,與物聯網(IoT)、大數據、AI等技術革新,使社會上產生「世界變得愈來愈模糊與不確定,知識、理論等左腦取向的價值相對降低」的觀念有關。
為因應這樣的世界,「感性」的事物開始受到重視,「美感」也是其中之一。大家認為「磨練感性,才能在今後的時代生存」、「現在開始,『感性』才是開拓世界的武器」……。為迎接時代的轉捩點,大...
目錄
前言
第1章 提升鑑賞層次,更加享受欣賞藝術的樂趣!
在VUCA的世界,藝術鑑賞備受矚目
「有敏銳感性能力才能理解藝術」,其實是很大的誤會
感性是如何形成的?
藝術鑑賞有層次之分!
深入鑑賞有助於提升五種能力
第2章 用基本的「3P」架構歸納整理,概略理解作品
解讀藝術之旅的準備
試著以「3P」架構整理資訊
第3章 用「作品鑑賞檢核表」掌握作品實相
先從「好好觀察作品」開始
「作品鑑賞檢核表」判斷你的好惡
「作品鑑賞檢核表」讓你愈看愈清楚──名作《星空下的咖啡館》
眾人謾罵的《奧林匹亞》實相
觀察入微,就能獲得「洞察力」
第4章 用「故事分析」追溯藝術家的生命軌跡
以「故事分析」理解藝術家的人生
故事分析的五個步驟
一生創作不輟的林布蘭的人生
羅丹如何開啟近代雕刻之門?
把人生當做「旅程」,就能看見「智慧」
第5章 以「3K」掌握藝術業界的結構
以「3K」鳥瞰藝術業界
以「3K」解讀荷蘭黃金時代
「3K」分析所能得到的武器──「鳥瞰」
第6章 用「A-PEST」從時代背景理解藝術史
分析藝術風格的「A-PEST」
「A-PEST」的運用方式
理解巴黎黃金時代的印象派
理解藝術背景能獲得哪些「現實利益」?
第7章 實踐!活用五種架構的立體藝術鑑賞法
實際解讀作品
解析全能天才──「達文西」
解讀革命畫家──「庫爾貝」
「理性的藝術鑑賞」促使感性的產生
第8章 使用本書的鑑賞方法,一起去逛美術館吧!
在美術館活用本書鑑賞作品的方法
到美術館鑑賞藝術吧!
第9章 為什麼我們需要藝術?
藝術鑑賞能得到什麼?
透過藝術,讓人活得像人
結語
讀者特典①:藝術鑑賞實用表單
讀者特典②:百年難見的畫家──維拉斯奎茲
西洋藝術史年表
參考文獻
前言
第1章 提升鑑賞層次,更加享受欣賞藝術的樂趣!
在VUCA的世界,藝術鑑賞備受矚目
「有敏銳感性能力才能理解藝術」,其實是很大的誤會
感性是如何形成的?
藝術鑑賞有層次之分!
深入鑑賞有助於提升五種能力
第2章 用基本的「3P」架構歸納整理,概略理解作品
解讀藝術之旅的準備
試著以「3P」架構整理資訊
第3章 用「作品鑑賞檢核表」掌握作品實相
先從「好好觀察作品」開始
「作品鑑賞檢核表」判斷你的好惡
「作品鑑賞檢核表」讓你愈看愈清楚──名作《星空下的咖啡館》
眾人謾罵的《奧林匹亞》實相
觀察入微,...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