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讚嘆的繁複結構,使人沉迷的敘事手法,
魔幻般召喚出一個由貪婪與黃金構成的世界,栩栩如生……
英語文學界新慧星,震驚世界文壇破格之作!
一部以後現代實驗包裹的維多利亞式奇情小說,
成就曼布克獎史上最年輕得主,篇幅最長得獎作品
伊蓮諾‧卡頓(Eleanor Catton)得獎小說《發光體》
售出25種語文版權,全球銷量超過50萬冊
改編電視影集籌備中《發光體》出版後,在全球受到高度矚目和肯定:
★已榮獲:英國曼布克獎、加拿大總督文學獎最佳英文小說、紐西蘭圖書獎年度小說
★入圍決選:華特‧史考特歷史小說獎、安可文學獎、英國國家圖書獎、狄倫湯馬士文學獎、好讀(Goodreads)網站年度好書歷史小說類
★入選單月/年度選書:
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小說類:單月選書、年度編輯推薦、邦諾書店年度選書小說類、《紐約時報》年度百大注目好書、《華盛頓郵報》年度注目小說、《華爾街日報》年度選書小說類、《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年度十五大小說、《堪薩斯市星報》年度選書、《紐約雜誌》年度十大好書第三名、《寇克斯書評雜誌》年度歷史小說、書痴網站(www.bookish.com)年度選書小說類。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衛報》、《獨立報》、《金融時報》、《觀察家報》、《每日郵報》年度選書
加拿大:《環球郵報》(加拿大作家組)年度小說、《筆與紙》雜誌年度六大小說
紐西蘭:紐西蘭圖書獎讀者票選年度好書
雨夜中一場神祕聚會,一個意外的闖入者,
分屬黃道12星座的12個男子,
交織出一場錯綜複雜的命運大戲。結盟與背叛、祕密與謊言、幸運與不幸,
令人髮指的罪行、近乎荒謬的癡戀,
宛如迷霧,卻又如星空隱然有序,
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棋局中,最後的真相即將浮現……
1866年一個雨夜,來自英國的華特‧穆迪經過漫長的海上航行,疲憊不堪地抵達紐西蘭的海岸小鎮霍基蒂卡。他跟當時所有做著發財夢,從世界各地蜂擁而至的人一樣,準備在這股淘金熱中為人生賭上一把。當華特走進旅館的吸菸室歇腳時,發現裡面擠了12個男人,從外貌與穿著看來,混雜著不同種族與身分階級,畫面極不尋常。
初來乍到的他,意外闖入一場祕密聚會。
這12名當地男子神情凝重地聚在一起,為的是釐清一天之內三起疑似犯罪事件之間的關聯:鎮上最富有的淘金者無端失蹤;一名離群索居的酒鬼遭到殺害,家中發現藏有大批黃金;一名妓女自殺未遂倒臥路邊,即將接受謀殺罪審判。
然而真實與表象有著極大落差,隨著每個男人說出自己的片面故事,真假難辨的說詞逐漸拼湊出一張交織著同盟與背叛、祕密與謊言、幸運與不幸的大網。有人聯手讓妓女身陷鴉片毒癮,有人戀上妓女,有人則是死者的異姓親兄弟,穆迪很快捲入這重重迷霧中,但他身上也帶著自己的祕密……而穆迪在船上目睹的一幕景象,又將與以上事件巧妙串連起來。
這張錯綜複雜的謎網如同星空般隱然有其運行秩序,每件事皆互為關連,每個人在其中皆有扮演的角色,卻渾然不覺……
《發光體》(The Luminaries)既有扣人心弦的犯罪懸疑,也有近乎荒誕的愛情,是部深具企圖心、令人驚嘆的不凡傑作。多位敘事者輪番上陣,不斷顛覆先前的關係與預設,揭露虛假的表象,充滿語言與心理趣味。整部作品別出心裁地以12星座星盤為敘事架構,呼應命運以意想不到的方式互為牽連、重塑的命題。作者的文字精準呈現濃厚的歷史感,召喚出19世紀中葉世界的運輸與金融流動,淘金熱爆發與破滅的時代圖像。
作者簡介:
伊蓮諾‧卡頓(Eleanor Catton)
1985年生於加拿大,成長於紐西蘭。2007年取得維多利亞大學創作碩士學位。以首部長篇小說《排練》(The Rehearsal)獲得亞當創作獎。2008年獲格林列佛獎學金,在美國愛荷華大學創意寫作工作坊學習一年,之後擔任兼任教授,繼續在愛荷華大學教授創作及大眾流行文化。2010年獲紐西蘭藝術基金會頒發新世代獎。《發光體》是她的第二部作品,甫推出便獲英語文壇殊榮曼布克獎,並入選同年度數十大媒體年度選書。
卡頓現居紐西蘭威靈頓市。
譯者簡介:
黃佳瑜(第一部)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企管碩士,曾任行銷企劃、管理顧問,現為自由譯者。
廖綉玉(第二、三部)
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中英筆譯組畢業。 曾任中國時報國際新聞中心實習編譯和金融機構翻譯人員,現為專職自由譯者,譯有《廚房屋》、《凡爾賽蠟雕師》等書。
沈曉鈺(第四、五部)
美國西蒙斯大學兒童文學碩士。小說譯作有《五星豪門》、《波西傑克森:終極天神》、《女王,請聽我說》、【埃及守護神】系列。
李斯毅(第六至十二部)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美國波士頓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及財經法學碩士。譯有《心靈消費》、《末日戰爭:終局之局》、《安靜,就是力量》(合譯)等書,並曾改寫多部影視小說。
各界推薦
媒體推薦:
曼布克獎委員會:「今年不論初選或決選名單,都呈現出多樣化的主題面貌……卡頓以舊文學形式大膽嘗試──維多利亞式『奇情小說』,在評審眼中脫穎而出。她承襲威爾基‧柯林斯(Wilkie Collins)及赫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的精神,卻創造出嶄新的文風。」
2013年曼布克獎評審團主席羅伯‧麥克法蘭:「偉大的傑作:令人讚嘆的繁複結構,使人沉迷的敘事手法,魔幻般召喚出一個由貪婪與黃金構成的世界,栩栩如生……[在本書中]你偶爾覺得迷失,擔心它畢竟是『大而無當的鬆垮怪獸』,然而結果證明,它的結構就像太陽系星圖般嚴謹……[卡頓的小說]牢牢抓住讀者的注意力……我們讀了三遍,深入挖掘(套用書中隱喻),每一次拜讀都能產生不凡體會,得到極大收穫。這是一部展現出驚人掌控力的小說。每一個句子以及故事節奏與平衡感,在在顯露出成熟。確實需要投入心力……但它就像蘊藏量最豐富的金礦,只要往內挖,就能得到龐大的收穫。」
加拿大總督文學獎評議委員會:「《發光體》是一整個敘事宇宙,有著屬於自己的神祕世界。令人振奮的文學成就,讓人目眩的敘事手法。每個角色都是顆行星──各以複雜而耀眼的方式登場。精確靈動的文筆,昭示出貪婪、恐懼、嫉妒、渴望──以及人性中的一切。」
《泰晤士報》文學增刊:「這是一部角色紛陳的精心之作,卡頓初試啼聲後再度超越期許。才華橫溢……展現強烈企圖心。《發光體》是部了不起的小說,扣人心弦,情節緊湊,充滿驚喜。」
《The Short Day Dying》作者彼得‧霍布斯:「如此精采,一部難得一見,讓你只能搖頭驚嘆的作品……難能可貴。佈局卓越、手法精湛、引人入勝。《發光體》是部傑作,作者的無限潛力與才華有目共睹。」
《全國郵報》:「魅力無窮……一次成功的大膽實驗。」
《紐約時報》書評:「令人目眩神馳的故事,古靈精怪,足以媲美珍‧奧斯汀。讓我們隨著穆迪冷靜的頭腦一起挖掘事件真相,並判斷他在船上見到的幽靈,是否也是謎團中的一環。他是福爾摩斯,是康拉德筆下的理性之人……《發光體》成就輝煌。卡頓以復古手法,生動重現十九世紀風格,卻創造出二十一世紀前所未見的小說。書頁翻飛,書本沉甸甸的重量很快從右邊移到左邊。世界在我們眼前開啟又關閉,展現出人性的種種衝突與絕望。太精采了。說到篇幅,當然,如此精采的好書,永遠不嫌太長。」
《為愛起程》作者傑伊‧帕里尼:「真正的好書突破類別框架,獨樹一格。就各方面而言,伊蓮諾‧卡頓令人振奮的第二部作品《發光體》,難能可貴地實踐了這句格言。小說的篇幅似乎令人卻步,但別被嚇跑。她是當代最會說故事的作家之一,帶領讀者深入撲朔迷離的情節,角色之間的糾葛,超乎想像。 她以深厚的歷史感賦予舊時代不遜於未來的新生命。在她筆下,時光流逝,創作的奧祕在字裡行間發出閃閃微光。我希望這本書不要結束──某種程度上,故事並未結束。卡頓的光芒不會消逝。」
《Skippy Dies》作者保羅‧莫瑞:「《發光體》令我傾倒。多麼狂野而奇特的世界、多麼令人難忘的角色,全都以如此華美的魅力、如此別出心裁的手法貫穿起來。年輕作家能寫出如此精采的作品,讓我對這門藝術的未來充滿希望。傑出,名符其實。」
《深夜小狗神祕習題》作者馬克‧海登:「欲罷不能。」
《紐西蘭先驅報》:「偶爾,你會讀到一部小說,帶領你超脫日常瑣事,把你拆解開來,然後重新組裝,讓你覺得彷彿剛與天才度過一段假期。伊蓮諾‧卡頓驚人的新作品《發光體》正是如此……卡頓是位了不起的作家,這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蘇格蘭人報》:「格局恢弘,書中充滿不凡之處……極為卓越……卡頓的文筆細膩,充滿才氣。」
《每日電訊報》:「無可抗拒……扣人心弦的情節巧妙展開,貫穿全書,直至令人滿足的結局。這部小說從第一頁開始便牢牢掌握情節發展方向……敘事結構令人著迷,故事在書中各個角色的個別消息與觀點間游移,彷彿羅生門般,卻不令讀者混淆。眾多角色介入其中扮演偵探,而非作壁上觀……卡頓證明自己是有能力掌握情節與節奏的作家,足以媲美莎拉‧華特絲(Sarah Waters)。她的小說大量採用老式情景,肯定可以稍加說明當代眾多耀眼作家為何喜歡以舊時代為書寫背景。」
《寇克斯書評雜誌》2013年最佳歷史小說推薦好評:「層層堆疊、別具一格、引人入勝……卡頓筆下流露自信,華麗的詞藻恰到好處……她融合了維多利亞冒險故事、靈異故事、《月光石》的偵探小說典型,以及幽默敘事手法,創造出一部會讓湯瑪斯‧品瓊或胡立歐‧柯塔薩(Julio Cortázar)都感到驕傲的後現代小說;作者有趣地使用了天文學與占星學,甚至帶有卡爾維諾色彩。在巧妙與刁鑽之間,存在無盡可能……故事百迴千折後,出現漂亮的結局。讀完整本書需要費點功夫,卻是最令人愉快的功夫。」
《麥克林》雜誌:「故事躍然紙上……從封面到封底,一切似乎順理成章,卻又攸關重大。一個自成一格的微妙世界。」
《衛報》書評克莉絲蒂‧甘恩:「伊蓮諾‧卡頓是位傑出作家…… 這本書份量十足──厚達八百三十二頁。 引人入勝的故事,背景設在淘金熱時期、未開化的紐西蘭南島西岸。故事中每一句話都寫得精采,每一個驚心動魄的章節結尾,都讓我們迫不急待翻開新的一章。《發光體》結構精湛,是部登峰造極的文學作品,讓人忍不住一頁翻過一頁。」
《衛報》書評莎拉‧邱吉威爾(曼布克獎決選名單評論):「卓越的藝術形式,在這繁複的星象圖中,發光體(傳統上是指日與月)是固定角色,另外十二個角色圍繞他們打轉;隨著月亮逐漸消失,長章節慢慢縮減為短章節。《發光體》是部關於淘金、愛情、故事與書本的書。」
《出版家週刊》:「在這凡事講求經濟、語言直白的世界,熟練地表達了豐富的細節……卡頓巧妙地節制詩興,並偶爾打破虛實間的第四堵牆──跳出來提醒讀者故事內容,以及最重要的,述說故事的快感。」
《環球郵報》:「十全十美…… [卡頓的] 權威與熱情令人印象深刻,她似乎帶著我們四處遨遊,而我們每每信任她能帶著我們回到正軌……《發光體》是一次了不起的成就……伊蓮諾‧卡頓顯然具備令人稱羨的才華與智慧……一個不容否認的成就。」
《溫伯尼自由報》:「無懈可擊的推理文學,場景設在一八六○年代紐西蘭淘金小鎮……卡頓精準掌握了維多利亞時期的語調並貫穿全書……作者的才華如陽光般耀眼。」
《溫哥華太陽報》:「無與倫比的敘事掌握能力……卡頓以傑出手法為故事的時空注入生命;貪婪對人性的戕害躍然紙上。她能細膩地掌控語言,全書語調優美……本書就像個巨大的魔術方塊,在一面面情節間切換、轉變,創造出新的模式、新的視野。」
《筆與紙雜誌》維特‧溫格納:「了不起的成就…… [卡頓]超越了前作的大膽自信,創造出一部格局浩大、曲折離奇、極度細膩,並令人讀來津津有味的歷史鉅著,交織著一八六○年代中期紐西蘭南島小鎮霍基蒂卡的淘金熱帶來的人心貪婪……《發光體》是部引人入勝的小說,也是一部文學瑰寶。」
《紐約時報》:「卡頓小姐生動描繪紐西蘭的地形風貌、熙熙攘攘的淘金熱潮,以及即將馴服這個國度的文明外衣……環環相扣,獨具匠心。」
英國蜉蝣肆書店(Foyles)網站編輯強納森‧魯平:「對於只想找個好故事的讀者來說,本書核心的謀殺懸疑事件,將徹底抓住你的注意力……然而書中遠不僅如此:躍然紙上的生動角色,文字的魅力,以及寫作過程中的傑出實驗……卡頓是難得一見冰雪聰明、才華洋溢的作家,是小說沿革的急先鋒。我有信心,她注定成為這一世代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作家。」
《衛報》:「這是一本讓你蜷起身子全神貫注閱讀的小說,錯綜複雜的糾葛、鉅細靡遺的敘事,集維多利亞奇情小說之大成……毒販與礦商、妓女與騙子、數不清的祕密與情節:這本書灑上金砂,並浸在鴉片中。紐西蘭文壇欠缺一部維多利亞年代史詩:卡頓填補了這個空隙,並一窺其他維多利亞風格作家不得其門而入的堂奧。」
《每日電訊報》:「《發光體》是部藝術傑作……以後現代實驗包裹的維多利亞式奇情小說。它立基於占星學的情節迂迴而精確……但也是部引人入勝的謀殺懸疑小說,玩弄著文學形式,令人著迷……[卡頓是]聰明的作家,將帶來更多令人讚嘆的作品。」
《獨立報》:「曲折複雜且人物眾多的情節,古風與現代感兼具,儼然已成概念藝術……卡頓採用十九世紀的措辭與行文節奏,不僅承襲或模仿古老敘事風格,更為當代重新創造新的文學形式。自信、生動、絲絲入扣,卡頓掌握了獨具個人風格的敘事語調。」
《觀察家報》書評朱立安‧巴吉尼,2013年年度選書:「伊蓮諾‧卡頓的《發光體》將為我那厚厚一疊但從來找不出時間閱讀的好書錦上添花。」
《環球郵報》2013年最佳加拿大小說:「對於生在加拿大、長於紐西蘭、一舉奪下曼布克獎及總督文學獎的二十八歲作家卡頓來說,今年是豐收的一年,但這是她應得的。背景設在十九世紀紐西蘭的《發光體》,不論筆觸或角色都令人驚嘆。」
《華盛頓郵報》書評克立斯‧波傑里安,2013年度注目小說:「逾八百頁的鉅著,背景設於一八六五年淘金熱時期,十九個貪婪的角色及一具屍體,若要理解這本錯綜複雜的小說,最好的方法就是遵照水門事件法則:跟著錢走。一本精心擘劃的小說,讀來樂趣無窮。」
《紐約時報》2013年百大注目好書:「這本榮獲曼布克獎殊榮、以紐西蘭為背景的愛情懸疑故事中,卡頓以生動手法臨摹十九世紀小說,同時創造出二十一世紀前所未見的傑作。」
《衛報》書評賈斯汀‧喬登,2013年度選書:「讓人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宛如以紐西蘭淘金熱為背景的威爾基‧柯林斯懸疑小說。書中徐徐揭露一個盤根錯節的結構,質疑著命運、意志,以及人類對意義的追尋。」
《獨立報》2013年度選書:「卡頓巧妙編織出一個屬於紐西蘭淘金熱的故事,豐富的語調與歷史,離奇而交錯的橋段,形成宛如電視影集的質感。」
《堪薩斯市星報》2013年度選書:「闃黑的暴風雨夜、十九世紀淘金熱、懸疑的謀殺事件。此外夫復何求?」
《紐約雜誌》 2013年度好書第三名:「一部非常敏銳、讀來樂趣橫生的小說,彷彿密室謎團、義大利式西部片、數獨益智遊戲和《艾德溫‧德魯疑案》(Edwin Drood)的綜合體。」
《我們愛這本書雜誌》:「以全知敘事者角度說故事這點來看,卡頓堪稱大師;至於縝密描繪人物外型、精準刻劃角色心理,卡頓更是高手……成果是部全然可信的歷史小說,文中充滿隱喻,足以媲美《德古拉》、《白鯨記》,以及狄更斯最傑出的作品:《我們共同的朋友》、《荒涼山莊》與《遠大前程》……就格局與嚴肅性而言,《發光體》可與維多利亞時代任何一套三部曲抗衡──對一位二十八歲的年輕作家來說,實為了不起的成就。」
《書商雜誌》2013年度選書:「恢弘的格局(八百頁)與背景(一八八○年代紐西蘭淘金熱),活生生回到十九世紀。非常年輕也非常有才氣,卡頓是實至名歸的曼布克獎得主。」
《經濟學人雜誌》2013年度選書:「夢寐以求的小說。傑出耀眼,無可挑剔。」
好讀(Goodreads)網站2013年最佳歷史小說:「《發光體》是部結構精湛、極其敏銳的靈異故事,令人不忍釋卷。對一位才二十多歲的作家而言,這是個令人興奮的成就,它向評論家與讀者證明,卡頓將躋身國際文壇最耀眼的明星之列。」
書痴(Bookish)網站2013年度小說:「對於熱愛冒險故事與愛情故事的書迷,伊蓮諾‧卡頓這部企圖心旺盛的曼布克獎得獎之作,讓讀者在錯綜複雜的架構中苦苦摸索結局,極具趣味。」
媒體推薦:曼布克獎委員會:「今年不論初選或決選名單,都呈現出多樣化的主題面貌……卡頓以舊文學形式大膽嘗試──維多利亞式『奇情小說』,在評審眼中脫穎而出。她承襲威爾基‧柯林斯(Wilkie Collins)及赫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的精神,卻創造出嶄新的文風。」
2013年曼布克獎評審團主席羅伯‧麥克法蘭:「偉大的傑作:令人讚嘆的繁複結構,使人沉迷的敘事手法,魔幻般召喚出一個由貪婪與黃金構成的世界,栩栩如生……[在本書中]你偶爾覺得迷失,擔心它畢竟是『大而無當的鬆垮怪獸』,然而結果證明,它的結構就像太陽系星圖...
章節試閱
第一部
天體中的天體
一八六六年一月二十七日
南緯 42° 43’ 0”/東經 170° 58’ 0”
水星在射手座
陌生人抵達霍基蒂卡,打擾了祕密集會;
華特‧穆迪隱瞞不久前發生的事;湯瑪斯‧鮑福說起故事
十二名男子聚在皇冠旅館的吸菸室,看似萍水相逢。從這群人各異其趣的氣質和穿著看來(長大衣、燕尾服、帶牛角釦的諾福克短外套;黃色粗紋布、細紡布、斜紋布),他們大可是火車上各自歸向城市不同角落的十二個陌生人;這城市有足夠的濃霧和潮水,可將他們重重阻隔開來。的確,這群人中,有人聚精會神讀著報紙,有人傾身把菸灰彈進壁爐,也有人手掌張開撐在撞球桌的呢布檯面上準備敲桿。他們全都刻意裝出毫無瓜葛的樣子,串謀製造夜行列車特有的死寂氣氛。只不過這兒的沉沉死氣不是車廂的轟隆哐啷聲,而是滂沱大雨的噼哩啪啦聲所致。
這就是華特‧穆迪先生站在門口,把手放上門框時的第一印象。他沒打斷什麼私人會議,因為走廊上一傳來穆迪的腳步聲,說話的人便立刻噤聲。等他打開門,這十二名男子已各自回到原位(打撞球的倒是太過馬虎,忘了自己原先的位置)。他們費心裝出專注的樣子,當穆迪先生踏入房間,甚至沒人抬頭瞥向他。
要是穆迪先生的身心處於正常狀態,想必會對這些男人如此一絲不苟並如出一轍對他的視若無睹起疑。不過事實上,穆迪先生正覺得反胃而心神不寧。他早知前往西坎特伯雷的旅途有喪命之虞 ,一路必須穿越無止無盡、翻滾奔騰的激流與波濤,而這些浪花的終點將是霍基蒂卡灘上頹圮的墓園。不過,他沒想到真實情況如此駭人,因此至今仍無法對人(甚至對自己)言說。穆迪無法容忍任何個人缺陷──而此刻的恐懼與不適讓他變得內向閉塞,正因如此,才反常地讓他誤判剛踏入這房間的平靜。
穆迪生就一副從容而殷勤的神態。他的灰眼大而堅定,柔軟又孩子氣的嘴經常露出客氣的關切表情。他的頭髮又捲又密,年輕時捲髮垂肩,不過現在頭髮緊貼頭皮,用香甜的髮油旁分梳平,金黃髮色因髮油而加深變成油亮的棕色。他的額頭和臉頰端正,鼻樑挺直,皮膚光滑。他未滿二十八歲,動作仍舊敏捷精確,並帶著無邪而淘氣的活力,讓人覺得他既不會騙人,也不易上當。他為自己塑造出管家般謹慎機智的形象,結果連最沉默寡言的人都常對他推心置腹,或者令他受託為剛認識的朋友居中牽線。簡而言之,他具有能忠實反映性格的外表,以及能立刻贏得信任的容貌。
穆迪並非不知這謎樣的魅力為自己帶來的益處。一如大多擁有過人姿色者,他也曾仔細研究自己的倒影。某種程度上,他最瞭解的,莫過於自己的長相;在腦中某個角落,他總是透過外在來認識自己。他會花上很多時間待在家中的更衣室角落,那兒的鏡子能反射出他的三重影像──側面、四十五度角與正面──就像范戴克(Van Dyck)的名作《查理三面像》。只不過比起畫像,他本人更出色得多。但這是關起門來做的事,他很可能會矢口否認──因為當代的道德先驅是如此嚴厲譴責人們「檢視自我」啊!彷彿「自我」跟自己毫不相干,照鏡時唯一能確認的只是一個人的傲慢;彷彿「關心自己」比不上維繫與另一半靈魂間的連結那樣,微妙、令人憂慮或無常。穆迪沉溺的倒不是讚嘆自己的美貌,而是對外表的掌控。當然,每當瞥見自己的倒影,不論是從一扇窗,或入夜後的一小格玻璃,他總會滿足得顫抖──不過,這就和工程師偶然撞見自己設計的機器,發現它是如此美妙、耀眼、滑順,而且成效一如預期時的感覺一模一樣。
他現在可以看見自己,沉穩地站在吸菸室門口,姿態完美無瑕。他疲憊到身子幾乎發顫,內心懷著沉重的恐懼。他覺得被人跟蹤,而且跟得很緊,整個人提心吊膽。他以客套疏離但尊敬的神態環顧房間,這地方看來是歷經漫漫歲月後按照記憶重建,有許多疏漏之處(火爐裡的柴架、布簾,以及壁爐四周該有的裝飾架)。不過,一些細微處倒是保存了下來,例如:面向庭院的牆上,有一幅從雜誌剪下、用大頭釘固定的已故親王肖像;當初為了安全橫渡海峽,撞球檯在雪梨碼頭被人切成兩半,檯面中央因此有道接縫;寫字桌上那落舊報紙因為被許多人摸過,紙張邊緣又薄又髒。壁爐兩側有兩扇小窗,望出去是旅館後院,泥濘地上堆滿雜七雜八的木板箱及生鏽圓桶,和毗鄰那塊地之間僅隔著幾叢灌木和矮蕨。院子北邊是排雞舍,為了防盜,門都上了鎖鍊。越過這道含混不明的地界,可以看見鬆垂的曬衣繩在東邊一條街外的屋後前後擺盪,還可看見交叉堆疊的木頭、豬圈、成堆破爛與鐵片、破損的托架與引水槽──這一切若非已被棄置,就是年久失修。時鐘響起,已是向晚時分,萬物霎時失去顏色。這時正下著傾盆大雨,望出水紋玻璃外,庭院褪成一片慘白。而屋內酒精燈的火光還未接替日暮時刻的海藍色天光,蒼白光線更突顯了屋內擺設的沉悶。
對一個在愛丁堡的俱樂部過慣好日子的人來說,未來恐怕很難熬(在愛丁堡,俱樂部的每個角落都在紅金兩色光澤下熠熠生輝;鉚釘沙發紮實飽滿,正好與坐於其上的大肚腩相映成趣;一踏進房間,立刻有人遞上散發大茴香或薄荷香味的柔軟外套;只要輕輕一拉鈴繩,就可召喚侍者用銀托盤送來整瓶紅葡萄酒)。不過,穆迪不是那種稍不如意就輕易動怒的人。這地方的簡陋只讓他更加內斂,就像有錢人在街上遇到乞丐時會迅速退至一旁、露出凝滯的眼神一般。他左顧右盼,臉上的溫和表情毫不動搖。不過私心裡,每個新發現的小細節──蠟燭底堆積的殘蠟、窗戶四周灰撲撲的塵埃;都讓他內心更加瑟縮,身體更僵硬挺直。
穆迪之所以退縮(儘管只是下意識的),不是基於富人的成見,而是因為現在身心失調,內心仍掙扎著克服身體不適。事實上,穆迪只不過手頭還算寬裕,且經常施捨零錢給窮人──(雖然不得不承認)他總會因自己的慷慨善行湧上一股喜悅。畢竟這是在文明世界南端盡頭的叢林與海洋間新開發的淘金城,他並不奢求享受。
事實真相是,不到六個鐘頭前,在把他從查默斯港載到這荒涼海岸的三桅帆船上,穆迪目睹了一樁非比尋常且令人傷心之事,這件事的震撼,足以讓一切真實顯得虛幻。那一幕在他心頭縈繞不去──彷彿腦中有扇門出現一道裂痕,灰濛濛的光束趁隙流入。而今,他再也無法回到全然的闃黑。他得費盡力氣才能防止門縫越裂越大。在如此脆弱的情況下,任何有違正統或不合時宜之事,都是對他的公然侮辱。他認為眼前這陰鬱的場景,強烈呼應著自己剛挨過的磨難。而他必須退縮,免得腦子繼續聯想到過去。蔑視的態度是有效的。穆迪藉助這種態度,得到讓他覺得安全的均衡與公平正義。
他認定這屋子既寒磣又陰森,恐將招來厄運,因此心裡對屋內擺設更加反感。於是他把注意力轉向屋內的十二名男子。倒置的萬神殿。他促狹地想著。沉溺於天馬行空的幻想中,讓他又好過了點。
這十二名男子有拓荒者的那種古銅色肌膚和滄桑,嘴唇皹裂泛白,舉止流露著窮困與失敗的味道。其中兩個是中國人,穿著一式的布鞋與灰色長袍。他們身後站著一個毛利人,臉上有藍綠色渦狀刺青。至於其他人,穆迪就猜不出來歷了。他還不知淘金生活會在短短幾個月內讓男人迅速老化。他打量四周,認定自己是在場最年輕的,然而事實上,有好幾個人年紀比他小或與他相仿。他們身上的青春光澤幾乎已被磨難洗盡。他們將會一輩子乖戾、焦躁、蒼老,對著掌上的棕色紋路咳出灰燼。穆迪覺得這些人很粗鄙,甚至有點古怪,盡是些無足輕重的傢伙。他們的沉默絲毫未勾起穆迪的疑心。他只想要杯白蘭地,以及一個可讓他坐下閉目養神的地方。
他在門口站了半晌,等著人來接待,不過沒人作勢表示歡迎或不歡迎,於是他往前再踏一步,輕輕關上身後的房門。他朝窗戶方向微微欠身,又朝壁爐方向再次欠身,算是作足禮數,向大夥兒介紹了自己。然後他走向一張邊桌,從專為客人預備的玻璃瓶中給自己調了杯酒。他挑了支雪茄,剪出開口,放進齒間,然後轉身面向房間,再次端詳這十二張面孔。沒人因為他的出現而受絲毫影響,這正合穆迪心意。他坐進僅剩的單人椅,點燃雪茄,往後仰坐,輕聲一嘆──那是男人偶爾享受放縱,並覺得自己當之無愧時才會發出的輕聲喟嘆。
他的閒適維持不久。就在他伸伸雙腳翹起二郎腿時(褲管上的鹽巴已乾,形成一道道刺眼的白霜),緊靠著右邊的男人從椅子上俯身向前,拿著菸屁股對空揮了揮,開口說:「喂,你有事嗎……來皇冠?」
這句話說得七零八落,不過穆迪面不改色,未露批判之意。他客氣地點點頭,表示自己確實在樓上開了個房間,當天傍晚才剛抵達。
「你是說,才剛下船?」
穆迪再次點頭致意,表明所言無誤。為了不讓人小覷,他補充說明自己是從查默斯港出發,打算來這裡淘金,試試手氣。
「很好。」那男人說:「好得很。海岸邊有新發現,滿滿的都是。黑沙灘──你會聽到這樣叫喊。往查爾斯敦方向的黑沙灘,從這兒往北走,當然──查爾斯敦嘛!不過你還是能在峽谷撈到一些。有搭檔嗎?還是單槍匹馬?」
「只有我一個。」穆迪答道。
「沒有同夥!」那男人喊道。
「這個嘛,」穆迪再度為那人的措辭訝異,「我打算靠自己的力量,如此而已。」
「沒有同夥。」男人重複道,「也沒什麼。你來皇冠這裡……沒事吧?」
同樣的問題問上兩遍,真是魯莽!不過那人似乎十分親切,手指輕彈著背心翻領,看來甚至有點漫不經心。穆迪心想,或許是自己說得不夠清楚。他說:「我來這旅館要辦的事就是休息。接下來幾天,我會四處問問淘金的消息──哪些河流產金,哪些山谷已被挖空;順便熟悉真正的淘金生活。我準備在皇冠待上一週,之後就要往內地出發。」
「這麼說來,你以前沒挖過囉。」
「是的,先生。」
「從來沒看過黃澄澄的金子?」
「只在珠寶店看過──在手錶上、釦子上。但沒看過純金。」
「但你總夢想過吧,純金!你總做過這樣的夢──跪在河裡,從砂礫中篩出金子!」
「我想……不,我沒作過這樣的夢。」穆迪回答。他覺得這人誇張的說話風格很有意思。儘管表面上吊兒啷噹,但他說起話卻很急切,幾乎可算胡攪蠻纏。穆迪看看四周,希望收到任何一人的同情眼神,但沒人看他一眼。他咳了一聲,補充道:「我想,我夢想過之後的事──金子能帶來的東西,還有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
那人似乎很滿意這答案。「反向煉金術,我喜歡這麼稱呼這整件事。」他說:「我的意思是──挖礦,反向煉金。懂我的意思嗎,物質轉換──不是變出黃金,而是從黃金變出東西──」
「很有趣的想法,先生。」穆迪事後想想,這概念跟他之前幻想中的倒置萬神殿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而你要打聽的事,」那人邊說邊用力點頭,「你要打聽的事──我猜你會東問問西問問吧──哪種鏟子、哪種托架,還有地圖之類的。」
「是的,正是如此。要做就得做對。」
那人躺回椅背,顯然被逗得很開心。「在皇冠旅館住上一週,只為東問西問!」他輕笑一聲,「然後你會花兩上兩週在泥巴堆裡打滾,把它賺回來!」
穆迪又把雙腿交疊。他實在沒力氣應付這男人,不過他受過嚴格教養,絕不允許自己被視為無禮之人。他大可為自己的狼狽致歉,承認自己有點不舒服。那人漫不經心撩動的手指,以及越來越嘹亮的咯咯笑聲,讓他看來有足夠的同情心。但穆迪不習慣對陌生人推心置腹,更不習慣向別人坦承身體不適。他甩開這念頭,用更高亢的語調說話。
「那您呢,先生?我猜您已經在這安頓下來了吧?」
「噢,是啊。」對方回答,「鮑福船運。你會在牲口圍場外看見我們。那是黃金地段──你知道,在碼頭街上。鮑福,正是在下。湯瑪斯是我的教名。你在淘金這行會需要個名字,沒人會用『先生』這兩個字闖蕩峽谷。」
「那我得好好練習了。」穆迪說:「華特。華特‧穆迪。」
「很好,他們會給你取堆綽號,就是不會叫你華特。」鮑福邊敲膝蓋邊說:「好比『蘇格蘭華特』、或『兩手華特』、『華特金塊』,哈!」
「我勢必要贏得這個稱號。」
鮑福笑了。「沒什麼贏不贏的。」他說:「像女用手槍那麼大的,我見過一些。大得像把女用手槍──不過我告訴你,那比女用手槍更容易到手!」
湯瑪斯‧鮑福大約五十來歲,身材短小精幹。他頭髮花白,從前額往後梳,長長地垂到耳後。他留著一臉落腮鬍,開心時總愛圈起手來捋捋鬍子──他現在正因被自己的笑話逗得大樂而這麼做。穆迪心想,這人的財富跟他倒挺匹配。穆迪從這人身上看到一種來自樂觀天性加上一生順遂的理所當然優越感。他穿著襯衫;身上的絲巾雖作工精細,卻沾了肉汁,並鬆垮垮地垂在頸下。穆迪把他歸類為無害、有點離經叛道、情感表達方式強烈的自由主義派。
「受教了,先生。」他說:「我對這兒的習俗一無所知,這是我學到的第一課。要不,我肯定會犯下以姓氏行走峽谷的錯。」
的確,他對紐西蘭淘金地的認識極不精確,僅以加州金礦區的梗概作藍本──小木屋、平坦的山谷、滾滾沙塵下的驛馬車。他模模糊糊地認定(不知從哪兒得來這種想法)這個殖民地是英倫群島的複製品,是仿照大英帝國的精髓建立的產物,未成形且尚未開化。大約兩週前,他在奧塔哥半島頂端兜圈子時,山丘上的華廈、碼頭、街道及一片片園林讓他大感驚訝──如今,看到一位身著華服的紳士替一個中國佬遞火柴,再彎身拿起酒杯,穆迪再度感到震驚。
穆迪出身劍橋,生於一個還算富裕、有三個僕從的家庭。他往來的朋友圈──從三一學院到近幾年的內廷律師學院,完全沒有貴族社會那種古板封建的門戶之見。儘管如此,學校教育仍教會他用居高臨下的角度理解任何一種社會制度,使他變得孤立而疏離。他會與大學室友(穿著斗篷,喝著萊茵河產區白酒)一起,以年輕人的全副情感與活力鼓吹消除階級藩籬。但每當親眼目睹階級融合,卻總又驚駭莫名。他還不知淘金區是三教九流雜處之地,人人都是陌生人,也都對這片土地十分陌生。做小買賣的也許淘出滿缽黃金,大律師卻鍛羽而歸。在這裡,眾生平等。由於穆迪比鮑福年輕二十來歲,因此語氣中帶著敬意對他說話,不過穆迪心裡明白鮑福的社會地位比不上他,也明白周圍龍蛇雜處,他還摸不清這些人的財富地位與來歷。正因如此,他的客套顯得有些僵硬,就像一個很少跟孩童相處的人,不知哪些話才算得宜。於是他讓自己保持距離,謹慎小心,儘管他很希望呈現出親切的一面。
湯瑪斯‧鮑福感受到這降尊紆貴的態度,很是開心。他會玩鬧般地對說話用字「太文雅」(這是鮑福的形容詞)的人表現嫌惡,喜歡尋他們開心──不是要激怒他們,那沒什麼意思,只是要逗得他們斯文掃地。在他眼中,穆迪的古板彷彿是某種貴族氣的時髦衣領,就快憋死人──文明社會的一切禮制,在他看來全是一無是處的點綴品。眼看穆迪的教養害他如此侷促不安,真是太逗了。
穆迪猜得沒錯,鮑福確實出身低微。他父親在肯特郡以製馬鞍為業,要不是他十一歲那年,一場大火吞噬了他的父親及馬廄,鮑福很可能會繼承衣缽。不過,他是個不安於室的男孩,在磨損的袖口和急性子的掩飾下,藏著一副作白日夢般魂不守舍的表情,這種惱人的苦差事根本不適合他。無論如何,馬兒跑得再快也跟不上火車(這是他老愛說的一句話),這行也跟不上時代變化的腳步。鮑福很愛把自己想像成時代的先鋒,過往歲月在他口中彷彿劣質蠟燭,燒完就算,不值一提。他毫不眷戀童年──染缸裡黑黝黝的液體、架子上的皮革,以及父親用來放釘子與錐子的小牛皮工具袋。他很少回想兒時生活,除非是拿來和新出現的行當相比。開礦──這才是有賺頭的生意。煤礦、鋼鐵,還有黃金。
第一部
天體中的天體
一八六六年一月二十七日
南緯 42° 43’ 0”/東經 170° 58’ 0”
水星在射手座
陌生人抵達霍基蒂卡,打擾了祕密集會;
華特‧穆迪隱瞞不久前發生的事;湯瑪斯‧鮑福說起故事
十二名男子聚在皇冠旅館的吸菸室,看似萍水相逢。從這群人各異其趣的氣質和穿著看來(長大衣、燕尾服、帶牛角釦的諾福克短外套;黃色粗紋布、細紡布、斜紋布),他們大可是火車上各自歸向城市不同角落的十二個陌生人;這城市有足夠的濃霧和潮水,可將他們重重阻隔開來。的確,這群人中,有人聚精會神讀著報紙,有人傾身把菸灰彈進壁...
目錄
第一部:天體中的天體
第二部:占卜術
第三部:自我毀滅的宮位
第四部:四月
第五部:重量與收益
第六部:寡婦與喪服
第七部:居所
第八部:奧羅拉的真相
第九部:反覆無常的地球
第十部:繼承事宜
第十一部:天蠍座升起,獵戶座下沉
第十二部:新月抱舊月
第一部:天體中的天體
第二部:占卜術
第三部:自我毀滅的宮位
第四部:四月
第五部:重量與收益
第六部:寡婦與喪服
第七部:居所
第八部:奧羅拉的真相
第九部:反覆無常的地球
第十部:繼承事宜
第十一部:天蠍座升起,獵戶座下沉
第十二部:新月抱舊月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