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有系統地評介德國古典哲學大師康德「批判時期」美學思想的産生和形成過程,並說明康德如何從前人的思想中抽繹出他的理論體系──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開始,追溯了西方美學思想的古典傳統,同時又對文藝復興以降的各種新思潮,特別是英國「經驗主義」和歐陸「理性主義」對康德的影響,作了比較深入的分析。另外,對於康德「批判時期」美學的哲學基礎、審美判斷、崇高論、審美意象論、藝術論等一系列課題,作者亦提出他奠基於前人之上,而又能推陳出新的論述內涵。
作者簡介:
朱志榮,一九六一年生,安徽省天長市人。一九九五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專業,獲博士學位。現任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後在多種核心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一百四十餘篇。出版有學術著作《中國藝術哲學》、《康德美學思想研究》、《中國文學導論》、《中國審美理論》、《夏商周美學思想研究》、《中國現代通俗文學藝術論》、《西方文論史》、《新時期中國知識分子研究》等多種。另亦曾出版長篇小說《大學教授》。
章節試閱
第三章 審美判斷
康德的審美判斷理論是他美學理論的核心部分。一般認為康德所受的英國經驗主義的影響,主要反映在他的審美判斷理論中。通過先驗辯證方法,康德將審美心理的經驗特徵上升到先驗的高度,並通過二律背反的思辨方式進行縝密地論證,使之理論化、系統化。我們認為康德美學中先驗和經驗的統一,充分體現在他的審美判斷,即美的分析之中。 康德將審美判斷的基本特徵,即質的規定性、心理基礎和審美判斷的思維方式這三個問題通過《純粹理性批判》中對於理解力所規定的四項知性範疇即質、量、關係、模態來進行考察,其中不涉及概念的普遍性和必然性,這兩者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論證同一個問題。美的分析借用四項知性範疇只是從形式上力圖與他的哲學方法保持一致,而在內容上並無明確的必然聯繫。正因為如此,我們將對他美的分析中的無利害感、共通感和無目的的合目的性這三個具有內在必然聯繫的方面逐一進行論述,而不顧及他的四項知性範疇。
第一節 無利害感
無利害感問題被康德列為審美判斷的第一個契機。在康德以前,對此雖然已經有許多論述,但大多停留在心理的層面上作一般的經驗性的零星描述。只有到了康德才在直接繼承英國經驗主義的看法的基礎上,將內在的審美能力和審美心態諸問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用先驗的方法對無利害感進行闡發,並且辯證地看待美感與感官快適、美感與道德感的關係。也正因為如此,康德才將無利害感問題放在美的分析的首位。 一、經驗主義前輩的無利害感思想 美的無利害感問題,古希臘時代就已經有了隻言片語。柏拉圖曾經在《大希庇阿斯篇》中,認為美不是有用、有益或善,也不是視聽所產生的快感。他將美本身不是效用與文藝除美以外應該還有效用這兩個問題明確地區分了開來。但是這種思想的傳承並不順利。亞里斯多德就曾將美與善混為一談:「美是一種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為它善。」他們兩人的看法後來都有人繼承衣缽。例如,被稱為新柏拉圖主義者的普洛丁便將美與善相混淆,認為「美也就是善」,「醜就是原始的惡」。而聖‧湯瑪斯‧阿奎那則說:「美與善畢竟有區別,因為善涉及欲念,是人都對它起欲念的對象,所以善是作為一種目的來看待的;所謂欲念就是迫向某目的的衝動。美卻只涉及認識功能,因為凡是一眼見到就使人愉快的東西才叫做美的。」 真正系統地倡導美的無利害感問題的是英國經驗主義者。而開風氣之先的當屬夏夫茲別裏。夏夫茲別裏是接近劍橋學派的新柏拉圖主義者。在天賦觀念等問題上,他同意萊布尼茨學說,並且強烈地抨擊了洛克的白板說。但由於夏夫茲別裏在哲學研究上倡導自由研究發現問題和產生思想的方法,而這與經驗主義的研究方法又是基本合拍的。因此,他的美學試圖將審美的直接感受能力與理性統一起來,對經驗主義的美學思想產生了明顯的影響。康德的無利害感思想在具體內容上明顯繼承了從夏夫茲別裏到伯克的英國學者的審美心理研究。他們的總體特點是從內在心靈能力和心理狀態兩個方面來考察審美的無利害感問題。因此,如果說我們現代意義上的美學實際上是從經驗主義開始拉開序幕的話,那麼無利害感的概念也同樣如此。美國學者傑羅姆‧斯托爾尼茲將夏夫茲別裏看成第一個注意到無利害感概念的哲學家。這未免絕對化了,但是英國經驗主義對無利害感的系統討論則無疑源自夏夫茲別裏。 夏夫茲別裏曾強調美在對象上沒有自己獨特的領域,它存在於各類事物中。審美心態不同於功利心態。欣賞美與征服對象完全是兩種心態。他曾在晚期著作中指出:「設想一下,假如你在為遠方海洋的美景所陶醉的同時,竟然要想到如何去征服海洋。如何像海軍將領那樣去征服海洋,這種想法不顯得荒唐嗎?」他認為「佔有」大海所產生的愉快「和自然而然地從靜觀大海的美所產生出來的愉快是非常不同的」。他將審美歸為靜觀,而不同於現實的征服或佔有。聯繫他的內在感官說,這種靜觀便不只是外在的五官感覺在起作用,而更重要的是內在心靈和理想,即內在感官感覺在起作用。康德則繼承了夏夫茲別裏的靜觀的看法,認為「鑒賞判斷僅僅是靜觀的」,同時將夏夫茲別裏的所謂內在感官歸為主體的情感。審美判斷的衡量標準主要是主體情感的快與不快。 主體通過審美情感對對象進行審美判斷的看法來自休謨。休謨認為美不是對象本身的一種性質,而是對象的形態結構在人的特殊構造的心靈中激發起某種情感的效果,「美並不是圓的一種性質。美只是圓形在人心上所產生的效果,這人心的特殊構造使它可感受這種情感」。「這種情感必然依存於人心的特殊構造,這種人心的特殊構造才使這些特殊形式依這種方式起作用,造成心與它的對象之間的一種同情或協調。」休謨不僅不承認美僅存在於對象的性質中的看法,同時還駁斥了將美的根源僅僅歸於主體心靈,各美其美的看法。他認為:「有一派哲學卻認為我們這種企圖(引者按:指尋求審美趣味的標準)全是妄想,因為「趣味的標準」永遠無法找到。據那些哲學家說美就不是客觀存在於任何事物中的內在屬性,它只存在於鑒賞者的心裏;不同的心會看到不同的美;每個人只應當承認自己的感受,不應當企圖糾正他人的感受。」朱光潛先生將此段休謨所駁斥的反對派的思想誤為休謨本人的思想,並且進一步推論說休謨的美學觀點有相對主義的一面,乃是一種誤解。 與情感標準相聯繫的是休謨將審美愉快的原因歸於同情。這種同情說類似於後來立普斯的移情說,是一種設身處地的類比的思維方式,與康德的「美是道德的象徵」說法是一致的,反映出合目的性與無利害感的統一。可惜休謨沒有從審美的角度展開論述,只是在闡述財富與權貴的問題時附帶涉及。 直接對康德產生影響的另一個學者是伯克。作為政治家的伯克,在年輕時代所寫的《論崇高與美兩種觀念的根源》顯得比較龐雜,其論述方式和結論也多有值得商榷之處,但是其中許多天才的見解,卻頗有啟發性,對康德等人產生了相當的影響。伯克認為美感是對象的某些特徵引起主體由感官進入到心靈的感動,而這種感動與主體的生理欲望是迥然不同的。「美在更大的程度上是通過感官的介入而機械地作用於心靈的某種品質。」「是指物體中的那種性質或那些性質,用其產生愛或類似愛的情感」,「我把愛與情欲或色欲加以區別(我所說的愛是指心靈在思考美的或具有類似性質的東西時產生的滿足),而欲望是心靈的一種活力,它驅使我們去佔有某些對象,這些對象不是以美而是用完全不同的手段來影響我們」。在論述崇高問題時,伯克主張要與危險和痛苦保持距離,才能獲得審美愉快。這也正是一種無利害感的思想,它對康德是有影響的。不過伯克對於美的愉快與善的愉快的關係的看法,頗多夾纏,在康德批判時期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的《關於反省判斷力的解說的總注》裏,專門花了一段對伯克進行評述。他讚揚伯克強調官能感覺與心理的結合、想像力和知解力結合的審美心理,認為這「作為心理學的解釋,對於我們心靈現象的這些分析是極為精細的,而且為經驗人類學的令人喜愛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不過康德對此並不滿意,認為這只是經驗的解釋,而康德尋求的則是先驗的解釋。 一般認為,康德的哲學思想先是接受了萊布尼茨─沃爾夫學派的思想,屬於理性主義的學說,後來在休謨等經驗主義學者的影響下,打破了他獨斷論的迷夢,形成了他的先驗辯證論學說。但在美學問題上,康德卻是首先受經驗主義的影響。從1764年出版的《觀察》中,明顯可以看出艾迪生、哈奇生和伯克等人影響的痕跡。在批判哲學初期,康德甚至認為美學是感性的東西,根本不能進入他的批判哲學體系。後來通過目的論的研究,他才對審美判斷力進行評判,將美學納入批判哲學體系之中,並且認為它起著前兩大批判的橋樑作用。因此,康德邏輯哲學和道德哲學是由用經驗主義糾正理性主義偏頗而形成的。而美學則是將經驗主義的美學納入理性體系之中產生的。其中的無利害感思想,在前批判時期基本上沒有涉及,甚至還有將美與道德混為一談的言論。只有到了《判斷力批判》,康德才接受了英國經驗主義的無利害感思想,並且把它們放到先驗辯證論的體系之中進行闡述。
第三章 審美判斷
康德的審美判斷理論是他美學理論的核心部分。一般認為康德所受的英國經驗主義的影響,主要反映在他的審美判斷理論中。通過先驗辯證方法,康德將審美心理的經驗特徵上升到先驗的高度,並通過二律背反的思辨方式進行縝密地論證,使之理論化、系統化。我們認為康德美學中先驗和經驗的統一,充分體現在他的審美判斷,即美的分析之中。 康德將審美判斷的基本特徵,即質的規定性、心理基礎和審美判斷的思維方式這三個問題通過《純粹理性批判》中對於理解力所規定的四項知性範疇即質、量、關係、模態來進行考察,其中不涉及概念...
目錄
初版序
導言
第一章 前批判時期的美學思想
第一節 盧梭、休謨等人對康德的影響
第二節 《對美感和崇高感的觀察》的基本內容
第三節 前批判與批判時期美學思想的關係
第二章 批判時期美學的哲學基礎
第一節 哲學方法論
第二節 美學方法論
第三節 美學在其哲學體系中的地位
第四節 美學與宗教的關係
第三章 審美判斷
第一節 無利害感
第二節 共通感
第三節 無目的的合目的性
第四章 崇高論
第一節 崇高論思想的來源及意義
第二節 崇高與優美異同論
第三節 數學的崇高與力學的崇高
第五章 審美意象論
第一節 審美意象的含義
第二節 審美意象與審美理想
第三節 審美意象與藝術創造
第六章 藝術論
第一節 藝術特徵論
第二節 天才論
第三節 藝術分類
結語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再版後記
初版序
導言
第一章 前批判時期的美學思想
第一節 盧梭、休謨等人對康德的影響
第二節 《對美感和崇高感的觀察》的基本內容
第三節 前批判與批判時期美學思想的關係
第二章 批判時期美學的哲學基礎
第一節 哲學方法論
第二節 美學方法論
第三節 美學在其哲學體系中的地位
第四節 美學與宗教的關係
第三章 審美判斷
第一節 無利害感
第二節 共通感
第三節 無目的的合目的性
第四章 崇高論
第一節 崇高論思想的來源及意義
第二節 崇高與優美異同論
第三節 數學的崇高與力學的崇高
第五章 ...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