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瞭「比較機制」對我們情緒、工作、生活以致一生的重要性,才有機會成為真正快樂的人!
【本書簡介】
◎疫情期間,有些地方「距離遠一點,愛就長一點」,有些地方卻「不要口罩,只要擁抱」!奇怪嗎?
◎基準相異,南轅北轍,誰才是「對的」?若各不妥協,造成的結果可會很殘酷,一點都不浪漫!
◎通過定準、比較才能作出最有利、最有效的行動,但是你明白何謂合宜的基準及合宜的比較嗎?
本書獻給
新冠疫症大流行中不幸逝去的人士,
願他們安息;
亦願世人為此多深刻反省,
不要讓他們的死亡了無價值!
我們生活上一切的決定與行動,
總被一個複雜、多樣性、隱晦不明的「比較機制」所操控,
但我們對這個難以捉摸的機制又有多少了解呢?
我們又願意被它暗地裡操弄著我們嗎?
我們每人心中都有一把尺,
把要量的東西與這把尺放在一起,
得出這東西孰長孰短,
藉此才會引發我們的反應、抉擇和行動。
如何正確運用這把尺?
這把尺人人不同,亦隨時空的變化而改動。如何能正確運用這把尺,在複雜多變的社會中,探明社會上的一些現象、解開生活上的一些疑團,令生活上減少焦慮、決定上減少錯誤呢?
本書要闡釋的便是這把尺下的「比較機制」。你我對它總是似知非知、似懂非懂,所以常被它操弄著而不自覺,對它帶來的破壞與損害更不會留意。要能提升我們的生活與生命素質,明瞭理解它便重要了,特別在時代高速遞變及全球一體化下的今天,更是有這個需要!
作者簡介:
歐偉長
一九四七年生於香港,肄業于瑪利諾神父學校及香港大學。畢業後先後在茂盛顧問(亞洲)公司及香港政府土力工程處從事土力工程工作,著有土力工程論文十餘篇並結集為《The Practice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 Hong Kong — Stanley Au Volume, 2001》。
歐氏熱愛繪畫藝術,于一九九七年提早退休,移居加拿大溫哥華好全時間作畫。先後在香港及溫哥華舉辦十餘次個人畫展(歐氏近作,見附圖)。香港政府亦把其畫作用于香港九龍加士居道的一幅92米長 X 12米高的護土牆上。
中文作品有:
1.《檢視你的我的他的參照系統——活出更美人生、成就更和諧社會》2012,曾被香港「建道神學院」選取為修讀課本。
2.《談理想──邁向有意義的人生》2018。
章節試閱
前言
人每天的生活與需要,總離不開物質性的衣食住行,及非物質性情感與精神(spirit)上的滿足。人既有欲求、希冀,很難滿足於目前,不少人遂花上大量力氣與時間致力於改善或發展現狀,好得著更大的滿足,這都是大家知悉的。
但有沒有想過這些追求,乃至生活上一切的決定與行動,是否被某一個機制操控著呢?這機制我們是否明悉理解?它是直接、清晰、易覺察的,還是複雜、多樣性、隱晦不明的呢?它又會否被個人自身、環境等影響而生發差別或變異,難以捉摸?會否像我們的心臟,完全沒覺察它正一分一秒不停地在跳動,卻控制著我們的生命?
本書想要指出,我們生活中存在著這樣的一個機制,姑且叫它作「比較機制」,我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它操控,影響著我們的情緒、工作、生活、以致一生。
透過長期觀察、綜合整理,我嘗試在本書闡釋這個機制,並在闡釋之餘,提供一個討論框架,希望藉著對這機制有更多的了解,可以讓讀者較快速地明白社會上的一些現象、解決生活上的一些疑問,好令生活上減少焦慮、決定上減少錯誤。我不會說它能夠充分解釋社會上與生活上眾多的情況,只願它對提升讀者生活質素上有所裨益,這便是我的初衷與心願!
「比較」這個看似簡單的觀念,無人不曉,平常如上巿場、買衣服、上餐館等衣食住行各個方面,你總會看看哪個較便宜、較方便、較合適等而決定購買與否、進行與否,這些決定無不是在比較這前提下進行的,但有沒有想過,很多高深學問、思想體系,歸根究柢亦無不源於比較?
譬如「階級鬥爭」,階級便是憑藉利益、權力、財富等去分野高下的一個比較;鬥爭便是要「鏟平」分野,取消這個比較的行動,比較無從進行下,便人人「平等」,再沒有「剝削」了!又如佛家視世上一切皆虛妄,以虛妄比較虛妄只叫人苦惱,佛家的「去執」、「離相」哲學,便是叫人不可強作比較,因為它全無意義之餘,更令人沉淪於比較的苦海,不能自拔!
所以比較是上至崇高理念、偉大作為,下至我們每天出現的情緒、行為等的起始點。
記得50年前我與內子第一次外出旅行,那是從香港跑到廣州去。到廣州定要看看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墓,其時不大了解大陸的公共交通工具,自己也沒有任何資訊,胡亂乘車到了黃花崗的「附近」,下了車便問路人該如何地走?對方指著我們該走的方向,說:「近得很,很快就會到!」 怎料我們急行也超過半個小時才能到達,對我們來說一點都不近,絕不快到,我們覺得他的形容大有問題,有被戲弄的感覺!
現在當然知道是大家基準(或叫參照)不同所引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基準,香港地方小,半小時的步行路程,對香港人來說,頗遠了;二是香港公共交通工具較多,這樣的路程,定必乘車,很少會步行半小時之久,而且需要半小時,怎算快到呢!我得承認,他的基準與我倆的基準截然不同,他覺得近,我們覺得遠;他說快到,我們說怎可算快呢?
於我們生活中,這個比較過程雖或顯或隱,卻是無所不在,試想想一天生活中會有多少的比較?我說非常非常非常的多,你大概不會同意吧!
但是,如果我說形容詞絕大部分都是服務於比較,是比較的一個結果,例如:忙碌、頗、嚴重、尚好、不少、過多、部分、充實、合適、高/矮、長/短、輕/重、大/小、高/低、香/臭、強/弱、粗/幼、涼/熱、肥/瘦、美/醜、快/慢、好/壞、苦/甜、快樂/悲痛、靈敏/呆滯、明晰/暗晦,較複雜的如高大威猛、美豔動人、才子佳人、口甜舌滑……等等都是的時候,我再問你一天當中談話裡有多少個形容詞呢?這樣,相信你會說比較著實也不少,只是不察覺吧!
所以比較實緊扣著我們的情緒、行為,廣泛影響著我們做人做事的眾多層面。正因為它是行動產生的前提,也具不易覺察的基礎性,亦因為許多非物理性定義的比較不容易量化,及很多作比較用的基準顯性不強,引致我們不覺得它的介入而已,實際上它具強大的操控與誘使力量。本書便是在這方面作出一些探討、分析。
‧‧‧ ‧‧‧ ‧‧‧
第一章 生活多比較
我們常聽的一句話:「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大家同意嗎?為甚麼說世界上有許多奇怪的東西?
問題在於這句話的「奇」字,「奇」是形容詞,故是相對的,相對於一個具普遍性的參照而言的。與這參照比較下,發覺它大幅度地比這參照罕有、突出、特別、不同,迥異於這參照下我們便定性它為奇了。極端的,有人甚至稱它為奇跡,叫他為奇人呢!
好萊塢有一部電影, 故事說一個非洲原始部落,一天一架小型飛機飛越該部落上空,掉下一個「可口可樂」汽水瓶,土人從未見過這樣的東西,遂把這從天而降的汽水瓶視為上帝賜給他們的禮物,對我們平凡不過的東西,土人則視之為奇異!所以,定性一件東西,除了針對它自身的性質外,還要考慮它所處環境所提供的條件與影響。
當然奇的東西實在不多,但如這句話所說,若把視線放於大世界之上,便成為「有」了,還多得很呢!「大」、「奇」與「有」不是比較下衍生的產物嗎?
有人評論一則新聞:比爾蓋茨排隊買漢堡包套餐,一客美金8元。他問誰不排隊買漢堡包?為甚麼蓋茨這樣做就成了新聞?他認為緣於蓋茨是巨富。 不錯,蓋茨是世界首富,一般基層人士的基準:「排隊買8元的漢堡包套餐」不適用於他,他這樣做便大幅度與適用於有錢人的基準迥異,成為奇了,不上新聞才怪哩!
從前我工作的地方有老外同事,我們的港人同事說到「One thousand year’s old egg.」(即皮蛋),想著夾著酸子薑同吃的美味,味蕾便興奮,但當我們請他們也嘗嘗,他們的反應是驚恐、噁心,蛋竟然是黑色,還有強烈「腐敗」氣味!或與他們上酒家嘗粵式點心,我們十分喜愛的鳳爪(即雞腳),他們便覺得很奇怪、反胃,這東西怎可以吃呢?為甚麼對我們覺得好吃的東西,他們如此抗拒?
這是由於他們把其慣吃食物的形狀、接受的味道與它作比較,產生強烈陌生感、奇異感,心理上產生荷重,無法接受了。
還記得我的孩童時代,有少數美國好萊塢影片 在香港上演,間中銀幕上出現男女主角接吻鏡頭,觀眾會頓時覺得尷尬,因為其時社會風氣不似今天,仍相當的保守,連當眾「拖手仔」也不敢,更遑論接吻!當下有人甚至會說「世風日下」、「國之將亡,必有妖孽」等,抗拒非常。因為與他們的保守觀念相比下,自然便視之為不妥。
本書書名《不要口罩,只要擁抱!》是今次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全球大流行中,西方國家出現的一個我們看來頗「奇怪」的現象。
在亞洲,為減低病毒傳播,人們都自覺戴上口罩,保持適當社交距離。但美國、加拿大與歐洲那裡的人卻相反,特別是疫症流行的首半年 ,你想強制他們不受感染嗎?他們卻說:「不要口罩,只要擁抱!(Hugs Over Mask.)」反應是我有人權,有選擇不戴口罩、不要距離的自由!大力反對此等的「新冠專制」(Stand Against COVID Tyranny)!更說身體、健康是我的(My Body My Health),由我話事,不用你管!有人拍攝到加拿大卑斯省一家禮品店,在店門貼出告示,禁止進入的顧客戴口罩(圖1),你會接受他們這種看法嗎?
所以你看來奇怪,未必全世界的人都會覺得奇怪,反之亦然。奇怪與否則要看看用作比較的參照是甚麼罷了。
其實,類似的比較,也許沒有這般戲劇性,但總是經常發生的,如前言所說,甚至是無時無刻地在發生。大家每天實都活在比較中!同意這論點嗎?
且看看你一天是如何地過罷:
今天你起床,看時鐘。慘,要遲到了!你趕忙漱口洗面,早餐也不吃便衝出家門,好趕乘公車上班。嘩!這麼多人,輪候人群大排長龍,最快要第三輪車載才可上車,心急如焚!回到公司,當然是嚴重遲到。哎喲!桌面上已有人放下了大疊文件要你去處理,沒料到文件這樣多,今天實在超倒楣!跟著要與客人開會討論他的個案,怎料對方卻極難應付,弄到你一籌莫展,大嘆踫上了他真是倒運!好了,好不容易才捱到午飯休息,跑去公司附近的餐館吃個你慣吃的午餐,噢!怎麼一點熱氣也沒有,像是剛從冰箱拿出來似的,倒胃不已。
午飯後返回公司,不料看見你桌上放了一杯熱騰騰的咖啡,這時隔鄰平時木訥的同事走過來對你說:「看你今天困倦的樣子,我給你買了杯咖啡。」你頓時覺得人間有情,喜悅有人關心自己,但喝過咖啡後,卻生發一個疑竇:他的關心是否有些甚麼企圖?
好了,一個上午已足夠了,不用再多說下去。先說說這一小段文字中有多少個形容詞(或類形容詞)?大概有:趕忙、衝出、趕乘、多人、大排長龍、最快、心急如焚、嚴重遲到、大疊、這樣多、超倒楣、極難應付、一籌莫展、大嘆、倒運、捱到、附近、慣吃、一點熱氣、剛從、倒胃不已、熱騰騰、隔鄰、平時木訥、困倦、頓時、人間有情、喜悅、關心、疑竇、甚麼企圖等超過三十個了,它們都是與一些基準作比較的結果。
譬如上面所說的多人,怎樣才算多人?10人算多還是100人算多呢?所以一定要給「多」這用作比較的形容詞一個基準,才能有效地說得清楚明白,假定100人為基準的話,80、90人不算多;又假定10人為基準的話,12、13人便算多了。 故此,只說形容詞而沒有一個基準,意義不大啊!但這段文字中說多人,則附了一些(準) 基準:a. 大排長龍、b. 最快第三輪車載才可上車。有了這些準基準,我們知道今天的情況與平常著實不同,你說是多,我大概明白你說些是甚麼,也可以相信你沒有誇大,這個形容詞「多」在這情況下該算有效了。
再從這段文字短短的一個上午看,能影響你心情的比較也不少,至少出現有七次。沒有比較,出現不了這些正負面的情緒反應;或說這些情緒,都是比較帶出的結果。
前言
人每天的生活與需要,總離不開物質性的衣食住行,及非物質性情感與精神(spirit)上的滿足。人既有欲求、希冀,很難滿足於目前,不少人遂花上大量力氣與時間致力於改善或發展現狀,好得著更大的滿足,這都是大家知悉的。
但有沒有想過這些追求,乃至生活上一切的決定與行動,是否被某一個機制操控著呢?這機制我們是否明悉理解?它是直接、清晰、易覺察的,還是複雜、多樣性、隱晦不明的呢?它又會否被個人自身、環境等影響而生發差別或變異,難以捉摸?會否像我們的心臟,完全沒覺察它正一分一秒不停地在跳動,卻控制著我們的生...
作者序
今次的新冠病毒世紀大流行,嚴重影響到全球每一個人,每一個國家,每一個角落,帶來不少乏力、無奈、恐慌、悲哀、傷痛、死亡,迄今(2021年4月21日止)已知染疫人數達1億4千3百餘萬人,死亡亦超越了3百萬人, 見證了人類的渺小、不濟及病毒的威力、狂猛。
我們祈求情況早日受控、大流行早日結束,同時,在哀悼逝去死者之餘,我們當以謙卑的態度認真反思人類在地球上的角色,我們是否已經越過了上帝設下的底線?我們是否應尋求落實更具遠見的補救工作?
在這段疫情情緒低落期間仍能夠完成了本書,也幸運地絲毫無損,實在感恩。內子李小燕女士給我的助力不少,本書頗多的討論與心得,都是從她而來外,上了年紀的我,執筆忘字每天都在發生,有時倒令人氣餒,所以在本書文字處理上她也付出了不少,我得感謝她。
生活離不開比較,所以,這「比較機制」對美好生活追求有它的特殊關鍵角色,這是本書帶給讀者的信息,希望它在這方面能夠說得清楚明白,更希望它對提升讀者生活的認知與素質方面有所貢獻。
這個「比較」的課題算是討論完畢,由於我的學歷、閱歷有限,掛一漏萬、粗疏籠統實在所難免,但願此書能成為一個起點而不是終點,讓讀者在這課題上繼續討論、尋索、發掘,相信這課題還有很多值得大家跟進、開發與完善的地方。
今次的新冠病毒世紀大流行,嚴重影響到全球每一個人,每一個國家,每一個角落,帶來不少乏力、無奈、恐慌、悲哀、傷痛、死亡,迄今(2021年4月21日止)已知染疫人數達1億4千3百餘萬人,死亡亦超越了3百萬人, 見證了人類的渺小、不濟及病毒的威力、狂猛。
我們祈求情況早日受控、大流行早日結束,同時,在哀悼逝去死者之餘,我們當以謙卑的態度認真反思人類在地球上的角色,我們是否已經越過了上帝設下的底線?我們是否應尋求落實更具遠見的補救工作?
在這段疫情情緒低落期間仍能夠完成了本書,也幸運地絲毫無損,實在感恩。內子李小燕...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生活多比較
第二章 個人基準
第三章 公認基準
第四章 個人基準與文化(公認)基準的矛盾
第五章 基準的組成
第六章 反應的差別
第七章 時空的影響
第八章 合宜基準與超越式基準
第九章 合宜比較
第十章 比較效應
第十一章 結語
後記
附錄一 符號一覽表
附錄二 解釋抑鬱症發病的模式:壓力與抗壓力的關係
前言
第一章 生活多比較
第二章 個人基準
第三章 公認基準
第四章 個人基準與文化(公認)基準的矛盾
第五章 基準的組成
第六章 反應的差別
第七章 時空的影響
第八章 合宜基準與超越式基準
第九章 合宜比較
第十章 比較效應
第十一章 結語
後記
附錄一 符號一覽表
附錄二 解釋抑鬱症發病的模式:壓力與抗壓力的關係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