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傅利曼大力推薦!
「有才能、富想像力、充滿活力的經濟學家,就屬馬克.史庫森!」
5個領域、37個議題,讓你體驗經濟學無邊無際的實用威力。
◎錢賺得有夠少,不想勒緊褲腰來存錢,怎麼辦?
→巧妙地將經濟學應用在政策上,讓大家都能無痛存錢過好年。
◎健保黑洞多麼大,身體健康卻要繳更多健保費,沒別的好辦法嗎?
→全民健保不是唯一的路,一個健康儲蓄帳戶就能讓醫療有保障、黑洞都消失。
◎高速公路變成高級停車場,什麼時候才能擺脫塞車噩夢?
→不同時段差別訂價,避免人人搶著上公路;高承載管制,少開一台車更快速。
◎蓋巨蛋應該誰來蓋? 為什麼台灣的職業球隊生存不下去?
→公共財擁有政府補助卻營運困難,回歸市場可能是解答。
◎全球暖化的速度快到控制不了,為什麼政府管制會失靈?
→法令規章的拳頭,不如一隻比較綠的「看不見的手」。
◎窮人沒有信用,借不到生存所需的資金,難道只能靠捐款?
→聰明的微型貸款設計,讓窮人也能從資本市場中找到生路。
這些事,也許能找到10種解答,但你一定不想錯過第11種:聽聽經濟學家怎麼說!
※從教室走進社會,經濟學變萬能
在過去,人們曾將經濟學視為「無用」的科學。直到二○○六年,諾貝爾和平獎有史以來首次頒給了經濟學家,以表揚該學者在解決貧窮問題上的傑出貢獻。自此,我們看見了經濟學的巨大能量,不只侷限在金融世界裡,更可以改善人類社會在其他方面遭遇的困境。總的說來,幾乎任何事情都可以用經濟學來分析,你想它到底有多少通天本領嗎?且讓史庫森說給你聽!
※從五個面向下手,原來經濟學可以這麼用!
書中一共分成五大部分如下:
1. 個人金融
你是每個月領到薪水就花光光的月光族嗎?要怎麼讓人不痛不癢就能多存一點錢?你知道95%的專業人士的選股本領比不上一隻矇眼的猴子嗎?年少如你,會不會擔心退休金不夠養老?快來看看經濟學家有些什麼好辦法!
2. 企業管理
你聽過EVA嗎?你可知道這個數字比公認的會計原則更能說明公司的真實財務狀況?你能想像全球六十個國家都有分部的柯氏工業,竟然是一家非上市公司嗎?它們背後的故事,且讓史庫森說給你聽。
3. 國家內政
高速公路變成停車場、全民健保成了大黑洞、公共教育品質沒保障、槍械管制抑制不了犯罪率、給政府蓋巨蛋只會虧損連連……這些問題跟經濟學有什麼關係?翻開本書看下去就明瞭。
4. 國際問題
人口成長不曾停止,為什麼馬爾薩斯的預言沒有成真?全世界的富者愈富,貧者真的就愈貧嗎?經濟自由化是天使還是惡魔?救濟救不了貧國人民,還有什麼辦法可行?你想不到的解答,經濟學家可幫你想好了呢!
5. 預測未來
經濟蕭條不可測?誰說的!股市崩盤猜不準?誰說的!史庫森要告訴你:「經濟學家連下一屆總統是誰都預測得準準準咧!」
※用對方法,讓力量發光發熱
自從金融危機之後,許多人對於提倡自由市場的經濟學理論提出負面批評;然而,作者想要告訴讀者的是,經濟學原本具有強大的力量,要讓它變好或變壞,端看人們有多麼嚴格的遵守或違背七大原則:課責、成本效益分析、儲蓄和投資、誘因、競爭和選擇、企業家精神和創新、福祉。經濟學本身不是罪惡的淵藪,七大原則構成了經濟思考的力量,未來屬於健全的經濟學。用對方法,將它的力量導向正途,就能為我們解決原本無解的困難,進而為人們的生活帶來福祉。
作者簡介:
馬克.史庫森
經濟學家、投資專家、大學教授及作家,擁有超過二十五本著作。他曾在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商學院和羅琳斯學院(Rollins College)教授經濟學。目前擔任格蘭賽姆大學(Grantham University)企管系主任。為了尊崇他在經濟學、金融學和管理學方面的貢獻,格蘭賽姆大學將其商學院改名為「馬克.史庫森商學院」(The Mark Skousen School of Business)。自一九八○年起,他一直擔任投資通訊《預測與策略》(Forecasts & Strategies)主編(www.markskousen.com);同時也是《俗世哲學家俱樂部》(The Worldly Philosophers Club)電子週報編輯(www.worldlyphilosophers.com)。此外,史庫森曾任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分析師、《富比士》雜誌(Forbes)專欄作家,以及經濟教育基金會(Foundation for Economic Education,FEE)主席。
譯者簡介:
朱道凱
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美國普拉特學院電腦研究所碩士。曾在資訊業工作二十餘年,現專事翻譯工作。譯有《平衡計分卡》、《網路商機》、《收益式管理》、《蜥蜴腦賺錢術》、《一分鐘結案高手》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距今不久之前,有一段時期大多數經濟學家看衰未來。但偉大的英國經濟學家阿弗瑞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是例外。在二次世界大戰剛開始之際,他對下一代經濟學家抱持極樂觀的看法,預言他們將使世界變得更好。他寫信給朋友說,「我預期一九二○到一九七○年將成為一千年後歷史學家眼中最重要的時期。思及此景令我如癡如狂。」
接著,在一九三○年,大蕭條剛開始之際,著名的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阿弗瑞德.馬歇爾最顯赫的門生──寫了一篇短文斥責他的同行對經濟蕭條的看法過於負面。在這篇題為「我們子孫的經濟前景」(Economic Possibilities for our Grandchildren)的論文中,凱因斯撻伐他的朋友的悲觀論,說他們對未來的判斷「錯得離譜」。依凱因斯之見,大蕭條是「暫時失調」,「長期而言,是人類在解決自己的經濟問題。」(你還以為我會引述凱因斯的名言「長期而言,我們都死了」,是嗎?)他預期一個遠超過我們想像的「更大進步」,一百年內人類將在經濟上取得巨大進步,以致於真正的問題僅僅是:「如何運用他免於急迫經濟煩惱的自由,如何消磨科學和複利為他賺到的閒暇,如何活得聰明、快樂和健康。」
事後證明馬歇爾和凱因斯的樂觀預言是正確的,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後代經濟學家,他們以改良的政策和令人興奮的新實證研究,幫忙改變了世界運作方式。自二次大戰以來,世界經濟欣欣向榮,企業家精神如洩洪般釋出新發明和科技進步的洪流,儘管過程中曾出現一些零星的衰退和危機,我們畢竟避免了另一次大蕭條和世界大戰。
馬克.史庫森(Mark Skousen)寫了一本精彩的書《下屆總統誰當選?經濟學家說了算!》,說明經濟學家如何在戰後榮景中扮演重要角色,以及這些新一代的經濟推手如何改變世界。連我都對經濟學家目前所做之事感到驚奇:使增加儲蓄、避免負債和審慎投資變得更容易;透過民營銀行的微型貸款,讓幾百萬人脫貧;減少犯罪和改善公共教育;利用更有效率的拍賣方法,替政府省很多錢,幫公司股票上市;利用尖峰訂價技術,減少交通堵塞;使公司更賺錢,同時酬勞員工和股東;幫助國家實現經濟奇蹟,並避免未來國際衝突。
我特別感到與有榮焉的是,我注意到馬克在書中提到的經濟學家很多是芝加哥大學的教授或學生,包括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這樣的經濟學泰斗,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地告訴我們,如何為穩定、非通膨的成長型經濟,創造適當的環境(靠控制貨幣供應、減稅和限制政府擴張);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公共選擇學派之父,他將經濟學的重點從「市場失靈」轉移到「政府失靈」,並建議限制國家權力的方法;蓋瑞.貝克爾(Gary Becker),將經濟學原則應用到社會學和其他學科的第一人;羅伯.孟岱爾(Robert Mundell),供給面經濟學的創始人之一,極力鼓吹自由貿易、減稅和管制鬆綁的好處。
回想一九六○、七○年代,這些芝加哥學者被視為邊緣經濟學家,儘管他們認為自己才是阿弗瑞德.馬歇爾在學術上的嫡系傳人。這一小撮人主張有限政府、健全貨幣、減少管制、投資於股票指數基金和減稅。當年很多同行叫他們瘋子。現在他們卻被稱為諾貝爾獎得主。
我有幸在一九六○、七○年代忝為那個芝加哥團體一員,直接參與了供給面經濟學的誕生。當時美國徘徊在十字路口,面對是否延續重稅、物價上揚、成長緩慢的政策,或改變路線減少租稅和管制,以促進成長、降低通膨和提高儲蓄的抉擇。拉弗曲線(Laffer Curve)(見第26章的討論)於此時誕生,說明大幅削減高邊際稅率可以刺激儲蓄、生產力和經濟成長,因此政府稅收不減反增。隨著經濟成長,福利支出和所得津貼計畫也會相應減少。確實,最好的福利形式永遠是一份待遇高的好工作。簡言之,減稅的代價不但比任何人目前所想的少,而且時常是幫助窮人最好的辦法。減稅可以治癒各式各樣的社會弊病!
因此供給面革命促生了柴契爾─雷根革命,以及經濟學的新典範。雷根時代的減稅措施不但刺激了卓越的經濟成長,也增進大量儲蓄。只要看看供給面經濟學帶來的經濟狀況就知道了。我從來沒見過一個主要經濟體可以跟目前美國經濟的規模相提並論。我甚至從來沒讀過哪個經濟體,不論古今、不論遠近、不論大小,可以媲美今天的美國。這個國家雖不完美,但它是這個古老地球曾經創造過的最接近完美的經濟體。
美國是當今之世唯一已開發經濟體同時又是成長型經濟體。我相信這是過去二十五年實施的絕妙政策造成的。這段時期,財政政策顯著改進──降低邊際稅率已達到刺激就業和投資的效果。貨幣政策大幅改進,以致我們現在享有穩定的低通膨率,轉化成更低的貸款利率。貿易變得更自由,替美國及其貿易伙伴創造更多財富。最後,經濟限制減少,工會勢力消退,允許市場更自由地運作。
如果你想知道這些變革的結果,看看股市的表現吧。從一九九六年一月到一九八二年七月,標準普爾500(Standard & Poor’s 500,簡稱S&P 500,編按:這是記錄美國五百家上市公司的股票指數,具有採樣面廣、代表性強、精確度高、連續性好等特點)的年均複合實質報酬率是-6.1%。認真想想這個數字。由於拙劣的經濟政策,股市僅在名義上勉強增值了一點點,但因為物價大幅上升,實際報酬是負的。但是,自雷根政府施行支持成長的政策,從一九八二年七月至今,標準普爾500的年均複合實質報酬率達到8.1%。簡言之,供給面經濟學已大大改善美國的經濟命運,而且這股旋風正橫掃全球。
此外,由於芝加哥學派及其他地方的開創性研究,新一代經濟學家進入一個探索的黃金時代,在法律及犯罪學、行為金融學及股市,甚至宗教、幸福和運動經濟學等各種領域,不斷發現新世界。經濟學家甚至改善了他們的預測能力!我很高興看到馬克.史庫森引述來自政治光譜各處的經濟學家的成就。我們應該支持優秀的經濟學,不論是凱因斯學派或奧地利學派提出的,同樣的,我們也應該批判拙劣的經濟觀點,不論來自共和黨或民主黨。
至今仍有一些經濟唱衰論者預測前景黯淡,但我不是其中之一。誠然,我們仍會犯錯,例如在加州,累進稅和過度管制正在扼殺這個曾經偉大的州。(特此聲明此事與我無關:我決定把我的家人和事業從加州遷到不課所得稅的田納西州。)但在廿一世紀初,我們已比過去進步多了。如果美國能夠改採支持成長的政策,譬如單一低稅率、社會安全制度民營化、學校選擇權、更多國際貿易、更少軍事干預,凱因斯憧憬的未來會變得更加光明。很多問題仍待解決,很多領域仍待探索,但巨大的市場力量正在發揮作用,而此作用將難以逆轉。
在此我要恭賀馬克.史庫森繪製了一張藍圖,讓一支經濟專家組成的先頭部隊得以將他們的福音傳播到越來越廣的範圍。誠如馬克所言,經濟學不再是憂鬱科學,而是一門樂觀、通用的科學,滿足不斷擴大的需求,我很高興自己是這門學科的一員。
亞瑟.拉弗(Arthur B. Laffer)
拉弗顧問公司(Laffer Associates)創辦人與董事長
名人推薦:距今不久之前,有一段時期大多數經濟學家看衰未來。但偉大的英國經濟學家阿弗瑞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是例外。在二次世界大戰剛開始之際,他對下一代經濟學家抱持極樂觀的看法,預言他們將使世界變得更好。他寫信給朋友說,「我預期一九二○到一九七○年將成為一千年後歷史學家眼中最重要的時期。思及此景令我如癡如狂。」
接著,在一九三○年,大蕭條剛開始之際,著名的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阿弗瑞德.馬歇爾最顯赫的門生──寫了一篇短文斥責他的同行對經濟蕭條的看法...
章節試閱
第13章
病人力量
消費者導向的新醫療計畫
基本市場法則不適用於今日的醫療照護。價格不是由供需決定。
――「美國的經濟逃犯:美國醫療照護體系」
《紐約時報》(一九九三年十月二十六日)
我們的醫療照護體系是個大雜燴,有限度的自由市場,各式各樣的政府干預和管制,亂七八糟混在一起,而且越來越衰弱。…但健康儲蓄帳戶(HSAs)可以全盤解決醫療照護問題。
――約翰.麥基(John Mackey),健康食品超市CEO
當醫療照護成為全國關注的議題,《紐約時報》頭版登了一篇專題報導,聲稱美國的醫療照護體系「以幾乎完全不顧基本經濟原則的方式運作」,因此應受到政府的特殊待遇。「價格不是由供需法則或生產者之間的競爭所決定。貨比三家不可能。提高生產力不會降低成本,」記者指出。美國的醫療照護成本快速攀升,目前占國民所得的15%,高居世界各國之冠。
但醫療服務真的跟肥皂、汽車或棒球賽門票那麼不同嗎?
讓我們回到經濟學原理,以此來分析醫療照護爭議。我們將看到,與《紐約時報》的報導相反,供需法則在醫療照護業運作得太好了。事實上,醫療成本快速上升,很多人不能得到適當照護,恰恰因為第一章概述的經濟原則受到阻撓,無法發揮應有的功能。競爭、誘因和課責的水準未達到它們在自由經濟體系中應有的高度。
為什麼醫療照護成本上升得這麼快?大體而言,供給跟不上需求。原因有幾個:首先,來自「免費」或低價的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和醫療補助計畫(Medicaid)的需求增加,占目前所有醫療支出的65%;其次,美國醫療協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限制醫學院招生人數,並限制護士、緊急救護員、專科護理師和醫師助理可以提供的服務;第三,第三方付費系統,造成使用者與付費者分離。
醫療照護市場面對的最大失敗是課責原則。受益人和付費者之間的自然關係大部分被切斷。使用者付費的原則表示,從一項服務得到利益的人應該付費給該項服務。如果你買一條麵包,你付一塊錢。買兩條麵包,付兩塊錢。但在今天的醫療照護體系中,如果你去看病,別人付錢,付費者若非你的雇主,即是保險公司或政府。
當人們不直接付費給他們使用的服務或產品,就有過度使用的傾向,也有較少的誘因去壓低成本。這個關聯性顯而易見:如果你使用醫生的服務,你應該付費給這些服務。用得越多,應該付得越多。如果你用得較少,就不應該跟用得比你多的人付一樣多的錢。
不幸的是,付費者和受益者之間的連結斷了。有越來越多的例子是,聯邦醫療保險的病患不付費,由納稅人付。醫療服務和醫生看診的顧客不付費;由雇主的保險公司付。一個主要的問題來源是,人們普遍使用雇主付費的醫療保險來支付,甚至是例行的健康檢查費用。當員工知道他人──保險公司──會埋單時,他們沒有誘因去比價和限制看診或進醫院急診室的次數。幸運的是,保險公司確實嘗試對醫院和醫師服務維持某種形式的成本控制,但現行系統不夠理想。不幸的是,因為保險公司不按同樣療程、同樣價格的統一標準償付醫生,使系統陷入困難。保險公司根據種種因素,包括表格怎麼填的,來決定他們會付多少錢。當醫生從保險公司獲得的酬勞太低時,他們會另外想辦法。
醫生的反擊辦法是限制每天使用聯邦醫療保險的病患人數,或完全拒絕跟保險公司打交道。很多家庭醫師現在只接受直接付費的病人,病人事後再向各自的保險公司求償。
全民健保是解決之道嗎?
許多有影響力的權威人士和政治人物倡議採行大部分其他國家實施的制度:全民醫療照護和單一支付系統(single-payer system)。本質上,這個政策意味全體國民納入聯邦政府經營的單一醫療保險計畫。它叫做「單一支付」,因為是由聯邦政府支付所有的醫療帳單。根據支持者的說法,單一支付全民系統實際上可以降低成本和簡化手續。
但全民健保違背經濟學福利原則的後半段,因為它提供納稅人福利給不需要照顧的人。納稅人應該替比爾蓋茲、洛克斐勒或其他任何年薪超過比如說10萬美元的人付醫療帳單嗎?大多數人會說不,我們不應該補貼有錢人。但那正是全民健保制度所做的──強迫人人參加計畫,共同分攤費用(通過他們繳的稅),連負擔得起自己的醫療保險的人也不例外。
英國和加拿大的醫療照護系統到底有多好?
單一支付系統的支持者常舉英國和加拿大的例子,證明這是一個成功的替代方案。英國的國民健康服務(NHS)是二次大戰後,社會主義者掌權時制定的。在該制度下,病人不直接付費給醫療或住院服務,所有費用由英國政府支付。多年來,英國國民健康服務被視為全世界最好的醫療照護系統。但這已不再是事實。為了應付零邊際價格下的無限需求,公立醫院和診所的醫療服務現在實施限量供應。在一些倫敦醫院,病人等十二小時以上才看到醫生是稀鬆平常的事。(我有親身經驗,我和家人曾在倫敦住了一個夏天。當我八歲的兒子跌倒受傷時,我們帶他去一家提供國民健康服務的醫院,枯等八小時後終於放棄和回家。)
在國民健康服務之下,行政人員總數已激增到每名病患有3.1名行政人員,但這個看似有利的比率,並未幫忙解決供給不足的問題,因為他們是官僚體系的一部分,不能治療病人。自一九四八年至今,每千人病床數已減少一半。英國報紙經常報導做錯手術和病人躺在醫院走道無人聞問的故事。
加拿大呢?有些支持者指出加拿大是完美的單一支付保險計畫。政府支付所有加拿大人的醫療帳單。該系統被視為低成本。加拿大只花了國民所得的9.5%在醫療照護上,相較於美國的15%。
但低成本主要是因為醫療科技落後,缺乏最新的醫療設備和程序。就科技普及度而言,如核磁共振攝影(MRI)機或洗腎機,加拿大在先進國家中排名倒數第三。表13.1顯示在加拿大看專科醫生的漫長等候時間。
難怪需要專科治療和手術的加拿大人會南下美國,在那裡不需長時間等候,還有最新的醫療科技,只要你願意自己付費。
簡言之,每當你聽到一位候選人或政治領袖說「我們需要全民健保」,你可以保證這傢伙根本不懂明智的經濟學。
表13.1 加拿大等候專科醫生治療的平均時間
專科 平均等候時間(星期)
骨科 32.2
整形外科 28.6
眼科 30.0
婦科 15.3
耳鼻喉科 16.4
泌尿科 13.0
神經外科 20.1
外科 10.3
內科 11.1
心血管科 14.1
資料來源:費瑟學會(The Fraser Institute),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溫哥華市
市場解決方案:更低成本、更高品質且不必排隊
這裡有兩個例子,可以說明如果遵行市場法則,醫療照護體系會如何運作:雷射眼科手術和整容手術。大部分醫療產品和服務越來越貴,但雷射眼科手術不漲反跌。過去十年來,眼科醫生已動過三百萬次以上的雷射近視矯正術(Lasik),而且技術越來越精進,可說是各種手術中病人滿意度最高的一個。一九九八年,雷射眼科手術平均價格為一隻眼睛約2,200美元,手術結果好壞參半。現在平均價格已跌到一隻眼睛1,350美元,跌幅達38%,而且顧客滿意度也升高了。為什麼雷射眼科手術變得更便宜和更好,其他形式的醫療照護卻變得更貴?原因很簡單。雷射眼科手術不在第三方民營保險、聯邦醫療保險或醫療補助計畫的承保範圍內。因此,為了爭取病患,眼科醫師有誘因去改進技術和降低成本。雷射眼科手術是少數在真正自由市場上運作,受制於價格競爭和消費者選擇的醫療程序之一。
整容手術是另一個例子,證明了選擇和競爭使價格逐漸降低,並使品質逐漸提高。病人自己掏腰包付錢給這種非必要的手術,因此每次手術前都會權衡成本和利益。他們也基於品質和價格挑選醫生,而不是基於醫生是否屬於某個醫療保險網。因此,從一九九二至二○○一年,扣除通膨後的價格年年下跌。1
是誰的錯?
《紐約時報》那篇報導的作者將美國的醫療照護問題歸咎於私人企業,但真正原因是政府不允許市場充分運作。即使雇主付費的醫療保險,在某個意義上,也是政府的產物。高額的公司稅鼓勵企業提供各式各樣的附加福利,這些福利對公司而言可以減稅,對員工則是免稅的收入。企業選擇提供這些福利主要是為了節稅。
醫療照護業與獸醫業形成對比。獸醫院沒有醫療界所面對的問題(成本不斷升高、官僚手續、在醫療設施的漫長等候時間),主要因為獸醫服務大部分由寵物主人直接付費。牙醫業曾經是另一個好例子,因為多年來牙科服務大部分由病患直接付費,成本受到控制。不幸的是,隨著時間過去,越來越多企業和保險公司開始提供牙科保險,而且自付額相當低。不出所料,在第三方支付系統下,牙醫費用迅速攀高。
如何解決醫療照護問題
這個情況應如何改善?模仿加拿大和歐洲的國民健保制度無濟於事,因為它們違反市場原則。(如果你想知道各國醫療照護系統的缺點,根據市場原則逐一分析即可。)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在一九九三年簡短提出的醫療照護計畫也行不通。柯林頓的計畫採浮動價格制,按使用者的收入決定醫療服務費用,而非根據供需法則;受益者不直接付費給醫療服務;成立一個新的聯邦機構,對藥品及其他醫療相關服務施加成本控制。如果實施,結果將是供給不足、官僚主義、成本增加、服務縮水,及研發減少。幸運的是,這個計畫胎死腹中。
引進健康儲蓄帳戶:健康食品超市的啟示
健康儲蓄帳戶(Health Savings Accounts ,簡稱HSA)是一個解決醫療危機的務實辦法。二○○三年國會立法通過健康儲蓄帳戶,是聯邦醫療保險一籃子改革計畫的一部分。這個法案的前身是醫療儲蓄帳戶,一九九六年由柯林頓總統簽署立法。
健康儲蓄帳戶是一個延後繳稅的帳戶,允許你為了醫療費用存錢。讓我舉一家最成功的公司為例,說明它是如何運作的,以及它成功的原因。這個例子是健康食品超市(Whole Foods Market),全世界成長最快的天然食品連鎖店,《財星》百大最佳就業公司排行榜第五名。直到二○○三年,健康食品超市提供員工慷慨的自選式健康保險計畫。這個計畫非常昂貴,且缺乏鼓勵節約的誘因。二○○三年,健康食品超市面臨700萬美元虧損,不得不提高保費將近35%。員工不滿公司的醫療計畫。
健康食品是最早替員工辦理健康儲蓄帳戶的公司之一。為了強調對醫療照護的積極態度,該公司實際上稱之為「個人保健帳戶」。2員工自動加入保險,公司替所有全職員工付100%的保費。不過,這個保險計畫有高達3,500元的自付額:1,000元醫療費,500元處方藥費,2,000元共同負擔部分(co-pay)。為了支付這筆自付額,公司發給每位員工一張萬事達(MasterCard)簽帳卡,可以用來提取「醫療保健」費。(公司仔細查核萬事達卡帳單,以確保它們僅用於醫療相關項目。)
員工如未用完自付額,餘款會轉到一個健康儲蓄帳戶,帳戶裡累積的錢不必繳稅。在新法下,健康儲蓄帳戶是可攜式的,所以員工跳槽時可以帶著帳戶去新東家。如此就創造出了誘因,使員工變成聰明的醫療照護消費者,因為他們可以保留任何剩餘的錢。員工欲處理未用完的健康儲蓄帳戶資金,有兩個選擇:
‧ 他們可以把錢(免稅)存在孳息的帳戶供未來醫療之用,利息也免稅。
‧ 他們可以在年底從健康儲蓄帳戶提款,只要維持最低餘額。
非醫療用途的提款會被充分課稅,另加15%的欠稅罰款。「有些員工會有8千、9千,甚至1萬塊錢存在帳戶裡,」CEO約翰.麥基說。「他們不必擔心因為生病而傾家蕩產。」
結果令人驚奇。員工更換率暴跌至20%左右。公司的醫療成本被控制住了。約74%的員工只花了健康儲蓄帳戶裡不到500元,45%的員工分文未花。為什麼不花?因為他們有誘因保持健康,也不再一咳嗽就跑去看醫生。
健康食品超市的員工有誘因去四處比價,尋找最價廉物美的醫療服務。高自付額一方面降低保費,同時給予員工重大疾病或傷害保障。員工受到鼓勵吃健康食物並運動強身。由於減少看診就醫次數,他們可以存錢在自己的健康儲蓄帳戶。約翰.麥基稱之為「賦能模型」(empowered model)。
根據市場調查公司Forrester Research的研究,到了二○一○年,24%的健保市場將包括消費者導向的健康計畫(HSAs)。它是美國醫療照護的未來趨勢。
以下是一些應用經濟學來改良醫療照護品質並降低成本的方法:
1. 打開醫學院大門招收更多學生,以增加醫生供給。
2. 增加醫療照護的多樣性。應賦予專科護士和醫師助理更多權限去開診所及提供一般照護給基本醫療需求,如耳朵發炎、皮膚外傷和流行性感冒之類。
3. 讓市場決定價格,而非由保險公司決定。
4. 侵權法改革:限制醫療過失賠償金額,以降低醫療過失保險費。
5. 資訊公開:使人們更容易知道醫生是否曾因醫療過失被控告或定罪。
醫療照護危機的解決之道是將政府干預減至最少,而不是擴大。透過靈活的自付額和共同付費辦法,民營保險公司有能力自行解決問題。這個做法可以鼓勵競爭和比價,從而達到控制成本、刺激醫學進步,並鼓勵預防性照護和運動的效果。如此一來,美國就可以穩坐全世界醫療照護體系最完美的國家寶座。
第13章
病人力量
消費者導向的新醫療計畫
基本市場法則不適用於今日的醫療照護。價格不是由供需決定。
――「美國的經濟逃犯:美國醫療照護體系」
《紐約時報》(一九九三年十月二十六日)
我們的醫療照護體系是個大雜燴,有限度的自由市場,各式各樣的政府干預和管制,亂七八糟混在一起,而且越來越衰弱。…但健康儲蓄帳戶(HSAs)可以全盤解決醫療照護問題。
――約翰.麥基(John Mackey),健康食品超市CEO
當醫療照護成為全國關注的議題,《紐約時報》頭版登了一篇專題報導,聲稱美國的醫療照護體系「以幾乎完全不顧基本經...
作者序
導言
探索的黃金時代
經濟學正經歷…一個探索的黃金時代。這不是誇大其辭。實證經濟學家正在勘察經濟和社會,已發現大量詳細的應用結果,足以和其他科學的其他重大發現時期相提並論。
──黛安.科伊爾(Diane Coyle)
《熱情科學》(The Soulful Science)1
二○○六年諾貝爾和平獎史上頭一遭頒給一位經濟學家。自一九六○年代以來,諾貝爾委員會頒過數十個經濟學獎,但只有一個諾貝爾和平獎桂冠是落在經濟學家頭上。此事是個分水嶺,象徵這門專業跨行越界的新本領。得獎人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曾任孟加拉吉大港大學(Chittagong University)經濟系主任,因創辦一家民營商業銀行(鄉村銀行〔Grameen Bank〕),幫助兩百多萬孟加拉人脫離貧困而獲獎。經由商業和微型貸款(microcredit)去締造和平,是消滅赤貧,解決世上最頑強的困難之一的新方法,而諾貝爾委員會此舉是承認商業與和平之間的連結關係。(關於尤努斯的非凡事蹟及他對減少世界赤貧的貢獻, 參閱第21章。)
一九三○年,大蕭條開始之際,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寫下他那篇樂觀的論文〈我們子孫的經濟前景〉(Economic Possibilities for our Grandchildren),期許經濟學者從象牙塔降下凡塵,變成「和牙醫同樣水準」的有用、能幹之人。許多經濟學者確實變成有用的實務工作者,但凱因斯並未料到經濟學會擴展到如此遙遠和影響廣大的新疆域。例如,他一定想不到他後世的經濟學家會告訴投資者,分散投資到各式各樣的股票指數基金可以降低風險和極大化報酬;告訴政府官員,改變拍賣公債的方式可以節省幾百萬元;告訴宗教界,眾多對立宗教信仰之間的自由競爭可以遏止宗教狂熱和衝突;告訴立法者,批准隱藏性武器執照可以減少犯罪,拍賣污染許可可以清潔環境;或告訴犯罪懸疑小說作家,用初級經濟原理可以破案!
從憂鬱科學…
歡迎來到經濟帝國主義的新世界。二十世紀流行稱經濟學為「憂鬱科學」(dismal science),這個嘲弄的綽號是一八五○年代英國評論家湯瑪斯.卡萊爾(Thomas Carlyle)取的。卡萊爾猛烈抨擊古典經濟學家,因為他們預言貧窮、危機和餬口工資鐵律。即使過了一個世紀,到了一九七○年代,當全球經濟飽受通貨膨脹和失業率雙雙升高的併發症之苦,經濟學家仍然為了預測利率、通膨或下一次衰退屢屢不準而備受批判。一九七四年費德利克.海耶克(Friedrich Hayek)在接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演說中反映大多數經濟學家的鬱卒心情,他坦承,「此時此刻我們實在沒有多少值得驕傲的理由:我們搞砸了這門專業。」
一九九○年代初,經濟學家度過一段自怨自艾、不打自招的時期。例如,在一九九一~一九九二年的經濟衰退期,哈佛教授羅伯.巴洛(Robert J. Barro)對經濟形勢有此一說:「為什麼經濟比預期疲弱?明年經濟走勢如何?政府能做什麼來改善經濟?大體而言,這些問題的正確答案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和『不能做什麼』。」3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前主席赫伯.史坦(Herbert Stein)不甘示弱,承認「我越來越佩服我自己的無知……我不知道增加預算赤字會增加或減少國民所得。我不知道支配消費水準的究竟是M2或M1。我不知道提高個人所得稅最高稅率10%會增加多少稅收…。我不知道怎樣挑選會賺錢的股票。」4一年後,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贏得夢寐以求的克拉克獎章(John Bates Clark Medal)(每兩年一次頒給四十歲以下最聰明的經濟學家),他在獲獎時宣稱,經濟學家「不知道怎樣使窮國變富,或當經濟成長的魔法似乎消失時,怎樣把它找回來。…沒有人真正知道為什麼美國經濟體在一九七三年以前可以產生每年3%的生產力增長率,之後只能產生1%;沒有人真正知道為什麼二次大戰後日本可以從戰敗國躍升為全球經濟強權,英國卻漸漸滑落到三流地位。」5而這段話出自《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譽為「他那一代最負盛名的經濟學家」之口。
…到新帝國科學
幸虧這個行業唱衰自己的風氣在過去十年已經逆轉。隨著廿一世紀到來,比較樂觀進取的態度取而代之。經濟學花了很長時間,終於走出憂鬱,開始重塑自己並擴張到新的領域,而且速度之快,需要用另一個詞彙來形容這個新的探索的黃金時代。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的科學,像一支攻城略地的大軍,攻占了整個社會科學領地──法律、金融、政治、歷史、社會學、環境保護、宗教,甚至體育。因此,廿一世紀的經濟學也許可以貼切地稱作「帝國科學」。
是誰啟動了這個趨勢?有些歷史學家認為是肯尼斯.博爾丁(Kenneth E. Boulding),他長期任教於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一九九三年逝世,被譽為科際整合之父。博爾丁發表過上千篇文章,談的題材兼容並蓄,涉及不下二十個領域,從資本理論到貴格教義(Quakerism)。但博爾丁憧憬的不同學科互相依賴的前景,和實際發生的情形不盡相同。反而是,經濟學開始統治其他專業。依我之見,這個新帝國主義應大部分歸功於蓋瑞.貝克爾(Gary Becker),一位同時在社會學系、商學系和經濟學系擔任教職而游刃有餘的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貝克爾榮獲一九九二年諾貝爾獎,是最早涉足傳統上視為社會學範疇的經濟學者之一,其研究議題包括種族歧視、犯罪、家庭結構和吸毒。他是本書一再提及的學者。
這篇導言讓你對於經濟學家做了什麼以解決現實世界的無數問題、提升世界各地的生活水準略知一二。你會很高興看到,經濟學家在這個新時代的貢獻比較不分黨派。真正議題的解決方案來自政治光譜的左右兩端,來自新古典主義派、芝加哥學派市場經濟學家、凱因斯學派等等。本書重點討論的金融經濟學家之一傑若米.席格爾(Jeremy Siegel),將他的暢銷書《長期股票投資》(Stocks for the Long Run)同時獻給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和保羅.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兩人,兩位經濟學家分別代表政治光譜的兩極,即反映這種無門戶之見的精神。席格爾此舉象徵目前經濟學家良性合作的進步作風。
在下一節,我將概述經濟學家用來改變我們生活方式的基本工具。這些分析工具可以用來解釋日常商業活動現象,例如明明一樣的菜,為什麼餐館收費晚餐比午餐貴;但那不是本書的目的。坊間已有很多著作,如史蒂芬.李維特(Steven Levitt)的《蘋果橘子經濟學》(Freakonomics),解釋尋常和不尋常的經濟現象。但本書不同;它特地寫來介紹經濟學家如何解決現實問題,如交通、經濟成長、環境、犯罪、醫療照護、退休計畫、恐怖主義,甚至如何獲得幸福,包括個人和國家整體的解決方案。在很多例子,這些經濟學家除了撰述抽象的學術論文和書籍,還下海經商,為企業提供諮詢服務,擔任政府公職,將他們的理論應用到真實世界。
並非所有經濟學家都熱衷於提供實用的建議。事實上,我猜只有少數經濟學家對應用經濟學感興趣。大多數學者,尤其在一流大學的研究所及博士班,仍投注大部分精力於非常抽象的數學模型,抽離真實世界問題。經濟學家稱這種抽象思考為「李嘉圖惡習」(Ricardian vice),以十九世紀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命名,因為他建構虛構和過於簡化的模型,未經事實證據的檢驗。依我之見,這種思維將經濟學導入歧途。法國經濟學家賽伊(J. B. Say)稱李嘉圖及其他抽象思考者為「空想家,其理論充其量只能滿足創作欲望(而且)完全不能實際應用。」6阿霍.克拉瑪(Arjo Klamer)和大衛.柯蘭德 (David Colander)於調查六所長春藤盟校研究所課程後斷言,「經濟研究越來越脫離真實世界。」7所幸,你將在本書看到,這種與現實脫節的現象正逐漸消失。許多經濟和商學科系開始成立問題解決研究中心,如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新成立的應用經濟學研習所。經濟學家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實證取向。
經濟學七大利器
我在過去幾十年撰述經濟學的過程中,常對經濟分析可以影響金融、商業、法律、宗教、政治、歷史及其他社會科學的強大和不同方式大為驚訝。經濟學可以改變人民和國家的命運,至於變好或變壞,端看他們多嚴格遵守或違背基本原則。經濟政策能夠改變歷史進程。
這些基本原則是什麼?以下七個基本原則,應用在範圍廣泛的各種問題上,可以扭轉乾坤,改變世界。
1. 課責(Accountability):經濟學是一門關於責任歸屬的學問。在市場經濟體制中,凡是享受他人勞動成果的人都應該付費。使用者付費的概念鼓勵紀律、勤勉、節儉等美德。如果他人付費,使用者不會關心成本。如果消費者不必為他們使用的產品付錢,會導致高成本、浪費和舞弊。因此,所有權是課責的必要條件。沒有人花別人的錢會像花自己的錢那麼錙銖必較。屬於你的東西,你通常小心呵護;屬於別人的東西,或無主的東西,很容易淪為破損失修或使用過度。威廉.葛蘭姆.桑默奈(William Graham Sumner)說,「傻瓜在自己家裡比智者在別人家裡聰明。」這個原則適用於家庭,適用於工作場所,也適用於政府辦公廳。
2. 節約與成本效益分析(Economizing and cost-benefit analysis):在資源不足和選擇的世界,人必須有效利用資源。最成功的家戶、企業和政府投資於更好的未來,量入為出,避免過度舉債。節儉是美德。競爭和利潤動機是人類所能發明的最佳維持低成本和避免虧損的辦法。衡量成本效益有助於判斷最好、最有效率的資源使用方式。
3. 儲蓄與投資(Saving and investment):儲蓄與投資是經營企業和總的來說在人生獲致長期成功的關鍵要素。如某企業貼在門外的告示所言,「如果你明天還想營業的話,你就不能用昨天的機器做今天的工作。」事不宜遲,我們必須立刻勸阻過度負債、透支和浪費的消費社會心態,並鼓勵節儉和投資資源的有效利用。
4. 誘因(Incentives):誘因至關緊要。需求曲線下滑定律顯示,當你鼓勵某事物,該事物會增加;當你阻擋某事物,該事物會減少。利潤動機促使廠商生產更好且更便宜的產品,從而促進經濟成長。自由競爭的價格制度也是解決經濟危機的最佳辦法。短缺問題更快排除,因為只要價格升高,消費自然會減少,而且會鼓勵新的供應商增加供給,無須政府插手干預。租稅也能對誘因造成顯著衝擊。如柯立芝總統(Calvin Coolidge)所言:「你不可能靠課徵成功稅來促進繁榮。」
5. 競爭與選擇(Competition and choice):經濟自由帶來選擇和機會──自由遷徙、獲得更好的教育、在新的行業競爭、找新的工作、雇用和解雇、買和賣。實現繁榮的最佳途徑是生產人們想要的東西。用拉丁成語do ut des來說,意即「我給你是要你回報。」最快賺更多錢的辦法是生產更多顧客想要的東西,對工人或對企業主皆如此。
反之,壟斷導致更高的價格和更少的服務。競爭促成更公平的環境──促使價格降低,甚至「不二價」,也就是人人買同樣的產品付同樣的低價,不論你的財務狀況或社會地位如何(所謂童叟無欺原則)。終結貧窮的秘訣是機會均等,不是國家強制規定的財富或所得均等。自由人在財富或所得上不平等,平等的人不自由。英國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說得好,「資本主義的天生缺陷是幸福分配不均;社會主義的固有美德是平均分配不幸。」
6. 創業精神與創新(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個人和國家的成功常依賴不遵循傳統觀念,另闢蹊徑的創業技能和策略。科技進步源自何處?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睿智地表示,「在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進步意味動亂。」也就是市場的「創造性破壞」──而發揮這個必要功能的人正是追求額外利潤的創業家。社會必須擁抱改變,有時是隨著創新和創業精神而來的劇烈變化。
7. 福利(Welfare):福利原則表示,你應該盡力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這是所有好宗教和好經濟學家都遵守的道德原則。諾貝爾獎得主尤努斯藉由他的鄉村銀行貸款,將這個原則付諸實踐。但貸款不是施捨。我們不可忘記福利原則的另一面:政府官員有義務不幫助那些不需要幫助的人。幫助有自立能力的人,等於破壞他們的主動性。這個原則適用於家戶、教會和政府計畫。如果政府制定一個人人享有的福利計畫,不論個人財務狀況,則會鼓勵怠惰行為在社群中蔓延,讓昂貴和無效率的運作氾濫成災。設想,如果教區裡每一個人,貧富不拘,都有資格領取教會發放的救濟,會是什麼情況。當政府福利計畫致力於幫助真正貧困的人,會展現出一個有愛心的社會,但如果政府免費提供福利給每一個人或只收很低的費用,則會打消自律,使情況惡化。
課責、節約、競爭、誘因、投資、機會和福利等原則適用於所有人和所有國家。如經濟教育基金會(Foundation of Economic Education – FEE)創辦人李奧納多.瑞德(Leonard E. Read)所言,「讓人人為所欲為,只要他們做的事是和平的。」無論哪個國家,政府的角色都是維持和平和維護每一個人的生命權、自由權和財產權。好的政府執行合約,防止不公,提供穩定的貨幣和財政系統,並促進與鄰國的良好關係。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正確地觀察到,「從來沒有一個國家是被商業搞垮的。」此外,健全的經濟不可能建立在不健全的貨幣基礎上。凱因斯說得好,「要推翻現有的社會基礎,沒有比敗壞其貨幣更難察覺、更牢靠的辦法。」健全的政策也需要政府官員考慮法制對全體國民的長期經濟影響,而不是只看短期。費德列克.巴斯夏(Frederic Bastiat)表示,「享有最高度和平、幸福和繁榮的國家,是法律最少干涉私人事務的國家。」偉大的中國哲學家老子有句至理名言:「治大國如烹小鮮」,太常翻攪會把魚煎爛。在接下來幾章,我會再三說明這七大原則的優點。它們構成經濟思考的力量。未來屬於健全的經濟學。
經濟學家使用的強效方法
經濟學家已發展強大的調查工具,從而獲致許多新發現。他們的工具箱包括實證研究、資料採集、模擬、實驗、制度誘因,以及用來測試理論是否正確的統計方法。經驗主義和計量經濟研究是比較新的現象,且已逐漸改變這個行業,尤其自廉價電腦普及,運算複雜的數學模型變得更容易以來,影響更為顯著。至於什麼工具最能夠獲得新的知識和制定更好的政策,這一行始終莫衷一是,爭論不休。經濟學家究竟應該鑽研純粹演繹推理和高深理論的抽象方法,或應該從事假設測試和資料採集的具體工作?依我之見,最重要的貢獻來自後者。
新的行為經濟學領域也創造了有用的工具,大部分借自心理學原理,去實現個人和社會目標。這是經濟學向其他社會科學取經,而不是其他社會科學藉助經濟學的少數例子之一。我們將在第一篇看到,取經結果成就輝煌。
由於致力於解決許多現實世界問題,應用經濟學家聲譽日隆,受到前所未見的肯定。讓我們看一些經濟學在歷史上的豐功偉蹟。
投資人能戰勝市場嗎?
應用經濟學最早的突破之一出現在金融理論。芝加哥大學經濟系研究生哈里.馬科維茨(Harry Markowitz)寫了一篇關於投資組合理論的文章,發表於一九五二年三月號的《金融期刊》(The Journal of Finance)。這篇文章是將股票和投資組合選擇的經濟風險概念予以量化的第一次嘗試。從這項研究產生了現代投資組合理論,它提出了三個原則:(1)投資人除非承擔更高風險,否則不可能獲得高於平均水準的利潤;(2)分散投資可以增加報酬和降低風險;(3)市場相對有效率,這表示,股價的短期變動實際上不可預測,長期而言要超越市場的平均獲利縱使不是不可能,也極度困難。這個觀點被稱為效率市場理論(Efficient Market Theory),在當時是個革命性的概念,但現在已是學界公認的原理,雖然我們將在本書第一篇看到,行為經濟學家正在設法修正最初的結論,已發現幾個戰勝市場的方法──至少截至目前為止。
華爾街的理財專家對這些象牙塔觀念嗤之以鼻,但自從馬科維茨發表第一篇論文以來,金融經濟學家已做過無數研究,證實現代投資組合理論。源自效率市場理論的股市指數基金,是經濟學家最愛的獲利途徑,也是目前華爾街銷路最大的共同基金類別。
公共選擇理論:新和改良的政府
一九六二年,兩位維吉尼亞大學教授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和戈登.圖洛克(Gordon Tullock)合著的《眾論》(The Calculus of Consent)一書問世,從此永遠改變了政治學者對於公共財政和民主的看法。如今公共選擇理論已納入每一個經濟科系的課程。
布坎南及其他公共選擇理論家認為,政治人物和商人一樣,都受到私利驅使。他們試圖極大化個人影響力,制定政策是為了讓自己當選連任。不幸的是,市場有誘因和紀律,政府卻通常付之厥如。選民缺少誘因去約束立法者不知節制的行為,使得立法者更容易受到強大利益團體影響。結果是,政府一方面補貼商業既得利益者,另方面卻施加昂貴、浪費的法規和租稅於老百姓。
公共選擇學派將爭議從「市場失靈」改成「政府失靈」。布坎南等人已建議一系列憲法層次的規定,包括保護少數權益、還權地方政府、限定任期,以及加稅必須獲得超級多數票(supermajority)同意,使誤入歧途的公部門表現得更負責任。
經濟學進入法庭
一九七二年,一位在芝加哥大學法學院教書,並任職美國聯邦第七巡迴區上訴法院(一九九三~二○○○年主審法官)的經濟學家李察.波斯納(Richard A. Posner),寫了一本書叫做《法律的經濟分析》(Economic Analysis of Law),綜合羅納.寇斯(Ronald Coase)、貝克爾、海耶克等芝大經濟學大師的學說。如今許多大學都成立了「法律與經濟」中心。波斯納法官表示,「每一個法律領域,每一所法律機構,律師、法官和立法者的每一種實務或慣例,無論現在或過去──甚至遠古──都可以從經濟分析的角度來研磨。」
經濟學家將成本效益和福利分析的原理,應用在各式各樣的法律議題──反托拉斯、勞動問題、歧視問題、環境問題、商業法規、獎懲制度等等。我在第15章討論幾位經濟學家在這方面的研究,包括犯罪與刑罰的關係、死刑的效用,以及隱藏式武器合法化和擁有槍枝是否嚇阻犯罪。經濟學家常被傳喚出庭作證,賺一筆豐厚的外快。
芝大的貝克爾是將價格理論應用於當代社會問題的先驅,研究範圍包括教育、婚姻和離婚、種族歧視、慈善事業,及吸毒問題。難怪他給他的通俗經濟讀物取名為《生活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Life)。但貝克爾提醒讀者,「大多數經濟學家對這本書評價不高。」,而且批評者對他的抨擊「有時十分惡毒。」9數十年後的今天,貝克爾的作品被世界各地設法解決社會問題的人群起效尤。
《經濟學的力量》綱要
經濟學家已在其他學科,如會計、歷史、宗教、管理、公共基礎建設、社會學,甚至拍賣設計,做出重大改進。本書列舉幾十個例子,說明這些經濟學工具如何被用來解決個人、社區和國家的問題。
第一篇討論個人財務,對讀者個人來說,很可能是最有用的資訊。我一開始先強調行為經濟學家(李察.泰勒〔Richard Thaler〕、羅伯.席勒〔Robert Shiller〕、傑若米.席格爾、大衛.史文森〔David Swensen〕、碧姬.瑪德麗安〔Brigitte Madrian〕)對於改善個人財務的突破性貢獻──增加儲蓄、減少負債和獲得更好的投資報酬。我也談智利國民年金制度民營化的始末,以及美國和其他國家是否應該徹底改革它們的社會安全計畫。本篇還包括一章討論「幸福」經濟學,一個令人著迷的新經濟研究領域。
第二篇敘述經濟學家對企業管理及會計行業的影響,尤其是「經濟附加價值」(Economic value added,簡稱 EVA)的引進,那是經濟學家用來衡量投資價值和公司績效的新工具。我也講述全球最大非上市公司柯氏工業集團(Koch Industries)的故事,以及查爾斯.柯克(Charles Koch)和其他自由意志派(libertarian)CEO的創造才華如何受到「奧地利」經濟學家如路德維希.馮.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海耶克及熊彼得的深刻影響。
第三篇揭露經濟學家在解決內政問題上,如道路壅塞、醫療照護、公共教育、犯罪及其他公眾關切的議題,令人興奮的發現。我也揭露經濟學家幫Google、eBay及政府機構設計拍賣,使買賣雙方共同受益的傑出方式。此外我還談了一個比較輕鬆的話題,介紹經濟學家如何在三本懸疑小說中幫忙破案。
第三篇少了一章談掃毒戰爭。我本來打算寫這個爭議性的話題,它已吸引經濟學家的注意達幾十年,特別是傅利曼、貝克爾、李維特等芝加哥學派成員。大多數研究這個議題的經濟學家都倒向毒品除罪化的一邊。無可否認,毒品政策已比過去進步了一些,包括醫療用大麻在美國某些州已合法化,青少年因使用違禁藥品而被捕的次數已減少,毒品罪的強制刑期已有較大彈性。但經濟學家顯然和這些改變關係不大。我請教傑佛瑞.米倫(Jeffrey A. Miron),他是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專門研究毒品議題,著有《掃毒戰爭罪》(Drug War Crimes)(獨立學會出版,二○○四年),經濟學家是否對掃毒戰爭造成任何影響。他回答:「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也許《經濟學的力量》日後再版時會包括一章談毒品政策。
第四篇檢視經濟學家在國際議題上的成就,包括極度貧窮、不平等、污染、全球暖化、人口成長、全球化、軍事衝突和宗教戰爭。本篇也告訴你目前在歐洲及其他地方蔓延的單一稅(flat tax)革命的最新消息。在新的研究領域中,最令人好奇的是不同智庫發展和微調的經濟自由指數(economic freedom indexes),以及這些指數與經濟成長、司法制度、貿易和租稅政策有何關係,又與促進政治動盪地區和平的努力有何關係。最後,我討論較新的宗教經濟學領域,介紹關於宗教與競爭的一些出乎意料的研究結果。
第五篇側重預測未來的新方法。經濟學家以預測不準聞名,但最近行為經濟學家如華頓商學院的傑若米.席格爾和耶魯大學的羅伯.席勒對股市和房市的精確預測,顯示情況正在改變。本篇還包括幾章談黃金地位的日益重要,是全球局勢不穩和通貨膨脹的單一指標,談另一次大蕭條是否可能,談消費者支出是否真的是一個可靠的領先指標(我自己的貢獻)。最後一章展望未來,探討哪種新的充滿活力的經濟思想將主宰新的千禧年。如果本書各章具有任何指標作用的話,則經濟學和經濟學家看來前途光明。
讀者將發現,我在本書中並未花太多筆墨談經濟學家曾經對公共政策造成衝擊的傳統領域,如國際貿易協定、物價指數、貨幣和財政政策、反托拉斯等。相反的,我試圖將重點放在嶄新和出乎意料的領域,經濟學家已對此發揮了影響力。
導言
探索的黃金時代
經濟學正經歷…一個探索的黃金時代。這不是誇大其辭。實證經濟學家正在勘察經濟和社會,已發現大量詳細的應用結果,足以和其他科學的其他重大發現時期相提並論。
──黛安.科伊爾(Diane Coyle)
《熱情科學》(The Soulful Science)1
二○○六年諾貝爾和平獎史上頭一遭頒給一位經濟學家。自一九六○年代以來,諾貝爾委員會頒過數十個經濟學獎,但只有一個諾貝爾和平獎桂冠是落在經濟學家頭上。此事是個分水嶺,象徵這門專業跨行越界的新本領。得獎人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曾任孟加拉吉大港...
目錄
目錄
推薦序
致謝
導言 探索的黃金時代
第一篇 個人財務收入、儲蓄、投資和退休
1 經濟學家發現將你的儲蓄率提高三倍的無痛辦法
900億美元的機會
2 現代投資組合理論
你能戰勝市場嗎?
3 是的,你可以打敗市場……還可以降低風險
4 高報酬投資法
耶魯捐贈基金的啟示
5 智利如何發動一場工人資本家革命
6 呼籲社會安全改革
7 每個月從社會安全領四千美元?
8 私部門如何解決自己的年金危機
9 幸福的四大源頭
錢是其中之一嗎?
第二篇 經濟學家進入公司董事會
10 別相信傳統會計方法
EVA是新的利器
11 米塞斯如何幫忙建立世界
最大的非上市公司
第三篇 解決內政問題
12 瞧,女士,不塞車!
13 病人力量
消費者導向的新醫療計畫
14 教育回歸基本面
讓競爭進入教室
15 越多槍枝,越少犯罪
16 經濟學家感染拍賣熱
17 如果你私自建它……人們會來
體育館經濟學
18 誰是亨利.史匹曼?
懸疑小說經濟學
第四篇 解決國際問題
19 生態―經濟之爭
憤怒的地球或美麗的世界?
20 人口炸彈
經濟學家加入馬爾薩斯論戰
21 一個私部門消滅赤貧的辦法
22 貧與富:印度與香港之比
23 亞洲經濟奇蹟是真的嗎?
24 埃及人怎麼回事?
25 愛爾蘭經濟奇蹟
我們能成長得更快嗎?
26 邊際稅革命
拉弗曲線風靡全球
27 經濟不平等之辯
富者愈富,貧者愈……
28 一張圖說明一切
經濟自由指數的發展
29 宗教自由的好處
經濟學家進入聖地
30 願世界和平,善意在人間
支持宗教競爭的理由
第五篇 預測未來
31 新耶魯預測模型
歐文.費雪魔咒解除了嗎?
32 預測選舉
經濟學家更準 !
33 驅動經濟和股票的力量究竟是什麼
消費者支出或企業投資?
34 黃金
光華再現
35 大蕭條可能再發生嗎?
36 當今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
37 廿一世紀經濟學
註釋
目錄
推薦序
致謝
導言 探索的黃金時代
第一篇 個人財務收入、儲蓄、投資和退休
1 經濟學家發現將你的儲蓄率提高三倍的無痛辦法
900億美元的機會
2 現代投資組合理論
你能戰勝市場嗎?
3 是的,你可以打敗市場……還可以降低風險
4 高報酬投資法
耶魯捐贈基金的啟示
5 智利如何發動一場工人資本家革命
6 呼籲社會安全改革
7 每個月從社會安全領四千美元?
8 私部門如何解決自己的年金危機
9 幸福的四大源頭
錢是其中之一嗎?
第二篇 經濟學家進入公司董事會
10...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