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害怕和媒體交手,避之唯恐不及,就怕成為砧上肉,任媒體宰割。但當全民記者時代來臨,不管是哪個領域,想要遠離媒體?這是萬萬不行的事。不是不能,而是無可避免。
本書的第一部份是媒體入門,介紹媒體種類與產製流程。第二部份是醫媒診斷,從實際觀察到的九大本土化醫媒關係問題實例與經驗,提出醫媒教戰守則。第三部份是公關實務,簡介一般醫療機構在從事公關運作時,應掌握的技巧與重點。
希望藉由此書,能讓大家重新思考醫媒共生的溝通契機,從正向思維開始,不再害怕媒體,甚至能反過來善用媒體!
本書特色:
「當白袍遇上麥克風」,可以當它是小說,也可以當它是武功秘笈。
國內目前的醫療新聞有什麼亂象,有什麼荒謬至極的地方,看看這本書,你會發現好多意想不到的地方。
其實要和媒體「共生」,並不難。只要掌握幾個技巧、多加練習,日後在面對媒體時也能目牛游刃,進退自如。
面對洪水猛獸般的媒體、腦袋裡不知道裝了什麼的記者,經由這本書,你會學到很多應對進退,甚至反敗為勝的技巧。
希望所有的醫療衛生人員-甚至所有人,都能從此洞悉媒體的世界,進而讓自己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裡,游刃有餘!
章節試閱
Part 1
可怕的第四權
何謂媒體
傳播媒體(media)又稱為「媒體」、「傳媒」、「媒介」,是指傳播訊息的載體之總稱,也可以代指新聞媒體,此字眼最早出現於1943 年美國圖書館協會的《戰後公共圖書館的準則》一書之中。現代社會中,人們平日所熟悉的電影、電視、廣播、報紙、雜誌、書籍,以及網際網路,都可視為傳播媒體的不同形式。
依照閱聽人特質的不同,傳播媒體可區分為大眾媒體與分眾媒體。大眾媒體主要的目標閱聽人,為一般的普羅大眾,因此傳播的訊息內容多半較淺顯易懂,平易近人,與日常生活較有關聯;分眾媒體則以鎖定特定族群為目標對象,訊息內容多半較為精深,必須要具備一定的基本門檻才能有效產製和接收訊息的內容。電視、報紙基本上而言是屬大眾媒體,而網路、雜誌被歸類為分眾媒體。
另外,1990 年代末期開始,隨著網際網路的爆炸性成長,以及Web 2.0 時代的來臨,各式各樣的部落格、論壇或網站,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吸引閱聽人在此接收或發布訊息,使其成為分眾媒體的其中一種形式,並且有助於各種次文化,在主流社會中有得以發聲的機會。同時也有越來越多醫師利用臉書(Facebook)進行意見交流,或使用個人部落格(Blog),提供相關醫藥衛生資訊與個人醫療經驗談。
傳播媒體雖然以不同形式存在,卻都具有大同小異的功能和廣泛的影響。美國耶魯大學政治與傳播學者拉斯威爾(Harold Lasswell)指出,大眾傳播媒體具有守望(surveillance)、協調解釋(correlation)、教育(education)等三大功能;萊特(Charles Wright)則在1959 年認為, 大眾傳播媒體應該再加上娛樂(amusement)的功能,因此一般來說,媒體具有四大功能:
一、守望的功能
傳播媒體可以告知人類生活環境中所存在的各種現有或潛在的危害,包括:戰爭訊息、街頭暴動、天氣預報等;同時,它們也有工具性的功能,例如:告知閱聽人重大疾病的傳播情況、手術新方法的成功、新藥上市、交通路況、股票或商品價格等,各種與生活、社會、經濟有關的資訊和新聞,使閱聽人能夠及時因應,得以在最大程度的個人能力範圍內趨吉避凶。現代的宅男宅女們,想要「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也只有靠傳播媒體才辦得到。
二、協調解釋的功能
傳播媒體可以透過社論、廣告、民意論壇等方式,宣傳、疏導社會各界的不同意見,並且分析新聞事件的前因後果與針砭時事,提出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法。也就是說,傳播媒體可以反映民意,監督政府施政,成為民主國家中不可或缺的「第四權」。而透過讀者投書、媒體採訪等方式,也能夠讓某些人的意見比較受到大眾傳播媒體的注意或報導。換言之,傳播媒體可以賦予他人獨特的聲望或是社會地位,使其成為「意見領袖」(opinion leader)。一般而言,最常見的類型就是政府官員,以及大學教授、醫師、律師等高級知識分子;或是有獨特個人魅力進而能影響大眾決策的名人,例如:藝人或國際級運動員等「臺灣之光」、「國民英雄」。而國內許多資深媒體人或社會觀察家,則因為媒體的高曝光率,而成為所謂的「名嘴」。
三、教育的功能
傳播媒體可以協助傳遞社會文化,將社會規範和價值從上一代傳承至下一代的社會新成員,而且傳播媒體社會化的對象,不只是尚未接受正式教育的幼兒,也包含已經接受過正式學校教育的成年男女。在一連串持續社會化的過程當中,傳播媒體可以擴大人們共同經驗的基礎,可以形塑大眾文化,以及協助民眾知識水準的提升。「教育」為媒體的重要功能,甚至教育部的《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更將媒體稱為「第二個教育課程」。醫藥新聞的教育價值,比起其他類的新聞更為重要,尤其是在發生重大疫情時,不但可以透過媒體傳遞正確的防疫資訊,以協助維護民眾健康,媒體也可依法被徵用,協助衛生單位進行政令宣導事項,如臺灣在2003 年發生SARS 疫災時,學者就上電視每日開講,安定人心。
四、娛樂的功能
不論是大眾化的報紙、每日使用的收音機及電視,還是賣座電影,以及爆紅偶像劇等國內外連續劇或影集,都提供閱聽人在現代社會快速而忙碌的生活中,可以獲得短暫放鬆、喘息的機會,這就是傳播媒體的娛樂功能。萊特指出,傳播媒體所提供的娛樂內容,不僅可以讓閱聽人打發時間,也能幫助閱聽人解決日常生活中所遭遇到的各種困擾。除此之外,傳播媒體也創造了大眾文化,讓社會大眾都有接觸到藝術、音樂等機會,幫助公眾提升生活品味,並且增進閱聽人對藝術與音樂的興趣。從國內許多戲劇節目或綜藝節目,所創造的高收視率與流行語的塑造,也可看出傳播媒介在公眾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醫界如何看待媒體
根據觀察,醫療界對於媒體的看法可分為三個層次:
一、不屑一顧
通常這是老生代醫師的態度,因為他們(或者他們的老師輩)可能師承日據時代的教育,而且他們成長的社會氛圍,對於醫師的敬重程度簡直就視為天之驕子。
大家如果回顧日劇「白色巨塔」的情節,就可以感受醫學院教授的地位崇高與尊嚴。老生代的醫師往往認為將病人照顧好,就是醫師最重要的天職,再加上他們當年要擠進大學的窄門殊非易事,而且只要醫術好自然成為「名醫」,更會讓他們覺得與媒體記者沒什麼好接觸的,那種醫界特有的優越感,根本很難讓人放下身段與媒體做有效溝通。若非擔任行政職務,否則通常就會直接拒絕媒體約訪。
二、避之唯恐不及
通常這是中生代醫師的態度,因為隨著媒體蓬勃發展,大家開始感覺到很難不與媒體接觸,例如:偶爾可見一些醫療疏失被病人向媒體爆料後,媒體以頭版或顯要版面大篇幅報導,醫療院所或醫護人員不面對媒體也不行;或醫藥記者主動要求採訪醫療衛教知識。但是與媒體接觸的結果,又覺得他們非醫藥專業,溝通上不僅費時,而且他們寫出來的重點有時匪夷所思,令人傻眼,乾脆儘量敬而遠之,以免被媒體斷章取義,禍從口出。尤其在SARS 疫災期間,許多醫療人員在沒有任何媒體素養的情形下,臨時被要求面對媒體,確實產生一些溝通障礙,導致對媒體恐懼或不滿,甚至認為媒體在當時對於執行醫療業務上有許多打擾之處。
三、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可想而知這是新生代醫師的態度。傳播媒介的影響層面廣泛,整點重播的有線新聞頻道,雖然可以讓人一夕爆紅,例如:模仿美國女歌手惠妮休斯頓的「美聲小胖」;但遇到重大負面事件,也可讓名人形象頓時跌到谷底,例如:發生緋聞、吸毒、性醜聞事件等。雖然醫療事業屬於「非營利機構」,但是隨著醫療與健保制度的變遷,醫療機構普遍都有業績壓力。所以醫院公關部門通常希望維持良好媒體關係,形塑醫院專業形象,甚至有些新生代的醫師也希望藉由媒體的曝光度,而成為另一種「名醫」(知名度高的醫師)。尤其國內醫學美容的興盛,媒體可謂推波助瀾又居功厥偉。
媒體可以在無形中傳遞特定的意識型態,成為建構社會真實與形象的主要來源,潛移默化地影響閱聽人的價值觀、世界觀,以及看待事件的角度。在醫藥新聞方面,媒體不僅是許多民眾就醫的資訊來源參考,對於消費者的就醫抉擇和健康行為也影響甚鉅。
一項針對全國25 歲以上婦女的民調顯示,在醫藥與健康資訊接觸經驗方面,42.1% 婦女平均一天收看「電視新聞報導」時數超過1 小時,17.3% 超過2 小時。收看電視時段集中在晚間6 至8 點(53.0% )及晚間8 至10 點(51.3% )。有66.6% 婦女表示,近一個月來有收看電視臺的醫藥保健新聞;40.0% 婦女表示,近一個月來有閱讀報紙的醫藥保健資訊;14.1% 婦女表示,近一個月來有閱讀雜誌的醫藥保健資訊1。
而在健康資訊關心度上,74.2% 婦女表示,平常會注意醫藥與健康方面的新聞,24.6% 經常或總是提供健康資訊給家人。近一個月曾尋找醫藥與健康相關資訊的婦女,有67.5% 自認尋找健康資訊的能力好。57.9%婦女近一個月曾經主動尋找有關醫藥與健康的資訊,48.9% 透過媒體管道,7.4% 透過親友或醫療人員,2.5%透過公告/海報/ DM /手冊;婦女主動尋找有關醫藥與健康的資訊,以透過媒體管道居多,其中又以透過網站找尋者較多(24.0% ),其次為電視新聞(14.8% )、報紙(9.6% )1。
2004 至2005 年間,臺灣毒癮者爆發愛滋大流行,而一項於2011 年刊登於國際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研究2 顯示,教育宣導對於臺灣愛滋減害計畫成效顯著,居功厥偉,尤其從平面媒體報導毒癮愛滋的新聞則數亦可佐證,媒體的即時報導對於遏止毒癮愛滋之流行,功不可沒。
Part 1可怕的第四權何謂媒體傳播媒體(media)又稱為「媒體」、「傳媒」、「媒介」,是指傳播訊息的載體之總稱,也可以代指新聞媒體,此字眼最早出現於1943 年美國圖書館協會的《戰後公共圖書館的準則》一書之中。現代社會中,人們平日所熟悉的電影、電視、廣播、報紙、雜誌、書籍,以及網際網路,都可視為傳播媒體的不同形式。依照閱聽人特質的不同,傳播媒體可區分為大眾媒體與分眾媒體。大眾媒體主要的目標閱聽人,為一般的普羅大眾,因此傳播的訊息內容多半較淺顯易懂,平易近人,與日常生活較有關聯;分眾媒體則以鎖定特定族群為目標...
目錄
序
推薦序一 醫媒溝通,全面啟動 邱文達
推薦序二 面對媒體,做好溝通 閻 雲
推薦序三 載舟覆舟,關鍵在溝通 王石番
推薦序四 掌握媒體溝通 危機化轉機 張錦華
自序 我見青山多嫵媚—醫媒共生的溝通策略 呂淑妤
前言
第一部分 媒體不易懂
可怕的第四權
何謂媒體
醫界如何看待媒體
媒體為什麼可怕
與媒體共生/溝通的重要性
驚恐因子與媒體觸發
臺灣媒體種類與特性
報業與雜誌業現況
電視產業現況
媒體新聞特性大不同
各類型媒體新聞產製流程
媒體採訪手法
採訪,沒有規則
常見的採訪方式
什麼是新聞
構成新聞的條件
新聞稿的撰寫要素
臺灣新聞生態
新聞價值何在
媒體的愛恨情仇
醫藥新聞怎麼報/公關稿怎麼寫
第二部分 醫師不好當
臺灣醫藥新聞特性
媒體之前,無隱私可言
政治,什麼都沾
全民記者,大眾法官
專業嗎?並不盡然
醫媒關係診斷室
問題根源就是沒時間
治療一號症狀處方箋
醫療糾紛:你的痛,他的愛
治療二號症狀處方箋
急診室風雲
治療三號症狀處方箋
隱私到哪裡?
治療四號症狀處方箋
利益迴避了嗎?
因應五號症狀處方箋
隔離採訪怎麼辦?
因應六號症狀處方箋
如何避開政治/口水戰?
因應七號症狀處方箋
你的清楚,我的不明白
因應八號症狀處方箋
全民記者時代來臨,醫病關係變變變
因應九號症狀處方箋
如何反敗為勝
態度,決定高度
教育記者,保護媒體
受訪時的該,與不該
更正錯誤與謠言控制
第三部分 公關奈若何
醫療要什麼公關?
發稿前請注意
建立媒體關係的策略
參考文獻
附錄一 新聞稿實例
附錄二 醫療機構及醫事人員發布醫學新知或研究報告倫理守則
附錄三 醫療機構接受媒體採訪注意事項
序
推薦序一 醫媒溝通,全面啟動 邱文達
推薦序二 面對媒體,做好溝通 閻 雲
推薦序三 載舟覆舟,關鍵在溝通 王石番
推薦序四 掌握媒體溝通 危機化轉機 張錦華
自序 我見青山多嫵媚—醫媒共生的溝通策略 呂淑妤
前言
第一部分 媒體不易懂
可怕的第四權
何謂媒體
醫界如何看待媒體
媒體為什麼可怕
與媒體共生/溝通的重要性
驚恐因子與媒體觸發
臺灣媒體種類與特性
報業與雜誌業現況
電視產業現況
媒體新聞特性大不同
各類型媒體新聞產製流程
媒體採訪手法
採訪,沒有規則
常見的採訪...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