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具做為日常生活器皿開始的「燒物」,
如何走向備受推崇的炙手逸品?
備前燒、瀨戶燒、信樂燒、九谷燒、
織部燒、伊萬里燒、有田燒……
透過茶碗、茶陶一探和風美學的極致魅力!
就算不是嗜茶之人,也值得跟著魯山人一起品味。
伴隨著茶道文化的發展,茶道具從日常和興趣的用途提升到了美術品的境界,歷代出現了不少優秀的職工巧匠,以及偉大的陶藝家,長次郎、光悅、仁清、乾山等,都是其中的天才。他們的作品難得一見,對日本的美術的影響卻很深遠。魯山人認為:日本陶瓷器美的本質與「茶湯」具備的美相通,是簡樸之美、無技巧之美、沉潛之美,屬於東方美感世界之物,將廣義的佛教文化其中一面化為實體。
作者多才多藝,廣泛研究陶瓷器的歷史與相關知識,也是位知名的美食家,為了求得能與料理匹配的餐具,甚至自己設立了窯藝研究所「星岡窯」,著手創作陶瓷器,對於器皿可謂相當執著。
本書首章一開始透過魯山人的見識,介紹茶道的極致之美,認為理想的修習並非一蹴可及,對於某些茶人、愛好家徒有名貴罕見的茶器蒐藏,審美觀念卻是不切實際又浮誇不以為然,相反的,他更加重視發掘自生活中、能夠觸動心靈的自然之美。
第二、三章則是魯山人一一梳理了日本各地知名陶瓷的簡史和親自走訪、考古的現場故事,勾勒出茶道具誕生、傳承,以及伴隨茶道演變而提升藝術價值的歷程等。每一篇都是非常難得且精采的跨時空分享,拉近讀者和茶文化、茶陶工藝的距離。
附錄兩篇文章,一是有「茶博士」之稱的伊藤左千夫的〈茶湯手帳〉他認為茶湯成立於綜合的趣味;一是厭世文學家太宰治以一場茶會的「交流」為背景所寫的〈不審庵〉,內容詼諧幽默。這兩部作品從不同角度向讀者展示了如何享受平常生活中的茶道。
作者簡介:
˙作者│北大路魯山人 (きたおおじ ろさんじん,1883-1959)
日本著名全才藝術家,擁有美食家、陶藝家、書法家、畫家等身分。一八八三年出生於京都上賀茂,是上賀茂神社住持北大路清操次子,本名房次郎。年輕時志願當畫家,於書法和篆刻領域展現才華,一九二一年在東京開設古董藝術品商行。而自幼養成對料理的興趣驅使他前往日本各地修行,包括長濱、京都和金澤等地。一九二五年擔任高級料亭「星岡茶寮」顧問兼料理長而遠近馳名,店內使用餐具更是他親自發想製作。以「餐具是料理的衣服」為口號,晚年投入陶藝創作,將美意識引進飲食領域,創造日本獨特食膳文化。
˙譯者│侯詠馨
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畢業。誤打誤撞走上譯者之路,才發現這是自己追求的人生。喜歡透過翻譯看見不同的世界。現為專職譯者。譯作有《和日本文豪一起遊京都》、《和日本文豪一起遊大阪》、《和日本文豪一起找妖怪(上、下冊)》、《深夜的電話》、《後光殺人事件》、《人造人事件》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導讀推薦 (順序按姓氏筆畫排列)
王文萱∕作家、京都大學博士
●好評推薦 (順序按姓氏筆畫排列)
林承緯_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院長、民俗學博士
胡川安_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
祝曉梅(茶名宗梅)_日本裏千家茶道準教授、北投文物館日本茶道顧問
名人推薦:●導讀推薦 (順序按姓氏筆畫排列)
王文萱∕作家、京都大學博士
●好評推薦 (順序按姓氏筆畫排列)
林承緯_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院長、民俗學博士
胡川安_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
祝曉梅(茶名宗梅)_日本裏千家茶道準教授、北投文物館日本茶道顧問
章節試閱
〈日本的陶瓷器〉
日本與大多數的文明國家相同,開始使用陶瓷器,也就是所謂的燒物,做為日常生活的器皿的時期,可以回溯到久遠的西元前數世紀。然而,似乎到了遙遠的後代,人們才開始將陶瓷器視為各種趣味生活的素材。從九世紀到十二世紀,日本稱為平安朝時代,是一段漫長的燦爛宮廷文化時代。在這個時代,主要輸入中國的文化,是個萬事皆以中國文化為典範的時代。至於陶瓷器方面,在這個時代,也輸入中國歷代王朝時期的唐、宋產物,可說是人們珍視、賞玩這些具有美麗色彩的器皿的時代。在這個時期輸入的中國文化,在精神面方面則是所謂的佛教文化。自此一時期至十八世紀,日本不僅在個人精神層面受到佛教文化的影響,就連器物層面都受到強烈的影響,在佛教文化帶來的事物之中,有一項「茶湯」(譯註:在熱鬧的品茶宴席展示華麗唐朝文物的文化)。到了十六世紀,這個名為茶湯的活動幾乎發展完備。將喝茶的各種動作形式化,成為社交活動,或是遊戲,對於上流社會的子弟男女來說,一方面是訓練教養及禮節的手段,另一方面,則是培養對於趣味生活內容的心態。
在乍看之下完全沒裝飾的簡樸、狹窄的茶室,使用樸素的茶器,而且要遵循嚴格的方式,進行各項動作,有志提升「茶湯」層次的人,則接受教導,讓他們依循著某種美感、無形、無色、單純之美,至少將它們描繪出來,以展現更多效果的一種美之形態,利用這種佛教世界觀的產物,理解某種美的觀念。進行茶湯時使用的各種道具,如茶碗、如茶壺、如酒器、如花器,則少不了陶瓷器的存在。
當時,身為茶湯之冠的上流人士、愛好家,要求茶器、餐具或是花器,都需要是最符合茶湯精神的美術工藝品,甚至積極主動地進行創作,這是極為自然的發展結果。
就這樣,做為興趣用途的陶瓷器,隨著茶湯的流行,還以「茶湯」用的美術品之姿現身。
貴族時代的平安朝時代由武士的時代——鎌倉時代承續,後來又歷經武士割據各地的武力鬥爭時代——戰國時代,在強力的武士政權之下,接二連三地迎來國內統一的時代。到了十六世紀末期,桃山時代成為日本封建文化的黃金年代。
在這個年代,隨著「茶湯」的集大成,大致上也以此一時期為中心,在陶瓷器製作方面,也陸續出了不少創作出最優秀藝術作品的偉大陶藝家。樂(田中)長次郎、本阿彌光悅(譯註:一五五八~一六三七。江戶時代的書法家、陶藝家、茶人。)、野野村仁清、尾形乾山等,都是其中的天才。
他們都是當代一流的藝術家,不僅是優秀的陶藝家,在繪畫、書法或是詩歌方面,也都是卓越的作家。
他們的作品,則以茶碗、酒器、茶壺等形態,遺留到現代,其色彩之美、設計之妙,超群之形,都是後代作家終究難以望其項背的逸品。
在他們之後,十八世紀時,出了一名陶藝家青木木米,他也是擅長繪畫設計及造型技術的名人。這些陶藝家都是將日本陶瓷器提升至藝術作品的地位,賦予高度價值的人,我們也可以說他們的作品訂立了日本陶瓷器鑑賞的標準。
這些名人在製作自己的作品時,都會刻上自己的名號,除此之外,日本還有數不清的無名陶瓷器名人,歷經各個時代,在各地製作著。
備前燒、瀨戶燒、信樂燒、九谷燒、織部燒、伊萬里燒、有田燒等等,在日本各地、都採用當地固有的型態及技術,陶瓷器相當發達,不過這些窯場的特定產物都十分美好,也能發現藝術水準相當高的作品。
這個事實敘述著居住在這些土地的無名陶藝家之中,也有許多優秀的技術人員,甚至是作家。
人們口中的古備前、古瀨戶、古九谷、織部等古時代的窯場產物之中,還有許多的茶碗、茶壺、盤子,也會隨著前述的偉大陶藝家的作品一起,被指定為國寶。其中某些作品在製作當初,便有意識地製成美術工藝品,有些則是在製作之時,單純視為應付日常生活所需的常用器具,也就是所謂無意識之下製作的美術工藝品。
無名作家創作的陶瓷器,與前面提及的各時代名匠作品共存,直到現代,對於後代從事美術工藝品陶瓷器製作的作者來說,可以說是理想的典範。
這些具備高度藝術價值的日本陶瓷器,在我們的見解之中,可以與古代波斯的陶瓷器比擬,都是極為優秀的名作品。
桃山時代以後,也就是攝取了中國文明、消化韓國獨特妙趣之後的日本,在陶瓷器製作的分野,正統之美的傳統已然成型,並傳承下來。
在十六世紀至十八世紀的日本,有陶瓷器的作者——陶藝家,他們相當於偉大的藝術家;同樣的,也有許多鑑賞作品的購買者、蒐藏家,還有給予高度的藝術評價、具有理解能力的人們。
可以說桃山時代之後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美術、藝術氣息的時代。
日本陶瓷器的美之本質,與前述「茶湯」具備的美相通,是簡樸之美、無技巧之美、沉潛之美,屬於東方美感世界之物,將廣義的佛教文化其中一面化為實體。
愛好這種日本陶瓷器之美的感情,對象不僅僅限於陶瓷器,與中世日本的戲曲表演等謡曲、能劇,甚至是屬於中世文學其中一類的連歌、俳句,又甚至與日本風格的繪畫內容相通。
十八世紀以後,隨著德川幕府的封建式統治式微,這種日式美的傳統、日本陶瓷器的美之傳統,也跟著逐漸衰退。
在陶瓷器製作方面,也與其他工業領域相同,過去同業工會的那種製作方法,開始帶著濃厚的商業主義大量生產式色彩,而生產這類興趣類的美感陶瓷器,也被時代的浪潮遺棄,遭到孤立,逐漸少數化。
在現代的日本,儘管我們還能勉強在各地找到這種美感陶瓷器地生產,但幾乎都是以個人作家小規模的陶瓷器製作形態苟延殘喘,或是為滿足一個地區的極少數需求,具地方特色的某種型態、某種類型的什器製作,只剩下這類衰微的形式了。
然而,對於鑑賞家乃至於購買者來說,理解往昔陶瓷器的美之傳統,意圖愛之護之的想法,仍然留在許多人的心底。
過去,幾世紀以前製作的,屬於美術工藝品的陶瓷器,或是過去為了日常什器(日常生活使用的各種器具)用途而製作的美麗陶瓷器,如今成了蒐藏家愛好的目標,我們可以看到它們被裝飾在壁龕裡,又或者陳列於架子上,成為一項展示品,或者是小心翼翼地存放在倉庫之中。招待貴賓的時候、飲茶、喝酒、用餐之際,才用來當成特別的器皿。
這些歸類為藝術品、美術工藝品的陶瓷器,包含茶碗、酒瓶、餐具(盤子、小碗、飯碗等)、花瓶,擁有它們的一家之主,在取用這些物品時,態度總是極為小心謹慎。
在現代的日本,對於這些歸類為美術品的陶瓷器的興致,的確非比尋常。不過,這樣的熱愛仍然綿延不絕地,在社會生活中的部分市民心裡留存。
一旦這種對於日式美之世界的憧憬,仍然盤踞在日本人的心中,這種興趣的傳統,即便呈現多種樣貌,一定會繼續存活下去。
(昭和三十年九月六日 於NHK國際播出〔英語〕,在華南、南美地區之外的全球播出)
〈瀨戶、美濃瀨戶挖掘雜感〉
前幾天倉橋先生邀我到彩壺會演講。我不像倉橋先生那麼會說話。所以過去我拒絕了好幾次演講的邀約,不過,我跟他約好,這次要展出以前發現的美濃挖掘品,先做一份簡單的報告。
從古自今,日本人都非常喜歡志野的陶瓷器。不過,人們完全不知道那些陶瓷器的產地來源。最多人相信的傳說,是某個叫做志野的人,在瀨戶下訂、燒製的。
昭和五年,名古屋的松坂屋本店,舉辦了我的陶器作品展覽會。當時來幫忙的荒川豐藏,是多治見的人。所以他精通美濃地區的事物。我從他那裡學到許多與釉料及顏料有關的知識。協助展出時,我叫他趁著閒暇時間去美濃一趟,幫我找古老的釉料,後來,他兩、三天就回來了。 當時,他帶回出乎我意料的志野燒碎片,問我那是什麼。那是真的志野燒。我嚇了一大跳。從以前到現在,根本沒有人知道志野的窯在哪裡。這下我們精神都來了,立刻直奔美濃國,鞭撻著荒川,到處挖掘可能的地點。沒想到那竟然是美濃幾十座窯址裡,最古老的大萱窯。
就這樣,志野被挖屈出來,也勾起我的興起,沒想到同一座窯竟然出了志野燒與黃瀨戶(譯註:安土桃山時期的美濃燒,施以淺黃色的釉料,搭配青銅色的圖案或線刻圖案。),再度勾起我的興趣。後來,我們接二連三地挖掘附近的窯址。大致發掘過一輪之後,對於美濃窯的概念,有了一些了解。
舉例來說,我們發現自古茶道特別講究的古瀨戶,不一定是瀨戶生產的,也有美濃燒製的產品。其中,最讓我意外的便是,我本來以為傳統茶道使用的黑色沓茶碗,是為了茶道少數生產的陶器,卻在久尻窯挖掘出成堆的作品。於是我們發現,它本來的用途是擂缽。我們也得知瀨戶黑茶碗與擂缽一起燒製。講究的瀨戶黑茶碗竟然跟研磨芝麻的器皿一起燒製。而且我們還知道,志野並不是專門只用來生產志野燒,也燒製黃瀨戶與其他的陶器。
我們還發現另一件事,大萱的志野燒藝術成就最高、最氣派。成為自古茶人珍重陶瓷器的藝術根源。
在挖掘方法上,我受到奧田誠一(譯註:一八八三~一九五五。日本陶瓷器研究家。)的訓斥,不過,拜挖掘之賜,還是釐清了以上的事項,並不是徒勞無功。還有另一點,我們在挖掘的過程中,無法辨別陶瓷器的年代。本來覺得下面的比較舊,上面的比較新,不過全都混在一起,無法分辨。以年代來說,不管是繪畫或是其他事物也好,通常愈老的愈厲害。兩百年前的比不上五百年前的。五十年前的又比現代更好。大萱是最古老的。所以很厲害。曾幾何時,大萱成了被逐出瀨戶的陶藝家的據點。傳說瀨戶有座三十六窯,負責逐一調查及挖掘的則是在下。那是昭和二年的事了。我在瀨戶的作助窯工作,冬季期間遇到一名四處走動,來這一帶獵捕綠雉的獵人。那名男子走在山裡時,在溪谷看到瀨戶的碎片,所以他認為附近應該有窯,就去挖掘了,聽說他把挖到的東西全都賣給雜貨店了。那個男人說要帶我去看看,沒想到我竟然能去一趟三十六窯。
瀨戶與美濃瀨戶的年代差異,也是在這次的挖掘以及美濃瀨戶的挖掘時,學到的知識。今天沒有帶來在瀨戶三十六窯挖掘的東西,不過,說到美濃,有些物品與瀨戶非常類似。大致上還是可以辨別,不過就連非常熟悉的我,有時候都無法分辨。大萱與久尻之間,有一座五斗蒔窯。人們本來以為這類瀨戶的傳世茶碗,僅僅在瀨戶生產,不過,美濃的五斗蒔窯也出現與瀨戶一模一樣的古典製品。而且問世的件數非常多,讓我大吃一驚。我想在瀨戶三十六窯當紅的時期,美濃應該也有窯場了吧。
接下來,我還想聊聊技術方面的部分。當匣鉢(譯註:燒製陶器時,保護器皿的容器。)因火力或某些作用逐漸變形時,裡面的茶碗也會跟著變形。這是自然而然產生的變形,對我們來說,是十分有趣的經驗。至於其他部分,要是詳談的話,可能會說個沒完沒了,今天就按照約定,在這裡分享一些挖掘時大致的感想,在此結束這個話題。
(昭和八年)
〈日本的陶瓷器〉
日本與大多數的文明國家相同,開始使用陶瓷器,也就是所謂的燒物,做為日常生活的器皿的時期,可以回溯到久遠的西元前數世紀。然而,似乎到了遙遠的後代,人們才開始將陶瓷器視為各種趣味生活的素材。從九世紀到十二世紀,日本稱為平安朝時代,是一段漫長的燦爛宮廷文化時代。在這個時代,主要輸入中國的文化,是個萬事皆以中國文化為典範的時代。至於陶瓷器方面,在這個時代,也輸入中國歷代王朝時期的唐、宋產物,可說是人們珍視、賞玩這些具有美麗色彩的器皿的時代。在這個時期輸入的中國文化,在精神面方面則是...
推薦序
導讀 魯山人談理想的茶道和茶道具
╱王文萱(作家、京都大學博士)
桀驁不馴、出言不遜的藝術家北大路魯山人,正因為擁有深厚的藝術底蘊與知識涵養,以及對事物的獨到見解,才總是能夠在咄咄逼人的字句之下,針針見血。
北大路魯山人(一八八三-一九五九)擁有篆刻家、畫家、陶藝家、書道家、料理美食家各種身分,是多方位的藝術家兼思想家。透過魯山人的文章來窺見茶道這門綜合藝術,除了他對於茶道現狀尖銳的批評總讓人開眼界以外,還能讓人實在地理解各種茶道具的歷史及審美觀念。本書收錄文章分三部分,首先是魯山人對茶道現下的陋習、以及現代茶人的批評,第二部份是他論各式陶瓷器的文章,第三部分是魯山人論陶瓷器名家,及自己製作陶器的心得。附錄則是伊藤左千夫及太宰治兩位文學家書寫茶道的散文,正好與魯山人的論述做了呼應。
魯山人心中理想的茶道,是什麼樣貌呢?魯山人曾表示,人生不可沒有美之趣味,而能夠一次學習各種美之趣味的,就是「茶道」這間學校了。正如他在〈茶美生活〉這篇文章中表示的,魯山人認為茶道是幾百年前,智慧與品格情操高尚的人們經苦心及愛情才創造出來的,修習茶道最必要的便是「審美感覺」,並且要理解各種與茶有關事物的歷史脈絡,才能有所領悟。但現下卻少有這樣見識的人了,現今的茶道平凡,只是束縛人們的自由。他更強調身為茶人,必須要寫得一手好字,因為若真正有所領悟、境界之高的茶人,是能夠脫離俗書,展現出風格的。〈批評現代茶人〉一文則來自於魯山人對茶人松永耳庵文章的反論。魯山人認為當世的茶人們許多只重表面,沒有自省能力,無法理解真正的藝術。並且時常將茶道重點擺在收集名貴道具之上,忽略真正本質。魯山人的批評毫不諱言,不過也旁徵博引地解釋了現代社會藝術衰退的原因,讓人不得不臣服。
魯山人十分重視器皿之美,並且熟知陶瓷器的歷史與相關知識,他甚至於一九二七年設立了窯藝研究所「星岡窯」,著手創作陶瓷器。一九五五年,他被指定為織部燒的重要無形文化財保持者,也就是所謂的「人間國寶」,但他卻拒絕了。茶道當中重要的一環「茶道具」,使用的多為陶瓷器,魯山人在陶瓷器方面的見識深又廣,他書寫陶瓷器的文章,值得給茶道有志者參考。
〈日本的陶瓷器〉一文,是他透過NHK以英文向全世界播放的講稿。魯山人簡明扼要地講述了日本的陶瓷器歷史,講述陶瓷器伴隨著茶道發展之下,如何從興趣用途提升到了美術品的境界,進而在日本人的生活當中佔有重要地位。〈織部陶器〉、〈挖掘瀨戶、美濃瀨戶之雜感〉、〈志野燒的價值〉、〈瀨戶〉、〈關於瀨戶黑〉、〈備前燒〉、〈古唐津〉、〈觀古九谷〉這幾篇是魯山人針對這幾類日本陶瓷器的特徵及歷史介紹。特別是〈挖掘瀨戶、美濃瀨戶之雜感〉當中講述了魯山人偶然發現了志野燒的窯跡,實際造訪美濃一地,考據當地燒窯狀況,才明白當地的窯並非只產志野燒,人們平時稱為黃瀨戶、黑瀨戶的也是同個窯所產,而並非從前所想的是產於瀨戶,是篇精采的考據文章。〈觀「明代古青花瓷」〉、〈古青花瓷的彩繪及圖案〉兩篇,論的則是中國傳入日本的明代古青花瓷,在日本通常稱之為「古染付」,日本雖然也模仿染付,但程度不及中國明朝的染付來得好。總的來說,魯山人的陶瓷器介紹,並非一般通論,而是他田野調查的經驗及考據研究結果,並且以他的主觀、以及對美的敏感度,用了各種意想不到的形容及譬喻來做描述,因此論的是陶瓷,讀來卻與一般論陶瓷的文章頗為不同,十分精采。
〈古陶瓷的價值〉一文點出了古陶瓷茶碗、甚至是其他美術品之所以昂貴的原因,也就是他用簡明易懂的方式解說所謂「藝術價值」的組成結構。價格高的古陶瓷器,並非來自於原料本身的價值,而是在於其藝術價值,本身就是美術品。魯山人解說純正美術與工藝美術的不同,並舉各領域美術品的例子,來說明美術之所以價格升高的原因。而在〈關於陶器鑑賞〉當中,魯山人談要如何和沒有基礎知識的人介紹陶器鑑賞的方法。首先以製作年代來看,然後分成藝術品及實用品來看。接下來要培養自己的審美能力,他也在此講述培養審美能力的方式。最後魯山人講自己開始做陶器的動機,以及學習經過。
第三部分的〈從我的製陶體驗看先人〉,魯山人首先介紹歷史上有名的陶瓷作家,並且表示觀察前人作品對自己製陶上很有幫助。還講述大部分人們無法真正理解先人作品的優美之處,只憑作家名聲來斷定。接著介紹長次郎這位作家的茶碗。長次郎是安土桃山時代的代表陶工,也是所謂「樂燒」的創始者。他在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的指導之下,製作出「赤茶碗」、「黑茶碗」,這是反映出利休茶道觀及審美觀的經典之作。接著提到歷史上的許多名作家:二代目常慶、光悅、野野村仁清、乾山、奧田穎川等人的作品,以及這些作家的茶碗運用在茶道當中的藝術價值。
〈乾山的陶器〉介紹的是江戶時代藝術家尾形乾山的陶器作品。乾山精通繪畫,其實更擅於書法,而他的長兄尾形光琳(一六五八-一七一六),是在現代也名聞國際的造形藝術流派「琳派」其中一位畫家。其實乾山的名聲遠不如光琳,但魯山人認為光琳作品有匠氣,乾山雖然沒有大器也尚未成熟,卻有一股人情味。魯山人還認為乾山並非陶人,因為他大部分是命令職人們製作陶器,其後才在上面作畫。若除去乾山的繪畫,陶器本身沒有魅力,但加上他的畫便成了很棒的作品。總而言之,乾山並非為了成為名家而創作,單純只是游於藝,因此不會流於俗套。
第三部分最後一篇〈關於我的陶器製作〉,是魯山人與某位尊貴人士的問答紀錄。他表示關於陶器研究,最困難的是泥土的創作企圖。在泥土作業的階段,必須具備根本的藝術要素,才能在上了釉藥之後使其成為有價值的作品。而他的學習方式,就是大量蒐集、並認識自古流傳至今的知名陶器。此外,藝術並非智慧的問題,是否擁有真心及熱情才是重點,必須將心靈擺在第一位。因此他在製作陶器時,重視創作企圖,將心靈灌注到作品當中,圖案及色彩都只是輔助而已。魯山人最後表示這段問答讓他感到至高無上的光榮。
透過魯山人來理解茶道的重要元素、審美觀念、以及陶瓷器的基本概念之後,緊接著閱讀附錄的兩篇文章,相信會更有共鳴。小說家伊藤左千夫深諳茶道,歌人正岡子規甚至稱他為「茶博士」。他的〈茶湯手帳〉一文當中,講述了他的茶道觀。他認為現今真正享受茶道的人其實不多,但茶道卻是最接近生活的全方位精神修養,就這點來說,伊藤左千夫的想法,與魯山人不謀而合。但左千夫認為今日上流社會的人們缺乏品味,只懂膚淺花錢的娛樂,因此他提倡人們若能擁有茶道、或是其他經歷修養才能體會的藝術來做為興趣,人們便不會墮落。而茶道具有良善美好的歷史,又能直接應用在家庭之中影響生活,以人們最普遍的進食行為為基礎,容易與社會調合,最適合拿來當成生活中的樂趣。
太宰治的〈不審庵〉,是一則短篇故事。「不審庵」其實是茶道表千家的代表茶室,但這篇故事其實是喜劇。故事中的主角首先收到了老師寄來的信件,邀請主角參加茶會。主角謹慎地找書研讀了參加茶會的規矩,沒想到當天老師行徑舉止怪異,原來是老師不得刷茶的要領,所以弄得場面狼狽。老師最後領悟:千利休的茶道奧義,就是什麼都不需要,口渴時到廚房舀水牛飲便是了。故事中詳細描述了茶會的流程及規矩,但最後卻以鬧劇收場。其實這篇文章是基於太宰治的經驗所寫成的。他與妻子美知子、妻子的妹妹,一同參加岳母舉辦的茶會,岳母始終認真款待,但客人們卻不正經地笑鬧。附帶一提故事中的「黃村老師」是太宰治系列作品的主角,三篇分別是〈黃村先生言行錄〉、〈花吹雪〉、〈不審庵〉。
從魯山人對茶道的尖銳批評及淵博知識,到左千夫用茶道來美化生活,以及太宰治用茶道來書寫的幽默故事,茶道的面相其實還有更廣更多。至於如何將這些內化成自己的茶之道,來「喝一碗茶」呢?看來是茶人們窮究一生的課題了。
導讀 魯山人談理想的茶道和茶道具
╱王文萱(作家、京都大學博士)
桀驁不馴、出言不遜的藝術家北大路魯山人,正因為擁有深厚的藝術底蘊與知識涵養,以及對事物的獨到見解,才總是能夠在咄咄逼人的字句之下,針針見血。
北大路魯山人(一八八三-一九五九)擁有篆刻家、畫家、陶藝家、書道家、料理美食家各種身分,是多方位的藝術家兼思想家。透過魯山人的文章來窺見茶道這門綜合藝術,除了他對於茶道現狀尖銳的批評總讓人開眼界以外,還能讓人實在地理解各種茶道具的歷史及審美觀念。本書收錄文章分三部分,首先是魯山人對茶道現下...
目錄
•導讀:魯山人談理想的茶道和茶道具
(王文萱∕作家、京都大學博士)
第一章 魯山人論茶人
1 茶美生活
2論現代茶人
第二章 魯山人談陶瓷器
3日本的陶瓷器
4織部陶器
5挖掘瀨戶、美濃瀨戶之雜感
6志野燒的價值
7關於瀨戶黑
8備前燒
9古唐津
10觀古九谷
11觀「明代古青花瓷」
12古青花瓷的彩繪及圖案
13古陶瓷的價值
14關於陶器鑑賞
第三章 魯山人說陶瓷名家
15從我的製陶體驗看先人
16乾山的陶器
17關於我的陶器製作
附錄
茶湯手帳╱伊藤左千夫
不審庵╱太宰治
作者簡介 北大路魯山人
•導讀:魯山人談理想的茶道和茶道具
(王文萱∕作家、京都大學博士)
第一章 魯山人論茶人
1 茶美生活
2論現代茶人
第二章 魯山人談陶瓷器
3日本的陶瓷器
4織部陶器
5挖掘瀨戶、美濃瀨戶之雜感
6志野燒的價值
7關於瀨戶黑
8備前燒
9古唐津
10觀古九谷
11觀「明代古青花瓷」
12古青花瓷的彩繪及圖案
13古陶瓷的價值
14關於陶器鑑賞
第三章 魯山人說陶瓷名家
15從我...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