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知疾病的小方法中醫經典 《 黃帝內經 》 中說:“上工不治已病治末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意思就是說,最好的大夫、最高層次的大夫,能夠及早地發現疾病,為病人解除痛苦,而早期發現的疾病,也是很微小的,這樣的醫生才是最好的醫生。高明的醫生能預知疾病的發展,那麼中醫是如何預知疾病的?又有哪些小方法能夠幫助大家了解自己的隱患呢?
中醫有句名言叫做“治病求本”,意思是在治療疾病的時候要從根本上入手。反過來說,診病要求末。意思是診察疾病的時候要注意細枝朱節。人的頭腦、身軀是根本,四肢是末稍枝節。就像樹木有病先從枝葉末稍上表現出來一樣,人體的疾病早期會在四肢末梢或者是頭髮指甲上表現出體徵。所以中醫特別重視觀察人的手、腳、耳朵上的血脈和皮膚勝理紋路,很好的中醫能夠很早、很準確地預測一些重大疾病的發生。在這裹我就給大家介紹兩個透過末稍體徵來預知疾病的小方法。
比如指甲,中醫講指甲跟人肝膽的功能密切相關。肝的氣血充足不充足,是通過指甲表現出來的。判斷人的肝血足不足,就按壓一下自己的指甲,然後很快地放開。如果你的血色能夠很快恢復,說明肝血比較充足,而當你按壓以後放開很久,還是煞白的顏色,這就是說你的肝氣很弱,肝血很虛了。肝的氣血虛到一定程度的人還會出現指甲變得很軟很脆,很容易開裂或撕裂,到這個時候,大家就不能局限於觀察指甲,而應該從根本上找到肝臟和膽腑去治療內在的疾患。另外中醫通過觀察嘴唇的顏色,來判斷脾的氣血是否充盈。一個沒有化妝的人,嘴唇煞白或者乾裂脫皮,能夠猜想到他的脾吸收的功能就差了。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如果脾不能造氣生血的話,人的嘴唇就是白色的。
希望大家都能見微知著,防微杜漸,做一個先知先覺的明白人。
春季飲食中醫的飲食原則強調,人們要根據季節、地域、體質的不同來合理選擇調配飲食。春天適宜吃甚麼,又忌諱吃甚麼呢?
按照中醫五行理論,春天是生長發育的季節,枯木逢春,是肝膽之氣生發的時候,應吃一些具有升發之性,味道偏於辛辣的食物,以鼓舞肝膽之氣,化解冬天儲藏的能量,發散到體表,為人的體力和腦力活動提供充沛的能量。
在北京,立春這一天有吃春餅“咬春”的習俗。所謂春是一種燙麵薄餅 ─ 用兩小塊水麵,中間抹油,擀成薄餅,烙熟後可揭成兩張。春餅講究的、正確的吃法是用來捲菜吃的,菜的主角是豆芽,還有菠菜和韭黃菜、粉條。這其實就是,給身體一個信號-春天來了,該萌動甦醒了。快跟上春天的步伐吧。但是有些人胡亂加調料,非要在春餅裹面放肉,其實這是錯誤的,春天不是吃肉的季節。因為滋補了一個冬天,過年剛吃了一肚子的油水,到了立春應該開始消肉化積。
春天不吃肉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春天不是殺戮的季節。很多動物都是在春天產仔、哺育,為了順應天地的生生之氣,從古至今中國人的傳統就是在春天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即使是處決罪大惡極的罪犯,也不是在春天執行死刑,而要等到秋後問斬。殺敵三干自損八百,殺戮動物的同時,也在扼殺自身的生機。所以春天的食譜應該是多吃素少吃肉。
春天除了要少吃肉,還應該避免吃什麼味道的食物?什麼食物最適合在春天吃呢?
健康的人在春天應該避免吃喝酸寒的東西,因為酸的味道有抑制、收斂作用,不利於肝氣的宣洩生發。很多人在開春吃飯的時候,習慣要一杯果汁,要是在秋天,喝果汁再合適不過,可是在春天就不合時宜,特別是對於那些手腳冰涼的人。春天應該喝一些辛香的花茶、香濃的咖啡,或者燙一壺黃酒,燙黃酒最好不加話梅而加點薑絲,甚至還要少喝一些白酒,這都有利於鼓舞生發之氣。
另外,在五穀之中,小麥對應肝膽,所以春天應該多吃麵食,吃麵條的時候要少放醋多吃蒜。做飯的時候,也該有意識地多放一些辛辣、芳香、發散的調料。大家都知道豆子補腎,冬天的時候多吃豆腐、喝豆漿,可是到了春天就要改吃豆芽了。煮豆芽的水味道鮮美,吃素的人都用它來調味,簡直就是素高湯,這比單純放甚麼味績:雞精要好多了。
春睏俗話說:“春睏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春天本應是萬物生發,為甚麼人們還會在這個時候感到睏呢?讓我為您喝曉春睏之謎。
現代醫學認為,春睏是由於人的機體不能很快地適應外界環境變化而出現的一種生理現象,因為冬季氣溫較低,血管收縮,內臟器官和大腦的血流量增多,大腦的氧氣供應也隨之增多。而春天氣溫回暖,大腦供氧量隨之減少,於是人容易犯睏。
中醫則認為,所謂的春睏其實與季節無關,而是與人的精氣不足有關。春睏是冬天沒有休息好、精氣不足的表現,所以到了春天需要能量生發出來的時候,精氣就不夠用了,出現了春睏。冬天的時候,人們應該早睡晚起,少活動,適當進補,靜心,以貯備能量,以備來年之用。因此,春天容易犯睏的人應該反省一下自己在冬天的時候是不是疲勞過度了。應該適當調整生活節奏,避免過度疲勞,必要的時候還應該求助於醫生。
冬天的時候應該早睡晚起,那麼春天應該如何安排作息呢?
《 黃帝內經 》 中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春天在五行中屬木,與五臟中的肝相對應,主生發和疏泄。和綠意盈盈的植物一樣,人在此時也處於生長的狀態,通常精神都比較好。這個時候人們應該早睡早起,而且要外出運動,不能晚睡晚起。但是,現在很多年輕人卻是更喜歡晚睡晚起,甚至有一些人從來沒在夜裹 12 點以前睡過覺,殊不知這是違反自然規律的。
還有很多人有“補覺”的習慣,認為晚上睡少了,白天可以多睡會兒補回來。事實並非如此。你可能有這樣的體會:放縱自己睡十幾個小時,睡醒後還是覺得迷迷糊糊,甚至還會頭疼不已。這是因為睡眠的數量並不能代替睡眠的質量。而且中醫還認為“久臥傷氣”,久臥會造成人體新陳代謝下降,氣血運行不暢,經脈僵硬不舒,身體虧損虛弱。
人體的陽氣從子時(半夜11點到凌晨1點)生發,到正午時分(上午11點至下午1點)達到高峰,然後陰氣逐漸生發,到子夜達到高峰。白天陽氣運行,使人體表現出各種功能;晚上陰氣運行,使人體得到休息,補充能量。這樣週而復始,達到陰陽平衡”所以,在子午陰陽相交的時候,都應該休息。也就是說,除了夜裹,午覺也非常重要,午時也應該處於睡眠狀態,讓身體自行修復自己的能量。所以,中午補一個小覺是必要的,哪怕打個盹也行,讓陰陽之氣順利過渡。
睡覺的時候還要注意養成良好的習慣,比如,向右側臥位,不要壓迫心臟;要穿寬鬆的衣服,不要穿緊身衣,裸睡其實是一個好習慣;睡前不要看恐怖片,當參加了一些劇烈活動或者興奮的聚會之後,回家應該先靜坐,心情平靜之後再睡覺,不然興奮過頭,反而容易睡不著;不要思慮太多,睏了就趕緊睡,不要透支自己的體能,睏過勁了之後,反而無法入睡。
另外,還可以在飲食上做一些調整,緩解“春睏”。一般來講,春天應該吃助陽醒脾的食物,如辛、辣和適量的酸類食物;少吃滋補、味甜、肥膩的食物,以免生濕生痰,造成痰迷心竅。痰濕體質的人往往整天昏昏沉沉、渾渾噩噩。
下面我就推薦一個生發肝氣、袪濕健脾的食療小方法:春天的早晨最好是沖泡一碗燕麥粥,或者是一碗麵片湯、麵疙瘩湯,加一點稍微辛香的有助於肝氣生發的食材,如香菜,再加入一些有香味的調料,比如薑片、砂仁、桂皮,還可以加入少量有助於春天生發的羊肉或雞肉。這樣吃一頓早飯,能夠保證你一天精力充沛,緩解春睏。
無厭於日 《 黃帝內經 》 講的夏天長養的一個原則 ─ 無厭於日,就是不要過分討厭太陽。冬天的時候,大家都喜歡冬日暖陽,喜歡曬曬太陽,不喜歡陰寒、晦暗的天氣。可是,到了夏天,太陽就不那麼招人喜歡了,人們都喜歡躲在屋子裹吹空調。即使出門,也要遮陽,愛美的女士還要塗上防曬霜,防止被曬黑。就像我們不建議冬天去冬泳一樣,夏天我們也反對暴曬。暴曬不但容易灼傷皮膚,造成脫皮,而且過分地曬太陽也是皮膚癌的誘因。這些都可以理解,但是凡事有度,不要太過。如果夏天不熱,還叫夏天嗎?
夏天的這種熱其實是有利於動植物的生長和發育的。春天是開花的季節,夏天就是孕育果實的季節。人懷孕叫“孕”,植物結出果實,叫做“秀”。如果夏天不熱,這種孕育果實的過程就很難完成,到了秋天會沒有收穫,這就叫華而不實、秀而不穗。所以,農民最怕的就是夏天出現連陰天,陽光照射不夠。
人也是一樣,人體的陽氣,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活動力,都來源於太陽。所以,建議大家選擇適當的時機、適當的時間,去接受夏日陽光的普照和恩賜。大家做艾灸也好,服用一些壯陽的藥物也好,其實都不如曬曬太陽這樣來得自然,來得方便。
曬太陽的方法,建議大家把頭遮住,曬曬後背,這樣可以鼓舞和振奮人體內的陽氣,把自己體內陰寒的邪氣驅除出去。所以,很多人曬太陽以後會打噴嚏,流出清水一樣的鼻涕,有人還會流眼淚,其實這都是在排出陰寒凝滯的東西。還有人曬太陽會覺得腹內發熱,肚子裹咕咕響,這都是推動人體氣血運行的結果。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曬太陽可以促進人體對維生素 D 的吸收、對脂肪的代謝,這都說明曬太陽是有益的。
現代社會出現的最大問題,其實就是空調使用的問題。夏天本來應該是熱烈、奔放,使皮膚開泄、出汗的季節,但是,我們現在做了一些人為的蠢事,就是為了避暑,把屋子裹的空調開得很大,溫度降得很低。在香港、日本的一些城市,很多人為了保持正裝工作的形象,都把辦公室的溫度調到很低,這其實就是人為造成一種不自然的狀態。本來夏天應該要陽氣外散,結果外越的狀態被冰鎮了。所以,很多人在夏天毛汗孔開放的時候,被冰冷的空調一吹,就造成了所謂的空調病。冬天人的毛汗孔、勝理是閉藏的,所以即使受點涼,也不會太深入,而夏天這麼一受涼,邪氣就容易深入。還有人晚上睡不首,喜歡開著風扇或者空調睡,這也是非常不健康、不自然的。中醫講的“虛邪賊風”就會乘虛而入,所以有些人會出現落枕、面癱,甚至一些老年人會出現中風,都是在夏天皮膚開泄的情況下,受寒、受風、受濕引起的。
預知疾病的小方法中醫經典 《 黃帝內經 》 中說:“上工不治已病治末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意思就是說,最好的大夫、最高層次的大夫,能夠及早地發現疾病,為病人解除痛苦,而早期發現的疾病,也是很微小的,這樣的醫生才是最好的醫生。高明的醫生能預知疾病的發展,那麼中醫是如何預知疾病的?又有哪些小方法能夠幫助大家了解自己的隱患呢?中醫有句名言叫做“治病求本”,意思是在治療疾病的時候要從根本上入手。反過來說,診病要求末。意思是診察疾病的時候要注意細枝朱節。人的頭腦、身軀是根本,四肢是末稍枝節。就像樹木有病先從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