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於時間,存在著種種截然不同的看法,比如:時間是良藥,可以癒合一切創傷;善惡終有報,只等時候到;時間是無情的殺手,終將剝奪我們的一切……。人類早已視時間的存在為天經地義,戰戰兢兢地活在過去的懊悔、現在的焦慮和對未來的恐懼中。我們好似活在一座無形的牢籠裡,苟延殘喘,等待大限的到來。
《奇蹟課程》的泰斗肯恩博士曾說:「不了解時間,不可能讀懂《奇蹟課程》的。」他引經據典,將散落全書有關時間的解說,梳理出一個完整的思想座標,猶如點睛之龍,又如劃破文字叢林的一道靈光,讓我們一窺《奇蹟課程》的究竟堂奥(究竟義)。此書可說是肯恩留給奇蹟資深學員最珍貴的禮物。
作者簡介:
肯尼斯‧霍布尼克博士(Kenneth Wapnick, Ph.D. 1942~2013)
為最初與筆錄者海倫共同編輯《奇蹟課程》之人。肯尼斯是臨床心理學博士,深曉傳統心理治療的瓶頸,直到邂逅了《奇蹟課程》,才找到了他安心立命之處,決定終此一生為它服務,創立了「奇蹟課程基金會」,成為《奇蹟課程》的指定教學機構,開始了他講授《奇蹟課程》的生涯。
《奇蹟課程》自七0年代問世以來,逐漸成為超個人心理學的聖經。有人曲解其意,為自己的理念撐腰;有人攀附《課程》,以一代宗師自居;也有人視之為致命威脅,大加撻伐;只有肯尼斯不為各種亂象所動,始終堅持以《奇蹟課程》的話來詮釋《奇蹟課程》,且將形上理念與現實生活熔於一爐,四十年如一日,儼然成為《奇蹟課程》的中流砥柱。
章節試閱
第一章 時間的形上學
我在別的書中談過《奇蹟課程》思想體系的兩個層次,在此有必要簡單重述一下。第一層次屬於《課程》的形上理論,闡述天堂的完美實相與不完美的物質世界之區別;第二層次屬於幻相世界,描繪小我與聖靈兩種世界的對比,前者教人分裂與攻擊,後者傳授合一與寬恕。這兩個層次請參閱圖表一,我們會不時地引用這一圖表。上篇的重點幾乎全在形上理論(第一層次),中篇則側重於我們在小我時間領域中的經驗,以及「奇蹟」足以化解時間的道理(第二層次)。下篇整合了這兩個層次,論及寬恕在第二層次導致的成果,最後終於化解那從未真正存在過的世界(回歸第一層次)。
現在,我們就從天堂境界談起,《奇蹟課程》是這樣描述的:
它只是對一體境界的圓滿覺悟,也就是悟出「此外無他」的那個真知:在這一體之外,別無他物,在這一體之內,也別無他物。(T-18.VI.1:6)
上主與基督(自性)是一體不分的生命,儘管上主是第一因,而我們(祂的聖子)是祂的果。請注意,連這種看似二元的描述都不可當真,它只是遷就人類大腦的理解能力而做的權宜說法而已:
你必須明白,「最初」這個字用在祂(上主)身上並不代表時間的先後。所謂的「最初」,是指祂在三位一體為首的地位。祂是最元始的造物主,其餘的創造同工都出自祂的創造。為此之故,你無法把時間套用於祂或祂的造化之上。(T-7.I.7:4~7)
天堂境界是永恆的,因為「永恆屬於上主的觀念」(T-5.III.6:3)。
《奇蹟課程》說:「在『一切是一』的永恆境內,悄然潛入了一個小小的瘋狂念頭,而上主之子竟然忘了對它一笑置之。」(T-27.VIII.6:2) 這段話至關重要。所謂「小小的瘋狂念頭」就是聖子相信自己可能與他的天父分裂,相信自己有本事篡奪天父的大能而自立為造物主,在這種信念下,「果」搖身一變,好似變成了第一「因」。《課程》緊接著說:「因著他的遺忘,這個念頭變為一個無比嚴重的觀念,成了一種能夠實現並產生真實後果的可能性。」(T-27.VIII.6:3)
《奇蹟課程》進一步重申時間其實並不存在,它只是一個幻相,幻相卻像是真的,純粹是因為我們把那瘋狂的分裂一念當真了。我們一旦把那瘋狂一念當真,自然衍生出下列狀似嚴重的後果:
時間潛入了超時空之境,上主的一部分竟能攻擊自己,分裂的弟兄反目成仇,心靈被困在身體裡頭……。(T-27.VIII.7:1)
儘管這個後果看起來極其嚴重,耶穌卻告訴我們:
只要我們攜手同行,便不難對此一笑置之了;我們知道時間是無法侵入永恆的。永恆否定了時間的存在。認為時間能干擾永恆的念頭,實在可笑之至。(T-27.VIII.6:4~5)
《課程》用沉睡來比喻分裂之境,又把由此形成的小我思想體系稱為一場夢。「你並不住在這哀傷的世界,你活在永恆裡。」(T-13.VII.17:6~7) 儘管真相如此,當上主之子好像陷入沉睡,作起分裂之夢,在那短短的一瞬,整個時空世界誕生了,好似剎那間伸展出一條長長的地毯(圖表二)。那一剎那涵攝了我們所熟悉的整個時空世界及整部進化史,它在幻相世界裡可以橫跨幾十億年的光陰。我們之所以無法理解這類概念,因為我們的思維模式及時間經驗都是線性的。在線性模式下,幾十億年宛如望不到盡頭的時間長河。然而,幻相世界中綿延幾十億年的歲月其實只發生於瞬間的一剎那。耶穌曾經這樣評價時間:「一百年,一千年,或者數萬年,對祂們(上主與基督)又算得了什麼?」(T-26.IX.4:1) 準此而言,用長毯來比喻時間有其缺點,即把時間描述成了線性的;優點則是它十分符合我們對時間的感受。
《奇蹟課程》指出,上主在小我思想體系誕生的同時,就「賜」下了祂的修正,即聖靈,聖靈在錯誤發生的那一刻已把所有的錯誤一筆勾銷了。這就是圖表二所要表達的觀念。長毯的上方代表小我的劇本,這個劇本已經寫定;長毯的下方代表了化解所有錯誤的過程。長毯的上方與下方好似同步運作,因為修正與錯誤是同步出現的。更具體地說,如果分裂世界的主軸是特殊關係,那麼,長毯下方則代表心靈中同時浮現的神聖關係之念,透過寬恕化解了我們的特殊關係。因此可以說,長毯的上方屬於小我的世界,一個充滿分裂、特殊性以及攻擊的世界。長毯的下方演出的是同一個劇本,只是它已經療癒了,也就是說,聖靈的寬恕之念(也就是救贖的原則:分裂從未真正發生過)已經取代了小我的分裂念頭。
根據前面所提到的兩個層次,我們在這裡所談的其實是「雙重二元性」。第一重介於永恆的悟境與時空幻夢之間,第二重則分為小我的劇本和聖靈的劇本。在第二重二元性中,分裂的心靈又分割為三部分,其一,即所謂的妄見,也就是已被弄假成真的分裂之念;其二,正見,代表上主的記憶,即聖靈,這部分心靈能夠對分裂之念「一笑置之」;第三部分是指可在小我和聖靈之間作選擇的主體,我們稱之為「抉擇者」或「觀者」。
小我的劇本是我們心內的抉擇者寫出的,我們正是這個劇本的編劇、導演、製作及演員。最不可思議的是,這兩個劇本都已發生了,這與我們的具體經驗截然相反。然而,它卻是《奇蹟課程》時間形上理論的基本要素,缺了它,我們不可能真正理解《課程》所教導的寬恕。總而言之,整個物質世界誕生的那一刻,所謂的「修正方案」也同時應運而生了。《課程》在論及「疾病」時,曾這樣描述兩者的關係:
然而,分裂只是一個虛無的空隙,它什麼也攔不住,更成不了大事,就像船隻行過水面所形成的兩股浪潮之間的空隙那般虛幻。海水輕易湧進,波浪重新聚攏,瞬間便覆蓋了那一空隙。當波浪聚攏過來,覆蓋了曇花一現的空隙時,那空隙又到哪裡去了?(T-28.III.5:2~4)
為了便於理解,我們把心靈的那一部分比喻為抉擇者(見圖表三),這個部分不斷在小我(妄見)的影片或聖靈(正見)的修正之間作選擇。請注意,整部影片,包括修正部分都已經完成了,世界幾十億年的演化過程全都涵攝其中。這部龐大的人類史詩包含無以數計的劇本或者影集,每個劇本都在傳達某種思維:因為「你所有的想法都會在某個層次產生某種有形後果的」(T-2.VI.9:14)。就好比我們心中有個「選台器」,可以隨時切換到不同的電台,既可以選擇小我的電台或聖靈的電台,也可以從這個影集跳到另一個,「收聽」小我的妄念或聖靈的正念。兩個劇本所演的都是陳年舊事,古往今來所有人生故事全都儲存於我們的心念裡,即我們所謂的時空世界。不妨換個方式來陳述這一現象:我們好似坐在螢幕前,心裡的抉擇者正在觀看慢鏡頭播放的劇情,身歷其境地感受那些念頭所衍生的種種人生情節,這一切均發生於一瞬間,而且早已過去了。
也就是說,身為觀者的我們,正坐在螢幕前觀看一件早已發生過的事情,卻好像第一次看到似的。問題是,我們並不這樣想,反而覺得自己就是劇中活生生的一份子。我們會在圖表三的右側部分(電視螢幕)看到所有牽涉到我們的劇情。事實上,我們只是看戲的人,心中的抉擇者負責挑選自己想看的劇本。這就是《奇蹟課程》所說的,那個故事早已結束,我們此刻只是在回顧往事而已。
詭異的是,我們真的感覺自己活在這一刻,這也是為什麼《課程》把時間比作魔術或「巧妙的手法」(W-158.4:1)。事實上,我們只是在重溫過去的經驗。坐在那裡看電影的「我們」與電影裡的「我們」並沒有真實的聯繫,是我們硬把它們當成同一個人,為此,我們營造的人生才會對我們變得真實無比,好像與我們真的休戚相關。其實任誰都知道,只要電視一關,螢幕上的影像或故事就會消失無蹤,這卻是我們最害怕的,因為如果螢幕上的影像沒了,我們也會跟著消失,難怪我們會一再拖延關機的選擇。這也正是為什麼整個世界,包括各式各樣的靈修傳承,會竭力維護這部人類史詩某些部分的真實性。
觀者融入被觀的劇情,這種現象在電影院裡屢見不鮮。看電影時,人們明明知道銀幕上除了放映機投射的影像以外,別無一物存在,然而人們仍願相信它們是真的,心情隨著劇情高低起伏,喜怒哀樂輪番上演,好像那些事就發生在我們身上似的。由此可見,心理上,我們心甘情願地相信銀幕上的故事是真的。
若非那些影像勾起了我們內在某些信念,我們豈會受它影響?說得更具體一點,電影之所以能讓我們時喜時憂,是因為引發這些情緒的念頭一樣存在於我們心內——外在事件完全是內在心境的反映,不多也不少。因此,儘管我們明明知道眼前的畫面是虛幻的,依然被它牽引,與它互動,感到那一事件真的發生在自己或我們所認同的人身上。在現實生活中的我們莫不如此,覺得自己此時此刻正在經歷某一人生片段,正做著受制於過去且關係到未來的抉擇。事實上,我們只是在觀看自己經歷這些事情、觀看自己做著決定未來的選擇、觀看此刻被過去所操控的情形。活在「理性」中的心靈是不可能相信這麼沒道理的事的。但是,別忘了,小我的存在本身即是無理可喻的。所以,煞費苦心去分析那不可理喻的小我,更是毫無意義可言。
人們會對報紙或電視新聞產生情緒反應,是心理認同的另一例證,只要它們還能引起幸福、快樂、憤怒或恐懼之感,肯定是人們心理上已經跟新聞事件認同了,否則那些情景和人物怎會影響到他們?由此可見,我們在螢幕上看到的只是自己,更準確地說,是我們自己的投射,我們並不是那一特定情境中的「我」,而成了一位旁觀者。這種現象十分近似所謂的「靈魂出體」。那些人好似活在肉體之外,觀看著身體的種種行為。不過,這個比喻固然有助於理解心靈的運作,卻不應過度當真,因為即便靈魂出體,也依然是小我劇本的一部分,我們經驗到的自己仍是分裂的個體,何況心靈根本不活在身體內。
換言之,我們好似在觀看真人真事此時此地的演出,事實上,我們看到的只是往事,我們在重播過去的錄影帶,卻忘了當初是自己選擇了這部影集。我們一旦憶起原來是自己選擇了這一經歷(只是不知不覺融入了螢幕情節),綁在觀眾席上的鎖鏈當下就應聲脫落,我們便自由了。反之,凡是否認自己作了此選擇的人,不可能不相信自己活在夢中,於他而言,這夢就像夜間所作的夢一樣,顯得真實無比。
我們生活在一個擁有錄影機、可以即時重播的科技時代,我們隨時都能選擇快轉、後退、暫停以及定格畫面,誰能預測未來小我又會搞出什麼別出心裁的玩意呢?有趣的是……
第一章 時間的形上學
我在別的書中談過《奇蹟課程》思想體系的兩個層次,在此有必要簡單重述一下。第一層次屬於《課程》的形上理論,闡述天堂的完美實相與不完美的物質世界之區別;第二層次屬於幻相世界,描繪小我與聖靈兩種世界的對比,前者教人分裂與攻擊,後者傳授合一與寬恕。這兩個層次請參閱圖表一,我們會不時地引用這一圖表。上篇的重點幾乎全在形上理論(第一層次),中篇則側重於我們在小我時間領域中的經驗,以及「奇蹟」足以化解時間的道理(第二層次)。下篇整合了這兩個層次,論及寬恕在第二層次導致的成果,最後終於化...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