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果暉法師發表的論文五篇,深度探索中華禪法鼓宗的思想源流與修行學理。
五篇論文,原則上都是學術性論文,但也都兼具有修行上的實用性,這也是我做學術研究的本意所在。 ——釋果暉
◆實用方便的漢傳禪法
聖嚴法師在西方弘揚漢傳禪佛教三十年,無非為以禪法為內涵來建立起全球性心靈價值。
聖嚴法師幾乎每一次開示禪法或者演講禪學時,用「小我、大我、無我」之三層次來講解的比例相當高。雖然用的名詞不一樣,但幾乎都與這三個層次是相應的。這三個層次雖然講從小我開始修行,如果在小我之前,就是指沒有修行的一般人的層次,所以經常是在有妄想心、散亂心的狀態,那也就是散亂的我。
用基本的禪修方法,可以體會到稍為安定的我時,從而認識到禪修前的我是多麼散亂、多麼不安定。從認識自我的過程之中體會到修行的好處,並且有必要繼續修行以不斷地提昇自我,這雖還是「小我」的層次,但是對一般人而言,已有相當地受用。
法師畢生以復興承自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之漢傳禪佛教悲願。特別是根據「無我之如來藏」方便,開創簡樸、扼要的「小我、大我、無我」之具有人間性、實用性、適應性之漢傳禪法,並將其弘傳至東西方。
不僅如此,法師更將其弘揚禪法的歷程、內容記錄下來,成為一本一本的禪修著作供世人參考運用。法師也表明這些著作:「不是學問而是修行用的。這些書不是論文,但是,這些資料都是經過學術考證而來的,它的功能是實踐的。」
這都再次顯示法師於著作之撰寫,雖運用了學術方法,但其最終悲願是:要將他所體驗到的佛法、禪法毫不保留地與世人分享。
◆本書收錄中文論文3篇、英文論文2篇
原發表於各屆的聖嚴思想研討會,經審核後,刊於各輯《聖嚴研究》,今合集以方便讀者閱讀。
一、聖嚴法師之漢傳佛教復興運動——以漢傳禪佛教為中心
二、漢傳禪佛教之起源與開展——中華禪法鼓宗默照禪修行體系之建構
三、中華禪法鼓宗話頭禪學理思想之研究——兼論宗密的九對頓漸
四、A Study on the Phenomenon of “Sweating All Over” and the Process during Chan (Zen) Enlightenment: Historical Examples and the Case of Master Sheng Yen’s Meditation Experience
五、Master Sheng Yen’s Chan Thought and Contemporary Society: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作者簡介:
釋果暉
1958年出生於臺灣雲林,1985年在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座下出家,2005年獲日本立正大學文學博士。歷任聖嚴法師侍者、祕書、禪坐會輔導師、農禪寺都監、法鼓山僧伽大學院長、法鼓山僧團副住持及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系主任,並為聖嚴法師2005年傳法法子。2018年接任法鼓山僧團第六任方丈。
1997年赴日本立正大學深造,博士論文題為「修行道之研究——以《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為中心」,研究專長包括禪定學、安世高研究、初期漢譯禪經研究、生死學等。
身為聖嚴法師接引的第一批禪修弟子、法鼓山僧團初建的第一代成員,果暉法師發願承接聖嚴法師的悲願,弘揚漢傳禪佛教,利益眾生。
章節試閱
精彩書摘1
聖嚴法師之漢傳佛教復興運動
──以漢傳禪佛教為中心
▎摘要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歷經魏晉南北朝至隋唐而大盛,而南宋之後,漢傳佛教開始走向下坡,以至現今之千年間大抵呈現衰落之勢,而有明末四大師之出世,復興佛教之頹勢於一時。西元十八世紀之工業革命以來,世界大勢丕變,閉關自守之清廷終淪為列強刀俎之魚肉,生民塗炭,國家近乎淪亡,佛教亦難以幸存,幸有太虛大師出世,遠遊他國考察,登高一呼,力主佛教之現代化。太虛大師、東初老和尚與聖嚴法師之間,有先後三代師生徒之理念傳承,從人生佛教而開展出人間淨土。
太虛大師說中國佛學之特色在禪,聖嚴法師除了承繼虛雲老和尚之禪法,更以一介比丘留學東瀛,以教育做為復興漢傳佛教之根本大計,創辦高等佛學研究所二十餘載,終獲納入國家正規教育體系。法師更以弘講、禪修、著述及創建法鼓山僧團與道場,以復興漢傳禪佛教為急務,將漢傳禪法傳遍海內外。又在2000年於聯合國演說,提倡心靈環保做為世界永久和平之指針,獲得大會之肯定與讚許,其影響力是深刻而久遠的,法師的世界性貢獻可說來自漢傳禪佛教的智慧與慈悲。
本文共分四段,第一段:先以佛教之歷史背景來分析聖嚴法師「推動正規宗教教育挽救佛教」;第二段:再以文化層面來深入探討「以如來藏思想會通東西方文化」;第三段:以「從慧解脫到平常心是道」來追溯印度經論乃至漢傳修行思想來釐清「漢傳禪佛教之修行理論根據」;最後則以歸納聖嚴法師之禪法思想體系來論述其「從有心到無心,從小我到無我」的實用方便禪法。
關鍵詞:漢傳禪佛教、如來藏、無我、話頭、默照、止觀
精彩書摘2
漢傳禪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中華禪法鼓宗默照禪修行體系之建構
▎摘要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經過千百年與漢文化之相互激盪與融合,本土化最成功並截取中、印兩大文化—佛教文化與漢文化之精髓,而足以代表漢傳佛教之特色者,可說是唐宋以來的禪宗;爛熟的禪宗也反過來影響著以儒、道為主體的漢文化。
當我們用「漢傳禪佛教」一詞時,有著超越宗派而多少代表整體漢傳佛教之意味。以戒、定、慧三學的不同面向來界定漢傳禪佛教的話,叢林制度主要屬戒律學的範圍,而禪佛教的修行體系與思想雖也與戒學有關,但主要屬於定學與慧學的範圍。後兩者是本文所要探討的部分。
漢傳禪佛教中,經常提到「禪門無門」、「言語道斷」,歷代禪宗祖師龐大的語錄多以實修指導為主,禪宗向來寡談其在整體中、印佛教發展中,禪佛教思想與修行體系之建構。本文做新的嘗試,以跨越中、印佛教歷史思想發展之主軸,來探討漢傳禪佛教之禪修思想起源與發展,輔以漢傳禪佛教重要相關經論及祖師著作等,來探究禪宗傳承自印度佛教及演變為漢傳禪佛教中,有其一貫禪修思想核心之可能。
最後則回歸到聖嚴法師創建的中華禪法鼓宗的禪法思想,探討法師如何承接初祖達摩、六祖惠能大師乃至虛雲老和尚之禪法脈絡,並如何加以開展而成為中華禪法鼓宗之禪法特色。由於此論題較為龐大,本論文將以默照禪為主。
關鍵詞:慧解脫、不依禪、默照、四念住、四無量
精彩書摘3
中華禪法鼓宗話頭禪學理思想之研究
―兼論宗密的九對頓漸
▎摘要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經過數百年與漢文化激盪與融合之結果,本土化最成功並截取中、印兩大文化——佛教文化與漢文化之精髓,而足以代表漢傳佛教之特色者,可說是唐宋以來的禪宗。
漢傳禪佛教中,經常提到「禪門無門」、「言語道斷」,歷代禪宗祖師龐大的語錄多以實修指導為主,禪宗向來寡談其在整體中、印佛教發展中,漢傳禪佛教思想與修行體系之建構。本論文做新的嘗試,以跨越中、印佛教歷史思想發展之主軸,來探討漢傳禪佛教之話頭禪學理,輔以漢傳禪佛教重要相關經論及祖師著作等,來探究禪宗在傳承自印度佛教及演變為漢傳禪佛教中,有其學理思想淵源之可能,並回歸到聖嚴法師創建的中華禪法鼓宗的禪法思想中。
筆者於第五屆聖嚴思想國際學術會議發表了〈漢傳禪佛教之起源與開展——中華禪法鼓宗默照禪修行體系之建構〉一文,從阿含佛教乃至部派佛教中發掘漢禪佛教的思想淵源,並發現了默照禪法之修行原理與方法。
做為中華禪法鼓宗兩支重要禪修法門之一的話頭禪,開始於唐,大興於宋之大慧宗杲,而思想義理源遠流長。本文以話頭禪之學理思想做為探討對象,由四個面向研究:
一、從俱解脫到慧解脫——以數息觀為例。
二、四諦、十二因緣與話頭禪法。
三、禪機之經證——《楞伽經》。
四、頓與漸——從如來禪到祖師禪。
探究從印度佛教乃至唐代為止之漢傳佛教,抉擇漢傳禪佛教之思想體系與修行原理。
關鍵詞:四諦、十二因緣、祖師禪、解悟證悟、九對頓漸、壇經
精彩書摘1
聖嚴法師之漢傳佛教復興運動
──以漢傳禪佛教為中心
▎摘要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歷經魏晉南北朝至隋唐而大盛,而南宋之後,漢傳佛教開始走向下坡,以至現今之千年間大抵呈現衰落之勢,而有明末四大師之出世,復興佛教之頹勢於一時。西元十八世紀之工業革命以來,世界大勢丕變,閉關自守之清廷終淪為列強刀俎之魚肉,生民塗炭,國家近乎淪亡,佛教亦難以幸存,幸有太虛大師出世,遠遊他國考察,登高一呼,力主佛教之現代化。太虛大師、東初老和尚與聖嚴法師之間,有先後三代師生徒之理念傳承,從人生佛教而開展出人間淨土...
作者序
2019年3月下旬,我參加了法鼓山體系所舉辦連續六梯次「印度佛陀聖跡巡禮」的最後一梯次。第一天經香港轉機到達德里,一進機場大廳,馬上映入眼簾的是入境櫃檯後方牆上,雕飾著九個碩大而亮麗的紅銅色宗教藝術手印,這似乎要告訴旅客們已經來到了一個宗教氣息濃厚的國度—印度。
以佛教而言,佛陀雖出生於傳統婆羅門教的印度社會中,但經過出家修行覺悟成道,發現「緣起無我」才是宇宙的真理實相,而且人人都可以跟他一樣,透過修行佛法而覺悟解脫。《增一阿含經》云:「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初期佛教的教法告訴我們,佛陀在人間成道,佛法的弘布也在於人間,且要為人類所用的。這是說佛教雖然具有宗教的形式與功能,而佛法的本質是超越宗教的,也以人為本的。十二因緣揭示了眾生因業感緣起而有三世流轉,但佛教的「緣起無我」否定永恆獨立創造神的存在,可以說佛教是無神論的宗教(但不同於唯物論的無神論)。
宗教是關注從此世到來世的一種心靈信仰與文化行為,而同樣做為東方文明一支的漢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強調「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遠之」,這可說是一種對宗教(來世)保持淡漠而強烈重視人間現實生活的現世主義文化。正由於佛陀的教法本質與漢文化在關注人本、人文與人道上,具有相同的面向,因此自西元一世紀傳入中國,經過百千年長時的淬鍊,終於融入、適應漢文化,並且進一步影響、創新漢文化,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宗派,當首推禪宗。
《六祖壇經》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講究分析性的哲理,不重神祕經驗而重於直觀性的實踐,正契合漢文化,也是最人文化、人格化與人間化的,因此太虛大師說「中國佛學特質在禪」。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師父畢生弘揚佛法,1989年以「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為理念而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法鼓山落成開山後,創立中華禪法鼓宗,以心靈環保為核心,弘揚漢傳禪佛教。《雜阿含經》云:「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維摩經》也指出「心淨則佛土淨」,世間的動盪不安,根源於人心的不安,因此師父主張「心安就有平安」、「若是人心安定,環境即太平」,他老人家長年在東西方推廣禪修,用佛法的觀念與禪修的方法來幫助人人安心。
禪修安定人心的經證,最早可以追溯到《中阿含經》的〈龍相應頌〉,該頌文讚歎世尊說:「龍行止俱定,坐定臥亦定,龍一切時定,是謂龍常法。」《俱舍論》引用此一偈頌說道:「諸佛世尊常在定。」大乘經典如《大般若經》、《華嚴經》也都說:佛的心常在定,無有散亂。《文殊說般若經》云:「若得一行三昧,悉能具足一切功德。」《壇經》進一步闡明:「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並引用《維摩經》所說「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六祖的第三代—馬祖道一禪師進而提出「平常心是道」,這是說日常生活中,時時處處無不是修行的道場。
禪修而能夠開悟,當然很好,但不開悟並不等於禪修沒有用。聖嚴師父介紹的禪修觀念是:「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成長自我、消融自我」;以「有我」為入手方便,以「無我」為禪修方向;禪修方法是「放鬆身心,集中、統一、放下身心世界」,最終能夠超越於有無的兩邊,而大悟徹底。
禪法的教學中,「自我」與「無我」的關係,是人類文化層面的核心論題。無可否認地,相對於東方,西方文化重視自我價值(個人主義),而東方文化則有強調家庭倫理(集團主義)的傾向。因此,本書第五篇〈Master Sheng Yen's Chan Thought and Contemporary Society: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以文獻回顧及田野訪談兩大主軸,來討論在東西方不同文化體系中,是否有不同的心性價值觀?聖嚴師父在弘揚禪法時,其教學方法是否有所差異?
第四篇〈A Study on the Phenomenon of “Sweating All Over” and the Process during Chan (Zen) Enlightenment: Historical Examples and the Case of Master Sheng Yen’s Meditation Experience〉,以聞思修證的歷程探討聖嚴師父的修行過程,並發現師父跟歷代禪者一樣,在禪悟的當下也有「通身汗流」的現象。比較特別的是,當師父被靈源老和尚告知「放下」前,吐露了一連串的生命疑問,其前後過程很類似參話頭的破參,但與傳統參話頭專門參一個問題(話頭)卻不太相同。
第三篇〈中華禪法鼓宗話頭禪學理思想之研究—兼論宗密的九對頓漸〉,首先以安般法門為例,說明印度禪修方法的流傳,有從重視俱解脫,朝向慧解脫發展的傾向。其次探討了參話頭的學理,可融會於佛法的四諦、十二因緣,而漢傳禪佛教所謂的「禪機」,可以在《楞伽經》中找到經證。最後,深入探討漢傳禪佛教「頓與漸」的議題,而發現神會禪師所提出的「頓悟漸修」是祖師禪修證的根本原則,並闡明聖嚴師父提出開悟的三種類型—凡夫也可以開悟。
第二篇〈漢傳禪佛教之起源與開展—中華禪法鼓宗默照禪修行體系之建構〉,論述印度佛教的「慧解脫」與「不依禪」,成為漢傳禪佛教在修證上的重要方向原則;其次,討論了四念住、四無量心與默照禪法的密切關係,最後提出默照禪有止觀及慈悲觀的內涵。
第一篇〈聖嚴法師之漢傳佛教復興運動—以漢傳禪佛教為中心〉,闡述聖嚴師父承接太虛大師、東初老和尚的佛教現代化理念,推動正規宗教教育培養人才以挽救佛教;而以長年在海內外弘化經驗,積極提倡如來藏思想以會通東西方文化。其次,發現禪宗的悟,著重於慧解脫,因而發展出「道在日用中」的漢傳禪法,故回溯到印度佛教的慧解脫思想,並對不同的慧解脫類型加以分析。最後論述師父以「從有心到無心」、「從小我到無我」而建構實用方便的漢傳禪法體系。
此外,並對第一篇的「表九:聖嚴法師之中華禪法鼓宗禪法開展示意圖」(請參考本書第73頁)加以重新修訂,以呈現中華禪法鼓宗禪法承先啟後的完整性,以《壇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為中心,往下開展話頭禪及默照禪法(兩者為高階禪法),應用傳統的次第禪觀而開發漢傳大乘禪觀的基礎—數息觀及念佛觀(初階禪法),乃至止觀(中階禪法);最後從止觀可以進一步修習中觀(空觀),或銜接話頭、默照禪法。
此外,印度初期佛教的「不依禪」既是漢傳祖師禪的先驅,也對做為「無法之法」的默照禪有啟示作用,而如前所述,話頭禪法契合於「慧解脫」的方向性,故一併呈現於圖中。往上,追溯《壇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在教理上涵蓋了「般若」系統及「如來藏」系統。因此,「般若」系統方面,可以往上溯及《般若經》的「無念、無相、無住」,乃至《阿含經》的「緣起、無常、無我、空」;「如來藏」系統方面,則往上溯及《維摩經》的「本心」、《涅槃經》的「佛性」以及《楞伽經》的「無我如來藏」,乃至《阿含經》的「心淨眾生淨」。
本書的五篇論文,原發表於各屆的聖嚴思想研討會,經審核後,刊於各輯《聖嚴研究》。今為方便讀者閱讀,將三篇中文排在前面,兩篇英文置於後面。這五篇論文,原則上都是學術性論文,但也都兼具有修行上的實用性,這也是我做學術研究的本意所在。
前四篇皆是我個人的獨著,最後一篇(英文)是我與原任教於亞洲大學的陳瑾瑛教授(已往生)的合著。為考慮讀者單是檢索標題而閱讀某一篇的某一節時,也能夠獲得一些法益,因此針對前三篇中文論文,重新修訂各節的標題,使其更貼近各節的實際內容(對照表請見本書第331頁「附錄」)。
本書能夠出現在讀者面前,前後超過十年的時間,要感謝的因緣很多,感謝僧團的成就、感謝聖嚴教育基金會及法鼓文化編輯同仁的協助,讓本書能夠順利出版。聖嚴師父的色身雖然已經不在人間,但他老人家的教誨永遠存在我們的心中,本書的付梓,尚無法報答師父的法乳之恩於萬一,惟願能讓更多人獲得師父教法的益處。
釋果暉
2020年6月30日結夏圓滿日
於法鼓山方丈寮
2019年3月下旬,我參加了法鼓山體系所舉辦連續六梯次「印度佛陀聖跡巡禮」的最後一梯次。第一天經香港轉機到達德里,一進機場大廳,馬上映入眼簾的是入境櫃檯後方牆上,雕飾著九個碩大而亮麗的紅銅色宗教藝術手印,這似乎要告訴旅客們已經來到了一個宗教氣息濃厚的國度—印度。
以佛教而言,佛陀雖出生於傳統婆羅門教的印度社會中,但經過出家修行覺悟成道,發現「緣起無我」才是宇宙的真理實相,而且人人都可以跟他一樣,透過修行佛法而覺悟解脫。《增一阿含經》云:「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初期佛教的教法告訴我們,佛陀...
目錄
自序
聖嚴法師之漢傳佛教復興運動——以漢傳禪佛教為中心
一、前言:以心靈環保為核心,弘揚漢傳禪佛教
二、推動正規宗教教育挽救佛教
三、以如來藏思想會通東西方文化
四、從慧解脫到平常心是道
五、從有心到無心,從小我到無我
六、結論: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
參考文獻
英文摘要
漢傳禪佛教之起源與開展——中華禪法鼓宗默照禪修行體系之建構
一、前言:回歸印度佛教,探源漢傳禪佛教
二、慧解脫、不依禪
三、四念住、四無量心
四、結論:從止觀、慈悲觀到默照
參考文獻
英文摘要
中華禪法鼓宗話頭禪學理思想之研究——兼論宗密的九對頓漸
一、從俱解脫到慧解脫——以數息觀為例
二、四諦、十二因緣與話頭禪法
三、禪機之經證——《楞伽經》
四、頓與漸——從如來禪到祖師禪
五、結論:知行合一、行解並重
附錄:九對頓漸
參考文獻
英文摘要
A Study on the Phenomenon of “Sweating All Over” and the Process during Chan (Zen) Enlightenment: Historical Examples and the Case of Master Sheng Yen’s Meditation Experience
1. The Phenomenon of“Sweating All Over” during Chan (Zen) Enlightenment
2. The Process during Chan Enlightenment
3. Conclusion
References
中文摘要
Master Sheng Yen’s Chan Thought and Contemporary Society: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1. Introduction
2. Literature Review and Philosophical Research
3. Research Methods
4. Findings and Discussions
5. Conclusion
References
中文摘要
附錄
自序
聖嚴法師之漢傳佛教復興運動——以漢傳禪佛教為中心
一、前言:以心靈環保為核心,弘揚漢傳禪佛教
二、推動正規宗教教育挽救佛教
三、以如來藏思想會通東西方文化
四、從慧解脫到平常心是道
五、從有心到無心,從小我到無我
六、結論: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
參考文獻
英文摘要
漢傳禪佛教之起源與開展——中華禪法鼓宗默照禪修行體系之建構
一、前言:回歸印度佛教,探源漢傳禪佛教
二、慧解脫、不依禪
三、四念住、四無量心
四、結論:從止觀、慈悲觀到默照
參考文獻
英文摘要
中華禪法鼓宗話頭禪學理思...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