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津貼愈發愈多,嬰兒愈生愈少?
小孩愈長愈大,學習能力愈來愈差?
面對不敢生、沒錢養、沒時間教……
世界級小兒外科醫師丹娜.蘇斯金提出解方——
發揮同村共養力量打造「父母國」,
建構一個「以育兒為中心」的社會!
為什麼要打造父母國?
為孩子——把握幼兒0-3歲大腦發展,讓每個孩子有機會實踐潛能!
為家庭——支持父母有品質陪伴孩子,讓每個家庭成為教育第一線!
為國家——珍惜社會新生的每個寶寶,為國家精心培養出明日棟樑!
「希望本書的諸多討論,能讓讀者從各個面向觀察教養孩子的難處,
以及教育政策為何在某些因素下行不通,
進而探討社會制度與政府政策該如何改正,以消除這些困境,
創造出對父母教養孩子更為友善的環境。」
——本書導讀 林明仁 台大經濟系特聘教授
賴建宇 台大經濟系助理教授
2022年台灣出生人數僅13.8萬創下新低!
即使政府積極推動婚育政策,台灣出生率仍居全球之末。
為何許多人不願生?當前父母遇到什麼困境?
‧雙薪小家庭缺乏親友後援,父母工時長沒時間陪小孩。
‧公共托育資源不足,私立幼兒園難以負擔。
‧雖有陪產假、育嬰留停等福利,但企業無儲備人力,員工陷入家庭&事業陷入兩難。
‧育兒經濟負擔重,各縣市不斷加碼育兒津貼,對父母來說卻杯水車薪……
寶寶大腦發展從出生第一天就開始,為何這麼多父母卻有心無力?
世界級小兒外科醫師、社會科學家──丹娜.蘇斯金(Dana Suskind)醫師,
曾在暢銷著作《父母的語言》書中指出,「親子對話」能開發寶寶大腦、奠定學習能力,
然而她在推動過程中發現,許多父母承受著照顧嬰幼兒重擔,
良莠不齊的幼托機構、忽視嬰幼兒的教育體系、工時過長沒有彈性⋯⋯
使他們沒有足夠時間與財力撫養小孩,更別說有品質的陪伴!
這與台灣當今少子化、撫養費用高昂、優質幼托機構難尋的現象極其類似!
怎麼辦?
打造友善育兒社區,邁向同村共養父母國!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孩子因錯過大腦發展關鍵期,影響日後學習發揮,
這不只是父母的遺憾,更是整個社會的人才損失。
蘇斯金醫師企圖為所有父母與孩子找到解方,
她訪問了多組家庭,並參考各國各地具啟發性的育兒制度,
從家庭政策、幼托、教育、醫療、企業等層面提出可行方向,
呼籲我們共同打造以育兒為中心、重視嬰孩大腦發育的「父母國」,
讓每個孩子都能打穩基礎,有機會實現潛能!
讓每位家長不再孤軍奮鬥,當個快樂的爸媽!
【本書特色】
1.以大腦科學為本的教養法
根據大腦科學證明早期語言環境的重要性,
所有父母都可掌握3T原則(全心全意、多說有益、雙向互動),
孕育0-3歲寶寶大腦,奠定日後的學習力。
2.從育兒歷史尋找問題根源
回顧過往的教育制度、育兒歷史與教養觀念,
梳理出幼兒教育與家庭政策何以被長久忽視,
以及從中帶給現代育兒的啟示和解方。
3.真實記錄育兒遇見的困境
蘇斯金醫師採訪與追蹤數個家庭,也包括她自己的經驗,
有的父母身陷貧困、流離失所;有的父母辛苦兼顧工作和育兒;
有的家長尋尋覓覓,想找到高品質又能負擔得起的幼托環境……
這些父母是如何度過育兒難題?
他們面對的種種挑戰,正是現代父母的縮影,
也是今日少子化須解決的課題。
4.以育兒為中心的政策方向
社會如何確實成為父母的支持?
作者提出從教育、幼托、醫療、企業四大方向,
拆除「學齡前」與「學齡後」壁壘,教育從第一天就開始,
建立更多可負擔的高品質幼托,開發嬰幼兒時期發展課程。
企業主推行有彈性、友善育兒的職場文化,
利用產科、診所成為推廣「Tune in、Talk More、Take Turns」的3T原則第一站,
並做為連結社福的橋梁。
【適讀對象】推薦給──
‧幼教與早期教育工作者、制定者:
書中提出了大腦研究及相關幼教政策,有助了解教育的關鍵期在於早期語言環境,將0-3歲納入教育連續體系之中。
‧家庭政策的工作者、制定者:
社會如何支持父母養育小孩,接住每個家庭?本書記錄各種經典的家庭案例,顯示每個家庭的困境與解決方向,為台灣的友善家庭政策提供參考。
‧每位重視孩子未來的爸媽、關心家庭與教育的公民
書中所介紹的每個家庭,也許正是你我身邊家庭的寫照!這世界上有許多父母在為孩子辛苦努力著,而我們可透過公民之力呼籲社會,建立一個同理與支持家長的「父母國度」,讓大家對生養有盼望、有信心!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丹娜.蘇斯金(Dana Suskind)
丹娜.蘇斯金醫師是「三千萬字計畫早期學習+公共衛生中心」的創辦人與共同負責人、兒科人工耳蝸植入計畫的負責人、芝加哥大學外科與兒科教授。蘇斯金醫師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的文章超過四十五篇,著有《父母的語言:3000萬字,給孩子更優質的學習型大腦》。她是美國兒科學會的會員,也是嬰幼兒協會(Council on Early Childhood)的成員。她的研究與成果獲得諸多媒體注目,包括《紐約時報》、《經濟學人》、《富比士》、NPR、蘋果橘子經濟學(Freakonomics)podcast節目。
莉迪亞.丹維斯(Lydia Denworth)
莉迪亞.丹維斯是得獎科學作家,也是《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的特約編輯。她是幾本科普書的作者,包括《友誼》(Friendship: The Evolution, Biology, and Extraordinary Power of Life’s Fundamental Bond)和《聽見你的呢喃》(I Can Hear You Whisper: An Intimate Journey Through the Science of Sound and Language)
譯者簡介:
譯者簡介
謝儀霏
師大翻譯所畢,譯有《挺身而教》、《統合心智》等書。
章節試閱
第六章 奠定根基,打造堅固船隻 (節選)
生活一旦有匱乏,我們就很難花心思在生活的其餘部分上。
——森迪爾.穆蘭納珊(Sendhil Mullainathan)與埃爾達.夏菲爾(Eldar Shafir)
我創立「三千萬字計畫」中心之時,要是被問到自己盼望的是什麼,我會說是蘭迪。蘭迪是報名我們縱向研究的一位父親。我們團隊跟蘭迪及其家人合作幾年後,愈來愈了解他。蘭迪專心和孩子互動的畫面,是我們能把象牙塔科學帶到真實世界的完美示範,告訴家長如何使用3T原則善用每日時光,累積孩子的語彙,建立他們的閱讀能力及數學與空間能力。
蘭迪也讓我們學到很多,比方說父母可以展現的創意。參與研究的家庭在兩次家訪中間,會使用一種叫做LENA的穿戴式錄音裝置,就是追蹤對話的Fitbit,只要放進孩子的上衣口袋裡,就會記錄其所聽所說。為了讓兒子朱利安合作,蘭迪說:「我讓他以為那是鋼鐵人的心臟。」朱利安當時才兩歲,對爸爸的話深信不疑;這小傢伙覺得把裝置放進口袋,自己就會變強、變厲害。我們把鋼鐵人的招數傳授給其他家長,結果很管用呢!
但蘭迪讓我們看見更重要的事情。在參與我們的研究後,蘭迪確實知道怎麼跟小孩互動,也明白此事的重要,他完全相信自己有能力擔任大腦建築師。問題在於:知道和相信是一回事,他和家人因為現實經濟壓力,能付諸行動的程度有限,這點著實可惜。蘭迪的狀況對我來說是一記警鐘,提醒我們整個社會有諸多束縛,讓我們無法只看「大腦開發」這顆北極星。
蘭迪是在搭公車行經芝加哥大道時,注意到我們的廣告。我很驚訝他會發現那張海報,因為當時他工作又忙又累。他的小貨卡停在店裡,所以才會搭公車。他在第一份工作忙了好幾個小時後,還要趕去做第二份工作,再上工幾個小時。蘭迪很有營建工程方面的天分:整建、粉刷、水電、拆除。不過一年裡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維護停車場;他挖開老舊的柏油,鋪上新的,他補裂縫,並且劃線標出殘障車位。
蘭迪固定一週工作六天,早上七點出門,每天工作十二個小時以上。有時他會徹夜工作,這樣停車場隔天早上就會乾燥。工作讓他筋疲力竭。如果戶外溫度高達攝氏三十幾度(這在芝加哥並不罕見,儘管我們冬天那麼嚴寒),在酷熱的柏油路上工作幾個小時,簡直就像在烤箱一樣。
那天在公車上,雖然蘭迪很累,但他看到亮藍色的「三千萬字計畫」海報,上面寫著有給家長參與的課程,目前在尋找有十三個月大以上孩子的家庭,當時他精神都來了。廣告上說,學會3T原則,全心全意、多說有益、雙向互動。專為家長設計,尤其是想學實用新方法的家長,好讓家中幼兒有最佳的人生起跑點。蘭迪覺得有人聽到自己的心聲,他兒子朱利安的年紀正巧符合廣告條件,朱利安的姊姊婕菈尼大他一歲,蘭迪確實想給孩子最佳的人生起跑點。
蘭迪希望孩子能讀大學,他對孩子未來的想法還很模糊,唯一清楚的是希望「孩子成就比自己高」。蘭迪說:「我不希望他們做我這一行,我希望他們坐辦公桌,有冷氣吹,環境舒服。靠腦力工作,不要靠勞力。」
不過,蘭迪已經在擔心了。婕菈尼在幼兒園如魚得水,愛講話,有愛心,每天都學新詞彙回家,老師也一直說她持續進步。朱利安雖然很崇拜姊姊,也吸收她說的每句話,但大部分時間都處在截然不同的環境裡。蘭迪和太太麥拉上班的時候,朱利安被送到家庭幼托中心,一週五天,有時甚至六天。幼托中心的經營者人很好,蘭迪覺得他們大概也盡力了,但仍擔心朱利安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和活動……他不是十分確定,總之就是少了什麼。常常他去接兒子的時候,發現孩子都坐在吵雜的電視螢光幕前,而手忙腳亂的幼保員正安撫著哭鬧的寶寶。蘭迪知道此處並不理想,但他們也只負擔得起這樣的機構。
因此,當蘭迪在公車上看到「三千萬字計畫」的廣告時,他拿出了電話。至少,這是他可以做的。
穩固的船
像蘭迪這樣的父母不求別的,只盼能幫助孩子成功。但是蘭迪既沒有時間,也沒力氣和金錢,他就像是把兒女送上破洞漏水的小船,努力要載他們渡過童年之河。他努力搖著槳,用盡全力照顧他們,但是船卻不斷進水,光是要讓船浮在水面就已是一場硬仗。
在美國,養家活口所費不貲。要讓一個小孩讀完中學,一個家庭可能會花超過二十萬美元,等於一年要花接近一萬三千美元。要讓孩子渡河,準備好接受挑戰,或是迎接遙遠彼岸的各種機會,家長需要穩固的船隻。若讓我繼續延伸這個比喻,我會說自己不需要快艇,只需要可以出航的船隻,可以承受生活的風暴,讓船不致沉沒。那艘船應該供應可維持家庭生活的薪資、合理的工時、可負擔的高品質幼托。換句話說,需要可靠的支援,也就是確實的支援。
然而,過去五十年來,對蘭迪這樣的人而言,支持經濟的可能性愈來愈小。過去靠勞力便能賺到足夠的錢,讓一家大小生活安穩,如今已不可行。想要增加就業率和薪資,大多需從事要求較高程度社交、分析能力,以及更高教育程度或訓練的工作。製造業的就業率從一九九○年代以來,已經減少大約三分之一,而知識密集與服務類的就業市場則大約翻倍(因此大家愈來愈意識到,只能靠「密集教養」來協助孩子達到需完成的目標)。
自一九七○年代至今,薪資大多停滯不前,增加的薪資主要落在最高薪層級的員工身上。因此,收入不均已是令人擔憂的普遍現象。雖然收入不均在美國急遽上升,最為嚴重,但在大多數開發中國家及一些新興經濟體,例如中國、俄羅斯、南非、印度,這種收入不平等現象也有顯著增加(基於許多相同的原因)。
那些數據資料或許聽來耳熟。收入不均我們已聽了好多年,但是請讓我告訴你實質代表的意義。像塔莉亞這樣有所謂好工作(拿月薪、有福利、工時固定)的人,如果還停在薪額表的起薪階段,也很難有餘裕。二○二○年有個研究,把焦點放在一家匹茲堡大型醫院裡從事這類工作者(祕書、醫事技術員等),結果發現多數人必須仰賴極端手段,例如發薪日貸款,或是延後水電瓦斯帳單繳納時間,才能讓一家溫飽。他們依賴家庭成員來照顧小孩,也常缺乏某些必需品(比方說,在《平價醫療法案》〔Affordable Care Act〕實施前,成人健保常被視為負擔不起的奢侈品)。
然後零工經濟興起。因為科技日新月異,愈來愈多產業無法正常營運,一大部分的勞工投身短期工作或自由接案,收入全部或部分由此而來。我祖父是巨鷹(Giant Eagle)連鎖超市的卡車司機,他領取月薪,有自己的房子,也讓家庭穩穩立於中產階級。如今,這類工作常是零工經濟的一部分。計算零工經濟參與率不太容易,但根據最近的估計,像蘭迪那樣的美國勞工,有超過三分之一參與零工經濟,而這個現象是全球趨勢。
對很多人來說,零工經濟意味著兼差,能提供額外的現金。對一些在家育兒的父母來說,這當然是個福音;但是對某些人來說,這是他們主要的賺錢方式。好處是有彈性、(有時)入行門檻低;壞處是沒有福利、不穩定、無法掌控時間,對支撐家計者來說是致命傷。
和普遍觀念恰恰相反的是,零工經濟不只是由Uber、Lyft駕駛或Airbnb房東組成,還包含獨立承包商、隨叫隨到的勞工、季節性勞工(比如耶誕假期時為亞馬遜工作)等。一份報告指出,有四○到六○%的零工勞工(端看工作是主要收入還是額外收入)表示,如果突然要支付四百美元,對他們來說會有困難,這表示他們的生活瀕臨入不敷出的危險。
上述這些經濟變革和挑戰,使日常生活諸多方面變得困難,尤其對育兒有連帶或間接影響。今日就業市場的現實,與我們對父母該做什麼來開發孩子大腦的知識,看起來是兩相對立。有經濟壓力的家長,較不可能在育兒方面覺得受支持,較不可能對教養設限或感到滿意,也較不可能和孩子有良好溝通。事實是,經濟和其他壓力在家庭整體運作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勞動力問題和嬰幼兒期發展之間的關聯,並沒有獲得廣泛關注。
尋覓高品質幼托
出外工作的父母相當明白,工作和家庭生活密不可分,他們也知道幼兒托育是讓生活順利運作的關鍵。(因為疫情,許多學校和幼托機構停課,父母只好接手,此時才看清幼托的重要。)若說父母是幼兒的大腦建築師,那麼小孩長時間待的幼托機構照顧者絕對也是。但是在美國,只有一○%幼托機構被評比為「非常高品質」,也就是有根據加強幼兒發展的知識,規劃每天的節奏、活動、照顧。其他九○%差異極大,很多根本只是顧小孩而已。大約有二○%的孩子跟語言「絕緣」,每小時對話不到五次(每小時四十次才符合基準)。我知道很多幼托中心的員工已經盡力,他們就像瑪莉亞那樣,從事幼托但薪水無法維持生活,或是像殖民時代的婦媼,多數薪資過低、訓練不足、工作負荷太重。
在品質較低的托育場所中,最會被犧牲的就是「充分的語言互動」。錄製許多小孩嬰幼兒期語言環境的同一群研究人員,發現小孩在家中經歷的對話比在幼托機構多得多,高出七三%!那在十八個月到二十四個月的幼兒語言輸入關鍵期的呢?那正是幼托機構裡互動最低的時期。
值得注意的是,一項橫跨十三個國家、針對一千七百四十二名嬰幼兒所做的研究,初步結果顯示,在二○二○年三月到九月間,因為疫情而待在家的幼兒,其詞彙成長超過原本預期(也就是沒待在家裡的情況);研究發現,那些孩子被動看3C的時間比較少,照顧者讀比較多書給他們聽,這是疫情期間為數不多的好消息。(當然,這是在疫情最初的六個月內,隨著疫情持續延燒,家長更是分身乏術,這個正面影響很可能逐漸消失。)研究者總結道:「可能是照顧者更意識到孩子發展,也可能是在封城期間,照顧者和孩子間的密切互動,對語言發展有利。」
在家的對話比在幼托機構多,這其實不足為奇,畢竟最在意孩子、最願意為其付出的就是父母了。在家裡,沒有那麼多小孩同時爭奪大人的注意力,對話大概也比較不會被打斷。但是孩子認知發展關鍵期的差異程度與重要性,凸顯了高品質幼兒托育有多麼重要。
第六章 奠定根基,打造堅固船隻 (節選)
生活一旦有匱乏,我們就很難花心思在生活的其餘部分上。
——森迪爾.穆蘭納珊(Sendhil Mullainathan)與埃爾達.夏菲爾(Eldar Shafir)
我創立「三千萬字計畫」中心之時,要是被問到自己盼望的是什麼,我會說是蘭迪。蘭迪是報名我們縱向研究的一位父親。我們團隊跟蘭迪及其家人合作幾年後,愈來愈了解他。蘭迪專心和孩子互動的畫面,是我們能把象牙塔科學帶到真實世界的完美示範,告訴家長如何使用3T原則善用每日時光,累積孩子的語彙,建立他們的閱讀能力及數學與空間能力。
蘭迪也讓我...
推薦序
【導讀】
導讀:小兒外科醫師與經濟學家的浪漫邂逅
——林明仁 台大經濟系特聘教授
賴建宇 台大經濟系助理教授
丹娜.蘇斯金醫師是芝加哥大學的外科與兒科教授,專長為人工耳蝸植入。在二○○七年時已執業多年的她,問了自己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同樣植入了人工耳蝸,有些小病人各方面發展突飛猛進,另一些卻還是原地踏步?」她得到的初步答案是:「聽得到還不夠。」孩童早期的語言經驗,是導致表現差異的最重要原因,而聽力差異(先天) 與家庭背景(後天),同時扮演著重要角色。她因此在二○一○年開始了名為「三千萬字」( thirty million words )的研究計畫,在其著作 《父母的語言:3000萬字,給孩子更優質的學習型大腦》中,詳細討論早期語言環境對嬰幼兒發展的重要性,即是初步研究成果的總結。
然而,語言只是幼兒日常發展的其中一個能力而已。舉凡認知與非認知能力、如何推理、觀察週遭事物變化邏輯、了解父母或他人的情感反應,甚至是掌握自己身體與情緒的能力,都讓嬰幼兒的生活非常忙碌,也豐富他們的生命經驗。近十幾年來,社會科學也逐漸理解到投資幼兒早期發展的重要性,此一文獻也稱做「早期幼兒生命投資或介入」(Early Childhood Investment/intervention),依據諾貝爾經濟獎得主海克曼(James Heckman)的計算,對○至五歲幼兒的社會投資報酬率可達一三%, 是青少年時期的兩倍!
蘇斯金醫師在發表《父母的語言》後,也理解到應進入一個更跨領域的思考,從生理 、心理、 學習過程、 社會支持等各個面向,全方位的開展研究設計。就在此時,她遇見了智識與生活上的靈魂伴侶:芝加哥大學經濟系前系主任約翰.李斯特(John List)教授。李斯特教授是行為經濟學與實驗經濟學的權威專家,他的社會科學背景與蘇斯金醫師在生理、公衛上的知識及第一線實務經驗,成了絕佳的互補!兩位一路走來相互挑戰, 也相互扶持, 將「三千萬字計畫」 逐步擴大成「三千萬字計畫早期學習+公共衛生中心」。本書即是這對學界神鵰俠侶研究成果的科普版。
我們與蘇斯金醫師和李斯特教授是多年好友,筆者(林明仁教授)在擔任台大經系系主任時,曾在二○一七年邀請兩位擔任第一屆台大經濟講座主講者,賴建宇助理教授則是在李斯特教授的指導之下完成博士學位。在相處過程中能感受到兩位對小孩的溫暖關懷,以及用學術「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的志向。在參加他們的家庭聚會時,李斯特教授很常讓孩子在來訪者面前,以一、兩分鐘闡述自己目前工作、就讀的領域與議題,孩子們都具備很好的語言表達與組織能力(他也常常如此訓練學生與助理)。他們對此能力的重視及養育孩子的經驗, 正是啟發他們對於學前教育一系列研究的最重要原因。以下我們就為讀者做個簡要的導讀。
為何要在意學前教育? 從教育投入與產出說起
依據世界銀行的資料,政府花費在教育上的支出,世界平均大概是四%左右。從政府、家庭花費在教育上的金錢、時間與精力來看,大家在意孩童教育是無庸置疑的。但如何知道我們的做法有沒有效果?我們必須先理解教育的投入與產出機制是如何運作,才能制定有效的政策與決策。
在蘇斯金、李斯特及莎瑪克(Anya Samek)三位所合著的〈結合行為經濟學和現場實驗,重構幼兒教育〉(Combining behavior economics and field experiments to reimagin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一文中,給出了一個可清楚思考此問題的基本架構。在此模型裡,孩童某一時期的表現和產出,會與當時父母、學校和孩童自身的投入,以及孩童先前的表現有關。這些投入可能對於孩童的學習相輔相成,也可能會彼此替代。以臺灣常見的課後補習班為例,除了父母要繳交費用 (父母投入)之外,孩童也要在補習班認真聽課、寫作業等(孩童投入),學業表現才會有所增進。課後補習班可能會補充學校教學遺漏的概念(相輔相成),也可能讓學生減少專注在學校課堂上(彼此替代)。因此,教育政策必須先考量這些投入的相互影響與消長,才知道該如何介入。
模型裡的另一大要素則是孩童先前的表現。若將學習比喻成蓋塔,前期地基的建構,會影響後期往上蓋塔的穩固程度。以學習數學為例,如果孩童在小學時無法掌握基礎的加減乘除計算,那麼在之後學習解方程式時,便更可能碰上困難。這裡就出現了教育政策該在何時介入的問題:中小學的基礎教育被視為建立生活能力,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基礎。因此站在人力資本建立的角度,許多國家的教育政策著重於這段期間的介入 (像是書中提到的美國K-12教育)。然而從許多研究看來,這種蓋塔般的學習過程並非中小學階段才開始,而是從出生時就已經開始。許多研究顯示,在嬰兒六至九個月大時,其腦電波圖的表現已大不相同,顯示出不同家庭背景的嬰兒有認知能力上的差距,且隨年齡增加而擴大。在統計上,父母對幼兒的投入與互動可用來解釋這些差距。經過更長的時間,這些差距甚至能擴大為成就差距,例如就學準備表現、高中輟學機率、取得大學學歷的機率等。
此外該文也指出,在學前教育中,幼兒所面對的環境是由父母選擇,並包含了孩童與父母 (照護者) 的互動,所以父母在學前教育中的投入有不可替代性,這也是為什麼學前教育的介入,應該以父母為介入標的,也是本書討論圍繞著父母,並以「父母國」為書名的由來。
學前教育與政策施行效果要考慮規模問題
即使諸多研究顯示,學前研究與教養 (parenting) 確實影響幼兒發展甚至成年的成就,但如何將這樣的概念做為政策並實行,仍然是一大難題。低參與率與缺乏成效,往往都是從研究轉換到政策要面對的問題。此一問題在李斯特的新作《規模化效應》(The Voltage Effect)中被詳細討論。我們可以將此稱為「規模問題」,泛指一個在某些受實驗群體與特定時空下被驗證有效果的方法與介入手段,是否能夠在其他群體、時空大範圍的複製出相同效果。蘇斯金醫師在本書中討論的案例,其實很多都反映出規模問題的存在。蘇斯金教授觀察到有許多困境會讓父母心有餘而力不足,阻礙家長執行「三千萬字計畫」建議的教養方式;而各種家庭的異質性,會造成計畫參加者得到不同成效。
在阿佑拜李(Omar Al-Ubaydli)和李斯特、蘇斯金合著的〈使用科學的科學:理解對可擴展性的威脅〉(the science of using science: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threats to scalibility)一文中,也提出投入實驗介入的要素如何產生,也會造成規模問題。比如在一些教育實驗中, 不可避免的要聘用教師來教導孩子,在小規模的實驗下,也許能用目前市場上的薪資水準,篩選出最有熱忱與教學能力的教師。在這樣的教師參與實驗的情況下,教育實驗的介入成效非常顯著,因為這些教師可以很好的掌握實驗介入 (像是教材與技巧) 的操作。但若將相同實驗介入擴大到整個城市甚至國家,仍維持相同的薪資水準來招聘教師的話,優秀教師數量可能就不足以支撐整個大型計畫,在這種情況下,可能必須提高招聘的工資,才能吸引更多優秀教師。蘇斯金醫師在書中也提到要提高幼兒照護人員的待遇,因為優秀的托幼人員可以提升托幼中的學前教育品質,如果只是單純的廣設托兒機構,而沒有相對應的品質提升,就會讓托幼變成單純的「看小孩」,而沒有學前教育的效果。
行為經濟學與現場實驗的加入
我們可以想像一個極端的父母國形式,就是讓國家全權負責幼兒教養,投入大量甚至所有資源,聘請最佳的教養人員,確保有效的幼兒教養方式被準確充足的執行。這種形式或許能得到最佳的學前教育品質,但也會犧牲父母與子女的情感建立,而且在資源上也並不允許。這也是為什麼在這個議題上,他們仍然以父母做為學前教育的主要執行者,並且尋求簡單的政策介入方式。因此我們必須理解父母的決策行為,了解其背後動機,而行為經濟學的理論與應用則為此提供了很好的工具。
例如, 蘇斯金、李斯特與柏諾特(Julie Pernaudet) 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的〈改變父母對兒童發展的信念,讓父母願意投資並改善孩子入學準備度〉(Shifting parental beliefs about child development to foster parental investments and improve school readiness outcomes)文章指出,經實驗發現,藉由增加父母對學前教育的信心,能提升父母於學前教育的投入,改善學前教育的品質。我們必須對父母傳達正確的知識,讓他們正視並相信與幼兒互動對孩子發展的影響,才能讓父母在幼兒投入上做出較為正確的選擇。這樣的研究便是基於行為經濟學的架構,假設父母並非全知全能且不會犯錯,而是需要提供必要資訊或加以提醒來修正其決策。這樣的研究往往可以發展出較為便利、容易實施的政策。提供資訊可比提供完整的幼兒照護要便宜多了!
推力:「簡單便宜又有效」有可能嗎?
另一項行為經濟學提供的可能手段是推力(nudge),根據諾貝爾經濟獎得主泰勒(Richard Thaler)跟桑斯坦(Cass Sunstein)的定義,推力是在沒有禁止決策者任意可行選項,也沒有強烈改變決策者的經濟誘因下,透過設置去對決策者做可預測的行為改變。本書中提到「床邊數學故事」,經實驗發現對增進孩童數學能力有正向效果,這種改善幼兒發展的方式或許能藉由推力來實行,像是讓父母與孩童候診時,有機會閱讀相同教材來消磨時間,或是將相關故事發給他們,若此法可行也將會是成本低廉的政策。
本書不但提供了我們該如何看待教育的觀點,也讓我們對於教育政策的改進方向有所理解。希望本書的諸多討論,能讓讀者從各個面向觀察教養孩子的難處,以及教育政策為何在某些因素下行不通,進而探討社會制度與政府政策該如何改正,以消除這些困境,創造出對父母教養孩子更為友善的環境。
【導讀】
導讀:小兒外科醫師與經濟學家的浪漫邂逅
——林明仁 台大經濟系特聘教授
賴建宇 台大經濟系助理教授
丹娜.蘇斯金醫師是芝加哥大學的外科與兒科教授,專長為人工耳蝸植入。在二○○七年時已執業多年的她,問了自己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同樣植入了人工耳蝸,有些小病人各方面發展突飛猛進,另一些卻還是原地踏步?」她得到的初步答案是:「聽得到還不夠。」孩童早期的語言經驗,是導致表現差異的最重要原因,而聽力差異(先天) 與家庭背景(後天),同時扮演著重要角色。她因此在二○一○年開始了名為「三千萬字」(...
目錄
導讀:小兒外科醫師與經濟學家的浪漫邂逅
好評推薦
前言
第一部|基礎
【第一章】朝向新的北極星
—建立支持父母的國度
在《父母的語言》中,有助發展孩童大腦的「三千萬字計畫」,對家長而言為何難以落實、阻礙重重?新冠肺炎疫情給家庭帶來什麼衝擊?我們的社會需要支持父母排除萬難、安心育兒。
‧三千萬字計畫的後續
‧問題反映更大的危機
‧疫情的當頭棒喝
‧單打獨鬥的迷思
‧引導我們的星辰
‧建立父母國
【第二章】大腦最厲害的招數
把握對的「時機」和「環境」,開啟孩子潛力
在人生最初三年,即使是大腦先天殘缺的寶寶,父母也能透過持續互動與對話,使大腦逐步重整並有望發揮潛能。然而,貧窮使許多孩子錯過大腦發展的黃金期、才能也因而被埋沒……
‧夏綠蒂的故事
‧貧窮是無形的疫病
‧被埋沒的愛因斯坦
‧北極星:促進健全大腦發展
【第三章】路燈效應
教育從生命第一天開始
在教育體系中,學前的幼兒教育經常受到忽視,但大腦科學顯示,我們應該將更多心力放在0-3歲時期。
‧為什麼我們不從最初開始
‧休厄爾家族
‧瑪莉亞的故事
‧「就是沒有用」
‧教育從生命的第一天就開始
‧芬蘭的幼兒方案
‧別只看路燈照亮的地方
【第四章】大腦建築師
家長能塑造孩子大腦
寶寶大腦的成長,依靠語言及教養的輸入,照顧者與嬰兒的互動愈多,大腦的滋養也愈豐富。
‧打造大腦的高(精力)成本
‧艱難的決定
‧心碎的母親
‧不可或缺的火苗
‧「全心全意」讓母嬰神經同步
‧「雙向對話」打造更流暢大腦迴路
‧被打斷的人生,被辜負的孩子
‧思想實驗
第二部|知行不合一
【第五章】一切都從信念開始
知識帶出信念,信念引發行動
只有當家長「相信」自己真的能成為孩子的大腦建築師,才會起而行,從孩子出生第一天開始,就將與孩子說話、互動視為要事。
‧教養觀隨時代演變
‧家長的知識與信念
‧從相信到實踐
‧相信能學好數學
‧宣稱的信念vs.真正的信念
‧沒有選擇的權利:塔莉亞的故事
‧潔德的故事
‧培育大腦之道
【第六章】奠定根基,打造堅固船隻
讓孩子「準備好」上學,有賴穩定的家庭
在孩子上學前打造穩健的大腦,等於奠定未來發展的根基;給予家長合理的工時、充足的薪資、可負擔的幼托,都是幫助孩子做好「入學準備度」的可靠支持。
‧就學準備影響未來發展
‧語言是早期學習關鍵
‧時間至關重要
‧穩固的船
‧尋覓高品質幼托
‧與寶寶互動豐富的照顧者
‧生命共同體
【第七章】畫好地圖,驚濤駭浪不迷航
眾人攜手交織安全網,接住每個家庭
三歲前持續的語言互動,有助於強健孩子的執行功能(恆毅力),但如果孩子大腦長期受到壓力,將給大腦帶來負面影響,我們應幫助每個家庭擁有平靜安穩的養育環境。
‧父母能教孩子控制自己的行為嗎?
‧為恆毅力做準備
‧執行功能的挑戰
‧身陷急流:焦慮的薩賓娜
‧恐懼有害大腦發展
‧暗流漩渦:憂鬱的凱薩琳
‧救生衣
第三部|展望未來
【第八章】大聲疾呼
完善幼托體系和家庭政策,支持父母育兒
孩童與父母的命運,牽繫著國家命運,社會急須正視家庭政策,支援孩子從出生以來的穩健大腦發展所需,建立高品質的幼兒托育系統及嬰幼兒時期發展課程。
‧弗萊迪事件
‧胎死腹中的法案
‧原地踏步五十年
‧孤軍奮鬥的家長
‧尋找新的道路
‧不容自滿
‧向長輩學習
‧未來的搖籃
【第九章】醫生的囑咐
整合醫療體系,成為父母後援
將大腦發展所需的親職教育,置入婦產科、產科病房、小兒科等場所,能提供大多數父母教育與幫助,甚至連結家長所需的服務資源。
‧弗萊明研究的啟示
‧從上游開始
‧重新思考醫療保健
‧讓醫療接住每個家庭
‧打從一開始
‧診所結合閱讀計畫
‧診所連結社會服務
‧全面、連結、凝聚
‧創新的常識
【第十章】企業的重任
建立友善育兒的職場
企業可透過施行有薪休假、育兒福利、彈性工時等政策,讓父母能兼顧工作和育兒。如此一來,企業不只擁有更忠誠、快樂的員工,還能培養出更高效的明日人才。
‧企業的責任是什麼?
‧風暴的中心
‧職場媽媽的育兒壓力
‧打造對家庭友善的職場
‧工作彈性讓育兒更安心
‧實質的改變
‧創造共好
【第十一章】生命、自由、兌現社會的承諾
健康大腦發育是國之本
每個孩子都是未來的公民,投資嬰幼兒照顧與教育,等於是「保護社會最重要的資產」,我們需要建立更全面的教育體系,整合醫療、社區、企業,共同打造「父母國」。
‧被打斷的夢想
‧改善與修正的機會
‧畫出「父母國」的藍圖
‧借鑑軍中幼托體系
‧一席之地
‧當務之急
‧
跋
附錄一 打造父母國行動指南
附錄二 討論指南
導讀:小兒外科醫師與經濟學家的浪漫邂逅
好評推薦
前言
第一部|基礎
【第一章】朝向新的北極星
—建立支持父母的國度
在《父母的語言》中,有助發展孩童大腦的「三千萬字計畫」,對家長而言為何難以落實、阻礙重重?新冠肺炎疫情給家庭帶來什麼衝擊?我們的社會需要支持父母排除萬難、安心育兒。
‧三千萬字計畫的後續
‧問題反映更大的危機
‧疫情的當頭棒喝
‧單打獨鬥的迷思
‧引導我們的星辰
‧建立父母國
【第二章】大腦最厲害的招數
把握對的「時機」和「環境」,開啟孩子潛力
在人生最初三年,即使是大腦先天殘缺的寶寶,父母也能透...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