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第一本深度討論「雙閱讀素養」專書
拒當數位AI時代裡的「新文盲」,具備「雙閱讀素養」已是當務之急!
以認知歷程、證據本位為基礎,從理解篇章文本到邁向自主學習,
清華大學「柯華葳教授閱讀研究中心」主任陳明蕾教授,
偕同第一線教育工作者的實戰課例經驗,
帶你邁入「紙本 X 數位」共生互惠的學習歷程。
柯華葳教授閱讀研究中心X8位第一線教育現場閱讀推手群
程可珍X彭美慈X吳韻宇 X陳雅文X陳珮汝X裘旼旼X許慧貞X朱元隆
為你深度示範「紙本X數位」攜手的雙閱讀素養課堂!
當「分享訊息」的速度遠比「理解訊息」快上許多,
當演算法決定了我們可以看到哪些訊息,和總是看不到哪些訊息,
當「有閱讀而沒有理解,沒有理解卻樂於分享」成為生活日常⋯⋯
小心!不要落入聯合國重新定義的「新文盲」,
更別讓「無差別閱讀」成為你我跟孩子、學子的寫照。
在貨幣通膨年代,消費者必須要準備更多金錢,才能買到自己想買的物品,
當數位典範轉移,我們已然被捲入ChatGPT為首的AI數位洪流,
身處於資訊通膨年代,讀者同樣得鍛鍊更高階的閱讀理解與後設監控能力,
才能收集到自己真正需要、能正確理解的資訊。
這樣的素養,不僅孩子需要,大人同樣也需要!
專業教師群,攜手解決教育現場的「素養教學」難題
任教於國立清華大學竹師學院的本書作者陳明蕾教授,
不僅是「柯華葳教授閱讀研究中心」主任,
也是台灣閱讀與學習教育學會理事長,沉浸於閱讀認知研究超過20年,
更與已故的前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柯華葳教授並肩共事超過15年。
本書共同作者,品學堂文化長丘美珍如此形容這位儒雅學者:
「在跟明蕾老師合作這本書的過程中,我驚嘆於她的博學,
也感受到她與現場老師、課室同學互動的溫柔與愛心。
她這樣的特質,為本書帶來獨特的知性與感性,
為讀者的頭腦帶來滋養,為心靈注入激勵。」
透過明蕾教授嚴謹的閱讀認知學術研究背景,
長年陪伴國中小教師精進閱讀素養教學的經驗,
以及身為教育部「雙閱讀素養教學模式研發及師資增能計畫」主持人的實戰歷練,
從眼動儀到ChatGPT,不時在教學現場引入前瞻的學術研究討論,
以及在教育部「生生用平板」的政策揭示下,
試圖嘗試解決教育現場教師最務實的、紙本與數位如何攜手的「素養教學」難題⋯⋯
在這本國內第一本深度討論「雙閱讀素養」的專書中,作者與一線教育工作者將為你揭示:
․你聽過「螢幕劣勢效應」嗎?實證研究怎麼說?
․如何讓孩子從「被動讀者」蛻變為「主動讀者」,更進一步成為「自主學習者」?
․要怎麼從課本內容出發,用有效能且循序漸進的五堂課,鍛鍊孩子的雙閱讀素養?
․漸進式微調可以怎麼開始,才能順利將「閱讀教學」融入「學科教學」?
․為什麼讓學生參與「自己設定學習目標」,能更有效激勵學習動機?
․文言文教學策略,可以如何著手?
․ChatGPT時代,教學策略與考試評量要有哪些新思維?
․教師可以有哪些課程設計思維,幫助孩子從理解跨文本的「優讀者」,更進一步成為能自主學習的「優學者」?
【本書特色】
紙本X數位:回應「生生用平板」的教育政策,首本聚焦於「紙本+數位」在教學現場有效整合的「雙閱讀素養」專著。
從兩難到兩全:以課文為基礎,從讓學生評估學習目標到小組共作提問分享、師生共作解釋的「漸進式微調」,打破授課時數不足兩難。
從單文本到跨文本:從單篇文本的訊息理解與概念提取,到多篇文本的相互比較與省思評鑑,五堂課有效建立教學鷹架,忠實呈現議題探究與跨領域教學。
研究X實務:證據本位的實證研究,搭配七組實踐有成的教學歷程分享,資深教育工作者親身傳授,帶你看見美好的閱讀課程風景。
【適讀對象】
教師:帶班導師、學科教師、對跨科閱讀素養教學有興趣的教育工作者
圖書館閱讀推廣教師:有志於引介多文本素材,幫助教學活化的圖推教師
實驗教育工作者:想嘗試嶄新的方法與策略,提升孩子閱讀素養的教學設計者
關心素養教育者:關心教育趨勢的爸媽、志工家長等泛教育工作者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陳明蕾
台灣閱讀與學習教育學會理事長,柯華葳教授閱讀研究中心主任,任教於國立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專長為閱讀、認知與學習心理學,目前亦是教育部「雙閱讀素養教學模式研發及師資增能計畫」主持人,每年閱讀研習演講逾百場,兼具知性與感性的特質,觀議課深獲師生好評。
多年來致力於結合學術實證研究和教室現場經驗,與現場第一線教師密切合作。除了以先進眼動儀精確記錄學生實際閱讀歷程外,在課室現場中更務實從課本出發,長期陪伴教師與學校精進雙閱讀素養教學,引導學子邁向自主學習。
與已故前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柯華葳教授並肩共事超過15年,2003年中正大學畢業後便進入柯教授研究團隊。博士後研究階段,共同投入篇章理解的眼動研究,同時參與PIRLS 2006的研究工作。2015年柯教授時任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階段,借調至國教院擔任測評中心主任,共同建立「國際評比辦公室」。2016年歸建後,繼續與柯教授合作推動多文本閱讀及雙閱讀素養師資培育計畫,於2018年共同主持「教學與學習國際調查(Teaching an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Survey, TALIS)計畫」,並於2021年編纂《語言、語文與閱讀》一書(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讓世人得以窺見柯教授一生的研究精華。
丘美珍
現任「品學堂」文化長,實際規劃並參與雙閱讀素養領域的教師研習規劃;亦為專欄作家/TED 講者,作品散見《天下獨立評論》《遠見華人菁英論壇》。 歷任記者、編者、作者、譯者、編劇,享受不同文字的多重面貌。
曾獲文化部電影優良劇本獎、基督教華文創作金獎。曾擔任《經理人月刊》總編輯、《數位時代》編輯總監、時報出版副總編輯。策畫暢銷書《時間教會我們的事》,《唐鳳:我所看待的自由與未來》共同作者與《我的99個私抽屜:唐鳳的AI時代生存心法》作者。
章節試閱
(節錄)試閱文之一
誰是新文盲?
二○二二年,教育部開始推動生生用平板之後,教育現場正式邁入雙素養教學的新階段。其中,跨學科的雙閱讀素養更是核心。
在了解雙閱讀素養之前,必須先回頭檢視「素養」是什麼。我想到台灣推動素養教育的先行者柯華葳老師,曾經這樣解讀素養:「素養是什麼呢?素養是以讀寫算為基礎的能力,目的在確保個人得以繼續學習,發展知識與能力,以達成個人目標並參與公民社會。」
在一九四五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成立時,宣示「要以教育和素養為基本人權」,幫助世界上各地的人們,得以生活、學習和創新。而「閱讀」正是一種跨學科的核心素養。透過閱讀,可以培養人們自學的能力,進一步去分享知識和觀點,最後能主動貢獻自己的能力,參與公民社會。也就是說,閱讀是人權。
閱讀雖然如此重要,卻非本能。閱讀的能力需要培養,從認識文字到理解文章,需要投注長久的教育資源,而不能閱讀的人被稱為「文盲」。為了消除文盲,現代國家投注大量心力興建學校、聘請教師,建立國民教育的系統,把兒童和青少年帶進教室學習,做為國家未來的儲備人才。
台灣也經歷多年的努力,致力於減少文盲。根據內政部的統計(二○二一年),台灣目前十五歲以上總人口一八九二萬中,有九九%識字,不識字的人只有十八萬五千人。尤其在十五至二十五歲的年輕人中,識字率更達到一○○%,文盲幾乎消失了。
雖然不識字的文盲消失了,但隨著舉世科技的進展,社會中卻出現了所謂的「新文盲」。
*新文盲誕生
什麼是新文盲?依照聯合國重新定義的文盲標準,除了不識字的人之外,無法使用三C設備和網路來學習、溝通的人,則稱為數位新文盲。
在數位時代中,由於資訊大量增生,此時需要更高階的讀寫能力,才能因應新時代讀者的需求。這個「資訊膨脹」的過程與「通貨膨脹」很類似:通貨膨脹發生時,消費者需要準備更多金錢,才能夠買到自己想買的東西;而「資訊膨脹」發生時,讀者需要鍛鍊更高階的理解力,才能收集到自己需要的資訊。在數位時代,這種更高階的閱讀理解能力,稱為「數位閱讀素養」。這樣的素養,不只孩子需要,大人也需要。
想想看,這是不是很熟悉的情景?我們在手機上收到一個訊息,看了覺得不錯就再傳出去,完全不假思索。在這樣的過程中,「轉傳」意味著我們讓自己成為過渡訊息的人,這訊息並未經過我們的消化、吸收與整理,從而變得更優質,也沒有因為我們思考後覺得不合理,就此停止轉傳。如果我們「分享訊息」的速度比「理解訊息」還快,如此等同於交出自己主動判斷的能力,單純成為傳播鏈的一個環節。
現代人每天接收很多訊息,雖然讀得懂每個字,卻沒有進一步去思考其中內容是真是假,或者缺乏鑑別真偽的能力。在數位時代,人們接收的訊息膨脹了,如果閱讀能力沒有升級,仍停留在「識字」這階段,將會發現「識字」已不足以應付數位時代的需求,也無法發揮「理解這個世界」的力量,面臨這種困境的人,就會成為數位時代的新文盲。
*擺脫無差別的閱讀
新文盲不分老少。不論是對父母或老師來說,我們現在每天綜合紙本和數位內容,閱讀量確實遠超過以往。對大人來說,要讓自己不淪陷為新文盲,方法其實非常簡單:每當有個訊息送到自己眼前,第一步是先去想:「這訊息跟我之前知道的,有沒有不同?」
舉例來說,很多大人會收到補習班傳來的各種訊息,有時候乍看那個訊息,我們心裡就會受到影響。這時只要停下來想:「這個我本來知不知道呢?這是新的,或者只是換句話說?」一旦停下來思考,若發現:「嗯,它又推播一樣的東西給我。」就可以拒絕點閱。當你拒絕一次後,演算法就會知道無法再給你這樣的內容。
有時候,如果你的手機上出現以前從未看過的全新內容或知識,這時要問自己的是:「寫這個訊息的人,想要影響我什麼?」一旦提出這樣的問題,就可以進一步探究作者的意圖,進而做出判斷,決定要接受或拒絕這些內容。總之,大人在忙碌的生活裡,若能停止無差別閱讀,懂得辨識內容是否重複,並且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就能避免成為新文盲。
台灣的識字教學絕對成功,在如此成功的前提下,大人可以一起想想,如何培養我們的孩子,在這個新世代中成為能思考的讀者。若孩子可以思考,不論他拿到的是紙本或數位,都能擁有獨立思辨的本能,擁有一種透過閱讀而來的力量,並且不至於成為新文盲!在此,我想邀請大人們一起來承擔責任,透過雙閱讀素養的教育,教出下一代的優讀者,打造一個沒有新文盲的未來。
(節錄)試閱文之二
從學校開始培養雙閱讀素養
當文字與知識訊息的承載工具,同時出現原本的紙本形式及新的數位形式時,最有可能的發展方向會是「兩者並存」。紙本閱讀並未被取代,數位閱讀也同時存在,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雙閱讀素養」。
為什麼我們要特別去談數位閱讀素養?因為在數位閱讀的情境裡,雖然有許多能力跟紙本閱讀一樣,但是也存在一個非常特殊的現象,就是所謂的「數位新文盲」。
身處於數位環境裡,我們每天上網閱讀很多資料,而對於所看到的內容,經常不假思索信以為真。但是,這些唾手可得的資訊其實真假難辨。有鑑於此,數位閱讀的讀者,需要發展出高階的「理解監控」能力,也要不斷自問:「我現在閱讀的訊息,是不是我想要知道的?這些訊息是真的嗎?」在學理上,我們稱這樣的能力為「後設監控」。
這跟紙本閱讀有相似之處。在進行紙本閱讀的時候,如果想要培養高階的閱讀能力,希望讀者能發展出「批判性思考」,我們會鼓勵讀者對讀到的內容自問:「這個人這樣說,我同意嗎?我覺得他說的是真的嗎?」
只是想在數位時代培養這樣的能力,確實比以往紙本閱讀的時代困難許多。所以,身處教育現場的第一線教育者,不論是國小老師乃至於大學老師,我們都必須面對一個事實:這世界因為各種科技通訊產品的變化,帶來極為巨大的挑戰!因此,身在民主社會中的我們,想要培養下一代公民應該具備的閱讀素養,從而促進社會共好及參與世界,這件事的難度比以前高出許多。
*搶在抖音、YouTube之前,培養廣泛閱讀的興趣
在這麼困難的現實中,教師要負擔如此艱鉅的任務,就需要有與彼此「同在」的承擔。一言以蔽之,不管世界其他人是否覺得閱讀依然重要,教育現場第一線的教師應該都會同意,不論時代怎麼改變,閱讀是不會改變的重要素養。如此一來,我們可以做的事情有哪些呢?
首先,就是培養下一代共通的基本識別能力。在國小一、二年級,不論學生的家庭背景如何,老師要幫助他們都擁有平等的機會:能讀能寫,能夠在學校的幫助下,認得所在環境裡的所有符號,擁有識別世界的能力。
我們這樣的努力,是為了讓孩子能靠著老師的帶領,脫離文盲的處境,感受到閱讀這個世界的亮光。
一旦能力被強化,孩子變得擅長閱讀、愛上閱讀,就不會只停留在別人給自己的素材,而是開始廣泛閱讀。即使身邊有各式各樣的數位影音,有Youtube或抖音的短片,但由於學校的作為讓學生意識到,透過自己閱讀所得到的樂趣,遠勝過那些網紅給的娛樂。
如果孩子從小就不擅長閱讀,不覺得閱讀是種樂趣。隨著年級慢慢增加,他也無法去接觸更多樣的文本,發掘更多文字的意義和美好,當然更不可能透過閱讀新知,在這種學習過程裡形成自己的看法。
也就是說,現在國小老師有個相當不容易的任務,即是搶在抖音與Youtube之前,幫助孩子培養廣泛閱讀的興趣。
*數位時代的讀寫平衡
在廣泛閱讀之後的下一階段,就是「組織訊息,表達自身的論述」,這也是小學老師們所說的「讀寫平衡」,有讀就要有寫的能力。雙閱讀素養教學所說的讀寫平衡,是指「以輸出為導向的輸入」,意即在課堂進行有目的、有任務的閱讀,學生讀完後必然伴隨著不同形式的發表。
閱讀素養的能力包括讀跟寫,就是「理解符號」跟「使用符號」。老師應該會有這樣的觀察:大多數人都擅長使用數位載具閱讀及下載訊息,但通常很少在數位環境裡上傳自己的看法。
這表示大多數的人使用數位環境,其實只使用了一半。許多人沒有養成在網路上提出意見、形成趨勢的能力,而是被動的接收資訊,任由網路演算法向我們推播訊息。
聯合國教科文宣言在二〇〇五年就曾提出,網路時代的學生需要習得使用「資訊與通信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簡稱ICT),以及掌握在網路上發表意見的能力,而且是可以形成建議,真正促成社會共好的那種意見,才是我們教學的重點。
換言之,許多老師可能都聽過或看過「鍵盤酸民」,這些人從來不表達立場,但是會在網路上留下負面訊息,既無助於共好,也無助於形成具體建議,無法讓社會往更好的方向移動。
所以從閱讀教學的角度來看,數位世代非常容易使用ICT去影響別人,這點不容忽略。既是這樣,我們就必須意識到,使用ICT進行訊息組織、表達自身論述,這樣的寫作能力,勢必要成為新時代的教學承擔。
(節錄)試閱文之一
誰是新文盲?
二○二二年,教育部開始推動生生用平板之後,教育現場正式邁入雙素養教學的新階段。其中,跨學科的雙閱讀素養更是核心。
在了解雙閱讀素養之前,必須先回頭檢視「素養」是什麼。我想到台灣推動素養教育的先行者柯華葳老師,曾經這樣解讀素養:「素養是什麼呢?素養是以讀寫算為基礎的能力,目的在確保個人得以繼續學習,發展知識與能力,以達成個人目標並參與公民社會。」
在一九四五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成立時,宣示「要以教育和素養為基本人權」,幫助世界上各...
作者序
【自序】
雙閱讀素養教學,給孩子生命豐盛的祝福
本書作者|陳明蕾
在日常生活中,從紙本、數位到周遭環境,我們很難脫離閱讀。
在文字訊息如此豐富的世代,閱讀對個體生命發展的影響,看似不明顯,但是在某些時候,卻又能感受到閱讀的影響力是如此明顯。例如幼兒牙牙學語之時,隨手翻過的繪本,似乎與他們的日常無關,但這看似漫不經心的「看」,卻會幫助累積識字所需要的符號覺識能力,也有助於詞彙能力的發展。
又例如成人每天從數位載具隨意讀過的各種訊息,似乎幫助多數人用更便利的方式了解時事訊息,但是,這些看似隨意推播而來的資訊,卻也是各家媒體精心計算過的訊息系統,企圖影響或改變閱聽人的知識信念。
我也喜歡閱讀,幸運的是,閱讀研究與閱讀教學成了我的工作。
一九九九年在中正大學師承曾玉村教授,是我進入篇章理解研究之路的起點。曾老師的嚴謹研究訓練,奠定我以認知研究的派典,深入探討篇章理解認知歷程的基礎。爾後,博士後研究階段開始,承蒙柯華葳教授提攜與教導,不僅培養我具備使用眼動研究技術,探索兒童篇章理解歷程的研究能力,同時也透過「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的工作,讓我具備閱讀素養評量、實踐證據本位的閱讀理解教學能力。
進入大學任職後,我也持續和柯老師合作,執行教育部的閱讀師資培育計畫。柯老師任職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期間,我也於二○一五年借調至國家教育研究院,擔任測驗與評量研究中心主任,共同建立「國際評比辦公室」,讓台灣參與的各種大型國際教育評比調查的資料(如PISA、TIMSS、TALIS ),能有橫向與縱向的整合。
*看見教師與家長的擔憂
這二十幾年來,我在教師研習的場合、親職知能的演講,以及實際入班教學的時候,有很多機會與中小教學教師及家長對話。在言談間,我發現大多數的教師與家長,對孩子們的閱讀發展有各種「憂心」。
有些時候,這是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擔心,因為孩子們的閱讀表現似乎僅僅是「差強人意」;有些時候,則是一種「時不我與」的失落,因為孩子們的閱讀興趣日益低落;有些時候,又是一種「力有未逮」的無力,因為苦無好解方來幫助想學閱讀的孩子。
在言談間我也總能發現,不論是學理上已知的,或是我自己研究室完成的研究資料,都能大大安慰大人們的憂心。求知若渴的教師與家長總會問我,能不能推薦一些書讓他們讀,好讓他們能因為正確的「知」,調整自己的信念系統,進而能「教學有法」。
這麼多年來,我不只一次動念,想為教師與家長寫一本書,將這些有意義的學理概念,轉成多數人可理解的科普文本。但是繁忙的學術生活,讓我總是停在起心動念的階段。直到我遇見品學堂文化長美珍,事情終於有了轉機。美珍不僅能從家長的角度與我對話,還能將我們的對話內容,轉譯為家長可理解的文字。在美珍的幫助下,我多年來的起心動念,終於轉為行動。
在和美珍合作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希望透過這本書讓更多教師理解,紙本閱讀與數位閱讀乃是一個共生互惠的學習歷程,更希望有更多學生的生命,因為閱讀學習而更加豐盛。
隨著我自己在閱讀研究與閱讀教學的時日愈久,我愈加發現閱讀之於人,有如力上加力、恩上加恩的蒙福之路。不僅是因為閱讀能讓人擴展視野、提高見識,更是因為閱讀也能讓人在生命困頓時找出解方,並因此重新得力、累積智慧。
透過這本書,我們也想跟讀者分享「數位閱讀的契機與挑戰」,尤其在本書即將出版之時,ChatGPT正帶給眾人無數驚豔之際,我們以閱讀三問邀請讀者一起思考:在道德不明確時,誰可以陪我們的學生一起前行?
*獻上最誠摯的感謝
這本書的出版,於我個人另有一層意義。
柯華葳教授在清華大學擔任尹書田講座教授的三年,我們常一起在她的研究室,討論閱讀素養教學的方向。二○二○年七月,她提出一個願景,希望每個學生都成為善用紙本與數位工具的自學者。如何在教學系統中因材施教,讓學生先以紙本打好閱讀基礎,再幫助他們發展使用數位工具解決問題的自學力,是大學端應該主動承擔的責任。
原本,我們打算從二○二○年九月開始,先找一些中小學試運作雙閱讀素養教學。沒想到身體向來健朗的柯老師,卻在二○二○年十一月安息主懷。因為柯老師一路的提攜與教導,我才有機會略窺數位閱讀素養的趨勢。本書有許多想法都受益於柯老師的教導,能有機會透過這本書,與讀者分享紙本閱讀與數位閱讀的教學布局,也讓我覺得與柯老師有另一種連結。
本書中許多的想法,也受益於在中正大學任教的曾玉村教授,以及甫從台北市國語實小校長職榮退,目前擔任清華大學客座助理教授的林玫伶女士。二○二一年八月,我們三個人共同承擔,一起將柯老師的閱讀理解,轉為「雙閱讀素養教學模式與師資培育計畫」,一步步建立起在現場可操作的雙閱讀素養教學模式。
這本書之所以能完成,也要感謝清華大學柯華葳教授閱讀研究中心同仁的齊心合作,不只陪著我們一起上山下海,進學校觀課與議課,還需要協助教案發展與釋出、施測工作執行與資料分析,每一個環節都滋養了本書的觀點。
最後,衷心感謝親子天下的出版團隊,他們專業的規劃與協助,促成了本書的出版。
意外的豐盛,真實的美好
本書共同作者|丘美珍
這一本書是我生命中的意外之作。
對於教育現場,之前我雖有參與但並不深入。除了自己早年學校歲月的經歷外,近年來因為家裡三個孩子陸續就學,我當了十年小學家長,七年國中家長,如今仍有孩子在高中就讀。
之前我在媒體業和出版業工作多年,二○二一年來到品學堂任職後,觀察到雙閱讀素養的教學大勢已至,於是自告奮勇跟老闆(黃國珍老師)提議:「請讓我擔任你的podcast製作人,我們來倡議雙素養教學!」這個podcast後來名為《閱讀──未來──雙素養》。於是,每週一次的podcast企劃,成為我探索雙素養教學的最佳路徑。
podcast的形式,大部分是由國珍老師擔任主持人,與來賓對談。國珍老師本來就是閱讀素養的專家,邀訪而至的來賓,有的是學者,有的是來自教育現場的老師。這樣理論與實務並進的內容,的確在播出之後,收到聽眾正面的評價。有許多教育圈的校長、老師碰到國珍老師,會跟他分享最近聽了哪一集,或收聽後有什麼收穫。
這一年來,我們也辦了二十場的雙素養教學線上工作坊,有的是小型精緻的教學實作,有的是人氣爆棚的演講,大約有三千人次的老師報名。工作坊都在週末舉辦,全台灣(也有海外)卻有如此多老師犧牲自己的假日,一而再、再而三的參加,只為了精進自己的教學。每次看到這樣的盛況,我都感受到一種驕傲,覺得台灣的老師一定可以用這樣的熱情和專業,教出自發、互動、共好的下一代。
在雙閱讀素養的領域中,陳明蕾老師令我折服。第一次邀請她來錄製國珍老師的podcast時,聽她娓娓道來雙素養教學的藍圖,我曾經身為出版人的本能就已經啟動,心想:「這麼好的見解!這麼好的口才!這麼溫暖的話語!這位老師一定要出書。」
在跟明蕾老師合作這本書的過程中,我驚嘆於她的博學,也感受到她與現場老師、課室同學互動的溫柔與愛心,她這樣的特質,為本書帶來獨特的知性與感性,為讀者的頭腦帶來滋養,為心靈注入激勵。這一切彷彿一場紙上的教學盛宴,透過文字點點滴滴的注入字裡行間。我想閱讀至此的讀者應該都能感受到,我所描述的一切真實不欺。
教學是一種展現個人魅力的藝術,每位老師的課室,就是他的教學劇場。在過去一年的教學工作坊中,我有幸邀請到幾位現場老師分享教學實例,這些課例都集結在本書第四部的精采內容裡。
其中,吳韻宇老師的課堂結構分明、論述清晰,兼有與學生亦莊亦諧的互動。她雖然是國文暨閱讀老師,卻勇於探索各種能用於教學的軟體,讓文本教學成為與學生共創的演出。
陳雅文老師的課堂,也帶給我極大的驚喜!這個雙閱讀素養課程,結合媒體識讀、問題探究、法律思維,短短幾堂課,就讓國二孩子蛻變成一個能在現代社會正向思考的公民。
陳珮汝老師的課堂中,除了閱讀理解外,還融入她個人獨特的教練思維。她不介意孩子過去哪些學不好,更關心孩子能否在她的課堂中,學到自己的探究。帶領學生一起共創知識,讓孩子學到終身受用的能力,是她十年來一貫的熱情。
裘旼旼老師把課程設計當做一條河流,我很喜歡這樣的比喻,貼切說明每一堂課雖然有框架,但也充滿各種可能。許慧貞老師用極大的愛心和意志力,成就了小學課堂中不可思議的閱讀策展。最後,朱元隆校長用理科人的巧思,破解教學現場「不知如何帶領學生自主學習」的難題。
還有幾位曾經在工作坊中共備的老師,包括季儒老師、曉君老師、浩勳老師、萬春老師、毓玲老師、佩蓉老師、淑君老師、馨君老師、建成老師、Vista老師、嘉怡老師,也在此感謝大家的付出。
我閱讀這些老師的教學現場時,彷彿也看到課室中學生和老師同步、同感、同心學習的面孔。如同明蕾老師在本書的第一篇所說,激勵她能夠持續站在教學現場的最大動力,就是:「身為老師,可以讓孩子的生命因此不同。」
最後要謝謝國珍老師,讓我有機會開展這一年的驚奇之旅,所見所聞皆是豐盛美好。也謝謝親子天下的叢書總監佩芬促成這本書,謝謝責編子揚精心成就這一切。
共筆作者 丘美珍
二○二三年 春
【推薦序】
推薦序1
從新文盲到優學者的閱讀旅程
黃國珍(品學堂創辦人,《閱讀理解》學習誌暨數位平台總編輯)
回顧台灣閱讀教育,從晨讀十分鐘計畫培養孩子閱讀興趣與習慣開始,逐步進入閱讀策略教學,讓孩子學會策略方法幫助理解,接下來開展主題閱讀、探究閱讀、課文本位閱讀、多文本閱讀、互文性閱讀等不同型態與目標的閱讀學習,同時衍生出多樣的教學方法,走過理論與實務兼具的歷程,也見證閱讀素養從熟悉的紙本,逐漸延伸到嶄新、更具挑戰的數位型態。
二○二二年十一月,名為OpenAI的科技公司公開一款AI線上聊天系統ChatGPT (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從科技圈引爆為全世界的關注。它以人類無法企及的速度,在大量訊息中進行統整摘要,以近乎人類對話的自然語法,回答各式各樣的提問、產出複雜的文本、編輯程式語言、製作與判讀影音圖像,讓科幻影片的情節走入生活日常。
ChatGPT的影響以全球為尺度擴及所有人,改變熟悉的一切,包括閱讀與教育。這轉變是機會或危機?該如何對應?
二○二二年中旬,我得知清華大學陳明蕾教授正計劃寫一本有關閱讀教育的書,滿心期待能早日拜讀。由於認識明蕾教授多年,深知她在學術上的研究厚實,並且多年主持大型國家級的閱讀教育計畫,持續與第一線老師交流與討論,我相信這本書會是學術研究與教學現場經驗融合於一體的重磅著作。
隨後我又知道整本書由好友丘美珍擔任共同作者,精心整理明蕾教授論述架構,仔細確認文字親切易讀,輔佐提綱挈領的篇章標題,因此更確定這本書在編輯上體貼讀者需求,支持有效學習的用心。直到收到全書書稿,我所有的期待都成真。
*紙本與數位閱讀素養並進
在書中,明蕾教授從核心問題開始,讓我們以「新文盲」為主軸,反思閱讀素養在過去與當前數位時代對個人的意義,以及與日俱增的重要性。
接下來將教出「優讀者」設為目標,以紙本閱讀學習為基礎,從老師最熟悉的課本出發,藉由學生的學習表現,校調老師在課程設計與教學引導的思考,重新定位老師在課堂上的角色。
最後以「優學者」來詮釋具備紙本數位閱讀素養孩子的表現,帶入紙本與數位資源相輔,問題探究與思考歷程共構,多文本與單文本並進的閱讀教學,並以多位老師具啟發與開創性的教學實例收尾。
閱讀全書親切溫柔的文字,像是聽作者敘述生活故事,卻處處有關鍵提點在其中,平衡知性與感性的閱讀需要,也讓我看見閱讀的繼往與開來。
當擁有知識不再是優勢,答案不是學習的終點,未來將是人工智慧與人類共存的時代。擁有持續在
閱讀與學習中優化自己的能力,成為一位優學者,將是必然的路途,而本書將引領我們邁向那新世界。
推薦序2
迎接閱讀教學新挑戰
林玫伶(國立清華大學客座助理教授、前台北市國語實小校長)
本書是陳明蕾教授與品學堂Podcast訪談合作集結的成果,將「雙閱讀素養」這個複雜的概念娓娓道來,文字深入淺出、平易近人,對於想了解雙閱讀素養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最佳選擇。
雙閱讀素養的「雙」是指紙本閱讀和數位閱讀,望文生義,很容易簡化或窄化其涵義。最常見的就是讓學生「有時閱讀紙本書,有時閱讀電子書」、「閱讀紙本書後,在線上進行測驗」、「用數位展示閱讀成果」等,形式上也許滿足了紙本和數位的「雙」,但對於要培養怎樣的閱讀素養,還需要加以琢磨。
本書第一部分描述了雙閱讀素養的What、Why和Where,立基於豐厚個人生命,在迎接數位時代來臨的此刻,由學校培養學生的雙閱讀素養,確實責無旁貸。但是該怎麼著手呢?
第二及第三部分進一步回應有關How和Who的疑惑,並提出教學建議。不同的是,第二部分特別強調,教學上必須先穩住紙本閱讀,因為在不同的載具與媒介上閱讀時,其差異絕不只是把紙張換成螢幕而已。
第三部分進入本書最核心的篇章,亦即如何把紙本和數位閱讀串在一起,教出會思考、勇於表達想法的優讀者。明蕾教授提出「多文本閱讀」是重要關鍵,對照我在學校現場的經驗與觀察確實相當符合:不論是做為由紙本閱讀邁入數位閱讀的橋梁,或是累積肚裡的墨水,以便在數位汪洋中有足夠的能力定位訊息,抑或是從解決問題的角度,也經常需要閱讀不只一筆的資料。多文本閱讀對於數位時代所需要的搜尋、評估與整合能力,舉足輕重。
五堂課的雙閱讀素養教學設計,則是本書送給老師的禮物。雖然許多老師也體察到培養雙閱讀素養的重要,但如何應用學理,因應不同年段、按部就班的實施教學,也是一大挑戰。本書提出「閱讀、理解、探究、整合、發表」五步驟的學習歷程,循序漸進幫助學生成為優讀者。
數位時代不只影響生活、文化與產業,也影響閱讀行為與思考歷程,就讓本書陪伴老師一起面對這充滿變化的世代吧!
【自序】
雙閱讀素養教學,給孩子生命豐盛的祝福
本書作者|陳明蕾
在日常生活中,從紙本、數位到周遭環境,我們很難脫離閱讀。
在文字訊息如此豐富的世代,閱讀對個體生命發展的影響,看似不明顯,但是在某些時候,卻又能感受到閱讀的影響力是如此明顯。例如幼兒牙牙學語之時,隨手翻過的繪本,似乎與他們的日常無關,但這看似漫不經心的「看」,卻會幫助累積識字所需要的符號覺識能力,也有助於詞彙能力的發展。
又例如成人每天從數位載具隨意讀過的各種訊息,似乎幫助多數人用更便利的方式了解時事訊息,但是,這些看似隨意推播而來...
目錄
自序 雙閱讀素養教學,給孩子生命豐盛的祝福
推薦序 從新文盲到優學者的閱讀旅程 黃國珍
推薦序 迎接閱讀教學新挑戰 林玫伶
Part 1: 新文盲誕生
01 雙閱讀素養,讓教與學重新定錨
雙閱讀素養是什麼?/按部就班習得雙素養/從紙本開始/形成問題的能力/一起學習雙閱讀素養教學
02 誰是新文盲?
新文盲誕生/說服科技、資料心理學、演算法/同溫層的魔力/民主的末日/單面向的人/擺脫無差別的閱讀
03 從學校開始 培養雙閱讀素養
搶在抖音YouTube之前,培養廣泛閱讀的興趣/數位時代的讀寫平衡
Part 2 教出優讀者|從紙本閱讀開始,奠基深理解
01 這個時代,還需要教紙本閱讀嗎?
螢幕劣勢效應/穩住紙本閱讀
02 紙本閱讀第一問:誰來教閱讀素養?
從量讀到精讀/從被動讀者變成主動讀者/從主動讀者變成自學者
03 紙本閱讀第二問:要教什麼?
找出學科概念之間的關係/用學生的眼睛看課本/先讓學生找出不懂的詞彙/讀出言外之意/找出段落之間的關係化繁為簡/找出相似的概念加以比較/分辨重點,找出支持重點的細節
04 紙本閱讀第三問:如何將閱讀教學融入學科教學?
漸進式的微調/讓學生自己引起學習動機/讓老師的角色轉型/讓學生參與設定自己的學習目標/用「評估學習目標」的學習單,開始與學生對話/試試從朗讀改為默讀/以一支筆來搭配默讀/進入小組共作提示重點/如何補充專家知識/更進一步區辨重點/學到各種讀重點的方法
05 文言文教學的領悟
自主閱讀的難處/如何教導學生自學
Part 3 教出優學者|紙本X數位閱讀,邁向深思考
01 運用多文本,往數位閱讀遷移
文本閱讀,以累積多元的關鍵字/中年級以上的教學地圖
02 從理解單文本,到理解多文本
「多文本閱讀」是雙閱讀素養教學關鍵/回顧「單文本理解」四層次/透過提問與評量,完成閱讀理解四層次/從「廣泛性閱讀」到「回應特定任務」的閱讀/閱讀理解之後,形成意見/優讀者並非偶然
03 眼動研究告訴我們的事
提供上位概念,有效啟動理解監控
每秒拍攝千張照片,看見閱讀軌跡/給明確的閱讀任務,讓主動投入具象化/用Hashtag標記支持系統,搭建自主學習鷹架
04 鍛鍊數位閱讀素養,關鍵在於「教思考」
對問題一探究竟
05 五堂課教學設計,體驗自主學習
五堂課的雙素養學習歷程/教學五步驟:「閱讀 、理解、 探究、 整合、 發表
06 教出優學者
孩子何時開始不再提問?/從跨學科的校本課程落地/有差別的閱讀/先學會單文本,多文本才學得會?這可不一定/老師可以造就孩子的不同
07 ChatGPT之後的教學策略
回應速度驚人,但需要事實查核/用ChatGPT幫助備課/用ChatGPT協助討論/創造個別化的差異教學/引導學生運用AI自主學習/個別化評量的配套方案
Part 4 直擊教學現場
01 程可珍、彭美慈老師 X 南一國語課本
從小學課文出發,五堂課鍛鍊雙閱讀素養
第一堂課 紙本閱讀1:評估/第二堂課 紙本閱讀2:增加一個文本,再次評估及整合/第三堂課 數位閱讀:評估和整合/第四堂課 讀寫平衡1:組織和呈現,清楚表達訊息/第五堂課 讀寫平衡2:組織和呈現,適當引用或改寫
02 吳韻宇老師 X 四步驟的數位平台任務
留白X共創,陪孩子進入華麗的思考冒險!
不恐懼也不過度期待/雙素養教學的樂趣/學生的數位能力不如想像中好/讓課堂有留白共創的空間/閱讀單篇數位文本的做法:鮭魚之亂
03 陳雅文老師 X 議題導向的新聞碳鍵
從T圖表達到光譜表態的思考探究課
第一堂課:T圖表達/第二~到第三堂課:討論發表/第四~到第五堂課:討論&光譜表態/追加的第六堂課:模擬法庭
04 陳珮汝老師 X 品學堂閱讀理解〈真實〉
從迷惘到迷人的數位學習進化論
從畢業專題開始的探究/讓孩子學他想學的
05 裘旼旼老師 X 彈性課程〈閱讀探險家〉
在差異中看見多元的閱讀設計課
為什麼課程需要設計?/取材時事,討論兩難抉擇情境
06 許慧貞老師 X 閱讀馬拉松
每天二十分鐘,小學生兩年讀完五十本課外書
07 朱元隆校長 X 全校三學年的自主學習
不談教導重引導,連「睡覺」都可以探究
說說你想探究什麼/實作之後起步/以輸出為導向的輸入/原來睡覺的學問這麼大/評量不限於考試
跋 意外的豐盛,真實的美好 丘美珍
附錄 雙閱讀素養教學資源分享&共備邀約
自序 雙閱讀素養教學,給孩子生命豐盛的祝福
推薦序 從新文盲到優學者的閱讀旅程 黃國珍
推薦序 迎接閱讀教學新挑戰 林玫伶
Part 1: 新文盲誕生
01 雙閱讀素養,讓教與學重新定錨
雙閱讀素養是什麼?/按部就班習得雙素養/從紙本開始/形成問題的能力/一起學習雙閱讀素養教學
02 誰是新文盲?
新文盲誕生/說服科技、資料心理學、演算法/同溫層的魔力/民主的末日/單面向的人/擺脫無差別的閱讀
03 從學校開始 培養雙閱讀素養
搶在抖音YouTube之前,培養廣泛閱讀的興趣/數位時代的讀寫平衡
Part 2 教出優讀者|從紙...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