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 一本最適合年輕學子與現代公民的生活教育讀本。
◎ 目前市面上題目最多元、涵蓋領域最廣泛的倫理思辨入門書。
◎ 本書討論沒有標準答案,只藉由漸進式的提問將現代人日常生活中隱含的倫理原則及現實衝突一一揭開,讓讀者進一步反思,在做各種決定時,內心秉持了哪些連自己都渾然不覺的衝突與價值判斷,又該如何進一步做出最好的選擇。
誰沒有雙重標準?你真的了解自己所做的每個選擇嗎?
我們所有看似瑣碎的決定,
加乘起來,就改變了整個世界。
│本書使用守則│
朱家安(哲學雞蛋糕腦闆、簡單哲學實驗室共同創辦人)╳ 林靜君(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副理事長)
│專文示範│
★ 假設對美國人民進行民調,請大眾列出生活中最重要的價值,分別在911事件前一天跟911事件後一天進行調查,「自由」與「安全」的優先順序是否可能有所變化?
★ 當你決定為病重親人插管,你該如何確定自己是在為對方延長生命,還是延長死亡過程?
★ 當我們支持在地商品、自產自銷,是否也可能傷害了地球遙遠一端的貧困生產者,讓他們失去脫貧機會?
★ 我們都被教導「打小報告」絕非好事,但我們有對偷雞摸狗的同事忠誠的義務嗎?如果他們的工作表現連帶拖累了我們的工作成果呢?
★ 假如安樂死不可能合法,有沒有哪種情況是你甘冒被起訴的風險也要協助他人死亡?你該如何確定自己真正承擔了足夠的責任?
★ 我們都知道身處公民社會,人人享有一定程度的言論自由保障,也清楚某些言論可能侵害人權。但言論讓人感覺不舒服,是否確實等於造成傷害?當某人的言論讓你覺得受到惡意侵犯,你認為你有同等權利讓對方不舒服嗎?
★ 一般說來,洩漏政府機密是違法的,但哪些時候我們可以接受破壞法律?
與其問「倫理哲學到底有什麼用」,不如說,
每個日常決定,背後都有不同的倫理思維在交互運作,缺一不可。
墮胎權╱動物與產品實驗╱好活VS.善終╱參加無聊聚會的可能好處╱不參與政治活動的後果╱多元成家╱商業競爭VS.弱肉強食╱該不該遵守法律╱髒手難題╱跟在地小農買農產品╱說謊時依循的規則╱懲罰小孩的比例原則╱書呆子V.S手機成癮症╱悲傷哭泣時該注意的事╱避免與危險動物接觸的責任╱該不該疏遠難搞親戚╱胚胎基因檢測╱受雇者的自由╱安樂死與自殺╱公開政府機密文件╱粗魯的言論自由╱拿閒錢來賭博╱男女同工同酬╱拒絕基改的代價╱全球暖化╱好人做壞事╱人類是萬物之靈嗎╱原住民的權利╱在匿名網戀中謊報身家╱合法用藥╱心理健康誰來判斷╱在第三世界國家出生的人們╱手機禮儀╱管教別人家的小孩╱性工作與色情素材╱預立遺囑╱談戀愛與一夜情╱在學校教宗教╱分攤社交費用╱假裝請病假╱社會正義╱社群媒體╱大學學費是否公平╱住家公共領域VS.私人空間
我們每天都在做各種決定,少數決定影響深遠,但大多數輕鬆瑣碎,它們或來自個人喜好,或社會潛移默化,箇中秉持標準也往往互有扞格。透過本書,劍橋哲學博士賽門.隆斯塔夫帶領讀者認識何謂「美好良善生活」,並進一步思考日常是建築在哪些框架之上,背後又有哪些倫理思維在交互運作。本書沒有標準答案,只有令人眼睛一亮的提問,是幫助人們進行哲學思辨與倫理教育,並將其進一步深化至日常的絕佳讀物。
│各界推薦│(按姓名筆畫排序)
小野(作家)
周威同(國立臺東女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公民教師行動聯盟發起人)
紀金慶(師大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徐茂瑋(麗山高中國文生命教育退休老師)
陳其正(醜爸、親職教育顧問)
陳清圳(雲林縣立樟湖生態中小學校長)
番紅花(作家)
蔡淇華(作家)
冀劍制(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
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
╱╱
本書不是一本索引,用來提供令人安心的指引。它的目的是帶領讀者展開哲學思考,把哲學的思考方式當成工具,幫助我們建立自己的價值體系,在人生中發揮定錨的作用。……讀者可以在共計九十六個題目的內文之後,慢慢咀嚼作者所附上的子題,如果感到一個人的思考難免有失周全,也可以直接拿這些子題去找人討論。(是的,就像兩千四百多年前的蘇格拉底那樣,為了追求知識與真理,到處找人討論!)
──林靜君(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副理事長)"
作者簡介:
賽門.隆斯塔夫 Simon Longstaff
劍橋大學哲學博士。澳洲「倫理中心」(The Ethic Centre)執行董事。賽門‧隆斯塔夫十六歲時因家貧輟學,十七歲時曾於澳洲北部的格魯特島擔任清潔工,日後才回到學校繼續學業,如今《AFR Boss》雜誌將他譽為「二十一世紀的真正領袖之一」。一九九一年,賽門‧隆斯塔夫接下「倫理中心」第一任執行董事迄今,此為一非營利性組織,目標是將道德議題帶入個人日常和職業生活。二○一三年,他因「透過促進管理體系和商業機構的倫理標準,改善了企業責任和哲學,為社區提供卓越服務」而獲頒澳大利亞勳章(AO)。二○一六年六月,他被任命為澳洲國立大學(ANU)的國家原住民研究中心名譽教授。除此之外,他亦曾擔任澳洲職業與應用倫理協會的首任主席,並曾為世界經濟論壇研究員之一。
譯者簡介:
馮奕達
專職譯者。政治大學歷史學系世界史組碩士。譯有《消失在索穆河的士兵》、《世界帝國二千年》、《大人的地圖史》、《全球史的再思考》、《帝國與料理》、《帝國城市》、《不曾結束的一戰》、《殖民之後?》、《獻給國王的世界》、《職人新經濟》等十餘書,以及若干談二戰東亞、戰後殖民地戰犯與日本去帝國化的論文。
章節試閱
前言
本書要談的是「如何活出完整的人性」。
就我們所知,人類是唯一不完全受到本能與欲望的鎖鏈所綑綁的物種。沒錯,我們會受到本能、欲望與情感的驅使。沒錯,我們的選擇經常受到環境所局限,而環境卻又不受我們控制──比方說我們的出身。不過,無論我們經歷什麼樣的局限,身為人類的我們都能「超越生物的限制」,舒展自己。簡言之,我們可以選擇採取與本能、欲望的要求相反的方式來行動。即便身處最為受限的範圍內,即便我們的選擇僅限於對所面臨的處境做出回應,我們還是有選擇。
這是了不起的事。
大自然的力量──風、潮水、地震等等──每每讓人類的力量相形見絀。然而,那樣的力量卻是盲目的、不加思索的。我們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型態也許更強壯、更快速、更有組織等等,可即便如此,牠們擁有的自由似乎卻達不到人類所享有的程度,無法憑藉行使有意識的選擇來形塑世界。
這種力量既能為善,亦能作惡。
那麼,我們該如何選擇?我們應該成為哪一種人?我們應該奉獻心力,去創造哪一種世界?一旦我們把「我們」這個代名詞替換成「我」,這幾個大問題就會變成非常個人性的挑戰:我該如何選擇?我應該成為哪一種人?我應該奉獻心力,去創造哪一種世界?
倫理學正是能幫助我們回答這些問題的哲學分支。倫理學同時也是一類很實際的哲學,因為倫理學關乎於我們的所作所為──也就是我們對他人,對整個世界的表現方式。
書中處理的多半是實際的倫理問題。不過,在探討問題之前,會先有一段文字來介紹若干重要而有用的觀念與理論。過程中,我將為各位引介一套整體的架構,這套架構適用於各個時代與各個文化,而且既能影響,也能解釋人類的選擇。架構的內涵則因脈絡而異──但架構本身仍保持不變。我還會解釋「實際考量」(practical considerations)為何是倫理反思的一環,而非某些人以為的、彼此互相獨立的活動。
當然,不見得每個人都會認同我所主張的「我們的選擇確實有其重要性」。比方說,有人相信我們對於「選擇」的經驗只是一種錯覺,而大自然與世界的命運皆掌握在神或諸神的手中。這些人裡面,有不少都認為自己必須做的唯一一項重大選擇,就是要不要順服於這些神聖存有的意志──透過先知與祭司留下的經典、啟示與格言所表現的意志。
除此之外,還有人主張:對於「自由意志」的體驗只是一種錯覺,一切若非預先(由神聖的意志)註定,就是由無止境的因果鏈所決定。
我固然可以根據神學、哲學與科學為立論點,做出支持自由意志屬實的主張,但這並非本書的目的。我寧可把自己的時間花在談談你我真實的共同經驗:我們是真有選擇,而且這些選擇確實能影響世界。
舉例來說,我相信那些選擇公開或傳播「復仇式色情」(revenge porn)的人,原本可以不要這麼做,因此他們必須為此造成的影響負責──包括其攻擊目標所做的任何自我傷害行為。我相信,假如我選擇購買一件五塊澳幣的T恤,我對於製作這件T恤的人所遭受的剝削就得負起共同責任──畢竟從價格來看,不難料到剝削存在。我相信,只要我撒謊,別人又根據我所提供的虛假資訊而行動,則我對任何造成的傷害都脫不了干係。
而我也同樣相信人類的選擇所帶來的正面影響。我相信我的購物選擇能對大公司施壓,從而打擊現代的奴役、動物虐待,以及環境破壞。我相信我選擇不使用塑膠袋的作法,有助於讓海洋更乾淨。我相信,尊重每一個人的內在尊嚴(intrinsic dignity)──縱使我對其他人所堅持的事物完全不贊同──可以讓社會更加文明。
*
我是透過古典文獻,尤其是柏拉圖的著作而認識哲學的;透過他的著作,我們才能知道蘇格拉底其人。我一開始與蘇格拉底相遇,是讀到他死前幾天的生活,讀到他遭到抽籤選出的男性公民審判團判處死刑。蘇格拉底遭到兩項指控:不敬神以及腐化青年。他做了什麼腐化青年的事?他挑戰了當時的習俗與信仰。他教導並鼓勵年輕人去質疑自己生活中與社會上的一切──而且要為自己著想,而非屈服並接受傳統或長輩的權威。
蘇格拉底跟指控、審判他的那些人一樣,都是民主制雅典的公民,而雅典是當時古代世界首屈一指的城市國家。
當我說雅典是民主政體的時候,我也應該指出:唯一一種有權投票,或是出於己意出席會議與法庭的人,是自由身的男子。女人與奴隸並未享有這種特權,小孩也沒有。即便如此,即便公民權如此受限,雅典人身處一個寡頭、國王與僭主當道的時代,仍然是民主改革的先鋒。
蘇格拉底嘲笑他的判官們,彷彿故意要他們給自己判死刑。他們從善如流。接著他堅持要完成處刑。柏拉圖描繪出一幅從容赴死的畫面,由毒芹帶來死亡。但實際場面恐怕沒那麼好看。
自從知道蘇格拉底之死,我就想知道更多他的生平。他是做了什麼,把大家得罪成這樣?他在哪裡做這些得罪人的事?還有,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蘇格拉底的生活有一點引起我的注意:他渴望在公共場所做實踐──通常是雅典的市場,希臘文寫作「agora」──也就是說,他把自己身為哲學家的角色與身為公民的角色結合起來。對他來說,去實踐哲學,就是作為公民的一環。
但我之所以對蘇格拉底感到入迷,一部分也是因為我在讀到柏拉圖的著作之前,早已發展出對生死這種「大哉問」的深刻關懷:我的母親瑪格麗特(Margaret)在我七歲時就過世了。這件事和她死時的情況至今仍刺激著我,稍後我會在書中更詳細討論。
第二件對我的哲學取徑帶來重大影響的事情,則是我少年時在澳洲北領地(Northern Territory)度過的時光。
我離開學校的時候才十六歲,沒有錢可以讀大學(當年沒有就學貸款)。十七歲生日剛過三天,我就前往澳洲北領地安海姆地(Arnhem Land)東邊的格魯特島(Groote Eylandt),到必和必拓公司(BHP)擁有的錳礦場展開「服務員」工作(清潔工的委婉講法)。
在那裡工作──受到阿寧第亞誇(Anindilyakwa)原住民,甚至是阿里揚古拉(Alyangula)和恩永嘉(Ndunga)礦工的照顧──徹底改變了我。阿寧第亞誇原住民教我看世界的方法,與我在家中與學校的所學大異其趣。我還發現自己跟卡車司機、消防員、機械工、礦工、廚師與清潔工的對話都富含意義。我學到的哲學並非是「知識分子」所獨有,而是人人都能實踐的。
正是我在格魯特島所打下的基礎,讓我把市場中的蘇格拉底想像成某種「知己」──儘管他天資聰穎,但我最希望的還是效仿他的人格與堅持。
離開格魯特島之後,我的生命變得根本無法預料。我讀了點法律,接著拿教育學位畢業,然後在學校教書。我戀愛,失戀,接著又戀愛。我結婚了。後來劍橋大學抹大拉學院(Magdalen College)收了我,而我從清潔工到哲學家的路也就此完成──沒有別人想像的那麼大躍進。
後來,倫理中心(The Ethics Centre,成立的頭二十五年稱為聖雅各倫理中心〔St James Ethics Centre〕)的工作機會出現了。我之所以深受吸引,是因為這份工作讓我有機會把哲學帶回街頭與市場──讓所有感興趣的公民都能接觸。
倫理中心已經完成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計畫。比方說,我們幫助士兵做好心理準備,面對對抗伊斯蘭國與蓋達組織等敵人的戰爭。我們在二○一八年那起「動比賽球手腳」(ball tampering)的醜聞後,深入檢討澳洲板球運動文化。我們幫助民眾釐清在生命終點前出現的艱難倫理選擇,並檢視某些案例中「根本不該把孩子生下來」的主張。我們舉辦了「危險思想節」(Festival of Dangerous Ideas)等活動,有成千上萬的人參加;我們也在偏遠的鄉間社區舉行小型聚會,有時候甚至只有幾個人參加。
蘇格拉底的理念正是繫著上述一切的一條金線:「經檢證的人生」(examined life)是人類最好的一種生活方式,而人人都能接受這種檢證。
有鑑於此,我寫了這本書。我意在鼓勵人們深入了解、從事哲學。儘管我會清楚表示我個人的意見,但我志不在鼓吹,也不為勸誘。正好相反,我想邀請你檢證、挑戰我的看法,以及這些看法所根據的理由。
書中討論的主題範圍相當廣泛。不到浩瀚的程度,只是廣泛而已。我徵求過別人的意見,問他們對什麼感興趣,或是覺得什麼對日常生活有其重要性。當然,我漏掉了一些明顯適合的主題;想必有人會這麼對我說。幸好這種書可以在網路上延續其生命,隨著時間增加段落,以填補缺漏。
書中處理的大多數主題會引發嚴肅的問題。有些問題的份量之重,甚至值得專門為此寫本書。但我選擇盡可能簡短,像大家說的「直指核心」。我的目標不在平息爭議,而在引起反思與討論。我不打算幫「美好」生活寫手冊,而是提供地圖的依稀輪廓,在起伏的地形中引路。每個人都可以走出自己的旅程,在自己生命的駕駛座上找到自己的路。
我在書中表達的觀點,不盡然能支持我以前在其他場合、其他時候表達過的看法,這是很有可能的事。事情本來就該這樣:我們都會變,而現在說的這些就是我目前的想法。我要強調,這些想法屬於當下,只要有更好的論證、新的證據等等,都可以做修正。就像蘇格拉底,我對於「無知」感到自在。
哲學家不是什麼稀有品種。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尋求智慧之人。我們不見得只能這樣或那樣。生而為人同時是個美妙卻又難以應付的挑戰。我們可以把挑戰中的某些元素擺到一邊,也可以選擇擁抱它們。
如果你打算讀下去,歡迎你來做我的旅伴。對整體哲學──特別是對倫理學的可能性保持開放。這種態度不見得只能是你所作所為的一部分,也可以是你之所以是你的一項特質。
==問題開始==
這個部分所探討的主題,是從倫理中心成員、參加危險思想節等活動的人,以及同事熟人製作的初步建議清單中選出來的。
這些主題涵蓋了「嚴肅性」的完整光譜。倫理學不應該只討論特定類型的事件;正好相反,我們應該了解倫理的面向與你我有更全面的過從──甚至連我們生活中最平凡無奇的一面都能看出倫理。正因為如此,我才會選擇處理從墮胎到行動電話禮儀等各種關懷──鮮少會列進同一張清單的議題。
我所說的可能有一大半會是分歧的來源。有些條目可能會被人斥為太過不值一提或過於明顯。我願意接受這樣的批評。本書不打算為困難(或簡單)的生活問題提供權威式的指引,而是意在促成反思和討論。何況,有些對某人來說顯而易見的事情,對另一個人來說可能就是天啟,這種情況之頻繁實在令我印象深刻。
未來我或許會架個網站,讓大家可以在上面新增主題,針對別人應該考慮些什麼提出自己的看法。這麼說來,本書不過是個開始。
公民對政府的責任
有個政府部會首長得意地告訴我,說每個人都是他的「老主顧」。他期待我會覺得受寵若驚。我告訴他,我不是老主顧,而是個公民。他則答說實際上沒什麼差別。
民主政體中,公民是所有治權最終的權力來源。他們跟政府閣員的關係不是用交易來定義的。他們的權力不會因為他們使用政府的服務而有所增減。這在民主政治權力等式中是個固定項。
政府的存在不應該只是為了滿足公民的需求,更要為他們的福祉服務。因此,政府必須用比購買者與供應者更廣闊的角度來看待這種關係。反過來說,公民的責任則有遵守法律(在良心的範圍內)、為政府營運所需的經費帶來貢獻(透過繳稅與關稅)、參與民主協商過程(至少要現身投票)且了解情況而有能(透過教育等等)。如此一來,公民才能在私人領域中對美好社會的創造與維繫有所貢獻。
跟我說話的那位閣員確實是個好人。他人很誠懇,但他搞錯了:公民絕不只是政府的老主顧。
問題
政府似乎掌握所有權力,這會讓它們產生一種掌管一切的感覺,因此可以規定它們跟公民之間關係的本質。對民主體制來說,這是一種錯覺。所有的權力終究來自公民,畢竟掌控憲法的是公民,而憲法又是所有權力最終的基礎。那麼,公民對政府有什麼責任呢?
明確來說:
◆ 你對政府及其公民之間的關係有正確的認知嗎?
◆ 你是否盡你該盡之事,以配得上身為公民的榮譽呢?
◆ 你會試圖讓政府對其權力之運用負責嗎?
◆ 身為公民,你是否認為提供良好服務就是政府對你的全部責任呢?
墮胎
有些「試金石」主題可以讓家人與社會嚴重分裂為不同陣營,甚至彼此敵對。墮胎就是其中之一。我對墮胎議題的關注來自個人經驗。當我還是小男孩時,我母親面臨選擇:一邊會嚴重危害自己的健康,而且很可能致死,另一邊則是生下我那尚未出世的弟弟。她在一封寫給姊妹的信上說:
我今天得回去看〔某某〕醫生,他說得很清楚,除非中止懷孕(而這代表孩子一定會死),不然我要不是自己死,就是受到永久性的傷害,最後會讓我終身殘廢。你可以想像我現在有多苦惱。我真的覺得,要是我允許中止,我會無法原諒自己,但我又必須考慮〔我先生〕和我的三個孩子。我還開始想,事實上我有沒有權利自殺呢?
找到這封信的時候,我已經在倫理中心工作很久了。我在中心最早的工作之一,就是設立倫理電諮(Ethi-call)服務,是個我母親在與自己的掙扎搏鬥時或許可以來尋求幫助的地方。但對她來說為時已晚。最後她選擇生下孩子,而她也在一年又一天之後過世。不過,她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自己的決定沒有任何不安。我的弟弟安格斯也活了下來。
多數關係到墮胎的決定不會是在「母親的生命」與「未出生的小孩」之間做這麼可怕的選擇。通常這個問題直接關係到的是女性對自己身體的控制權。不可否認,對於希望懷孕的人來說,懷孕是一段豐富而滿足的體驗。但為了孕育一條生命而提供一個人的身體,這必須是出於自由選擇,否則就是不公平的重擔。
對於墮胎的主要反對,來自主張胚胎──而且是任何胚胎──都有生命權的人。這種主張常常跟宗教信念有關:所有生命都是神的禮物,因此人類沒有權利取走生命──無辜的生命自然不在話下。墮胎因此成了一種謀殺的形式。這種主張相當新穎:以前都認為直到一個人出生為止,這個人才算存在。任何尚未出生的胚胎確實都有可能存活,但這不表示胚胎是個人──而「人」這個詞是用來指具備完整道德權利與責任的存有。其實直到近年來,尚未出生的孩子都不可能遭到謀殺,因為法律不認為他們是個人。當然,法律容許例外,但這一點也在變化。
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科學與神學皆然)可以駁斥「人自受孕的那一刻便存在」的看法。雖然人類的生命可說是起於卵子受孕的那一刻,但受精卵還需要幾天才能著床,細胞才能充分分化,進而確立某種本體的身分。也就是說,有這麼一段時間是你不可能把「人格」賦予一個胚胎的。從神學觀點來看,由於甫受精的卵子情況並不穩定,若全能全知的存有在某個祂知道註定會消逝的胚胎中植入靈魂,那將是殘忍而無意義的舉動。然而,在懷孕過程中確實有個胚胎發展為胎兒的時間點,獲得某種身分與維繫生命的可能性也愈來愈高。這才是實際做選擇變得困難的時候。
「思想實驗」確實有可能測試人們對於這個主題確切的想法。哲學家兼教育家萊絲莉.坎諾德博士(Dr Leslie Cannold)便以此作為她博士論文研究的一部分。她跟幾位自認為「支持生命權」或「支持選擇權」的女性合作,請她們想像可以利用一種稱為「體外發育」(ectogenesis)的方式,讓胎兒在人工子宮中發育,然後問她們是否支持這種方式。原本的假設是論辯中的兩造都會同意。支持生命權的女性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保住未出世孩子的生命。支持選擇權的女性也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掌控自己的身體。誰知結果出爐,這兩組女性都拒絕同意。
坎諾德博士發現,許多支持生命權的女性要求的不僅是讓未出生的小孩活下來:她們還要求懷孕婦女「承擔責任」,並且在懷孕所帶來的結果中體驗生活。支持選擇權的女性要求的也不僅是拒絕承擔不願生下的孩子,她們還堅持就算孩子以其他方式生下來,別人也無法成為其父母。換句話說,在有關墮胎的倫理地位爭議中,兩種立場的擁護者都懷著原本公開主張以外的理由。類似的議題經常都是這樣,看穿爭議的表面、找出真正為爭議提供動力的是什麼,才是要緊事。
最後,以為女性想到墮胎的情境多半都會感到沮喪的想法是錯的。許多人表示自己離開診所時感到開心、如釋重負,覺得能掌握自己的生命。她們並不悲傷。
首要原則是,是否進行墮胎的決定權應該完全屬於女性──根據充分的認知與良知行事。沒有別人比她更得承受這個決定,因此必須由她來做決定。我父親就是採取這種立場。他充分了解決定權終究屬於我母親。
問題
假如胚胎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成為人類小孩生下來的話,女性主宰自己身體的權利是否優於這個胚胎的權利呢?
明確來說:
◆ 有沒有哪個值得信任、不偏不倚的人能讓你尋求建議?
◆ 要在懷孕的哪個階段下決定?愈早做決定,胚胎就愈不容易發育到咸認具有獨立身分的程度。(先前提到,某些宗教〔尤其是羅馬天主教〕並不認為靈魂會自動置入每一個成長中的胎兒體內。畢竟我們很難理解一個全知、全能、全善的神怎麼會把一個靈魂擺進某個已知不會有未來的存有中。)
◆ 在決定中止懷孕或決定保住小孩的時候,你有受到任何壓力嗎?
◆ 是否有其他人也擁有合法的權利,是必須與之商量,作為你決定的一部分呢?
◆ 你是否能接受你的決定?回答「是」並不會減輕你感受到的情緒重擔,但長期而論,知道你為自己做的是對的決定,將能為你帶來力量。
成為政治人物
曾經,一位公民最崇高的志向,就是在自己社會的政治生活中扮演某個角色,藉此為這個世界「帶來不同」。然而近年來政治人物若非遭人汙衊,至少也為人嗤之以鼻。
如今許多參選的人都來自主要政黨,出身閣僚、工會與政黨職員之列。也就是說,多數早已是政治圈的人。這一點加上政黨若干啟人疑竇的舉動,例如透過私人關係追求公權力,都讓政治人物的聲望大跌。確實,整個政治圈日益受到質疑(至少在西方自由民主國家是如此),民粹型反政治人物(populist anti-politicians)正掌握大權。
對於政治活動地位的衰落,其中一種回應方式是新型態公民參與的出現──包括運用公民陪審團,讓一般人可以對公共事務做出充分認知的決定。不過也有其他選擇,例如整個社會的跨領域代表或許有可能發揮民意代表的作用。身為代表的人必須有所犧牲,尤其是犧牲與親朋好友相處的時間。政治需要專業。但我們公民要是不願意服務,就沒有什麼立場抱怨。
問題
假如政治讓眾人失望了,你我是否有責任成為解方中的一部分?期待政治圈外的眾人自願從事一段時期的公職,這種想法是否合理?
明確來說:
◆ 若你不參與貴國政治活動,你是否情願接受後果?
◆ 與親人和個人生活有關的代價是否太高?
◆ 有其他方式能帶來改變嗎──除了競選公職以外的方式?
◆ 假如你有機會影響未來,你對如何成就美好社會是否有明確的理念?
多元成家
多元家庭愈來愈常見,分居、離異的個人覓得新伴侶,且願意接納前一段關係中出生的孩子為家人。只是事情不見得一帆風順。比方說,大家都知道繼母面臨許多問題。但不僅於此,像是女兒會要求離婚的父親參加自己二十一歲生日派對時不要帶自己的新伴侶。
科學在人工協助生殖領域的進展,加上民眾愈來愈能接受同性伴侶彼此相愛、對彼此忠誠不下異性伴侶的事實,都讓家庭構成走向新的前沿──同性伴侶能組成穩定的家庭,可以由雙親之一或代理孕母受孕生子,或是收養。
問題
假如有一邊的家人反對另一邊的家人──例如,前一段婚姻的孩子拒絕承認雙親的新伴侶或繼手足,你會如何應對?要是親人或許因為宗教,或許因為文化因素(比方說)反對離婚,因此否認新混合式家庭單位的合理性,該怎麼辦?
明確來說:
◆ 你有權將自己的倫理標準加諸於他人身上嗎?
◆ 假如根據你的標準,在評估他人的家庭組成時,其組成是個人生命特徵所帶來的結果,而這種特徵是他們無法控制的──例如性傾向,這幾乎不是個人可以選擇的事情──把這種個人生命特徵考慮進來是否公平?
◆ 在特定的家庭組成中,是誰承擔代價,又是誰獲得好處?
◆ 你認為在混合式家庭結構中是否有責任階序?血一定濃於水嗎?
◆ 對於家庭結構,生活中處於父母主導、影響的孩子缺乏實際的選擇,他們的意願是否因此值得多一分重視呢?
◆ 假如女兒拒不允許父親帶新伴侶到自己的派對上,這種情況能求得妥協嗎?比方說,雖然有點卑微,但是否可以同意新伴侶參加某些派對,而非所有派對?假如無法讓步,哪一方的主張比較有理?例如,如果是女兒的慶祝場合,她是否能合理期待自己的意願獲得優先權?
小孩子與科技
每當面臨新科技,人類都有一種在恐懼與熱情間劇烈擺盪的傾向,當孩子暴露在這些強大的改變力量下時就更是如此。原因不難理解。一般人認為孩子生活經驗有限,人格僅部分成形,大人因此擔心暴露在不好的影響下,恐怕會為孩子的發展留下永久的傷痕。
前車之鑑俯拾皆是。印刷術發明後廣為流傳的書籍就讓人警惕。當時的人尤其擔心小孩子會暴露在危險的想法之下,在工作等有實際意義的活動中分心,面臨連大人都得提防的技術所威脅。這是擔心過了頭,但有一部分擔憂保留在「書呆子」的印象中──以讀書為樂的孩子恐怕會逃開運動比賽與其他形式的身體發展,他們可能會整天待在自己房間,把「頭埋進書裡」,不在乎別人、也不在乎跟自己有關的外界。
感覺不陌生吧?你只消把「書」這個字給刪掉,再填上「iPad」,現代拼圖就完成了。
或許人們當年對小書呆子的擔心是對的,或許我們今天對「iPad呆子」也該一樣擔心。一般而言,我們都認為孩子若是能在身體、心理、社交、信仰與智識方面的經驗都有廣泛接觸,對他們的發展才最好。不過,主張均衡發展可是跟主張只有其中一種輸入(電子的那種)具有危險本質是不一樣的。
或許「究竟給孩子接觸什麼才是好的」──無論其平台形式──才是比較好的問題。回來談書,有些書顯然不適合孩子。比方說,色情小說就是一種極端,但其他著作恐怕對特定年齡的孩子也不見得合適。假如你要認真考慮這種論點的話,就必須著眼於脈絡。比方說,有些童話非常暴力,但故事的幻想背景卻讓孩子能得到教訓,卻不至於受到多少傷害。某些宗教文獻,甚至是荷馬史詩《伊利亞德》(Iliad)與《奧德賽》(Odyssey)裡面的故事也有一樣的情形。簡言之,相對於孩子的經驗,當故事顯然愈接近孩子體驗到的「真實世界」時,對他們的危險也會成比例放大。
線上遊戲與類似的娛樂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來評估。它們是否適合特定年齡層,得端視其脈絡,以及「接觸電子相關事物如何影響對待真實生活處境的態度」的最新研究證據而定。
別忘了,一旦虛擬實境(一種試圖模糊,最終消弭模擬〔電子〕與真實〔類比〕之間區隔的科技)的可得性提升,審慎評估的必要性也會隨之增加。讀書的孩子還可以靠減少想像來保護自己,但體驗虛擬實境的孩子則是完全暴露其中。高度真實的虛擬實境不同於電視或電影(這兩者當中的故事講述,跟孩子的世界實際發生的事情明顯有別),使用者減少想像以調整其體驗的能力,會遭到開發者的程式決定所凌駕。這是決定性的差異。
問題
孩子的雙親如何確保他們接觸的是健康的電子媒體,且有助於其整體福祉?
明確來說:
◆ 你的孩子天賦如何?感受力如何?
◆ 你是否以電子裝置充當某種數位保母,讓你的孩子無暇他顧、安靜不吵,好讓你從持續的投入中釋放?
◆ 必要時,你是否有能力監看、控制你的孩子所能接觸的數位內容?
◆ 你是否確定你的孩子能接觸的內容適合他的年齡?
◆ 你是否考慮過虛擬實境可能的影響?
◆ 你是否試圖確保你的孩子在生活中,以一種平衡身體、心理、社交、信仰與智識方面的方式發展?
前言
本書要談的是「如何活出完整的人性」。
就我們所知,人類是唯一不完全受到本能與欲望的鎖鏈所綑綁的物種。沒錯,我們會受到本能、欲望與情感的驅使。沒錯,我們的選擇經常受到環境所局限,而環境卻又不受我們控制──比方說我們的出身。不過,無論我們經歷什麼樣的局限,身為人類的我們都能「超越生物的限制」,舒展自己。簡言之,我們可以選擇採取與本能、欲望的要求相反的方式來行動。即便身處最為受限的範圍內,即便我們的選擇僅限於對所面臨的處境做出回應,我們還是有選擇。
這是了不起的事。
大自然的力量──風、潮水、...
推薦序
【本書使用守則1】
思辨讓你頭好壯壯考試一百分◎朱家安
兩年來大考作文越來越入世,這造成一些同學和老師的困擾。
以二○一九年為例,大學學測國文寫作考「國中小應該禁止含糖飲料嗎?」議題,國中基測寫作測驗考「青銀共居」。這對國高中教育來說都是挑戰,因為國文課本和傳統作文課都少見論說文,並且這些大考論說題目都要求學生回應實際社會議題。然而,論說是重要的表達能力,而能夠回應實際社會議題,則是民主社會公民捍衛自己權益的前提。作文題目的調整,並不是噱頭花招,而是讓大考更能測驗學生身為公民的基本能力。
我跟一些一線教師討論上述「教育難關」,他們認為這顯示了傳統國文教學的範圍限制:有些學生在作文測驗表現不好,甚至無法應要求在時間內寫出完整文章來闡述自己的想法,這並不是因為他們的詞彙量不足、文法不好、古文讀不夠多,而是因為他們沒有想法。他們平常沒有習慣思考社會議題,這讓他們缺乏下列關鍵能力來完成文章:
• 在社會現象中發現問題
• 把問題整理成可以處理的樣子
• 發想或尋找解決方案
• 評估解決方案
• 把上述思考過程整理成別人讀得懂的樣子寫下來
不難看出,這些能力之所以有意義,不只是因為它們可以協助你搞定大考作文,更是因為要是少了它們,你大概很難說自己是有觀察力、思考力和溝通能力的人。要嘗試培養這些能力,《為什麼你這樣想,他那樣做?日常倫理學的思辨與解答》是很好的入門,這本書提供近百則道德議題,每則議題有一到兩頁的簡短介紹概述常見論點或考量,也附上延伸問題。
方便的思辨練習題
身為哲學和批判思考講師,在我看來,書中格式對思辨練習非常友善,有很多方便實行的方法:
1. 讀完概述
2. 想想自己的想法
3. 以這些想法面對問題,看看自己能否說出個所以然來。也可以對自己比較有感的問題,寫個100-300字的回應
這是做得到的。下面是我給自己二十分鐘,讀完〈撫養孩子〉一節,並選擇作者提供的一個延伸問題,寫出來的練習短文:
Q. 你如何劃分可以接受與不可接受的教養作法?
孩子也是人,適用於一般人權的保護應該都適用於小孩。所以,除非有辦法說明為什麼家長有這些特權,否則我們應該接受家長不能對小孩做違反人權的事情,然而,家長能對小孩做的事情,明顯比陌生人多。這些特權背後常見的理由,來自家長對小孩的法律義務,以及家長養育小孩的事實。我們大致上可以同意家長分配小孩房間、決定小孩要上什麼托兒所和小學,以及當大家都在家的時候決定晚餐要吃什麼。不過我們可能無法同意家長用毆打的方式教育小孩,阻止國高中的小孩談戀愛,或者強迫小孩和自己接受同樣的宗教。值得注意的是,如同作者在〈撫養孩子〉裡提到的,家長往往有強烈願望,要讓孩子接受自己既有的文化,而這常常意味著小孩得要祭祖和上教會。對於這樣的家長,我認為我們或許可以想一個問題:你希望你的小孩在多方嘗試、自己想清楚之後自願選擇你認同的文化,還是希望小孩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經由強迫灌輸來成為接受你價值觀的人?如果你認為前者顯示的人生比較有價值,可能會盡量避免各種強制手段,並對小孩的其他計畫保持開放。
參照上述提問和書中內容,你可以看出作者如何提供有意義的資訊和論點,來讓讀者快速理解議題,並藉由具體的問題,來啟動思考。掌握了具體的問題意識,從自行反思出的結論,讀者也可以更加理解,自己在各種議題底下的立場長得如何。
像上面這樣,每天或許只要花二十分鐘,就可以鍛鍊思辨和表達,不只國高中生受用,教師、上班族、自由工作者也一樣。
跟上時代的議題討論
除了以學習來說很實用,《為什麼你這樣想,他那樣做?日常倫理學的思辨與解答》的另一特色是從議題到意見都廣且新。他談動物實驗,談多元成家和網路霸凌,甚至也討論一群朋友出去玩,能不能有輪流請客的規範。作者談色情素材,除了言論自由與傷害,也討論A片可能改變人對性的期待和看法,這些看法取自十九世紀的哲學家約翰‧彌爾,也取自幾十年來現代女性主義的進展。從這本書,讀者可以一次看見經時間淬鍊的哲學結晶,以及當代學者的新洞見。
作者介紹的意見你未必都同意,也不需要全都同意,但不能否認,這些都是社會上確實有人支持的說法,如果你同意,也許有一天你需要站出來捍衛,如果你不同意,也許有一天你需要站出來批判。縱使全書包含的議題如此廣泛,假設你是明年要考學測的高中生,現實來說,我們大概不能這本書直接「猜中」你明年對遇到的學測寫作考題。然而,關注社會議題累積的不只是對個別議題的知識,也是理解問題、分析結構和評估解決方案的能力,投注時間心力養成後,這些能力會陪你一輩子,和你一起面對人生中大小事情。
【本書使用守則2】
用哲學,為人生定錨◎林靜君
二○○七年,我在伊朗旅行時,滿心期待得以見證伊斯蘭社會中的一項重要措施──查詢電話。這並不是像台灣一○四查號台那種提供機構或商家電話查詢的服務,而是讓伊斯蘭教徒在生活中遭遇疑似與教義衝突的事件時,得以尋求諮詢、確認應對之道的諮詢服務;畢竟,可蘭經的內容就是一套生活規範。
多麼實際的巧思啊!有了這樣的電話查詢服務,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產生如下困惑時,就有個可以信賴的諮詢對象了:「要是再考不好就會被爸媽嚴懲,可是聽說這次的題目很難,可以寫小抄嗎?」、「實在無法接受某長官╱同事的某言行舉止,該明講請他改善嗎?講了好像會破壞工作環境的和諧╱倫理,但是不講又難以繼續相處╱工作……」、「環保餐具不停推陳出新,有了不鏽鋼吸管以後立刻出現證據證明不鏽鋼的製程並不環保,於是,玻璃材質、矽膠材質,植物萃取材質接力上市!該怎麼做才是真環保?」
「可以嗎?應該嗎?怎麼做?」這些問題充斥日常生活。在哲學上,他們被稱為倫理議題。本書作者賽門‧隆斯塔夫對於「倫理」提供了簡明易瞭的定義:倫理關乎我們所做的每一個決定,其中包含「價值」、「原則」和「目的」。而本書也花了相當篇幅,從何謂「價值」談起,說明價值的選擇可以多元,且其重要性的排序往往因人而異。
我們鬆了一口氣,知道可以同時堅持數個價值,不必追求擇一而終。但是,對於自己在諸多事件中的價值排序是否一致?以及我的排序原則為何?我們恐怕得要好好想一想,才能避免內心的道德衝突,產生無所適從的無助感。也就是說,我們得要有一套倫理架構,好接聽自己的諮詢電話!
因此,本書不是一本索引,用來提供令人安心的指引。它的目的是帶領讀者展開哲學思考,把哲學的思考方式當成工具,幫助我們建立自己的價值體系,在人生中發揮定錨的作用。所以,在讀完作者的序文,理解了何謂倫理議題,並且掌握到進行倫理思考的決定性面向(價值、原則與目的)之後,讀者並不需要依照章節順序閱讀,而可以自由地選擇最有感的題目,看看哲學家提供了哪些思考的線索。
以〈動物福利〉與〈動物與產品試驗〉這兩個恰好被排在一起的題目為例。作者首先描述未經思考時,人們往往如何看待動物的意義,繼而分析當今包括學界與動保團體對於此議題的思考取向,最後呈現目前的困境。緊接在每個題目的內文之後的,是數個子題。透過思考這些子題,我們可以一點一點地釐清自己的立場:「除了使用動物之外,是否有適合的替代方案?」、「我們跟動物的界線該畫在哪兒?我們關心螞蟻的方式,應該跟我們關心貓或狗的方式一樣嗎?」
讀者可以在共計九十六個題目的內文之後,慢慢咀嚼作者所附上的子題。如果感到一個人的思考難免有失周全,也可以直接拿這些子題去找人討論(是的,就像兩千四百多年前的蘇格拉底那樣,為了追求知識與真理,到處找人討論!)。
由此可知,先思考子題也是適合本書的閱讀方式。在進入作者的論述脈絡之前,先檢視自己既有的立場,把作者當成對話對象,在閱讀內文的過程中,嘗試反問作者:「所以你的意思是?」、「你如何確定你的論點?」、「關於此,還有其他論點嗎?」接下來,除了找人討論之外,更可以自行搜尋更多資訊,來解決心中的疑惑,同時幫助自己做出判斷、建立價值排序。
誠如作者所言,個體以及社會,乃至國家,很可能受到時局等因素的影響而微調價值上的排序。這並不致於產生倫理矛盾,只不過,當這樣的狀況發生時,我們必須知道自己為何而調。總而言之,倫理議題由於牽涉我們所做的每一個決定,所以是我們必須時時有意識地對它們進行反思的生命議題。
除非打算邁向哲學學術工作,否則,我們大可以輕鬆地把哲學視為一種工具,它讓我們知道如何思索重要議題,卻並不給予標準答案。因為,正如蘇格拉底所說的:「我所知道的是:我什麼都不知道。」既然經過思考、對話與論辯後,我可能發現更接近真理的事實,那麼,推翻過去的信念,修改自己的觀點便是合理且必要的。
【本書使用守則1】
思辨讓你頭好壯壯考試一百分◎朱家安
兩年來大考作文越來越入世,這造成一些同學和老師的困擾。
以二○一九年為例,大學學測國文寫作考「國中小應該禁止含糖飲料嗎?」議題,國中基測寫作測驗考「青銀共居」。這對國高中教育來說都是挑戰,因為國文課本和傳統作文課都少見論說文,並且這些大考論說題目都要求學生回應實際社會議題。然而,論說是重要的表達能力,而能夠回應實際社會議題,則是民主社會公民捍衛自己權益的前提。作文題目的調整,並不是噱頭花招,而是讓大考更能測驗學生身為公民的基本能力。
...
目錄
【本書使用守則】
思辨讓你頭好壯壯考試一百分│朱家安
用哲學,為人生定錨│林靜君
前言
走進倫理學
‧蘇格拉底
‧人類選擇的結構
‧價值觀
‧人做選擇的脈絡
‧道德
‧倫理生活
‧四大哲學傳統
‧向前行
問題
公民對政府的責任
墮胎
收養
年老
酒
動物福利
動物與產品實驗
死之將近
參加無聊活動
成為政治人物
多元成家
犯法
商業倫理與個人倫理
商業倫理與環境
購買在地產品
購買有機產品
欺騙
小孩子與管教
小孩子與科技
選擇學校
同事與忠誠
哭泣
危險動物
難搞的親戚
丟棄多餘電器
胚胎基因檢測
服儀規定
雇主與雇員
符合倫理的購買行為
倫理與購物車
安樂死與自殺
家庭類型
自取食物
資訊自由
言論自由
未來的世代,我們的責任
賭博
性別與工作場所
基因改造生物(GMOs)
全球暖化
敦親睦鄰
好人做壞事
百工斯為備
無家可歸
人類與其他動物的關係
非法下載
澳洲原住民與特別權利
網路約會
開玩笑
合法用藥
說謊
婚姻
心智健康
遷徙與國界
行動電話禮儀
對朋友的義務
別人家的小孩
為人父母:要還是不要?
用職場信箱寄個人信件
寵物
色情素材與賣淫
授權書與訂立遺囑
大眾運輸
撫養孩子
難民與尋求庇護者
關係瓦解
宗教與文化權利
獎勵孩子
談戀愛與一夜情
校務基金與學費
科學與技術
訂公道價
性行為
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
一個屋簷下
社交時攤錢
「假病假」
社會正義
社群媒體:是好是壞
對惡行直言不諱
代孕
永續性
避稅
在學校教宗教
考試與高等教育入學
為老人家著想
市場與專業人士
給小費、議價與做善事
在第三世界國家旅行
大學學費
真相傷人
不想要的禮物
投票
職場同事的社會行為
職場霸凌與騷擾
職場禮儀
結論
【本書使用守則】
思辨讓你頭好壯壯考試一百分│朱家安
用哲學,為人生定錨│林靜君
前言
走進倫理學
‧蘇格拉底
‧人類選擇的結構
‧價值觀
‧人做選擇的脈絡
‧道德
‧倫理生活
‧四大哲學傳統
‧向前行
問題
公民對政府的責任
墮胎
收養
年老
酒
動物福利
動物與產品實驗
死之將近
參加無聊活動
成為政治人物
多元成家
犯法
商業倫理與個人倫理
商業倫理與環境
購買在地產品
購買有機產品
欺騙
小孩子與管教
小孩子與科技
選擇學校
同...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