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茂生是臺灣史上最重要的教育哲學家及思想家之一。然而,他所留下能充分表達其思想體系的文章並不多,至今也未曾有將其文章集結成冊的專書問世。本書摘選七篇林茂生寫於日治時期至二戰結束後不久的著作與演講記錄稿,盼能補足此一思想史上的遺憾,讓世人更進一步理解其生平、思想以及兩者之間的互動。所選文章不僅具有代表性,也深具歷史意義,從中亦能看出林茂生在西方哲學、基督教信仰及日本儒學這三方面的學術涵養,且精通漢字文言文、日文、英文、德文、臺文羅馬字、臺文漢字等各種語文。為了彌補收錄其文卻仍難以呈現林茂生思想全貌細節之遺憾,本書特邀歷史學者及哲學學者從不同的視角來理解他身為知識分子的公共參與,以及身為一位學術研究者的心智生命。對想深究臺灣思想史、現代化乃至民主化的讀者來說,本書既能讓讀者親炙林茂生本人的書寫,又能從文字當中經歷一個具有歷史縱深並兼顧內外生命展現之視野。
作者簡介:
【主編者簡介】
葉亭葶
早稻田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早稻田大學東亞國際關係研究所招聘研究員。曾任國史館簡任協修、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與近代史研究所訪問學員。對於臺灣人認同問題、國際政治史,尤其是東亞史有著濃厚興趣,研究領域為現代臺灣政治史、臺日關係史、臺獨運動史。
葉浩
英國倫敦政經學院政治哲學博士,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曾任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專長西洋政治思想史、政治哲學、國際政治理論。長期投入臺灣的哲學普及化工作,為哲學星期五、臺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的核心推手。
吳冠緯
德國波鴻魯爾大學東亞學系博士候選人。潛讀當代歐陸與東亞思想史。合編著作有《廖文奎文獻選輯》。
作者序
編者序
葉亭葶(中正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葉浩(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本書是繼《洪耀勳文獻選輯》、《廖文奎文獻選輯》之後,臺灣哲學百年論叢的第三本書。摘選了七篇從日治時期至二戰結束後不久的林茂生著作與演講紀錄稿。
林茂生,字維屏,號耕南,1887年(清光緒13年)10月30日出生於臺南府城。父親林宴臣(1859-1944,後改名為燕臣)為清朝秀才。1898年林燕臣受邀教導英國長老教會的傳教士們學漢文和臺語,同年由巴克禮牧師(Thomas Barclay, 1849-1935)為他施洗為基督教徒,之後更到臺南長老教會中學(下稱「長老教中學校」)任教。1903年林茂生進入長老教中學校就讀,因成績優異,教會資助其前往日本留學。1916年獲得東京帝國大學文科大學哲學科學士學位,是臺灣第一位獲得東京帝國大學文學士之人。回臺後,到母校長老教中學校教授英文,並擔任教務主任一職。1926年8月,出任臺灣總督府臺灣高等商業學校教授一職,並同時兼任臺灣總督府商業專門學校教授。
1921年,為推動臺灣人的文化啟蒙運動,蔣渭水成立了「臺灣文化協會」。林茂生不僅擔任「臺灣文化協會」評議員,更在「臺灣文化協會」舉辦的各講習會中任講師。由於日本當局忌憚林茂生的影響力,特設一在外研究員之缺,讓林茂生以公費赴美留學,進而遠離臺灣。林茂生於1927年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師從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門羅(Paul Monroe, 1869-1947),於隔年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再於1929年11月獲得博士學位,是第一位擁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頭銜的臺灣人。林茂生於1930年初返抵臺灣後,先回到母校長老教中學校服務,同年5月奉派到臺北高等商業學校任職,但仍留在長老教中學校擔任理事;1931年轉任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工業學校教授一職,教授德文、英文。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林茂生不僅任「臺灣慶祝國慶籌備會」的主席團主席,更在10月10日於國慶大會上發表演講;也於10月25日在臺北公會堂以省民代表身分上臺致詞。同時,也與陳旺成等人共同創刊了《民報》,任社長一職。之後更受聘為臺北帝國大學的接收委員,並於改制後的國立臺灣大學任文學院教授及代理院長一職,最終卻在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中失蹤、遇難。
相較於時事評論與雜文,林茂生在其六十載的歲月中留傳下能充分表達其哲學體系的第一手著作或演講紀錄並不多,本選輯盼能讓其著作及演講重現世人面前,所選之各篇文章不僅具歷史上之意義及代表性,且從中亦能看出林茂生有著西方哲學、基督教文化及日本儒學三大思想傳統之學術涵養,並精通漢字文言文、日文、英文、德文、臺文羅馬字、臺文漢字等各種語文。
首篇選文〈王陽明的良知說〉是林茂生以日文著作的東京帝國大學畢業論文。此文比較了當時日本思想界兩大主流研究—陽明學與康德哲學,彰顯出林茂生深受當時日本文化氛圍的薰陶。〈社會之進化及學校教育〉則是1924年連載於《臺灣日日新報》的文章,以臺文漢字撰寫。1924年是總督府准許中學籌募學校基金的首年,身為長老教中學校校務基金代表的林茂生,為募得學校基金四處演講。此文揉雜達爾文的進化論,說明教育、辦學的重要。《日本統治下福爾摩沙的學校教育——其發展及有關文化之歷史分析與探討》(Public Education in Formosa under the Japanese Administration: A Historical and Analytical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Culture Problems)是林茂生1929年取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哲學博士的論文,以英文撰寫,曾被翻成日文。本書節錄最能展現其教育哲學的末兩章,以饗讀者。
〈宗教心理學講座〉是林茂生探討將心理學方法(客觀實驗與主觀推論)用於研究宗教學研究的演講,特別提及當時仍屬新穎的Pavlov古典制約實驗與心理學內省方法,該演講由蘇天明記錄。〈基督教文明史觀〉則發表於《臺灣教會公報》,從1933年開始連載6期,剖析基督教文明的特質。〈新臺灣話陳列館.序〉是1933年12月開始,向民眾介紹當時日語、英語等外來語傳入臺灣後,展現在舊臺灣話的新詞與概念,譬如「團結」、「陳情」、「口座」等,此系列是林茂生為《臺灣教會公報》撰寫的新專欄,本書僅收錄該專欄開始前所發表的序言。以上三篇全以白話字(臺文羅馬字)所著。最後〈祝詞〉是林茂生在戰後以漢字文言文所寫之文章,表達出對於脫離殖民統治、臺灣「光復」的雀躍之情、對美好未來的期待及想為臺灣付出的心願。
另外,附錄中選取了兩篇1946年《民報》的社論,第一篇社論〈對臺灣大學的期待〉,雖無法確定多大程度出自社長林茂生之手,但作為團隊中唯一臺大教授且長期關懷臺灣教育之人,其中所提及之內情與不滿,應是反映了林的所思所想。而〈一年間的回顧〉則批判執政當局,恐怕是他三個月後遇害的導火線。收錄這兩篇,是為了讓讀者更理解時代背景、忠實呈現本書導言、解說論文所提及的脈絡。
本書也邀請到歷史學前輩周婉窈教授與哲學界新秀游立安博士撰寫了兩篇導言,分別從林茂生身為一位知識分子的公共參與,以及身為一位學術研究者的心智生命進行研究。這兩篇文章提供了讀者一份相當好的導引,以深入淺出方式讓讀者理解,無論作為一個歷史人物或哲學研究者,他仍是此時的臺灣人應當關切並值得研究的議題。希冀這兩篇以外在行動為經、內在思想為緯的導言,能提供讀者一個具有歷史縱深並兼顧內外生命展現的視野,來掌握林茂生及其書寫。
當然,一個更為立體的林茂生也意味著,那既允許人們從不同的角度來研究,也更能將某些此前尚未被突顯的層面呈現出來。因此,本書收錄三篇學術論文,作為「解說」,以證實之。日本京都大學駒込武教授〈林茂生論「帝國主義」與「殖民地」——以語境中的同盟—對抗關係為焦點〉一文,從帝國殖民與臺灣民族主義間的複雜關係,分析林茂生思想的系譜,觀點新穎。更與過去臺灣學者鄭喜恆教授主張林茂生主要受美國實用主義普世價值的影響,各異其趣。駒込老師的巨著《「臺灣人的學校」之夢——從世界史的視角看日本的臺灣殖民統治》(《世界史のなかの台湾植民地支配——台南長老教中学校からの視座》),奠定了其為日本學界研究林茂生的第一把交椅的地位。此次駒込武教授所著的〈林茂生論「帝國主義」與「殖民地」〉進一步對林茂生博士論文做出「補遺」。政治思想學者蕭育和博士〈解殖的政治教養——林茂生與「福爾摩沙民族」〉從民族自決、語言認同、文化與政治現實等不同面向來探討民族的疆界。表面上,這篇文章討論的是日本殖民時期臺人的歷史困境,但事實上,該文對於當代臺灣面臨之挑戰亦有重要啟示。而林茂生究竟為何會消失/喪命於二二八事件,一直是臺灣史學界關注的焦點之一。東亞史學者葉亭葶教授〈出師未捷身先死——因理想而喪命的臺灣教育哲學家〉從林茂生畢生追求的教育之夢切入,分析林茂生惹怒當局,招致殺身之禍的主因,提出一個與以往研究不同的解釋;同時提供了一個視角,用以理解當時臺灣人知識分子從歡迎「祖國」到批判/反抗「祖國」的原因與過程。
以上三篇學術論文,一方面彌補了林茂生留下著作甚少的遺憾,一方面也充分展現了不同世代及不同學術領域對他身為一位深度鑲嵌於歷史脈絡當中的哲人之多元詮釋。更重要的是,這三篇文章也各自從書寫者獨特的關懷角度,以扎實的史料及學術文獻回應了兩篇導言當中的提問,包括林茂生思想的發展及內涵,哲學與行動之關聯性,乃至最後的可能死因。總而言之,上述原文譯粹橫跨不同歷史時期與政治轉折,透過不同語言探討各種哲學主題。書末收錄之研究論文則呈現觀點差異等多元解讀。盼能藉由本書管窺林茂生哲學的豐富意涵,雖難免未盡全貌,卻是未來探索其思想體系的重要之窗。
編者序
葉亭葶(中正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葉浩(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本書是繼《洪耀勳文獻選輯》、《廖文奎文獻選輯》之後,臺灣哲學百年論叢的第三本書。摘選了七篇從日治時期至二戰結束後不久的林茂生著作與演講紀錄稿。
林茂生,字維屏,號耕南,1887年(清光緒13年)10月30日出生於臺南府城。父親林宴臣(1859-1944,後改名為燕臣)為清朝秀才。1898年林燕臣受邀教導英國長老教會的傳教士們學漢文和臺語,同年由巴克禮牧師(Thomas Barclay, 1849-1935)為他施洗為基督教徒,之後更到臺南長老教會中學(下稱「長老教中...
目錄
臺灣哲學百年論叢總序/洪子偉
編者序/葉亭葶、葉浩
審訂者與譯者簡介
導言一 林茂生的生、無法知道的死,以及臺大的路/周婉窈
導言二 民主及多元文化教育的向望——林茂生的理念與實踐/游立安
林茂生文獻選輯
王陽明的良知說
社會之進化及學校教育
日本統治下福爾摩沙的學校教育——其發展及有關文化之歷史分析與探討(節錄)
宗教心理學講座
基督教文明史觀
新臺灣話陳列館.序
祝詞
附錄
解說一 林茂生論「帝國主義」與「殖民地」——以語境中的同盟—對抗關係為焦點/駒込武
解說二 解殖的政治教養——林茂生與「福爾摩沙民族」/蕭育和
解說三 出師未捷身先死——因理想而喪命的臺灣教育哲學家/葉亭葶
林茂生生平及著作
索引
臺灣哲學百年論叢總序/洪子偉
編者序/葉亭葶、葉浩
審訂者與譯者簡介
導言一 林茂生的生、無法知道的死,以及臺大的路/周婉窈
導言二 民主及多元文化教育的向望——林茂生的理念與實踐/游立安
林茂生文獻選輯
王陽明的良知說
社會之進化及學校教育
日本統治下福爾摩沙的學校教育——其發展及有關文化之歷史分析與探討(節錄)
宗教心理學講座
基督教文明史觀
新臺灣話陳列館.序
祝詞
附錄
解說一 林茂生論「帝國主義」與「殖民地」——以語境中的同盟—對抗關係為焦點/駒込武
解說二 解殖的政治教養——林茂...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