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最後,我才知道,他從來不屬於我。
海明威:「要是這次諾貝爾文學獎頒給美麗的作家伊薩克.狄尼森,我會更高興。」
◇ 狄尼森逝世50周年紀念,正式授權全譯本
◇ 與安徒生兄弟齊名,最懂得說故事的丹麥國寶級才女作家
◇ 《麥田捕手》中,叛逆、苦悶的霍爾曼藉來排遣情思的小說
◇ 1985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遠離非洲》原著
她天真、執著,為愛勇於出走至非洲,
只是愛情如此易滅,婚姻成為孤獨的開始——
有時候,在農莊十分寂寞,
靜靜的黃昏,鐘面上的時光一點一滴流逝,
我的生命彷彿也跟著時光一寸一寸溜走,
但孤寂之中,我一直感覺到土著沉默、幽暗的存在,
與我的存在,如同兩架飛機比翼翱翔,
彼此的聲響迴旋呼應。
女人在此地接連失去兩位曾想倚靠一生的男人,
卻在即將離開非洲之際驀然察覺,
關於愛的歸所,原來,她早已覓得。
丹麥人最鍾愛的才女作家——伊薩克.狄尼森的自傳作品
二十世紀最詩意而內斂的文字
作者輕巧地隱身在故事裡,以恬靜筆觸將非洲十八年的見聞,與風土民情化作美麗而動人的文字——我們看不出她困頓的日常、心繫的戀人、糾纏終生的病痛——她只想好好說完屬於自己的故事,用魔棒般的筆觸,將非洲生活的點滴化作一幕幕讓讀者縈迴神往的奇幻時刻。
作者簡介:
伊薩克.狄尼森 Isak Dinesen, 1885-1962
伊薩克.狄尼森是男人的名字,她的本名是凱倫.白列森(Karen Blixen)。她躲在好幾個筆名後面:奧休拉(Osceola)、皮耶.翁德里塞(Pierre Andrézel);朋友則喚她作坦妮或塔妮亞。偉大的心靈皆是雌雄同體:她是他,他也是她。
凱倫出生在丹麥的貴族世家,在哥本哈根、羅馬、巴黎學習藝術,是個出色的畫家,在巴黎念書時,還學了一身好廚藝。日後,特別是在著名的短篇故事〈芭比的盛宴〉中,讀者可以看出她將美味的領略,化作人生的體悟。
她愛上了堂哥,但這段得不到回應的愛,讓她決定遠離家園,與堂哥的攣生兄弟芬尼克白列森結婚,到非洲展開新的生活。然而,丈夫婚後不改風流倜儻,只顧到處游獵,對金錢沒有概念,留她一人經營咖啡莊園,獨自背負日益沉重的債務。
她四十六歲那年,世界的咖啡市場崩盤,凱倫失去事業、情人,無奈回到丹麥,頓時孑然一身。她為了逃避二次世界大戰的紛亂,繭居故鄉寫作,沉浸在非洲的舊日時光好忘卻現實的傷痛。她處事向來神祕低調,直到《遠離非洲》在歐美文壇引起轟動,她的身影才浮現舞台。凱倫散發的貴族風采讓同時代的海明威、卡波特、導演奧森.威爾斯仰慕不已。
她死後葬在丹麥宏斯特(Rungsted)。丹麥人尊她為國寶級作家,與安徒生兄弟齊名。丹麥的郵票以及紙鈔50克朗上,都印有她美麗的肖像。今日在肯亞的奈洛比近郊,有一社區蓋在狄尼森以前的莊園上,以她為名。
她承接的是一股消逝的文學傳統,一種將故事娓娓道來的藝術。她是《一千零一夜》裏故事說不停的少女,調製故事的靈藥,令時間在如幻似真中推移。她以英文、法文、丹麥文寫作,著有《傳奇故事七則》、《遠離非洲》、《不朽的傳說》(收錄〈芭比的盛宴〉)、《再見非洲》等。
譯者簡介:
黃宇瑩、劉粹倫
兩人是台大歷史系的同班同學。因為都很喜歡《遠離非洲》,所以一起把這本書譯完,希望讀者也能品嚐到狄尼森文字的詩意。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袁瓊瓊、李貞德、張娟芬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在1954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後,曾在《紐約時報書評》上寫道:「今天要是獎項是頒給美麗的作家伊薩克.狄尼森,我會更高興。」
卡波提(Truman Capote)大讚:「如果你還沒讀過《遠離非洲》,快去讀,這是本世紀最細膩優美的書!」
厄普代克(John Updike):「本世紀最獨特和華麗的文學個性,很有個性的女性,格律嚴謹、文采斐然,作品隨著她本人低調的亮相,令她鮮明的形象更加引人注目。」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狄尼森的作品在當代文壇獨一無二。」
《老虎的妻子》作者蒂亞.歐布萊特(Tea Obreht):「讀過狄尼森的作品,我才漸漸懂得文字的溫度,寫作不再只是衝動或少女的浪漫情懷,而是一種說故事的藝術。」
《過得還不錯的一年》作者葛瑞琴.魯賓(Gretchen Rubin):「超級好看,談的就是一種淡淡的幸福……值得一讀再讀。」
名人推薦:推薦|袁瓊瓊、李貞德、張娟芬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在1954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後,曾在《紐約時報書評》上寫道:「今天要是獎項是頒給美麗的作家伊薩克.狄尼森,我會更高興。」
卡波提(Truman Capote)大讚:「如果你還沒讀過《遠離非洲》,快去讀,這是本世紀最細膩優美的書!」
厄普代克(John Updike):「本世紀最獨特和華麗的文學個性,很有個性的女性,格律嚴謹、文采斐然,作品隨著她本人低調的亮相,令她鮮明的形象更加引人注目。」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狄...
章節試閱
導讀
笑到最後的人
袁瓊瓊
一九三一年,凱倫‧白列森回到丹麥。一般人生命中的重大事件,於她,已經全部發生過了:她結了婚,離了婚。與情人同居,與情人分手。流產兩次。身患梅毒。 長年汞中毒。剛結束了經營不善的咖啡種植事業,同時在返回家鄉之前,才處理完分手情人的喪事。她已經破產,身無分文,而書稿「七個奇幻故事」還求售無門。
這一年,她四十六歲。
我不知道一般人,沒有凱倫的意志的普通人,在這樣的境遇下會如何思考如何面對。凱倫的做法是給自己取了個伊薩克‧狄尼森的筆名,繼續寫作。「伊薩克」在希 伯來文的意義是「笑」。在這種時刻,所有一切棄她遠去,前途茫茫未卜,凱倫要自己大笑。這或許不單是嘲弄命運的意思,更多的,或者還有給自己打氣,不認 輸,和某種殘酷的好奇:她觀看自己的生命,充滿興致,好像在對上帝說:「已經到了這個地步,我看看你還能怎麼對付我!」
她的這種對生命的好奇,一切的生命,別人的,自己的;是她所獨有的,一直延續到晚年。看她的老年照片,風華已逝,乾枯瘦弱,但是眼神慧黠靈動,甚至顯得淘氣。那個老人的身軀裡藏著個孩子。如果不是身體糟到極點,她想必還會「作」點什麼。
「作」這個字,是南方口語。有點「無事生非」,「故意」,「找麻煩」,甚至「損人不利己」的意味,類似目前常用語裡的「整」字。我母親是南方人,小時候挨罵,她總是說:你就是要「作」。凱倫這一生,至少前半生,她活生生就是個「作女」。
她出生於一八八五年。家中富裕。父親是「政治家與作家」,在她十歲的時候上吊自盡,之後她才發現他患了梅毒。當年梅毒算是絕症,無法可治,到末期病毒侵噬腦部,人會發瘋。凱倫的父親可能是懼怕這個結局,所以提前結束自己的生命。
她由母親撫養長大,環境優渥,所以小小年紀就周遊列國,在法國和瑞士念書,學的是藝術。在二十世紀初期,許多女性的婚姻還是由家庭中的長輩決定的,中外皆 然,而且成婚年齡極小,而凱倫二十八歲才結婚。大概和她父親不在有關,這就缺乏一個有權勢的力量來主導她。凱倫一生,雖然一直被目為卓越的女性代表,但是 她沒有什麼叛逆性,很容易對權威臣服,甚至對於權威,某個強大的,完全掌控的力量,她不但仰慕,並且渴求。
她的婚姻可以說是建立在這種頭腦不清楚的渴求上。她愛上了她的遠房表兄。這個感情的起點,據說跟他父親一段未完成的戀情有關。幾乎像少女漫畫。年輕的時 候,她父親跟皇室的某位成員相戀,但是女方家長不同意兩人結合,之後各自婚嫁。這位表兄就是那位公主的後代。凱倫跟父親命運一樣,但是這次拒絕她的不是對 方家長,而是表兄本人。面對拒絕,凱倫做了奇妙的選擇,她嫁給這位表兄的雙胞胎兄弟——布魯‧白列森。
沒有任何資料提到布魯跟他的雙胞胎兄弟是不是長相一模一樣,不過想必是肖似的。凱倫給自己找了個代替品。某方面來說,甚至凱倫起初愛上的那位表兄也是代替品,他是凱倫父親未完成戀情的象徵,而凱倫要承襲父親去「完成」它。
電影《遠離非洲》裡,梅莉史翠普飾演的凱倫對布魯說:「看在錢的份上,你可以娶我。」而布魯回答:「你不過是想作男爵夫人。」我覺得他們的關係不會是電影裡演的那樣,那不是交換婚姻,交換太不浪漫了。除了奇妙的無限好奇心,凱倫另一個特點就是浪漫。
布魯‧白列森其人,其實不像電影裡演的那樣無足輕重和無趣。他是瑞典籍,世襲男爵。為凱倫的作傳的多諾森說:「他人緣極佳,善良、風趣,精力充沛。」唯一 的缺點大概就是多情。他沒法讓自己只屬於一個女人。凱倫在寫給親友的信裡描述他,在自己生病或受傷的時候,他會照顧她,替她洗澡、按摩。而且在非洲,他是 唯一帶著老婆去狩獵的獵人。他的帳棚裡有雙層床,總是和凱倫睡在一起。他和海明威也是朋友,據說海明威小說中某些人物的原型就是他。
一九一三年十二月,攜帶大批精美瓷器與家具的凱倫乘船從那不勒斯赴非洲的肯亞,她腦海中所編造的故事大概有點像中國歷史裡的「公主和蕃」;一個身份尊貴的女人(她事實上也是貴族)遠嫁到異鄉,之後改變了當地的風土和人民。
但是,事實和夢想,尤其是憑空編造的夢想,永遠是有距離的。
布魯‧白列森要到非洲經營農場,凱倫於是跟著去了非洲,帶著娘家支援的一大筆錢。但是抵達非洲後,發現布魯改變主意,決定種咖啡。這個不智的決定,導致凱 倫在十七年後破產。而這十七年中,咖啡園一直沒有收起來,像個無底坑一樣,不斷的吸取凱倫家族的財富,直到把所有資源吃乾抹盡。
然而,上天對「財富」的定義和世間不一樣。凱倫散盡家財之後,帶了另一筆更為豐厚的財富回到丹麥,那就是她在非洲十七年的經歷。她的臣服,她的被傷害,她的榮耀,她的屈辱,她的病痛;以及她的擁有和她的失去。奇妙的是,當失去之後,她才真正開始擁有。
漢娜·鄂蘭在《黑暗時代群像》一書中,有一章專談凱倫。依據鄂蘭的說法,凱倫原先並無意成為作家。她二十出頭發表了處女作,「大家鼓勵她繼續寫下去,但她 立即決定不再寫了。」在二十世紀初,女性成為公眾人物並不適當,因為「公共領域的光線過於刺眼」。但是回到丹麥之後,這是她唯一的謀生技能,某種程度,凱 倫沒有選擇。
她的《七個奇幻故事》後來在美國出版,這是她使用伊薩克‧狄尼森這個筆名的第一本書。這時她已經快五十歲了。這本書廣受好評。之後她花三年時間完成《遠離非洲》,在五十二歲出版。距她離開非洲已經六年。
狄尼森自述:「對於被固定在某個陷阱中有一種本能的恐懼。」稱之為陷阱,是因為「任何一種職業都會在生活中被指派為某個確定的角色,成為陷阱,遮蔽了生活 本身的無限可能性。」雖然兩度得到諾貝爾獎提名,但是狄尼森顯然依舊不願意成為「確定的角色」,她總是稱自己為「說故事的人」,迴避作家這個名銜。
她在《遠離非洲》書裡,也自比《一千零一夜》裡的說故事的山魯佐德;那個聽故事的男人便是丹尼斯‧芬奇—哈頓。這個人物,在影片中,由勞伯瑞福主演。
狄尼森自己在小說裡對芬奇—哈頓描寫的實在是太少太少,而且,實話說,不大看得出兩人之間有親密關係。如果好萊塢沒拍成電影,至少我,可能會一直認為狄尼森對芬奇—哈頓只是「非常欣賞」而已。書裡對他的描繪,或理解,甚至不如她寫她的非洲僕人法拉。
丹尼斯‧芬奇—哈頓其人,白芮兒.瑪克罕在《夜航西飛》裡寫過他,稱他為「非凡的驕傲的丹尼斯‧芬奇—哈頓」。出書的時候,芬奇—哈頓已經過世,她著墨不多,全是讚譽:
「丹尼斯是個從未有過豐功偉績的偉人。儘管他只不過是斷續在非洲住了幾年,却已贏得了最優秀白人獵手的盛名。他有一副爲英國體育界稱羨的體 格,也曾是名一流的板球手。他是個學識淵博的學者,却比沒受過教育的男孩更不懂賣弄。就像那些滿腦子想著人性弱點與千帆過盡後産生厭世情緒的人,丹尼斯同 樣會對人類深惡痛絕,却在亂石間發現詩情畫意。丹尼斯是那道拱門上的拱心石,別的石頭則只是生命。」
感謝網路,什麼都找得到,所以也看到了芬奇—哈頓的照片。他人瘦長高大,有點禿頭。不過年輕時候是美男子。相貌很古典,容長臉,鼻梁細峭,薄嘴唇,典型撒克遜種族的臉。他一手握拳頂住下巴,微微帶笑,在傾聽什麼。或許狄尼森講故事的時候,面對的就是那樣的表情。
回到一九一四年。凱倫來到非洲,成為咖啡園的女主人。但是,立即,她發現自己從丈夫身上染到了梅毒。她回丹麥治療。那年頭,青黴素還沒發明,治療梅毒主要 靠水銀,不但外用而且內服。水銀就是汞。我們現在都知道汞是有毒性的。少量或許影響不大,不過凱倫晚年一直困擾於汞中毒,看來她使用汞不但時間長,量大約 也極大。
回丹麥時,凱倫的病應當是治好了,但是猜想又染上了。因為她和丈夫並沒分開,如果依舊有床笫之事,被二度傳染是有可能的。六年後她才與丈夫分居,又四年才離婚。離婚主因可能是已經和芬奇—哈頓在一起,並且懷了他的孩子。
她為芬奇—哈頓兩度懷孕,孩子都沒留住。孕婦如果有梅毒,孩子很容易流產。事實上亦有捕風捉影的說法,認為丹尼森的奇幻想像力,多少跟後期梅毒有關。這個揣想至少表明她為梅毒所苦的時間,延續了很久。
她與芬奇—哈頓的分手,或許也與無法生育有關。芬奇—哈頓是貴族,需要子嗣來繼承爵位。一般說法是芬奇—哈頓不要她生孩子。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之所以不 要,或也是一種疼惜,總不能讓凱倫一直流產吧。總之,一九三一年,非洲的農場已經到了無可挽救的地步,必須變賣。凱倫要回丹麥,而芬奇—哈頓不願意離開非 洲。兩人協議分手。分手的過程非常平和,書裡寫得很清楚。並不像電影演的那樣「離情依依」,其實兩個人心裡大約都多少有數,日後可能也不大容易相見了。就 在凱倫收好行囊準備離去之時,芬奇—哈頓墜機身亡。
這部分的描寫,如果完全屬實的話,給人感覺是芬奇—哈頓的選擇。不好說他是自殺,不過他知道這是適合死亡的日子。他在一次大戰時就是飛行員,飛行技術高超。凱倫無數次坐他的飛機橫越非洲上空,而這次她要同行,芬奇—哈頓拒絕了,且也沒有理由。
他在草原上俯衝,之後墜毀。終年四十四歲。於死亡,這其實也是美好的年齡,衰敗尚未開始,而成熟已到了頂點。
凱倫把自己的情人葬在非洲。如果芬奇—哈頓不死,這個故事不可能完整。她帶著永遠不會再變化的記憶和情感寫下《遠離非洲》。
如果不是咖啡園破產,如果不是梅毒讓她流產,如果在非洲的生活無憂無慮,如果她和芬奇—哈頓生活美滿,白頭偕老,世界上可能不會有伊薩克‧狄尼森的存在。
一九五九年,凱倫七十三歲。她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來到美國。在全美藝術文學研究所年會上作了一次演講。她在演講上講了一個故事,關於一個中國皇帝。
這位皇帝年幼即位,但是一直由大臣攝政,當皇帝長大可以治理國事的時候,大臣把一個戒指交給他。大臣說:「我在這個戒指上刻了一句話,尊敬的陛下或許會覺得它有用。在勝利、凱旋和獲得榮譽的時刻,您都應該讀一讀它。」
戒指上刻的話是:「此亦有盡頭。」
狄尼森說:「這句話不應該理解爲:似乎淚水和歡笑、希望和失望,都消失在虛無的空間中。它告訴我們的是,一切在結束之時必然完整。」「即使我們說的是我們自己。我們中的每個人心中都一定能感覺到:我的生活,這獨特的東西,是多麽的豐富和奇妙。」
這是凱倫‧白列森對世人最後的話語。兩年後她過世。從她的書籍,以及最後幾年的生活中,我們可以相信,她是笑到最後的人。
導讀
笑到最後的人
袁瓊瓊
一九三一年,凱倫‧白列森回到丹麥。一般人生命中的重大事件,於她,已經全部發生過了:她結了婚,離了婚。與情人同居,與情人分手。流產兩次。身患梅毒。 長年汞中毒。剛結束了經營不善的咖啡種植事業,同時在返回家鄉之前,才處理完分手情人的喪事。她已經破產,身無分文,而書稿「七個奇幻故事」還求售無門。
這一年,她四十六歲。
我不知道一般人,沒有凱倫的意志的普通人,在這樣的境遇下會如何思考如何面對。凱倫的做法是給自己取了個伊薩克‧狄尼森的筆名,繼續寫作。「伊薩克」在希 伯...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