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海要好,我們才會一起好!
成為槳,這就出發遶島~~
一群海人與浪共舞的福爾摩沙海岸巡禮,守護藍色國土!!
「會勇敢出海的不是『勇士』,而是『普通人』。 唯有普通人像相手蟹那樣降海繁殖的群體意志,才能創造『怎麼可能』的大規模遷徙。」—— 吳明益
「黑潮島航」是距離15年前的「福爾摩沙遶島」行動,再次對臺灣海域的總體檢。
過了這些年,我們身邊的海域和地景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湛藍水面之下是鯨豚及各種海洋生物的家,當陸域的過度開發、空氣汙染、垃圾和缺乏管制的漁撈行為造成海中生態系統的崩毀;棲地喪失、誤捕混獲使野外族群的存續受到威脅,甚至面臨滅絕的危機……
「海好嗎?」對於臺灣周遭「藍色國土」現況的擔憂與焦慮,就這樣伴隨著十多年來如影隨形的遶島傳說,讓「黑潮人」決定順應來自海洋的深切召喚,再一次策劃了島嶼航行的壯遊行動。
《黑潮島航》由吳明益、張卉君等具影響力作家、攝影家、插畫家合著,耗費16天環繞臺灣海域,以獨特的航行日誌形式,書寫對於海洋、生態和島嶼的深度省思。
※
林懷民(雲門舞集創辦人)
林冠廷(台客劇場導演)
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邵廣昭(黑潮基金會董事)
柯一正(導演)
柯金源(公共電視新聞部製作人)
徐承堉(湧升海洋創辦人)
夏曼‧藍波安(海洋文學家)
童子賢(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
~~~~~~~~~~~~~~~~~~~~~~~~~~~~~~~一致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推薦語
「臺灣的主權海域是陸域面積的1.6倍,然而,多數國人對此十分陌生。黑潮的島航集結科學、文學、藝術的紀錄,豐厚了臺灣人對於「藍色國土」的視野,喚起人們和政府對海洋保育的重視。個人在參與島航的過程,更深刻感受陸域活動對海洋生態的巨大衝擊。大海是生命的起源,無數生命的家園,也是供養人類的糧倉,如今卻成了最大和最終的垃圾場,該是行動改變的時候了。」──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讓我像個隨行者且啟發我新層面感受的閱讀經驗。」──柯一正(導演)
「人與大海的關係該如何書寫?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描述自己跟海洋的連結,會是什麼?《黑潮島航》已幫我做了註解!」──柯金源(公共電視新聞部製作人)
「海洋是恩賜、是禮物,海洋也是包容的母親。臺灣徜徉在海洋中,但看似近,其實遠。你跟我跟他,其實都不曾深刻了解我們的母親!讓《黑潮島航》帶我們試著去親近一下臺灣的母親。」──童子賢(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
作者簡介:
吳明益 現任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有時寫作、畫圖、攝影、旅行、談論文學,副業是文學研究。 著有散文集《迷蝶誌》、《蝶道》、《家離水邊那麼近》、《浮光》;短篇小說集《本日公休》、《虎爺》、《天橋上的魔術師》、《苦雨之地》,長篇小說《睡眠的航線》、《複眼人》、《單車失竊記》,論文「以書寫解放自然系列」三冊。曾六度獲《中國時報》「開卷」年度十大好書,《Time Out Beijing》「百年來最佳中文小說」、《亞洲週刊》年度十大中文小說、臺北國際書展小說大獎、臺灣文學獎圖書類長篇小說金典獎、金鼎獎年度最佳圖書等。 作品譯為多國語言,並獲法國島嶼文學獎小說獎(PRIX DU LIVRE INSULAIRE)、日本本屋大賞翻譯類第三名,並入圍曼布克國際獎(Man Booker International Prize)、法國愛彌爾•吉美亞洲文學獎(Prix Émile Guimet de littérature asiatique)。 張卉君 來自山城埔里,然後愛上海洋;別名「洪亮」晃蕩於東岸黑潮。 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碩士,現任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海上鯨豚解說員。曾任美濃愛鄉協進會生態聚落文化研究員、莫拉克災後獨立報導人;曾獲葉紅全球華人女性詩獎、花蓮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海洋文學獎、鳳凰樹文學獎等獎項,並著有《黑潮洶湧》、《台灣不是孤單的存在》、《記憶重建:莫拉克新開災誌》等書。 陳冠榮 東華大學中文所畢業,研究專長為甲骨文。喜歡書寫、拍照、聽故事,因緣際會成為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解說員以及蘇帆海洋文化藝術基金會的志工教練,現為東華大學兼任講師。參與部分編採、攝影提供,著作有《遇見花小香:來自深海的親善大使》、《海有.島人》、《台灣不是孤單的存在—黑潮、攝影、歲時曆》、《海的未來不是夢》、《黑潮漂流》等書。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黑潮」,一道由南往北流經臺灣東部的北赤道洋流,造就豐富的海洋生機,象徵臺灣永不止息的生命力。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Kuroshio Ocean Education Foundation,KOEF)於1998年成立,為臺灣第一個以「海洋」為內涵的非政府非營利環境組織,最初以鯨豚調查任務為開端,多年來以「關懷臺灣海洋環境、生態與文化」為核心理念,耕耘海洋議題、環境教育與科學調查,期待透過各類型海洋環境教育傳達並實踐保育理念,讓海島子民們親近、認識,進而守護環抱我們的美麗海洋。 黑潮關心環境 針對海岸廢棄物,黑潮與國際組織合作共同關心海洋垃圾汙染議題,於2000年引進美國ICC「海廢監測辦法」,長期透過淨灘與記錄垃圾種類數量,瞭解臺灣海岸垃圾問題。於2018年發起「遶島行動」,建立第一筆全臺海域塑膠微粒檢測資料。 黑潮關注海洋生物 黑潮發起「花紋海豚個體辨識(Photo-ID)研究計畫」,進行鯨豚生態調查以瞭解其族群分布樣態;更為鯨豚權益發聲,關注海洋動物野外捕捉、圈養、展示、表演等議題。 黑潮在乎人 從依附大海的生活角度出發,黑潮出版多本漁業紀事與鯨豚紀錄之書籍與繪本,辦理「海上觀察解說營」培育花蓮港賞鯨解說人才,透過營隊、講座、影展、展演、小旅行等多元形式,分享臺灣迷人的海洋文化。 黑潮島航團隊 船長 江文龍 航管 陳惠芳 計畫總籌 張卉君(洪亮) 研究組 水下聲音:余欣怡、林思瑩 塑膠微粒:温珮珍(小八) 溶氧:陳冠榮 海漂目視:廖君珮、邱靖淳、陳彥翎 攝影組 攝影(水下、空拍):金磊、陳玟樺(Zola)、張信儒 DV:林泓旭、林東良 紀錄片:簡毓群 紀錄專題 公共電視《我們的島》/陳慶鍾(小鍾) 醫務組 甘秋素(阿甘)、徐子恒 作家 吳明益 畫家 王傑 地勤組(陸地) 黃世潔、李怡萱(大萱)、盧怡安、歐陽夢芝
章節試閱
黑潮島航0603 【夜航.永安→梧棲.複沓的光輝】 吳明益 -- 孤獨而親密 到漁港附近的旅館時已近午夜,不遠處是我曾經求學的地方,小鎮看起來坦然卻有陌生感,那陌生感把我的記憶推遠。斜對面的豆漿店看起來跟臺北的很像,卻可以從同樣食物的處理與排列方式感受到不同。臺灣是一個小到足夠演化出區域差異的島。 由於鋒面來襲,「多羅滿號」(暱稱「小多」)在船長與「黑友」(黑潮伙伴)們的討論下提早出航,並且停在永安避風,我因此錯過了花蓮到八斗子、八斗子到永安的兩個航次,但卻多了兩天和家人與貓咪相處的時間。今天則是決定凌晨四點集合出發,五點啟航。 也許說「我們決定」是錯的,無論如何,船能否航行決定者都是海,人只能在海的意志下做決定,那決定帶著依附性。 漁港的節奏和城市不同,「小多」停靠在三艘並排船隻的最外側,我背著相機跳過第二艘船,看見船艙裡的漁民亮燈熟睡著,幾乎可以聽到他的呼吸聲。 燈光在黑色的海面形成銀色的光斑,船一發動遂如鞭運動起來,這是我今年第一次離岸。 黑暗中的海幽魂的氣息,人類航海第一個挑戰並非風暴,而是黑暗。康拉德最了解,這世界上最難抗拒的黑暗就是大海與內心,它們迷人又危險。 凌晨5點26分,「小多」到達第一個觀測點,轉為怠速前進。三組採樣人員早已在我自顧自地調整攝影裝備時運作起來。「水深31米!」指揮室傳來海圖的數據,溶氧檢測手冠榮先把鐵桶拋進海中取樣,隨即裝瓶檢測海水pH值、鹽度和溶氧。觀測點面對的是新竹南寮舊漁港,也就是頭前溪的出海口,我打開PeakFinder,對著遠方幾不可見的山巒起伏,查閱島嶼的眾神。那裡有南插天、塔曼、內鳥嘴、李棟、尖石、泰矢生、石麻達、大霸尖、哈堪尼、馬那邦……。水從神的國度來,往黑暗而去。 海水取樣完成以後,小八(珮珍,這次主要的懸浮微粒調查員)和協助者世潔從船尾放出Manta網,那是專門設計來攔截懸浮微粒的器具。Manta入海後船長隨即以2.4~3浬的速度前進,讓海水濾經網面,留下痕跡。5點26分記錄座標後小八喊走,5點51分記錄座標後起網,志工靖淳複頌記錄著各項數據。 Manta起網後,水下聲音記錄手則拋出繫上浮球的錄音筆,讓船和錄音筆拉開一段距離後熄火等待。時間一到,觀測員在海面上尋找浮球的方向,指揮船長目標物所在位置回收錄音筆。 航行過的人就知道,海的聲音和引擎聲會在你的耳邊心臟互相競爭,除此之外海上幾乎沒辦法聽到其他聲音。人和人交談得用吼的,得用擴音器,使用肢體語言,或者靠近對方的耳朵。也許是這樣,讓海上的工作者看起來格外孤獨或格外親密。他們各自站得遠遠的,又各自貼得如此靠近。 和以被物 6點43分,船的前方出現了巨大的海上風車。海水藍而近黑,有一種綢緞的光澤。欣怡告訴我,這是白海豚記錄的北界,去年才建置的風機童話般地在海上轉動。我想到臺南存有臺灣唯一一間近兩百年歷史的風神廟,正殿門上懸有信徒捐贈的寫著「和以被物」的匾。 人們過去對自然力量總是恐懼的,恐懼引來崇拜,引來祈求。而現在我們想掌握它了。離岸風電是近年西岸發電設備的重大議題,倡議者認為海上風機的產出能量比岸上風機要高出40%,反對者認為這樣的工程忽略了海中生物、施工汙染、低頻噪音,以及對候鳥飛行路徑的影響。 為了將風機固定在颱風頻仍的島嶼海域,水下打樁的工程十分巨大。部分研究者認為打樁產生的高頻震波很可能對海洋哺乳動物產生影響。特別是這個計畫並非是這兩支示範風機而已,若未來形成大規模的風場,運作亦將大幅度改變風場海域的聲景。我時常在關注大杓鷸生態的蔡嘉陽先生臉書上看到他為鳥類撞擊風機的高度風險提出呼籲。 不久前我在香港的新聞裡看到他們正進行著「土地大辯論」,其中中原地產主席施永青認為,「環保並非社會的唯一考慮,港人的居住權亦是社會必須照顧的環節」。至於環保團體憂慮,填海會讓稀有物種失去棲息地,他竟說長毛象、劍齒虎和袋熊等生物相繼滅絕,對生物多樣性造成了一定破壞,但其生態位置很快便被其他生物替代,而現時有不少物種處於快將滅絕邊緣,「中華白海豚只是其中一種,由於這類物種數量已十分稀少,在生態環境中扮演的角色已很小,其存亡已影響有限」。 問題是長毛象、劍齒虎並不為了施永青的房地產利益而滅絕的,而生物在人類文明快速演化的數千年來,退讓得已經太多了,即使多考慮一點,都不配說是償還。 「小多」從兩架風機旁穿繞而過,海水如同牡蠣的殼,閃現著光澤,這種雲母般的光澤時現時滅,無法採集。 複沓的光輝 第二個觀測點是後龍溪的出海口(水深13.3米),第三個觀測點則是苑裡漁港口(水深23米),第四個觀測點則是梧棲漁港口,也就是大甲溪的出海口(水深23.7米)。 海面隨著陽光變綠,遠方出現了清楚的海潮線,零星的,獨行的斑蝶循著海面低空飛過,與我肉眼辨識不出的燕鷗數量約略等同。 三組操作人員,面對漸漸上升的氣溫,重複做著同樣的工作。拋擲、採水、分析、報數值,放出Manta、收回Manta、清洗Manta、打開水下收音器、繫上浮球、放出收音器、回收收音器……。 每當「小多」一怠速時,海的力量就大了起來,船上的人把腳步跨大,從小腿、大腿到脊椎兩側的肌群明顯施力對抗浪暈。不過身體都知道,躺下、坐著與站立時,對抗海浪所費的能量差異甚大,在不穩定的平面上用陸上生物演化出的身體工作,疲憊會在上岸後加倍顯現。 每回檢測員開始作業我就跟著站在後艙,舉起相機體會與他們一起身體勞動的感覺。科學研究事實上與藝術創作非常相似,它們都有著徒勞無功的複沓階段。 或許需要採樣上百個檢測點那些數據才會出現些微意義,或許同一個檢測點要採樣十年才能解讀出人的力量正如何影響著海,這種漫長、不能肯定盡頭,卻不能有任何環節不一致的行動,讓看似無聊的複沓產生了光輝。 Manta 我聽了發音近似Meta,問了洪亮才知道是Manta。Manta是鬼蝠魟(Manta birostris),牠是一種性慢熟的卵胎生魚種,雌雄常偕行,大部分每次僅生產一胎,因此在中藥需求的獵捕壓力,以及自身特殊的生態習性下,成了瀕危物種紅皮書(Red list)中的易危物種(Vulnerable,簡稱VU)。 收集懸浮微粒的儀器,似乎是以三個結構組成的,方口的主體與兩翼,正好就像鬼蝠魟呈現一個三角形。兩側的結構是為了在海上拖曳時的平衡而設計的,而網子則是按照美國五環流基金會的設計圖,在臺灣特別訂製。據說目前在臺灣使用方口的Manta做懸浮微粒調查的民間單位僅有兩個,不久前曾邀我參與另一個海上塑膠垃圾探勘活動的綠色和平(綠色和平的顏寧小姐,常在臉書分享海洋塑膠微粒的相關研究),則使用收集口為圓形的浮游生物網,不過這僅是收集口的差異,採樣的結果主要是看網目的粗細。 Manta蒐集回來的懸浮微粒滯留在330微米的網上(網目決定了所攔截的微粒大小),小八用清水將其集中到網子的尖端處,那裡有一個旋鈕,可以把尖端的網子拆卸下來,倒進漏斗收集起來。東良拿著第三個觀測點的採集瓶讓我拍攝,裡頭有水母、小魚,肉眼不可見的有機生物,以及近年已成國際研究重要課題的塑膠微粒。但一切得送回檢驗室再用溶劑分解後,才能得到可靠數據。 有意思的是,在參與這段航程之前,我完成的一篇短篇小說〈恆久受孕的雌性〉,裡頭設計的海中攝影機,也取名為「魟」,我想這就像人類科技往往是一種「仿生藝術」,我們的想像力總在演化的萬物變異裡顯得渺小。 不知道為什麼,東良握著採集罐的手,讓我覺得他正「掌握」著一個具體而微的生態系。數位相機裡的影像,給我的感覺不是科學的,而是寓言的。據說有時浪大,反而蒐集到的樣本顯得清澈,因為懸浮垃圾暫時被打到水面底下,我們不可見的地方。 《四百歲的睡鯊與深藍色的節奏》 漁夫不會讚歎海的美麗,我遇過的農夫從來不會停留腳步跟我一樣等待夕陽,或望著奇萊山發呆。雪豹不知道自己的步伐絕美,熊鷹也不會明白自己獨特視覺能力裡藏有的美學天賦。 無論再美麗的風景也會習慣,身體會疲倦,也會想念陸地的穩定。採樣小組在工作完畢後,指揮室會傳來下一段航程的距離。伙伴們於是都開始補充食物,或者默默地、安靜地讓身體休息。 我因為昨晚幾乎沒睡,因此時不時閉起雙眼,體力恢復了,船身震盪不太激烈的時候我就翻開手邊的書。 這本挪威作家摩頓‧史托克奈斯(Morten Strøksnes)的著作,寫的是一段追捕格陵蘭鯊(睡鯊)的歷程。2007年我曾自助旅行到過挪威,與瑞典、丹麥一樣,挪威也是海之國度,國民擁有船隻的比例相當高。 摩頓一個好友雨果是個航海迷,一次突如其來的莽撞提議,勾動了作者對海洋的痴迷,兩個男人居然決定駕著小艇試圖獵捕待在深海裡長達七至八公尺,重達一千兩百公斤的格陵蘭鯊。 原本你預期會是一本挪威版的、袖珍版的《白鯨記》或是《青年與海》,但實際打開卻發現是一本自然史。挪威與海洋的情感氣息,似乎和在新大陸「拓荒」殖民的美利堅大不相同。摩頓以「夏、秋、冬、春」的結構描述這段「尋鯊之旅」,卻更像是不帶氣瓶的自由潛水、高山攀登,捕到鯊只是這兩個男人沉浸一整年「海上經驗」的華麗藉口。 我們一邊讀著偶爾(真的是非常偶爾)才出現的鯊蹤,多數時候是摩頓展示著他想要訴說的自然史、海洋研究、北歐的海洋探險史、漁業史與挪威史,我們會讀到蘭波十六歲時從未到過海上所寫的海洋詩,會知道寫作《金銀島》的史蒂文生,如果根據家庭傳統,應該成為燈塔建築師。這就是摩頓的「深藍色的節奏」吧。 兩個男人與一艘充氣小艇真的能捕獲格陵蘭鯊嗎?我認為摩頓與雨果都不是笨蛋,因為捕鯊不是目的,與海洋相處才是。在寂寞的海上,他們各自展示著說故事的能力,其中一個故事和我過去講過的大象故事同樣哀傷。 1903年,一頭叫做托普西(Topsy)的大象踩死了兩名動物員工,後來在紐約一座主題樂園裡遭到公開處決。這個處決甚至是售票的。 「人們把某種以銅礦製成的涼鞋裝在大象腳上,然後輸入七千伏特的交流電。他們本來想把牠用吊車吊死,不過沒能成功。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打響那座主題樂園的知名度。整個『行刑過程』被湯瑪斯‧愛迪生的電影公司錄影下來,這部影片就叫做《電擊大象》。」 由於這個段落太過黑暗哀傷,我想回去找蘭波那首海洋詩,卻忘了摺頁,怎麼也翻不到。然後「小多」就在陽光燦亮的近午入港了。
黑潮島航0603 【夜航.永安→梧棲.複沓的光輝】 吳明益 -- 孤獨而親密 到漁港附近的旅館時已近午夜,不遠處是我曾經求學的地方,小鎮看起來坦然卻有陌生感,那陌生感把我的記憶推遠。斜對面的豆漿店看起來跟臺北的很像,卻可以從同樣食物的處理與排列方式感受到不同。臺灣是一個小到足夠演化出區域差異的島。 由於鋒面來襲,「多羅滿號」(暱稱「小多」)在船長與「黑友」(黑潮伙伴)們的討論下提早出航,並且停在永安避風,我因此錯過了花蓮到八斗子、八斗子到永安的兩個航次,但卻多了兩天和家人與貓咪相處的時間。...
作者序
【前言】偉大的航道就在眼前 張卉君 我不止一次聽起「黑潮」夥伴們提起2003年「遶島」的故事。 曾經參與過的人——不論是海上航行的還是陸上支援的,談起那一年的經驗總夾帶著一種炫耀式的抱怨:當時住在船上集體生活多麼辛苦,航行到某個港口被海巡刁難的時候多麼生氣,暈船嚴重的時候都看不到陸地有多絕望⋯⋯但在那些不斷被重複敘述的片段中,我聽到的是一種回味無窮的餘韻,是渴望重返桃花源卻找不到入口的遺憾,是人生中排名前三項難忘的奇異經驗,這些人更像是曾被海神召喚過的水手,再也抹不去滲進靈魂裡的鹽粒。 於是從我2005年加入「黑潮」迄今的十多年裡,「遶島」成了一則既悠遠又餘韻無窮的傳說;身為海上解說員,儘管長年在海上尋鯨,置身於東岸太平洋豐美的懷抱,但那些曾經見過島嶼周圍海域的眼睛,總多了一點驕傲和悵然,如同離了龍宮的鮫人,附在肌膚上的鱗片微微乾渴:在2003年「遶島」之後,陸上「黑潮」已經許久沒有湧向島嶼東岸以外的海了。 潮是科學,黑是詩 我們是位於島嶼東岸、太平洋西岸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在1998年由一群熱愛海洋、著迷於鯨豚的超級粉絲們組成。由於組織全名實在是太長了,我們常被簡稱為「黑潮」,靈感來自於終年流經臺灣帶來豐富漁汛的北赤道洋流。這群海洋的超級粉絲團裡有作家、學者及鯨類的研究人員,從體制內出走的教師,渴望海洋靈光的書寫者創作者記錄者,以及各種純粹嚮往海洋的靈魂⋯⋯來自多元背景的成員構成了「黑潮人」的模樣,20年來不斷流動且開放地聚合著,如同潮界線一樣隨著海流逸入逸出,卻始終保持著和海上黑潮一樣「溫暖」、「清澈」、「堅定」的組織體質。 「潮是科學,黑是詩。」作家吳明益曾這樣形容陸上「黑潮」。 我認為這幾個字精準地掌握了陸上「黑潮」既富有科學精神,又蘊含人文關懷的特質,如同大藍海洋斑斕交錯的海流,「黑潮人」各具風采又蔚然連篇,如同被海洋召喚而來的各方水手,從對大海好奇、探索,到觀察、記錄、系統式的調查,開始更加著迷、耽溺,那份痴愛讓「黑潮人」頻頻向陸上的朋友布道,多年來持續不斷的海上航行,源於被鯨豚的神秘所牽引的「海域生態調查」;為了吸引更多人走向海,我們發展了各種強調自然體驗的「海洋環境教育」;還有那些陸地帶來的傷痕呢!持續追索海洋受傷的複雜成因,只為強而有力地傳達給人們,因而有了立場溫和而堅定的「環境議題倡議」¬。其實只需稍稍窺見這群海洋狂熱分子的樣貌,應該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黑潮人」看似隨興直率溫和,但只要一談海就能瞬間引燃狂熱,那瞳仁裡閃動的火光,純粹是真愛。 島航計畫 於是,「島航」這個計畫就在「黑潮」20歲時成形了。 距離15年前的「遶島」,我們身邊的海域和地景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湛藍水面之下是鯨豚及各種海洋生物的家,當陸域的過度開發、空氣汙染、垃圾和缺乏管制的漁撈行為造成海中生態系統的崩毀;棲地喪失、誤捕混獲使野外族群的存續受到威脅,甚至面臨滅絕的危機……「海好嗎?」對於臺灣周遭「藍色國土」現況的擔憂與焦慮,就這樣伴隨著十多年來如影隨形的「遶島」傳說,讓「黑潮人」決定順應來自海洋的深切召喚,再一次策劃了島嶼航行的壯遊行動。 在2018年的「島航計畫」中,我們以海洋生態指標性物種「鯨豚」為主體,設定「海洋廢棄物及塑膠微粒」、「水下聲音及噪音」、「海水溶氧量」三大項檢測重點,作為掌握海洋健康狀況的三大指標,在重要河川出海口及開放性水域等相對平均距離選定51個檢測點進行科學調查與記錄。駕著15年前遶島的老夥伴「多羅滿號」從花蓮港出發,逆時針遶行臺灣海域一圈,並擴及澎湖、小琉球、蘭嶼等離島海域範圍,在2018年5月30日~6月10日之間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島航」行動。 海上的航行不比陸地,風、流、湧及浪況等各種因素關係著航行的安全,也決定著航程的命運。原訂6月1日出航的前三天,海上一道鋒面南下的消息讓團隊立刻決定提前於5月30日就起錨,直接從花蓮漁港航向基隆八斗子,接著停靠到桃園永安於漁港避風兩日,到6月3日再度啟航;而後在6月9日原訂從屏東後壁湖漁港出發到蘭嶼的航段,也在另一波熱帶低氣壓及西南氣流的威脅下,中途從外海折返到臺東成功漁港,全員於6月10日平安返回花蓮港。 第一階段「島航」返回花蓮之後,部分人員再次於6月27日前往蘭嶼進行全島海域的調查,是為第二階段「島航」任務;另外考慮到航程順暢及安全性,放在第三階段針對中部海域的補充調查,則是在7月17日~7月18日於當地租船進行,終於在7月18日嘉義八掌溪外海,完成了島航計畫的51個檢測點調查,完整建立了臺灣第一筆藍色國土初探觀察紀錄。 海上航行必須保持高度的彈性,也考驗著黑潮團隊的默契和應變能力。 隨著氣候變化調整每一天啟航的時間和靠港日程,因此原訂全程參與的作家吳明益和畫家王傑,都因為航期臨時的變動而錯過了幾個航段;其他受邀分段上船的創作者和在地環團、甚至船上任務編派的工作夥伴也都因此無法參與,每天船上的參與人員都需隨機調整、重組,相互補位。透過船上成員們每日輪流撰寫的航海日誌,我們留下了每個人在「島航」中對海洋、地景或夥伴們的觀察與記錄。 集體的意志 自此,我們開展了另一段與島嶼、與海洋、與夥伴之間的故事。 在這趟充滿冒險、未知和各種變數的航行計畫成形之前,我們諮詢了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確立三項檢測項目的研究現況,收集最新的學術資訊以確保調查的科學性及可信度;航程中多項物資和專業檢測器材如衛星標定儀器、水下錄音設備、溶氧檢測及鹽溫儀等實驗室器材,也來自各方學界商借,甚至遠從日本跨洋而來。透過企業及民眾募款、公部門計畫經費部分支持和各種友情贊助,我們籌措了足額的研究資金;最重要的是在有船、有經費、有器材、有技術之後,還要有一群專業的研究者、創作者、記錄者、熱血志工們願意拋下工作家庭及一切顧慮,空出16天的航行時間給「島航」:每位參與在航程中的夥伴都被賦予重要的工作角色,在有限的船隻空間裡,每一個人力都必須有效率的運用,各自在工作中互相協助、彼此支援並隨時補位。活動期間最辛苦的莫過於開著後勤車,跟著船隻遶島的地勤工作組——所有船上的、陸上的參與夥伴構成了這趟偉大的航程,這是集體意志共同堆聚出的強烈動能,源於對海的愛和夥伴之間的信任。 「這根本就是《海賊王》漫畫的情節嘛!」忘了是誰曾經這樣說,我們哈哈大笑。可不是嗎?前方就是生命的起源、深藍國度的大門,海洋從未向人設限,始終等待著我們投入她的懷中——如果你也準備好了,就和「黑潮」一起「成為槳」,向偉大的航道出發吧!
【前言】偉大的航道就在眼前 張卉君 我不止一次聽起「黑潮」夥伴們提起2003年「遶島」的故事。 曾經參與過的人——不論是海上航行的還是陸上支援的,談起那一年的經驗總夾帶著一種炫耀式的抱怨:當時住在船上集體生活多麼辛苦,航行到某個港口被海巡刁難的時候多麼生氣,暈船嚴重的時候都看不到陸地有多絕望⋯⋯但在那些不斷被重複敘述的片段中,我聽到的是一種回味無窮的餘韻,是渴望重返桃花源卻找不到入口的遺憾,是人生中排名前三項難忘的奇異經驗,這些人更像是曾被海神召喚過的水手,再也抹不去滲進靈魂裡的鹽粒。 於是從我...
目錄
前言 偉大的航道就在眼前 張卉君 插畫 品嚐所有的藍色 王傑 ․黑潮島航round1 (0530-0610) 0530 啟航・花蓮→八斗子・越過經驗的邊界 張卉君 非常的日常飛旋海豚 越過經驗的邊界 0531 船・八斗子→永安・意外的守護者 張卉君 船 打斷筋骨顛倒勇 合作開展的調查 《意外的守護者》 0603 夜航・永安→梧棲・複沓的光輝 吳明益 孤獨而親密 和以被物 複沓的光輝 Manta 《四百歲的睡鯊與深藍色的節奏》 0604 光・梧棲→赤馬・水和沉思是一體的 吳明益 對光的崇拜 人變小了 《康提基號北極探險記》 鳥嶼、馬公、赤馬的聲音 水和沉思是一體的 0605 雨雲.赤馬→安平.誰說這條航道不易遇到海豚? 吳明益 赤馬村以及《討海魂》 雨雲與浪 蒼白的黑色玄武岩 誰說這條航道不易遇到海豚? 0606 海中的性・安平→蚵仔寮・如果說還有什麼是有希望的 吳明益 港路邊緣的蚵棚架 《海裡的那檔子事》 直覺牠們 我們遇到的一段垃圾濃湯 0607 鹽.蚵仔寮→小琉球.那隻吹動微風的鳥 吳明益 鹽與鹽的氣質 那隻吹動微風的鳥 我想要親眼去瞧瞧 寂寞島嶼 0608 湧.小琉球→後壁湖.好像做了一場 吳明益 未知之地 暗礁 湧 離開 0609 流.後壁湖→(三分之一的蘭嶼)→成功.短暫地成為海人 吳明益 船長 流 依海之人 牠們的國土 0610 北風南流.成功→花蓮.家離海邊那麼近 吳明益 北風南流 每個海浪都是一座墳丘 靜浦 飛魚乾 ․黑潮島航round2 (0627) 0627 黑.富岡→蘭嶼.成為一張網 陳冠榮 再次回到黑 從一個點開始 暈船的達悟人 不是那麼鹹 ․黑潮島航round3 (0717-0718) 0717 填海・彰化崙尾灣・被吃掉的海岸線 張卉君 彰濱一號 填海 送別,被吃掉的海岸線 等待花開 0718 外傘頂洲・嘉義布袋・最後一網滿載 張卉君 4:30AM漸亮的天光 穿越外傘頂洲的白海豚路線 船黏住了 最後一網滿載 後記 島航普拉斯,黑潮仍在海上 張卉君 黑潮島航團隊工作圖 黑潮島航團隊航海日誌 附錄 臺灣沿海海水表層塑膠微粒初步調查報告 致謝
前言 偉大的航道就在眼前 張卉君 插畫 品嚐所有的藍色 王傑 ․黑潮島航round1 (0530-0610) 0530 啟航・花蓮→八斗子・越過經驗的邊界 張卉君 非常的日常飛旋海豚 越過經驗的邊界 0531 船・八斗子→永安・意外的守護者 張卉君 船 打斷筋骨顛倒勇 合作開展的調查 《意外的守護者》 0603 夜航・永安→梧棲・複沓的光輝 吳明益 孤獨而親密 和以被物 複沓的光輝 Manta 《四百歲的睡鯊與深藍色的節奏》 0604 光・梧棲→赤馬・水和沉思是一體的 吳明益 對光的崇拜 人變小了 《康提基號北極探險記...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 ,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 ,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