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每一期《臺灣文學評論》所寫下的編者手記〈素朴之心〉
不但見證了臺灣文學的演進變化,也將讀者、作者,甚至是編者之心牽繫一起。
淡水工商管理學院最早創立臺灣文學系,張良澤教授回臺後,擔任第一代系主任,張教授創辦季刊《淡水牛津文藝》,繼而轉型為雙月刊《臺灣文學評論》,兩份刊物發行共計十四年。《臺灣文學評論》刊載不少文人作家們的珍稀文稿,從文學到藝術的創作、譯作,作品多如天上繁星,更受到學界相當的重視,並同時在華人世界中,扮演著維繫文壇彼此之間,往來交流的重要媒介,在臺灣文壇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本書《素朴の心》是從這龐雜的編輯手記中,挑選與時事相關,或重要文學記事,彙集成冊,雖僅按發表先後排比,略無連貫,卻頗堪回味臺灣文壇的文友交誼。
「十月八日,美軍開始轟炸阿富汗。正巧前兩天(週六)吾兒道功完婚。人類的幸福大概不會太久,因為地球上已無前線後方之分,炸彈、毒菌、毒氣甚至核彈都隨時有可能爆發於任何人的身邊。回想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天,我決心創刊此雜誌,冥冥中似乎預感人類文明將面臨最大的挑戰。這場戰事沒有宣戰,也將沒有終戰,人們每天都生活於戰爭中。台灣的命運更難預測,在重重內外的危機中求生存,如若台灣人依舊醉生夢死,依舊你搶我奪,依舊山頭林立,依舊吵嚷不休,則何時沈淪連自己都不知道,文學是靈魂的呼喚,大家不妨於動亂中靜下心來,讀讀文學作品,聽聽自己的、民族的、乃至人類的靈魂之呼喚。」——《臺灣文學評論》第二卷第一期 二○○二年一月一日
作者簡介:
張良澤
見美女易動心。見好書則必買。有仇必報,有恩必還。喜種花草、養魚、養家禽。不喜交際應酬。不喝酒,不搞小動作,但愛吸煙,也愛蒐集文物。時時想為後人留下文化遺產。
章節試閱
創刊號 二○ ○ 一年七月一日
※ 我於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元旦,下定決心寫了一封短信,內容如下:
「廿一世紀開始之日,祝福您有個更好的願景。
回顧我六十二年生涯,說的太多,做的太少。
因此,我現在起要真正做事了。
可是,我一個人又做不了大事,因此求您來幫忙,做我的精神支柱。
承蒙真理大學校長葉能哲博士答應讓我創辦一份我夢想已久的純學術刊物《台灣文學評論》季刊。我想這是我人生的最後一舉了,所以我必須全力以赴。
本來我應該前趨拜竭請益,可是為了節省時間和體力,只好寫這封短信向您求援, 您該能體察微衷吧。(下略)
弟 張良澤印」
這封信影印了一百份,分別交給許俊雅、彭瑞金、林政華、林衡哲、林文欽諸好友,請替我邀請專家參加外,我再印二十分寄給海外人士。總計發出一百二十封邀函, 意圖把台灣文學界,學術界、出版界及自由作家等各路人馬一網打盡。
※ 第一對回信的是鍾老大。大致如下(日文):
「來信拜讀。期待《台灣文學評論》誕生,並祈成功。你要我寫日記發表,初日的記事如下(略)。我的送舊迎新如是而已,但絕對是真實。雖說是生命的紀錄,但恐不成體統,有寫下來的必要嗎?『風燭』老人夫復何言?
二○○一、元旦 鍾肇政」
※ 第二封回信的是文壇老前輩巫永福先生。
全文如下:
「元旦大函敬悉。非常歡喜學兄有心欲辦理台灣未曾有的《台灣文學評論》。這個構想只有兄才想得出。非常有意思,舉雙手贊成。這辦起來非常費心費事,必須全心全力才能辦得好,因為要好就要追蹤好稿的來源。你要我寫回想錄乙事,我以〈風霜歲月〉答應慢慢開始寫。因為我年紀大,今年八十九不講,照台灣人的講法,因忌九,講九十。總是盡力寫就是了,何時交稿,即請通知。以我的年齡要常常審稿有困難。我想可任撰稿委員。每期長短不拘寫稿,你要來定居,為辦好事,是要緊的,歡迎歡迎。
不回來定居,辦不了好事。雙頭走費力,別人看來有些不負責,所以定居有計劃地選人寫稿。要寫好的評論並不簡單,我在明大接受過小林秀雄、谷川徹三的指導,好的評論是好的社會文化甚至國家文化的指標,所以我的基金會設有二項評論獎,一是文學評論獎,二是文化評論獎。去年無好的評論書籍,不得已從欠,希望你提早回來定居, 觀察各大學學者的特性,指定題目請他們寫稿,也是一種方法。
總之,希望你辦得有聲有色,在台灣文學方面文大放異彩,那就功德無量了。
二○○一、一、二 巫永福」
※一月五日,北投的雷驤回信,略曰:
「接到發刊預告,十分為您高興——在人生的高峰能歸于麻豆,辦一份學術刊物。好像航行世界一週的老海員終而回到故鄉河流裡泅泳一樣。
記得曾寄贈《文學漂鳥》——在日本的採集旅行記——給您,想起來,這樣的追尋台灣現代小說作者與文本連繫的發生現場,倒也值得逐一記寫呢,陳恒嘉的北投,舞鶴的台南,陳映真的鶯歌,七筆生的通宵⋯⋯都有緣繪寫一趟。如果我能做,也實在是晚年的幸事呀。說不定在『學術』的嚴肅的版面上,可以作為一種調劑吧。
因為用眼過度而患了乾眼症的我,卻不敢保證何時能開始的。」
※二月一日,淡水的鄧鴻源來信稱:
「教授熱忱,令人感佩,弟非專攻文學,不敢任審稿委員,擔任撰稿委員可以。」
※ 同日,七等生投來幾字如下;
「良澤兄:久未謀面,特此祝賀新年好。 弟七等生 上」
寥寥三行毛筆字,令我高興不已,以為此公專門泡在通霄的鹹鹹海味的老酒家女的乾癟下垂到肚臍的乳灣中而夢想昔日黑眼珠的處女芬芳的毛茸茸的陰溝而不能自拔,沒想到竟然還記得我這個潤別四十載而未嘗通過信的既是文友又是宿敵的歸人,怎不叫我存於幻想與現實同時存在的七等生世界中?
更高興的是,同封寄來一篇論文,題為〈七等生的夢幻——兼社會學的實在論〉。據稱:這篇論文是黃美英女士在中央研究院的某一個字紙簍中撿到的,不知作者為誰。我看這篇論文參考英文書目至多,分析精闢,猜想作者必是武林高手。本刊獲此至寶,必能轟動萬教。可惜本篇已收於《七等生全集》中,且已發排。本刊為了避免一稿兩用。只好割愛。另講七等生於醉酒之餘,偶而為本刊操刀甚幸。
第四卷第一期 二○ ○ 四年一月十五日
※從小就愛上文學的我,經常想到我要留下「足跡」給後人「追尋」。因此,無論讀書、寫作、做事、娛樂等人間的一切活動,我都很認真地,幾近刻意地要留下各種不同形式的「足跡」。
我知道人生的旅程總有一個終站。但沒想到一下子就過了中點站而終站已迫近眼前。就在我的生命快車衝入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元旦時,我反思過去留下的足跡甚為分歧雜亂,既無法讓後人「追尋」,且經不起一陣風吹雨打就消失殆盡。於是,我決心今後集中精力,一步一腳印,不再彷徨猶豫,不再見異思遷。
經過半年的籌劃,幸得葉能哲校長的全力支持,遂於二○○一年七月一日,創刊了本誌,踩下誓不回首的第一步。
背負歷史的重擔,好友們的囑望,陌生人的鞭策,每三個月才往前跨出一步。
從前做夢,常夢見自己身具飛天功夫,可隨意飛越魔障而翱翔於森林之上。可是, 入暮年之後,老夢見自己的雙腿不聽指使,寸步難移,咬牙切齒地爬在地上慢慢前進。不知何故,這樣的惡夢常常盤踞我腦中。有時甚至不知是夢還是現實?
失去歡笑的日子已久矣。可是每三個月看到方兄從印刷廠運來的雜誌,便會欣喜地撫摸它,一頁頁地翻閱,像審視誕生的嬰兒無恙否?
三個月移動一腳步,雖艱苦難行,但每一腳印已深深烙入我的生命史冊。即使後人找不到我的腳印也無所謂了。因為我知道已有愈來愈多的知音者同我一樣的疼愛這個初生嬰兒。
創刊號 二○ ○ 一年七月一日
※ 我於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元旦,下定決心寫了一封短信,內容如下:
「廿一世紀開始之日,祝福您有個更好的願景。
回顧我六十二年生涯,說的太多,做的太少。
因此,我現在起要真正做事了。
可是,我一個人又做不了大事,因此求您來幫忙,做我的精神支柱。
承蒙真理大學校長葉能哲博士答應讓我創辦一份我夢想已久的純學術刊物《台灣文學評論》季刊。我想這是我人生的最後一舉了,所以我必須全力以赴。
本來我應該前趨拜竭請益,可是為了節省時間和體力,只好寫這封短信向您求援,...
作者序
【自序】
一九九七年,教育部核准全國第一所臺灣文學系設立於淡水工商管理學院(今名「真理大學」)。我奉葉校長能哲博士之命,兼任第一代系主任。翌年創辦季刊《淡水牛津文藝》,繼而轉型為季月刊《臺灣文學評論》,兩刊共計十四年、六十二期。
這十四年間,是我一生最繁忙的黃金期。先是臺、日兩地奔跑,其後改為淡水、麻豆兩地奔跑。除了教學、 編雜誌之外,又要照顧本校「臺灣文學資料館」(也是全國首創)。這期間,承蒙文壇諸多前輩之提攜,以及諸多同好之協助,感銘五內。
唯牛齒漸落,記憶漸失,只依稀記得那時節,與各界人士交往頻繁,但其人其事大多已忘光。不禁感慨時不我予。
所幸,當年於主編刊物之餘,都會詳記所見所感於「編者贅語」(牛津文藝)及「編者手記——素朴之心」(文學評論),合計大小紀事不下千則。如今重讀之,不禁感恩再三。
為了紀念那段美好的日子,敢請最瞭解我的陳昌明教授替我「精選」兩百三十三則,彙集成冊。
文中或許與當時事實略有出入,然無不出自一顆素朴の心。
若能傳遞一點點火苗給後進,則幸甚。
誠惶誠恐是為序。
二〇一九年九月一日 滿八十歲於麻豆校區 張良澤
【自序】
一九九七年,教育部核准全國第一所臺灣文學系設立於淡水工商管理學院(今名「真理大學」)。我奉葉校長能哲博士之命,兼任第一代系主任。翌年創辦季刊《淡水牛津文藝》,繼而轉型為季月刊《臺灣文學評論》,兩刊共計十四年、六十二期。
這十四年間,是我一生最繁忙的黃金期。先是臺、日兩地奔跑,其後改為淡水、麻豆兩地奔跑。除了教學、 編雜誌之外,又要照顧本校「臺灣文學資料館」(也是全國首創)。這期間,承蒙文壇諸多前輩之提攜,以及諸多同好之協助,感銘五內。
唯牛齒漸落,記憶漸失,只依稀記得那時節,與各界人士交...
目錄
市長序
局長序 此時的文學 彼時的人生流轉
總序 堅持的力量
自序
創刊號 二○○一年七月一日
第一卷第二期 二○○一年十月一日
第二卷第一期 二○○二年一月一日
第二卷第二期 二○○二年四月一日
第二卷第三期 二○○二年七月一日
第二卷第四期 二○○二年十月一日
第三卷第一期 二○○三年一月一日
第三卷第二期 二○○三年四月一日
第三卷第三期 二○○三年七月一日
第三卷第四期 二○○三年十月一日
第四卷第一期 二○○四年一月十五日
第四卷第二期 二○○四年四月十五日
第四卷第三期 二○○四年七月十五日
第四卷第四期 二○○四年十月十五日
第五卷第一期 二○○五年一月十五日
第五卷第二期 二○○五年四月十五日
第五卷第三期 二○○五年七月十五日
第五卷第四期 二○○五年十月十五日
第六卷第一期 二○○六年一月十五日
第六卷第二期 二○○六年四月十五日
第六卷第三期 二○○六年七月十五日
第六卷第四期 二○○六年十月十五日
第七卷第一期 二○○七年一月十五日
第七卷第二期 二○○七年四月十五日
第七卷第三期 二○○七年七月十五日
第七卷第四期 二○○七年十月十五日
第八卷第一期 二○○八年一月十五日
第八卷第二期 二○○八年四月十五日
第八卷第三期 二○○八年七月十五日
第八卷第四期 二○○八年十月十五日
第九卷第二期 二○○九年四月十五日
第九卷第三期 二○○九年七月十五日
第九卷第四期 二○○九年十月十五日
第十卷第一期 二○一〇年一月十五日
第十卷第二期 二○一〇年四月十五日
第十卷第三期 二○一〇年七月十五日
第十卷第四期 二○一〇年十月十五日
第十一卷第一期 二○一一年一月十五日
第十一卷第二期 二○一一年七月十五日
第十一卷第三期 二○一一年七月十五日
第十一卷第四期 二○一一年十月十五日
第十二卷第一期 二○一二年一月十五日
第十二卷第二期 二○一二年四月十五日
第十二卷第三期 二○一二年七月十五日
終刊號告別詞 二○一二年七月十五日
市長序
局長序 此時的文學 彼時的人生流轉
總序 堅持的力量
自序
創刊號 二○○一年七月一日
第一卷第二期 二○○一年十月一日
第二卷第一期 二○○二年一月一日
第二卷第二期 二○○二年四月一日
第二卷第三期 二○○二年七月一日
第二卷第四期 二○○二年十月一日
第三卷第一期 二○○三年一月一日
第三卷第二期 二○○三年四月一日
第三卷第三期 二○○三年七月一日
第三卷第四期 二○○三年十月一日
第四卷第一期 二○○四年一月十五日
第四卷第二期 二○○四年四月十五日
第四卷第三期 二○○四年七月十五日
第四卷第四期 二○○...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