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催眠治療之父艾瑞克森,嫡傳大地子薩德青出於藍、更勝於藍的傳承與創新之作。
‧提出與眾多治療學派相容的「經驗式治療」模式,幫助各門派治療師精益求精
‧將出神入化的治療手法書理出清晰的治療架構,降低學習門檻。
‧行文淺顯詼諧,案例讓人叫絕,深具閱讀樂趣的心理治療入門書,讓你將治療融入生活。
心理治療中的改變最好是透過個人生活經驗誘發,而不是透過知識理解。
──傑弗瑞‧薩德(Jeffrey K. Zeig, PhD)
有別於著重探究生命過往的心理治療門派,本書作者薩德主張一種快速而有效的心理治療模式,稱之為「經驗式治療」。他認為治療是一種「醒覺」經驗的誘發──當個案感受到自己「狀態不一樣了」,苦惱也就解除了。
然而要做到這一點,治療師不只要學習治療技巧,更應成為「治療狀態本身」──這正是本書的目的:引導你成為渾身充滿療癒細胞的治療大師。
薩德師承現代催眠治療之父米爾頓‧艾瑞克森(Milton Erickson),為艾瑞克森學派執牛耳的頂尖人物。該學派以出神入化的治療手法聞名,卻讓人在屏息讚嘆的同時,不免感到「天才才辦得到」的距離感。但在本書中,薩德深入淺出地將艾瑞克森式的治療法梳理出清晰架構,且青出於藍,更勝於藍,發展出一套衍生自催眠療法、活用生活經驗的短期治療模式,且可與其他療法結合,幫助各個學派的治療師精益求精。
本書字裡行間散發的幽默詼諧,皆是薩德與艾瑞克森的畢生智慧結晶,他們如智者又如藝術家,創造著讓人永生難忘的經驗。讀者領略大師智慧之餘,也正站在他們肩上成為自己的生命大師。
作者簡介:
傑弗瑞‧薩德 Jeffrey K. Zeig PhD(1947-)
臨床心理學家,艾瑞克森學派催眠治療師,為現代催眠治療之父米爾頓‧艾瑞克森嫡傳大弟子。創辦米爾頓‧艾瑞克森基金會並兼任執行長,亦為世界短期心理治療大會創辦人兼主席、伴侶治療大會創辦人兼主席、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派國際大會創辦人兼主席。獲評為美國國家實踐學院心理學傑出執業者。
薩德精研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問並實踐超過四十年,且勤於著述與教學,在世界超過四十個國家演講、主持工作坊。薩德也參與編撰超過二十本心理治療書籍,其著作被譯成十四種語言風行於全世界,已中譯的有《跟大師學催眠:米爾頓.艾瑞克森治療實錄》(A Teaching Seminar with Milton H. Erickson)、《艾瑞克森:天生的催眠大師》(Experiencing Ericks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an and His Work)等。薩德現居於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為私人執業的婚姻和家庭治療師。
譯者簡介:
洪偉凱
艾瑞克森學派心理治療師,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心理諮商碩士,擁有美國紐約州心理諮商執照,曾任紐約亨利街心理治療中心亞裔心理治療部主任。師承傑弗瑞‧薩德與史蒂芬‧吉利根博士,參與薩德博士大師督導班二十多次,並跟隨他在世界各地學習多年,親授他指點創辦「一杯茶的高質量催眠治療藝術」,並曾為薩德博士拍攝紀錄短片《薩德老師對台灣心理治療的貢獻》。洪偉凱多次參與艾瑞克森國際大會以及短期心理治療大會演講,今年(2019)首次受邀擔任艾瑞克森國際大會主要嘉賓之一。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四方推薦】
這本書會帶給讀者一個全新的驚奇體驗,書中有許多實用技巧以及啟發式教導。艾瑞克森醫師在數十年前開創一個全新的治療時代,如今傳承到天才般的傑弗瑞‧薩德博士手中更是精準明確、令人歎為觀止。書中有許多精彩絕倫的故事,深刻的智慧語錄,以及一張清晰明白的地圖教導治療師如何提升自身能力,成為生生不息且具備強大療癒能力的人。如果關於治療方法你只願意選擇一本書讓自己更精進,這本書就是你唯一選擇。
──海瑞特‧李納博士(Harriet Lerner, Ph.D.)
美國當代作家、哲學家、治療大師
著有百萬暢銷書《生氣的藝術》(The Dance of Anger)、
《拒絕偽裝的女性》(The dance of Deception)
這本書是我過去五年所讀關於心理治療最棒的一本書。帶著令人讚嘆的流動和智慧的光芒,薩德博士真正把有效的短期治療藝術闡述得淋漓盡致。書中簡明清晰的智慧加上詩意般的同頻共振,對於剛入門的新手治療師以及純熟老練的資深治療師都是不可多得的寶典。我極度推崇這本書!
──史蒂芬‧吉利根博士(Stephen Gilligan, Ph.D.)
催眠治療師、生生不息改變國際學會創始人
著有暢銷書《生生不息催眠聖經》(Generative Trance)、
《英雄之旅》(The Hero’s Journey)
這本書是正統艾瑞克森學派巨作──奠基於艾瑞克森醫師正統的理念和原則,薩德博士將艾瑞克森的理念發揚光大,青出於藍,更勝於藍。薩德博士帶著崇高的敬意將艾瑞克森的精髓完美演繹,透過他個人千變萬化的風格創造出一個簡單易懂的治療公式。薩德博士在書中運用變化無窮的方式幫助讀者理解深奧的治療概念,像是:模式、案例、練習、故事、結構和解構、討論、比較、反思、甚至提供治療逐字稿。每個方法都幫助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見治療全貌。讀者可以在這書中無數選擇裡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練習和方法,從而精進專業能力。書中的智慧光芒,是薩德博士畢生心血結晶,他超凡入聖地吸收各學派精華,集各家之大成,創造出一個兼具深度與廣度的視野,提供讀者一個成長茁壯的絕佳機會。
──洛克薩妮‧艾瑞克森博士(Roxanna Erickson-Klein, RN, Ph.D.)
艾瑞克森醫師的女兒
《艾瑞克森大全》的共同作者
從本書文字裡,一個豐富、實用且深刻的煉金術浮現,一個精準且運用廣大的過程展現了出來。薩德博士的深厚學術基礎以及愉悅的即興發揮,給這些練習提供了很棒的生命力。
──尼可拉斯.康寧斯(Nicolas A. Cummings)/美國心理學學會前主席
這本書集中體現了薩德在長期教學培訓、臨床治療中累積和昇華出來的精彩經驗。既有他獨有的、別人學不了的天份,也有可以共享借鑑的寶藏。
──趙旭東
同濟大學醫學院教授
世界心理治療學會副主席
學習艾瑞克森催眠治療最痛苦的是它太複雜、太難理解,只能讚嘆,卻無法理解其中奧祕。幸運地,經由薩德博士的解說演譯,艾瑞克森催眠變得如此親近。
──蔡東杰
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理事長
養全診所院長
薩德的寫作是一種筆歌墨舞的文學藝術,讀他的著作就像是讀著杜甫,會有一種靈明頓悟的體驗。薩德的治療藝術對於許多資深專業治療師而言,是不可多得的寶藏。他的著作、他的治療藝術、他的人生都融合成一種順勢而為的頂級藝術。
──洪偉凱
本書譯者
艾瑞克森學派心理治療師
艾瑞克森國際大會講師
名人推薦:【四方推薦】
這本書會帶給讀者一個全新的驚奇體驗,書中有許多實用技巧以及啟發式教導。艾瑞克森醫師在數十年前開創一個全新的治療時代,如今傳承到天才般的傑弗瑞‧薩德博士手中更是精準明確、令人歎為觀止。書中有許多精彩絕倫的故事,深刻的智慧語錄,以及一張清晰明白的地圖教導治療師如何提升自身能力,成為生生不息且具備強大療癒能力的人。如果關於治療方法你只願意選擇一本書讓自己更精進,這本書就是你唯一選擇。
──海瑞特‧李納博士(Harriet Lerner, Ph.D.)
美國當代作家、哲學家、治療大師
著有百萬暢銷書《...
章節試閱
第一章 透過人生經驗做治療
艾瑞克森醫師在很年輕時就已經是一個心理治療大師了。隨著時光流逝,他發展出成千上百個獨特案例,並記錄在臨床文獻上──歷史上沒有人比他蒐集到更多獨特案例。佛洛伊德只有記錄少數的案例。
佛洛伊德對於人們為什麼變成他們現在的樣子感興趣,艾瑞克森則對人們可以如何改變感興趣。佛洛伊德的焦點放在過去;艾瑞克森則關注於現在及未來的發展。艾瑞克森對於每個案例都有獨特的見解,並且對於每個情況都發展出一個新的解決策略。艾瑞克森是我職業生涯上的導師,同時也是一個非凡卓越的溝通者。艾瑞克森用一種溝通的方式,可以被稱為「醒覺式(evocative)溝通」,這種溝通方式有別於一般的訊息式溝通。通常,治療師會給個案很多的訊息和知識。比如 ,「抽菸對身體不好,抽菸會導致癌症」。或者,治療師通常會建議「我覺得在你們的關係裡應該怎麼做」。但是,我們生活裡的許多困境並不是透過知識或是建議就可以得到解決。
艾瑞克森通常會透過故事、隱喻、遊戲、困惑、任務、和催眠來提供個案不一樣的體驗。他的做法會使簡單的概念變得活靈活現。
以下就是一個艾瑞克森經驗式治療的案例:
抽菸斗
在1976年,當我還是一個研究所學生時,我去拜訪了艾瑞克森。我研究所訓練的一部分是教導大學部基礎心理學,並且看些個案。當時,我喜歡抽菸斗。那是我的一個嗜好。我有許多不同的菸斗、一個菸斗架、特殊菸草、一個銀色閃亮打火機,以及一整套菸斗相關工具。我自認為是一個年輕的心理學家,而心理學家給人的形象總是叼著菸斗。
某一天,我輕鬆地在艾瑞克森家的後院裡等著與他會面,他正好坐著輪椅經過我身邊,看見我叼著我的菸斗。我去見他並不是因為我需要治療,我只是以一個學生的身份去見他,向他學習。當輪到我與他會面的時候,他開始告訴我一個輕鬆有趣的故事,是關於他一個抽菸斗的朋友。艾瑞克森說這個朋友很笨拙,因為他不知道該把菸斗放在嘴巴的什麼地方。是應該把菸斗放在嘴巴的中間嗎?還是應該把菸斗放在嘴巴偏左一公分的地方?還是把菸斗放在嘴巴偏右一公分的地方?還是放在嘴巴的正中間?這個朋友很笨拙。
然後,這個朋友很笨拙地不知道該從哪裡吐出煙,或是如何吐煙。他是應該向上吐出煙?還是向下吐出煙?他應該是擴散式地吐煙?還是集中吐出一圈煙?他很笨拙。
然後,這個朋友很笨拙,因為他不知道該如何握著他的菸斗。他是應該用拇指和食指握著?還是應該用更多根手指握著?他是否該用五根手指緊握著菸斗的底部?他感到很笨拙。
當艾瑞克森在講著這個故事時,我心裡想著,「他幹嘛告訴我這些?我已經抽菸斗一段時間了,而且我一點也不笨拙」。
艾瑞克森繼續說著:這個朋友很笨拙,因為他不知道如何點煙。他應該用紙做的火柴、木頭火柴、還是應該用打火機?點火應該要點在菸斗的前面還是後面?這個火焰是應該觸碰到菸草,還是在菸草的上方就行?他很笨拙。
然後這個朋友很笨拙,他不知道這菸斗抽完要放在哪裡。他應該把菸斗放在桌子上?還是椅子上?應該放在菸斗架子上?還是繼續握在手中?他很笨拙。
我感覺這個單調無聊的談論至少進行了超過一個小時。因為我現在很熟悉艾瑞克森的工作,我可以肯定那時候他必定是等到我給出一個微妙的訊息,告訴他「我收到了」才結束這個談話。(我可能是輕輕點了個頭,或是改變一下我的姿勢。)
幾天之後,我在北加州開車回我在舊金山灣區的家途中。大概是在鳳凰城和舊金山的半路途中,我停在紅綠燈前面,那時候,我內心裡面對自己發誓 「我再也不想抽菸斗了,我今後再也不想抽菸斗了」。整個過程沒有退縮,也沒有不舒服。存在的只是一個決定,而且是我自己的決定。只有一個成就,而且是我自己成就戒菸。
艾瑞克森改變了我抽菸斗習慣的情緒背景。我當時20來歲,作為一個心理治療專業人士,我最不想要的就是看起來笨拙。我的潛意識一定是連結了艾瑞克森的話語:「菸斗──笨拙;菸斗──笨拙」。
某種程度上,艾瑞克森運用我的意識心智來對抗我的潛意識心智,因為在聽了他的笨拙朋友故事之後,每當我想要拿起我的菸斗,我握著菸斗總是感到不舒服,我不確定該把菸斗放在嘴巴的哪裡,不知道該怎樣點煙,不知道該如何吐煙。我總是對於抽菸斗想太多,抽菸斗再也不是有趣的事情了。
艾瑞克森並沒有跟我直接討論抽菸斗這個問題本身,他改變了其中的元素。這是艾瑞克森學派的一個重要而且基本的原則:不要討論大問題,改變其中的小元素。一個相關原則是:創造許多誘發點,而不需要幫個案把這些點串連起來。如果個案自己 「把點連接(自己理出頭緒)」,那將會更有說服力,而且個案會有成就感。當艾瑞克森刻意提供一個新的情緒背景(笨拙),我自己把這些點連接起來了(抽菸斗連結到笨拙)。
或許你小時候玩過「連連看」。當我是小孩子時,我會給圖畫本上色,裡面有許多的點點,這些點連在一起就變成一個圖案。但我永遠不會事先知道這個圖案是什麼,直到我把這些點都連在一起才會知道。當我玩連連看時,一個圖案突然浮現,我會非常開心。
所以,如果一個個案抱怨說,「我很懶惰」,治療師想要幫助這個個案,最好不要直接去處理懶惰這個大問題。懶惰不是一個完整單位,它是由許多元素組成,事實上,有許多過程。所以,與其去詮釋懶惰背後的意義,治療師或許可以微妙地改變個案的情緒背景。
通常,當個案談論一個問題時,他相信他的問題是一個完整單位。將一個複雜的過程當成一個完整單位來處理或許可以幫助人們有效的溝通,卻也可能阻礙改變的發生。如果艾瑞克森相信我的抽菸斗是一個完整單位,並用這樣的觀點來處理,結果可能完全不同。相反地,艾瑞克森引導我清楚地意識到我抽菸斗行為的種種組成元素,元素改變了,整個大問題也就跟著改變了,我就戒煙了。
同時,艾瑞克森從未問過我有沒有繼續抽煙。相反地,他提供我一個機會瞭解我的行為,我了解到抽菸斗的行為跟我新的情緒背景相違背。也因著我的敏銳,我利用這個機會去改變,我也成功了。我戒煙了,而這是我自己自由意志的選擇。
我給這個艾瑞克森用來幫我戒菸的方法取了個名字。我稱之為 「法拉佛西(Farrah Fawcett)原則」。法拉佛西是美國70年代的一個性感象徵代表,她是一個漂亮的美國女演員。那時候的大學生會在宿舍房間牆上掛一幅她穿紅色泳裝的性感海報。那時候,我在醫院實習,跟我同事在餐廳裡用午餐。桌上放著一本時尚雜誌,封面就是這位美麗的女明星。同桌吃飯的人看見這雜誌封面說道,「她的腳踝太胖了」。另一個同事看著這雜誌封面然後說 「她的小腿不好看」。另一個人接著說,「她的屁股跟她的腰比起來,屁股太大」。另一人說:「她的胸部太小」。另一人說,「她的眼睛不對稱」。等到我們吃完午餐,我再也不覺得法拉佛西漂亮了。
許多元素協力合作創造了一個完整單位。因此,當你將一個完整單位分解成許多小元素時,完整單位就失去了它的完整性──這可以破壞它的完整型態,這也就是艾瑞克森對於我的抽菸斗行為所做的事情。詳盡的細微檢視可以鬆動一個結晶化不改變的固定狀態。我經常會問那些在痛苦中煎熬的個案,請他們詳細地描述他們痛苦的經驗。這樣做的時候,他們通常就覺得沒那麼痛苦或難受了。
不過,根據約翰屈伏塔原則,法拉佛西原則也是會有失效的時候,以下就是一個例子。
大約是法拉佛西開始走紅的時期,約翰屈伏塔也是當時走紅的美國帥氣男演員。有一天,我跟我的助理在用餐,正好約翰屈佛塔也走進同一家餐廳用餐。我助理很明顯是約翰屈伏塔的粉絲,不停地盯著他看,以至於我們什麼工作也做不了。她的頭鎖定在約翰屈伏塔的方向,脖子都快要扭斷了。為了打斷她的迷戀,我解釋了法拉佛西原則給我助理聽。她聽完之後很堅定地告訴我, 「這個方法在約翰屈伏塔身上不適用」。(約翰屈伏塔原則就是:當我們詳盡檢視時,有些東西是免疫的,無法破壞他們的完整性!)
詳盡檢視一個問題的許多元素是一種醒覺式思考──我們常用的簡單化假設不總是有效。這只是一個鬆動問題的方法。然而,治療師首先應該建立一個問題以及解答的地圖。我們在後面的章節會討論如何創造一個地圖,並且用來定制治療目標。現在,讓我們檢視一下面對心理問題時常見的治療學派觀點。
聚焦在問題
當個案帶著問題來尋求心理治療時,一個可能的治療方式是尋找心靈深處的病因或是過去歷史問題的根源。雖然這樣的尋找不見得會對許多心理問題造成改變。人們通常相信找到問題的根源就可以解決問題。
在許多領域,了解問題的根源是必要的。比如,在醫學領域裡,如果病人跟醫生說他們有病菌感染,醫生需要知道是什麼特定的病菌,才能對症下藥。機械的領域也是類似的。如果一個機器的運作出了問題,我們要知道發生問題的原因在哪,才能修復機器。
在人類社會裡,人們會忍不住去尋找問題的根源,然後怪罪別人。人們經常會責怪別人,問題總是別人造成的,或是某件事造成的。
但是,如果想在社交和心理治療領域有療效,我們不需要尋找原因和責怪別人。事實上,在社交心理問題裡尋找原因通常不會得到解答。當一對夫妻來做婚姻諮商時,他們經常怪罪對方。就算他們其中一方是對的,我還是經常會講一句陳腔濫調:「你可以證明你是對的,或是你可以選擇留在婚姻裡」。
在心理治療裡尋找病因也不總是無效。有時候對於過去歷史的了解有策略性價值,可以誘發改變。比如,一個青少年可能開始抽菸,因為他的父母親特別看重健康,這時候抽菸就變成一個反抗的行為,用來建立新的自我身份認同。在這種情況,治療師可以幫忙找出「病因」,協助青少年去發現積極的休閒娛樂,這些休閒娛樂與父母親的不同,同時也可以產生新的自我身份認同。比如,治療師可以詢問青少年個案是否有興趣參加樂團、參與戲劇演出、參與創造性藝術、照顧動物、烹飪等等。
問題可以從多重角度來檢視,而找到一個「真正的」病因對許多心理問題而言幾乎是不可能的。一個問題可能歸因於遺傳、過去創傷、環境、有缺陷的童年、這些因素的組合,或是其他原因。同時,一個問題可能是個案自己個人的因素,也有可能是跟別人有關的因素。比如,問題可能存在於伴侶其中一人身上、存在於伴侶兩人互動關係之間、存在於個案和整個家庭互動之間,或是存在於整個家庭跟機構互動之間,或是整個家庭與文化之間的衝突。所以,一個問題可以被視為存在個人內在、關係之間、或是一個團體裡面──所有這些觀點,某種程度上是互相關聯的,都可以用來幫助個案改變。
但是,與其尋找一個原因來解決問題,更好的選擇是處理一個問題其中的許多元素。正如同我們看到艾瑞克森如何處理我的抽菸斗問題,一個問題是由許多元素組成。運用這些元素,我們創造出針對問題或解答的地圖,然後改變一個問題的許多元素,這在治療系統裡就變得至關重要。
治療師可以從許多不同觀點角度尋找治療方法。治療師看問題的觀點角度會決定整個治療方向。
經驗式治療
這本書的主要治療學派是假設個案困鎖在僵化的狀態裡持續痛苦,而治療最好的方式是幫助個案親身體驗到改變。經驗會改變一個人的情緒和狀態,而訊息知識沒有辦法做到這點。如果你想要一個人進入幽默的狀態,創造一個醒覺式經驗,或許可以說個笑話。
讓我們思考一個狀態:做個負責任的人。父母親通常都會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一個負責任的人。有時候他們會這樣說:「負責任的孩子成績比較好,比較好的成績表示你會進到好大學,有一個很棒的人生。這就是為什麼你要做個負責任的人」。現在,你覺得青少年聽到這些關於好成績或是好學校的說法,就會變成負責任的人嗎?不太可能。但是大部分的父母親怎麼做?他們提供小孩建議和知識,不停耳提面命,就算他們經常對於結果感到失望,還是繼續說。當我們面對一個簡單的任務時,知識和建議或許是有效的,但是如果要誘發不一樣的狀態,我們就要創造一種蛻變經驗。
大部分的孩子都知道要負責任,也知道負責任是一種美德,一個優點。但是,成長的過程和社會心理因素可能會阻礙孩子學會負責任。有時候,孩子反抗父母親是為了建立自我身份認同。例如,青少年致力於創造自我身份認同,而他們經常透過反對或反抗父母親的觀念想法來建立自我身份認同。所以,治療師可以幫助青少年獲取他們的理想狀態。
在這裡我們以負責任為例子。要讓青少年變成負責任的人,治療師可以考量成長和改變的五個步驟。
步驟一,想法。青少年是否知道負責任是什麼意思?如果他們不知道,我們可以教導他們。
步驟二,概念體現:「我可以負責任」,這是一種內化的能力。青少年如何從一個想法轉變成真實體驗概念?必須要有一個關鍵醒覺經驗(Significant Evocative Experience, SEE)來幫助青少年體現概念。或許是開始照顧寵物。或許是報名去上體操課,或是喜歡上異性,然後發現要吸引對方最好的方法是變成負責任的人。
這裡我們談到想法,談到概念體現。獨特經驗會誘發負責任的想法,變成負責任的概念體驗:「我可以是負責任的人」。
步驟三,做決定── 內化過程的另一個步驟:「我會是負責任的人」。一旦青少年體驗到「我可以是負責任的人」這個概念,另一個醒覺經驗可以幫助青少年進一步體驗:「我將會是負責任的人」。
這引導到步驟四,「啊哈!我是負責任的」,這透過另一個蛻變式關鍵醒覺經驗 (SEE) 達成。我們可以把這樣的經驗當成一個參考經驗,提供一個更穩固的基礎。一個參考經驗可能就有蛻變的效果,但有時候可能需要更多的參考經驗,一個不夠。
最後,步驟五,身份認同:「我是一個負責任的人」。當然,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新的身份認同。連結許多參考經驗就會創造一個新的身份。比如,幸福的親密關係或事業上的成就可能連結到一個身份:「我是聰明的」、「我是一個好老師」、「我結婚了」。但是,參考經驗也可能創造不好的身份認同,像是,「我不夠好」、「沒有人愛我」。負面的醒覺經驗可能創造負面的身份認同。
因為我們假設不是所有的身份認同都是好的,治療師必須有多樣方法協助個案建立正向身份認同,而這些方法最好是透過醒覺方式達成。運用邏輯思考無法改變我們的身份認同,身份認同的改變需要透過醒覺體驗時刻。
建立一個適當的身份認同經常是治療的中心目標。有些人或許會按部就班從想法、概念體現、做決定、進入一個新的狀態、建立一個新的身份來進行。但是,有些時候一個新的身份認同可以很快從一個關鍵醒覺經驗來具體實現。以下是個例子。
有一次我幫一群資深治療師上課,我邀請一個人上台做現場臨床示範。上台的是個心理學博士,他提到他酗酒的問題,他對於他的目標不是很明確:「或許我只應該喝一杯酒。」「又或許,兩杯酒也應該可以。」「或許我不應該喝任何酒。」「又或許我不應該碰任何含酒精的飲料」。我們圍繞在他的「或許」攻擊裡面,治療沒有任何進展。所以我使用了一個艾瑞克森學派指導原則來處理這問題:找到一個互動式的解決方案。這個解決方法要有其他人的參與。
在這個案例上,我讓自己參與解決方案。我邀請對方 : 「我想跟你達成一個協議。我在接下來一年不吃任何甜點。如果這是我的承諾,那你的承諾是什麼?」 我了解在這個案例裡社交承諾與責任會有重大影響,所以我以身作則做了個承諾,讓我們雙方創造一個負責任的結果。結果我們兩人都承諾做到我們的正向誓言。
在這個現場示範裡,我是專家的身份。總要有一個人改變,如果個案無法改變,那治療師可以有所改變。
但是,這個案例也有一個前情提要。
在現場示範的當天早上,我一邊做運動,同時聽著一個醫師專家在演講關於飲食的事。那個專家建議,「不要吃糖」。然後我想著,「是啦,聽起來不錯」。但我完全沒想要改變自己的飲食。我並沒有真正「聽進去」這個訊息。
然而,我不知道的是,概念蛻變為理解的過程正在潛意識層面進行。在現場示範結束後的隔天早上,一件我完全沒有預期的事情突然發生:我的身份認同改變了,我變得再也不想念甜點了。我感到很神奇。當我在前一天提供這個解決方案時,我以為我會用自我意志力去執行承諾。但我幾乎是立即改變了我的身份認同。整整一年的時間,我沒有碰過任何甜點。就算到現在,對於甜點,我也頂多吃一兩口。我不知道我的身份認同會改變。我以為我只是靠著決心不吃甜點。但是,那個現場示範的經驗,完美地將我轉換為一個不一樣的人:一個不想吃甜點的人。所以,根據我的個人經驗,不見得一定要按部就班地完成這五個步驟才能獲得新的身份認同,不管是正面認同或是負面認同。有時候,我們跳過幾個步驟,一個新的身份認同也可即時建立。但是在所有的案例裡,身份認同都是透過經驗來創建,而不是透過提供知識訊息來建立。
(文未完)
第一章 透過人生經驗做治療
艾瑞克森醫師在很年輕時就已經是一個心理治療大師了。隨著時光流逝,他發展出成千上百個獨特案例,並記錄在臨床文獻上──歷史上沒有人比他蒐集到更多獨特案例。佛洛伊德只有記錄少數的案例。
佛洛伊德對於人們為什麼變成他們現在的樣子感興趣,艾瑞克森則對人們可以如何改變感興趣。佛洛伊德的焦點放在過去;艾瑞克森則關注於現在及未來的發展。艾瑞克森對於每個案例都有獨特的見解,並且對於每個情況都發展出一個新的解決策略。艾瑞克森是我職業生涯上的導師,同時也是一個非凡卓越的溝通者。艾瑞克森用...
推薦序
可幫助任何學派精益求精的經驗式藝術
尼可拉斯.康寧斯(Nicolas A. Cummings)
美國心理學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前主席
一個人如何教授別人經驗式治療?我們可以想像它的所有優點,或是描述大師們是如何做治療,或是回溯歷史,但是到底如何教導?
傑弗瑞.薩德博士與艾瑞克森醫師的個人以及專業關係始於1973年,這造就了他後來數十年潛心研究艾瑞克森的治療工作,並發展出經驗式治療的教學方法。同時,他也致力於,甚至是執著於找到新的方法,將現象學解譯為一個清晰易懂的系統,創造出快速、有效、深入的心理治療。
儘管他已經是大師,卻依然保持學生的學習心態,持續從大量的智慧經驗裡發現新知識──包括心理學、哲學、文學、藝術、醫學、腦科學、喜劇等等。我非常感激薩德博士可以暫時停下,創造出這本《經驗式治療藝術》。這是心理學歷史上的重要時刻。
從這些文字裡,一個豐富、實用且深刻的煉金術浮現,一個精準且運用廣大的過程展現了出來。薩德博士的深厚學術基礎,以及愉悅的即興發揮,給這些練習提供了很棒的生命力。不論你是一個剛出道的年輕治療師,或是一輩子持續學習成長的資深治療師,這本書都將提供你完整的結構,並提供對你個人的啟發意義。
薩德博士曾說:「心理治療裡的改變最好是透過個人生活經驗誘發,而不是透過知識理解」,因此他在這本書裡鼓勵治療師發展個人風格,全方位地參與治療。他的艾瑞克森治療風格以及薩德派衍生治療模式,可以與其他治療學派合併運用。因此,治療師不需要成為「艾瑞克森學派」,也一樣可以獲得這本書的最大效益。事實上,書中所討論的步驟和方法可以幫助任何治療學派精益求精。
這本書的架構是清楚易懂的。第一章提到了治療方法的宏觀模式,為後續的討論提供了一個完整框架:解構狀態,分辨不同的狀態;在個案所處世界裡獲取流動的感受;設定目標,量身訂做的方法;以及治療師的個人發展。三個精彩絕倫的案例清楚印證了他的概念和理論。這些治療方法是從催眠裡面衍伸出來,卻不受限於傳統催眠的框架。讀者可以從這本經典心理學巨作中獲得清晰的教育,我相信你會對其中許多方法概念一再研讀,反覆思考印證。
薩德博士是舉世聞名的經驗學派大師。最令人驚豔的部分是在這本書的字句裡,他的教導活靈活現,就好像他站在我們眼前教課一樣。這本書有著前瞻的細膩設計,讀者可以全然沉浸其中,透過好奇心和創造力摘取甜美果實,鍛鍊自己、盡情運用多樣治療方法,就像這本書的原文副標題所述:看見個案、做治療、成為療癒本身。
【譯者序】
成為大師肩膀上的生命大師
洪偉凱
本書譯者
人生,我們都在追求一個巔峰。自己人生裡的巔峰,專業領域裡的巔峰。人生,是江湖,每個人都行走在不同的江湖上,商場江湖、教育江湖、武術江湖、藝術江湖、心理治療江湖、催眠江湖。傑弗瑞.薩德博士,是心理治療界的絕頂治療高手,是心理治療培訓界的世界頂級講師,是催眠治療界的時代開創先驅,他經常保持自己在生命的巔峰狀態裡。他本身就是一個藝術。他的生命就像禪一般,總在對的時機、運用對的方法、使對的人醒覺。
一個頂級藝術我們趨之若鶩,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懂欣賞頂級藝術。達文西的《蒙娜麗莎》畫作是世界經典,每個人從不同角度看就會有不同感受。貝多芬是音樂的巔峰,他的《第五交響曲》總會帶給人不同的感受,隨著心境變化,聽著《第五交響曲》就會有不同體驗。傑弗瑞.薩德博士,就是催眠心理治療界的達文西、貝多芬或是畢卡索。翻譯這本書,就像是我努力要把畢卡索的東西變成是大家能夠懂的語言,把貝多芬的音樂用簡單的方式幫助大家理解。薩德的寫作是一種筆歌墨舞的文學藝術,讀他的著作就像是讀著杜甫,會有一種靈明頓悟的體驗。薩德的治療藝術對於許多資深專業治療師而言,是不可多得的寶藏。他的著作、他的治療藝術、他的人生都融合成一種順勢而為的頂級藝術。對我而言,他是當代最厲害的絕地武士,他的催眠千變萬化,他的治療巧奪天工,他的寫作慧心巧思。看懂的人很多都已經是當代頂尖的培訓講師、心理學大師、催眠大師。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他的年代只有少數頂尖專業人士能懂。薩德的醒覺經驗式催眠治療,在過去數十年也只有少數高手能懂。我們真的很高興、也很感激薩德老師將他畢生智慧傾囊相授,期望有更多人能懂這一門玄妙入神的技藝,能夠在自己的人生裡成為得心應手的大師,能夠出類拔萃。這本書對我而言就是催眠心理治療界的《易筋經》。
薩德老師常說,一個老師自己很厲害,不算什麼。能夠培育出許多厲害的大師,這樣的老師才是真正厲害的人。孔子是中國人的至聖先師,他不僅自己學問厲害,同時也培養出世世代代的厲害學生和大師,這樣的老師是真本事。帶著培育英才的動機,薩德老師經常告訴我,他想要培養更多優秀的心理學家和治療大師。這本書就是他不藏私的畢生治療心血結晶,能夠看懂,又能夠具體實踐運用在自己的專業和生活上,你就是站在大師肩膀上的自出心裁生命大師了。
可幫助任何學派精益求精的經驗式藝術
尼可拉斯.康寧斯(Nicolas A. Cummings)
美國心理學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前主席
一個人如何教授別人經驗式治療?我們可以想像它的所有優點,或是描述大師們是如何做治療,或是回溯歷史,但是到底如何教導?
傑弗瑞.薩德博士與艾瑞克森醫師的個人以及專業關係始於1973年,這造就了他後來數十年潛心研究艾瑞克森的治療工作,並發展出經驗式治療的教學方法。同時,他也致力於,甚至是執著於找到新的方法,將現象學解譯為一個清晰易懂的系統,創造出快速、有效、深入的心...
作者序
艾瑞克森與他的治療方法
如果你問全世界所有的催眠治療師:誰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治療師?大多數治療師會提到米爾頓.艾瑞克森。在1973-1980年期間,我有幸跟著艾瑞克森學習,這感覺就好像是跟隨佛洛伊德學習精神分析,或是跟隨愛因斯坦學習物理學。
我在1973年第一次遇見艾瑞克森,當時他已經是世界聞名的催眠治療大師,但在心理治療界還不是那麼有名。在1973年,他基本上是半退休狀態。但是,那一年關於他的治療工作的許多書籍開始發行,第一本發行的書叫做《不尋常的治療》(Uncommon Therapy,1973),是傑.海利所寫。這本書將艾瑞克森塑造成一個短期心理治療的大師。隨著這本書的發行,許多心理治療專業人士來到亞利桑納州的鳳凰城,跟隨艾瑞克森學習。我第一次跟艾瑞克森見面是單獨見面,但是很快地,許多學生加入,團體上課的形式變成了後來大家所熟知的艾瑞克森教學研討會。
儘管一直被身體的病痛所困擾,在當時艾瑞克森還是很活躍且魅力十足的。他在十七歲時小兒麻痺症發作,這是造成他身體不好的主因。儘管他年輕時像運動員一樣健康,但小兒麻痺使他癱瘓一整年。在生命後期,他經歷了數次小兒麻痺的復發(現在我們稱之為小兒麻痺後遺症),而這對他的身體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他忍受肌肉萎縮的痛苦,漸漸地失去身體協調平衡的能力。
艾瑞克森的右邊身體比左邊身體更糟糕。他如果想要寫字,有時候必須用左手扶著右手才能寫。如果要吃東西,他必須極度扭曲身體,才能讓餐具靠近嘴巴。在生命的最後十年,他都是坐在輪椅上的。我剛認識他的時候,他會靠著虛弱的腿,很短暫地用力,吃力地將自己從輪椅上搬到辦公室的椅子上。到最後,他無法將自己搬動到辦公椅上,只能一直坐在輪椅上。
艾瑞克森的視力是重疊影像的,他的聽力受損,長期忍受慢性疼痛。他所有的牙齒都掉光了,而因為肌肉萎縮,他也沒有辦法戴假牙。這個男人曾經可以像演員一樣自由控制他的聲音語調,卻必須重新學習如何講話──因為沒有牙齒。艾瑞克森同時也是色盲,看不見紅色和綠色。他總是穿著紫色衣服,因為紫色是他唯一能夠看清楚的顏色。
艾瑞克森在專業領域有著天才般才華洋溢的貢獻,在處理自己的人生挑戰上更是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他是我所遇過最令人印象深刻,最有醒覺影響力的一個人。在他的專業領域上,他是治療技巧運用的大師,然而身為一個人,他是獨一無二的。他總是專注聚焦,就算病痛纏身,他還是經常開懷大笑。他給身邊的人一個感覺──他很高興他活著。如果你覺得自己有病痛,他比你承受更多病痛。如果你覺得自己被禁錮,他身體上的限制比你更多,然而他很快樂。
我去見他的目標是想要增進臨床專業技巧,但是初次見面幾分鐘之內,我原先假設的目標「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治療師」變得沒那麼重要了。他循循善誘地教導我,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我想要待在他的身邊學習,因為我感覺到,我跟一個生命大師在一起。在最艱困的環境底下,他昇華他的疼痛,並且幫助其他人。同時,他用獨一無二的方式來呈現他的想法。
在1973年12月5日那天,我第一次與艾瑞克森相處的時光來到尾聲(見Zeig, 1985年文獻)。在前一天,當我們會談時,他坐在他辦公室的椅子上,眼睛看著地板,用一種緩慢謹慎的口氣,述說一個發生在紐奧良的故事──紐奧良著名的美食是海鮮。他到紐奧良一間餐廳裡用餐,點菜時點了兩打生蠔。吃完這24個生蠔,他又點了一打生蠔。當他吃完第三打的生蠔時,他又點了12個生蠔!他總共吃了48個生蠔!當時,我完全不知道他為何要跟我說這個故事,也不知道這跟心理治療有什麼關係,但我聽得津津有味。而且我從來沒有聽過誰可以一次吃掉48個生蠔。但這故事有趣的部分還在後頭。當他吃完48個生蠔後,他又點了一打生蠔!在點這最後一打生蠔時,艾瑞克森跟餐廳裡那個目瞪口呆的服務生說,「在我60歲生日時,吃60個生蠔豈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嗎?!」 突然間,我明白了艾瑞克森試圖告訴我什麼(艾瑞克森的生日是12月5日)。
艾瑞克森用一個獨特的方式告訴我一個簡單的事實:12月5日是他的生日。他把這個訊息用一個故事包裝起來,讓我知道。為什麼他要這樣做呢?他是否在教導我一種傳遞訊息的方式?還是在引導我理解他的策略經驗式治療方法?或許艾瑞克森跟我分享他的生蠔冒險之旅是基於個人理由?或許是為了他自己藝術性地表達,為了單純享受這種說話的樂趣而告訴我這故事?或許他是故意這樣做的──就好像他在練習說故事傳遞訊息的能力,他的招牌治療方式。不管他的意圖是什麼,這個故事深刻烙印在我腦海裡。我永遠忘不了這個訊息和他的表達方式,從那時候起,每年他的生日,我都會送他生蠔。
艾瑞克森在他的生蠔故事裡闡述了一個原則:創造使人永生難忘的經驗。在本書裡,我們會提到其他原則。這些原則想法存在於我身體裡,並且持續用數不盡的方式展開。
艾瑞克森與他的治療方法
如果你問全世界所有的催眠治療師:誰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治療師?大多數治療師會提到米爾頓.艾瑞克森。在1973-1980年期間,我有幸跟著艾瑞克森學習,這感覺就好像是跟隨佛洛伊德學習精神分析,或是跟隨愛因斯坦學習物理學。
我在1973年第一次遇見艾瑞克森,當時他已經是世界聞名的催眠治療大師,但在心理治療界還不是那麼有名。在1973年,他基本上是半退休狀態。但是,那一年關於他的治療工作的許多書籍開始發行,第一本發行的書叫做《不尋常的治療》(Uncommon Therapy,1973),是傑.海利所寫。這本書將艾瑞...
目錄
【推薦序1】可幫助任何學派精益求精的經驗式藝術/尼可拉斯.康寧斯
【推薦序2】成為最好的自己:「解剖」艾瑞克森的思想精髓/蔡東杰
【譯者序】成為大師肩膀上的生命大師/洪偉凱
開場白
前言:艾瑞克森與他的治療方法
關於本書
第一章 透過人生經驗做治療
第二章 治療方法的宏觀架構
第三章 催眠教會我的事:解構各種元素
第四章 催眠教會我的事:在治療裡建立目標
第五章 量身訂做:評估
第六章 進階地圖製作
第七章 禮物包裝
第八章 量身訂做組合方格
第九章 艾瑞克森治療學派的流程
第十章 艾瑞克森治療飛機恐懼症
第十一章 心理治療培訓練習:運用經驗式方法提升專業能力
第十二章 經驗式治療的臨床案例
跋
延伸閱讀
參考文獻
【推薦序1】可幫助任何學派精益求精的經驗式藝術/尼可拉斯.康寧斯
【推薦序2】成為最好的自己:「解剖」艾瑞克森的思想精髓/蔡東杰
【譯者序】成為大師肩膀上的生命大師/洪偉凱
開場白
前言:艾瑞克森與他的治療方法
關於本書
第一章 透過人生經驗做治療
第二章 治療方法的宏觀架構
第三章 催眠教會我的事:解構各種元素
第四章 催眠教會我的事:在治療裡建立目標
第五章 量身訂做:評估
第六章 進階地圖製作
第七章 禮物包裝
第八章 量身訂做組合方格
第九章 艾瑞克森治療學派的流程
第十章 艾瑞克森治...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