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同事被殺,遭判十五年重刑
我持續寫下真相,只因我愛我的國家
我比普丁更愛它
第一本來自俄國內部的真實紀錄,最後一位俄羅斯獨立記者發出的自由之聲
你不知道嗎?從小就教育我們要反法西斯的偉大俄羅斯,
早就變成了另一個法西斯。我們都成了法西斯。
這一切是從什麼時候,又是從哪裡開始?
★ CNN、《時代雜誌》、《大誌雜誌》、《紐約時報》、《紐約客》最受矚目選書
★ 諾貝爾文學獎、和平獎得主齊聲推薦:看見俄羅斯的真相之書
從有記憶以來,伊蓮娜就愛著自己土生土長的俄羅斯。但她的愛與官方倡導的不同,不是普丁與俄國政府所帶來的死亡、噤聲與謊言,而是看見所愛之物最真實的模樣。愛一個國家,就得把光照進國家最黑暗的角落。
過去十七年來,伊蓮娜見證了普丁統治下的俄羅斯,如何一步步走向極權法西斯。她記錄下原住民、少數民族、同性戀、性工作者、精神病患,以及新聞記者與政治工作者等群體,如何一個個被消失。她也刻劃了國家對外不斷發動的屠殺或戰爭,從車臣、喬治亞、哈薩克、克里米亞到烏克蘭。
這是一份俄國社會如何從根本上崩壞的真實紀錄,也是伊蓮娜從小到大的人生心路。透過樸實而犀利的文字,她寫下俄羅斯人的愛與恨,挫折與憤怒,夢想與希望。最重要的是,她還寫下這些自認無辜的老百姓,這些過著平凡過活的普通人,這些伊蓮娜日常相處過的鄰人,如何都成了暴政的幫兇,迫使全世界生活在恐懼裡。
【本書特色(編輯小語)】
只要你曾經對自己的國家,自己所見的真相,以及自己文字的力量感到迷惘,這本書就是為你而寫。
寫的是俄羅斯,卻是屬於全世界的故事,因為任何地方都有可能出現不寬容的法西斯,都有人在共享著伊蓮娜的故事。
作者簡介:
伊蓮娜.科斯秋琴科(Elena Kostyuchenko)
16歲成為記者,是第一批報導普丁入侵烏克蘭的俄國記者,也是俄國最後一家獨立自由媒體《新報》(Novaya Gazeta)中最年輕的記者。生涯榮獲歐洲新聞獎、奧地利自由媒體獎、波蘭報導文學獎、挪威新聞自由獎,以及美國最佳記者勇氣獎。
1987年生於俄國雅羅斯拉夫爾的窮困家庭。9歲開始工作,16歲投身地方報業。大學就讀莫斯科國立大學新聞系,開始在俄羅斯最著名的獨立自由媒體《新報》實習。
伊蓮娜長期關注武裝衝突、政治抗爭與性別議題,曾喬裝混入警局及妓院從事田野調查,積極參與平權運動,多次被莫斯科當局逮捕。她報導過阿拉伯之春、香港抗爭,也是第一位無懼媒體封鎖而報導2011年哈薩克扎瑙津屠殺慘案的俄羅斯記者,更曾在2014年俄羅斯占領烏屬克里米亞半島時進行追蹤報導。
2022年2月24日,普丁全面侵略烏克蘭。《新報》成了少數敢於報導這場侵略戰爭的俄國媒體,伊蓮娜還親赴赫爾松等戰地前線報導。俄烏戰爭爆發六個星期後,《新報》遭俄國政府查禁,當時正要前往馬里烏波爾報導的伊蓮娜更被懸賞暗殺。伊蓮娜不得不展開流亡生活,期間一度遭情治單位下毒。目前暫時棲身於歐洲各地,等待著回國的那一天。
譯者簡介:
【譯者簡介】
胡宗香
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哈佛大學東亞研究碩士,曾獲梁實秋文學獎翻譯類譯文組首獎,現為雜誌編輯與兼職翻譯,譯有普立茲獎得主阮越清的《一切未曾逝去》,並以此書獲選Openbook好書獎年度翻譯書。
【英譯者簡介】
貝拉.沙耶维奇(Bela Shayevich)
前蘇聯裔的美國作家與斯拉夫語系翻譯家,最著名的譯作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亞歷塞維奇的《二手時代》。另一代表譯作則是著名反烏托邦小說《我們》。英譯本主要譯者。
伊蘿娜.雅茲賓.查瓦斯(Ilona Yazhbin Chavasse)
出生於前蘇聯白俄羅斯,現居英國倫敦。翻譯過的作家包括楚科奇族文學之父尤里.雷克特(Yuri Rytkheu)及當代俄羅斯作家亞歷山大.斯科羅博加托夫(Aleksandr Skorobogatov)等。參與英譯本第一、七、八、十二及十三章的翻譯工作。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國際各界感動推薦】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德米特里.穆拉托夫(Dmitry Muratov),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血色大地》作者
克瑞莎.沃德(Clarissa Ward),CNN首席國際記者
卡蘿.歐芙(Carol Off),加拿大廣播電臺節目主持人
克莉絲汀娜.拉姆(Christina Lamb),《我是馬拉拉》共同作者
【專文推薦】
張潔平|媒體人
【試讀推薦】
李屏瑤|作家
方君竹|獨立記者
房慧真|作家
阿潑|媒體工作者
張子午|《報導者》採訪主編
許菁芳|作家
陳信聰|公視新聞部製作人
陳思豪|長老教會牧師
黃惠貞|板橋高中歷史老師
黃麗如|作家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韓麗珠|作家
『想認識普丁的產地嗎?今天俄國人是什麼模樣?為何會變成這樣?答案就在書裡。多年來,作者都在紀錄俄羅斯人的靈魂。她走進家裡與學校,參加婚宴及節慶,問遍大人和小孩,找尋著愛與恨。我們得以看見怪物的崛起,看見怪物如何迫使全世界生活在恐懼裡。』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伊蓮娜在黑暗中找到了的路,還走到最黑暗的角落。』
────德米特里.穆拉托夫(Dmitry Muratov),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伊蓮娜是二十一世紀重要的引路人,她的過人勇氣與細緻文筆是所有報導者的典範。她筆下的俄羅斯,才是我們要認識的俄羅斯。』
────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血色大地》作者
『具備罕見勇氣的難忘之作。伊蓮娜帶讀者深入無人涉足的俄羅斯,堅定無畏地呈現自己深愛的國家,揭露它的腐敗、希望與勇氣。』
────克瑞莎.沃德(Clarissa Ward),CNN首席國際記者
『伊蓮娜既是一位想要相信自己國家的女孩,也是一位致力揭露國家黑暗面的記者。她這本書好讀、引人入勝且可怕地嚇人,娓娓道來普丁統治下俄羅斯人的生活情況。』
────卡蘿.歐芙(Carol Off),加拿大廣播電臺節目主持人
『這是我們從未見過的俄羅斯,每一頁都是對普丁國度的新發現。』
────克莉絲汀娜.拉姆(Christina Lamb),《我是馬拉拉》共同作者
『伊蓮娜的新聞操守無庸置疑地專業,面臨的危險更是真實而確切。她以最頑強的意志力,勇敢呈現出克里姆林宮及俄國官方政治宣傳之外的俄羅斯。』
────《出版者週刊》星級評論
『與亞歷塞維奇一樣,伊蓮娜不是俄國官方話語的傳聲筒,而是試圖跟那些在普丁政權底下被消失與邊緣化的人們對話。她拜訪了窮苦人家、心理疾病患者、性工作者及性少數群體,以及婦產科醫生、立法者與違法的罪犯,寫出了這本勇敢地驚人的報導文學。』
────《大誌雜誌》當月選讀
『本書使我們明白,普丁實際上有多麼輕視全國十一個時區的俄羅斯老百姓,大城市之外的人們只能像沙皇時代的農奴一樣自力更生。莫斯科和聖彼得堡這樣的大城市或許舒適,在兩地之間的地區卻還停留在中世紀。高速列車就算撞到人也懶得停車,而且這種事情常常發生。如果普丁對待自己的人民都如同牲口一般,那就不意外他會像個屠夫一樣在烏克蘭大開殺戒。要反駁普丁將國內困境歸咎於「北約侵略」的假訊息,這本俄國人眼中的俄羅斯將比各種西方專家還要有參考價值:這些困境根本是普丁自己造成的。』
────《泰晤士報》當週好書
『最好的報導文學。』
────《衛報》今日好書
『坊間已有大量新書介紹普丁的戰爭,以及俄烏戰爭對俄國全球政治地位的影響,卻罕有人像本書一樣,試圖看見這個地表最大國度底下普通人的生活樣貌。本書追溯了俄羅斯社會近年來的轉變,讓我們看見俄國內部的不公不義,理解為何有這麼多人對領導者發動的毀滅性戰爭保持沉默。像本書這樣勇敢且親密的報導作品,恐怕未來有好長一段時間都無法在俄羅斯看到。』
────《紐約時報書評》
『一本給俄羅斯的情書,也證明了最高貴的愛國情操就是自我批判。作者以膽大無畏的報導,刻劃了一個國家如何在法西斯的道路上愈陷愈深。』
────《時代雜誌》年度選書
【臺灣試讀推薦】
『我曾在俄羅斯獨立記者所拍的紀錄片中,看到普丁政權如何扼殺新聞自由,也聽他們談如何在俄烏戰爭發生後逃離國家。儘管他們仍堅持報導真相,卻因為在境外而難以真正摸清現況。說的是俄羅斯,但在我聽起來,中國亦然。《我深愛的國家》同樣是俄羅斯獨立記者的揭露書寫,也不免提到戰爭或政治社會大局,但更細膩且更值得閱讀之處,是作者從性向、家庭,乃至於置產等私己角度開展,鮮活帶出自己在這社會中遇到的恫嚇或遭遇,從而呈現採訪或接觸到的少數民族、LGBT、社會上階級群體的生存處境。無須暢談什麼大道理,故事若細膩,就能反映一切。而我仍要說,此書並非無關於己的遠方物事,它讓我想到現在的中國,也想到臺灣因意識形態不同而有爭執的家庭。如果你也深愛自己的國與家,願你不會如作者那般絕望。』
────阿潑,媒體工作者
『莫斯科以外的俄羅斯深沉而哀傷,若不是第一章裡先講起了普丁的崛起,我會以為讀的是十九世紀的俄羅斯小說。作者以報導文學的筆法將一個個與我們同時代,但絕對超乎台灣人理解和想像的故事娓娓道來,然後要我們在凝視他人苦難時注意到自身也正處在深淵邊緣。一步踏錯,倒轉一世紀的時空並非不可能啊!』
────黃惠貞,板橋高中歷史老師
『【裡面,我們的世界很溫暖】每一處暴政之下,每一個猖狂的法西斯,都會有微不足道卻晶瑩堅毅的力量與之對抗。本書作者伊蓮娜,俄羅斯最後一家獨立媒體《新報》的記者,就是這般細微的勇者、其國家這個世代的空谷跫音。
所謂勇者並非無所畏懼,佛擋殺佛神擋殺神的氣概。真正的勇者,得是知道要害怕,甚至怕到雙腿發顫,卻仍然行出本分為所當為。面對能夠輾壓國內外各種勢力的普丁政權,伊蓮娜不是登高一呼風起雲湧的衝撞抵抗;她是涓涓細流以孱弱的原民部落、式微的少數民族、弱勢的同性戀、精神病患,和她被弒新聞同業的敘事,低吟控訴這不義的政權。即使邪惡轉輪似無法挽回,對自己「心存良善行事公義」的堅持和盼望仍不可或忘。』
────陳思豪,長老教會牧師
『我看書的時候常常在想,伊蓮娜寫下的這些,我自己、和我熟悉的記者朋友寫下的這些故事,是不是永遠都逃不脫宿命:身在其中的人看不到,或者看到了、嘲諷、不相信;而不在其中,身在正常世界的人們,則是嗑著花生圍觀瘋人院的心情。我要感謝伊蓮娜沒有在想這些,沒有像我說的這樣,滑向這虛無與犬儒的陷阱。我在她的書寫中,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獲得力量。那力量的來源並不是她對苦難的書寫,更重要的是,她敏感、清晰、細膩、強烈而又優美地寫下,這些經歷對她作為一個人的雕刻,誠實的每一筆刻畫。這是閱讀本書時,我獲得另一重「平行人生」的體驗。』
────張潔平,媒體人
名人推薦:【國際各界感動推薦】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德米特里.穆拉托夫(Dmitry Muratov),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血色大地》作者
克瑞莎.沃德(Clarissa Ward),CNN首席國際記者
卡蘿.歐芙(Carol Off),加拿大廣播電臺節目主持人
克莉絲汀娜.拉姆(Christina Lamb),《我是馬拉拉》共同作者
【專文推薦】
張潔平|媒體人
【試讀推薦】
李屏瑤|作家
方君竹|獨立記者
房慧真|作家
阿潑|媒體工作者
張子午|《報導者》採訪主編
許...
章節試閱
我五歲,在上幼稚園。那是冬天,我們在玩打仗。高高的雪堆是堡壘,裡面全是德國人。我們發動猛攻。敵人不多,因為誰想當法西斯。至少他們擁有戰術優勢,畢竟防衛堡壘簡單多了。雪球飛來飛去。所有的男生都是戰士。我也想當戰士,但他們只讓我當護士,因為我是女生。我把傷者從戰場拖走,傷者全身是雪,放聲大笑。
我六歲。媽媽告訴我外公曾經打過戰爭,在法西斯攻擊我們國家時挺身捍衛。他志願到前線去,在那裡擔任砲兵。他受了傷,然後他復原,又回去打仗,這次是跟日本人,因為日本人在幫法西斯。這場戰爭名為「偉大的衛國戰爭」,因為是為我們的祖國而戰。為什麼偉大?因為幾乎所有男人和許多女人都參與其中,媽媽說。死了一千一百萬人。那是多少人?媽媽動了動嘴唇,悄悄計算著。等於十六個雅羅斯拉夫那麼多的人。想像我們的城市裡沒有人活下來。再想像其他十五個跟我們一樣的城市,沒有人活下來。一個都沒有,全部殺光光。
我想像那些死亡之城。
我八歲,這天是勝利日。我們要去鄰居彤亞阿姨家。她打過衛國戰爭。我們幫她買了蛋糕與紅色康乃馨。彤亞阿姨穿著藍色的自製洋裝,胸前佩戴勳章。看到我們和蛋糕她很開心,走過來擁抱我。我不喜歡彤亞阿姨,她聞起來臭臭的。她也耳背得厲害,跟她說話要很大聲,而且嘴巴要誇張的開合,才能讓她聽懂。還有她的公寓,每樣東西都閃閃發光,一塵不染,乾淨的讓我害怕,因為那不正常。彤亞阿姨很寵愛我。她會問我在學校過得好不好(很糟,但你得說很好)。媽媽倒了茶,我們舉杯祝賀。媽媽會說:「致和平。」
我十歲,看了場電影。電影名為《只有老兵去打仗》,講的是年輕瀟灑的勇敢飛行員,在天上駕駛戰機與法西斯作戰的故事。電影是黑白的,裡面每一張臉似乎都是從光雕塑而成。飛行員聚在一起,合唱著美好歌曲。他們死去,但死得英勇壯烈,在一朵朵黑色煙霧中灰飛煙滅。電影裡也有浪漫愛情,對象是女飛行員。她們死去,男飛行員會來到她們墓前,承諾戰爭結束後會再回來,再次合唱他們鍾愛的歌曲。我沒有在思考,情感不經大腦:哇,這太棒了,好精采的人生。
我十一歲,我問媽媽,外公是怎麼說戰爭的?她說,什麼都不說。一點都不說?一點都不說。他有勳章嗎?有,但他從來不戴,他把勳章都給了我。那時我還小,把勳章拿來玩,埋在沙裡,最後全弄丟了。真是可惜,太可惜了。他是怎麼死的?心跳停止。外婆喊他吃晚飯,但沒人答應。他就坐在這,死了,就這個位置。
我十二歲時去彤亞阿姨家。見到我她好高興。我問,彤亞阿姨,跟我說說戰爭的事情。她說,我聽不到你講話。彤亞阿姨,跟我說戰爭的事情!我什麼也聽不到,小蓮娜,我一定是全聾啦。戰爭的事!什麼,蘇聯的事嗎?蘇聯,那是個好國家。戰.爭.的.事!我一點也聽不到你說什麼,助聽器一定是壞啦。彤亞阿姨把助聽器拿出來後跟我說,阿姨累了,得去躺一會。再見,蓮娜。
我十二歲時去圖書館。我要找關於戰爭的書,他們好像給了我五本,我全都讀完了。我又借了五本,然後再五本。書中的戰爭不像電影裡那麼歡樂,但有更多英雄事蹟,而且可以慢慢細讀,好好感受一切。在卡雷利亞的森林裡,瓦斯科夫士官指揮著五名女高射砲手,試圖擊敗悄悄潛入的法西斯間諜,阻止他們前往具有戰略價值的運河。最後所有女孩都死了,最優秀的一個臨死前還說,「我們祖國的起點並不是這些運河,也完全不是由這些運河所孕育。我們捍衛運河是為了捍衛祖國,因為先有祖國,才有運河。」我為這段話痛哭,淚水如此甜美。那些運河當然連我摯愛祖國的一小角都算不上。
我十二歲時曾經想過,如果又有一場戰爭呢?如果我們的國家受到攻擊怎麼辦?我當然會捍衛它。如果我能快快長大就好了,我就能當狙擊手,殺光法西斯。為什麼是法西斯?我也不知道,那是我唯一想到的敵人。也許我會陣亡,年紀輕輕就死去。媽媽會哭泣,但也會深深以我為榮,平靜抱持某種低調但驕傲的哀愁。我只有兩個朋友,他們想必會逢人便說我們曾一起上學,告訴人們我是怎樣的人。這份幻想唯一的阻礙是,我是班上個頭最小的女生,一窩裡最瘦小的那一個,弱者。沒關係,我扛得動狙擊步槍。
我十三歲,我們街上有一場葬禮。一名年輕男子遇害——昨天還只是個學童的他,被徵募,被送去車臣,然後被殺。我問鄰居蓮亞是誰殺了他。車臣人。為什麼?因為那裡在打仗。跟誰?跟恐怖分子。哇,我心想,可憐的傢伙,是個真英雄。但蓮亞稱之為戰爭還是太誇大了,電視上說那是「反恐行動」。如果真的打仗,我們不會沒有聽說。
我十四歲,正在讀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婭關於車臣的報導。哇操。
我十四歲,正在讀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的書。哇靠。
我十七歲,就讀新聞系。我旁觀了一場跨國參與的權利策略比賽,各院校的新聞系都派出隊伍。車臣隊的成員是兩個女孩,阿絲亞與瑪莉卡。我在賽後邀請她們來宿舍,並在房內替她們泡茶。我非常想讓她們喜歡我。我說,讓我帶你們逛莫斯科!話還沒說完,外頭就放起煙火,彷彿早有預謀。你們看,是煙火!快看!我指著窗外說,煙火在莫斯科常常見到。她們沒有答話。我轉身一看,人早已不見蹤影。去哪了?原來在桌子底下。
我二十歲,俄羅斯入侵喬治亞。總統說這是維和任務,因為喬治亞攻擊了南奧塞提亞與阿布哈茲。《新報》派出三名記者前往當地,但我和其他三個女孩分到的工作是監看新聞來源。我連續三天晚上都睡不著。到了第四天,眼前開始有透明的光影閃爍,雙腿也開始不聽使喚。其他女孩說,蓮娜,睡覺去,我們會負責監看。我在辦公室沙發躺下來,蓋上被子,手機放在臉頰下。我沉沉睡去,直到有人碰了碰我肩膀。我驚跳起來。怎麼了?戰爭結束了。
我的手機從此無法離手,少了它我會害怕。
我二十三歲,副總編輯說,你永遠不會被派去報導戰爭。這是男人的工作,而你是位女孩。我在心裡頭回嗆,你他媽瘋了。
我二十四歲,前往埃及報導革命。我看到有人被汽油彈砸中後活活燒起來;我看到飛過空中的石頭撕裂人的手指及耳朵,弄得頭破血流。然後是槍聲響起。
我二十六歲,頓巴斯戰爭開打。烏克蘭境內的頓內次克與盧甘斯克地區宣布獨立,成為頓內次克人民共和國與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烏克蘭於是展開自己的「反恐行動」,兩個「共和國」也以相同的手段回敬。俄羅斯政府宣稱當地沒有半個俄軍,說烏克蘭在打自己的公民。我四處尋找俄軍士兵的遺體(都被藏匿起來),而我找到了。
我二十七歲,前往頓巴斯。我從飛機上打電話給母親,因為不敢事先跟她說。我以為我媽會大哭大鬧,結果她只是問:我的聯絡資訊有寫在護照裡了嗎?記得把護照用保鮮膜包著,隨身攜帶,但不要放進包包,要放在衣服裡。試著一天至少跟我聯絡一次,簡訊也好。記得喝水,保持溫暖,待在醫院旁邊,避開軍車。你有帶抗生素嗎?記得弄些止血帶。
我終於見到了戰爭。我讀過的書沒有一本告訴我,戰爭就是泥土。重型機具破壞表土,淺褐色的泥漿就從裂縫中湧出。泥漿覆蓋一切,覆蓋人、車、建築、狗。好多好多被遺棄的狗,好多好多帶著武器失眠的人。
我兩度置身砲火,我學到逃跑時可以四肢並用。我手舞足蹈,邊滑行邊跳,宛如做夢一般,身體變得輕盈柔軟。我不覺得我會死。
我兩度回到頓巴斯。
我寫下許多文章,沒有一篇讓我想重讀。
我三十一歲,在紐約市立大學新聞學院修課,艾莉亞正在教授國際新聞。她是敘利亞人,美麗無比且機智過人。我為這門課花得準備功夫比其他課都多,只希望她能注意到我,但我沒什麼可以讓她產生印象之處。我書讀不多,思考也慢。艾莉亞要我們謹慎而誠實地寫作,教導我們要專注聆聽與保持謙卑。最後一堂課,她帶了百里香糕餅和阿拉伯甜點給我們。大家一邊吃,一邊輪流播放自己喜愛的歌曲。我上前告訴艾莉亞,我就要返回莫斯科了,歡迎來造訪。艾莉亞的臉變得好蒼白,彷彿有人切換了房裡的光線。她俯身靠近我,悄悄聲地說:我永遠不會去莫斯科,你們的軍人正在屠殺我愛的人。
我三十四歲,我母親得了新冠肺炎,我回來照顧她。我們坐在電視機前面聽普丁講話,他說俄羅斯承認頓巴斯與盧甘斯克共和國的獨立地位。我出去抽根煙,順便買了台洗衣機。我對自己說,還好我的公寓已經整修好了。轉念一想,我還真他媽的實際啊,簡直噁心。盧布這下慘了,我跟我媽說。她問我之後會怎麼樣,我告訴她,政府會派軍隊進入頓內次克與盧甘斯克,至少這回是正式出兵。也就是說,會有更多戰爭。我媽接話說,但至少他們會保護俄國人。你知道有多少俄國人住在那裡嗎?我接著告訴她,我必須趕回莫斯科。但我真正的意思是,我得去一趟頓內次克。我媽只要我帶著外公的照片。把檔案弄好,印大張一點,好嗎?好。我把外公的照片夾進護照。
回到莫斯科之後,我開始做起栩栩如生的夢。美麗異常,但也鮮明到幾乎令人痛苦。我起身抽煙,再回到房間。女友坐在床上讀手機,我讀不出她的表情。你為什麼不睡?他們在轟炸基輔。什麼?他們在轟炸基輔和烏克蘭所有大城市。我們在轟炸他們?我們在轟炸他們。
我強迫自己再睡兩小時,然後穿好衣服去上班。同事問我,你準備好了嗎?我當然準備好了。
說真的,要準備好當法西斯是不可能的,我一點準備也沒有。
我五歲,在上幼稚園。那是冬天,我們在玩打仗。高高的雪堆是堡壘,裡面全是德國人。我們發動猛攻。敵人不多,因為誰想當法西斯。至少他們擁有戰術優勢,畢竟防衛堡壘簡單多了。雪球飛來飛去。所有的男生都是戰士。我也想當戰士,但他們只讓我當護士,因為我是女生。我把傷者從戰場拖走,傷者全身是雪,放聲大笑。
我六歲。媽媽告訴我外公曾經打過戰爭,在法西斯攻擊我們國家時挺身捍衛。他志願到前線去,在那裡擔任砲兵。他受了傷,然後他復原,又回去打仗,這次是跟日本人,因為日本人在幫法西斯。這場戰爭名為「偉大的衛國戰爭」,因...
目錄
寫在臺灣版出版之前
大事記
事件地圖
第一章 電視上的男人
〈演普丁的那個很久了,可是梅德韋傑夫超難選的〉
第二章 告別童年
〈HZB〉
第三章 莫斯科不等於俄羅斯
〈遊隼號沿線的生活〉
第四章 正義與恰當
〈從日出到日出〉
第五章 無助之境
〈數字〉
第六章 身為女人
〈公路旁〉
第七章 我隱匿而真實的愛
〈懷著愛與傷悲〉
第八章 不是俄羅斯人
〈最後的直升機〉
第九章 母親與克里米亞,我的第一場戰爭
〈妳丈夫自願上火線〉
第十章 記憶的抹除
〈貝斯蘭之夢〉
第十一章 黑暗無心
〈鏽蝕〉
第十二章 睜開你的眼,這裡法西斯很久了
〈精神療養院〉
第十三章 戰爭開出的血紅花朵
〈米科萊夫〉
結論 《新報》與我,我們是個邪教
致謝
譯者之言
《我深愛的國家》讀後 文字能拯救把它說出來的人嗎?/張潔平
譯名對照表
寫在臺灣版出版之前
大事記
事件地圖
第一章 電視上的男人
〈演普丁的那個很久了,可是梅德韋傑夫超難選的〉
第二章 告別童年
〈HZB〉
第三章 莫斯科不等於俄羅斯
〈遊隼號沿線的生活〉
第四章 正義與恰當
〈從日出到日出〉
第五章 無助之境
〈數字〉
第六章 身為女人
〈公路旁〉
第七章 我隱匿而真實的愛
〈懷著愛與傷悲〉
第八章 不是俄羅斯人
〈最後的直升機〉
第九章 母親與克里米亞,我的第一場戰爭
〈妳丈夫自願上火線〉
第十章 記憶的抹除
〈貝斯蘭之夢〉
第十一章 黑暗無心
〈鏽蝕...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