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說話方式,呈現出你是什麼樣的人;
說話不是一種藝術,而是可以學習的技術,
你可以主動去創造自己想要的樣子!你不一定需要上台簡報、教學培訓、銷售產品,但你一定會需要與人溝通交流、介紹自己和聊天傾聽,而這些表達過程,都可以透過有系統的學習,來提升自己的好感度,讓自己成為期待的樣子。
本書循序漸進地帶領讀者檢視自己的說話方式,並藉由聲音表達講師的生活和教學觀察,剖析容易毀滅好感度的原因,以及如何提升好人緣的溝通技巧,幫助你培養好感表達力!
【是什麼養成了自己的說話方式?】
→找到影響自己的真正成因,最好的方式是有意識地開啟生活中的觀察力,重新去感受日常生活周遭大小事
【想提升表達力?】
→首先要檢視自己平時與人的溝通和互動狀態,唯有先「自我檢視」才有辦法「具體調整」
→學習先當一名好的傾聽者。培養「聽眾思維」,才能清晰看見自己的問題
【六種毀滅溝通好感度的說話地雷】
-沉默以對不回應→想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就從最簡單的回應開始
-說話只說關鍵字→越完整表達越能讓自己節省時間,且減少誤會
-互動時眼神不接觸→說話時心中要有他人,才能真正做到有禮貌的溝通連結
-沉醉在自己的世界→注意自己的表達狀態,不要急著說話而是先傾聽
-預設對方應該懂→默契,是透過用心體貼的觀察而來
-總為行為做辯解→誠實面對自己的狀況,勇於為行為負責
【提升好人緣的七大溝通技巧】
-建立溝通的正向心態→主動創造溝通時的對話氛圍,讓他人對你有好印象
-帶來好人緣的聊天開場白→不知聊天如何開場?打破尷尬的開場技巧報你知
-完整表達你的想法→說話常常沒邏輯?「漢堡架構法」幫你把話說清楚
-設計你的自我介紹→先搞懂自我介紹前該思考的三元素,自我介紹不再NG
-選對詞彙關係加倍→將負面情緒句型轉變為正向句型,世界就會不一樣
-超暖心傾聽三部曲→想好好表達莫忘好好傾聽,超暖心傾聽三部曲一次學會
-提升好感度的表達力→提升好感度的黃金三法則,讓你的聲音魅力直線上升
本書特色
1.作者從多年教學經驗提煉出好感表達力的心法,將課程精華集結於一書中
2.提供小檢測、練習、問題思考,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問題,並自行做練習
3.掃描書中的QRcode,可看作者親聲錄製的影片,文字搭配影片,更好懂也更好學
作者簡介:
林依柔
高中獲得台中市朗讀比賽第一名後,便開啟了奇幻的說話人生。
實踐大學音樂學系畢業,對於聲音有高度的敏銳度,將古典音樂元素結合到溝通表達課堂中,整合研發出一套專屬的聲音表達訓練系統,讓學員在練習時,都可以找回聲音的內在力量,真正發揮溝通「聲」命力。
培訓對象涵蓋企業內訓、學校老師、公家單位、自媒體經營者,每年教學超過兩百場次、授課人數超過上千人。致力於推廣將抽象難懂的溝通表達,化作「小技巧、大改變,人人學得會」的方法,並創辦「小大人表達學院」,期許從兒童的基礎教育就培養扎實的表達力,讓人人都能有話好說。
現任:
及聲顧問有限公司創辦人
小大人表達學院創辦人
台灣職工教育和職業培訓協會常務委員
Youtube:聲音表達講師林依柔
Podcast:說話人聲
Facebook粉絲專頁:聲音表達講師林依柔
hahow線上課程:超人氣吸睛表達力-職場必學表達課!
官網:www.kidadult.com.tw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劉軒|作家、講師、Podcast主持人
歐陽立中|暢銷作家、爆文教練
陳欽章|台灣牙e通創辦人暨執行長
【好感推薦】
火星爺爺|企業講師、火星學校創辦人
石恬華|領袖100創辦人
李洛克|《個人品牌獲利》作者
維若妮卡|鋼琴家
劉奕酉|職場生產力顧問、《高產出的本事》作者
蔡宗翰|TEDxTaipei講者、作家
蔡淇華|作家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謝雷諾|世新大學副教授、世新大學校友會名譽理事長
讀者不但能透過這本書讓自己更會表達、應對、溝通,甚至從基礎層面改善內在心態。——劉軒,作家、講師、Podcast主持人
這本書太好看了,不只是表達方法,更是人生哲學。——歐陽立中,暢銷作家、爆文教練
生活在這個資訊爆炸、雜訊過多的世代,每一個人都應該重視自己的表達能力。相信各位都能在此書找到方向和答案。——陳欽章,台灣牙e通創辦人暨執行長
說什麼、怎麼說,都在告訴別人我是誰。但我們可能忽略了,聲音也有表情,也會影響溝通的成效。想要學會提升好感度、帶來好人緣的說話方式嗎?答案就在這本書中。——劉奕酉,職場生產力顧問、《高產出的本事》作者
表達力,就是自帶聚光燈。閃亮亮只不過是你的日常。——蔡宗翰,TEDxTaipei講者、作家
你因為說錯話,吃了多少苦?你因為不會發聲,一說話就口乾舌燥?人類天生能說話,卻不會說話。該是我們閱讀這本書,重新學說話的時候了!——蔡淇華,作家
我深信一個人只要把表達技巧學好,一定能帶來好運,因為懂表達的人將為自己帶來自信,而自信就是一種好感吸引力。——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依柔是最有愛心的表達力老師,熱心公益、熱愛自己,十多年來一直堅持理念,推動小朋友聲音表達力的提升、增進小朋友的自信,進而改變小朋友的一生。——謝雷諾,世新大學副教授、世新大學校友會名譽理事長
名人推薦:【專文推薦】
劉軒|作家、講師、Podcast主持人
歐陽立中|暢銷作家、爆文教練
陳欽章|台灣牙e通創辦人暨執行長
【好感推薦】
火星爺爺|企業講師、火星學校創辦人
石恬華|領袖100創辦人
李洛克|《個人品牌獲利》作者
維若妮卡|鋼琴家
劉奕酉|職場生產力顧問、《高產出的本事》作者
蔡宗翰|TEDxTaipei講者、作家
蔡淇華|作家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謝雷諾|世新大學副教授、世新大學校友會名譽理事長
讀者不但能透過這本書讓自己更會表達、應對、溝通,甚至從基礎層面改善內在心態。——劉軒,作家、講...
章節試閱
其實你可以決定溝通對話的結局
如果把人生拆成兩種狀態,可發現有一種是「可控因素」,另一種是「不可控因素」。有趣的是,我們常常被「不可控因素」給控制,而忘記了其實我們依然能用心「控制」我們能控制的。
「不可控因素」就是我們自己無法控制的外力部分,例如:
-別人的行為、眼神、聲調。
-別人的感覺、想法、觀點。
-別人會怎麼回應、評論。
-別人的所有選擇。
「可控因素」就是我們自己可以控制的主動部分,例如:
-控制自己的聲音狀態、說話內容。
-決定要呈現怎樣的表情和肢體語言與他人互動。
-控制自己的想法、感受、選擇。
然而,在這些「可控」與「不可控」的狀態中,我們常常會混為一談,容易因為他人的行為、情緒等因素,而影響了自己的表現。請試著勇敢一點,其實我們是有辦法去決定自己想要的互動結局的!
舉例來說,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覺得自己的父母很難溝通吧?而且我們對於自己越親近、越愛的人,通常說話就越直白、越不修邊幅,這樣的說話方式,往往也容易消磨自己的溝通耐性,更容易豎起預設立場的防衛機制,口氣當然也就沒那麼禮貌。
我自己也在和父母溝通的路上,做了一段時間的刻意練習。先講結論,和家人溝通,是無法談論溝通技巧的,就是要用無限的愛與包容來接納他們的不可愛,否則到最後受傷的還是自己,真的不容易,但只要願意好好轉念、願意先改變自己的話,有一天必然能改變父母與我們的互動關係。
我是台中人,不過台中很大,我家剛好就是住在大眾交通工具不方便的地區,要轉好幾班車才能回到家,為了方便起見,最快回家的方式就是搭高鐵到台中站後,請家人開車來接我。但我家人的生活都很充實,除了工作也安排了很多的活動,每當我開口跟媽媽說我要回去台中時,滿心期待是聽見他們的歡迎聲,不過難免會被接下來的轉折語氣所影響心情:「你要這個時間回來喔?我要看一下時間我有沒有空耶!」「啊你怎麼不早講?你這個時間回來太突然了吧!」
我知道媽媽心裡是開心我要回家的,可是這樣的句子讓人聽了有些不舒服。甚至有一回我剛好心情不是很好,就直接回媽媽說:「好啊,不然我不要回去好了,反正回去也沒人陪我。」可想而知,換來的就是一陣更激烈的誤會爭吵,縱然我們知道彼此都沒有這樣的意思。這件事情的紛爭,不僅影響了我週末回家的意願,更導致接到媽媽的電話時都會容易不耐煩。
有天我自己做了一個深刻的反省,我們都知道要好好說話,但做起來卻很難。要去轉換心情、調整情緒、去看見對方可愛的樣子,真的太不容易了。不過如果一直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因此我就想,好吧!家人對我的態度我無法控制,我能控制的就只剩下自己的態度,而對家人最好的回應方式不是理直氣壯,那我就撒嬌吧!
「你回來又要我去接喔!」我媽媽說。
「對呀!我最喜歡媽媽來接我,好像我小時候在念書時,車上就只有我跟你,能重返這段溫馨的時光真的好期待喔!」我撒嬌地回答。
剛開始這樣說話時,我自己有些彆扭,而媽媽聽見後,也覺得有些好笑,怎麼我會這樣回應。但接下來就聽到媽媽回說:「好啦!幾點到啦?」聽了就覺得很開心。
轉換自己的想法,就能掌握對話的結局
轉換的思考公式:
原先可能會有的狀況(負面/擔憂)
→但我希望的結局是(正面/如我所願)
→所以我打算(正向行動)
就像是:
(原先是)請媽媽來高鐵站接我,媽媽的回應會讓我很不舒服。
→(但我希望)開心見到家人,而且有人可以來接我。
→(所以要轉變)跟媽媽撒嬌,將「請求」變成「期待感」。
又像是:
(原先是)要上台發表前,你可會很緊張,很害怕自己忘詞、眼睛都不敢看聽眾。
→(但你希望)大家可以重視你的發表,採納你的提案建議。
→(所以要轉變)帶著自信微笑看著聽眾,並且認真發表,讓大家感受到你的真誠。
再舉例:
(原先是)你來到一個新環境,覺得大家都不認識你、可能會格格不入。
→(但你希望)大家都喜歡你、願意跟你當朋友,而且彼此幫忙。
→(所以要轉變)主動去展現熱情和大家打招呼,跟他們自我介紹,邀請他們跟你一起吃飯。
當我們把焦點放在自己的「可控狀態」,並且正向主動出擊,就很有機會實現你想要的結局。當然,一開始這麼做一定會覺得怪怪的、很不像自己的作風,不過仔細想想,如果什麼都不去做,結局不是早就很清楚了嗎?而且那樣的結局,並非我們所樂見的版本。因此最好的做法,就是勇敢一回,主動從自己先改變、先調整自己可以調整的部分,只要願意開始,就有機會讓結局有所不同。
暢銷書《原子習慣》這本書有個很重要的核心觀念,就是強調我們不要只是一直專注在自己的「目標」,而是要專注在我們的「過程」,只要在過程中一點一滴養成良好的習慣,終究有一天會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只不過是早晚問題而已。
想要好好提升表達力其實不難,難的在如何刻意養成好習慣,以及持續維持這個好習慣。雖然看似簡單且老生常談的道理,但我們依然容易踩到毀滅自己溝通好感度的地雷,總是在忍不住爆發後又懊悔怎麼會這樣。
不知道當你看完這些毀滅溝通好感度的說話習慣時,有沒有聯想到什麼自身故事,或者觸發了其他的感受及想法呢?
下個章節將要來和大家分享「提升好人緣的七大溝通技巧」,會把這樣的觀察整理下來,就是要提醒大家我們不能只有「知道」,更期許我們都能一起「做到」,而且在對的過程中,不斷養成好習慣,透過彼此互相勉勵,就能用好好說話的習慣影響更多人。
超暖心傾聽三部曲
聽說讀寫的學習,最容易被我們忽視的,應該就是「傾聽」了。
「聽」有很難嗎?就像誰不會說話一樣,只要有辦法和他人溝通,那大部分的人就會覺得你有在聽他說話。不過事實上,雖然我們好像真的有在「聽」,但我們都聽到了什麼?
從表象來說,你會聽到對方說的內容,和感覺到他的說話口氣。但更深層一點,其實能從對方的「內容」去判斷隱藏的說話動機、想達到的目的;如果你更用心去感受,還能從「口氣」聽出他的情緒、想法;整體的「綜合」,也能聽出他的個性與價值觀。
在我學音樂的養成中,「認真聽」是所有老師耳提面命的共通點。「你聽到了什麼?」「打開耳朵聽!」「有沒有認真在聽?」諸如此類的「聽」訓,已成為一位音樂人重要的訓練技能。
就拿鋼琴來舉例,有些人在演奏時,主旋律和伴奏的聲音一樣大聲卻不自知,有可能是因為左右手的肌肉力度沒掌握好,但也有可能他只是「彈」出聲音,根本就沒在「聽」自己彈了什麼聲音。另外,除了鋼琴,幾乎所有的樂器演奏都不會是單獨的演出,多半會與不同的樂器一起合奏,例如二重奏、三重奏、管弦樂團、合唱團等,為了讓合奏出來的音樂能完美地「合」在一起,要時時刻刻打開耳朵去聽,是否音準有跑掉、拍子有對上,而不是自顧自地只投入在自己的演奏中。
你說這容易嗎?超級不容易!光要把自己顧好、演奏時都不能出錯就很有難度了,還要去考量到他人的演奏,真的沒那麼簡單。
有沒有發現,上述這些過程就跟人與人之間的表達是一樣的。
人際互動間,同樣也是需要「認真聽」。我們在與他人溝通之前,要先聽完對方想表達的意思,可是往往我們都在沒有聽完整的狀態下,就急著說出自己的想法與感受,也急著想去回應他人、反駁他人的話語,在這樣沒有思考過的情況下,很有可能別人只會感受到你的「表象情緒」,而很難認真去傾聽你的「真正需求」,連同回應你的方式也不會是你想要的答案。
綜合過往的音樂背景素養,在我構思口語表達的教學系統時更體悟到,學習「表達力」前,一定也要同時刻意訓練「傾聽力」。而我將這個訓練方法取名為「超暖心傾聽三部曲」。
超暖心傾聽第一部曲:想聽
有被問過「你到底有沒有在聽」嗎?你其實有專心聽,但對方卻感覺不到嗎?
除了聽音樂或有聲書等是獨自傾聽之外,所有的傾聽就跟溝通表達一樣,是會有對象存在的。而傾聽的首要關鍵,其實是來自於你「想不想聽」,當你主動想聽,相信你表現出來的態度就會給人積極正向的感受;當你是被動逼迫在聽,可以想像表現出來的態度通常不會太好。
而這個傾聽的態度,同時會影響到跟你溝通的人的心情。當他對你說出「你到底有沒有在聽」這句話時,就要有敏感度地覺察,到底是我們給人一種「沒耐心」在聽的感覺,還是我們「沒表現出耐心」的狀態?
另外,在傾聽的過程還有一個困難點,就是務必先放下自我的成見。如果我們在聽話之前就已經「不是很想聽」,或是早已預設立場,那也不用再往下談任何傾聽技巧,因為是毫無意義的。
透過這三個狀態的調整,能讓他人感受到你的「想聽」:
1看著對方
你的傾聽,要讓對方「看見」。記得在和他人對話前,就要先調整好自己的姿態,不僅要看著對方,最好還要整個身體都面對著他。此時若能放下手邊的事務,全心全意帶著「我準備好了」的傾聽狀態,相信就能建立起良好的第一印象。
2面帶微笑
雖然我們不清楚對方要和我們聊的話題是什麼,不過如果在一開始就先面帶微笑,展現你的親和力,說不定對方會因為我們的友善表情而轉換了他的心情喔!
3適當回應
讓人感覺「你有在聽」的最後關鍵,就是要「有回應」。假若你在跟對方說話,他雖然有看著你,但都沒給你回應,你一定會懷疑他到底有沒有在聽你說話。給予適當的回應,例如點頭、發出「嗯、喔~」這類的回應聲,或是跟著他分享的內容改變動作與表情,這些「回應」都能讓對方感受到你想聽的良好態度。
超暖心傾聽第二部曲:聽完
誤會,往往來自於把話聽一半。每個人都希望能被重視、被在乎,沒有人喜被忽視。當一個人不被了解,就會容易退縮,無形間形成一道牆,這種抗拒的狀態,在與人互動時,也容易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不想去了解別人。
不到最後,絕不會知道結局是什麼。有時候你以為很老梗的電影,其實也會有令人驚喜的結局。在溝通時最怕的就是「還沒說完就被打岔」,你自以為的﹁好意、建議、感同身受﹂的分享,實則是對說話者的不尊重;還沒講完就不停問問題,這樣的溝通過程,也很干擾說話者的思緒與耐心。到最後會發現,怎麼越來越少人願意和自己談天。
當你願意把話聽完的同時,或許也解惑了你心中的答案。「我話還沒說完。」「請讓我把話講完。」「我後面等等就會講到,但前面需要先讓你知道原因,所以請聽完再問。」這樣的對話句型,免不了帶著不耐的負面口氣,無助於我們的溝通對話與關係。
把話「聽完」更是展現了我們願意理解他人的一種貼心,有時候對方可能只是需要一個分享的聽眾;也有些人在說話的過程中,就能默默梳理好自己真正的問題,因此不用急於給他什麼意見或想法,有時候僅是好好把話「聽完」,就已經是最棒的溝通了。
超暖心傾聽第三部曲:聽懂
想要聽懂對方說的內容,需要具備「解碼」的能力。尤其如果話中有話、迂迴不直切重點,我們就要再去咀嚼翻譯。要能真正聽懂一個人的言下之意、弦外之音,可能需要一段時間的刻意練習。
不過其實這樣的刻意練習,僅需要在平時與人對談時,先做到以上的第一和第二部曲,如此,要達到「聽懂」已經不會是太難的事情。因為只要你願意開始認真傾聽,「解碼」的過程也會變得相對容易。
溝通對話中一定會有休止符,或是需要你回應的時候,為了蒐集更完整的資訊,或是更理解對方的想法,做出正確的「聽懂」回應,就是很重要的關鍵了。透過以下三種回應方式,能讓對方感受到你有認真想要「聽懂」他的訊息:
1回應對方的「情緒」
解碼的過程要保持客觀,我們能從對方的口中聽見他的說話內容和口氣,此時你可以先回應對方的「情緒」來確認你的感受,同時對方也會覺得自己有被「理解」的感覺。例如:
-我感覺你現在有點情緒,是不是讓你感到很……
-這件事情是不是帶給你……的感覺?
-你分享的這件事情,是不是讓你覺得……
-你覺得……是嗎?
-我感覺你好像……是不是還有想要補充的呢?
2回應對方的「資訊」
有些人會直接表達他的想法,有些人則不是不願意直接表達,有可能他還沒梳理好或是找不到更精準的表達方式,因此適當回應你聽到的內容,有助於對方聚焦思路,也能使溝通過程更加流暢。例如:
-你的意思是……嗎?
-我聽到你剛剛說……,是……的意思嗎?
-是因為……所以才……嗎?
-是不是有可能……
-如果……這樣是你想表達的意思嗎?
-我想先確認你想表達的意思是……
3作筆記
如果是在開會或是培訓時,最好是拿出紙筆來做筆記,能讓對方感受到我們的積極。在聽的過程中可以把聽到的關鍵字寫下來,在回應時就不會漏了重要資訊;同時,如果你有任何想法或想說的內容,也可以先記錄下來,這樣就不會因為怕忘記而急於詢問或打岔對方。
其實你可以決定溝通對話的結局
如果把人生拆成兩種狀態,可發現有一種是「可控因素」,另一種是「不可控因素」。有趣的是,我們常常被「不可控因素」給控制,而忘記了其實我們依然能用心「控制」我們能控制的。
「不可控因素」就是我們自己無法控制的外力部分,例如:
-別人的行為、眼神、聲調。
-別人的感覺、想法、觀點。
-別人會怎麼回應、評論。
-別人的所有選擇。
「可控因素」就是我們自己可以控制的主動部分,例如:
-控制自己的聲音狀態、說話內容。
-決定要呈現怎樣的表情和肢體語言與他人互動。
-控制自己的想法、...
推薦序
透過認識自己,強化表達氣場
劉軒/作家、講師、Podcast主持人
會認識林依柔,是因為我加入了領袖100的導師計畫,她是我的第一位導生。第一次約在我的辦公室見面,對依柔的第一印象就是「她很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氣場」。
怎麼說呢?對於初次見面又即將展開一整年的導師生關係,想必任何年輕人都會有點緊張。我有輩分、年齡和主場的優勢,當然可以相對自在,不過我能立刻感受到,依柔不但能拿捏自信和謙虛的平衡,而且很知道如何介紹自己、自我破冰,甚至主動提出了我們的會面流程,令我印象深刻。
按照領袖100的導師生規定,我們要先擬定一個合作計畫,包括一年後希望導師可以協助導生達成的目標,當時依柔就提出「完成她的第一本書」。當時她只有一個想法而已,出版社都不認識。
而一年後,我以一個很驕傲的導師身分,向各位推薦依柔的成果。她說到,也做到了!對於這本書,我除了在大綱和規劃上給了一些意見、幫她看看合約、給予一些經驗指導外,所有的一切都是依柔親自爭取並完成的,可見她的積極度和執行力。
對於內容,我更是給很高的肯定,因為這都是從依柔多年來舉辦數百場工作坊的經驗所累積的知識,不但接地氣、實用也容易吸收,可以說是她的教學精華,相當精彩。
特別喜歡依柔書中的這句話:「自信,是透過自己對自己的了解,相信且熱愛自己,才能夠發自內心地展現出自信的光芒。」確實如此!我們必須了解自己、接納自己,才能真實不做作地表達自己。當然有很多技巧教我們如何自我包裝,包括社交禮儀等,但這本書提供的是一個從內向外的轉變方法,這個與正向心理學相當契合,包括書中開啟感官的三種練習,也符合正念的技巧,可以說依柔在發展她的教學理念時,也將心理學與聲學和表達方法融會貫通,讀者不但能透過這本書讓自己更會表達、應對、溝通,甚至從基礎層面改善內在心態,這是此書的許多亮點和功效之一。
有關「開啟感官」,我察覺到台灣有許多人有「高敏感人」(highlysensitiveperson)的特質,也就是說對他人的表情、反應和社交氛圍會特別敏感。可惜的是,許多朋友因為敏感而畏縮,往往還沒開始社交就已退場,因此而失去了許多寶貴的機會。我覺得這本書所提供的方法可以幫助你強化自己的內心,接受自己的敏感特質,且將它轉為一種助力。
很期待這本書幫助到社會各處的朋友,也推薦大家參加依柔和她團隊的工作坊,進行更深入自我進修。
說吧!因為你不是被埋沒的料!
歐陽立中/暢銷作家、爆文教練
幾年前,學校要辦一場表達力的大型講座。他們知道我認識很多厲害高手,於是請我幫忙邀請講師。那時我腦海中浮現不少名單,有的辯才無礙、有的口沫橫飛、有的自信從容。最後,我邀請了這本書的作者:林依柔老師。結果,那場講座,創下有史以來滿意度最高的紀錄!
現在回想起來,覺得很有意思,為何明明有這麼多厲害講者,直覺卻告訴我邀請依柔老師呢?事實證明,依柔演講不僅有料,還收服全場聽眾的心。這股直覺我說不上來,直到讀了依柔的新書《表達力決定你是誰》,我才明白她是如何運用表達力,在你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表達力決定你是誰》這本書,有三個關鍵字:「表達、溝通、人緣」。要知道,台上能言善道的人,台下可能一開口就得罪人;台下頭頭是道的人,台上可能呆若木雞。但依柔的表達之道,是讓你「台上從容表達,台下聰明溝通,建立好人緣」。你準備好打破過去對表達力的迷思了嗎?
首先,關於「表達」,不是先想要說什麼,而是你想呈現什麼?
依柔以當時尼克森和甘迺迪總統大選辯論會為例,尼克森有經驗和口才優勢,但甘迺迪憑著自信姿態、從容舉止,反而讓選民為之傾倒。最後在大選中勝出。回到我們生活來看,很多人忙著想要講什麼,卻忽略自己走路姿態、臉部表情、呼吸緩急。最後只是把話講完了,但結果也完了。
其次,關於「溝通」,不是先說你的看法,而是傾聽他的想法。
傳接球你有玩過吧!當你的球丟太快或太歪,對方接不住很正常;但當你就算丟出好球,對方沒準備接球也行不通。溝通也是這樣,你再會說,對方沒打算聽都是徒勞無功。關鍵在於,先讓對方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依柔傳授的「超暖心傾聽三部曲」:想聽、聽完、聽懂。讓你用傾聽,勝過千言萬語。
最後,關於「人緣」,不是覺得別人必須如何,而是理解沒人有義務如何。
我非常喜歡依柔在書裡分享的小遊戲:「如果你想採訪某個人,傳訊息給他,結果人家已讀不回,你會覺得如何?」多數人的直覺反應是對方耍大牌,但有沒有可能是因為對方還在忙?或是他在思考怎麼回覆你?或者你可以再問他一次呢?依柔點出好人緣的關鍵,就是先理解「沒有人有義務對我們如何!」當你有這樣的心態,才能讓自己更自在。那麼書裡接下來教你的「三大聊天技巧」、「表達想法的漢堡架構」、「自我介紹」,你才能盡興發揮!
你花了大半輩子時間,建立自己的專業和價值,希望別人主動找上門,卻發現門可羅雀。其實,不是因為你不夠好,而是別人不知道你有多好。是時候站上台勇敢表達,走下台聰明溝通了。說真的,你不是被埋沒的料。所以,準備好用表達力,告訴我們,你是誰了嗎?
每一個人都應該重視自己的表達能力
陳欽章醫師/台灣牙e通創辦人暨執行長
世界上最難的兩件事情是什麼?第一件事是「把別人口袋裡的錢放進自己口袋」,而第二件事就是「把自己腦袋裡的想法放進別人腦袋」。創業,剛好就是要挑戰這兩件事情:如何滿足市場需求、讓客戶願意掏錢?如何感召創業夥伴?如何讓投資人相信創辦人的願景?創業,就是一個不斷溝通的歷程,而溝通,重點不是你說了什麼,而是對方接收到什麼!如何能夠精準表達我們的想法,就成了溝通最重要的第一件事。
可惜的是,我們從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缺少了教導我們表達的課程。大約六年多前認識依柔老師,當時聽說她創辦了「小大人表達學院」,就覺得這真是太重要、太有使命的一項創業,幾年下來看著她幫助這麼多的孩子,甚至在職場上的成人也獲得許多幫助,真心佩服。
依柔老師負責我們台灣牙e通舉辦給牙醫師和牙科助理人員的表達課程,深獲好評。她在課程中系統性拆解「表達」,從臉部表情、語調、姿態、手勢,甚至是你想要傳達的資訊該如何去分段鋪陳,都在在影響了最後呈現的範疇。短短半天的課程,實在讓人拍案叫絕、意猶未盡。所幸依柔老師願意將更完整的表達學問,歸納成冊,讓更多人可以透過閱讀來學習表達,此舉真的又再次擴大了她的影響力,甚感佩服。
有幸能在此書上市前搶先拜讀,真的驚喜連連。書中從自我檢視開始,彷彿是初診檢查,先了解自己平常的表達習慣,可能哪邊做得好?哪邊有優化的空間?接著給予了許多練習的工具,讓讀者可以跟著指引來執行,輕鬆練習表達。而除了表達技巧之外,甚至還有許多現代人特別該留意的,包括在即時通訊程式傳送訊息的溝通禮儀,實在很適合作為社會新鮮人的新手村教材呢!
書中一段擲地有聲的標題「你的每個狀態,都在告訴別人你是誰」,真的讓人特別有共鳴。是啊!身為公司的創辦人,如何表達,也就直接形塑了品牌所要傳達的精神。而不論你是不是表演工作者、講師、老闆,生活在這個資訊爆炸、雜訊過多的世代,每一個人都應該重視自己的表達能力。相信各位都能在此書找到方向和答案。
透過認識自己,強化表達氣場
劉軒/作家、講師、Podcast主持人
會認識林依柔,是因為我加入了領袖100的導師計畫,她是我的第一位導生。第一次約在我的辦公室見面,對依柔的第一印象就是「她很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氣場」。
怎麼說呢?對於初次見面又即將展開一整年的導師生關係,想必任何年輕人都會有點緊張。我有輩分、年齡和主場的優勢,當然可以相對自在,不過我能立刻感受到,依柔不但能拿捏自信和謙虛的平衡,而且很知道如何介紹自己、自我破冰,甚至主動提出了我們的會面流程,令我印象深刻。
按照領袖100的導師生規定,我們要先...
作者序
透過表達力,成為自己期待的樣子
說話不是一種藝術,而是可以學習的技術
一直以來,我們都以「聽話」的方式被教育,卻又以「說話」的方式被考核,大家是否心有戚戚焉?
很多人都會覺得一個人很會說話,一定是他天生就會說話,但在我的觀點,一個「會說話」的人,他一定是懂得察言觀色、懂得他人的需求、懂得換位思考,更重要的是,他是願意和他人連結、勇於溝通表達的人。
拿我自己來舉例,我雖然天生很愛說話、講話也很大聲,但這不代表「愛說話」等於「會說話」;「講話大聲」也不等於「會控制音量」。實際上,我們現在的說話方式,都是長期以來的習慣養成,並不是說改變就能改變。從小到大,我們的原生家庭、學校環境、家人與朋友的說話方式與慣性,都無意識地影響了自己。
在這邊可以先來做一個簡單的觀察:
-你覺得自己的爸爸媽媽、兄弟姊妹的說話方式如何?
-內容上是偏正面的稱讚型?還是負面的斥責型?
-聲音表情上是會讓你聽起來很舒服?還是感到很有壓力?
-他們的咬字發音是清晰的?還是含糊不清的?
-又或者是……你根本就沒有感覺、沒想過這些問題呢?
想了解自己的說話特質,就一定要找出影響自己說話方式的源頭和原因。當然,你在觀察自己的家人之後,也要回頭問問自己,你覺得自己的說話方式如何?別人有沒有給過你說話方式的反饋呢?
很多學生思考完後,都會跟我說「我終於知道為什麼我會這樣說話了!」
一個人的說話聲音,會傳遞給聽者兩個訊息,一個是「說話的內容」,一個是「聲音情緒」。同樣一句話,不同的聲音來配音詮釋,就會有不一樣的聽者感受。不過大多數的人,對於說話的「聲音情緒」比較沒有敏銳度,更精準地說,一般人是可以聽得出來「好像哪裡怪怪的」,卻說不出「到底哪裡怪」,也因為如此,我們就容易放棄想改變的動力。
我們都能掌握自己的說話人生
溝通對話的結局,是可以靠自己掌握的,但很多人在說話前都不會去思考「我想要創造什麼樣的溝通結果」。更具體來說,這個「結果」還要包含使用什麼樣的說話技巧、聲音語調來呈現,以及在溝通的過程,對方可能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可惜的是,大部分的人皆選擇「見招拆招」的說話方式,容易被對方的情緒所影響、因溝通的內容而亂了自己的思緒;為了逞一時之快、為了爭一口氣,在溝通對話時,不願意把對方的話聽完就直接回嘴辯駁;在回答問題時,直接不假以修飾地表達,這樣的無限循環,直到自己碰壁或看不下去時,才會想尋求方法提升改變。
我們的說話方式,都代表著我們的思想、深層的潛意識感受與價值觀,若能有意識地鍛鍊、時時刻刻地刻意練習,就不會活在懊悔與早知道當中,便能更自在地於每一場溝通對話中,掌握自己想要的人生。
說話不是一種無法學習的技術,更不是外向活潑的人才有辦法能言善道、侃侃而談,其實我們只要將「說話內容、聲音情緒、肢體展現」三大方向,也就是「所想、所說、所做」分別拆解來練習,並循序漸進地有意識鍛鍊,就能讓原本隨興表達的自己掌握溝通的技巧,在每一次的說話曝光、人際溝通上,都有更佳的表現。
不過這三大方向,肯定不是你把此書全部看完就能領悟或做到的。建議你,不要一次看完全部,而是有計畫性地閱讀,並跟著書中所分享的技巧來實踐看看,同時鍛鍊自己的「有意識感受」,把每次的練習都寫下來、錄音錄影做客觀檢視,如此一來,一定能明顯蛻變,即使還是有覺得不夠好的地方,只要提升了自己的「有意識觀察力」,便能讓下一次的展現推進到更好的狀態,我們一起加油!
透過表達力,成為自己期待的樣子
說話不是一種藝術,而是可以學習的技術
一直以來,我們都以「聽話」的方式被教育,卻又以「說話」的方式被考核,大家是否心有戚戚焉?
很多人都會覺得一個人很會說話,一定是他天生就會說話,但在我的觀點,一個「會說話」的人,他一定是懂得察言觀色、懂得他人的需求、懂得換位思考,更重要的是,他是願意和他人連結、勇於溝通表達的人。
拿我自己來舉例,我雖然天生很愛說話、講話也很大聲,但這不代表「愛說話」等於「會說話」;「講話大聲」也不等於「會控制音量」。實際上,我們現在的說話方式,...
目錄
推薦序透過認識自己,強化表達氣場
推薦序說吧!因為你不是被埋沒的料!
推薦序每一個人都應該重視自己的表達能力
前言透過表達力,成為自己期待的樣子
1你,決定了自己的樣子
你的表達力,為你的個人品牌加分還是扣分?
別因為「要謙虛」,而忽略看見自己的美好
別讓他人的價值觀,影響了自己的人生
口語表達,只是人際交流的一種方式
2提升表達力,從自我檢視開始
九九%的人第一次上台都會犯的錯
培養「聽眾思維」,才能清晰看見自己的問題
豐富感官刺激,提升表達敏銳度
你的每個狀態,都在告訴別人你是誰
現今我們都不可或缺「自媒體」的形象意識
透過錄影方式,刻意練習表達力
3六種毀滅溝通好感度的說話習慣
沉默以對不回應
說話只說關鍵字
互動時眼神不接觸
沉醉在自己的世界
預設對方應該懂
總為行為做辯解
其實你可以決定溝通對話的結局
4提升好人緣的七大溝通技巧
建立溝通的正向心態
帶來好人緣的聊天開場白
完整表達你的想法
設計你的自我介紹
選對詞彙關係加倍
超暖心傾聽三部曲
提升好感度的表達力
後紀從古典音樂的人生,到開啟教育培訓的說話人生
推薦序透過認識自己,強化表達氣場
推薦序說吧!因為你不是被埋沒的料!
推薦序每一個人都應該重視自己的表達能力
前言透過表達力,成為自己期待的樣子
1你,決定了自己的樣子
你的表達力,為你的個人品牌加分還是扣分?
別因為「要謙虛」,而忽略看見自己的美好
別讓他人的價值觀,影響了自己的人生
口語表達,只是人際交流的一種方式
2提升表達力,從自我檢視開始
九九%的人第一次上台都會犯的錯
培養「聽眾思維」,才能清晰看見自己的問題
豐富感官刺激,提升表達敏銳度
你的每個狀態,都在告訴別人你是誰
現今我們都...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