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最卓越精神導師克里希那穆提珍貴手札問世
☆言行如一,體現不費力的冥想,連結來自他境的愛與美
思想為心靈和世界所帶來的都是混亂,
以及很快就會變成痛苦的享樂。
──克里希那穆提
本書是克氏晚年的親筆手札,溫婉而私密,洋溢著對大自然的詠嘆,也透露個人過往的吉光片羽。
他關心著人類的處境,大至世界動亂,小至個人不安,在他看來,是因為思想與知識蒙蔽了對實相的探求。
世人耽溺於俗事,然即便是追求靈性生活者,也迷失於千百法門。克氏一針見血:「不要刻意想變成在靈性上高度敏感的人,因為尋求的只是另一種自我形象罷了。」
克氏認為,塑造與維護自我形象會帶來抗拒,但如果抗拒不存在,我們能變得敏銳易感卻不受到傷害。
有傷害的地方沒有愛。
克里希那穆提公認是擁有最純淨靈光的靈性導師,但他退出靈性修習機構,認為有形的組織難以引人洞見無形實相。他甚至說:「練習這個詞本身就是對冥想的否定。」
這本手札,體現著他「不費力的冥想」,開啟讀者的敏銳覺知。如書裡所說:「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和聆聽所有的念頭活動,就是冥想帶來的轉化。轉化不是使你變得更偉大,而是意識內容的蛻變。」
當意識蛻變,我們或有可能接近那無法言說的實相,是愛,是生命之美。
語言、書本以及你所樹立的一切形象是無法表達永恆的。靈魂、自我全都是思想或時間的產物。當時間和死亡消失時,愛就會出現。
──克里希那穆提
如果能放下一切結論與期待,帶著直觀式的理解與空無的心境去領會本書,我們就極有可能與克氏文字背後的天河之流匯為一體,毫不費力地被引進那奧妙又不可言傳的維度。
──胡因夢/身心靈工作者
作者簡介:
克里希那穆提 Jiddu Krishnamurti
被公認為二十世紀最卓越的性靈導師,一生走遍全球超過六十個國家,向世人傳達正視人心、瞭解實相、認識愛與恐懼的教育理念。
克氏十四歲時被「通神學會」的通靈人認為是擁有最純淨靈光的彌賽亞候選人。1925年悟道,但四年後他解散了信徒為他成立的宗教機構,退出「通神學會」,宣布有生之年不再成立任何形式的組織,因為他認為真理不存於任何人為的組織中,純屬個人的了悟。
捨棄了所有的形式之後,克氏開始真正光華四射。他遠赴歐美各地以及印度公開演講、傳播他的教言,幫助人類從無端的恐懼和無知中徹底解脫。赫胥黎、亨利.米勒、羅洛.梅、卓別林等當代重要知識分子都樂於與他交遊,並曾於他們的著作中談到這奇異而美好的經驗。
自願追隨的門徒將克氏的教誨整理、紀錄後出版成八十多種著作,在世上流傳至今。已中譯的有《生命之書:365日的靜心冥想》、《與生活和好:克里希那穆提寫給你的28道生命習題》、《克里希那穆提:最初與最後的自由》、《你就是世界:克里希那穆提90篇經典對話錄》等多部。
譯者簡介:
審修者──胡因夢,昔為知名影星,現為身心靈工作者,並為華人世界引介佩瑪.丘卓、克里希那穆提、阿瑪斯等名家思想以及多部占星學經典著作。
譯者──倪慧,實相追尋者。
章節試閱
1973年9月18日
此處依然是最美的山谷之一,四周群山環繞,遍地都是橙園。多年前你還很難在這些樹林和果園裡看見房屋,如今增添了許多;道路也寬敞許多,但是噪音和車流量也增加了,特別是在山谷的西端。群山和山頂還是原樣,沒有被人改造過的痕跡。有許多小路都通往山頂,沿著它們可以無止盡地走下去。此人與熊、響尾蛇、鹿都打過照面,還有一次遇見了一隻山貓。那隻山貓出現在他腳下狹窄小徑的前方,牠一邊蹭著岩石和矮小的樹幹,一邊發出滿足的咕嚕聲。微風正吹進峽谷裡,所以他能夠走近牠身邊。牠怡然自得,愉悅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牠的短尾巴向上揚起,尖尖的耳朵朝前豎直,紅褐色的毛髮明亮乾淨,完全沒意識到有個人正站在約莫二十英尺遠的地方看著牠。我們一同沿著小路走了大約一英里,彼此都沒發出一絲聲響。牠可真是一頭美麗的動物,活潑靈動、體態優美。我們的前方有一條狹窄的溪流,為了避免走近時驚嚇到牠,他溫柔地發出聲音向牠打招呼。牠根本沒浪費時間環顧四周,只是迅速地跑開,瞬間不見了蹤影。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做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朋友。
山谷間彌漫著橙花的味道,香氣撲鼻,特別是在清晨和傍晚時分。房間、溪谷以及土地的每個角落都充盈著它的氣味,這個山谷是受到花神庇佑的。夏季裡它真的很熱,獨有的一種古怪的熱。多年前當他剛到那裡的時候,氛圍是相當令人讚嘆的;現在還是如此,只不過美的程度有點下降。人類正在毀掉這片美景,如同他們對許多事物造成的破壞一樣。但它仍然會恢復到以往的模樣。一朵花也許會枯萎死亡,可是它會帶著它的美捲土重來。
你們有沒有想過人類為何如此作惡多端,為什麼腐敗墮落、行為不正——充滿野心、暴力和狡詐?抱怨環境、文化或父母是無濟於事的,我們總是將墮落的責任歸咎於他人或某些事情,合理化和找理由是最簡便的開脫方式。古印度人稱之為業力,意思是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心理學家把問題推到父母身上;而所謂的宗教人士則宣稱這些問題全都符合他們的教條和信仰的內涵。但問題依舊存在。
還有一些人天生慷慨、友善,富有責任感,不會被環境或壓力改變。儘管身處喧囂浮躁的環境中,他們依然保持原樣。為什麼?
任何的解釋意義都不大。所有的解釋都是在逃避,拒絕接受現實的真相。後者才是唯一緊要之事。如果把浪費在解釋和分析原因上面的能量用來「如實觀察」,那麼當下的問題就能徹底轉化。愛不在時間裡也不在頭腦的分析中,悔恨和相互譴責之中也沒有愛。只有當自我不再渴求金錢地位不再狡猾自欺時,愛才會出現。
1973年9月20日
今晨這條河顯得格外柔美。太陽剛從樹梢升起,整個村莊都隱匿在這片樹林裡。空氣完全靜止不動,水面上沒有一絲漣漪。日間這邊的溫度頗高,但此刻卻有點兒涼;一隻壯碩結實的猴子正孤零零地坐在陽光下,牠總是獨來獨往。白天牠通常不見蹤影,但清晨會出現在羅望子的樹梢上;當溫度升高時,這棵樹似乎整個將牠吞進了肚裡。黃綠色的姬鶲和鴿子停在矮牆上休憩,禿鷲則立在另一棵羅望子的樹梢上。四周一片寂靜。他坐在長凳上,把世界忘之腦後。
從機場回來車子行駛在一條林蔭道上,紅綠相交的鸚鵡在樹上叫個不停,發現路的那一邊似乎橫放著一個很大的包裹,汽車駛近時才發現竟然是一名男子,幾乎是赤裸地躺在地上。車子停了我們下去查看。他的身體很大,頭卻很小;他正透過樹葉仰望著藍天。我們也抬起頭,望向他眼底的景色。從地面往上看,天空真的很藍,葉子也十分青翠。他的身體有些缺陷,他們說他是村裡的白癡。他躺在地上身軀未曾動過。車輛必須小心地從他旁邊繞過,馱著貨的駱駝和大聲叫嚷的孩子們絲毫沒留意到他,有隻狗經過他,卻繞了一個大彎。鸚鵡們尖銳的叫聲不絕於耳。乾涸的田野、村民、樹木、黃色的野花都在忙著活下去。這個部分的世界貧困落後,沒有人或組織願意過來照料他們。這裡有一片開放式的貧民窟,到處是汙穢,人滿為患,而聖河卻徑自流淌著。生命的苦難無處不在;雙翼矯健的禿鷲正在藍天之下的半空中翱翔,牠們可以盤旋好久都不必拍動翅膀,一直在等待和觀望著。
什麼是神智清明,什麼是精神失常?誰是理性的,誰又是瘋狂的?政客有理性嗎?那些牧師們,他們瘋了嗎?那些執著於意識形態的人,他們的神志是正常的嗎?我們被他們掌控、模塑,任意擺弄,那我們是正常的嗎?
什麼是神智清明?整全地活著,行為不至於四分五裂,在生活和各種關係中精神都是健全的。神智清明意味著完整、健康和聖潔。瘋癲、神經質、精神病、失衡、精神分裂,無論名相是什麼,指的都是在行動中或面對關係時,你的內在是四分五裂、支離破碎的。引起對立與分裂,就是代表你們立場的政客所擅長的把戲,不管是獨裁者還是以和平或某種意識形態為名的掌權者,他們的這種把戲其實都是在餵養和支撐瘋狂。還有牧師!看看這些神職人員的世界吧。他橫亙在你以及你與他所謂的真理、救主、上帝、天堂、地獄中間。他們充當神的詮釋者和代表;他們手裡握著通往天堂的鑰匙;他們透過信念、教條和儀式制約著信徒;他們是正宗的宣傳家。他們之所以能夠制約你,是因為你渴求撫慰與安全,並且對明天充滿恐懼。藝術家和知識分子,他們是神智清明的嗎?或者他們生活在不同的世界裡,一個充滿著理念和幻想的世界,帶著一種強迫性的表達需求,完全脫離了他們真實生活的悲與喜。
你周遭的世界是支離破碎的而你也一樣,內在都充斥著衝突、混亂與痛苦。你就是世界,世界就是你。神智清明意味著採取行動時,內心沒有任何衝突。純然的行動與雜念是相互矛盾的。但洞見本身就是解脫的行動,所以不是先形成意念,然後根據結論採取行動;後者就是滋生衝突的溫床。分析者即被分析之物。當分析者將自己與被分析的物件分開時,衝突便產生了,而衝突意味著失去了平衡。觀者即被觀之物,其中蘊含著清明的神智、完整的存在以及帶著愛的聖潔,而完整就是愛。
1973年9月18日
此處依然是最美的山谷之一,四周群山環繞,遍地都是橙園。多年前你還很難在這些樹林和果園裡看見房屋,如今增添了許多;道路也寬敞許多,但是噪音和車流量也增加了,特別是在山谷的西端。群山和山頂還是原樣,沒有被人改造過的痕跡。有許多小路都通往山頂,沿著它們可以無止盡地走下去。此人與熊、響尾蛇、鹿都打過照面,還有一次遇見了一隻山貓。那隻山貓出現在他腳下狹窄小徑的前方,牠一邊蹭著岩石和矮小的樹幹,一邊發出滿足的咕嚕聲。微風正吹進峽谷裡,所以他能夠走近牠身邊。牠怡然自得,愉悅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推薦序
【審修者序】
領略他境的至善至美
胡因夢
在我們尚未安靜沉潛地開始閱讀這本珍貴無雙的日記全集之前,首先得試著瞭解一下克氏究竟該如何被定位,否則我們很可能曲解他文字背後無法被定義的「另類意識狀態」或是本書中所提到的「他境」(The Otherness),而錯將這位「道性自然,無所法也」的密契家看成是一名不易被理解的世界哲人。
說到克很難被定位這件事,不禁聯想起三十多歲時到英國布洛克伍德公園探訪克氏故居的往事。記得偌大的園區裡儘管處處是大樹,但深秋黃葉遍地,傳說中的神祕大能已隨著克的辭世而失去了通道,剩下的是一片雖寂靜卻略顯蕭條的沒落感。瑪麗.津巴樂斯特(Mary Zimbalist)這位克氏晚年的照料者及私人助理,邀約我共進午餐,順便探討一下中文譯筆方面的問題。食堂裡空空蕩蕩,只有我們這一桌四個人在用餐,垂老的瑪麗坐在我左邊,她向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妳認為克里希那吉和佛陀的教誨有沒有不同之處?」我的回答是:「基本上沒有明顯差異!」這句話一說完,瑪麗便轉過頭去與另外兩位來訪者寒暄交談,整頓午餐就在這樣的不言自明中結束。
我想說的是,在克的追隨者和關注者中,有些人是堅持主張不可將克與任何既定修行體系進行對比的,因為他是無法被歸類、超越一切靈修傳統的精神導師,顯然,西方的這些圈內道友弟子們都是這麼認定的。但是在佛學研究者當中,例如斯里蘭卡上座部及大乘學者瓦爾普拉.羅睺羅博士(Walpola Rahula Thero)、桑督仁波切、梵文學家優帕迪雅、台大哲學教授傅偉勳、阿瑪斯(A. H. Almaas)等諸多學人及實修者,都曾詳盡對比過克氏思想與釋迦法教、龍樹中觀以及理入禪之間的相通處。
雖然,以毫無結論的放空心態去閱讀克氏教誨仍屬最佳入門基礎,但是三十多年來的觀察和經驗,讓筆者深切體認到正確的類比與定位,的確可以幫助讀者更貼近地領會克的直言深意,甚至可能因此接引更多有心在日常關係中實修轉化的佛道行者和年輕尋道者們,而這涉及克氏對人與人、人與世界、人與大自然交感互動的獨特洞見,畢竟,傳統佛道文本最缺乏的就是關係中的當下覺察。
以下是一場名為「你說的不正是佛陀說過的話嗎?」(Are you not saying what the Buddha said?)論壇當中,由羅睺羅提出的兩者之間的類比與闡述,筆者將其摘譯出來以供參考:
一, 我關注你的思想著作已有多年,作為一名通曉佛法內涵的人,按照我自己的理解,你是以嶄新的慣用語和風格在傳達佛陀兩千五年前的法教。每當我開卷閱讀你的大作時,總會在書中空白處寫下你的解說與佛法某些偈頌的共同點。我很驚訝地發現,你以如此優美貼切的方式闡述了佛陀的原始教義,以及後進佛學哲人的許多概念。
二, 佛陀不接受神創造世界、主宰著萬有、按照人的行為施以賞罰之說,我認為你同樣是不接受的。而且,古吠陀所主張的靈魂不死、永生不滅概念,你和佛陀也都持否定態度。
三, 佛陀的法教是從人生的困境──悲苦、衝突、悔恨──展開來敘述的,我發現你在書中也一直強調這些問題。此外佛陀曾經說過,這些煩惱都是源於錯誤的自我概念所導致的自私自利傾向,人如果能從欲望、執著和自我中心的活動中解脫出來,他就能擺脫心中的痛苦與衝突;我記得你也說過同樣的話。
四, 你和大衛.博姆博士談到過「當下的真相與實相」的差異,此觀點和佛法的「世俗諦與勝義諦」之分非常類似,亦即相對真相與終極實相的差別。
五, 你和維卡特薩蘭達老師做過一次有趣的對談,內容與佛法的建議雷同:人必須親自發現和認清事物的真相,不能透過師者、經典或任何人的教導去證悟真理。我在你的那本《智慧的覺醒》中,也看到了佛陀在《法句經》裡所說的:自己就是自己的依歸,豈能將他人當成依歸……你們必須自己努力,如來只是宣講者。
六, 另外有一點非常重要,許多人並不瞭解你所強調的覺察與關注,其實就是佛陀在《大念住經》裡所說的正念或四念住。佛陀和弟子們無論行腳至何處,他都會提醒弟子要培養覺察力和正念,永遠維持住覺知。他的意思就是要留意每個當下,而這也是你教誨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我很欣賞你這方面的指引,並且一直奉行不渝。
另外一點也很有趣,你一向強調生命是無常悲苦的,此即佛法的基本教義,所謂的諸行無常。我記得曾經在《從已知中解脫》這本書中看到:你要去發現沒有任何事物是永恆不變的,這是至關緊要之事,因為唯有如此,心智才能獲得自由,而這正是佛法四聖諦中的重點。
我還要指出另一個有趣的點,你的教誨和佛法之間真的沒有任何衝突。我應該也是透過《從已知中解脫》這本書發現了你的主張:外在的修練或者完全不修練,都無法使人解脫。當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寫下了一位婆羅門與佛陀的對談:「您是如何達成甚深悟境和理智至高點的?您依循的究竟是什麼修練法則、方式或知識?」佛陀答曰:「我不是透過任何知識、修練法則或言說達成的,但也並非完全不借助它們!」我認為這是他很重要的一句話:既不借助它們,也不完全拋棄它們。就像你所說的:人不能成為修練方法的奴隸,但是缺少了紀律,生活不可能有任何價值。禪與佛法的主張與這一點完全相同,事實上禪就是佛法,它將刻意修練看成是一種執著。成為修練法門的奴隸一向是禪所譴責的修行態度。
克氏對羅睺羅以上的所有觀點全都點頭認同,沒有做出任何反駁,但是等到博士闡述完自己的論點之後,克便開始直接反問他;「你為何要比較?」接下去則是一連串綿密的邏輯推演與對談,於是乎我們發現,大學者所依恃的佛學知識瞬間從拐杖變成了當下自我認識的絆腳石。雖然他力持鎮定回應著克所拋來的一波波深究能量,也勇於承認自己受制於知識的局限性,但仍然主張知識應分為正確與不正確兩種,而克則毫不妥協地上提下拉,試圖瓦解一切「知識障」,協助參與這場討論的友人們,能夠在過程中超越時間與積累、頓然體悟空境(讀者若有興趣完整地閱讀這個對談錄,可以上網輸入英文標題,即可看到全文)。
此外,也有許多學者將克氏教誨和禪或勝義諦、究竟真理進行比對,例如被譽為「台灣生死學之父」、辭世於1996年的旅美哲學教授傅偉勳,就在他有關日本道元禪師的大作《道元》一書中,將克氏與這位卓越的「宗教天才」做了不少對比,筆者將其中的重點節錄下來供讀者參考:
最勝義諦的「真理」證悟,不能依靠任何特別的方法或路徑作為嚮導,只有當下頓然放下一切,尤其要放下私我私己的無謂負擔,才有可能莫圖抉擇地將其覺知出來。道元在最勝義諦的探索上所強調的身心脫落、現成公案、無染汙地莫圖成佛等修證上的一級體認功夫,著實與克里希那穆提的根本見地相得益彰,顯現出異曲同工之妙。
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智慧無有師承,也不屬於任何傳統或學派,不過他自己承認,基本上與佛教最為親近。佛教自釋迦牟尼以來,對終極真實的探索始終講求「如實知見」,而此知見無任何私意或邊見存在。克里希那穆提亦然,始終堅持如實觀察、經驗、覺知等等,但並無一個觀察著的、覺知著的、經驗著的「我」存在。佛教與克里希那穆提的「無我」立場可說是完全一致,道元禪當然亦是如此……
尤其令人驚訝的是,克里希那穆提所說的「終止時間」與道元的「有時之而今」現成說,又顯異曲同工之妙……時間積存了過去的回憶、傳統觀念、各種知識與思想、種種妄心與妄念等等,因此時間如不終止,此類積存會一直構成心理困擾,阻塞我們的內在自由。克里希那穆提和道元都認清,為了建立超世俗的宗教智慧,我們必須克服世俗諦意味的常識時間觀……
讀了以上的觀察和比較之後,讓我們回過頭來瞭解一下克里希那穆提自己對佛陀的看法。
有人問克氏:「你是怎們看待佛陀的?」
克氏答道:「我對佛陀沒有任何看法!思想無法進入到深刻體認的領域。有愛的地方不可能有思維活動,如果心中真的有了愛,內心的確是處在那種狀態裡,而且意念活動已經完全止息,那麼你是不會進行任何比較的。」
當我們看見克在上述的回答中將愛與空寂或止念畫上了等號,而且暗示著他與佛陀是在「至愛」(The Beloved)狀態中相遇的(可以參考普普.賈亞卡﹝Pupul Jayakar﹞所寫的《克里希那穆提傳》當中克氏的啟蒙經驗)。這時我們應該聯想到,在佛法中除了慈悲之外,你是看不見佛陀用愛這個字來描述悟境的,但慈悲與大愛真的有區別嗎?按照傳記上的描述,克所證悟的應該就是自性、本覺或是合一境界,而這與保羅.布倫頓(英國著名翻譯家和密契主義者)所謂的「高層我」,印度聖哲奧羅賓多原創的「超心智」之說,阿瑪斯所指的「非二元之愛」,弗拉基米爾.索羅維耶夫與湯瑪斯.莫頓所讚頌的「蘇菲亞」,畢德哥拉斯和所羅門王口中的「智慧」(東方所謂的般若波羅蜜多)相當近似。但必須強調的是,根據2018年出版的、由瑪麗.津巴樂斯特撰寫的個人自傳(In The Presence of Krishnamurti),我們可以發現克氏始終沒有對他所連通的神祕「他境」下任何具體定義,雖然時不時地會跟身邊的瑪麗談及。這是他一貫地不想造成任何執著的傳法方式,所以我的聯想只是個人多年來對神祕經驗或密契體驗的研究總結。由於這個主題在目前西方的出版品中已經有數十本著作深入揭露了其歷史由來和靈性上的重要性,以及它被陽性意識打壓數千年之久的深層原因,所以期待後續能精選出一些佳作譯成中文發行,屆時讀者將更加體認到克氏的「無法之法」在連結這股大能上,有著多麼深刻精微的作用力和必要性。我們可以說他的教誨為人類靈修上的「聖婚」奠定了自知之明的基礎。在這本《生命之美》日記全集中,克氏以非第一人稱的主觀視野,大量呈現了對「他境」的豐富描述,包括聖潔的愛、智慧、難言之美、靜謐中的純然動能、至樂、至福、無邊的空寂、解脫的行動、聖靈降福、沒有中樞及周邊的浩瀚無際。這在已經被譯成中文、流傳較為廣泛的克氏演講錄和對談錄當中,可以說是鮮少能看見的表達方式。筆者即便浸潤於克氏的思想文字長達三十多年,在審修此書的四十多天裡,仍然進入了前所未有的觸動,畢竟近五年來清晰覺知到的難以邀約、來來回回的密契體驗,讓筆者更能同頻共律地融入此書所揭露的「大音希聲交響曲」。作為一名讀者,如果我們能放下一切結論與期待,帶著直觀式的理解、空無的心境去領會這本書,我們就有極大的可能與克氏文字背後的天河之流匯為一體,毫不費力地被引進那奧妙又不可言傳的維度中。 如此方能強烈對比出我們身處的AI輻射場所強行製造的偽一體性以及內卷式生活,有多麼扭曲和令人窒息了!在這難以逃離的痛苦外境和人人都具備的高層內境之間,達成當下的平衡與解脫,便是克氏所示現給我們的言行一如典範,一種生命的至善所蘊含的美。
【審修者序】
領略他境的至善至美
胡因夢
在我們尚未安靜沉潛地開始閱讀這本珍貴無雙的日記全集之前,首先得試著瞭解一下克氏究竟該如何被定位,否則我們很可能曲解他文字背後無法被定義的「另類意識狀態」或是本書中所提到的「他境」(The Otherness),而錯將這位「道性自然,無所法也」的密契家看成是一名不易被理解的世界哲人。
說到克很難被定位這件事,不禁聯想起三十多歲時到英國布洛克伍德公園探訪克氏故居的往事。記得偌大的園區裡儘管處處是大樹,但深秋黃葉遍地,傳說中的神祕大能已隨著克的辭世而失去了通道,剩下的是...
目錄
【審修者序】領略「他境」的至善至美/胡因夢
序
新增內容介紹
英國.布洛克伍德公園
義大利.羅馬
美國加州.馬利布
美國加州.歐亥
美國加州.馬利布
瑞士.格施塔德
英國.布洛克伍德公園
【審修者序】領略「他境」的至善至美/胡因夢
序
新增內容介紹
英國.布洛克伍德公園
義大利.羅馬
美國加州.馬利布
美國加州.歐亥
美國加州.馬利布
瑞士.格施塔德
英國.布洛克伍德公園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