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能帶來正面能量?科學實證:這是真的!
重點不是擺脫壓力,而是你對待壓力的態度,
本書教你如何借力使力,成就更強大的自己。★全球熱賣1,500,000本,《輕鬆駕馭意志力》史丹佛人氣心理學家最新著作。
★TED千萬人次點閱率,〈如何讓壓力成為你的朋友〉演講之深度專書。你以為的常識即將崩壞:壓力對你沒有這麼不好!
本書根據最新的科學實證,揭開「超越困難,就會更強大」的重大祕密!
只有把壓力看做壞東西的時候,壓力才會對你有害。
史丹佛最受歡迎心理學家暨最高榮譽教學獎得主凱莉‧麥高尼格,全面顛覆你對壓力的想像,探討心理韌性(在壓力中成長)與思維模式(面對現實的正念能量)的連結,帶領讀者看見壓力的光明面、如何善加利用壓力帶來的好處,以及壓力可以激發同理心,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重點是,你如何看待壓力,將決定你人生的精采度。
只要改變對壓力的態度,結果就會跟著改變:
◎如何改善工作帶來的倦怠感?
A:請想想你的工作對公司或社會有何貢獻?重新定位你認定的工作意義,試著產生認同感,保護你不陷入工作倦怠之中。
◎壓力能進化身體能量?
A:關鍵在於你如何看待壓力,將壓力視為威脅會讓血管收縮,身體增強發炎反應,感到恐懼憤怒;若是以迎接挑戰的心態,身體會安心地擴大血液流量,以提供最大的能量,感到興奮、熱忱、充滿信心。
◎考試、演講、簡報之前心跳加速是好現象?
A:緊張感其實是「你正準備大展拳腳」的證據,與其讓自己冷靜,不如透過深呼吸去感受身體的滿滿能量,能夠將焦慮將轉為力量,發揮最佳表現。
◎如何面對生病、手術、化療、等待檢驗結果的壓力?
A:請想像此刻有許多人同樣承受著痛苦或壓力,讓自己對那些人產生同理心,充分理解他們的感受,藉此提醒自己不是孤軍奮戰。
◎失去親人、感到孤立無援和龐大壓力時,該怎麼辦?
A:請允許自己「既勇敢又脆弱」,主動踏出第一步,以自身的痛苦做為連結點,將關注的焦點轉到別人身上,能得到更多支持的力量。
作者簡介:
凱莉‧麥高尼格 Kelly McGonigal
健康心理學家,任教於史丹佛大學。2010年獲《富比士》雜誌選為「20位最啟發人心的女性推特作者」,曾獲得史丹佛大學最高榮譽教學獎(Walter J. Gores Award)。
作者身為心理科學界的權威領袖,致力將心理學、腦神經科學、醫學的最新研究,延伸成實用的人生建議,達到健康、快樂與個人成功的目標。
2012年出版《輕鬆駕馭意志力》,以其輕鬆且富有深度的討論,熱銷全球三十多國。2013年的TED演講〈如何讓壓力成為你的朋友〉更是顛覆大眾對於壓力的負面認知,近千萬次的點閱傳播率,感染力十足。
譯者簡介:
薛怡心
台北市人,畢業於師大英語系及師大翻譯所,曾任編輯、審稿、製卷等文字相關工作。享受轉換語言的成就感,喜愛有趣的科普知識。譯有《輕鬆駕馭意志力》《他的心中早有定見,你該怎麼辦?》《吸睛的科學》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人:林耕新(精神科醫師)胡君梅(華人正念減壓中心講師)許峰源(律師)許皓宜(心理諮商師)陳彥博(超馬選手)楊斯棓(醫師)
◆各界推薦
◎心理諮商師 許皓宜
◎超馬選手 陳彥博
◎多年來,我一直以「有壓力,更有勁」等相關議題發表公開演說,希望改變大眾對壓力的看法。當我受邀為本書寫序,才看兩頁就覺得:「Yes!這才是正確看待壓力的態度!」壓力不一定會提高死亡風險,只有以「負面心態」面對壓力才會。光想著逃避壓力是不切實際的,壓力並不會因為你選擇逃避而減少,從某個層面來看,舒壓或減壓效果也不大。管理壓力的最佳方法並不是盡可能減輕或避免壓力,而是重新思考壓力的作用,甚至積極擁抱壓力。──精神科醫師 林耕新
◎如果你可以站在更高、更寬廣的視野來看待壓力,了解壓力其實是成長進步的動力,了解焦慮其實是身體正在給予自己更多的能量,了解當緊張感出現只是表示自己很在乎這件事情,那麼我們就有機會採取比較好的方式來回應種種壓力。若視為威脅將會導致對立、抵禦、防衛或攻擊,若視為挑戰將帶來合作、興奮、期待與成長。可見思維模式的影響無影無形,卻也無所不在,確實非常需要,也值得花時間來自我審視。──華人正念減壓中心創辦人 胡君梅
◎「只有爆炸性的壓力,才有爆炸性的進步。」這句話是我從小的座右銘,總是在我面臨巨大的壓力和挑戰時,給我強大、堅韌的力量。有很多人對壓力抱持負面的觀點,我卻認為壓力是我挺進的動力,而這本書正是揭開了我多年來的疑惑。原來,壓力本身可以是正面,也可以是負面,一切取決於你「看待壓力的觀點」。這本書教導我們如何改變思維模式來看待壓力,如何與生命意義產生連結,進而質變壓力成為我們成長的動力。我相信這本書可以為無數讀者帶來生命的正向改變,我願意推薦給大家。──律師/作家 許峰源
◎我們一生中一定會因為遭逢若干事件而承受巨大壓力,例如配偶死亡、離婚、親人死亡、結婚、被開除、退休、懷孕等。如果我們逃避這些壓力,將會製造更多壓力來源,而且也將耗盡原本支持你的種種資源,作者教我們一個觀念──只有當你認為壓力有害時,壓力才會對你真正有害。本書告訴我們透過思考自身的價值觀,改變對生活壓力的看法,這就是解方。──醫師 楊斯棓
◎本書傳達一個重要的事實:與其一味逃避壓力,不如積極尋求壓力背後的意義。本書提出的觀點能幫助你提起勇氣去追尋人生最重要的事物,並相信自己能應付隨之而來的壓力。──美國矽谷盧比肯顧問公司創辦人暨執行長 妮羅芙‧莫茜
◎作者揭露許多頂尖人物和優秀組織(例如我的海豹部隊弟兄們)如何成功突破困境。在艱困的環境下,唯有以正面的心態擁抱各種挑戰,才能達到不凡的成就。──前美國海軍海豹部隊成員暨海軍軍官 史考特‧布拉爾
◎本書的一大特點在於作者不只指出我們過去對壓力的錯誤認知,還提出正確的見解,讓你的人生變得更好。這是一本易讀的使用者指南,援引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最先進的研究成果,幫助你提升身心健康。──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社會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室主任 馬修‧利柏曼博士
◎其實壓力是人生不可或缺的成分,發現這個秘密後,任何人都能大幅提升自信,組織團體也會快速成長。──知識投資合夥公司董事長 羅伯特‧道赫第
◎作者打破關於壓力數十年來的迷思,這是一本以科學研究為基礎的實用好書,說服力十足,從第一頁起便見解不凡。本書的重要概念將改變無數人的生命。──卓越表現培訓學院共同創辦人 吉姆‧洛爾教育博士
名人推薦:推薦人:林耕新(精神科醫師)胡君梅(華人正念減壓中心講師)許峰源(律師)許皓宜(心理諮商師)陳彥博(超馬選手)楊斯棓(醫師)
◆各界推薦
◎心理諮商師 許皓宜
◎超馬選手 陳彥博
◎多年來,我一直以「有壓力,更有勁」等相關議題發表公開演說,希望改變大眾對壓力的看法。當我受邀為本書寫序,才看兩頁就覺得:「Yes!這才是正確看待壓力的態度!」壓力不一定會提高死亡風險,只有以「負面心態」面對壓力才會。光想著逃避壓力是不切實際的,壓力並不會因為你選擇逃避而減少,從某個層面來看,舒壓或減壓效...
章節試閱
◎前言 改變對壓力的看法讓你更健康快樂
如果要你談談你對壓力的看法,以下觀點哪一種比較確切? 一、壓力有害身心,我們應該盡量避免、減輕,以及管理壓力。 二、壓力有益身心,我們應該設法接受、運用,以及擁抱壓力。
如果回到五年前,我一定毫不猶豫地選擇第一種說法。我是一位健康心理學家,我所受過的所有心理學和醫學訓練都告訴我一個明確的訊息:壓力會毒害身心。 多年來,在我開班授課、主持工作坊、做學術研究,以及撰寫文章及書籍的過程中,我一直秉持這個看法。我告訴所有人,壓力會害你生病,會增加你的致病機率,從一般小感冒到心臟病、憂鬱症,以及上癮問題;壓力還會殺死腦細胞,損害你的DNA,並且讓你更快老化。我上過《華盛頓郵報》和《瑪莎史都華婚禮雜誌》等各類媒體,我提出的減壓建議你大概已聽過一千遍了:練習深呼吸、確保睡眠充足、妥善管理時間等。當然還有,一定要盡可能減輕你的生活壓力。
我把壓力視為人生大敵,而且有眾多心理學家、醫師,以及科學家與我同樣抱持負面看法,我和他們一樣認為壓力是一種危險的流行病,必須極力抑制。
但是,現在我對壓力已有全新的認識,我希望你也能對壓力改觀。
我先從一項驚人的研究結果談起吧!當初就是因為這項研究,讓我重新思考壓力對人們的影響。在一九九八年一項科學研究中,研究人員詢問了三萬名美國成人過去一年來承受的壓力大小,同時也詢問受試者是否認為壓力對自己的健康有害。 八年後,研究人員搜尋公開紀錄,以了解那三萬名受試者之中有哪些人已經過世。先說壞消息:承受龐大壓力的人,其死亡風險確實提高四三%。不過,有一點引起我的注意—只有認為壓力對健康有害的受試者,死亡風險才會增加,表示自己承受高壓卻不認為壓力有害其健康的受試者,其死亡機率並未提高。事實上,這群人是該研究中死亡風險最低的,甚至低於八年前表示自己承受極少壓力的受試者。
研究人員的結論是,「壓力」並非是提高受試者死亡風險的唯一因素。死亡風險增加的原因除了壓力之外,還有認為壓力有害健康的「負面心態」。研究人員評估超過八年的研究期間內,可能有十八萬兩千名美國人因認為壓力損害其健康而早逝。
這個數字動搖了我原本對壓力的看法,一年有超過兩萬人因此逝世哪!如果真是如此,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的統計數據,「認為壓力有害的心態」成為美國人第十五大死因,死亡人數比皮膚癌、愛滋病,以及他殺還多。
可以想見,這項研究結果令我相當不安。我耗費了無數時間和精力說服大眾,壓力有害人的身心健康,也一直理所當然地認為這個資訊(連同我的工作)是在幫助別人,但是如果事實不然呢?即使我教導的減壓技巧,例如運動、冥想,以及社交的確有用,那些方法是否會因為我傳遞了「壓力有害」的錯誤訊息而降低功效?有沒有可能我教授的「壓力管理」課程其實帶來較多負面影響,而非正面效用?
我承認,我很想假裝自己從來沒看過這份研究,畢竟這只是一項研究結果。在另一項相關研究中,研究人員檢視了眾多因素以解釋上述結果,包括性別、種族、族裔、年齡、教育程度、收入高低、工作狀況、婚姻狀態、吸菸與否、身體活動、慢性健康狀況,以及醫療保險等,但是沒有一項能說明為何一個人面對壓力的心態,會與其所受的壓力程度相互作用,而能預測其死亡率。不過,由於研究人員並未實際透過實驗來操弄受試者對於壓力的看法,所以無法確知面對壓力的心態是否成為死亡率增加的關鍵因素。或許,認為壓力有害其身心的受試者,在生活中其實承受了另一種不同的壓力,而這種壓力對其危害更深?也或許是他們本身的個性使然,因此壓力帶給他們的負面影響特別大?
話雖如此,我還是對這項研究結果耿耿於懷,不過這樣的自我懷疑其實也是一大契機。我常對美國史丹佛大學心理系的學生們說,最令人興奮的科學發現就是能挑戰你看待自己和世界的觀點,問題是,當主角換成我本人,我是否準備好推翻自己原本的看法呢? ◎看待壓力的心態決定最終的結果
我恰巧讀到的這項研究「只有當你認為壓力有害時,壓力才會對你真正有害」,提供了一個機會讓我重新思考教學內容是否正確。不僅如此,這項研究也促使我反思自身和壓力的關係。我是否該把握這個機會?或者默默把這項研究歸檔,然後繼續大肆撻伐壓力有害身心?
身為健康心理學家,我所接受的訓練有以下兩點,讓我決定接納「一個人面對壓力的心態影響很大」這個新觀點,並且開始思考向大眾傳遞「壓力會害死你」的訊息是否會造成意想不到的反效果。
我早已知道人的某些心態可能會影響壽命的長短。舉例來說,對於老化抱持正向態度的人,比抱持負面刻板印象的人更加長壽。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曾進行一項經典的研究,他們追蹤一群中年受試者長達二十年,結果顯示,對於中年老化持正面觀點的受試者,比持負面看法者的壽命平均多了七點六歲。這項數據很驚人,因為許多一般認為明顯且重要的健康保護因子,例如規律運動、不吸菸、讓血壓,以及膽固醇值維持在健康範圍等,平均只能延長不到四年的壽命。 另一個會造成長遠影響的心態與「信賴」有關。研究顯示,認為大多數人皆可信賴的受試者,平均壽命較長。美國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曾對超過五十五歲的成人受試者進行一項研究,追蹤期長達十五年。結果顯示,願意信賴他人的受試者中,六○%在研究結束時仍存活;而對人性持懷疑態度的受試者中,有六○%在研究結束時已過世。
這類研究結果說服我相信,我們所抱持的某些心態,對健康情形和壽命長短是有重要影響的。不過我仍無法確知人們面對壓力的態度,是否為其中之一。 我願意承認我先前對壓力的看法可能有誤,還有第二個原因,就是我了解健康觀念宣導的歷史。告訴人們壓力有害身心未必是促進公眾健康的有效方法,過去有許多常見的健康宣導策略反而造成負面作用,許多鼓勵健康行為最常用的方式,最後的結果往往與健康專家所期望的背道而馳。
舉例而言,我曾請幾位內科醫師預測香菸包裝上的警示圖片,對吸菸者所造成的影響。醫師一般認為,那些可怕的圖片會降低人們吸菸的欲望,並且促使吸菸者戒菸,然而研究顯示,那些警示圖片往往會造成反效果。嚇阻效果最大的圖片(例如一名肺癌患者死在醫院病床上),實際上竟會「增強」吸菸者的吸菸欲望。為什麼呢?因為那些圖片容易引發人的恐懼,而讓吸菸者平靜下來的最佳方法就是去抽根菸。醫師以為,悲慘病死的恐懼會促使吸菸者改變其行為,不料反而增強其吸菸的欲望,藉以逃避負面感受。
還有另一項策略也經常產生反效果,那就是讓人們為其不健康的行為感到羞恥。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曾進行一項研究,研究人員讓體重過重的女性受試者閱讀《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文中講述雇主對於過重員工的歧視問題。結果後來,這些女性不但沒有誓言努力減重,反而吃下更多垃圾食物,比另一組閱讀不同職場問題的過重女性,多吃進一倍的熱量。
恐懼、汙名、自我批判、羞恥感—許多健康專家都認定,這些負面感受可有效引發動機,幫助人們提升身心健康。但是科學實證顯示,這些訊息反而會增強人們不健康的行為,與健康專家所期望改變的恰恰相反。多年來,我見到相同的模式反覆上演:醫師與心理學家本著善意,向大眾努力傳達他們認為有益的訊息,結果卻造成接收者的龐大壓力,使人們備感沮喪,最後變得自暴自棄。
讀到「看待壓力的心態與死亡率有關」的那項研究後,我開始特別留意當我談到壓力的有害作用時,人們通常有何反應。我發現,我的訊息就和試圖引發恐懼或羞恥感的健康警告一樣,把人壓得喘不過氣來。我在期末考前向疲憊的大學生說明壓力的負面作用後,學生離開演講廳的心情更加沮喪了;當我向照護病患人員談到壓力相關的可怕數據時,他們甚至會默默流淚;無論聽眾來自何方,從來沒有人在聽完這些論點後,走向前對我說:「真謝謝妳告訴我生活壓力對我的危害有多大,我知道我一定能擺脫這些壓力,只是我以前從沒想過要這麼做罷了!」 我發現,談論壓力的影響儘管重要,但這樣的方式可能毫無助益。我受過的壓力管理訓練都是假設壓力很危險,所以必須努力向大眾傳播此概念。這套理論認定,只要人們了解壓力有多可怕,大家就會盡量減輕自身的壓力,而變得更健康快樂。但是,現在我不禁懷疑這套理論是否為真。
我想知道,人們面對壓力的態度如何影響壓力對人的作用。這份好奇心讓我開始搜尋更多證據,我想要了解:一個人「看待壓力的心態」是否為一項重要因素?如果「認定壓力對人有害」其實才是真正有害,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壓力?壓力是否有任何正面作用值得我們去擁抱肯定呢?
於是,我詳查了過去三十年來的科學研究和調查,以開放的態度檢視所有相關資料。我找到了和壓力的有害作用相關的證據,但是我也找到一些證據,顯示壓力具有少為人知的正面作用。我深入研究壓力的歷史,以了解心理學界和醫學界為何認定壓力有害身心,也與幾位研究壓力的新一代科學家談話,他們的研究成果顯示壓力的確能帶給人益處,而重新定義了我們對於壓力的認知。我從這些研究、調查,以及談話中所了解到的知識讓我對壓力深深改觀。最新的科學研究指出,壓力可以讓你變得更聰明、更堅強,而且更加成功,能幫助你學習和成長,甚至能激發人們的勇氣和關愛之情。
新的科學研究同時顯示,改變你對壓力的看法可以讓你變得更健康快樂。你面對壓力的態度對你影響甚廣,從你的心血管健康,到尋找人生意義的能力都包含在內。管理壓力的最佳作法並不是盡可能減輕或避免壓力,而是重新思考壓力的作用,甚至積極擁抱壓力。
我身為健康心理學家的目標就此改變:我不再努力幫助你擺脫壓力,而是設法讓你「更善於面對壓力」。這正是「壓力新科學」的使命,也是我寫作本書的目的。 ◎關於本書 本書是根據我在史丹佛大學進修推廣部所教授的課程撰寫而成,課程名稱為「壓力新科學」。這門課的學員來自各行各業,涵蓋各個年齡層,課程目標就是要改變我們對壓力的認知,以及與壓力相處的方式。
了解「擁抱壓力」背後的科學,會對你幫助很大。原因有二:第一,壓力的科學引人入勝,因為研究的主題是人類的天性,所以每項研究都是一個機會,幫助你更了解自己和你所關心的事物。第二,壓力的科學充滿驚喜,關於壓力的某些概念,包括本書的中心思想「壓力對人可能是好事」有時可能令人難以消化,如果沒有確切證據,我們往往不以為然,但是當你了解這些概念背後的科學,可以幫助你接受新觀念,並思索你的個人經驗是否適用。
本書提出的建議並非根據某一項驚人的研究,雖然我最初是因為一項研究結果而開始對壓力改觀的,你在本書所學到的壓力管理策略是以上百項科學研究為基礎,並匯集了我所訪談的十幾位科學家的見解。略過科學的解釋而直接閱讀書中各項建議,並非是有效的作法,因為了解每項策略背後的科學原理比較不會半途而廢,因此本書提供「壓力新科學」的速成課,也就是建立心理學家所說的「思維模式」。你將認識多位科學界新秀學者,以及其耐人尋味的研究成果—我盡量深入淺出,讓任何讀者都能享受科學的樂趣。
最重要的是,這是一本實用指南,讓你更懂得「如何與壓力共處」。擁抱壓力能讓你在面對挑戰時,感覺更有力量。本書能幫助你運用壓力所帶來的能量,而不再感到精疲力竭;協助你將壓力經驗轉化為社會連結的來源,而不再孤軍奮戰;帶領你以新的方式,從痛苦磨難中找到人生意義。
在本書中,你會看到兩種實用的練習: 第一篇「對壓力改觀」的練習,能幫助你改變對壓力的看法。你可以把這些練習當作給自己的提醒語,或是其他對你有效的自我省思。你可能會在健身房的跑步機上,或是在上班的公車上想到這些主題,你也可以用來自我反思,或做為與人交談的話題。不妨在晚餐時和你的伴侶聊聊這些話題,或與父母的教會小組提起你的發現。你也可以在臉書上詢問朋友對這個主題有何想法。這些練習除了能幫助你對壓力產生不同的看法,也能鼓勵你思考壓力在你的生活中扮演何種角色,包括壓力與你的重要目標和價值觀之間有何關係。
第二篇「將壓力轉為助力」的練習,提供許多在壓力情境下可用的策略,並可做為自我省思,以幫助你應付特定的人生挑戰。這些練習會在你感到焦慮、挫敗、憤怒或難以招架時,幫助你善用能量、力量,以及希望的儲存庫。「將壓力轉為助力」的練習必須仰賴我所說的「重建思維模式」,也就是在面對壓力的當下改變你對壓力的心態。「重建思維模式」能改變你身體的壓力反應,轉變你的態度,並激發你的行動力。換言之,這麼做能在你承受高壓的時刻,改變壓力所帶給你的影響。這些練習皆以科學研究為基礎,我鼓勵大家將這些練習視為一種親身實驗,請多加嘗試,看看對你個人的效果如何。
本書所有練習都是源自學生們提供的回饋,還有我與世界各地的社群團體,包括教育工作者、醫學專家、企業主管、職業運動教練、家庭心理治療師,以及家長等分享這些概念的經驗。本書收錄的各種練習對許多人的個人生活和工作深具意義,成功改變了他們的人生和其社群團體。
這些練習都將幫助你改變你與壓力之間的關係。想像自己與壓力之間有層「關係」或許有點奇怪,因為我們大多覺得壓力是直接降臨在自己頭上的。事實上,你和壓力之間的確存在一種關係,你可能是壓力的受害者—對壓力感到無助,或被壓力挾持;你也可能對壓力又愛又恨—既藉助壓力來達成自己的目標,卻又擔憂其長期影響。或許你覺得自己一直在與壓力拔河,雖然努力減輕、避免或管理壓力,卻始終無法有效控制壓力;又或許你現在對壓力的觀感深受過去壓力經驗的影響,不自覺地將壓力視為敵人、不速之客,或是你無法全心信賴的夥伴。無論你和壓力目前的關係為何,你看待壓力的心態和回應壓力的方式都扮演重要的角色,將左右壓力對你的影響。重新改觀甚至開始擁抱壓力就能改變壓力對你的一切作用,包括你的身體健康、情緒狀態,還有工作滿意度,以及對未來懷抱的希望。
這本書也會帶領我們思考壓力的科學和思維模式,如何幫助你支持你所關心的人、社群,以及組織。我們該如何幫助所愛的人培養堅強的韌性?職場文化該如何擁抱壓力?如何建立支持自己的網絡,以克服重大創傷或失去摯愛的痛苦?我將介紹幾項我最喜歡的課程,它們運用壓力的科學建立社群團體,成功將痛苦轉變為成長、意義,以及人際連結。這些課程可以做為示範和啟發,教導我們如何將科學化為公益服務,並將抽象的概念化為深具影響力的行動。
◎本書能否幫助我克服壓力?
目前為止,我一直在避免定義何謂「壓力」,部分原因在於「壓力」已成為一個無所不包的名詞,代表任何我們不想經歷的事情,還有這世界所有麻煩討厭的事物。人們用「壓力」來描述交通延誤,也用這個詞來形容家人過世的哀慟。當我們感到焦慮、忙碌、挫敗、受威脅或受到某種壓迫時,我們都會說自己「壓力很大」。無論哪一天,你都可能因為某封電子郵件、政治消息、新聞事件、天氣變化,或是一長串待辦事項,而感覺「很有壓力」。現在你生活中最大的壓力來源可能是工作、養育子女、健康危機、償還債務,或是辦理離婚。有時候,我們會用「壓力」一詞來形容自身的內在狀態,也就是思想、情緒,以及身體的反應;有時候,我們則用「壓力」來描述我們面對的問題。「壓力」經常用來形容許多令人心煩的小事,但也可用來指稱重大的心理挑戰,例如憂鬱和焦慮。沒有任何一個對「壓力」的定義能夠涵蓋上述所有意義,不過我們卻用「壓力」一詞來指涉以上所有事物。
我們用「壓力」來描述人生這麼多面向,既是好事,也是一種詛咒。缺點是,談論壓力的科學變得更複雜不易,即使是科學家(通常講求明確的定義)也會以「壓力」來形容一連串棘手難解的經驗和結果。某一項研究可能將「壓力」定義為被種種照護需求壓得喘不過氣的感受,另一項研究則從工作倦怠的角度來定義「壓力」;某一項研究以「壓力」來形容日常的麻煩瑣事,另一項研究又用「壓力」來談論創傷造成的長期影響。雪上加霜的是,壓力的科學透過媒體傳達給大眾時,往往只用「壓力」這個熟悉的字詞做為標題,卻沒有提供該研究實際衡量壓力的定義,往往只能憑猜測來判斷研究結果是否適用於你個人的生活。
不過「壓力」一詞包含這麼多意義,也有其好處。正因為我們以「壓力」來描述人生這麼多面向,你面對壓力的態度必定會對人生經驗產生深遠的影響,轉變你對壓力的看法同樣會帶來長遠的影響,進而改變你面對日常重擔和生命中重大挑戰的方式。所以,與其賦予壓力一個狹窄、可管理的定義,我寧願讓壓力的定義保持寬廣。的確,如果不談「壓力」,只說「本書教你克服工作的壓迫感」或「本書幫助你管理焦慮造成的身體症狀」,解釋起來會容易得多,但是選擇去了解壓力的正面作用之所以能產生巨大力量,正是因為它能改變你看待人生許多不同面向的觀點。
因此,在我們共同踏上本書旅程之前,我提出以下概念:「當你在乎的人事物有狀況時,便會產生『壓力』。」這個定義放得夠寬,既可涵蓋塞車時的挫折感,又能指涉失去摯愛的悲傷。這個定義包含你面對壓力當下的想法、情緒,以及身體反應,還有你如何選擇應付高壓的情境,同時也強調一項重要的事實—壓力和意義是一體兩面的,對於你不在乎的人事物,你根本不會感受到壓力,但是如果不承受某些壓力,你便無法創造有意義的人生。
我寫本書的目標是提供科學研究、故事例證,以及實用策略,用來完整說明所謂「壓力」,即使我知道並非每個例子都能引起共鳴,也不可能探討被貼上壓力標籤的所有面向。我們會檢視學業壓力、工作壓力、家庭壓力、健康壓力、財務壓力、社會壓力,以及克服焦慮、憂鬱、哀慟,以及創傷的挑戰,上述種種最好的形容可能是「痛苦」一詞,不過每當人們回想自己生活中所承受的壓力,總會想到這些層面。本書也包含許多學生的分享,以說明他們如何運用本書所提出的概念,我已變更當事人姓名與部分可辨識的細節,以保護希望匿名的當事人,但是這些都是真實人物所發生的真實故事,他們希望藉由經驗分享幫助你對壓力產生不同的體認。這些經驗談會貫穿全書,出現在我們探討的問題和疑慮之中,我很感謝我的學生,他們幫助我更了解如何在與自身迥然不同的處境下,以正面態度擁抱壓力。
相信你最感興趣的是適用於你生活現況的科學研究、故事案例,以及書中包含的練習與策略,但是沒有哪一項科學研究能一體適用於壓力的所有形式,同樣的,也沒有哪一項因應壓力的策略能適用於每一種狀況。能讓你克服公開演講的焦慮或更能應付家庭衝突的策略,未必能夠幫助你應付財務問題或減輕悲傷,因此我鼓勵大家選擇看起來最適合自己的方法,來應付個人的挑戰。
每當我提到壓力的正面作用,總有人問:「萬一是很強大的壓力呢?妳所說的正面作用還是存在嗎?」大家不難了解,擁抱輕微的壓力對人是有益處的,例如工作上的少許壓力,或面對大型活動的些微緊張感,但如果是十分沉重的壓力呢?擁抱壓力的概念是否也適用於重大創傷、痛失所愛、健康危機,以及慢性壓力等? 我無法保證書中的每一個概念對各種形式的壓力或痛苦都有幫助,不過擁抱壓力的益處絕不只適用於輕微的壓力而已。令我意外的是,「擁抱壓力」對我個人幫助最大的時候,其實是在我處境最艱困的時期—面對摯愛之人過世、應付慢性疼痛問題,甚至是克服令我全身僵硬的飛行恐懼。我的學生也是這麼告訴我的,他們在課程結束時所分享的故事,通常不是說自己變得更能克服截稿期限的壓力,或更懂得應付某個討厭的鄰居,而是他們如何承受失去伴侶的哀慟、與焦慮症終生搏鬥、坦然接受孩童時期受虐的痛苦、應付失業的危機,以及堅強熬過癌症治療等。
為何壓力的正面作用能在重大困境下有所幫助?我認為原因在於擁抱壓力能改變你對自己和自身能力的看法。這不單單是知識面的練習,專注於壓力的正面作用,也能從身體和情緒方面改變你對壓力的經驗,這正是我寫作本書的目的—幫助你發掘自身的力量、勇氣,以及對他人的關愛。了解壓力的正面作用並不是要決定壓力是好或壞,而是在選擇了解壓力所帶來的益處後,幫助自己面對生命中的挑戰。
◎前言 改變對壓力的看法讓你更健康快樂
如果要你談談你對壓力的看法,以下觀點哪一種比較確切? 一、壓力有害身心,我們應該盡量避免、減輕,以及管理壓力。 二、壓力有益身心,我們應該設法接受、運用,以及擁抱壓力。
如果回到五年前,我一定毫不猶豫地選擇第一種說法。我是一位健康心理學家,我所受過的所有心理學和醫學訓練都告訴我一個明確的訊息:壓力會毒害身心。 多年來,在我開班授課、主持工作坊、做學術研究,以及撰寫文章及書籍的過程中,我一直秉持這個看法。我告訴所有人,壓力會害你生病,會增加你的致病機率,從一般...
目錄
推薦序 有壓力,更有勁! 林耕新
推薦序 將壓力轉換為提升生命的推進力 胡君梅
推薦序 只有爆炸性的壓力,才有爆炸性的進步 許峰源
推薦序 擁抱壓力,使出原力! 楊斯棓
前言 改變對壓力的看法讓你更健康快樂
關於本書
第一篇 對壓力改觀
◎第一章 壓力真的有害嗎?
壓力真的有害身心嗎?若你習慣將壓力視為敵人,可能會想逃避或感到害怕和無助。如果能改變思維模式,認同壓力的正面作用,能讓你對壓力抱持更平衡的觀點,幫助你不再懼怕壓力,相信自己有能力應付壓力,並且善用壓力這項資源積極投入生活。
◎第二章 壓力反應是面對難關的最佳盟友
當你的身體出現壓力反應時,不妨問自己:目前最需要的壓力反應是戰鬥、逃離、投入、連結、發現意義,或是學習成長?壓力反應不只是人類基本的生存本能,也是人體運作系統的一部分。遇到困難而無法達成目標時,壓力會促使我們採取行動;價值觀受到威脅時,壓力會幫助我們挺身捍衛;需要勇氣時,壓力也會幫助我們勇敢前進。
◎第三章 壓力驅使我們發現人生的意義
只要有任何事情帶給你壓力,你就認為那是個「問題」,在這種思維模式之下,容易被逼得喘不過氣來或失去希望。選擇認可「壓力」和「意義」之間的關聯可以讓你獲得解放,不再認定人生出了問題或無法應付挑戰。封閉和逃避絕對無法擺脫壓力,唯有花時間好好處理且發掘壓力本身的意義,才能將原本耗費你大量心力的事物,轉變為支持你的力量。
第二篇 如何駕馭壓力,將壓力轉為助力?
◎第四章 焦慮如何幫助你迎向挑戰?──積極投入
將壓力反應視為一種資源能讓你相信「自己做得到」,相信自己有能力應付人生中的種種挑戰,例如讓絕望變為希望,讓挫敗轉為持續不懈。研究顯示,如何解讀身體的壓力反應會深深影響你的信念,無論你面對的是重要考試、離婚手續,或是下一輪的癌症化療。
◎第五章 人際連結能將壓力轉為助力──關愛如何增強你的韌性?
允許自己「既勇敢又脆弱」,以自身的痛苦做為連結點,先設法為他人提供支持,最後往往會獲得更多社會支持的力量。我們不該害怕讓別人看見自己真實的困境,坦誠煩惱就像是帶給別人一份禮物,能減輕對方的孤獨感,讓他人有機會體驗「照顧與結伴」所帶來的益處。
◎第六章 自我成長──逆境如何讓你更加堅強?
研究顯示,當人們以更寬容接納的態度看待過去經歷的困難,會變得較快樂、開朗,韌性也比較強。選擇從自己最痛苦的經驗中發現正面作用,可以有效改變我們和壓力之間的關係,坦然接納過去種種逆境可以讓我們從眼前的難題中找到成長的勇氣。
結語 從壓力中獲得成長的動力
推薦序 有壓力,更有勁! 林耕新
推薦序 將壓力轉換為提升生命的推進力 胡君梅
推薦序 只有爆炸性的壓力,才有爆炸性的進步 許峰源
推薦序 擁抱壓力,使出原力! 楊斯棓
前言 改變對壓力的看法讓你更健康快樂
關於本書
第一篇 對壓力改觀
◎第一章 壓力真的有害嗎?
壓力真的有害身心嗎?若你習慣將壓力視為敵人,可能會想逃避或感到害怕和無助。如果能改變思維模式,認同壓力的正面作用,能讓你對壓力抱持更平衡的觀點,幫助你不再懼怕壓力,相信自己有能力應付壓力,並且善用壓力這項資源積極投入生...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