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有一本書是為了啃老兒女的頭痛父母而寫──
你以為孩子翅膀硬了,就一定會離巢獨立嗎?
你以為孩子長大了,就一定成熟懂事嗎?
你以為等孩子成家立業了,你就能開始享受自己的人生嗎?
不,你想得太美了!當你的孩子不如你所期待的能對他自己負責……
當你發現孩子即使已經長大,卻還沒有真的「成人」……
當你為了幫孩子收拾爛攤子而亂了生活步調……
如果你的人生被這些不成熟大孩子們的問題所盤據──如果他們榨乾你的荷包,為你的婚姻或感情帶來壓力,
影響你的健康、妨礙你的事業發展、延遲你的退休計畫,
害你失去社交生活、造成家庭的嫌隙、威脅你的安全或搞得你夜不能眠,
「為了讓孩子們得到他們想要的,我就應該放棄自己想要的嗎?」
如果你的心中也曾浮現這樣的疑惑與無奈,
那麼,此書就是為你而寫!
▌內容簡介本書作者、也是暢銷作家兼社會心理學家珍.亞當斯博士(Jane Adams, Ph. D.),在這本劃時代的著作中,直搗核心,深入父母對成年問題兒女的憂慮。針對這些被孩子的不滿和需求威脅到自身保障、健康、婚姻、事業或未來計畫的父母,她以溫暖、敏感和得來不易的智慧,帶來激勵人心的正面訊息:開始過你自己的人生,別再等你那些大孩子們搞清楚他們的人生了!
亞當斯博士讓父母們看到要如何和成年兒女的問題劃清界線,但卻不和兒女一刀兩斷;如何處理內疚和自責;如何接受失落的「兒女夢」,繼續自己的後半段人生。唯有將下一代從父母的失望底下釋放出來,兩代人才能好好去過自己的人生,並支持彼此對幸福的追求。
▌專家推薦丘引/自助旅行作家,也是三個大孩子的媽
黃惠萱/臨床心理師、「心理師與女人聊心室」粉專主
▌各界好評「本書填補了一個既廣又深的空缺,光是書名就能給無數迫切需要本書的父母希望!珍.亞當斯(Jane Adams, Ph. D.)的憐惜、理解和洞見躍然紙上。」——史考特.派克醫生(M. Scott Peck, M. D.),著有《心靈地圖》(天下文化,二0一0年)
「任何一位必須為成年兒女擦屁股的父母,或任何一位對成年兒女大失所望的父母,都能從珍.亞當斯睿智的話語中得到深刻的理解與安慰。更棒的是,她的書提供務實的指引,讓為人父母者明白為什麼應該慈愛但堅決地與成年兒女劃清界線、重拾自己的人生,又該在何時、如何這麼做。」——茱蒂絲.維奧斯特(Judith Viorst),著有《成人婚姻》(Grown-Up Marriage,二00一年)
「《成年兒女的父母,難為了!》是斯波克世代頭痛父母的一帖解藥。在育兒博士斯波克(Dr. Spock)醫生的教誨之下,一整個世代的父母深信必須接受寶貝子女的一切,好讓他們過得幸福又安心。天曉得我們多想給五○、六○、七○年代出生的寶貝最好的,結果卻只讓我們傻眼。成年之後的他們無能掌握自己的人生,如今只想『有自己的生活』的年邁父母持續活在內疚之中。只要看十頁珍.亞當斯的這本佳作,你的血壓就會降個二十度。她提醒你現在輪到你了。這確實是一本十分重要的著作!它將提醒你你並不孤單。」——安.魯爾(Ann Rule),著有《你的每一次呼吸》(Every Breath You Take,二00二年)
「有時候,我們的成年兒女令我們心碎——這是家庭生活常見的結果,也是我們藏得最深、寧可否認的家醜。面對這個事實的工作就交給珍.亞當斯了。這本劃時代的著作談的是戰後嬰兒潮親子教養的下一階段,閱讀本書,你會知道你不孤單,並從中得到安慰。它告訴你:即使結果不如人意,你還是可以從家庭生活中找到喜悅與希望。」——佩珀.史瓦茲博士(Pepper Schwartz, Ph.D),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社會學教授,著有《劈腿是天性?》(Everything You Know About Love and Sex Is Wrong,二00一年)
「《成年兒女的父母,難為了!》是一部劃時代、勇敢、務實、富有同理心、睿智又簡練的著作。珍.亞當斯為眾多快要束手無策或已經黔驢技窮的父母,提供具體的協助和令人寬慰的輔導諮商。這是一本超級好書,必能觸動至今一直被忽略的廣大讀者。」——愛德華.哈洛威爾醫生(Edward Hallowell M.D),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講師,著有《分心也有好成績》(遠流出版,二00六)
「針對無數兒女已成年但持續被內疚綁住的父母,亞當斯博士的書提供智慧、安慰,以及一個同病相憐的圈子,然後她再幫忙放他們自由。」——蘇珊.萊文(Suzanne Levine),著有《勇父》(Father Courage,二000年)
「一部深思熟慮、富有主見的著作,協助苦惱的父母放下內疚、接受孩子不如期望的事實、正視並重視孩子真正的樣子,好讓父母可以繼續自己的人生。本書帶來可貴的重要訊息!」——瑪莉蓮.尼森遜(Marilyn Nissenson),著有《一輩子的朋友:為母親與成年女兒的感情加溫》(Friends for Life: Enriching The Bond Between Mothers And Their Adult Daughters,一九九八年)作者
「終於有一本書是為魯蛇兒女的頭痛父母而寫,這些父母竭盡所能養育子女,換來的結果卻讓他們抬不起頭、傷心難過,有時甚至大驚失色!珍.亞當斯寫出了不能說的真話:成年問題兒女的父母不但『可以』而且『應該』去過自己的人生。亞當斯探討了許多其他作者不敢碰觸的主題,像是沉重的罪惡感、父母的自戀心態、遙遙無期的空巢期、幫太多忙症候群,乃至於寬恕。總是不禁為自己的教養方式後悔的父母非讀不可,本書的療效相當於巨量的團體治療!」——勞拉.卡斯特納博士(Laura Kastner, Ph. D.),著有《七年徒刑:一家人如何攜手度過青春期》(The Seven-Year Stretch: How Families Work Together to Grow Through Adolescence,一九九七年)
「珍.亞當斯向深陷成年兒女人生問題的父母伸出援手,鼓勵他們出於愛對兒女放手,為自己發現後親職時期應有的樂趣。她筆下來自失望父母們的見證,說明了對親子兩代而言,完整而獨立的自我發展是為時一生的過程。」——《為什麼總是以你為中心?》桑迪.赫奇基斯(Sandy Hotchkiss),著有《為什麼總是關於你?》(Why Is It Always About You?,二00二年)作者
作者簡介:
珍.亞當斯博士Jane Adams, Ph. D
紀錄美國人的家庭生活逾二十年,著有十部著作,撰有多篇專欄及論述文章。史密斯學院(Smith College)畢業,擁有心理學碩士及博士學位,於西雅圖精神分析研究院(Seattle Institute of Psychoanalysis)完成動力心理學訓練,並於華盛頓心理分析基金會(Washington Psychoanalytic Foundation)進修。身為《西雅圖週刊》(Seattle Weekly)的創刊編輯,在各大電台、電視節目及座談會上都看得到她的身影。現居紐約和西雅圖兩地。
譯者簡介:
祁怡瑋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創意寫作碩士,曾任職於學校、出版社,現從事中英文筆譯工作。譯有《寬恕:為自己及世界療傷止痛的四段歷程》、《29個禮物》、《愛情的吸引力法則》、《你的心是否也住著一隻黑狗?牠名叫憂鬱》、《不同版本的我們》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序一 避免又老又窮又病,就要重新洗牌/丘引
當我開始閱讀亞當斯博士(Jane Adams PhD))新書《當你的孩子長大卻不「成人」》時,幾乎是一口氣讀完,而我的內心則是波濤洶湧,又帶一份濃濃的傷感。
在教養的路上,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時,不少父母呼天搶地的,認為這是教養最艱難的階段。等到孩子成年了,該離巢了,卻偏偏賴在家裡白吃白喝,還大言不慚的把髒衣服丟給父母時,此時當爸爸媽媽的人整個心肝結成球,才赫然發現,原來還有比青春期更難搞的「成年問題孩子」在那兒虎視眈眈的吞噬父母的老年。
面對成年問題孩子,父母就像是被丟到焚化爐一樣,被烈火燙得全身火熱,灼燒程度嚴重到只能進入醫院的燙傷隔離室,卻難以痊癒。也許,你會氣憤的問,「這公平嗎?我養你這麼大了,你為什麼還不長大?還要給我添麻煩?我都有一個年歲了,你不養我,卻還要啃我這把老骨頭?你的良心何在?」可能你還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訴說,你從有收入開始,就不斷的寄錢給父母;而輪到你可以伸手了,卻有另一雙手往你的口袋挖……。接著,你就可能落入「孩子是來討債」的傳統思維下而不敢翻轉。
當我的孩子們離開大學後,我為了避免自己落入《當你的孩子長大卻不「成人」》這本書中那些父母的不堪下場,我做了非常果斷的決定,就是斷、捨、離。
斷金錢的支助。不只是斷金錢的援助,而且,若我的孩子們住在我的房子,他們每個月必須要付我租金。萬一沒有支付租金,就搬出我的房子。這是我給他們的條件。而結婚了,就必須搬離我的房子,就算要支付租金,我也不接受。
我不是基督教徒,但我嚴格奉行「離開父母、和另一個人共組一個家庭」是結婚的必然條件。為什麼要這樣?道理很簡單,沒有離開父母,孩子是永遠長不大的,是不會願意為自己負責任的。而獨立與負責任應該是畫等號的。當然,這也是為我自己「第二自我的誕生」未雨綢繆。我不只把「誰的責任」這個部分劃分得非常清楚,我也將「誰的財產」貼上STOP 標誌,禁止孩子入內。
也因此,我承受了諸多親友的不諒解,認為我太狠了。可是,當我參加我的高中同學會時,我看到眾多當年的美少女,有的人如今是孫子女的24小時免費保母,有的人可能被自己的孩子綁架,不僅老本流失,還波及他們的健康和自由時,我就了然自己做對了。在我的孩子們還沒有踏入婚姻前,我就公開對他們宣稱,未來請不必將我列入他們免費保母的名單。「萬一你們把孩子送到我這兒來,那麼,我就把你們的孩子送到警察局或孤兒院門口,然後我就閃人。」
我不得把醜話說在前頭。因為我的孩子們不只是我一手帶大的,他們還是我自助旅行的長期鐵三角,他們理所當然懂得要如何操控他們的媽媽。這也是我不能陷入陷阱的原因。所以,斷捨離的捨,確實不易處理。
此外,我們分居兩國,離得遠遠的,我的孩子們都知道媽媽不但不給靠,也不可靠;再加上每隔一段時間,我就寫信給他們,說我一直在讀書做研究,沒有什麼收入,在異國經濟很拮据,是否能夠得到他們的贊助?他們也毫不客氣地回信說他們的手頭也不寬裕.……,哈哈!
萬一你做不到我對我的成年子女做的,那麼,一如《當你的孩子長大卻不「成人」》書中說的,何妨思考一下,究竟這是誰的人生?每個人的人生都要自己負責,每個人的人生劇本都要自己寫。因此,你的人生,你負責;孩子的人生,孩子自己負責。我的思考邏輯是,想要過什麼樣的人生,都是自己可以做的選擇。而選擇權在自己的手裡,決定權也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每次回台灣時,我就聽到一些人邊帶孫子邊嘆氣,說沒自由,說體力不濟,說被綁死了……,卻又很宿命的說那是在幫孩子,「不幫不行」。《當你的孩子長大卻不「成人」》一書的說法和我想的不謀而合,為孩子做很多,好像是沒有底線一樣。我不當孫子女免費保母的背後原因,不只是因為我個人的生命自由和追尋更大的寫作和成長空間,更是我不能也不忍剝奪我孩子們當父母的權利。他們該享有自己照顧和教養孩子的機會,我愛我的孩子,當然我不能剝奪他們為人父母的天賦。何況,我自己從當媽媽的經驗中成長不少,那也豐富了我個人的生命。既然如此,我當然必須對我的成年孩子說「不!」
在台灣,很少有人思考人生的順位該如何排列才恰當,因為台灣的社會是集體社會;而集體社會就是當大家都這樣做時,潛意識裡如果你沒有跟著潮流這樣做、沒有一窩蜂,或反其道而行,那麼你就是違逆社會善良風俗的「惡人」。《當你的孩子長大卻不「成人」》卻告訴我們,在人生的順位上,該把「自己」擺在第一位,而非你的孩子「第一」,「第一」也非你的配偶。也許,你可能做不到這樣,因為你從小被灌輸「利他」,而非「利己」,你被內疚感給綁票了。因此,驅除你根深柢固的內疚感,是要務。
不過,在華人的社會,父母總是喜歡把自己的期望套在孩子身上,要孩子去滿足自己沒有達成的角落,這對孩子是非常不公平的。上星期我受邀到美國亞特蘭大的一所公立中學對一群中學生演講時,有兩個來自中國的學生私下來向我訴苦,說他們的父母要他們去完成父母的期望,而美國的教育卻鼓勵每個人朝自己的興趣和人生目標去發展,因此他們感到被撕裂的痛苦。所以,調整自己的期望值,「期望自己而非期望你的成年子女」將是父母子女關係朝向良好的前進樞紐。
在本書中,還提及針對成年問題孩子的媽媽所做的研究中,指出她們的適應過程有六個階段:震驚、關注、行動、抽離、自主和重新建立關係。多數人是前三關易過,後三關卡卡卡;而「放下」,也就是六階段中的「抽離」,將是過後三關的關鍵。
如果你是《當你的孩子長大卻不「成人」》這本書所說的那些父母,不妨把這本書當成療傷之用。療傷有益健康,何樂不為?如果你是站在懸崖上的父母,《當你的孩子長大卻不「成人」》可以給你該有的勇氣和智慧,做出明確的抉擇。不論如何,你千萬要記住,變老不可怕;可怕的是,又老又窮又病,又沒有賺錢的能力,那可是叫天不應、叫地不靈啊!我可是研究老年學的人,還寫了三本老年的書,我的忠告你最好收下,這對你好處多多。
/
推薦序二 「過自己的人生」是你給成年孩子最好的禮物/黃惠萱
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我心裡冒出來的句子是「對嘛!早該有人寫這樣的書了!」原來早在二00二年時它就已經在國外出版!而對我來說,這本書現在在台灣翻譯、出版得正是時候,因為在這幾年我的晤談對象中,五十歲到六十歲的求助者增加了,他們除了梳理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影響之外,也都為自己的成年子女所苦。
有的人擔心孩子繭居在家不離開,其實心裡害怕孩子離巢後得自己一個人過日子;有的人怕孩子過不下去幫著養孫子,其實自己身心俱疲好想休息;有的人早過了退休的年紀還堅守崗位,其實一直在等待人生迷惘的孩子長大。
因為焦慮或者內疚,即使子女已經成年,這些父母卻遲遲無法去過自己人生,過期的養育責任成了他們長久的心病。這些成年孩子的父母究竟焦慮什麼?為何內疚呢?
●父母的分離焦慮●
「我女兒昨天罵我……,為了一個男人罵我,說我害她跟上一個男朋友分手,害她到現在還沒有結婚!心理師,她要不要結婚干我什麼事,我又沒有綁著她!」對!她確實沒有綁著女兒,但父母對子女的影響力向來不需要透過實體,身為她的心理師,我清楚她總是在女兒交男朋友的時候變得特別依賴,在女兒晚餐約會時,不斷打電話詢問女兒是否要回家吃飯;在女兒假日想和男友出門兜風時,開始埋怨自己年輕時為了照顧家庭都沒有出門玩;在女兒論及婚嫁前夕,因為恐慌症進了急診室。
她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女兒都快四十歲的人了,早上還怕她遲到叫她起床,每日為女兒煮飯催她回家吃,天色一暗就開始打電話找人……。她一直覺得女兒很依賴,是長不大的孩子;晤談之後她才覺察,原來依賴的人是自己。年幼的時候父親驟逝,母親改嫁,結縭不到十年先生早逝,過去的創傷加重了她作為母親的分離焦慮,這跟她面對女兒離家獨立時的分離焦慮,融在一起化不開。
●我幸福的前提是你幸福●
有些人因為焦慮和孩子分不開,而另外一些人則是因為內疚而為了孩子一直在等待,他們延宕自己的人生規劃,想等孩子的問題都解決了,再去退休、再去安排生活、再去看病、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其實我累呀!怎麼不累?但是她一個月才賺兩萬多塊,我不幫她帶孩子,誰幫她?」、「我的同學們這個年紀大家早都退休了,我連想都不敢想,兒子工作不穩換個不停,還想著考博士班,我不多工作幾年怎麼行?」孩子要先得到幸福,父母才能幸福,所以父母們一直付出、老是等待、始終放不下,因為內疚所以用錯方法和成年孩子相處,結果是愈幫愈累,很多父母都生病了,他們心裡的苦只能在晤談室對我說。
●「界線」讓你當個身心健康的父母●
有時候孩子無法讓你滿意,有時候他們不能照你期待的的時間表長大,作者說「要不要發揮潛能是他們的事,處理我們的感覺是我們的事。」我們接受孩子有權利迷惘和犯錯,因為他們可以從這些混亂中學習修正;而我們得照顧自己,和孩子維持關係,但是和孩子的問題劃清界線。
「她沒先打電話回家,我就不準備她的晚餐,有時候我樂得輕鬆,弄個沙拉就可以繼續追我的劇!」、「我跟她說假日我要休息,孩子讓她帶回去,本來我覺得自己這樣太殘忍,怕她工作完假日還不能休息,不過幾次下來,她們母子的感情比以前親近多了。」、「我叫他這次想清楚再決定,要念博士就自己存錢去念,我不會再經濟支援他了,我想通了,再這樣下去我先垮了,積蓄沒了,以後也只是拖累他,還不如現在就說清楚,我照顧好自己。」晤談之後,有了覺察和覺悟,父母們試著用一種全新的方式和孩子相處,讓自己的後半輩子有盼望。
放手讓孩子處理自己的問題,不是殘忍,而是教養的一部分,是很多父母不明的道理,在親子關係中進退得宜是一種身教,拿捏「親近與尊重最好的距離」是所有成熟人際關係的維繫之道。
●「自我實現」這項功課,父母應該先做到●
有的父母嘴上說對孩子放手,不干涉孩子的決定,不過度涉入孩子的生活,實際上仍眼巴巴的留在原地,閒置自己的生活。把孩子從人生第一順位放下來之後,自己的人生卻仍空在那裡。
作者在書中提到戰後嬰兒潮的父母們,有著辛苦且匱乏的童年,所以在養育下一代時最看重孩子的自我實現,如果孩子能發揮潛能做自己,他們就會感到幸福,但「孩子的」自我實現該是「父母的」自我實現嗎?這樣的自我實現裡沒有「自我」,需要仰賴其他人的人生目標是對真實自我的逃避,而不是實踐。
孩子不該揹負著父母的幸福過生活,父母也不該揹負著孩子的幸福過日子,你可以開始自私地照自己的需要規劃生活,拿回自己的時間,用自己的錢,去編織自己的夢想,去實踐自己的願望,你和子女相處的時間也許會變少,但不見得會分離,有可能會更加親近,也有可能不會更親近,但絕對會發展出另一種較健康的新平衡,讓你可以過回你原本健康有希望的生活。
如果你的孩子成年了卻還沒有長大,如果你的孩子是你說不出口的秘密,如果你覺得放下對孩子的期待很難,如果你不知道該如何跟孩子的問題劃清界線,如果你不知道什麼叫做找回自己的人生,那麼你該看這本書!相信我,這本書會成為你的夥伴、你的老友、你的治療師!
名人推薦:推薦序一 避免又老又窮又病,就要重新洗牌/丘引
當我開始閱讀亞當斯博士(Jane Adams PhD))新書《當你的孩子長大卻不「成人」》時,幾乎是一口氣讀完,而我的內心則是波濤洶湧,又帶一份濃濃的傷感。
在教養的路上,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時,不少父母呼天搶地的,認為這是教養最艱難的階段。等到孩子成年了,該離巢了,卻偏偏賴在家裡白吃白喝,還大言不慚的把髒衣服丟給父母時,此時當爸爸媽媽的人整個心肝結成球,才赫然發現,原來還有比青春期更難搞的「成年問題孩子」在那兒虎視眈眈的吞噬父母的老年。
面對成年問題...
章節試閱
【前言】
如果你感覺人生失去控制,因為:
.你的成年兒女不離開家裡,或離不開家裡。
.你的成年兒女有酗酒或嗑藥的問題。
.你的成年兒女找不到工作,或工作不穩定。
.你的成年兒女長期憂鬱。
.你的成年兒女過度依賴。
.你的成年兒女無法自力更生。
.你的成年兒女有飲食失調症。
.你的成年兒女有精神疾病或自殺傾向。
.你的成年兒女和家人朋友很疏離。
.你的成年兒女從事非法活動。
那麼這本書就是為你而寫。
如果你的人生被成年兒女的問題盤據,如果他們榨乾你的荷包、為你的婚姻或感情帶來壓力、影響你的健康、妨礙你的事業發展、延遲你的退休計畫、害你失去社交生活、造成家庭的嫌隙、威脅你的安全或搞得你夜不能眠,本書就是為你而寫。
本書不是關於他們,而是關於我們—關於後親職時期稀鬆平常和非比尋常的失望,關於那些以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孩子又是什麼樣的人而言實際和不切實際的期望,關於恨鐵不成鋼的父母大大小小的失落、頭痛和憂慮。這些父母的孩子或許沒能發揮潛能,沒能展翅高飛;或許長不大,而且一時還看不到長大的跡象;或許沒能振作起來、整裝上路;或許深陷藥物濫用與酒精成癮的世界、因為精神或身體的疾病而失能、作奸犯科或貪贓枉法、受到邪教或神棍的蠱惑、受到另一半虐待卻無法自拔、無能許下承諾或信守諾言、還在掙扎或已經放棄⋯⋯。
如果成年孩子的問題阻礙了你和他們自己的幸福,如果他們對人生的無能快要把你逼瘋,本書就是為你而寫。因為如果他們過得不好,很有可能你也過得不妙。
我能私下和妳聊聊嗎?
身兼社會心理學家及為人父母者,我已經聽人談兒女的事二十五年了。在我的另一本書《我還是你媽:餘生如何與你的成年兒女相處》(I'm Still Your Mother: How to Get Along with Your Grown-Up Children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於一九九四年出版時,每當我去演講或出現在媒體上,觀眾中總有人會在活動結束後把我拉到一邊,悄聲說:「我能私下和妳聊聊嗎?」他們需要一個明白箇中甘苦的人給他們建議、資訊與支持,不只是關於後親職時期一般常見的問題和苦惱,也關於父母對成年問題兒女的恐懼、擔憂、哀怨、不耐和挫折。
兒科醫生以「生長遲滯」形容嬰兒期營養不良導致的發展遲緩。近年來,心理學家普遍採用此一詞彙描述後青春期發展遲緩的成人,亦即到了二十幾歲、甚至三十幾歲還長不大的孩子。
想想這些數據:
二十一歲的成年人當中,有百分之二十八將他們在十八歲時的抱負下修。二十一歲至三十歲的成年人當中,則有百分之五十認定他們的目標永遠不會達成!
二十一歲至二十四歲的成年人當中,有百分之五十八住在家裡,或在過去兩年間重新回到家裡住;以二十五歲至三十四歲而言,此一數據則為百分之三十四。
.較之一九六○年代的青年人,長大獨立的成年期晚了五至七年到來。
.抗憂鬱劑的使用量在二十一歲至三十二歲的成年人中最高。
二十一歲以上成人自殺、酒精成癮、飲食失調和憂鬱症的罹患率比過去二十年增加三倍。
.青年人吸食海洛英和安非他命者在過去五年增加了四倍。
十八歲至三十五歲的青年人有百分之四十在經濟、情感和物質上過度依賴父母。
二十一歲至三十二歲青年人的父母,有過半數將收入的四分之一以上用在供應成年兒女金錢、物品和日常照顧之所需。
.青年人的性病、意外懷孕和墮胎率比青少年還高。
當然,數據只是數據,除非你的孩子是其中的一個—不離家或不能離家的那一個,上癮、依賴、苦悶或憂鬱的那一個,長期負債、靠你解救的那一個,沒有目標、孤立疏離、和社會脫節的那一個,沒辦法面對責任的那一個,虛度光陰或混吃等死的那一個。
在這每一個數據背後,除了該名青年本身以外,都還有其他人的人生四分五裂。那就是這位青年心碎的父母,他們躲在臥房裡哭到睡著,他們百思不解地抓著頭皮,納悶道:「我們到底哪裡做錯了?」
那是誰的事?
我們這一代在戰後嬰兒潮出生的人揹負了很多期待,輪到我們為人父母時,我們對孩子的期待就算不是更多,也至少是一樣多。而儘管心理醫生、諮商師和專家們都說孩子的失敗是孩子自己的問題,我們壓根不相信這種說法,或至少不完全信服。
「那是他們的事,不是你的事。」孩子們的輔導員、諮商師、律師這麼說,他們的兄弟姊妹(感謝老天,別的孩子沒問題)也這麼說。的確,那是他們的事,但在這當中有我們的心事、感受、恐懼、負擔和信念,只能讓我們可暢所欲言的對象(我們的伴侶、心理醫生或守口如瓶的摯友)聽到,並提供我們需要的回應與協助,有時是給我們一個客觀的看法,有時是介紹一位專家給我們,但通常是給我們陪伴與傾聽。
這裡有這些父母的故事和感受,以及那些善意忠告和獨到見解的精華。在這裡,你也可以從無數失望父母的經驗中學到積極正面、激勵人心、減輕負擔的東西。
說孩子令父母失望,聽起來好像很自我中心,不是嗎?畢竟,那是誰的人生?我們憑什麼評斷他們該怎麼過?只因他們沒畢業、沒找到對的人結婚、信奉的東西不同、沒照我們的方式過活、沒按我們的希望做選擇、沒在該離家的時候離家,或者沒養成我們完全有權期望他們展現出來的操守、道德標準或人格,我們憑什麼說他們這樣就算失敗了?
只有他們的父母有資格這麼說;然而,對這些父母而言,評斷兒女也等於評斷自己,接受成年兒女的有限也意味著面對自己的有限。雖然我把書中人物的名字和人生細節改了,但他們就像你我一樣真實,他們的小孩很真實,他們的失望也很真實。他們之所以把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唯一的原因就是他們需要一個訴說的對象,而他們相信我會保護他們和孩子的隱私。所以,如果你生氣或抓狂的是兒子沒進哈佛、女兒三十歲還單身,或者他們的人生順位、政治理念和對伴侶的選擇與你不同,那是你的問題,不是他們的問題,這本書不會給你幫助。把這本書送給需要的人,你就知足惜福吧!
但如果兒女的問題嚴重影響到他們自己的人生,並導致你沒辦法去過自己的人生,連你都有被拖垮的重大風險,那你可能就要牢牢抓緊這本書了。
當壞事發生在好父母身上
人到中年,身為父母有一個攸關自我認同的關鍵,在於評估兒女出落得怎麼樣,亦即他們成為什麼樣的大人。成年兒女的人生是一面重要的鏡子,讓我們照見自己和自己的成就。透過他們長大成人之後的成敗,我們回過頭來證實自己是什麼樣的父母,又給了孩子什麼樣的照顧。
套一位不快樂的家長告訴我的話:「孩子還小的時候,你心裡大概有個底。你知道即使五歲的傑森還會尿床,到了國中畢業時,他不可能還要穿尿布。如果珍妮佛六歲的時候會說謊,到了七歲她可能就沒有這個毛病了。從遊樂場到兒科診所,你到處和其他父母聊孩子的問題,說得鉅細靡遺也毫不害臊,因為你知道他們在不同的年紀自有不同的發展。但當他們長大成人以後,或當他們應該要長大成人的時候,你卻覺得他們沒長好都是你的錯。他們的表現反映出你是個多成功或多失敗的父母。所以,如果他們出落得不好,如果兒子吸毒或女兒沒有像樣的工作,如果他們大學沒畢業或靠社會救濟過活,又或者他們變得很自私、很惡劣、道德感薄弱之類的,你都絕口不跟任何人說。你獨自面對你的擔憂、憤怒和失望,尤其是失望。」
他們的人生不完全是我們一手造成的,他們成熟與否不是評價我們唯一的標準,甚至也不是評價他們唯一的標準—這麼說不是在找藉口或為自己開脫,而是事實的確如此。畢竟,壞事也會發生在好父母身上,反之亦然。但話說回來,就如同上述同一位父母(她本身是一位受人敬重的成功女性)所言:「無論我自己的人生多有成就,如果我的兒女不好,我還是覺得自己很失敗,即使除了我之外沒人知道。」
我們心中不可告人的小祕密
許多人都對自己的成年兒女很失望—這是我們心中不可告人的小祕密。對一直沒發揮潛力的孩子失望,對人生正要起飛卻似乎停滯不前的孩子失望,對誤入歧途或走上不歸路的孩子失望。我們不只失望,還羞愧地覺得自己怎麼可以對孩子失望。
面對內心暗藏的羞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處理方式。我們故作堅強、強作鎮定,這種做法或許可以幫我們撐一陣子。聽到其他父母甚至更嚴重的慘況時,我們提醒自己「shana rayna kapora」—這是意第緒語裡所謂的「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事實也通常如此,你不會是最慘的人。我們告訴自己,他們總有一天會有長進,許多情況也確實是船到橋頭自然直。我們多多充實自己,盡我們所能吸收資訊和尋求專業協助,心想這麼做不會有壞處,至少能讓我們覺得自己盡力了,而我們也真的盡力了。與此同時,我們過一天算一天,寄望於未來。聽起來可能很矛盾,但多數人事實上就是這樣走過來的。
避而不談
我們做盡一切,唯獨不願開口去談。出於羞愧、傷心和自責,我們把孩子的問題和內心的痛苦留給自己。這真的太可惜了,因為開口去談、彼此傾聽、學習經驗、互相分享是有幫助的—不要懷疑,真的有幫助。
一旦知道你不是唯一一個失望的父母,你可能會覺得寬慰一點。學著了解為什麼你會為了成年兒女這麼痛苦;為什麼你的心總是綁在孩子身上,即使你連他們在哪裡都不知道;為什麼這麼難分清楚界線在哪裡,什麼事情你該管,什麼事情你該丟給他們。學著釐清你能為他們做什麼,又不能為他們做什麼。
因為你不是唯一一個覺得困惑、無助、無依、沒用、疲憊、內疚、氣惱、哀怨和擔憂的父母。不是只有你的婚姻或感情因為成年兒女的問題備受壓力,或甚至為他們犧牲掉。其他父母也不知道該怎麼切割孩子的問題,卻不切斷和孩子的關係。你也絕對不是唯一一個為了其他小祕密自責的父母,這些小祕密包括你嫉妒或仇視那些兒女發展得很好的父母。
坦白說,在接下來的章節裡有一些真的很恐怖的故事。如果你的因應方式是告訴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那麼有許多故事對你而言就很實用。本書也有一些連心理醫生都不會告訴你的大實話,像是你的期望太不切實際了;他們的選擇不是問題,你的自戀才是問題;有些問題是你很久之前就種下的錯誤,現在要改已經來不及了;有些孩子永遠長不大,有些毛病也不是長大就會好;就算有一天孩子長大了,有些你拚了老命為他們打開的門卻永遠關上了,而且,就像他們一樣,你只能接受事實。
然而,我們理所當然地以為自己是好父母,或至少已經盡力扮演好父母的角色。成長過程中,父母師長讓我們覺得自己得天獨厚,而且獨一無二。輪到我們養兒育女時,我們就希望他們也有一樣的感覺,即使有時或許正因如此才有礙他們的成長。無需贅言,我們很愛他們,至今依然,即使我們不一定對他們滿意,而且至今可能還是不滿意。
我們有些人很訝異成年的孩子怎麼突然就走歪了,畢竟最危險的是青春期,他們已經安然度過,沒出什麼大錯。或許現在才浮上檯面的問題早就存在了,但我們從來不知道,而他們從不告訴我們。直到他們脫離我們的控制,或直到我們鞭長莫及之前,他們表面上看起來都沒什麼問題。
或許是我們否認問題的存在,也或許他們本來都應付得還可以,直到憑自己去開創人生的挑戰令他們無法招架為止。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不要讓他們的挑戰打敗我們。
要丟下自己做得不完美的工作可能很困難,尤其是教養這件工作,但教養的技巧從來不是針對成年的孩子所設計。我們需要劃定親子關係的界線,並限定我們介入他們生活的程度,因為現在的我們只能設下這些界線。我們要找到辦法既和他們保持有意義的往來,又能去處理自己的中年課題,像是接受我們的成敗得失、重新鞏固我們的自我認同,並在父母這個角色告一段落的此時,重新找回自己的人生。
雖然我們無力插手他們的人生,但我們也不是全然無助。還是有一些技巧和策略可以推他們向前走一點,也有一些可能延遲他們獨立、導致他們長不大的事情,我們可以不要再做。
還記得當他們是青少年的時候,我們會在偶然之間,彷彿看見他們正在蛻變成什麼樣的大人,心想:我一定做對了什麼吧?這本書裡寫到的人多半都還在等待那個大人出現。有些人的耐心等待得到了回報,也有些人等到最後才終於有了好結果。因為即使他們的孩子搞砸了人生的第一幕,我們知道費茲傑羅說得不對—人生還有第二幕、第三幕、第四幕,而且許多人最終還是有圓滿的結局。
即使在最壞的時候也有成長的機會。你有機會將自己從對成年兒女失望的孤單牢籠中釋放出來。這也是唯一一個釋放他們的辦法。唯有如此,他們才能長成健康快樂的成年人,蛻變成他們還沒成為的大人。
我們都愛圓滿的結局和感人的故事,但這本書不是一本賺人熱淚的書,你在這裡看不到太多這樣的故事。是時候為我們自己找到圓滿的結局了,不管我們當前的處境,抑或正因我們當前的處境,圓滿的結局還有待展開。有位家長對我說:「妳應該叫這本書《高投資,爛報酬》。」順帶一提,這位家長是財務規劃師。但除非你認為讓父母引以為豪是孩子的責任,或者讓孩子幸福快樂是父母的義務,否則這種說法並不成立。而如果這些就是本書唯一要破除的迷思,那你的買書錢會花得很值得。
卸下親子教養的工作回歸自我是社會學家口中的「後親職要務」(postparental imperative)。為了養兒育女,我們把自我放在一邊,現在是時候想清楚重要的是誰,以及重要的是什麼了。因為現在大勢已去,不管為人父母這門課我們自認及格不及格,一切都告一段落了。我們沒有重來一次的機會—這既是好消息,也是壞消息。我們現在的工作是接受自己在人生中所做的選擇、放棄某些夢想、全力實現其他夢想、傾聽自己的心聲,並善用餘生所剩的時間。無論兒女是否功成名就,是否發揮了我們相信的寶貴實力和無限潛能,我們都能這麼做,我們都必須這麼做。但唯有在等待他們步上軌道的同時,我們就開始專注於自己的人生,這種願景才有可能成真。
【前言】
如果你感覺人生失去控制,因為:
.你的成年兒女不離開家裡,或離不開家裡。
.你的成年兒女有酗酒或嗑藥的問題。
.你的成年兒女找不到工作,或工作不穩定。
.你的成年兒女長期憂鬱。
.你的成年兒女過度依賴。
.你的成年兒女無法自力更生。
.你的成年兒女有飲食失調症。
.你的成年兒女有精神疾病或自殺傾向。
.你的成年兒女和家人朋友很疏離。
.你的成年兒女從事非法活動。
那麼這本書就是為你而寫。
如果你的人生被成年兒女的問題盤據,如果他們榨乾你的荷包、為你的婚姻或感情帶來...
目錄
推薦序一 避免又老又窮又病,就要重新洗牌/丘引
推薦序二 「過自己的人生」是你給成年孩子最好的禮物/黃惠萱
前言
我能私下和妳聊聊嗎?
那是誰的事?
當壞事發生在好父母身上
我們心中不可告人的小祕密
避而不談
第一章:孩子們都很好,以及父母用來自欺欺人的其他謊言
史上最得天獨厚的一代,只不過……
我們的期望,還是他們的期望?
誰麻煩大了?
他們的幸福快樂並非取決於我們
可是,要是他們不幸福,我能幸福嗎?
第二章:我們等了又等,等了又等……
當我們在他們這個年紀
是延後對身分認同的追尋,或只是在迴避?
不好意思喔,可是我們自己也有認同危機
其他我們未完成的功課
兩種殊途同歸的父母
誰的時候到了?
成癮、憂鬱和依賴:是繞道,還是最後的終點?
第三章:到底誰的錯?
親子教養的兩大迷思
「我絕不會重蹈我父母的覆轍。」
戰勝內疚
童年的回聲
與其內疚,不如後悔
我為什麼視而不見?
當徵兆就在眼前
我們頂多只能做到「夠好」
第四章:他們回~~來~~了!
遙遙無期的空巢期
時間沒了,耐心也沒了
是幫他,還是害他?
迷航人生
不留轉寄地址
第五章:獨立的挑戰
勒緊失血的荷包
「為什麼要讓他們等到我們死了以後?」
和斯波克醫生互依互存
付出太多的父母
第六章:或許我們不該把大麻吸進去
往日情懷的危險
現在不再是寶瓶時代了
那是一種症狀,還是一種疾病?
勒戒中心的懇親日
置身事外
幫倒忙
第七章:愛的限制
睜大眼睛看清楚
否認那不可否認的
同志父母的真心話
跟著魔笛的笛聲走
什麼東西的另類?
誰是受害者?
原諒那不可原諒的
第八章:和他們的問題劃清界線,但不和他們劃清界線
我們的生存之鑰
多謝分享
岌岌可危的婚姻
模糊的界線與愛的限制
但孫子怎麼辦?
內疚的魅影與其他心魔
第九章:重新開創人生:後親職時期的挑戰
為後親職婚姻注入活力
舊瓶裝新酒
不同的時間做不同的事
為新的賽局重新洗牌
推薦序一 避免又老又窮又病,就要重新洗牌/丘引
推薦序二 「過自己的人生」是你給成年孩子最好的禮物/黃惠萱
前言
我能私下和妳聊聊嗎?
那是誰的事?
當壞事發生在好父母身上
我們心中不可告人的小祕密
避而不談
第一章:孩子們都很好,以及父母用來自欺欺人的其他謊言
史上最得天獨厚的一代,只不過……
我們的期望,還是他們的期望?
誰麻煩大了?
他們的幸福快樂並非取決於我們
可是,要是他們不幸福,我能幸福嗎?
第二章:我們等了又等,等了又等……
當我們在他們這個年紀
是延後對身分認同的追尋,或只...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