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哲學三部曲之「佛洛姆」
──人生的意義,唯有自己能決定。
◆ 本書特色
.了解佛洛姆人本主義思想最佳入門。
.敘事精簡俐落,說理提綱挈領;青少年與成人絕佳哲思與心理學橋梁書。
.繼心理學家阿德勒,岸見一郎又一次將佛洛姆思想「化繁為簡」。
◆ 本書重點
.逃離「拜金世界」轉向「靈魂救濟」。
.現代人的根本病因在於害怕「孤獨」。
.權威有兩種:「合理的權威」與「不合理的權威」。
.要幸福地活著,就要傾聽良心。
.「逃避自由」就能掌握人類心理根源。
.自己的人生意義,唯有自己能夠決定。
.非生產性取向與生產性取向。
.為了落實「成熟的愛」,你需要做的事。
.無懼於面對真實且具生產性的人生。
【活出自己的人生,不害怕與眾不同】
人類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作為「消費人」、「組織人」,無論自身知曉與否,皆遵循著一切權威,甚至沒有意識到依循權威的自己。
由於沒有真正的「自己」,便只能窺看「他人」臉色,遵循「他人」意見,無法活在「自己」的人生裡。
本書作者岸見一郎提及,某次搭乘電車時,一名罹患憂鬱症的年輕人向他搭話,年輕人這麼說:
「周遭的人要我適應社會,但對我而言適應社會就意味著死亡。」
岸見一郎認為,這名罹患憂鬱症的年輕人,雖然無法拯救自己,但從人性價值的觀點來看,比起不做自己且完全失去自己的個性、去當個「正常人」,這樣活著可說是更加正經認真吧。
佛洛姆也曾說:「正常人為了要被認為是有才能的人,他們會『不得不戴上自己心滿意足、幸福的面具』。而在面具背後,他們有著不安、煩惱焦躁、憤怒、憂鬱或失眠等問題。」
佛洛姆提出的解方究竟為何?他主張,首先必須相信人類原本就擁有的「人本主義(Humanism)」。
真正的人本主義,是認知我們的存在與發揮自己力量的能力,如此一來,便能夠解決自己的課題──何謂自我、為了自己而活、自己的特別能力,如理性、愛,以及完全落實生產性的人生,並且因此變得真正幸福。
◆ 關於〔青春哲學三部曲〕出版企劃
《佛洛姆:自由自在活著,不怕孤獨》(2024年9月出版)
《漢娜.鄂蘭:極權主義的惡夢》(2024年9月出版)
《叔本華:在充滿慾望的世界求生存》(2024年10月出版)
三位思想家的三個主題,簡單扼要歸納思想精華。
① 闡述究竟這是什麼樣的思想(概論)
② 這種思想為什麼會誕生(時代背景)
③ 現在為什麼應該閱讀這樣的思想(當下能如何應用)
從以上三個方向探討關於個體、人生、社會、政治與國家等主題,是能一氣呵成讀完的「當代思潮」精巧一冊!
作者簡介:
岸見一郎
1956年出生,哲學家。京都大學研究所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畢(專攻西洋哲學史)。曾任奈良女子大學文學部非專任講師等職。專門研究希臘哲學以及阿德勒心理學。
著有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與古賀史健共同著作)、《阿德勒教你面對人生困境》(遠流出版)、《向阿德勒學習脫離生存的苦痛》、《哲學人生問答:17歲的特別教室》、《人生雖苦但仍得好好活著》等多部作品。
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 1900-1980)
德國社會心理學者、精神分析學者。1900年出生於法蘭克福。於猶太教正統派的雙親呵護下成長。他在海德堡大學學習社會學、心理學與哲學。當納粹掌握政權後,佛洛姆移居至瑞士日內瓦,並在1934年搬至美國。
1941年,他發表了闡述近代個人的自我實現之書《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該書作為社會學典範至今仍受到讀者喜愛。其後,他的著作相繼出版,以《愛的藝術》(The Art of Loving, 1956年),探究「愛」的本體、建議人們要落實對於愛的學習,以及《人心》(The Heart of Man. Its Genius for Good and Evil, 1964年)。1980年,在其80歲生日的前幾天,於瑞士穆拉爾托的自宅逝世。
譯者簡介:
鄭寬量
淡江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畢業。喜愛日本文化與探索心理、神祕學,平日於文字中琢磨世界。譯有《非知不可!區塊鏈與虛擬貨幣的經濟大革新》、《你的心,14歲就能開始懂》(遠流出版,入選第45次文化部中小學生讀物選介)。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紀金慶(臺灣師範大學與海洋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專文推薦
李崇建(薩提爾成長模式推手)
吳媛媛(《上一堂思辨歷史課》作者)
林耀盛(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璞成健康心理學堂創辦人)
──必讀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專家導讀精要〕
紀金慶(臺灣師範大學與海洋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佛洛姆,一個將哲學與社會學注入精神分析理論的心理學大師,這使得他的理論思想對於「人與他的社會環境」間的辯證關係更立體的呈現出來:作為一個現代人,我們如何在一個現代世界的環境條件下形塑自己的命運?我們如何能夠避免現代資本主義對我們人格不知不覺的扭曲?我們如何正確的判斷、並且穩健的找到追求自由、靈魂、愛情的社會資源並完成自己成熟人格的陶成?這是他認為身而為人不能不好好琢磨的生命課題。
然而,佛洛姆的經典著作不少,且佛洛姆撰寫的方式相信對許多讀者而言也造成不小的障礙。這時,找到一本適合用來引領生手上路的介紹性書籍是不可或缺的。
日本思想家岸見一郎的這本《佛洛姆:自由自在活著,不怕孤獨》,敘事精簡俐落,說理提綱挈領。我向讀者推薦這樣一本精煉的書籍。
媒體推薦:
〈推薦序〉
敘事精簡俐落,說理提綱挈領
──紀金慶(臺灣師範大學與海洋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不同於二十世紀前半葉由佛洛伊德與榮格主導的精神分析理論,在西方二十世紀後半精神分析理論的一個重要變革是融入更多的哲學與社會學維度。
我們後來所熟悉的幾個名字,如佛洛姆、馬庫色、拉岡、齊澤克……他們除了將原有的精神分析理論規模注入新時代的哲學思維外,同時也將精神分析的重點從內在心理拖出來放置到外部社會條件檢視。這使得精神分析理論更具有現實性和批判性。
佛洛姆(Eric Fromm, 1900-1980),一個將哲學與社會學注入精神分析理論的心理學大師,這使得他的理論思想對於「人與他的社會環境」間的辯證關係更立體的呈現出來:作為一個現代人,我們如何在一個現代世界的環境條件下形塑自己的命運?我們如何能夠避免現代資本主義對我們人格不知不覺的扭曲?我們如何正確的判斷、並且穩健的找到追求自由、靈魂、愛情的社會資源並完成自己成熟人格的陶成?這是他認為身而為人不能不好好琢磨的生命課題。
從過去課堂上教學經驗中同學們的反應與回饋,以及國內這些年不斷有佛洛姆著作新譯本相繼推出,推想佛洛姆的著作和我們目前臺灣實際的生活情境有許許多多共鳴的地方。
然而,佛洛姆的經典著作不少,且佛洛姆撰寫的方式相信對許多讀者而言也造成不小的障礙。這時,找到一本適合用來引領生手上路的介紹性書籍是不可或缺的。
日本思想家岸見一郎的這本《佛洛姆:自由自在活著,不怕孤獨》,敘事精簡俐落,說理提綱挈領。我向讀者推薦這樣一本精煉的書籍。
名人推薦:紀金慶(臺灣師範大學與海洋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專文推薦
李崇建(薩提爾成長模式推手)
吳媛媛(《上一堂思辨歷史課》作者)
林耀盛(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璞成健康心理學堂創辦人)
──必讀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專家導讀精要〕
紀金慶(臺灣師範大學與海洋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佛洛姆,一個將哲學與社會學注入精神分析理論的心理學大師,這使得他的理論思想對於「人與他的社會環境」間的辯證關係更立體的呈現出來:作為一個現代人,我們如何在一個...
章節試閱
前言
我認為──埃里希.佛洛姆是位預言家。
佛洛姆在二戰前就發表的知名著作如《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等書,那時他便已看到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針對疏遠人本主義就會導致不幸的病因,發出了嚴正警告。其分析一針見血,批判直搗核心,至今看來仍是經典。
而現今世界正成為佛洛姆所預言並警告的那般。
人類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作為「消費人」(homo consumens)、「組織人」(organization man),無論其知曉與否,皆遵循一切權威,甚至沒有意識到依循權威的自己。而沒有真正的「自己」,便只能窺看「他人」臉色,遵循「他人」意見,無法活在「自己」的人生裡。而因戰爭導致人類滅亡的危險性也終將益發增高。
在這層面上,我認為佛洛姆不只是預測未來的預言家,更是位「先知」。
佛洛姆出生於代代皆為拉比(猶太教神職)的世家。所謂先知就是傳達神祇訊息的人。而他傳達的訊息,泰半是對同時代精神上墮落的人們所發出的警告,希冀他們「改變吧!」
不過,這樣的聲音卻沒有傳遞到大眾耳裡。就好比猶太人對先知耶利米的警告充耳不聞,結果遭到強大的新巴比倫帝國君主尼布甲尼撒二世迫害,導致整個猶太民族被驅離原鄉,強制遷徙至巴比倫,有了「巴比倫囚虜」的民族悲劇。
「他人」不聽信先知告誡,事後才知其所言可貴。
讀佛洛姆的人也將面臨類似的決斷吧。
他於其著作《自我的追尋》(Man for himself)序文裡提到,「現今大多數的人希望在心理學讀物裡獲得『幸福』或『讓心安穩』的處方,但本書並無此類建議。與其給予讀者安穩心緒的方法,本書的目的更在於向讀者投問」,這在佛洛姆的其他著作也能見到。
當然,佛洛姆雖說沒有處方箋,但他並不是沒有給出任何答案。他甚至還提示了根本上的解決之道。而現代人有無接受佛洛姆建議的「勇氣」,這便是問題所在。
佛洛姆的建議其實很簡單。這樣的簡單是指本質上的、根本上的。他要現代人去面對從根本上改變的生活方式。但就是由於衝擊到本質,才令人難以接受。不過,這實為先知之言。
佛洛姆主張,首先必須相信人類原本就擁有的「人本主義」。一聽到這點,恐怕許多現代人會不禁失笑,認為這提議真是樂天吧。對於多數將「現實主義」視為己務的現代人來說,這樣的提議就只是夢想而已。
然而,根據佛洛姆的思想,這種「現實主義」本身不過就是自身「弱點」的偽裝與「躲避現實」罷了。沒有看到現實的,並非佛洛姆,而是「這群人」。
對於「人類應該如何生存」此問的回應,佛洛姆勸告眾人應培養存在於人類內心的「理性」與「愛」。但這答案究竟有著什麼意思,應該很難理解吧?透過探究佛洛姆的思想,希望讀者一起來思考這答案的意義。
我初聞佛洛姆,是在高中三年級時。距離現在已過五十年了。佛洛姆是當時的思想家。從閱覽室的管理老師借我讀《逃避自由》後,我就時常接觸佛洛姆的作品。在他離世四十年後再讀,仍令我相當驚訝,處在冷戰、核武導致人類覆滅危機中的佛洛姆,對人類及社會所發出的警訊至今依舊不過時。由於佛洛姆預先看到好久以後的時代,而其「預言」某種程度現下已經應驗,這對於處在此時的我們來說更加真實。在這層面上,佛洛姆堪稱是現在更要認識、閱讀其思想的大家。
──岸見一郎
第二章 人本主義倫理學
.基礎概念「孤獨」
我們於本章一起來看佛洛姆的思想具體為何。
佛洛姆認為,現代人的根本病因在於「孤獨」。
近代社會為人們所帶來的最大恩典,就是讓人們「自由」。以日本來說,其前近代社會中,「士農工商」的身分固定不變,人類並非完全的自由,而是被強迫承繼上一代的「身分」,還要滿足於這樣的「分際」。但近代卻斬斷了這樣的身分鎖鏈,讓所有人獲得自由。
近代社會中,從經濟層面來看,資本主義體系使人們自由。而資本主義正是近代社會的基石,兩者也如車輪相輔相成,或者說是一體的關係。不過,隨著資本主義高度發展,這樣的矛盾也愈漸顯著。
近代資本主義破壞了前近代傳統的身分社會。而就如前文所述,這不僅有著使所有人自由的正面影響,卻也帶來負面影響,那就是摧毀了人與人之間溫暖真實的連結──「羈絆」。人類變得自由的同時,也成了不得不隻身與世界對峙的孤獨存在。
佛洛姆對現代社會做出的「診斷」,即是作為生物存在的人們天生就渴望「連結」。但在現代社會裡並無「連結」。那些無法忍受孤獨的人們儘管隱約注意到事物的虛假,但只要他們能因此受到拯救免於孤獨,就不禁會去追求這些虛假好令自己能夠依賴之。德國人民聽從獨裁者的虛偽言論,身為猶太人的佛洛姆因此被迫離開故土,也正是源於現代社會的根本結構──「孤獨」,現代特有的一切問題之源。
所以,為了要徹底消除這份「孤獨」,也就是說,為了要帶給現代「羈絆」,佛洛姆尤其重視「愛」。依他所言,「愛」就是「人本主義」最卓越的發展形態。
因此在本章,首要依據其著作《自我的追尋》,來探討佛洛姆所說的「人本主義」究竟是什麼樣的思想。
.人類學的人本主義
所謂「人本主義」,無法單純以「充滿人性的愛」也就是「人道的」一類含糊詞彙說明。這詞原本指的是,十五及十六世紀以義大利佛羅倫斯為首,於各城市興起的文藝復興運動,其對於希臘、希伯來、拉丁語的古典教育與語言上的回歸,這是個帶有特定歷史語境(context)的學術用語。佛洛姆基本上以這詞的意義作為基礎,以「綜合人類學」的意思來使用。
佛洛姆的人本主義主要原則如下:一、人類是一體的,即為人性具有普遍性,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人性。二、強調人的尊嚴。三、強調人類發展並完整自己的能力,甚至也強調理性、客觀與和平。
所謂人類為一體,就是不管是誰都擁有相同人性(humanity),一個人即代表了所有人類(humanity)。「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人性」的信念,便是基於佛洛姆所引用的羅馬喜劇作家泰倫提烏斯說的「但凡與人類相關事物,無一不和自己有所牽繫」。
引用佛洛姆的話,「每個人都代表著一切人類」,這就是「人本主義」。所以,「人性之事無一不和自己有所牽繫。」(《在幻想鎖鏈的彼岸》)
而在舊約聖經上也提到了這樣的人本主義,當愛鄰人、陌生人,也就是要愛沒有血緣關係毫不親近之人。作為例證,佛洛姆引用了《利未記》:「要愛自己的鄰人,像愛自己一樣。」以及《出埃及記》「不可虐待或欺壓外僑;要記得你們曾經在埃及寄居過。」
佛洛姆將這裡的外僑換句話說成「陌生人」(strangers, die Fremde)。而能否理解「陌生人」的概念,則憑藉能夠經歷多少「陌生人」的經驗。佛洛姆認為,我們共同擁有人性的基礎經驗。因此,人類基本上能夠理解彼此。
接下來,佛洛姆的話將清楚說明,其所抱持的人本主義之內涵。
「雖然我們為一體,但每個人仍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且自成一個宇宙。(中略)凡拯救一個生命的人相同於拯救了全世界;而摧毀了一個生命的人等同於摧毀了全世界。」(《愛的藝術》)
佛洛姆所處的時代,人類面臨的威脅與日俱增。而他提出的人本主義,便是與此抗衡的思想。現今因核戰或輻射意外等事件更加迫及到人類存亡,佛洛姆提倡「凡拯救一個生命的人相同於拯救了全世界;而摧毀了一個生命的人等同於摧毀了全世界」的人本主義思想,肯定更顯其重。
.生存的技術
那麼,在我們每天的日常裡可以如何落實佛洛姆所說的「人本主義」呢?依佛洛姆的話來說,這關鍵就在於「技術」,但這並不是單純運用小聰明的「技術」。佛洛姆認為,「生存」這件事本身就需要技術。
就像其代表作之一《愛的藝術》英文原書名為「The Art of Loving」,但這裡的art並非指稱藝術,而是「技術」一詞。「愛」往往關乎「真心誠意」,與「技術」之類毫無干係,然而他卻將技術這詞使用在愛的概念上,或許有人甚至會對此產生厭惡。但在其重要著作、在這主題裡,從他採用「技術」一詞來看,便可知道,這概念與普世想法略有不同,可見在其自身的思想體系中,他有多麼看重這個「技術」的概念。
而且,依照佛洛姆的觀點,這個「生存技術」才是人類該要落實、尤為困難且複雜的「技術」。
前言
我認為──埃里希.佛洛姆是位預言家。
佛洛姆在二戰前就發表的知名著作如《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等書,那時他便已看到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針對疏遠人本主義就會導致不幸的病因,發出了嚴正警告。其分析一針見血,批判直搗核心,至今看來仍是經典。
而現今世界正成為佛洛姆所預言並警告的那般。
人類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作為「消費人」(homo consumens)、「組織人」(organization man),無論其知曉與否,皆遵循一切權威,甚至沒有意識到依循權威的自己。而沒有真正的「自己」,便只能窺看「他人」臉色,...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以陌生人的身分生存
佛洛姆的生涯
以「陌生人」的身分生存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
第二章 人本主義倫理學
基礎概念「孤獨」
人類學的人本主義
生存的技術
第三章 權威的本質
「歷史的二分律」
兩種權威──「合理的權威」與「不合理的權威」
匿名「權威」
兩種倫理──「權威主義倫理」與「人文主義倫理」
基於理性與良知的價值判斷
為什麼我們無法對「權威」說不
睜開眼睛,對一切保持懷疑
傾聽良知
第四章 逃避自由
另一種孤獨
「生死的二分律」
解決存在的問題
與宗教的、非宗教的世界的關聯
第五章 佛洛姆的性格論
結合佛洛伊德與馬克思
「同化」與「社會化」
性格所擁有的意義
非生產性取向與生產性取向
I 非生產性取向
II 生產性取向
「同化」與「社會化」的關係
第六章 「愛」是什麼
生產性的愛和藉由思考克服孤獨
在「愛」裡的「共生結合」
「成熟的愛」
愛是「自發性的行動」
愛的基本要素
第七章 佛洛姆留給人類的遺產
我們應該如何活著
活出自己的人生
具生產性地活著
作為人類
覺醒吧
引用自佛洛姆的文獻資料
前言
第一章 以陌生人的身分生存
佛洛姆的生涯
以「陌生人」的身分生存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
第二章 人本主義倫理學
基礎概念「孤獨」
人類學的人本主義
生存的技術
第三章 權威的本質
「歷史的二分律」
兩種權威──「合理的權威」與「不合理的權威」
匿名「權威」
兩種倫理──「權威主義倫理」與「人文主義倫理」
基於理性與良知的價值判斷
為什麼我們無法對「權威」說不
睜開眼睛,對一切保持懷疑
傾聽良知
第四章 逃避自由
另一種孤獨
「生死的二分律」
解決存在的問題
與宗教的、非宗教的...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