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讀就懂社工研究法入門知識
●文字敘述淺顯易懂、提綱挈領
●圖表形式快速理解、加強記憶
在社會工作系所,「社會工作研究法」是一門非常重要的科目,更是必修的學科。本科目雖屬高度科學化的學科,但因在校時授課的學分數多,且課程範圍與內容廣泛,使得許多社工系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面臨難以建立核心思考能力的學習障礙。
本書以精要的核心單元為主軸,搭配循序漸進的章節,並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讓讀者能在每一單元中建立清晰的邏輯架構,並透澈的了解本學科的核心知識,本書對於社工系大學部的學生,在課堂上課或是課後溫習均非常有幫助,研讀本書將使您在面對學校中的考試,不再畏懼。
此外,社會工作研究法更是參加社工研究所、專技社工師、高普考等考試的應考科目,並且是社工學分班學生必修科目,本書各單元搭配圖解,讓讀者學習效率加倍,是一本值得參考的好書。
作者簡介:
學歷
國立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
經歷
曾服務於勞動部、衛生福利部、地方政府社會局等公務機關
執業社會工作師
公職補習班講師
榮譽
公務人員高考三級社會行政類科及格
專門技術人員高等考試社會工作師及格
薦任公務人員晉升簡任官等訓練及格
專長科目
社會工作領域之各項理論、政策、立法與實務、研究方法、社會學
作者部落格
https://blog.udn.com/8c33883b/article
(即時提供各考科之最新政策、法規、時事、評論,掌握第一手消息)
章節試閱
Unit 1-1 科學方法以外的知識來源方式
一、權威
我們曾經從父母、師長、專家、教科書、電視與其他媒介獲得知識。當你因為某人占據著權威的位置,而接受某件事情是真的,或是因為這件事情是由權威出版刊物所刊出,這時,我們就依
賴權威作為知識的基礎。依賴權威的智慧是學習知識的一種快速、簡單而廉價的方式,因為權威通常耗時費力去學習新知,而我們卻能從他們的經驗與工作中獲利。不過,依賴權威也是有所限制的。首先,你可能高估其他人的經驗,就算他們是錯誤的,卻還是誤以為真。
其次,權威之間也許不會彼此認同,所有的權威也並非都是值得信賴的。
二、傳統
人們有時倚賴傳統來獲得知識。但是,傳統只是權威的一種特例—過往的權威。傳統意味著你接受某件事情為真,只是因為「事情老是如此」。大部分的人相信(或對,或錯)這種說法只
是因為過去的確如此 ,或是一直以來都是這麼說的。有些傳統知識始於簡單的偏見;就算傳統曾經正確過,但它也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扭曲,然後就變成錯誤的。人們可能並不了解就相信了傳統,
並認為,因為某種說法曾經有效或過去是對的,那麼以後都會是對的。
三、常識
我們從每天生活當中或是常識來了解這個社會,我們憑藉著人們都知道的或是「有意義的事情」來了解這個社會。
常識在日常生活中是有價值的,但是它也可能滲透了邏輯上的謬誤。很多常識都是源自傳統,有時候是有用的、對的,但是也包含著不正確的、錯誤的資訊、矛盾,以及偏見。
四、媒體迷思
電視節目、電影、報紙,以及雜誌的文章,都是資訊的重要來源。那些創造或「採用」(adapt)生活中的印象,應用到電視節目與電影劇本中的編劇們,時常扭曲事實,不是因為疏忽就是靠著
權威、傳統或常識來編劇。他們的主要目標是娛樂大眾,而不是如實地反映真實。儘管有些記者的確想如實地描繪真實世界,但是,卻必須受制於有限的資訊、編輯的要求,以及時效性。
五、個人經驗
如果你出了什麼事,由於個人目睹或親身經歷過,你就會把它當作真實。個人經驗或是「眼見為憑」有相當大的影響,而且是知識強而有力的來源。視覺上的幻象或是海市蜃樓都可能出現,看
起來真實的東西,可能是由於視覺誤差或是一個扭曲的判斷。立即且直接的個人經驗真的很有影響力,但即使知道會這樣,人們還是會落入幻覺中。許多人寧願相信自己所見,也不願相信經過嚴謹設計的研究結果。
Unit 1-2科學方法的特色
科學提供一種可以處理公認真實與經驗真實的認知途徑,這就是所謂的科學方法。茲將社會科學方法的特色,重點說明如下:
一、 所有知識都是暫時且可開放受質疑
在探尋了解事情的過程中,我們對於自認為知道或想要相信的任何事物,都應該努力保持開放的心胸。換言之,應該將「知識」視為暫時的(tentative),而且是可駁斥的(subject to refutation)事物。這項原則沒有任何例外,我們都應該要能夠質疑任何信念。只有當你所珍惜的信念遭受質疑時,你對於知識暫時性本質的承諾,才算面對嚴厲的考驗,也因為如此,才能宣稱,你對任何事物都能保持開放心胸,坦然接受質疑
與駁斥。
二、複製
不過,需要保持開放的不只是我們的信念而已,科學研究的發現也同樣是暫時而可受質疑的。由於目前社會科學並沒有萬無一失的方法,足以保證科學研究產生的證據一定是完全客觀、精準,而且可概化類推,因此科學方法也要求針對研究重複測試。複製(replication)意味著重複一項研究,檢視是否會再產生同樣的證據和結論。它也涉及改進先前的研究程序,或檢測研究發現對於不同標的母群體,或是不同的情況,是否仍然成立。
三、觀察
科學方法的另一項關鍵特徵就是,找尋立基於觀察的證據(evidence based on observation),以作為知識的基礎。研究者可以透過許多不同的方式,使研究達到實徵(empirical)的標準,而箇中關鍵就在於證據的本質,以及我們搜尋與觀察證據的方法。社會工作者應該檢視證據的本質,要成為真正的科學方法,累積的觀察證據
應是有系統(systematic)、全面而周延(comprehensive)。要避免過度概化類推與選擇性觀察,觀察的樣本(sample)應該要大量(large)且多樣性(diverse)。
四、客觀
對於明確詳述的觀察實施步驟,我們也必須小心稽查其中可能潛存的偏誤。
科學方法正視我們對於事物都會有偏好與偏誤,而這些將會使我們在尋找或觀察證據時扭曲失真。因此,科學方法強調在尋找與觀察證據時,必須努力追求客觀(objectivity)。科學方法承認,個人可能帶有偏誤,且必須尋找適當的方法,以避免觀察受到偏誤影響。
五、透明
科學方法須透明(transparency),研究者必須詳細報告研究執行的明確細節。所有程序的細節都必須明確陳述,以便他人能夠明白,研究的結論是根據哪些基礎達成的,評估是否確實避免過度概化和選擇性觀察,以及判斷結論是否有可觀察的證據作為保證之根據。
Unit 1-3 科學社群的五項規範
科學社群的規範,指影響科學家從事研究時的一些非正式的規則、原則及價值觀。茲將科學社群的意涵及五項規範,說明如下:
一、科學社群之意涵
(一) 科學社群(scientific community)是一群人們的集合體,其中的成員共享一種由態度、信念及規則所形成的系統,該系統維持了科學知識的生產及進展。
(二) 科學社群為科學帶來生命與活力,換句話說,科學社群維持了科學的假定、態度及技術。亦即,科學社群是由人群、組織及角色所建構而成的社會團體,而且也是一組共同運作的規範、行為及態度。
(三) 科學社群並非是存在於一個實體位置的地理社群,其中的成員也不一定都彼此互相認識,但是其成員卻會經常地與其他成員進行溝通及互動。更確切來說,科學社群是一個由專業人員所形成的鬆散集合體,而這些專業人員彼此間則分享著共同的科學訓練、倫理守則、價值觀、技術及生涯規劃等。
二、科學社群的五項規範
(一)普遍性(universalism)
不論是誰進行研究(例如:老或少、男或女),以及不論研究是在何處所進行的(例如:美國、法國、哈佛大學,或是一所不知名的大學),都只能以科學價值為基礎來對該研究進行評判。
(二)系統性質疑(organized skepticism)
科學家不應據以一種毫無考慮、未加批判的方式,來接受任何新的想法或是證據。他們應該挑戰並且質疑所有的證據,而且要仔仔細細地審查每一項研究。進行批判的目的,並不是要去攻擊個人,而是要確保在研究中所使用的方法都能夠經得起嚴密且詳細的檢驗。
(三)公正無私(disinterestedness)
對於意外的觀察結果及新的想法,科學家必須保持中立、公正、接納,以及開放的態度。科學家不應死板地堅守某個特定的想法或是觀點。他們應該要接受、甚至是去尋找一些與其立場相左的證據,並且應該誠實地接受所有來自於高品質的研究所得到的發現。
(四)研究成果共有主義(communalism)
科學知識必須與他人一起分享,因為科學知識是屬於所有人的。創造科學知識是一項公共的活動,而且研究發現是公共資產,可供大眾取得並使用。研究的進行方法必須詳細地加以描述。要等到其他研究者已經審閱過,並且以一種特殊的形式與方法公諸於社會大眾時,新的知識才能被正式地接受。
(五)誠實(honesty)
雖然這是一種普遍的文化規範,但是在科學研究過程卻特別強調此項規範。科學家強烈要求所有的研究都必須誠實,而不誠實或者是欺騙的作法,在科學研究中是極大的禁忌。
Unit 1-1 科學方法以外的知識來源方式
一、權威
我們曾經從父母、師長、專家、教科書、電視與其他媒介獲得知識。當你因為某人占據著權威的位置,而接受某件事情是真的,或是因為這件事情是由權威出版刊物所刊出,這時,我們就依
賴權威作為知識的基礎。依賴權威的智慧是學習知識的一種快速、簡單而廉價的方式,因為權威通常耗時費力去學習新知,而我們卻能從他們的經驗與工作中獲利。不過,依賴權威也是有所限制的。首先,你可能高估其他人的經驗,就算他們是錯誤的,卻還是誤以為真。
其次,權威之間也許不會彼此認同,所有的權威也...
目錄
第1章 社會研究的基本概念
第2章 社會研究的面向
第3章 社會科學的研究取向
第4章 社會研究邏輯模式
第5章 理論、概念與變項
第6章 測量
第7章 信度與效度
第8章 抽樣
第9章 實驗設計
第10章 單案研究設計
第11章 調查研究法
第12章 質性研究法
第13章 田野(實地)研究
第14章 非干擾性研究方法
第15章 焦點團體訪談與德菲法
第16章 方案評估
第17章 量化資料分析與判讀
第18章 研究倫理
第1章 社會研究的基本概念
第2章 社會研究的面向
第3章 社會科學的研究取向
第4章 社會研究邏輯模式
第5章 理論、概念與變項
第6章 測量
第7章 信度與效度
第8章 抽樣
第9章 實驗設計
第10章 單案研究設計
第11章 調查研究法
第12章 質性研究法
第13章 田野(實地)研究
第14章 非干擾性研究方法
第15章 焦點團體訪談與德菲法
第16章 方案評估
第17章 量化資料分析與判讀
第18章 研究倫理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