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覺得文學離生活很遙遠時,歐麗娟是名引渡的說書人。
她旁徵博引,上溯神話、下至唐宋詩,跨越七個時代、涵蓋四十七位詩人,梳理典故意象在文化長河中的流變,串起《詩經》、張九齡、卞之琳的月亮,以及我們夜深人靜時沒來由的孤寂。在她的述說中,我們總能從古人的故事裡,辨認出自己的心事。
當你覺得自己離文學很近時,歐麗娟又是個偵探。
她看見了你沒留意到的蛛絲馬跡,以實事求是的考究精神探尋字句真意,還原一個更撼動人心的詩歌世界:悠然形象深植人心的陶淵明,在他生活的時代裡貧窮、孤獨而邊緣,他的超脫之下是怎樣的掙扎與智慧?現代看來浪漫的楓樹,在古代為何成為鬼魂出沒常見的背景?
而當人世紛亂擾攘,讓你憂傷無奈時,歐麗娟看見文學如何照進人心最複雜幽深之處:遠古人類面對流行疫病、毒蛇猛獸所帶來的無所不在的死亡恐懼,發展出變形神話,以再生和對抗意識將恐懼昇華;《詩經》中先上車後補票、心靈出軌,丈夫移情別戀而被拋棄的種種婚戀苦惱,原來也可以如此面對;他人在歲月中逐漸質變、遺忘自己年輕時的理想或善良,當我們不得不身處於這樣的職場之中時,幸好我們總有比同樣遭遇的屈原更多一點的選擇……
現實縱然空虛疏離,相距千百年前的字句,卻反而深刻觸動著心靈:原來我們從不孤獨。
作者簡介:
歐麗娟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2012年起於臺大陸續開設「紅樓夢」、「中國文學史」等開放式課程,廣受海內外華人歡迎,讓讀者重新認識古典文學的精髓。2015年榮獲全球開放教育聯盟「傑出開放教育獎」(The Open Education Awards for Excellence)的「教學者獎」(Education Award)。2021年,獲得第四屆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典範通識教師獎」。
著有《杜詩意象論》、《唐詩的樂園意識》、《李商隱詩歌》、《唐詩選注》、《歷代詩選注》、《詩論紅樓夢》、《紅樓夢人物立體論》、《大觀紅樓》、《紅樓一夢:賈寶玉與次金釵》等。
章節試閱
第四章 漢代詩歌
第四節 《詩經》中的相思(一)
在上一節中,我們已經看到《詩經》塑造了美人的經典造型——「膚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三千年以來,這種審美主導了我們對女性之美的想像。而面對美人,哪裡會有人不動心呢?心動之後就是行動,積極展開追求。必須說,整個愛戀的過程中,「相思」的情境最是扣人心弦,可以說是人生中最刻骨銘心的一種體驗了,難怪這類的詩歌很多,也很感人。下面,我們便來談一談《詩經》裡的相思。 人與人之間有各式各樣的關係,一般來說,最強烈的應該是男女之間的婚姻戀愛吧!果然,《詩經.國風》裡最多的主題,就是這一個部分。當一個人情有所鍾,那分分秒秒的思念是既濃烈又專注,既甜蜜又痛苦,全心全意地起伏蕩漾,讓人渾然忘我,更忘了這個世界,完全是脫離現實的狀態。而三千年前的古人,早已領略了這種滋味,而且體悟很深刻、很細膩,也表達得很感人。以下就舉幾首詩來看吧! 〈周南.關雎〉:一場溫柔敦厚的追求 先看一首美麗動人的情歌,即〈周南.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首先,我們應該知道,這位詩人應該是一位貴族青年。因為在《詩經》的時代,「君子好逑」的「君子」是對貴族的泛稱,後面又提到這位君子想要以「琴瑟」、「鐘鼓」來表現他的愛情,那都是講究禮樂的貴族階層才會用到的樂器。這位貴族青年在行旅的途中來到了河邊,聽到也看到「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景象,那河裡的沙洲有一對雎鳩,這兩隻禽鳥彼此和鳴,發出「關關」的聲音,他就觸景生情,想到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窈窕」這個詞不是用來形容身材很好,而是讚美一位淑女美麗而善良,這樣美麗而善良的淑女才是君子的「好逑」——好的配偶。現在,很多人把「好逑」念成「好求」,將「逑」寫成「追求」的求,把「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理解成美麗的女孩是男性喜歡追求的對象,這實在是一種很大的誤會。「淑女」的「淑」是「善」的意思,「淑女」是指善良而有教養的女性。這兩句原來是說,美麗而善良的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你想想看,能夠打動貴族青年的心,豈能只有漂亮的外表? 而這位青年一旦動了心,那就不可收拾了,他在河邊看到「參差荇菜,左右流之」,河裡的荇菜參差不齊,河水從它的左右流過去,像是環抱著它,相偎相依,如同自己對窈窕淑女的愛戀一樣。於是下面接著說「寤寐求之」,「寤」是睡醒,「寐」是睡著,這個戀愛中的青年無論是醒著還是睡著,任何時候都想要追求對方;然而這只是單相思啊,於是這個青年「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這四句寫盡了備受煎熬的相思之苦。你看,他因為「求之不得」以致「寤寐思服」,無論是睡夢中還是清醒著,任何時候都在思念著對方;而這思念是「悠哉悠哉」,如此的綿綿無盡,讓人深夜躺在床上,還是翻來覆去地睡不著,以致「輾轉反側」。這四句話寫戀愛的苦惱真是精彩萬分,那「求之不得」的心理煎熬以及徹夜失眠的「輾轉反側」,都刻畫得絲絲入扣,到今天都還是沒有其他更好的形容詞可以取代。同樣的,在〈陳風.澤陂〉這一首詩裡,最後也寫道:「有美一人,碩大且儼。寤寐無為,輾轉伏枕。」可見這真是表現相思煎熬的普遍現象。 而失眠的青年,滿腦子都是窈窕淑女的倩影,於是思緒又回到河岸邊的「參差荇菜」,這時候,他已經不是在河邊旁觀河水「左右流之」——從荇菜的左右邊流過去了,他更想走進河裡「左右采之」、「左右芼之」,直接把荇菜採摘下來。這一叢「參差荇菜」彷彿已經是「窈窕淑女」的化身了! 講到這裡,我們一定要注意到,這個在熱戀中相思渴慕的青年,畢竟是一位貴族,當他想要接近情有獨鍾的佳人時,並沒有亂了分寸、逾越分際,做出不合道德的行為。他對這位心中愛慕的「窈窕淑女」,想到的是「琴瑟友之」、「鐘鼓樂之」,也就是他要演奏琴瑟來示愛,要用鐘鼓之樂來取悅對方;而琴瑟鐘鼓都是堂堂正正的樂器,那音樂既優雅又莊重,最能夠襯托「窈窕淑女」的美麗與賢淑;甚至演奏這些樂器還是婚禮上不可或缺的儀式之一。難怪有人認為,「琴瑟友之」、「鐘鼓樂之」是這位青年幻想中的迎娶場面,這不正是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圓滿結局嗎? 由此可見,這位青年即使心情激盪,熱切地愛著這位淑女,卻還是那麼溫文儒雅,那麼含蓄尊重,一切都要依照禮教來對待她,不肯讓她受到一丁點兒的委屈,於是要用最高尚的音樂來襯托她,要用最莊嚴的樂器來迎娶她,成為自己堂堂正正的妻子!這不是迂腐,而是對彼此的尊重,尤其對女方更是如此,讓她在正式的婚禮裡得到保護,受到家族的接納、社會的認可,不用擔心被別人歧視,一輩子光明正大地長相廝守。你可知道,愛情裡面有尊敬、有責任感,這才是真正的愛! 因此,有人說這位「窈窕淑女」是在河邊採荇菜的少女,路過的青年對她一見鍾情,但這恐怕是很大的誤解。畢竟在階級的區隔之下,能與貴族青年相匹配的「君子好逑」,應該要文化程度相當,才能稱為「窈窕淑女」,婚後也才能心智交流,達到真正的琴瑟和鳴。所以,倒不如說是這位青年路過河邊,聽到沙洲上的「關關雎鳩」,看到流水中的參差荇菜,觸動了他心裡對那位「窈窕淑女」的嚮往之情,因而引起了這一闋追求佳人的謳歌。 更重要的是,這顆愛慕的心雖然十分熱烈,但始終都是光明磊落的,尤其對那位窈窕淑女更是尊重而珍惜。這種理性與平和,也讓他自己沒有陷入痛苦呻吟或是緊張焦慮而難以自拔,因此,整首詩更多的是一種愛的美好。孔子就給予了中肯的評價,他在《論語.八佾》中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是的,這正是溫柔敦厚的詩教,表現出「中庸」之德的典範。 「隔水伊人」的相思模式 這裡我要提醒大家,觸動這種纏綿悱惻的思慕之情的景物,是沙洲上的「關關雎鳩」,是流水中的「參差荇菜」,讓人感覺到這份愛情是在一種距離中延展的。而距離讓人節制、讓人沉澱,也讓人純淨,那道水流簡直就是《詩經》對純淨的愛情的保障,也出現在好幾篇愛情的詩歌裡。還記得前面提到的〈蒹葭〉吧,它的第一章說: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你看,詩人想要「溯洄從之」的那位「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不正是「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嗎?這種戀愛的形態,被稱為「隔水伊人」的相思模式。那「伊人」並不是伸手可及、可以隨意碰觸的,她是隔著一道水,難以逾越,可望而不可即的;而水本身就是潔淨的、清澈的,水中的伊人因此顯得特別脫俗,等於是理想的化身,美麗而神聖。 難怪學者黃永武認為,詩人其實是要借由「水」的象徵意涵來代表「禮教大防」,讓人停留在「思無邪」的精神境界,而不涉及非禮教的部分。在這禮教大防下,追求者表現出來的是低迴流連,而伊人風姿綽約又帶有一種貞潔美好,這都是因為「禮」的自制而讓愛情表現得更深厚淳美。這樣的說法確實發人深省。 《詩經》所開創的「隔水伊人」的相思模式,影響非常深遠,後來漢朝的樂府詩裡,出現了「美人在雲端,天路隔無期」的詩句,可以說是「隔水伊人」的變體。伊人從「在水一方」變成了「在雲端」,彼此的相會更是遙遙無期,也就更讓人飽嘗相思之苦了。到了唐代,詩仙李白〈長相思二首〉之一說: 長相思,在長安。 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淒淒簟色寒。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 美人如花隔雲端。 上有青冥之長天,下有淥水之波瀾。 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 長相思,摧心肝。 很明顯,「美人如花隔雲端」比起「在水一方」還要遠得多,遠在天邊,更加遙不可及,因此相思之苦也就到了「摧心肝」的地步。從這樣的表達來看,李白果然是一個狂放的詩人,他的情感總是要以非常極端的方式來呈現。例如「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秋浦歌十七首〉之十五),但世間豈有三千丈的頭髮?當然更沒有三千丈的白髮,可李白卻非得用這樣的長度才能表達他的憂愁,可見現實世界的度量衡是夠不上他的感覺尺度的。甚至有時「三千丈」還不夠,要延伸到「一萬里」才算數,〈遠別離〉這首詩就說「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離苦」。這種穿透地球的深度當然是不現實的,顯示李白的感覺性遠遠超過一般人。表面上,這樣的極端根本脫離了「溫柔敦厚」的詩教,與《詩經》並不同道,不過李白卻仍然服膺《詩經》的崇高地位,還以《詩經》的繼承人自居,他不是說「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古風五十九首〉之一)嗎?李白還擔心他自己衰老了以後,便沒有人把〈大雅〉給繼續呈現下去呢!這就十分發人深省了,原來孫悟空還是一直在如來佛的掌心裡,但那不是限制和束縛,而是滋養與提升。 至於詩聖杜甫,也採用了「隔水伊人」的寫法,他在〈寄韓諫議〉這一首詩中說: 今我不樂思岳陽,身欲奮飛病在床。 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 國家成敗吾豈敢,色難腥腐餐風香。 周南留滯古所惜,南極老人應壽昌。 美人胡為隔秋水,焉得置之貢玉堂。 杜甫臥病在床,滿心的不快樂,於是思念著湖南的岳陽,那裡有一位「美人娟娟隔秋水」,雙腳站在洞庭湖裡洗滌,眼光卻望向宇宙八荒。只看到這裡,不瞭解的讀者就會發生誤會了,以為杜甫有一個遠方的情人呢,當然並非如此。這首詩後面又提到「國家成敗吾豈敢」,顯然它絕對不是一首戀愛詩,而一般戀愛中的女性也不會有「濯足洞庭望八荒」的氣魄。 其實,那位「娟娟隔秋水」的美人,就是這首詩寄贈的對象韓諫議,一位姓韓的諫議大夫。杜甫心疼這位才德兼備的人才流落到了江南,所以在懷念老朋友的同時也感嘆他的懷才不遇。最後收尾的一聯「美人胡為隔秋水,焉得置之貢玉堂」,便清楚表明了這首詩的主旨,杜甫希望能把韓諫議給「貢玉堂」,也即貢獻到朝廷中去,為國效力。很明顯,「美人娟娟隔秋水」直接繼承了「隔水伊人」模式,那位美人體現出詩人心目中最純潔、最崇高的理想,被用來比喻才德兼備的韓諫議,這又結合了屈原「香草美人」的象徵用法。關於這一點,我們以後再補充解釋。 由此可見,「隔水伊人」之類的作品常令人低迴流連、歌詠再三,就是因為多了那道水,距離讓人更能夠自我節制,更能夠尊重對方,反而讓這份強烈的感情更純淨。所以說,人性是必須要超越的、要加以昇華的,而不是用原始的本能去滿足它;如果人要活得更美、更優雅,便不能讓自己停留在原始的狀態,而必須要對人性做進一步的提升。愛爾蘭詩人葉芝(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曾經說過:「文明就是要力求自我控制。」這真的說得太好了,真正的文明,即是每一個人在面對內在的人性時,不要停留在低層次的欲望和情緒裡,應該要加以適當的控制,那就可以讓人性昇華,讓人性更優美。 這麼說來,「隔水伊人」的模式可以說是愛情的文明境界,難怪那位伊人會如此之脫俗而聖潔,令人心嚮往之! 總之,《詩經》中對相思之情的描寫,真是入木三分、絲絲入扣,最主要的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天作之合,讓人動心,以及「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的細膩描寫,尤其是「隔水伊人」的相思模式,連李白、杜甫都受到了影響,顯然那真的是人們最刻骨銘心的體驗。這就是《詩經》歷久彌新的魅力。
第四章 漢代詩歌
第四節 《詩經》中的相思(一)
在上一節中,我們已經看到《詩經》塑造了美人的經典造型——「膚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三千年以來,這種審美主導了我們對女性之美的想像。而面對美人,哪裡會有人不動心呢?心動之後就是行動,積極展開追求。必須說,整個愛戀的過程中,「相思」的情境最是扣人心弦,可以說是人生中最刻骨銘心的一種體驗了,難怪這類的詩歌很多,也很感人。下面,我們便來談一談《詩經》裡的相思。 人與人之間有各式各樣的關係,一般來說,最強烈的應該是男女之間的婚姻戀愛吧!果然...
作者序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早在三千多年前,黃河流過的大地就已經傳唱著許多美麗動聽的詩歌,接著從華北到江南,整個中華民族都籠罩在詩歌扣人心弦的韻律裡。 這種情況,和西方文學以敘事文類為主的發展很不一樣,屬於兩種不同的文學主流。所謂敘事文類,指的是說故事、有人物情節的文學作品,西方最早的敘事文類作品就是古希臘的神話、史詩和悲劇。古希臘時代的史詩(Epic),雖然叫作「詩」,但其內容實際是糅合了神話傳說,講戰爭中英雄的故事。盲詩人荷馬(Homer,約西元前九世紀—西元前八世紀)所寫的《奧德賽》、《伊利亞特》便是最早也最著名的兩部敘事詩,「木馬屠城」的情節到現在大家都還是耳熟能詳,可以被用來做類似情況的比喻,是一個著名的典故。當然,如同中國明朝時的幾部長篇小說,是在歷代數百年口傳的基礎上,再由高才的文人加以整編定版,而誕生了傑作一樣,希臘史詩的這些故事最初應該也是民間流傳的口頭文學,荷馬很可能是最後做整理、定型工作的那位功臣,好比吳承恩之於《西遊記》、羅貫中之於《三國演義》、施耐庵之於《水滸傳》。 除了史詩,對後來影響深遠的古希臘神話也是敘事文學。這些神話講天上諸神的故事,眾多超現實的神靈在另一個美好的世界活動著,有性別的差異,有階級的不同,也有各式各樣的愛恨情仇,戲劇化的程度比起人間故事更有過之而無不及,後來被古羅馬神話繼承吸收,神話世界就更加波瀾壯闊。更不用說古希臘悲劇了,同樣也是講神話故事和英雄傳說,裡面各種故事往往非常極端,比如伊底帕斯王弒父娶母的故事,這樣的命運讓人意想不到,也無法調解,帶來極其震撼的效果,讓人靜下心來省思生命的難題與意義。所以希臘三哲人之一的亞里斯多德在《詩學》中認為,悲劇的目的是要引起觀眾對劇中人物的憐憫和對變幻無常之命運的恐懼,由此使感情得到淨化,這對於西方文化與文學影響甚大。 整體而言,西方文學以古希臘的神話、史詩和悲劇等敘事文類為起始,這樣的開頭決定了後來的走向,後來歐洲小說的發達也就可想而知。這與中國文學傳統貶低小說為不入流的情況截然不同。在這樣的差異之下,有學者認為,相較於西方文學的敘事傳統,中國文學可以說是抒情傳統,也即以詩歌的抒情言志為主的發展方向。兩者方向不同,並沒有高下之別,而是各自發展出文學的豐富內容,都對人類的文明大有貢獻。 如果要認識中國文學的精髓,那麼從古典詩歌切入,最能一窺堂奧。 而詩歌是什麼?詩歌是以婉轉的格律、特定的形式,抒發人們內在心聲的文字曲調。它不是平鋪直敘的口頭表達,而是建立在文字的藝術形式裡,經過了用字遣詞的打磨、感受思慮的沉澱,以精緻細膩的文字組織,讓表達出來的感覺更敏銳、心靈更優美,對這個世界的瞭解也更深刻。這一點古人早就認識得很清楚。南朝梁代的昭明太子蕭統在編選《文選》這部中國最早的詩文總集時,便清楚地說:「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文選.序》)簡單地說,好的文學一定要有沉思過的深刻內容,並且通過美麗的文字形式來展現。大體說來,中國文學史是以廣義的詩歌為主流,也很受精英分子的重視,從《詩經》、《楚辭》、漢賦,再到魏晉南北朝、唐代,唐代詩歌的藝術成就到達巔峰,成為接下來一千年的創作核心。 這些詩篇經過漫長時代的洗練,涵納了無數精英分子的嘔心瀝血,也出現了不同的形式與內容。例如,《詩經》是以四言詩為主,也就是每一個句子都是由四個字構成,感覺平穩舒緩,所歌唱的主題以婚姻戀愛的追求與苦惱最多;《楚辭》是屈原的心血結晶,為了抒發他那激昂動盪的大喜大悲,所以詩篇大多是參差不齊的長句,讀起來氣勢磅、淋漓盡致,像坐雲霄飛車一樣地痛快;而漢賦,則是漢代皇帝最喜歡的一種鴻篇巨製,文人在皇帝的鼓勵之下大量寫作,內容主要是歌功頌德,讚美帝國的偉大,當然從句式到篇幅都更加擴展,是一種非常專門的文學藝術。 東漢時期,民間悄悄地醞釀了五言詩,也就是我們現在最熟悉的詩歌形式,每一個文句都是由五個字所構成。雖然漢賦仍然是文學的主流,但是東漢開始有一些無名的文人默默作了一些五言詩,對後來的詩人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到了魏晉南北朝、唐代的六百多年之間,五言詩大盛,唐代的傑出詩人更是登峰造極,從此以後,五言詩便以最高的品質,成為許多傑作的寶庫,《紅樓夢》裡那些貴族小姐們的吟詩作詩也是以五言詩最多,即可以證明這一點。 至於宋朝,這個階段的代表性文學其實不是所謂的詞,依然還是詩。整個宋代的詩篇創作數量高達二十七萬首,遠遠超過五萬首的唐詩,可見宋代的作家最重視、也真正用心投入的還是詩,雖然詞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在這裡必須特別澄清一下,很多人以為中國文學史是「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發展主軸,好像這幾個朝代的文學類型不同,各有重點,但這樣的認識是不正確的。其實,詩歌一直都是每一個時代的最大宗,詞、曲、小說只是隨著各個朝代的演化而形成的新文學,它們只是額外的補充,在文壇上偏重於小眾,從來也沒有變成文人創作的主流,抒情詩始終牢牢占據著文學書寫的核心。要瞭解宋、元、明、清的心靈內涵,詩歌還是最重要、最逼近的窗口,如果我們以為詞、曲、小說代表了宋朝、元朝和明清兩代的文學成就,以為詞、曲、小說可以反映宋、元、明清文人的內在高度,這些古人如果地下有知,一定會憤憤不平,覺得被無知的後人給大大冤枉了。 話說回來,即使宋代的詞、元代的曲相對於詩處於末流,但是宋詞、元曲仍然都有固定的格律、押韻的要求,產生了更有音樂性的節奏感,內容也以抒情居多,都可以算是廣義的詩。到了明清時代,文人們寫作時採用的還是賦、詩、詞、曲等形式,相關作品更是蔚為大觀,無論是從質和量等方面來說,都比戲曲小說重要得多;相比較而言,戲曲、小說是屬於庶民文學,被視為不登大雅之堂。所以說「中華民族流著詩歌的血液」,這個說法一點也不為過。 三千年來,最傑出的人才留下來這麼龐大的文學資產,對我們現代人的意義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讀文學?為什麼要讀詩,尤其是古典文學、古典詩詞?文學看起來和實際的生活沒有關聯,也不能幫助人飛黃騰達,許多人便因此忽視它,以為那是沒有用的風花雪月、無病呻吟。但是,事實完全不是如此,只要看看世界上文明先進、文化發達的國家,例如法國、德國,它們的政府和國民是如何地重視文學,尤其是古典文學,不但給予鄭重的傳承,整個社會也瀰漫著談文說藝的風氣。由此可以知道文學與文化對一個人、一個民族有多麼重要。 表面上,讀文學不能直接增加收入,只是職場上拚搏之餘的閒情逸致,用來調劑一下身心而已;但你可知道,當詩歌與文學進入一個人的內在以後,會對心靈產生多麼深刻的影響?古人早就體認道:「腹有詩書氣自華。」(蘇軾〈和董傳留別〉)詩書的深度、詩詞的情韻,都會讓一個人由內而外煥發出一種恢宏、優雅的氣質。先秦的思想家荀子也發揮這個道理,說:「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勸學篇》)只要山裡面埋藏著玉,連草木都會長得特別翠綠滋潤,生機勃勃;倘若水淵中的蚌殼生出了珍珠,周邊的山崖同樣也會感染到珍珠的高潔潤澤,不會乾枯貧瘠並看起來空洞乏味。這都是在說明精神涵養對一個人甚至一個地方的改變。 至於所謂的「三日不讀書,則言語乏味、面目可憎」,則是從反面說明讀書的重要,換句話說,一個人如果多多讀書、多多讀詩,就會言語有深度,連面孔都會優美可愛一點。這種由內而外的改造,讓人充實而有光輝,比起用珠光寶氣包裝自己,其實更是持久,也不會流於膚淺。這麼一來,怎麼能說讀書、讀詩是沒有用的?讀書、讀詩帶給人的,是真正的大用,只是人們短視近利的時候看不到而已。 當然,讀書、讀詩並不只是有美化的功能,甚至還能減輕或解決人生的問題。南朝一位詩歌批評家鍾嶸在《詩品》中便闡述道:「使窮賤易安,幽居靡悶,莫尚於詩矣。」他認為,要讓人在貧窮卑賤的處境中感到平和安定,在孤獨寂寞的時候不覺得煩悶,沒有比詩更有用的了。因為文學、詩歌所碰觸的是人類最內在的心,能讓我們更深刻地瞭解人生,瞭解人性最複雜幽微的層次;其他的吃喝玩樂只是表面上暫時地逃避問題而已,時間一久,還是會回到同樣的問題裡,因此不是解決之道。而文學、詩歌所碰觸的人類最內在的「心」,它是一個小宇宙,無所不包,人生的一切都是從這裡開始的。 「心」是人類存在的終極核心,即使一個人吃飽穿暖,甚至飛黃騰達,但只要這顆心沒有感到滿足,那麼這個人依然是彷徨的、空虛的、不快樂的,他還是會想要探索心靈的奧秘,想要破解各式各樣人生的困惑。尤其是當一個人面臨極大的精神困境,痛苦得無以復加卻無法從現實中獲得撫慰時,可以讀讀古人的詩篇,這時就會發現,人竟然可以從古人那裡尋得慰藉,因為你的痛苦古人都經歷過,你對人生的感慨古人都詠嘆過,而且他們的境界比你更深刻,你其實並不孤獨! 再進一步言之,西方思想家曾經讚美說:「詩人是人類的感官。」這真是一針見血!意思是說,詩人比一般人更敏銳,看到的更多、聽到的更細緻、品味的更豐富,即使是快樂、寂寞和痛苦這一類的情緒,也比大多數的人體驗得更透徹。 詩人會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例如:他們會看到紅花在燃燒,杜甫便說「山青花欲燃」(〈絕句二首〉之二),在青山碧綠色的映襯之下,怒放的花彷彿要燃燒起來似的;於是韓愈形容桃花盛開時,「種桃處處惟開花,川原近遠蒸紅霞」(〈桃源圖〉),整個平原陸地遠遠近近瀰漫著一片紅色的燦爛,就像天上的彩霞掉落到地面一樣,於是整片大地雲蒸霞蔚,無比輝煌。 還有,詩人會聽到一般人聽不到的。例如,在無比寂靜專注的聆聽裡,他們會聽到花開的聲音,甚至還能聽到天上的雲朵飄過時,發出流水的聲音。唐朝的詩人李賀在〈天上謠〉中便說:「天河夜轉漂迴星,銀浦流雲學水聲。」星星就像微小的船隻一樣,浮在雲層水面上漂動旋轉,銀河中還似乎隱隱傳來淙淙的水聲。再有詩仙李白,也曾經聽到「春風語流鶯」(〈春日醉起言志〉)。當時喝醉的李白才有點兒清醒,懵懵懂懂中「借問此何時」,問現在幾點鐘,春風剛好吹來,聽到李白的喃喃自語,於是把答案告訴了飛過的黃鶯! 你看,詩人帶領我們去看我們原來沒看到的,去聽我們原來沒聽到的,從此學會可以怎麼看、怎麼聽,世界就發生了改變;最重要的是,詩人還可以把我們感受得到卻說不出口或說得不好的體驗,那麼深刻傳神地表達了出來,比我們自己說得還要好,像是直接從我們心裡掏出來似的。譬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長歌行〉),這樣的後悔莫及,兩千年前的漢朝人就已經給了我們如此言簡意賅的座右銘;到了唐代,王維的「每逢佳節倍思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道出了天下遊子的心聲,一千多年來,數不盡的讀者在異鄉過節的時候,腦海裡便自動浮現了這一句詩;李商隱的「相見時難別亦難」(〈無題〉),也把情人之間的難捨難分寫得入木三分,難怪會成為愛情的代言人;而杜甫的「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佳人〉),看起來很平易的文字、很簡單的對比,卻是張力十足,洞察了喜新厭舊的人性陰暗面。再看清朝詩人黃仲則所感慨的:「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雜感〉)其中有對自己堅守高潔人格的驕傲,也有對於個人力量十分渺小的悲哀,讀了之後,讓人禁不住發出一聲嘆息。 所以說,這些詩歌離我們一點也不遙遠,甚至應該說,這些詩歌其實就在我們身邊,是可以一起談心的知己。 最重要的是,詩人不僅用詩歌告訴我們各式各樣的人生滋味,還讓我們看到,一個人活著,可以有怎樣美好的姿態。當詩人往世界的真、善、美走去,也會帶領讀者一起探測世界的奧秘,詩人通過詩歌的鍛鍊,把這個世界的真、善、美打磨得更加晶瑩剔透,甚至連那些令人痛苦的陰暗面,也過濾掉粗糙的成分,煥發出淚水的光彩,以至於在現實中讓人苦不堪言、難以忍受的悲哀傷痛,寫進詩歌的時候卻昇華了,映照出幾分優雅與美感。而在這個書寫的過程中,那些沉重的傷痛悲哀也獲得了紓解,這就是所謂的文學治療的功能;同樣的,讀詩的人也被帶到那個昇華的世界,又因為共鳴的效果,讓自己的重擔卸下來一部分,或者從詩裡面得到了領悟,讓詩人的智慧指引一條出路,當下的困惑可以稍稍開解。 這就難怪德國詩人荷爾德林(J. C. F. Holderlin, 1770-1843)領悟到:「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棲居於大地之上。」在勞苦之中,人仍然還是可以詩意地以美好的姿態存在於人間。而白居易讀了李白、杜甫的詩以後,更深深讚歎道:「天意君須會,人間要好詩。」詩人用好詩把天意帶到了人間,人間只要有好詩,人們也就可以領略到神秘莫測的天意,亦即宇宙萬物人生的奧妙。這麼說來,詩歌簡直洩漏了天機,詩人簡直就是天神的代言人。 總而言之,中國古典詩歌歷經了三千年的累積與篩選,累積的藝術含量、情感含量都十分飽滿,才會產生出這麼多傑作;又因為三千年的篩選,在時間極其嚴格的考驗下只留下最好的珍品,讓後人不必尋尋覓覓、浪費太多過濾的時間,信手拈來處處都是寶藏。以「取法乎上」的原則來說,聽聽中國古代的詩歌在唱什麼,可以說是一條通往藝術與性靈的捷徑,一路風光無限。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早在三千多年前,黃河流過的大地就已經傳唱著許多美麗動聽的詩歌,接著從華北到江南,整個中華民族都籠罩在詩歌扣人心弦的韻律裡。 這種情況,和西方文學以敘事文類為主的發展很不一樣,屬於兩種不同的文學主流。所謂敘事文類,指的是說故事、有人物情節的文學作品,西方最早的敘事文類作品就是古希臘的神話、史詩和悲劇。古希臘時代的史詩(Epic),雖然叫作「詩」,但其內容實際是糅合了神話傳說,講戰爭中英雄的故事。盲詩人荷馬(Homer,約西元前九世紀—西元前八世紀)所寫的《奧德賽》、《伊利亞特...
目錄
第一章 神話
第一節 詩歌為什麼要從神話講起
第二節 創世神話
第三節 自然神話
第四節 變形神話
第五節 其他神話
第二章 《詩經》
第一節 《詩經》的來歷與分類
第二節 《詩經》的形式風格
第三節 《詩經》中的美人
第四節 《詩經》中的相思(一)
第五節 《詩經》中的相思(二)
第六節 《詩經》中的戀愛與道德
第七節 《詩經》中的婚姻與愛情
第八節 《詩經》中的婚姻與道德
第九節 《詩經》中的離別
第三章 《楚辭》
第一節 《楚辭》的誕生
第二節 屈原和《離騷》
第三節 屈原之死和《漁父》
第四節 《招魂》
第五節 宋玉《九辯》
第四章 漢代詩歌
第一節 李延年《李夫人歌》:傾城傾國的美人頌歌
第二節 《薤露》《蒿裡》:生死的感慨
第三節 《上邪》:愛到世界末日
第四節 《有所思》:決絕的告別
第五節 《羽林郎》:婚姻的堅貞
第六節 《詠史》:剛強女性的頌歌
第七節 《古詩十九首》(一):死生新故
第八節 《古詩十九首》(二):遠距離別
第一章 神話
第一節 詩歌為什麼要從神話講起
第二節 創世神話
第三節 自然神話
第四節 變形神話
第五節 其他神話
第二章 《詩經》
第一節 《詩經》的來歷與分類
第二節 《詩經》的形式風格
第三節 《詩經》中的美人
第四節 《詩經》中的相思(一)
第五節 《詩經》中的相思(二)
第六節 《詩經》中的戀愛與道德
第七節 《詩經》中的婚姻與愛情
第八節 《詩經》中的婚姻與道德
第九節 《詩經》中的離別
第三章 《楚辭》
第一節 《楚辭》的誕生
第二節 屈原和《離騷》
第三節 屈原之死和《漁父》
第四節 《招魂》
第五...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