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一本討論歷史遺址、紀念館和黑暗觀光混合的專書,
喜愛旅行的您,遇見了另類博物館遺產。本書為了年輕世代認識父祖前輩的文化遺產而寫,作者繼2016年出版《奇美博物館:幸福夢想》,深受讀者喜愛,再度匯集過去文章,嘗試解開觀眾對國內外紀念性(或不義)文化遺產及博物館的好奇密碼。
書中從旅行者視角談到黑暗觀光、和觀眾的紀念行為。每個人旅行國內外時都會碰到黑暗歷史的機會,例如在歐洲的集中營、大屠殺紀念館、戰爭館。東亞這類的博物館也不少,中國以抗日紀念館最多。
離台灣最近的琉球,因為沖繩戰有平和祈念資料館、姬百合平和祈念館;日本本土九州長崎、本州廣島兩處著名的原爆資料館,每年8月15日戰爭結束那天之前,原子彈轟炸日紀念儀式,常常登上國際新聞版面。這些現象是記憶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書中探討的重點。
在台灣每年228紀念日、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紀念爭取人權的受害者,紀念日被視為國家重要儀式,也以228、白色恐怖之名成立紀念館。高雄旗津設了一座小小的「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主題館」,在台灣,紀念二戰戰亡者普遍不受重視,為什麼?書裡最後一章討論紀念館和跨文化的關聯。
台灣還有民間成立的陳文成博士紀念室、鄭南榕紀念館、慈林台灣民主運動館等,每年舉辦不少人權、自由主題的活動。作者曾經參與台灣官方、民間紀念館的規劃、設計,更投入田野採訪工作,書中分享紀念館的獨特觀點。
有多少人曾經去過以上列舉的這些博物館?如果您去過任何一館,也去過「中正紀念堂」看過展覽,對來自國外不同國家的訪客,更為好奇他們為什麼來這裡?想要知道什麼?「黑暗觀光」能告訴訪客為什麼嗎?
21世紀全球現代紀念館事業更發達,和黑暗觀光有關,最新開館的美國紐約世貿911國家紀念博物館,每年預計參觀人數五百萬人,您好奇嗎?作者20年來豐富的實務經驗,書中談遺址的遺產效應、紀念館個案的各種現象和作用,更具說服力。另類書寫我們面對不遠歷史的痛苦、晚近事件的悲傷,帶給讀者向上昇華的鼓舞力量,激勵今天和未來。
作者簡介:
曹欽榮(Ronald C. J. TSAO)
1953年出生於台灣北部雨港基隆和平島。
和平國小、基隆中學、成大工業管理科學系、北藝大博物館研究所,曾任職兩家建設公司擔任企劃,1984年與太太自創台灣游藝設計公司,投入台灣歷史遺址、紀念館設計實務、田野記錄,歷時20年。
著作:
《奇美博物館:幸福夢想》(2016年)
相關共同採訪、編輯、策劃出版:
《謊言世界 我的真相》(2017);桃園人權口述史《重生與愛4》(2017)、《重生與愛3》(2016)、《重生與愛2》(2015)、《重生與愛》(2014)、白色恐怖文集《看到陽光的時候》(2014);《剩下就是你們的事了》(2013);《流麻溝十五號:綠島女生分隊及其他》(2012);《青島東路三號:我的百年之憶及台灣的荒謬年代》(2012);《無奈的山頂人》(2010);《台灣人權綠島園區-導覽手冊》(2008)、《叛逆的天空》(2015、2004)。
紀錄片策劃:
〈政治受難者陳中統、陳欽生、陳新吉、吳聲潤、蘇友鵬口述歷史影像紀錄專輯〉(2014,導演劉吉雄、謝光誠、江國梁)、〈遺忘與記憶〉(2011,導演謝光誠)、〈綠島e光〉(2010,導演江國梁)、〈綠島的一天〉(2009,導演洪隆邦)等。
獲獎殊榮:
採訪整理口述書《流麻溝十五號:綠島女生分隊及其他》,獲得2013年第37屆金鼎獎「最佳圖書主編獎」,並蒙美國史丹福大學圖書館等收藏。
章節試閱
第1章 遺產的變與不變
-評介Difficult Heritage: Negotiating The Nazi Past in Nuremberg and Beyond (Sharon Macdonald , 2009)
世界文化遺產於1970年代中期開始登錄之後,全球遺產蓬勃發展,遺產研究跟著興起,晚近研究出現特殊類屬的「困難遺產」。2009年,同時出版了兩本困難遺產專書,一本是Places of Pain and Shame: Dealing with ‘difficult heritage’,匯集了多種特殊類型遺產論文(Logan, W. & Reeves, K. ed., 2009)。本章介紹另一本研究專書:文化人類學家雪倫‧麥克唐納(Sharon Macdonald)的研究成果:Difficult Heritage Negotiating: The Nazi Past in Nuremberg and Beyond。這本書雖然集中於討論德國紐倫堡面對納粹黨集會場的遺址運用變遷和想像,如能了解德國在二戰後歷經兩次處理集權統治的過去歷史概要(納粹國家社會主義時期、東德共黨時期),將更有助於了解本書所討論的面向及其所採取的研究路徑和方法。
讀者想要深入這本書的特色,具有理解遺產、轉型正義、紀念館議題的背景知識最好。本書正如著名博物館學者Tony Bennett於本書封底的推薦所言:「困難遺產通過提出有關尷尬過去的尷尬問題,挑戰我們理解介於歷史及記憶之間的關係,在博物館及遺產研究中必定是地標教科書。」因為「不遠的過去」(recent past)歷史和記憶反覆地困擾著當代人面對過去的尷尬處境,困難遺產之所以困難的原因在於尷尬處境將持續相當時間,不斷影響社會文化的發展,直到對過去的尷尬記憶漸漸沉澱為歷史。困難遺產因此必須在協商「進行式」中展望未來,這是本書在認識論、方法論所帶來最大的特色,許多發人深省的議題指引出後續研究探索的拓展空間。
城市遺產旅程
作者為什麼選擇紐倫堡城市作為研究對象?城市近郊的黨集會場在二次戰後冷戰、東西德政府分立,西德政府和紐倫堡城市在國際局勢下,以重建社會生活為主,有意無意忽視巨大物質存在的集會場地域,它是當時說不清楚的恥辱地方。二次戰後很長一段時間,當旅行者來到德國東南部主要的中世紀城市、巴伐利亞第二大城紐倫堡,令人立即聯想到日耳曼民族博物館(GNM)、文藝復興畫家杜勒(Albrecht Dürer, 1471-1528)和他的故居博物館、華格納的歌劇〈紐倫堡的名歌手〉、製作地球儀等;城市曾經擁有傲人的豐富藝術和興盛的科學,宛如德國的百寶箱(treasure chest)之城。這些內容都會在旅遊書中一再介紹。有一個地方長久不能提:納粹黨集會場在戰後紐倫堡市民留下的深層尷尬記憶,不如隨著被轟炸的瓦礫堆掩埋地底。
二戰末期,紐倫堡被轟炸得滿目瘡痍,舊城幾達百分之90是在戰後重建的。世人皆知二戰後「紐倫堡審判」,象徵著戰爭結束後的國際秩序開端。戰勝國為什麼選擇在紐倫堡審判?戰爭罪、違反人類罪等紐倫堡7原則,備受世人審判的眼光長期注目和討論;城市累積豐厚的歷史文化,在戰後重建歲月裡,卻在錯綜複雜的記憶窘境中,多數人避而不談恥辱、難堪的過去,沉默又艱困地前進。戰後背負罪行的納粹黨集會場,成為難說、不能說的龐大荒廢遺址,以致很長時間「消失」在城市的觀光地圖。
紐倫堡一個多世紀來和德國的翻覆歷史互為表徵,現在它是柏林之外另一個全球著名的對抗遺忘,迎向未來的城市。本書作者麥克唐納從早年研究博物館學,到近年出版兩本以「遺產」相關課題和認同變遷作為核心議題的書。她聚焦紐倫堡於黨集會場的遺址,探究漸漸轉換為遺產的變遷過程;未來何去何從,本書從遺產治理和研究出發。集會場廣大遺址的地域,帶來城市未來發展的各種想像的巨大挑戰,當代人類學研究困難遺產的方法和成果,多少協助了紐倫堡市民和我們反思:遺產的新興事務從來不是那麼理所當然一定是這樣或那樣,全球遺產越來越多,在世界各地反映了「變與不變」的討論課題。
當代社會定義、列名世界文化遺產的風潮絲毫不減,何種形式的、有意義的過去被記得,必須透過遺產集合有形、無形遺留,透過各種方法來傳達給當代社會。過去,遺產往往偏向美好的且無爭議的自然、文化和美學價值,比較少關注近現代歷史中不義歷史的紀念地和博物館、檔案中心。而這類遺產或博物館、檔案中心,繼續在今天蓬勃地發展中,它們和觀眾交流的研究還有待開展。麥克唐納的書為我們開啟了一扇窗,打開觀眾面對遺產的真切感知。台灣討論「轉型正義」常常以德國為例,台灣已設立228紀念館和政治犯舊監獄遺址多年,本書所討論的議題刺激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各階層的人面對「歷史記憶」。
兩德統一之後,21世紀德國設立的紀念地、檔案中心、恐怖之地,持續增加。柏林《記得的遺址1933-1945:關於國家社會主義獨裁歷史的紀念遺址、檔案中心及博物館》旅遊手冊,就有15個地點,這本手冊在柏林任何觀光資訊站都能隨手取得。而紐倫堡除了2001年開放「納粹黨集會場的檔案中心」,集會場的背景歷史漸漸引起世人注目,檔案中心常設展詳細解說了紐倫堡和集會場的關係。另外,檔案中心解構式建築設計因為視覺媒體而知名於建築界,展示內容和設計也得到博物館界認同。2010年具有博物館或遺產性質的紐倫堡審判法庭(Memorium Nuremberg Trials)常設展開放。紐倫堡協商困難遺產的進程再往前一步,走向21世紀,兩個極具全球象徵性的遺產標示著追求和平、人權的城市。
困難遺產變與不變
檔案中心開館,象徵著紐倫堡面對過去的未來自我定位,它是一棟巨大馬蹄型建築的一角。馬蹄型建築曾經是納粹黨崛起後,從1929到1938年的全國黨集會場所在地的一小部分。原來準備聚集5萬人的巨大馬蹄建築所圍的室內會場,留下馬蹄型建築外環,屋頂因戰爭還沒興工;建築的原始目的於戰後消失了,要如何再使用建築空間,實在頭痛。歷經多次爭議,使用建議包括了商展、娛樂場、體育場館、購物中心等。直到1973年,紐倫堡市保護紀念物法通過,才暫時維持了集會場和馬蹄型建築的歷史遺址現狀。
1985年,紐倫堡市民熱烈討論德國第一條鐵路通車150周年,二戰期間遣送尤太人到集中營的歷史記憶被喚醒,歷史真相再度成為話題。過去狂熱般地迫害尤太人的事實,著迷後果的教訓被提出來,這是關鍵的一年。紐倫堡市政府的文化部門舉辦了一個「著迷與恐怖」(Fascination and Terror)的展覽,呈現紐倫堡曾經是狂熱的「納粹黨集會城市」;後來,市民希望這項展覽能夠成為具有教育作用的常設展,各方呼籲的聲音不斷升高。最終,市民和市政府認知:必須爭取、得到聯邦政府及巴伐利亞自由邦的支持。兩德統一後,1994年紐倫堡市的博物館群委員會建議:運用集會場的馬蹄型舊建築北翼一角,作為前項常設展示的地方。1996年德國城市聯合文化委員會到紐倫堡參訪,調查整個集會場的周邊遺址現況,認為廣大地區的未來發展,為了記取歷史教訓,必須具有前瞻性的博物館觀點。
1996年紐倫堡相關單位和市民團體開始著手計畫,希望配合2000年紐倫堡950周年建城活動的到來,由政黨代表、媒體、教會及其他宗教委員會等合力準備籌畫,募集捐款。計畫提出了所謂「破冰」的建築美學觀點,期待有新的設計想法,並決議向國際社會公開徵圖。1998年建築競圖公布,得獎者Günther Domenig贏得建築競圖設計權。這一年討論集會場的使用計畫的聲浪興起,「如何處理納粹時代建築」再度成為專家和市民熱烈的討論議題。2004年,該建築設計贏得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獎。
建築設計得獎案以一條鋼構和玻璃的通道軸線,象徵性地穿刺集會場的紅磚色建築,解構了象徵法西斯權力的巨大建築體。建築結合常設展示的安排,襯托了法西斯政權無所不在的權力。舊建築經過新設計再使用為檔案中心,它和柏林恐怖地形館的檔案中心,是處理歷史遺址的兩個建築設計和展示案例的對照組。
建築設計運用穿刺的軸線,串聯常設展在舊建築空間的線性曲折動線;穿刺軸線的兩端鑽出舊建築體,一端是檔案中心的入口,另一端是展覽結束的位置。觀眾看完常設展走出軸線另一端,眺望著馬蹄型圍繞的巨大空地,和半完工的建築立面。建築設計解構意象濃厚,手法高明,象徵著從今而後紐倫堡城市的自我定位。麥克唐納主要討論議題在全區遺產和使用者的關係,不在檔案中心和常設展。研究焦點隱約產生了博物館和遺產兩者的分野,容易被讀者忽略,勉強說,這是本書的小小缺點。
未來,檔案中心將持續吸引每日來訪的觀眾,雖然作者也訪問了參訪檔案中心的觀眾,觀展後的觀眾卻產生了有意思的分歧看法,傳達給我們的訊息:常設展再怎麼仔細、精心設計,還是有限,需要讀者自我與歷史記憶協商。從這點來解讀「博物館和遺產兩者的分野」,作者已告訴讀者:遺產在時間和空間的歷程裡層層(layers)積累,和新建築或是舊建築遺址改造的「博物館」稍有不同;不同時間層次的遺址累積層的內容,正是作者試圖探索的內裡。
不過,我們必須注意檔案中心在未來發揮的作用,從內部的常設展來看,大有可觀。穿刺軸線串連起舊建築裡,從20到450平方公尺大小不一的空間,轉換成一氣呵成的展示結構;一個接著一個的展示室,連續的內容帶給觀眾的特殊觀展體驗,被視為一個展示效果成功的案例。作者在第6章討論了檔案中心常設展的一些策展思考,讓我們更細緻地感知策展方的評估過程。展示設計由Müller+Müller-Rieger工作室負責,展示內容的整體視覺以紅、黑、灰三色的落地玻璃展板為主要形式,運用鋼架和鋼板構成三角傾斜造型來烘托出不安定感,燈光適當地結合舊建築的紅磚牆色調,襯托出時間流逝的空間感。未來,檔案中心和遺產區域將產生有待研究的對話:變與不變之間。
第1章 遺產的變與不變
-評介Difficult Heritage: Negotiating The Nazi Past in Nuremberg and Beyond (Sharon Macdonald , 2009)
世界文化遺產於1970年代中期開始登錄之後,全球遺產蓬勃發展,遺產研究跟著興起,晚近研究出現特殊類屬的「困難遺產」。2009年,同時出版了兩本困難遺產專書,一本是Places of Pain and Shame: Dealing with ‘difficult heritage’,匯集了多種特殊類型遺產論文(Logan, W. & Reeves, K. ed., 2009)。本章介紹另一本研究專書:文化人類學家雪倫‧麥克唐納(Sharon Macdonald)的研究成果:Difficult Heritage Negotiati...
作者序
記得那些故事
什麼是台灣的自由遺產?世大運令人難忘的熱情、年輕燦爛的臉孔,代表自由的新世代。世大運舉行的前後,在溽暑中修改多年來寫的文章,彙集成書出版。為了記得曾經年輕的民主先行者的故事,記得2017年突破戒嚴30年、台北228紀念館開館20年、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及景美人權園區開放10年,希望本書能幫助讀者認識不能遺忘的故事。
競爭說故事
繼2016年出版《奇美博物館:幸福夢想》,本書是現代紀念館的旅程,深信博物館是夢想的實踐者。想像台灣的博物館如果讓來台參加世大運140多個國家的人士,增進認識民主台灣的自由遺產,那是多麼美好的博物館夢想!競爭、突破現狀是「運動世界」共通的語言,博物館如同「運動世界」,需要社會普遍支持;了解自己、認識世界,博物館於民主時代突破的空間很大。
外國人如果從博物館認識台灣,我們如何向他們說故事呢?台北附近景點:故宮、忠烈祠、中正紀念堂、台北228紀念館、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景美監獄、陳文成紀念室、鄭南榕紀念館,遠至宜蘭慈林的台灣民主運動館、綠島監獄。Tripadivsor網站外國訪客留言顯示,被稱為「不義」遺址的博物館,訴說著彼此衝突、矛盾、競爭的故事。
在八月酷熱天到景美監獄遺址,走過牢房通廊,腦海裡想著:我知道兩側牢房裡她/他們的故事嗎?午後走出捷運站,參訪台北228紀念館、228及白色恐怖紀念碑,來到北市佔地廣闊的國家戲劇院、國家音樂廳,走在名為「自由/藝文/民主廣場、民主大道」,撞見眼前的巨大黑影廟堂;廟堂下中央走廊,外國觀光客進出「永懷 領袖文物展示室」,不少人席地坐著吹冷氣、滑手機。對比監獄與廟堂,思索著競爭、矛盾的表述,能為您留下什麼?
吸引很多人前來巨大中正紀念堂,是因為地點方便、儀隊操演,還是觀眾想了解博物館裡爭議的歷史?它是「不義」遺址嗎?縱使競爭說故事的現況困擾著我們,但是越能思辯這些遺址如何被人們善加利用的公民社會,越能顯現這個社會充實的文化內涵。
記憶所繫何處
我們期待公私部門設立多年的台灣紀念館,一方面分享過去記憶的文化,一方面認知遺址演化中所產生的有形、無形的未來文化和價值。這些遺址博物館存在的持續作用就是自己追問、被觀眾追問:過去產生不義的根本原因為何?如何防止再犯?如何善用自由遺產?環繞這些問題,有待博物館社群回答。
本書試著回答前述疑問,文章內容長短不一,題目和內文小標多數保留,以利對照網路原文。每篇文末註明文章原稿出處,另在「2011綠島.和平.對話」部落格公開參考書目。編排順序,顧及單篇可讀性、前後章節順暢性,內容難免重複,請讀者包容。讀者適合任選各單篇閱讀,若依序閱讀,更能了解書中逐步浮現的問題。
本書共14章分4部分:遺產的變與不變、轉型正義轉不轉、火燒島黑暗觀光、照亮和解的心靈。
第1部分從國際社會看台灣,第1章談德國紐倫堡納粹黨集會場困難遺產,如何歷經數十年協商遺址及舊建築改造;第2章描繪全球和平、人權、良心遺址的國際性組織,為年輕人參與國際文化事務,增廣連結世界的公共領域;第3章對照台灣綠島、南非開普敦的博物館,以口述為基礎的展示實例。
第2部分回到台灣,第4章以國際社會的轉型正義視野,認識台灣紀念館的人權遺產;第5、6、7章紮根本土田野口述和檔案比對,以紀念館的公共服務目的,反思記憶真相和轉型正義的關聯。
第3部分第8到11章描繪具歷史象徵性的火燒島的自由遺產,以及它的未來動向。
第4部分第12、13章探索嘉義達邦、桃園地方和原住民的口述,跨越族群的歷史創傷、地方再記憶及和解之道;第14章以跨國、流動的文化記憶個案,探討在台灣國境內外與東亞的紀念地、不義遺址,互動對話。
觀眾透過遺址空間認識「記憶所繫何處」,進一步了解書中所提到的各種詞彙意涵,幫助讀者旅行各國時,理解別人的紀念地記憶,也很具體地挑戰我們的文化想像。例如:228、白色恐怖、歷史記憶、記憶所繫之處、困難遺產、民主協商、公共領域、黑暗觀光、口述記錄及展示、轉型正義、人權遺產、認同敘事、紀念化、跨領域、口述與檔案、監獄島、景觀展示論、永續性、社會企業、原住民、文化記憶、東亞和平博物館、遺址現場效應等。這些詞彙交錯的領域,帶給博物館「突破」定義自己:博物館是記憶詮釋者、夢想的實踐者嗎?它如何說競爭的過去故事呢?能使觀眾最終獲益嗎?
記得台灣 轉吧
記得無數先行者留給我們的自由遺產,我們才能從中獲益,這是台灣轉型正義的根本。目前,戰後台灣史二元對立的加害者與被害者,都有紀念館開放參觀,對比強烈。台北市中心紀念場域的台北228紀念館旁,原住民的「凱道小講堂」,持續訴求「土地正義」。本書記錄當下民主台灣的「不義」遺址論辯,是爭議還是曙光,讀者自有判斷。本書附錄期待各方協助增補,但願對讀者及研究者有所幫助。
20年前四七社成員及張炎憲老師領導、協助規劃台北228紀念館,17年前陳孟和前輩帶領重建綠島監獄遺址,藉著本書出版懷念陳前輩和張老師,他們打開本土紀念館和遺產的探索大門。本書同時記錄了與許多前輩共同走過重建遺址的歷史記憶之路,在此向無數前輩們由衷表達敬意,並感謝曾經參與的夥伴和成員。我們共同的記憶所繫何處,美好的與痛苦的記憶在遺址紀念地裡外流動著,要特別感謝受難者第二代藍芸若、林瓊華老師提供意見。就讀台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期間,師生啟發博物館想像和實踐,感激在心裡。
最後,感謝我的太太和家人堅定的支持以及協助出版的各方。
2017年10月
記得那些故事
什麼是台灣的自由遺產?世大運令人難忘的熱情、年輕燦爛的臉孔,代表自由的新世代。世大運舉行的前後,在溽暑中修改多年來寫的文章,彙集成書出版。為了記得曾經年輕的民主先行者的故事,記得2017年突破戒嚴30年、台北228紀念館開館20年、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及景美人權園區開放10年,希望本書能幫助讀者認識不能遺忘的故事。
競爭說故事
繼2016年出版《奇美博物館:幸福夢想》,本書是現代紀念館的旅程,深信博物館是夢想的實踐者。想像台灣的博物館如果讓來台參加世大運140多個國家的人士,增進認識民主台灣的自由遺產,...
目錄
序 記得那些故事
PART 1 遺產的變與不變:國內外困難遺產
第1章 遺產的變與不變
第2章 紀念館文化與公共性
第3章 口述紀錄及展示-台灣228及白恐各館展示運用口述的初議
PART 2 轉型正義轉不轉:台灣的人權遺產
第4章 紀念博物館和轉型正義
第5章 關鍵時刻形塑歷史記憶-戰後228、白色恐怖認同敘事的紀念化
第6章 歷史交響詩-白色恐怖口述與跨領域研究初探
第7章 打開歷史之窗-探討口述與檔案
附件:陳孟和2006年6月2日寫的文章
PART 3 火燒島黑暗觀光:記憶流動的遺產
第8章 白色恐怖惡魔島-火燒島與政治犯
補記:受難者與綠島人李田份來的故事
第9章 白色恐怖歲月-詩人曹開的時代
第10章 紀念館展示論-歷史遺址展示的景觀初探
第11章 記得綠島─人權、遺產及永續性─社會企業創新概念的介入
PART 4 照亮和解的心靈:記憶文化的跨界
第12章 紀念館促進轉型正義的人權溝通
第13章 桃園人權口述與轉型正義
第14章 東亞和平博物館和文化記憶-台日文化記憶在台灣的紀念博物館
附錄:一、白色恐怖被槍決部分名單(1,099名)
二、白色恐怖獄中死亡部分名單(54名)
三、1947年至1992年台灣政治案件簡表
四、白色恐怖與政治犯監禁地
索引
序 記得那些故事
PART 1 遺產的變與不變:國內外困難遺產
第1章 遺產的變與不變
第2章 紀念館文化與公共性
第3章 口述紀錄及展示-台灣228及白恐各館展示運用口述的初議
PART 2 轉型正義轉不轉:台灣的人權遺產
第4章 紀念博物館和轉型正義
第5章 關鍵時刻形塑歷史記憶-戰後228、白色恐怖認同敘事的紀念化
第6章 歷史交響詩-白色恐怖口述與跨領域研究初探
第7章 打開歷史之窗-探討口述與檔案
附件:陳孟和2006年6月2日寫的文章
PART 3 火燒島黑暗觀光:記憶流動的遺產
第8章 白色恐怖惡魔島-火燒島與政治犯
補記...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