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猴子愛吃香蕉,你也愛吃香蕉,所以你是猴子? /
\ 殺人是錯的,墮胎即殺人,所以墮胎是錯的? /
你真的有在思考嗎?
還是只是在「被帶風向」而已?
釐清現況 →提出假設 →做出決策
27堂邏輯素養課,
Step by Step鍛鍊你勝過AI的思辨力!
│指引善惡路徑、挑戰主流思想、最大化推理能力……
│哲學,原來可以拿來做這些學校不會教的事!
生命是由一連串的選擇組成,
在你決定要「做些什麼」之前,必須先掌握「我是怎麼想」,
以及「我為什麼會這麼想」。
這就是本書要教你的事:
你可以透過邏輯思考,利用哲學解決真實世界的難題!
│Google、蘋果公司與華爾街的投資機構……
│為什麼紛紛重金聘請哲學家,幫助員工解決問題?
本書要告訴你:
哲學家的思辨能力,如何幫助人類跳脫思維定勢?
只要養成「質疑固有想法」的能力,你就能進一步掌握及創造未來趨勢。
● 為什麼你要選擇這麼做而不那樣做?
● 你怎麼看「現在的你」與「過去的你」?
● 厄運為什麼總是會找上你?
●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真是如此嗎?
● 行為的「意圖」和「後果」有什麼關係?
● 你願意當一個挑戰多數人的「吹哨者」嗎?
● 該苟且偷生?還是要奮起抗爭?
……etc.
本書會提出大量的問題,測試你心中的那把尺。
一旦你開始思考,就會意猶未盡、難以停止,
最終你將答出「我是怎麼想的?」這個問題──所有一切皆根源於此!
│你唯一能確定的事,就是自己的無知;
│如果你比別人聰明,那是因為你承認自己的無知!
在哲學家的世界裡,
「未經審視、渾渾噩噩的生活不值得人過」。
本書將提出迥異於教科書上,逸趣橫生的哲學應用方式,
為跨領域的讀者帶來發人深省的嶄新觀點,
你將因此擁有全新視野,重新看待那些過去難解的生活謎題。
作者簡介:
▋安.魯尼(Anne Rooney)
劍橋大學最會說故事的暢銷作家。
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博士,專研中世紀文學。她曾經研究並教授中世紀的英國和法國文學,現為專職寫作者,和一群動物與女兒們定居劍橋。
她為幼小的孩童寫輕鬆易懂的書、為年長一點的孩子寫篇幅稍長的書,也為大人們寫任何形式和篇幅長短不拘的書籍。
著有《像數學家一樣思考》、《像哲學家一樣思考》、《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等膾炙人口的暢銷書。
譯者簡介:
▋許玉意
清華大學中文系學士,任職出版社多年,負責商管書編輯,現專事翻譯。
章節試閱
Chapter1
你真的在思考嗎?
還是只是在「想」而已?
(詢問自己應該做什麼,以及試圖決定自己對某個議題的看法──這是進行哲學思考的起點,邏輯和理性則是串連思緒的線索。)
▌質疑萬事萬物
訓練有素的思維從不會把任何事物視為理所當然。在〈前言〉中,我們看到一個貌似簡單的問題:「兩座山中何者為高?」在回答之前,我們需要更明確的定義。在哲學中,所有的問題和專有名詞都必須經過檢驗和定義,之後才有把握提出答案。
「邏輯」和「理性」是我們在哲學上會使用的兩大工具,其所產生的論據只能用語言來表達。這意味著語言本身會受到仔細審查。二十世紀的哲學著作中,有很大一部分都在檢驗語言的基礎和可信度。
當你開始研究哲學時,你會覺得所有事物都在不停變化,問題在你面前堆積如山。這種狀態可以是令人感到精力充沛的,也可以是令人恐懼的,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倘若你喜歡凡事確定的感覺,那麼哲學可能並不適合你。但是,如果你喜歡做腦力體操,且不介意你以往用以建立生活的基礎硬生生地被扯下,那麼哲學可能就是你正在尋找的。
▌拆散確定性
蘇格拉底曾說過,他唯一能確定的事,就是自己的無知;如果他比別人聰明,那是因為他承認自己的無知。蘇格拉底會挑戰那些自認為學識淵博的人,請他們定義一些諸如「勇氣」和「正義」等常見的概念。
接著他會提出反論點,揭露出他們言論中前後不一致或矛盾之處。不論他們如何精心回答,他總能挑出其中論點的毛病。蘇格拉底想要證明的是,所有事物都比我們以往想像中要複雜許多,若不詳加審視、全盤接受大眾普遍持有的信念,是不明智的行為。這正是他失寵於雅典當局的原因。
他的教學方法(被稱為蘇格拉底法),至今仍為人所使用。這是一種辯證的方法,一種以理性論證為框架的對話,在這種論證中,合乎邏輯的回應應該要把參與者引向「真理」。
▌建立理論
雖然蘇格拉底使用辯證法主要是為了拆除已確立的信念,但辯證法自他的時代以來都是用來建立知識。再一次,這是經由提問和回答的過程來進行的,答案會激發新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則進一步深入探究,並讓參與者逐漸深入理解。
說到辯證法,常讓人聯想到十八世紀德國哲學家黑格爾,他以三種層次提出辯證法:
● 正論:以正確角度提出的觀點或陳述,例如:「說謊是錯誤的」。
● 反論:與正論互為矛盾的合理回答,例如:「說謊有時能避免他人受到傷害,因此說謊可以是好的。」
● 合論:對觀點的一種新陳述,根據反論提出的反對意見加以修正。在這個例子中,它可能是:「當不是為了保護受欺騙的人時,說謊便是錯誤的行為。」
整個「正—反—合」過程可以不斷重複。形成的合論成為新的正論,經人審視和重新調整。經由這些步驟,無論是與他人對話,或是進行自我思考,都能供人仔細檢視自身想法,並使其更有說服力。
▌從零開始
一般來說,當代哲學家會運用早期哲學家的發現,以邏輯和論證不斷推動辯論往前發展。但情況並不總是如此。哲學是少數幾個專業學科之一,能拋去以往的一切,另起新爐,重新創造新的原理原則。只要新模式合乎邏輯,且內部一致,便極有可能被認真看待。
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 1889–1976)和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都認為,兩千年來,哲學家們把一切全搞錯,現在是該重新開始的時候了。維根斯坦甚至說:「對我而言,別人是否已經預料到我的想法已無關緊要。」如此一來當然會節省很多時間(否則你會花很多時間廣泛閱讀、研究前人的想法),且帶來新鮮感,容許全新的角度出現。
▌邏輯的作用
邏輯是一種高度形式化的思維和推論方式,使用語言作為精確的工具。第一位提出邏輯方法的哲學家是亞里斯多德,他的生活背景是公元前384 至322 年的雅典。他向我們展示,如何從兩句共享一個「術語」的真命題開始,然後用不共享的術語從中引出另一句真命題。這種方法最著名的例子(或稱為三段論〔syllogism〕)是:
男人終有一死。蘇格拉底是男人。因此蘇格拉底也終有一死。
此處共享的術語是「男人」,分別位於前兩句陳述中。讓我們將之簡化為更具公式化的形式:
所有A都是B。C是A。因此C也是B。
即便我們除去內容(關於男人和死亡的細節),第三句陳述仍屬正確。這說明了邏輯的有效性:邏輯代表陳述之間的正式關係。只要前兩句陳述為真,這個序列就會持續運作。這類邏輯不容反駁。也因此,哲學的困難在於填補術語(或找到陳述)能引導我們產生有用和有意義的結論。這也是我們必須非常精確和小心的原因。假設我們這麼說:
殺人是錯的。墮胎涉及殺人。因此墮胎是錯的。
這樣的說法面臨幾項挑戰。第一,「殺人是錯的」是否為真命題。在某些情況下,殺人或許並不總是錯的。第二個問題是,墮胎是否涉及殺人:我們必須釐清,胎兒何時或是否算是人,以及我們是否能「殺死」並非獨立存在的生物。雖然邏輯看似健全,但內容卻不合理。若要實踐哲學,我們必須嚴格控制邏輯和內容,亦即「訓練我們的思想」。
▌哲學要從何開始進行?
法國哲學家笛卡兒(René Descartes)曾說過這樣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這是他進行哲學思考的起點。他意識到他需要從自身確信的事物開始,亦即從一個安全的命題觀點開始(順道一提,他還發明了用來繪製圖表的笛卡兒座標系〔Cartesian coordinate system,譯按:亦稱直角座標系〕)。
笛卡兒所想到的起點,乃是他自身的存在,他能思考便足以證明。運用亞里斯多德的三段論,他可以這麼說:
只有存在的事物才會思考。我會思考。因此我存在。
我們現在知道,第一句陳述是有爭議的(比方說,所有微生物都在思考嗎?)。因此,笛卡兒的假設很可能是建立在有缺陷的邏輯之上。
對大多數人而言,哲學中更重要、更緊迫的問題常是倫理問題──這些問題與道德上的正確與否有關。這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最可能遭遇哲學困境的領域,也是哲學困境對你我的行動產生影響的領域。例如,我們是否應該不顧家中長輩的意願,逕自把老人家送到養老院?或者我們該如何對待動物?這類問題可能比是否(或為什麼)存在這些問題更有意義。
通常這就是你開始進行哲學思考的起點:詢問你應該做什麼,或者試圖決定你對某個特定議題的看法。但哲學問題尤其容易導致使命偏離。一開始看似簡單而具體的問題,其根源往往要深得多。這就是笛卡兒何以必須從確立自身的存在開始。哲學正因為這個面向,而顯得如此迷人且有益。
(未完待續)
Chapter1
你真的在思考嗎?
還是只是在「想」而已?
(詢問自己應該做什麼,以及試圖決定自己對某個議題的看法──這是進行哲學思考的起點,邏輯和理性則是串連思緒的線索。)
▌質疑萬事萬物
訓練有素的思維從不會把任何事物視為理所當然。在〈前言〉中,我們看到一個貌似簡單的問題:「兩座山中何者為高?」在回答之前,我們需要更明確的定義。在哲學中,所有的問題和專有名詞都必須經過檢驗和定義,之後才有把握提出答案。
「邏輯」和「理性」是我們在哲學上會使用的兩大工具,其所產生的論據只能用語言來表達。這意味著語言...
目錄
▋前言
說真的,哲學到底是什麼?
透過闡述命題、邏輯推理與論證,哲學試圖向我們揭示「何謂真理」的答案,
並據此歸納出人生的規則與信念。
▋Chapter1
你真的在思考嗎?
還是只是在「想」而已?
詢問自己應該做什麼,以及試圖決定自己對某個議題的看法──
這是進行哲學思考的起點,邏輯和理性則是串連思緒的線索。
▋Chapter2
哲學家眼中的「現實」到底是什麼意思?
假如有一棵樹在森林裡倒下,但附近並沒有任何人聽到「樹倒下」的聲音,
那麼,這棵樹究竟有沒有發出聲音呢?
▋Chapter3
「知識」與「天賦」是本來就存在我們身上的嗎?
你有想過我們從小到大是如何「知道」事物的嗎?
而你又有幾分把握──自己「確實知道」這些事物呢?
▋Chapter4
我們如何辨別世界上的萬事萬物,並加以分類?
人類對於「分類」這件事的喜好可謂無窮無盡,
但分類究竟是反映了現實中的分配,還是它創造了人工的類別?
▋Chapter5
為什麼你要選擇這麼做而不那樣做?
該選擇茶還是咖啡呢?你以為這個選擇可以展現你的自由意志嗎?
究竟是你選擇成為你自己,還是你的存在早已命中注定?
▋Chapter6
你的靈魂或意識是怎麼控制身體的?
假設每個人的身體裡都依附著一個靈魂,那麼在這部複雜的生物機器之中,
哪一個部分才是真實的你呢?
▋Chapter7
該如何去看待現在的你與過去的你?
所謂的「你」,是由基因還是目前從事的工作所界定的呢?
身分與自我認同,難道不是一種穩定不變的事物嗎?
▋Chapter8
屋漏偏逢連夜雨?厄運為什麼總是會找上你?
生活中為什麼充斥著痛苦與不幸?上帝扮演的角色是什麼?
假如宇宙是如以難以理解、深不可測,那麼是否一切都無所謂呢?
▋Chapter9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真是如此嗎?
好運真的會降臨在那些善良的人身上嗎?邪惡之徒是否真的會自食惡果?
當你行善(或為惡)時,或許應該這麼思考……
▋Chapter10
搶先入手一支新iPhone會讓你快樂嗎?
「血拚」這個行為能為你帶來更多快樂嗎?或者應該這麼問:
人,有可能獲得真正的快樂嗎?哲學家帶你直指問題的真相。
▋Chapter11
生命與死亡究竟有什麼好處?
如果是永生呢?
人生沒有再來一次的機會,多數人窮其一生都在避免死亡,
但是「沒有終點」的人生,會不會其實是一個更糟糕的前景?
▋Chapter12
上帝真的存在嗎?
你能找出不信祂的理由嗎?
你能選擇自己的信仰嗎?抑或其實是信仰選擇了你?
如果一個人生來就沒有信仰,他是否自此就被排除在天國之外?
▋Chapter13
動物是否也會有自由意志?
你是否曾經注視著狗的眼睛,並認定牠有靈魂?
事實上,許多動物都能表現出同理心、利他和共享的行為。這意味著什麼?
▋Chapter14
你是否能夠實在的說
並精準的講?
我們可以運用「語言」來敘述實情或撒謊欺騙,但對哲學家來說,
更有趣的問題是:單詞和含義之間,究竟是如何連結的?
▋Chapter15
該如何做正確的事?
哲學的實際應用,在於它可以幫助我們決定「如何行動」。
面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決策,哲學派得上用場的地方比你想的多更多!
▋Chapter16
女巫應該被燒死嗎?
對者恆對,錯者恆錯嗎?抑或是根據時代和環境的轉變而有所不同?
誰又能為對錯、規則和道德準則下定義?
▋Chapter17
你的「意圖」和行為的「後果」之間,
有什麼關係?
闖禍之後,說出「但我不是故意的」會有什麼差別嗎?
只要我們擁有良善的意圖,那麼行為的後果是不是真的不重要了?
▋Chapter18
愛情和戰爭會有所謂的「合理公平」嗎?
當我們說「目的可以合理化手段」,並以此作為做錯事的藉口時,這是真的嗎?
還是說這是暴力專制的祕方?
▋Chapter19
我們能創造一個「完美」的社會嗎?
「貧窮」會永遠跟著我們嗎?或者,我們能創造出一個兼顧群體需求
和個人需求、對所有人都公平的世界?
▋Chapter20
你真的相信且渴望實踐「平等」嗎?
我們或許相信平等,但我們之中有多少人是真正提倡平等呢?
例如,實現我們個人潛能的平等機會,勢必需要不平等的條件……
▋Chapter21
劫富濟貧是個好主意嗎?
所有的經濟體系,都試圖在劫富與濟貧之間找到平衡。
但我們該如何在「個人權利」與「眾人權益」之間取得平衡?
▋Chapter22
要如何定義一個「有道德」的生活?
「想要別人怎麼對待你,你也要怎麼樣對待別人」。
問題是,在現實世界中真的有辦法總是依照這個準則行事嗎?
▋Chapter23
機器人有辦法做到「獨立思考」嗎?
AI人工智慧的極限在哪裡?假設機器人擁有自我心智、可以獨立思考的那一天來臨,我們又該賦予他多少權力?
▋Chapter24
你願意為了大家的安全,犧牲自己的隱私嗎?
政府宣稱,監控能使我們免於受到更大的傷害。但是我們要為此付出什麼代價呢?而你願意犧牲這「一點點」的隱私嗎?
▋Chapter25
你願意當一個挑戰主流的「吹哨者」嗎?
你可能將因此面臨一連串的訴訟、挑釁或報復性回應,也可能因此失去家庭、健康,甚至性命。你該自找麻煩嗎?
▋Chapter26
施比受更有福嗎?
每一件禮物,都有「贈與者」和「收受者」,當哪一個人會比較好呢?
有義務和無義務的付出,又有什麼不同?
▋Chapter27
該苟且偷生?還是奮起抗爭?
當人生旅途上面臨某些令人難以承受的危機,我們必像哲學家一樣思考:
所謂的生命,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並沒有)結
▋前言
說真的,哲學到底是什麼?
透過闡述命題、邏輯推理與論證,哲學試圖向我們揭示「何謂真理」的答案,
並據此歸納出人生的規則與信念。
▋Chapter1
你真的在思考嗎?
還是只是在「想」而已?
詢問自己應該做什麼,以及試圖決定自己對某個議題的看法──
這是進行哲學思考的起點,邏輯和理性則是串連思緒的線索。
▋Chapter2
哲學家眼中的「現實」到底是什麼意思?
假如有一棵樹在森林裡倒下,但附近並沒有任何人聽到「樹倒下」的聲音,
那麼,這棵樹究竟有沒有發出聲音呢?
▋Chapter3
「知識」與「天賦」是本來就存在我們身上的...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