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建築雜誌《日經建築》專題連載集結。
第一手珍貴資料+手繪漫畫(建築全景/多角度精準詮釋)+紀實攝影
深入了解坂倉準三、前川國男、黑川紀章等名家傑作,
見證昭和時代精采建築,認識建築師的建築師。
日本建築發展承先啟後時期 最精彩有趣的觀察報告
國內建築學界一致讚賞 興奮推薦
【專文導讀】徐明松(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聯合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李清志(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阮慶岳(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兼系主任)
楊恩達(逢甲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準建築人手札網站創辦人)
劉育東(亞洲大學副校長)、橋爪紳也(大阪市立大學教授)
謝宗哲(東京大學建築博士、亞洲大學室內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龔書章(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
「我要編織建築的故事,或許這就是解救現代建築的方法。」──磯達雄
昭和戰後三十年(1945~1975年)間,
日本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現代建築道路,
為日本建築史上極為重要的承先啟後時代。
為了讓更多人看見現代建築的趣味與絕妙之處,
作者以精準角度訴說更多建築物背後的迷人故事。
本書走訪29座出自不同名家的建築作品,
並收錄「品味現代建築的十大原則」對談內容、
「愛知萬博會」報導,
且以漫畫敘事方式談戰後建築瀕臨拆毀的危機。
在了解日本現代建築發展之餘,
也提醒我們珍視台灣戰後現代建築遺產之必要。
◎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建築雜誌《日經建築》專欄集結作品
《日經建築》(日経ア-キテクチュア)雜誌,創刊於1976年,提供日本及國際建築界的最新動態,為日本建築界人士必看的雜誌。本書為《日經建築》雜誌上連載中的報導,加上專為本書而寫的「順道巡禮」系列報導,以及建築達人對談「品味現代建築的十大原則」等內容。本系列另有《有故事的昭和現代建築(西日本篇)》。
◎走訪29座日本後昭和時期(1945~1975年)的現代建築
日經建築記者宮澤洋在調查丹下健三早期作品的現況時,發現日本在戰後所蓋的建築不知不覺都消失了,即使曾被稱為「名作」,也不會引起任何話題,就無聲無息地被拆除了。現代建築的名作正遭逢逐一被毀壞的命運,本書所介紹的建築中,栃木縣議會棟廳舍、學習院大學中央教室已然消失不在了。
為了讓大家深入了解現代建築之美,宮澤洋和建築作家磯達雄一起由西往東探訪建於1945至1975年的現代建築,東日本篇介紹了關東、東北、北海道等地區的20座建築,以及8座順遊建築,還有對談所在地「國際文化會館」。在書中,以磯達雄的精闢文章、宮澤洋的手繪建築漫畫,搭配精美實景照片,帶讀者深入了解這些現代建築的設計巧思及特色。
◎浪漫與熱誠的使命
「傳達現代建築的魅力與危機是我們的使命。我們能做的就是記錄瀕臨危機的建築,創造重新評價的機會!」
本書作者磯達雄認為,現代建築真正缺乏的應該是故事性,有關建築的各種故事能提高並吸引一般民眾對建築的關心,促發想要保存下來的動機。在連載期間採訪建築時,作者透過靜靜眺望建築,漫步其周遭與搜尋資料,試著找出關於建築物的各種問題。如「設計該音樂廳時,建築家腦海中響起的是什麼音樂?」(群馬音樂中心)、「為什麼該建築常被用作特殊攝影戲劇的外景拍攝地?」(東京都水道局長澤淨水場)等,讓人們對建築的看法變得有趣,讓各種波瀾壯闊的故事真假莫辨,且充滿魅力。為了與更多人分享現代建築的趣味,磯達雄充滿浪漫與熱切,他說:「我要編織建築的故事,或許這就是解救現代建築的方法。」
◎本書精彩建築故事
‧羽島市廳舍(坂倉準三,1959年)
羽島市位在木曾川和長良川之間,自古就經常有水患。因此附近區域採用了所謂「輪中」的方式,興建堤防將整個村落包圍起來……坂倉準三也是在那樣的輪中地域度過他的青春時代。或許在不知不覺中,一間又一間佇立在水面上的水屋建築風景,早已烙印在他的記憶某處吧?
周遭配置水池,以二樓為主要入口的羽島市廳舍,其實正是那種沉浸水上建築印象的投影……
‧稻澤市廳舍(Genplan設計事務所,1970年)
在電影《駭客任務》中,matrix是電腦所建構出來的虛擬世界,其中參與作戰的上場人物皆能夠以驚人的速度移動,在空中飛來飛去……稻澤市廳舍也是一樣。在頭頂上的方格所規定的空間之下,建築可自由發展,不只是平面,就連斷面也能隨心所欲。二樓的屋頂陽臺上,還蓋有彷彿飄浮在空中的房間,簡直就像虛擬實境的世界。
‧群馬音樂中心(安東尼・雷蒙,1961年)
音樂中心採用鋼筋水泥的折板結構,撐起扇面的巨大空間。折板結構也出現在音樂中心的內部,搭配照明營造出非常美麗的空間。正在品味其中奧妙之際,突然心生一個疑問:不知道雷蒙在設計這個音樂中心時,頭腦裡響起的是什麼樣的音樂呢?
‧東京都水道局長澤淨水場(山田守+東京都水道局,1957年)
長澤淨水場在《鹹蛋超人》中的影像,一開始是白天,佇立在陽光下,就像是充滿未來風格的超現代建築,可是一轉換成夜間的場景,就瀰漫出陰森的哥德風氣氛。現代主義和哥德派,兩者重疊在同一棟建築之中,那就是長澤淨水場。正因為如此,才會被選為鹹蛋超人和巴爾坦星人交會的場所……
◎本書特色
1.第一手的珍貴建築資料整理,文章+實景照片+手繪建築漫畫,多種方式閱讀建築更清晰,深入淺出呈現經典建築之美。
2.文字切入重點,閱讀與欣賞建築的觀點引人入勝。
3.手繪建築漫畫透過線條強調建築結構,讓人更了解設計上的精妙之處。
4.實景照片搭配文字說明,從另一種角度領略日本現代建築之美。
5.各篇附上建築所在位置地圖,讀者可按圖索驥前往日本實地探訪。
6.特別補充登場建築師介紹,有助廣泛了解日本建築界與日本現代建築發展。
作者簡介:
磯達雄
1963年生於埼玉縣,1988年畢業於名古屋大學工學部建築系。1988年至1999年間工作於《日經建築》(日経アーキテクチュア)編輯部,2000年獨立,2002年與人合夥成立編輯事務所flick studio。擔任桑澤設計研究所及武藏野美術大學外聘講師。共同著作有《高山建築學校傳說》(高山建築学校伝説)、《現代住宅概念》(現代住宅コンセプション)、《由數位影像看日本建築三十年》(デジタル画像で見る日本の建築30年の歩み)等。flick studio的網頁為http://www. flickstudio.jp/。
繪者簡介:
宮澤洋
1967年生於東京,在千葉縣長大。1990年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政治系,進入日經BP社。念文科,卻不知為何被派至《日經建築》編輯部,從此與建築脫不了關係。1998~2005年於該雜誌連載四格漫畫〈小建〉(ケンチクくん)。2005年1月至2008年3月連載《昭和現代建築巡禮》(昭和モダン建築巡礼),已集結出版為《有故事的昭和現代建築(西日本篇)》(昭和モダン建築巡礼 西日本編)、《有故事的昭和現代建築(東日本篇)》(昭和モダン建築巡礼東日本編)。2008年9月至2011年7月連載〈建築巡禮‧後現代篇〉(建築巡礼ポストモダン編),已集結出版為《ポストモダン建築巡礼 》(暫譯後現代建築巡禮)。2011年9月至今連載《建築巡禮‧古建築篇》。
譯者簡介:
張秋明
淡江大學日文系畢業。譯有:《京都思路》、《父親的道歉信》、《編輯時代》、《家守綺譚》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本書是日本戰後復興時期的建築觀察報告,在那個熱血的現代建築年代,許多前衛、甚至科幻的建築想像被提出,令人又驚訝又讚嘆!這本書以漫畫圖解方式介紹昭和時期的現代建築,一方面吸引人深入瞭解當時建築師的想像力;一方面也藉此呼籲大眾,珍惜保存這些日本青春年代的建築遺產。對於想認識日本現代建築發展的人,我十分推薦這兩本精彩又有趣的書!」
--李清志(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
「日本戰後三十年間的建築發展,是極重要的承先與啟後時期。本書認真梳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以文章、照片及漫畫交織的寫法,提供多層次的閱讀可能。更重要的,本書提醒我們,也當重視台灣戰後現代建築的記錄及保存,是值得向之學習的書籍。」
--阮慶岳(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兼系主任)
「日本昭和年代從1926到1989年,總共橫越了六十四年,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蕭條、韓戰、越戰、石油危機,以及戰後嬰兒潮,並於1980年代進入泡沫經濟。在這當中,日本建築師們藉著1960年在日本東京舉行的世界設計大會,提出「不斷新陳代謝、再生重組的建築」,演變成日本於戰後最重要、也足以將日本建築思維推上世界舞臺的「代謝派」建築運動。
在介紹昭和時期建築的兩本書裡,完成於1960年代之後的作品占大多數,雖然也可以閱讀到一些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建築設計,但我將其視為一種對「代謝派」興起的前奏曲而歡迎之,而代謝派建築更是帶著日本的建築師們思考都市與建築、實踐與理論等結合的可能性,我們才有機會看到今日伊東豊雄、妹島和世、藤本壯介等建築師其精湛設計的推演。
一本好的建築書不見得要充滿文字或圖片,尤其在網路上已經可以找到無限多個建築作品和精彩相片的今天,兩位作者磯達雄與宮澤洋以文字和手繪圖共同完成的建築探索更讓人動容,尤其是宮澤洋的手繪漫畫經常刊載於日經BP網站上,礙於對日文的障礙,我只能試著從圖像去理解宮澤洋的想法。手繪圖勝過相片之處在於其圖像敘事的精準度,繪者為我們移除許多雜訊,專注於應該要被看見的事情上;如今可以見到中文版面市,實在令人興奮莫名。」
--楊恩達(逢甲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準建築人手札網站創辦人)
「昭和時期也就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現代時期,台灣一方面直接學習歐美的科比意、萊特、路易斯康、羅西等大師外,也對近在日本的丹下健三、菊竹清訓、黑川紀章、磯崎新等十分熟悉。本書讓我們直接閱讀日本現代時期的重要作品,為我們連結歐美與日本,也為我們連結我們更熟悉的兩位大師──推崇丹下的安藤忠雄與推崇菊竹的伊東豊雄。」
--劉育東(亞洲大學副校長)
「建築是逛街的對象,對建築感興趣的人,應該也會關心戰後的建築。我想需要一個像侍酒師般的人,擁有豐富的評論和知識,告訴大家『這棟建築的這裡很棒』。只喝一口就能發出許多讚美,過去的建築評論都沒有這樣的感覺。」
--橋爪紳也(大阪市立大學教授)
「一般人總對於古典樣式的建築比較能感受到它的華美而願意重視/珍惜,然而現代主義建築卻因其特殊的時空與發展脈絡,達到了一種高度簡潔與抽象的成就,較難得到大眾的共鳴,也因此容易被忽略其作為文化遺產的價值。本書著眼於日本二次戰後現代建築經典的探訪與賞析,是一場跨越時空、充滿知性深度體驗的建築漫遊。」
--謝宗哲(東京大學建築博士、亞洲大學室內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如果『代謝派未來都市展』讓我們理解了日本建築如何在1945年戰後,形成一個集體合作、面對公共責任的建築/城市運動;本書則以更清晰、詼諧而圖解的方式,鋪陳了這個從戰敗到經濟高峰前充滿樂觀的勇氣和意識,如何讓日本建築形成了一個值得注視的黃金時代。」
--龔書章(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
名人推薦:「本書是日本戰後復興時期的建築觀察報告,在那個熱血的現代建築年代,許多前衛、甚至科幻的建築想像被提出,令人又驚訝又讚嘆!這本書以漫畫圖解方式介紹昭和時期的現代建築,一方面吸引人深入瞭解當時建築師的想像力;一方面也藉此呼籲大眾,珍惜保存這些日本青春年代的建築遺產。對於想認識日本現代建築發展的人,我十分推薦這兩本精彩又有趣的書!」
--李清志(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
「日本戰後三十年間的建築發展,是極重要的承先與啟後時期。本書認真梳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以文章、照片及漫畫交織的寫法,提...
章節試閱
第1章 羽島市廳舍(摘)
岐阜縣羽島市/1959年/坂倉準三建築研究所
洪水的記憶
這一次巡禮的地點是岐阜縣羽島市,鎖定的建築為坂倉準三設計的羽島市廳舍。羽島市也是坂倉的故鄉,坂倉是該城市某知名造酒廠的四兒子,從小在此長大。基於這個緣故,受託設計這棟市公所辦公大樓。
這棟建築物的最大特徵是斜坡的存在。斜坡共有兩處,一是Y字形的走道動線,由南北兩側連接通往二樓的主要入口,另外一處是獨立設在瞭望臺旁的斜坡,該斜坡連接二樓到四樓。面對水池延伸出去又折返的迴旋動線,讓我們在此處取材時,心情有些雀躍。
這不是坂倉頭一次採用斜坡的作品。身為建築家的他,早在處女作,也就是贏得展館競賽首獎的巴黎萬國博覽會日本館(一九三七年)時,就已經實現利用斜坡作為展示空間的建築。之後在李奧納多.達文西展的展示設計、高島屋和歌山分店等也都採用了斜坡的設計。對坂倉而言,斜坡的設計要素應可說是囊中絕活吧。
到目前為止,在昭和現代建築巡禮所造訪的建築物中,不乏無障礙空間的設計,也看到許多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硬是在事後增設斜坡和電梯的案例。相對地,羽島市廳舍儘管是五十多年前所建,卻能坐輪椅到達每個樓層。也因此這棟辦公大樓至今仍沒有裝設電梯。
但是坂倉的目的並非只是引進無障礙空間的概念吧。應該是想將主要著眼點放在建立明快且視覺上有震撼感的動線吧。但若只是那樣的目的,似乎光是瞭望臺側的斜坡就已經足夠,另外再設置一條向上的斜坡,非得從二樓進入建築物的理由又是什麼呢?
來自「輪中」生活的經驗
漫步在建築物之中時,發現一張羽島市廳舍完工當時的空拍照。畫面中,廳舍周遭不是擁擠熱鬧的市街,而是巨大的荷花田。現在的廳舍周遭固然有水池環繞,但是從當時的照片看來,覆蓋在旁的水面要更寬廣許多。彷彿是洪水之後,廳舍孓然獨立蓋在一片汪洋中。
看了這張照片,心中才恍然大悟。
羽島市位在木曾川和長良川之間,自古就經常有水患,因此附近區域採用了所謂「輪中」的方式興建堤防,將整個村落包圍起來。而且住在堤防內的人家,還會故意將土堆高,另外加蓋一間「水屋」。一旦洪水衝破提防時,這間水屋就能成為避難場所,也能成為食糧的保管倉庫。
坂倉準三也是在那樣的輪中地域度過他的青春時代。或許在不知不覺中,一間又一間佇立在水面上的水屋建築風景,早已烙印在他的記憶某處吧?
周遭配置水池,以二樓為主要入口的羽島市廳舍,其實正是那種沉浸水上建築印象的投影――以上是我個人的推測。
對水上建築的喜好
這麼說來,我不禁想到坂倉的代表作――神奈川縣立近代美術館,同樣也是將入口設在二樓,而且建築物在細柱的支撐下立於水池上,看起來就像是蓋在水上的建築物一樣。
想來坂倉已被水上建築的概念給纏住。戰前他所經手的新京南湘船屋計畫案也是做了甲板凸出於水邊的設計,直到過世前夕仍全力投入的泰國教育設施,也是整棟都蓋在水上的建築。
在他過世後,事務所的員工也延續如此的喜好。例如被水池環繞、得越過橋樑才能進去的宮崎縣綜合青少年中心.青島少年自然之家(一九七五年,收錄於《有故事的昭和現代建築(西日本篇)》),以及凸出於海面的部分造形類似海底油田挖掘基地的大阪府青少年海洋中心,都符合水上建築這個名稱。
這些建築令人聯想起法蘭克.洛伊.萊特的落水山莊、路易斯.康(Louis Kahn,一九○一∼一九七四)的孟加拉國國民議會大廈等,這些宛如漂浮在水上的知名建築。在日本,安藤忠雄、谷口吉生也曾大膽採用與水元素相關的設計,坂倉應該可說是這群水上建築家的族譜創始人吧。
採訪結束後,在回車站的途中,特意繞到坂倉老家的造酒廠「千代菊」。走進氣派的店門口,店員熱情推薦清酒讓我們試喝。我們欣然接受,立刻一飲而盡,果然好喝!腦海中立刻浮現「有好水斯有好酒」的廣告詞。當然,我和宮澤記者兩人當場就各買了一瓶回去,作為此行的紀念。
◆羽島市廳舍
所在地=岐阜縣羽島市竹鼻町56
結構=RC造
樓層數=地上4樓
樓地板面積(完工時)=4626㎡
設計=坂倉準三建築研究所
施工=清水建設
完工=1959年
◆登場建築師
坂倉準三(一九○一∼一九六九)
作品:羽島市廳舍、國際文化會館
東京帝國大學美學美術史系畢業,一九二九年為逃避徵兵而前往法國,一九三一年進入柯比意的建築設計事務所,師事於柯比意,實踐現代主義建築。
一九三七年巴黎萬國博覽會時設計日本館,將讓人聯想到日本菱紋牆的設計和現代主義理念統合在一起,在海外也得到極高評價。
主要作品有巴黎萬博會日本館(已不存在)、神奈川縣立近代美術館、國際文化會館等。
第7章 群馬音樂中心
群馬縣高崎市/1961年/安東尼.雷蒙
日落遠山
說到群馬音樂中心,就不得不先提起群馬交響樂團。其前身為高崎市民交響樂團,創立於戰後不久的一九四五年。兩年後雖然晉身為職業團體,但練習場地是在咖啡廳的二樓,公演地點多半在深山裡的小學。這種抱著沉重樂器的移動式音樂教室,固然苦難連連,卻也逐漸贏得民眾的支持。
一九五五年,交響樂團的活動被拍成了電影《此處有山泉》(ここに泉あり),也啟動了建造音樂廳的契機。話雖如此,在那個年代,日本幾乎沒有一座可以從事正規音樂演奏活動的音樂廳。對於一個人口數十萬的地方都市而言,無疑是難以實現的遠大夢想,除了獲得國家和縣政府的補助金外,還必須靠市民樂捐才能湊出建設費。
公共建築經常被批評是箱子館,然而問題不在於箱子本身,而是缺少放進箱子裡的內容物。應該沒有人會批評群馬音樂中心是箱子館吧?畢竟那裡的音樂活動旺盛,基於旺盛的音樂風氣,才有該建築物的產生。這裡呈現出一個公共建築從無到有的幸福故事。
推動建造音樂中心的核心人物是市民交響樂團創立者井上房一郎,他不僅是井上工業建設公司的社長,也是支持高崎市文化活動的知名人士,邀請布魯諾.陶德(Bruno Taut)到高崎市擔任工藝研究顧問的也是他。
井上推薦的音樂中心設計者是安東尼.雷蒙。雷蒙於一八八八年生於捷克的波西米亞,年輕時赴美,進入法蘭克.洛伊.萊特的事務所。因為帝國飯店的計畫案前來日本,但沒等到計畫完成便自行獨立,之後留在日本,繼續從事建築活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回美國一陣子,戰後再度來到日本。曾經手過《讀者文摘》東京分公司(一九五一年)等主導日本現代主義的作品。
雷蒙所完成的音樂中心採用鋼筋混凝土的折板結構,撐起扇面的巨大空間。折板結構也出現在音樂中心的內部,搭配照明營造出非常美麗的空間。正在品味其中奧妙之際,突然心生一個疑問:不知道雷蒙在設計這個音樂中心時,頭腦裡響起的是什麼樣的音樂呢?
採用折板結構的理由
前面提過, 群馬音樂中心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鋼筋混凝土的折板結構。儘管該建築物的跨度最大為六十公尺,但屋頂的厚度卻只需一百二十公釐便足夠(牆厚兩百五十公釐)。想來是基於這種力學合理性才採用的吧,不過雷蒙選擇折板結構的理由並非如此而已,而是折板結構跟他所抱持的美學概念十分吻合。
將雷蒙和折板結構連結在一起的關鍵,為捷克立體主義(Czech Cubism)建築。那是一九一○年代發生在捷克的運動,主要特徵為牆面結構如水晶般稜角的前衛性設計。雷蒙的作品,如初期的東京女子大學宿舍(一九二三年完工,二○○七年拆除)等,都可看見類似的手法,群馬音樂中心的折板結構或許可算是該手法的變奏吧。雷蒙在美國時受到萊特的強烈影響,據說為了走出萊特風格吃過不少苦,在此同時,他又和捷克的建築產生共鳴,從這棟建築物也能看出這些端倪。
來自捷克和美國的兩大源頭
接下來出場的是另一個安東尼,作曲家安東尼.德弗札克(Antonín Leopold Dvořák,一八四一~一九○四)。他也來自捷克的波西米亞,因為追求根植於捷克的民間音樂,而成為國民樂派的代表人物。晚年受聘到美國的音樂學校擔任教授,寫下了代表作――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From the New World)。這首樂曲在古典音樂中極為有名,尤其是第二樂章,在日本還搭配了名為《日落遠山》(遠き山に日は落ちて)的歌詞廣為傳唱。每每聽到該旋律,就自然興起想要回家的心情。
據說《新世界》交響曲也參考了黑人靈魂樂和美洲印第安民謠等美國土著音樂。另一方面,這首曲子也是身為國民樂派的德弗札克,充分發揮本領的捷克民族性音樂,且因為是在異國創作,更能強烈表現出對故鄉捷克的思念,而將此心血結晶化成這首樂曲。
捷克和美國,德弗札克從這兩個源頭創作出《新世界》交響曲。這個過程也跟建築家雷蒙的作品完美重疊。
因此,我擅自猜測雷蒙在設計群馬音樂中心時,腦海中流瀉的應該是《日落遠山》的旋律吧!
◆群馬音樂中心(群馬音楽センター)
所在地=群馬縣高崎市高松町28番地
結構=RC造
樓層數=地下1樓‧地上2樓
樓地板面積=5936㎡
設計=安東尼.雷蒙
構造顧問=岡本剛
施工=井上工業
完工=1961年
◆登場建築師
安東尼‧雷蒙(一八八八∼一九七六)
作品:新發田天主教教會、群馬音樂中心
捷克建築師。布拉格理工大學畢業後赴美,於美國建築師凱斯‧吉爾伯(Cass Gilbert,一八五九∼一九三四)與萊特的事務所工作,因建造帝國飯店與日本結下不解之緣。
對日本現代建築多有貢獻,被尊稱為「日本現代建築之父」。前川國男、吉村順三等人都曾在其事務所學習過。
作品有東京女子大學綜合計畫、聖路加國際醫院等。
編織與建築相關的「故事」
本書整理自建築專刊《日經建築》 連載之「昭和現代建築巡禮」,並收錄了專為本書而寫的「順道巡禮」和對談紀錄。本書以建於一九四五年到一九七五年之間的日本現代建築為採訪對象,依序由西向東進行介紹。《有故事的昭和現代建築(西日本篇)》已出版,還沒有讀過的人,請務必一讀。
為什麼是現代建築呢?當然是因為現代建築乃筆者的最愛。
這些建築興建的時代,從戰後的復興期到高度經濟成長期的結束為止。當時人們相信社會將不斷進步,建築也隨著那種信念邁向未來而建。這些想像新生活而設計的建築,拜新科技之賜得以實現。其中偶爾也會出現和過去建築不太一樣的奇特造形,卻也都是出自於因應未來社會的合理意志。
實際的未來發展當然不如預期,社會的持續進步也只是幻想,因此有很多建築家的想法到最後是落得一場空。然而,這個時代的現代建築所擁有的巨大構想力,直到今天看來依然充滿了魅力。
所以,當宮澤記者向我提出寫這個專欄的邀約時,我欣然往赴(本書插圖由宮澤記者負責,他的正職是《日經建築》的編輯)。
我負責的是照片和文字。造訪建築和拍照採訪的作業,每次都很愉快。問題是到了寫成文字的階段,常常為了進度停滯不前而痛苦不堪。當然一方面是因為自己的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則是和現代建築特有的內情有關。
現代建築的宗旨是機能主義。一旦先寫出「為了滿足這種機能,所以如此設計」,就不需後面的說明了。這種一目了然的特性是推廣現代建築的助力,結果也會帶來難以說明建築的副作用。
於是首先該做的並非找出答案,而是找出問題。就像本書各篇章所檢討的「設計該音樂廳時,建築家腦海中響起的是什麼音樂?」、「為什麼該建築常被用作特殊攝影戲劇的外景拍攝地?」等謎題。
透過靜靜眺望建築、漫步其周遭、搜尋資料,總之先假設出自己對各種問題的解答。真相如何不知道,但也無所謂,不是嗎?就像據說是明治時代建築史家伊東史太說的「法隆寺中間較胖的柱子是遠從希臘傳來的技法」,其實讓人們對建築的看法變得有趣的,是真假莫辨且充滿魅力、波瀾壯闊的「故事」。
目前現代建築的名作正遭逢逐一被毀壞的命運。本書所介紹的建築中,栃木縣議會棟廳舍、學習院大學中央教室就已然消失不在了。
常聽到現代建築輕易消失的原因之一,是缺乏裝飾的關係。的確,現代建築基本上就是在光禿禿的牆壁上,鑿出四方形窗戶的單調設計。沒有裝飾的建築,能否吸引建築方面的專家不得而知,卻肯定很難吸引一般民眾的關心。結果是機能逐漸式微的現代建築,因為得不到訴求保存的呼聲,在不知不覺間便被拆除了。
事實上,現代建築真正缺乏的應該不是裝飾,而是故事性吧?有關建築的各種故事能提高人們對建築的關心,促發想要保存下來的動機。故事要多少就能補多少。我要編織建築的故事,或許這就是解救現代建築的方法吧?我在寫本書的文字時,想到這一點。為了把現代建築的趣味性分享給更多人,希望本書多少能派上用場。
(未完)
第1章 羽島市廳舍(摘)
岐阜縣羽島市/1959年/坂倉準三建築研究所
洪水的記憶
這一次巡禮的地點是岐阜縣羽島市,鎖定的建築為坂倉準三設計的羽島市廳舍。羽島市也是坂倉的故鄉,坂倉是該城市某知名造酒廠的四兒子,從小在此長大。基於這個緣故,受託設計這棟市公所辦公大樓。
這棟建築物的最大特徵是斜坡的存在。斜坡共有兩處,一是Y字形的走道動線,由南北兩側連接通往二樓的主要入口,另外一處是獨立設在瞭望臺旁的斜坡,該斜坡連接二樓到四樓。面對水池延伸出去又折返的迴旋動線,讓我們在此處取材時,心情有些雀躍。
這不是...
推薦序
日本建築的歷史系譜與傳承
作者/徐明松(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如果今天有人想到日本參觀現代建築,首選必定是藤森照信、安藤忠雄、伊東豊雄、妹島和世、隈研吾……等人的建築,但令人好奇的是,是什麼背後的養分給養了這一代建築師,甚而更年輕的一代,像藤本壯介、西澤立衛?個人認為大部分原因應該都來自歷史。當然有得自西方的,但讓他們有別於西方的,一部分是自己的傳統,像京都、奈良與其他老城鎮看得到的廟宇、神社、宅第……等,另一部分可能就是昭和時期,在經過明治、大正時期學習西方並反省所得的現代建築,今天知道的像村野藤吾(1891~1984)、安東尼‧雷蒙(1888~1976)、吉田五十八(1894~1974)、堀口捨己(1895~1984),及隨後的前川國男(1908~1986)、坂倉準三(1901~1969)、丹下健三(1913~2005)及代謝派時期等建築師留下的文化資產,這段不算短的時間,是日本在學習西方後,大量實驗與積累的時期,也是其現代建築建立文化自主性的關鍵期。今天在國際上,已無需談論日本建築的重要性,因她在上個世紀60年代早是建築界重要的國際成員。我們回頭細看日本是如何成功的,是我們的功課,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建築是居住的容器,是所有藝術類型裡表達方式最為繁複,最需要各項技術的支援,因此也跟時代綑綁得最為緊密。我們在歷史的經驗中發現,文學和繪畫的改革經常先於建築,主要原因就在於完成建築的困難度,技術門檻高,有時還受限於交通與各種政治紛擾,像歷史上的歐洲,許多重要建築都未竟全功,不是出錢的沒錢了,就是打了敗仗,亡國了,房子自然也甭蓋了,或者是蓋到一半加圓頂時,房子壓垮了,出錢的欲哭無淚,蓋房子的工匠也無地自容。過去,在資產階級才能蓋房子的年代,每位出資者都想擁有一棟過去歷史上曾出現的建築,而不是讓建築師嘗試不曾出現的未來建築,因此業主的保守策略讓建築師也不易獲得發揮的機會,這種情形,在時代的轉變期更加明顯。
人類在十八世紀中葉逐漸展開的工業革命中,以機械取代手工,大量化生產成為日後各類製造的標準範本。剛開始時,建築在這機械化的演變過程中顯得不知所措,就拿1851年倫敦萬國博覽會的水晶宮(The Crystal Palace)來說,那樣大膽的,由玻璃與鑄鐵構成的建築,建築師鐵定想都不敢想,最後是由園藝師及工程師約瑟夫‧帕克斯頓(Joseph Paxton, 1803~1865)設計監督完工。三十七年後,在1889年的巴黎萬國博覽會中,法國結構工程師居斯塔夫‧艾菲爾(Alexandre Gustave Eiffel, 1832~1923)又設計了艾菲爾鐵塔(La Tour Eiffel),法國媒體亦不假辭色嗤之以鼻,多數建築師必定也是躲在角落裡落石下井。但曾幾何時,今天到巴黎能不去瞻仰那巴黎「巨大」的驕傲?可惜水晶宮已拆除,讓艾菲爾鐵塔享盡了前衛的尊榮。別忘了!這兩件作品都是工程師而不是建築師完成的,這自然就出現了一個疑問,為什麼建築師會變得如此保守?這又得回到前面提到的綁手綁腳,當一種生活方式走到盡頭,就會繁複到誇張,乃至不知所云,建築因為是服務或滿足此生活方式,自然也就掉入困境,忘卻了建築的本質是要隨著技術的改變提出適合時代的空間形式。所有這一切的改變,也就是現代建築的來臨,要等到二十世紀初奧地利建築師魯斯(Adolf Loos, 1870~1933)與隨後的包浩斯(Bauhaus)、柯比意(Le Corbusier, 1857~1965)的出現。
日本?作為東方唯一在現代化過程沒被外力強烈干擾,或者說是成功地完成了「死亡跳躍」臻現代化之林的國家,其發展過程的確值得關注。從1858年黑船叩關,到整個明治天皇(1868~1912)「明治維新」的力精圖治、學習西方,隨後經大正(1912~1926)到昭和(1926~1989),用了約略一百年的時間,證明自己無論在各方面都是與西方並駕齊驅的,是世界史上最令人讚嘆與獨一無二的現代化轉型。而華人,特別是中國,儘管有些沿海港口城市開埠得更早,但大國的顢頇與保守讓改革顯得窒礙難行。
日本經歷了明治維新的西化後,建築亦步亦趨地跟隨西方世界的歷史腳步大步邁前,先是仿歐洲古典建築的折衷式歷史主義,後又有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日治台灣亦受到明顯影響,我們稱Art Deco,大抵是一種較為簡化,更重裝飾性的新藝術手法。大正開始後,西歐的前衛現代建築運動又再次感染日本,剛開始有一些相當具表現性的實驗作品,像後藤慶二(1883~1919)的豐多摩監獄(1915年)就是非常典型帶點古典況味卻又具表現性的作品,堀口捨己的紫煙莊則嘗試將傳統的茶室樣式融合進現代建築的簡潔線條中,這時期還不時出現折衷式歷史主義與Art Deco,乃至混合著使用,在殖民地似乎狀況尤甚,像台灣在日治後直到三、四○年代都還甚少出現現代建築。
日本現代建築的兩個關鍵性重鎮或建築教育的養成所, 一是早稻田大學建築系,一是東京大學建築系。在1940年代以後,兩所建築系幾乎旗鼓相當、人才輩出,相互補充地交織出一個向外學習、早熟的建築文化。早稻田大學建築系前身為東京專門學校,創辦於1882年,而理工學部的建築系則遲至1910年才成立,由東京大學建築系畢業的佐藤功一(1878~1941)創設。東京大學建築系則歷史悠久,因為前身是1873年(明治6年)工部省工學寮的造家學科,後調整為工部省管轄的工部大學校,1886年被合併到東京大學。日本知名「歷史主義」建築師辰野金吾(1854~1919)、曾禰達藏都是這所學校的第一屆畢業生(1873~1879),之後這幾位本土建築師也各自建立了門派,影響了一、兩個世代,直到二十世紀初西歐前衛主義影響日本,才逐漸改變。也就是說,日本歷史主義建築從明治維新以後四十年來,重要的「衙門」建築,先是由政府禮聘的外國建築師操刀設計,隨後又由東京大學前身畢業的這批建築師掌權,幾乎是藉國家政策培植推動的專業學科,也因此形式較易受國家意識型態左右。
而1910年才成立的早稻田大學建築系,時間點雖晚卻非常微妙,當時正值日本帝國主義擴張時期,前有1895年的甲午戰爭,取得台灣與租借中國關東,1910年8月22日又併吞韓國,因此可以判定當時除了國內建築業蓬勃發展外,殖民地或準殖民地的建築專業亦需求殷切。另一方面,早稻田大學建築系成立前一年,也就是1909年,校方也派佐藤功一考察了歐洲與美國建築,此時的歐洲正值新藝術運動末期,現代主義發軔之時,有山雨欲來的趨勢,1908年魯斯(Adolf Loos, 1870~1933)在「紋身的城市」維也納發表了《裝飾與罪惡》(Ornament und Verbrechen),祭出前衛主義運動的大纛,徹底批判了歐洲新藝術運動在維也納的分支機構「分離派」。在柏林則有貝倫斯(Peter Behrens, 1868~1940)的新建築實驗,像1909年完成德意志電器聯營(A.E.G.)委託設計的渦輪工廠(A.E.G. Turbine Factory),觸動了年輕建築師密斯(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1886~1969)、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 1883~1969)、柯比意等人加入貝倫斯的事務所,當時在歐洲考察的佐藤功一目睹這一切,想必感到驚訝與錯愕。以日本民族求新求變的性格,當佐藤功一看到歐洲另一波新建築運動,早稻田大學建築系的架構如何區別於他的母校東京帝大建築系是了然於胸的。
從以上的描述可以看出,早稻田大學建築系非常不同於東京大學建築系是日本培養文官的養成所,難免在專業上必須配合國家政策,即便日後不是進入官僚體系,自己開設事務所,或制度或關係,難免都還是會囿限了想像空間,或者說得在制度內發揮想像。早稻田大學建築系就有所不同,一則是私立學校較不受國家政策約束、較為自由,再者成立時間晚,沒有經歷過明治維新時代的歷史主義時期,最後就是成立的時間接近西歐前衛建築引進的時間點,乃至直接跳脫新藝術運動的糾纏。
稍後,美國建築師萊特、德國建築師布魯諾‧陶特(Bruno Taut, 1880~1938)、法國建築師柯比意都先後受邀至日本,完成了些作品。而日本建築師也會出國念書、遊學或到大師事務所工作,因此東西方交流熱絡。今天回頭來看,日本建築在這段時間有幾個重要的文化反省,首先是早稻田大學建築系畢業的村野藤吾,他在經歷過早期折衷式歷史主義的過渡後,很快就察覺到現代建築的趨勢,並在1945年之前完成了幾棟標竿性的作品,像森五商店東京支店(1928年)、德國文化研究所(1935年)、SOGO百貨公司(1936年)、宇部市民館(1937年)、大庄村役場(1938年)、中山央氏邸(1940年),尤其是SOGO百貨公司那自由的表現主義立面裡雜處了雕塑、隨意凸出的露臺,竟也能跟旁邊古典主義的舊建築和諧對話。細膩的看,他的作品不僅帶強烈的表現性,對鋼筋混凝土的材性亦揮灑自如,並且留有一份日本文化感,譬如說對細節的重視,或不厭其煩地告訴你建築是可以靠近看與觸摸的,就像他認為建築應該是:「遠看是現代主義,近看是歷史樣式。」村野為日本之後現代建築的發展開啟了一條重要的路徑。
再就是以丹下健三為首的東京大學建築系也自成一個系統, 當然在他之前已有同樣畢業於東大的前川國男與坂倉準三的傑出表現,像前川在1935年幫森永公司在銀座設計的門市賣店或是1942年在東京品川的自宅,坂倉在1937年的巴黎萬國覽會日本館與1941年在東京的飯箸邸都是重要的案例。而1958年,丹下更進一步反省了如何透過鋼筋混凝土的材性表達日本建築,香川縣廳舍第一次理性的將鋼筋混凝土樑與木構造的形式概念結合。當然丹下的成就不僅於此,他從技術層面開拓出許多空間可能性,也將設計尺度擴展到都市,在代謝論時期瘋狂地將城市想像給予未來圖像,並讓西方世界不敢忽略日本的存在,或許真正讓日本「國際化」的就是丹下健三。
日本人總是可以細膩、不厭其煩地對待每件事情, 這本《有故事的昭和現代建築(東日本篇)》,可千萬別小看它,它是一種日本文化傳遞的敲門磚,透過建築、日常熟悉的現代建築,告訴你新的美感、新的生活方式。這篇導讀只是歷史補充,對那些喜歡藤森照信、安藤忠雄、伊東豊雄、妹島和世、隈研吾作品的台灣朋友,何妨帶一本(還有姊妹書《有故事的昭和現代建築(西日本篇)》)在身上,瞧瞧他們前輩的努力付出,這也才能看到歷史的系譜與傳承。
日本建築的歷史系譜與傳承
作者/徐明松(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如果今天有人想到日本參觀現代建築,首選必定是藤森照信、安藤忠雄、伊東豊雄、妹島和世、隈研吾……等人的建築,但令人好奇的是,是什麼背後的養分給養了這一代建築師,甚而更年輕的一代,像藤本壯介、西澤立衛?個人認為大部分原因應該都來自歷史。當然有得自西方的,但讓他們有別於西方的,一部分是自己的傳統,像京都、奈良與其他老城鎮看得到的廟宇、神社、宅第……等,另一部分可能就是昭和時期,在經過明治、大正時期學習西方並反省所得的現代建築,今天...
目錄
◎推薦語
◎導讀/日本建築的歷史系譜與傳承──徐明松
◎序言
◎巡禮地圖
01 羽島市廳舍/洪水的記憶
坂倉準三建築研究所
02 稻澤市廳舍/頭頂上的方格
Genplan設計事務所
03 愛知縣立藝術大學/爬上陸地的脊椎動物
吉村順三、奧村昭雄
04 長野縣信濃美術館/被牛牽引著
日建設計工務(現‧日建設計)
05 佐渡格蘭飯店/通往明日的橋樑
菊竹清訊建築設計事務所
06 岩窟廳/義大利麵條路口
池原義郎
07 群馬音樂中心/日落遠山
安東尼・雷蒙
08 松井田町役場(現‧松井田文化財資料室)/繩文再次打敗彌生
白井晟一研究所
09 山梨文化會館/喚來空間的柱子
丹下健三・都市・建築設計事務所
10 秩父水泥第二工場(現‧秩父太平洋水泥秩父工場)/宛如自己建造自己
谷口吉郎+日建設計工務
11 新制作座文化中心/追求共同的形狀
RIA建築綜合研究所
12 大學研修設施/慢慢邁向未來
吉阪隆正+U研究室
13 東京都水道局長澤淨水場/光與黑暗的交會處
山田守+東京都水道局
14 日本生命日比谷大樓(日生劇場)/如珍珠般的光輝
村野・森建築事務所
15 栃木縣議會棟廳舍/組合模型的時代
大高建築設計事務所
16 福島縣教育會館/It's Only Rock 'n Roll
MID同人
17 古川市民會館(現‧大崎市民會館)/空中的火山口
武基雄研究室
18 寒河江市廳舍/大傘之下
黑川紀章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19 弘前市民會館/雪中卍字城
前川國男建築設計事務所
20 登別溫泉科學館(現‧登別溫泉遊客服務中心)/永不結束的現代主義
太田實
◎順道巡禮
1.小山敬三美術館/何謂建築中的自由?
村野・森建築事務所
2.新發田天主教教會/可愛的窗飾
安東尼・雷蒙
3.大學研修設施本館/體驗不可思議的感覺
吉阪隆正+U研究室
4.東海大學湘南校園/所有地板都用斜坡連接
山田守
5.最高裁判所/直接表現權威
岡田新一設計事務所
6.學習院大學中央教室/校園中的重點
前川國男建築設計事務所
7.栃木縣立美術館/如萬花筒般折射風景
川崎清+財團法人建築研究協會
8.北海道開拓紀念館--可入畫的雪中紅磚
佐藤武夫設計事務所
◎登場設計師
-坂倉準三、吉村順三、奧村昭雄、林昌二、村野藤吾
-菊竹清訓、安東尼‧雷蒙
-池原義郎、白井晟一、丹下健三、谷口吉郎
-山口文象、吉阪隆正、山田守
-岡田新一
-前川國男
-大高正人、川崎清、鬼頭梓
-武基雄、黑川紀章、太田實、佐藤武夫
◎對談
五十嵐太郎╳KIKI╳磯達雄/品味現代建築的十大原則
◎番外篇
1.愛知萬博會報導
2.滅絕危機建築調查隊出動!
3.滅絕危機建築調查隊出動!2
◎結語
編織與建築相關的「故事」
《日經建築》刊登期數與採訪日期一覽表
◎推薦語
◎導讀/日本建築的歷史系譜與傳承──徐明松
◎序言
◎巡禮地圖
01 羽島市廳舍/洪水的記憶
坂倉準三建築研究所
02 稻澤市廳舍/頭頂上的方格
Genplan設計事務所
03 愛知縣立藝術大學/爬上陸地的脊椎動物
吉村順三、奧村昭雄
04 長野縣信濃美術館/被牛牽引著
日建設計工務(現‧日建設計)
05 佐渡格蘭飯店/通往明日的橋樑
菊竹清訊建築設計事務所
06 岩窟廳/義大利麵條路口
池原義郎
07 群馬音樂中心/日落遠山
安東尼・雷蒙
08 松井田町役場(現‧松井田...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