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選擇,真的能利己嗎
◇犯錯的時候,有沒有覺得自己是被逼的
◇為何好好先生會被人瞧不起
心理學為人們打開重新認識自己與他人的一扇窗,能讓我們更清楚地認識自己,知道他人言行背後的心理動機,有效地調控自己的情感和行為,從而能夠更好地與自己和他人相處。本書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學概念,運用豐富的案例、幽默的解說和有趣的插圖,為讀者提供了一本簡單實用的輕鬆讀物。
《本書特色》
你看不透的人和事,讓心理學來幫助你
99個你應該瞭解的心理效應,幫助你洞悉人心,做個內心強大的人!
作者簡介:
舒 婭
1000小時以上的心理諮詢經驗
學校超受學生歡迎的心理學老師
用生動的語言將心理學界的研究成果講給你聽
幫助你更好地與自己和他人相處
章節試閱
026 自我寬恕:犯錯的時候,有沒有覺得是被逼的
一個殺了別人全家的犯人被抓獲後,絲毫沒有悔恨之意,嘴裡一直念叨:
「我是被逼的,都是他們逼我的,他們要是不逼我,我也不會這麼做。」
一個偷竊犯被抓後,憤懣不平地說:「有活路的話,誰願意去做小偷?這個社會太不公平了,我實在沒有選擇了。」
一個專門搶劫富人的劫匪,被抓獲後也說:「搶他是應該的,他的錢不是好路來的,都不乾淨。我把錢給自己,給困難的人,這是劫富濟貧。」
是不是覺得這些話聽著很熟悉,無論是紀實片還是影視劇裡,都會冒出這樣的片段。明明犯了殺人、搶劫、偷竊的罪,為什麼非要把責任推到他人身上呢?
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叫作「自我寬恕」,指的是我們對於自己的錯誤、缺點總是可以很輕易地原諒,而對於別人的卻不行。在與他人發生衝突時,人很難站在客觀的立場上審視彼此的錯誤,而只會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認為自己是正確的、是好人,與自己對立的都是壞人。哪怕是犯下十惡不赦之罪的人,也會為自己找藉口。
每個人的性格裡都有不可避免的缺點,但不是人人都能看到。生活中的很多紛爭,就是因為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非要讓對方認錯而引起的。如果人人都能做到反省自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敢於承認,積極改正;對他人多點理解,多點寬容,世間就少了很多紛爭。
027 不值得定律:選擇你所愛的,愛你所選擇的
李奧納德.伯恩斯坦是世界有名的指揮家,可他最喜歡的事卻是作曲。伯恩斯坦年輕時師從美國知名作曲家柯普蘭學習作曲,附帶學習指揮。他很有創作天賦,曾經寫出了一系列出色的作品,幾乎成了美洲大陸的又一位作曲大師。
就在伯恩斯坦正發揮著作曲天賦時,他的指揮才能被紐約愛樂樂團的指揮發現,力薦他擔任該樂團的常任指揮。伯恩斯坦一舉成名,在近30 年的指揮生涯裡,他幾乎成了紐約愛樂樂團的名片。
功成名就是不是讓伯恩斯坦很有價值感?不,在他內心深處,依然更熱衷於作曲。閒著的時候,他總要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作曲,可是作曲的靈感已經很難回到他身邊了,除了偶爾閃現的靈光以外,多數時候他感受到的都是苦悶和失望。因為在他內心深處,有一個聲音始終在折磨著他:「我喜歡創作,可我卻在做指揮!」
伯恩斯坦的這種心理,其實就是陷入了「不值得定律」中,即從主觀上認定某件事是不值得做的,那麼在做這件事時,就不會全力以赴把它做好。即便做好了,也不會有成就感。伯恩斯坦是優秀的,可他並不開心,他的經歷也提醒我們:選擇自己所愛的,愛自己所選擇的;不值得做的事不要做,值得做的事就要把它做好。
知識連結: 什麼事情是值得做的呢?
生活中時刻都面臨著選擇,我們如何判斷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呢?通常來說,一件事值得做與否,取決於三個因素:
第一,價值觀。只有符合我們價值觀的事情,我們才會滿心歡喜地去做。
第二,個性和氣質。如果做一份違背我們個性氣質的工作,往往是很難做好的,就好比自己明明很內向、很害羞、不善於溝通,卻非要去做銷售或公關,肯定是很難受的。
第三,現實的處境。同樣的一件事,在不同的處境下去做,感受也不一樣。如果你在一家大企業做勤雜工,你可能認為是不值得的,可當你被提升為後勤部主任時,你就不會這麼想了,反倒會覺得很值得做。
話說回來,理想總是豐滿的,現實有時卻很骨感。當我們不得不去做一些不喜歡的工作時,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調整心態,把它當成值得做的事情去做。用這樣的態度去面對工作,你將無往而不利。
028 控制錯覺:自己選的彩票,比別人選的好
日本的一家保險公司,發行了一批頭獎為500萬美元的彩票。之後,他們將彩票以每張1美元的價格賣給自己的職工。有一半買主的彩票是自己選的,另一半買主的彩票是賣票人選的。到了抽獎那天,公司專門調查了一下那些買了彩票的人,並對他們說自己的朋友也想買彩票,希望他們能轉讓出來。你猜,持有彩票的人會以多少錢的價格出售自己的彩票呢?
調查結果顯示,不是自己挑選彩票的人,平均每張票的售價是1.96美元;由自己挑選彩票的人平均每張票的售價是8.16美元。這說明,自己選彩票的人,相信他們的中獎率更高一些。
這種情況涉及心理學中的一個錯覺原理:對於那些非常偶然的事,人們以為憑借自己的能力可以支配,這種感覺被稱為「控制錯覺」。這種錯覺的產生,是由於我們平常的生活都是由自己來支配的,因而人們就把這種錯覺擴展到了偶然性的事件上。
偶然性的事件有機率的約束,但具體到每一次的結果卻無法被控制。這就好比,別人給你買的彩票,和你自己買的彩票,從機率上來說中獎的可能性是一樣的,人們也知道這個道理,可在實際操作中,還是更相信自己「精心挑選」的彩票更容易中獎。
正因為這種控制錯覺,很多人掉進了賭博的沼澤中,難以自拔,甚至傾家蕩產。知道了這個原理以後,多提高點警惕,在遇到偶然性事件時,就不會那麼執拗了。
029 心理投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1921年,瑞士精神科醫生羅夏編製了一種測驗人格的方法:測驗的材料由10 張墨跡圖組成,10張圖片中有5 張是黑白的,3張是彩色的,另外2張除了黑色外,還有鮮明的紅色。這10張圖片都編有一定的順序,施測的時候每次出示一張,同時問受試者:「你看這像什麼?」、「這讓你想起了什麼?」讓受試者按照自己所想像的內容自由地描述。
這時,如實地記下受試者說的每一句話,記下每一次反應所需要的時間,以及行為表現。記錄完畢後,要詢問受試者是根據墨跡的哪一部分做出的反應,以及引起反應的因素是什麼?而後對回答內容進行詳細的記錄。
這個實驗到底有什麼作用呢?實際上,那些圖片本身並沒有特定的寓意,所有的情境內容都是受試者潛意識裡的想法,他所看到的一切,就是他內心世界的投射。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心理投射」,是一種「以己度人」的心理傾向,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態度等加到其他對象的身上,從而遮蔽了客觀的真實面貌。這種傾向,通常都是無意識的,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真實的想法諱莫如深,但借助一個中性的客體,卻往往能吐露出真情。
心理學家榮格認為,心理投射是一種抵抗焦慮的防禦機制,其表現就是把一種存在於自己身上的品質或態度潛意識地歸咎於另一個人。比如一個不善言談的女子,希望透過漂亮的外表吸引異性的注意,以便透過暗示的方式達到交流的目的。倘若此時有另外一個女子也用這樣的方式,且表現得更加成功,她就很容易產生心理投射,認為她的競爭對手採用的是「不正當的手段」。所以說,投射是把一個人認為在自己的情緒和人格中不能接受的或受到質疑的部分,轉移到其他人身上,從而感到一種暫時的放鬆和安寧。
心理投射,存在積極和消極之分。
積極投射會使人看到別人身上一些優秀的品質,而事實上他自己可能也具有這樣的品質,這樣的投射驅使著他希望與對方相識。當這種投射發展到極端,會使人產生佔有對方的慾望,所謂的一見鍾情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另外,積極的投射也可能導致嫉妒等不良心態。
消極投射就是把自己身上的消極情緒排斥到外部世界中去,這些被排斥的消極內容是投射者本人所討厭或害怕的東西。如一個脾氣暴躁的人,會把發脾氣的原因投射到他人身上,指責對方做了讓自己忍不住發火的事情。事實上,這種投射往往都是不能被意識所接受的那些東西,也就是所謂的陰影。
無論是積極投射還是消極投射,都無法持續長久。倘若一個人對一位前輩非常欽佩,但隨著交往的深入,在對方身上看到了許多不良品質,此時他就會產生「祛除投射」的願望。這個過程是很痛苦的,因為它意味著之前的觀念和行為是不當的。但是,為了整合自己的人格,加速個性化進程,祛除投射也是必要的,我們的心理就是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成長的。
知識連結 傷痕實驗的啟示
美國的科研人員曾經做了一個有趣的心理學實驗:他們安排一些志願者在沒有鏡子的小房間裡,由好萊塢的專業化妝品在其左臉做出一道血肉模糊、觸目驚心的傷痕。志願者被允許用一面小鏡子照照化妝的效果後,鏡子就被拿走了。
實驗員告訴志願者,這個實驗的目的,是觀察人們對身體有缺陷的陌生人做何反應。可愛的志願者們被派往各大醫院的候診室,他們都以為自己帶著鮮血淋漓的傷痕。
從醫院回來的志願者,幾乎都向實驗者傳遞出同樣的感受—「人們對我比以往粗魯無禮、不夠友好,總是盯著我的臉看。」真相是這樣嗎?
其實,在這些志願者離開化妝室前,化妝師告訴他們要往臉上塗一層粉末,防止傷痕不小心被擦掉,事實上,化妝室偷偷地清除了傷痕。這些志願者從化妝室走出去時,就是他們原來的樣子。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什麼讓他們覺得自己被歧視了呢?
答案就是:自我投射!
就算沒有心理學家設置的「疤痕」,每個人的心裡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這樣或那樣的「疤痕」。之後,這些心中的「疤痕」會透過自己對外界和他人的言行,毫無遮掩地展現出來。
當我們認為自己不夠可愛甚至令人生厭、卑微無用、有缺陷時,在與外界交往中,就會不知不覺用我們的言行反覆進行佐證,直到讓每個人都認定我們確實就是那樣的一個人。可見,恰恰是心中的「疤痕」頻頻作怪,才讓志願者的言行、對陌生人的感受與以往大為迥異。
026 自我寬恕:犯錯的時候,有沒有覺得是被逼的
一個殺了別人全家的犯人被抓獲後,絲毫沒有悔恨之意,嘴裡一直念叨:
「我是被逼的,都是他們逼我的,他們要是不逼我,我也不會這麼做。」
一個偷竊犯被抓後,憤懣不平地說:「有活路的話,誰願意去做小偷?這個社會太不公平了,我實在沒有選擇了。」
一個專門搶劫富人的劫匪,被抓獲後也說:「搶他是應該的,他的錢不是好路來的,都不乾淨。我把錢給自己,給困難的人,這是劫富濟貧。」
是不是覺得這些話聽著很熟悉,無論是紀實片還是影視劇裡,都會冒出這樣的片段。明明犯了殺人、搶...
作者序
前言
為什麼算命先生說的話,聽起來總是挺有道理的?
為什麼我們會不自覺地喜歡一個人,或是討厭一個人?
為什麼被拐賣已久的人,往往會選擇認命?
為什麼犯錯的時候,總覺得自己是被逼的?
……
生活中,為什麼總有一些難以解釋的問題和行為以及說不清楚原因,其實,這都與人的心理有關。
如果你知道巴納姆效應,就會明白算命師的話適用於多數人;如果你知道投射心理,就會懂得你眼中的一切都是內心世界的投射……
心理學摸不著、看不見,卻時刻存在於生活中。人的行為都是由心理支配和指導的,許多現象的背後,都反映著心理學法則,也藏著深層的心理動機,而這些東西我們自己很多時候都渾然不知。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有必要去了解心理學。
學習心理學的目的,只是為了享受心理分析的過程嗎?當然不是。其真正目的在於獲得積極的、健康的人生,更好地處理和解決生活中問題。無論是衣食住行、人情世故,還是職場商場,都會涉及心理學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講,心理學是一種思考方式,一種生活態度,掌握了它,就等於找到了一把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讓我們打開一個全新的天地,找到人生的一盞明燈,引導著我們奮力前行。
舒婭
前言
為什麼算命先生說的話,聽起來總是挺有道理的?
為什麼我們會不自覺地喜歡一個人,或是討厭一個人?
為什麼被拐賣已久的人,往往會選擇認命?
為什麼犯錯的時候,總覺得自己是被逼的?
……
生活中,為什麼總有一些難以解釋的問題和行為以及說不清楚原因,其實,這都與人的心理有關。
如果你知道巴納姆效應,就會明白算命師的話適用於多數人;如果你知道投射心理,就會懂得你眼中的一切都是內心世界的投射……
心理學摸不著、看不見,卻時刻存在於生活中。人的行為都是由心理支配和指導的,許多現象的背後,都反映著...
目錄
Chapte 1 入門篇:告別誤解,走進真實的心理學 → 001
001 心理學是偽科學?誰告訴你的 → 002
002 別再把算命和心理學扯一起了 → 004
003 對心理學家撒謊,會不會被識破 → 007
004 是不是只有變態的人才去做心理諮詢 → 009
005 你是心理學家?給我催眠吧 → 011
006 心理學不就是解夢分析嗎 → 014
Chapte 2 認知篇:從零開始,了解心理學常識 → 017
007 心理學發展史:聊聊心理學的前世今生 → 018
008 派系之爭:聽起來都有道理耶 → 020
009 心理學大咖:他們的名字值得一記 → 023
010 感覺剝奪:人喪失感覺會怎麽樣 → 028
011 聽覺:有了對比,才會印象深刻 → 030
012 知覺選擇性:總有你注意不到的東西 → 031
013 錯覺:你看見的不一定是真的 → 033
014 意識和潛意識:一個是主人,一個是僕人 → 034
015 習得性無助:被拐賣的人,為何會認命 → 036
016 記憶:偷偷告訴你,它是一個大騙子 → 038
017 本能:說實話,你管得住自己嗎 → 041
018 智商:是與生俱來,還是後天培養 → 043
019 學習:其實,我們都能變得更聰明 → 046
Chapte 3 自我篇:顛覆思維,重新認識你自己 → 049
020 自我知覺:認識自己,是世界上最難的事 → 050
021 思維定式:天才也會犯常識性的錯誤 → 052
022 認知失調:為什麽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 → 054
023 人格面具:我們都想表現理想化的自己 → 056
024 周哈里窗:到底哪一個「我」才是真的 → 059
025 角色效應:你們是孿生姐妹,怎麽性格完全不同 → 061
026 自我寬恕:犯錯的時候,有沒有覺得是被逼的 → 063
027 不值得定律:選擇你所愛的,愛你所選擇的 → 064
028 控制錯覺:自己選的彩票,比別人選的好 → 066
029 心理投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 067
Chapte 4 情緒篇:掌控平衡,身心靈的三部曲 → 071
030 情緒共鳴:軍心渙散,竟是因為一首曲子 → 072
031 厭惡心理:有討厭的東西,不都是壞事 → 074
032 安慰劑效應:我進了牙科診所,就覺得牙痛好多了 → 076
033 霍桑效應:難受別憋著,人都得學會發泄 → 077
034 葉克斯-多德森定律:動機太強了,往往事與願違 → 079
035 心理鐘擺效應:情緒是個善變狂,你得學會控制它 → 081
036 精神勝利法:生活那麽難,要懂得自我安慰 → 083
037 詹森效應:不是比賽太難,是你太恐懼 → 084
038 瓦倫達效應:別想太多,該做什麽就做什麽 → 087
039 身體與情緒:為什麽假裝生氣,最後會真生氣 → 089
040 海格力斯效應:誰跟我過不去,我也不讓他好過 → 091
041 興趣定律:想活得開心,你得有點兒興趣愛好 → 094
Chapte 5 行為篇:透過現象,看到背後的心理 → 097
042 從眾心理:別人都這麽做,我也這麽做 → 098
043 狄德羅效應:買了件上衣,又覺得沒合適的褲子配 → 100
044 囚徒困境:自私的選擇,真的能利己嗎 → 102
045 競爭優勢定律:合作的誘惑,總也敵不過競爭 → 104
046 路徑依賴:一旦作出選擇,就像踏上了不歸路 → 106
047 認知錯誤:人為什麽有時會無視道德 → 108
048 認知偏差:主動搭訕,是不是圖謀不軌 → 110
049 英雄主義情結:險情面前,為何有人不怕死 → 112
050 禁果定律:越不被允許的東西,人們越感興趣 → 114
051 心理代償:自從失戀後,他就成了事業狂 → 116
052 社會懈怠:三個和尚為什麽會沒水喝 → 118
053 逆反情結:讓他往東,他偏要往西 → 120
054 皮膚饑餓:有奶便是娘?你真的想錯了 → 122
055 私人空間:坐電梯時,你敢直視旁邊的人嗎 → 125
Chapte 6 社交篇:洞察人心,做人際關係的贏家 → 127
056 初始效應:第一次見面,千萬不要搞砸了 → 128
057 互惠法則:得了別人的好處,要記得回報 → 130
058 交往適度定律:我對他那麽好,他為什麽疏遠我 → 132
059 刺猬效應:恰當的距離,才能產生美 → 134
060 犯錯誤效應:你這麽完美,會沒朋友的 → 137
061 相似定律:俞伯牙和鐘子期為何能成為知己 → 139
062 重複曝光效應:刷臉的好處,你一定要知道 → 141
063 改宗效應:為何「好好先生」會被人瞧不起 → 143
064 暈輪效應:她那麽漂亮,想必也很有智慧 → 144
065 刻板效應:早和你說過了,人跟人不一樣 → 146
066 古德曼定律:不懂沈默的人,就不懂溝通 → 148
067 史密斯原則: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 151
068 焦點效應:人人都想得到他人的關注 → 153
069 獵奇心理:適當滿足一下別人的好奇心 → 155
070 傳播扭曲:清醒一點,遠離小道消息 → 157
071 塔瑪拉效應:管得住嘴,才守得住未來 → 158
Chapte 7 婚戀篇:愛不迷茫,擁有美好的親密關係 → 159
072 擇偶心理:你理想中的另一半是什麽樣 → 160
073 心理寧靜期:警惕移情別戀的發生 → 161
074 猜疑心理:猜猜猜的折磨,誰也受不了 → 163
075 嫉妒心理:吃醋也要吃得恰到好處 → 165
076 麥穗定律:世上有沒有最大最好的麥穗 → 166
077 依賴心理:你究竟是在愛,還是在寄生 → 168
078 超限效應:不作無謂的犧牲,感情無法勉強 → 170
079 比馬龍效應:一萬句指責,敵不過一句讚美 → 171
080 布里丹毛驢效應:愛需要選擇的勇氣和能力 → 173
Chapte 8 調適篇:掃除陰霾,讓美好的生活回歸 → 175
081 抑鬱:當心這隻可怕的「大黑狗」 → 176
082 孤僻:不要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島 → 178
083 虛榮:扔掉扭曲的自尊心吧 → 180
084 自卑:其實你很好,你自己卻不知道 → 182
085 沖動: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緣由 → 184
086 抱怨:世界上最沒有用的語言 → 187
087 浮躁:為什麽離成功越來越遠 → 189
Chapte 9 成功篇:積極一點,人生會變得更絢爛 → 191
088 吉格勒定理:你是一個有目標的人嗎 → 192
089 帕金森定律:問問自己,時間都去哪兒了 → 194
090 最後通牒效應:為什麽總是拖拖拉拉 → 196
091 自我激勵:每個人都是一座寶藏 → 198
092 瓦拉赫效應:你找對自己的位置了嗎 → 200
093 壓力認知:沒有壓力,未必是一件好事 → 202
094 約拿情結:夢想觸手可及時,人會不會害怕 → 204
095 跨欄定律:成功和遇到的困難是對等的 → 206
096 蘑菇定律:在陰暗裡的角落裡努力生長 → 207
097 飛輪效應:最艱難的時刻,就是改變的臨界點 → 208
098 手錶定律:一件事情不能同時制定兩個標準 → 210
099 高原效應:別太看重結果,多享受過程 → 212
Chapte 1 入門篇:告別誤解,走進真實的心理學 → 001
001 心理學是偽科學?誰告訴你的 → 002
002 別再把算命和心理學扯一起了 → 004
003 對心理學家撒謊,會不會被識破 → 007
004 是不是只有變態的人才去做心理諮詢 → 009
005 你是心理學家?給我催眠吧 → 011
006 心理學不就是解夢分析嗎 → 014
Chapte 2 認知篇:從零開始,了解心理學常識 → 017
007 心理學發展史:聊聊心理學的前世今生 → 018
008 派系之爭:聽起來都有道理耶 → 020
009 心理學大咖:他們的名字值得一記 → 023
010 感覺剝奪:人喪失...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