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戴伸峰
定價:NT$ 400
優惠價: 79 折, NT$ 316
優惠截止日:至2024年12月31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3
你是不可能犯罪,還是還沒犯罪?
社會新聞造成的人心惶惶,「你我都推了一把」嗎?
犯罪的人和被害的人是什麼模樣?
以上這些問題,答案可能跟你想得都不一樣!
「我參加一些鑑定工作了解犯罪人的想法以進行研究後發現:犯罪人在犯罪當下,絕大部分是理性的。他們是說:『我花錢買刀子做這件事,就能把我最痛恨的人幹掉,其實挺划算!』這稱之為「理性抉擇」、「風險抉擇模型」,這個模型建立在這些犯罪人的大腦裡,他會覺得——投入一點點的成本,獲得的成果如果收益夠大,那我就去從事犯罪行為。」
——戴伸峰
原來,罪的定義除了法學,也跟心理有關;
原來,每個人都可能變成罪犯;
原來,犯罪背後的原因是這樣……
跟著台灣第一位拆除犯罪心理學知識門檻、第一位被開槍的犯罪防治學系教授戴伸峰
從心理學洞悉犯罪的根本,解密「罪」與「犯罪者」的產地
「隨機殺人」、「路怒症」、「故意殺人」、「情財仇」……每當社會新聞登上媒體版面,人們就試圖透過各種標籤,去追尋與定義這些罪惡的樣貌,但真的是我們想的那樣嗎?
罪的面相有哪些?
什麼是「罪」呢?你也許曾經在電線桿上看到這樣的字句——「人都有罪」,難道生而為人就有「原罪」嗎?隨著社會演進,人類在共同的價值觀或信仰觀之上建立出一套屬於「罪」或是「不應該做的事情」的標準。但,「標準」從何而來?我們都知道傳世經典「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源於《漢摩拉比法典》,但這是基於何種原理因應而生的概念呢?「故意」和「過失」有什麼差別?心理學做為「研究人類行為的科學」,又該如何解釋犯罪?
再說,如果有罪就當罰,那麼……
根據中華民國《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明定「手槍、空氣槍、獵槍及其他槍砲、彈藥專供射擊運動使用者,非經中央主管機關許可,不得製造、販賣、運輸、轉讓、出租、出借、持有、寄藏或陳列。」但2013年台東的「孝子獵人案」為何可以免除其刑之執行?
犯罪人到底長啥樣?
為什麼人們對於犯罪人的長相、外型、個資等等,這麼有興趣?竟然與稀有性有關?義大利犯罪學家切薩雷·龍布羅梭(Cesare Lombroso)就建立了一套「天生犯罪人」說,羅列出犯罪人的18種代表長相,你我是否有中了哪幾項?或者,在更古老的時期,人們相信壞人的腦袋裡有一些壞東西在作怪,不如把他的腦袋打開,讓壞東西飛走吧?這種將頭蓋骨切開的「環鋸術」竟還真的是當時的主流療法?然而在醫學進步的現代,人們開始探討犯罪是否與基因有關,那麼犯罪基因是否真的存在?
但為什麼我們總對犯罪者感興趣?
根據內政部2023年公布的內政統計通報顯示:暴力犯罪的嫌疑人只占台灣總人口的3/100,000,如果跟大樂透中獎機率的3/100相比,走在台灣街上,親眼目睹暴力犯罪的機率真的是比中大樂透還難!所以我們才會對這些案件充滿好奇?
被害人原來長這樣?
「為什麼會被詐騙?誰叫他貪得無厭!為什麼會被性侵?誰叫他穿著暴露!」為什麼面對被害人時會出現責備被害人的現象?或者自己就是被害人時,為何會出現「如果我不要這麼貪心就不會被騙了吧?如果我不要多管閒事就不會遭殃了吧?」的想法呢?為什麼大家會認為犯罪被害人要負擔自己成為犯罪被害者的部分或是全部責任呢?甚至犯罪被害人自己也覺得自己有錯呢?犯罪學家用另外一個角度提出了反思。這個角度就是「理想被害人的形象」!什麼?被害人也有理想的形象?
如果被害人都有理想形象……
2023年11月,K姓男子與W姓男子平時有口角糾紛,今凌晨K男找來兩名友人向W男尋仇,雙方持刀棍互毆釀成兩死一重傷,警方追查犯案動機,K男女友指出K男不滿W男「把我當小弟」。這起發生在台北市的案件,被害人具有哪一種理想形象?
如果犯了法才算有罪,那「罪」究竟是什麼?犯罪心理學又是如何研究犯罪與人和社會之間的關係?加害者掌握哪些人性心理,從而操控、迫害受害者?什麼樣的心理、情緒促動他們內在的怒意與惡意,選擇用激進殘忍的手段,打碎一切?受害者又是在什麼樣的社會失衡下,墜入無助的傷害中?本書從兩個部分出發,第一部分從「罪」的根源探討,第二部份則從犯罪者的養成切入,從「起源」開始探究,以法學、心理學與社會學的客觀角度,窺探人性黑暗的角落,重新認識罪惡與罪犯的真相。
本書特色
★第一本以台灣視角切入犯罪心理學的書籍
看膩了國際犯罪的解說嗎?翻譯書沒談的台灣案例,戴老師說給你聽!
★貼近生活的舉例,原來罪離我們這麼近
舉凡作弊、闖黃燈,當你下了這些決策執行這些事,那麼離犯罪其實也不遠了?!
★研究數據理性分析,心理學也可以饒富趣味又專業
「排擠」可以做實驗?「責怪被害人」的現象也可以?多種心理學研究理論,揭開犯罪的真相!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林文蔚/台灣獄政工作權益促進會常務監事
法律白話文運動
馬躍中/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暨研究所教授、系主任兼所長
陳美儒/建中資深名師、暢銷書作家
張瑜鳳/資深法官、《章魚法官來說法》系列書籍作者
黃致豪/律師
廖泊喬/精神科、成癮科醫師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鄧善庭/諮商心理師
賴文崧/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暨台灣基礎神經科學學會理事長
鍾道詮/東吳大學社工系副教授
作者簡介:
戴伸峰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教授,日本東北大學心理學博士,研究領域包含少年犯罪、社會心理學、生涯發展心理學、藥物濫用及處遇。
曾榮獲第52、53屆廣播金鐘獎「社會關懷節目及主持人」「教育文化節目及主持人」計4獎;臺灣犯罪學會、臺灣青少年犯罪防治學會傑出青年學者獎。鏡好聽Podcast《犯罪心理學大解析》《戒不了的癮》、哇賽心理學《犯罪不思議》主持人。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戴伸峰
優惠價: 79 折, NT$ 316 NT$ 400
優惠截止日:至2024年12月31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3
你是不可能犯罪,還是還沒犯罪?
社會新聞造成的人心惶惶,「你我都推了一把」嗎?
犯罪的人和被害的人是什麼模樣?
以上這些問題,答案可能跟你想得都不一樣!
「我參加一些鑑定工作了解犯罪人的想法以進行研究後發現:犯罪人在犯罪當下,絕大部分是理性的。他們是說:『我花錢買刀子做這件事,就能把我最痛恨的人幹掉,其實挺划算!』這稱之為「理性抉擇」、「風險抉擇模型」,這個模型建立在這些犯罪人的大腦裡,他會覺得——投入一點點的成本,獲得的成果如果收益夠大,那我就去從事犯罪行為。」
——戴伸峰
原來,罪的定義除了法學,也跟心理有關;
原來,每個人都可能變成罪犯;
原來,犯罪背後的原因是這樣……
跟著台灣第一位拆除犯罪心理學知識門檻、第一位被開槍的犯罪防治學系教授戴伸峰
從心理學洞悉犯罪的根本,解密「罪」與「犯罪者」的產地
「隨機殺人」、「路怒症」、「故意殺人」、「情財仇」……每當社會新聞登上媒體版面,人們就試圖透過各種標籤,去追尋與定義這些罪惡的樣貌,但真的是我們想的那樣嗎?
罪的面相有哪些?
什麼是「罪」呢?你也許曾經在電線桿上看到這樣的字句——「人都有罪」,難道生而為人就有「原罪」嗎?隨著社會演進,人類在共同的價值觀或信仰觀之上建立出一套屬於「罪」或是「不應該做的事情」的標準。但,「標準」從何而來?我們都知道傳世經典「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源於《漢摩拉比法典》,但這是基於何種原理因應而生的概念呢?「故意」和「過失」有什麼差別?心理學做為「研究人類行為的科學」,又該如何解釋犯罪?
再說,如果有罪就當罰,那麼……
根據中華民國《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明定「手槍、空氣槍、獵槍及其他槍砲、彈藥專供射擊運動使用者,非經中央主管機關許可,不得製造、販賣、運輸、轉讓、出租、出借、持有、寄藏或陳列。」但2013年台東的「孝子獵人案」為何可以免除其刑之執行?
犯罪人到底長啥樣?
為什麼人們對於犯罪人的長相、外型、個資等等,這麼有興趣?竟然與稀有性有關?義大利犯罪學家切薩雷·龍布羅梭(Cesare Lombroso)就建立了一套「天生犯罪人」說,羅列出犯罪人的18種代表長相,你我是否有中了哪幾項?或者,在更古老的時期,人們相信壞人的腦袋裡有一些壞東西在作怪,不如把他的腦袋打開,讓壞東西飛走吧?這種將頭蓋骨切開的「環鋸術」竟還真的是當時的主流療法?然而在醫學進步的現代,人們開始探討犯罪是否與基因有關,那麼犯罪基因是否真的存在?
但為什麼我們總對犯罪者感興趣?
根據內政部2023年公布的內政統計通報顯示:暴力犯罪的嫌疑人只占台灣總人口的3/100,000,如果跟大樂透中獎機率的3/100相比,走在台灣街上,親眼目睹暴力犯罪的機率真的是比中大樂透還難!所以我們才會對這些案件充滿好奇?
被害人原來長這樣?
「為什麼會被詐騙?誰叫他貪得無厭!為什麼會被性侵?誰叫他穿著暴露!」為什麼面對被害人時會出現責備被害人的現象?或者自己就是被害人時,為何會出現「如果我不要這麼貪心就不會被騙了吧?如果我不要多管閒事就不會遭殃了吧?」的想法呢?為什麼大家會認為犯罪被害人要負擔自己成為犯罪被害者的部分或是全部責任呢?甚至犯罪被害人自己也覺得自己有錯呢?犯罪學家用另外一個角度提出了反思。這個角度就是「理想被害人的形象」!什麼?被害人也有理想的形象?
如果被害人都有理想形象……
2023年11月,K姓男子與W姓男子平時有口角糾紛,今凌晨K男找來兩名友人向W男尋仇,雙方持刀棍互毆釀成兩死一重傷,警方追查犯案動機,K男女友指出K男不滿W男「把我當小弟」。這起發生在台北市的案件,被害人具有哪一種理想形象?
如果犯了法才算有罪,那「罪」究竟是什麼?犯罪心理學又是如何研究犯罪與人和社會之間的關係?加害者掌握哪些人性心理,從而操控、迫害受害者?什麼樣的心理、情緒促動他們內在的怒意與惡意,選擇用激進殘忍的手段,打碎一切?受害者又是在什麼樣的社會失衡下,墜入無助的傷害中?本書從兩個部分出發,第一部分從「罪」的根源探討,第二部份則從犯罪者的養成切入,從「起源」開始探究,以法學、心理學與社會學的客觀角度,窺探人性黑暗的角落,重新認識罪惡與罪犯的真相。
本書特色
★第一本以台灣視角切入犯罪心理學的書籍
看膩了國際犯罪的解說嗎?翻譯書沒談的台灣案例,戴老師說給你聽!
★貼近生活的舉例,原來罪離我們這麼近
舉凡作弊、闖黃燈,當你下了這些決策執行這些事,那麼離犯罪其實也不遠了?!
★研究數據理性分析,心理學也可以饒富趣味又專業
「排擠」可以做實驗?「責怪被害人」的現象也可以?多種心理學研究理論,揭開犯罪的真相!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林文蔚/台灣獄政工作權益促進會常務監事
法律白話文運動
馬躍中/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暨研究所教授、系主任兼所長
陳美儒/建中資深名師、暢銷書作家
張瑜鳳/資深法官、《章魚法官來說法》系列書籍作者
黃致豪/律師
廖泊喬/精神科、成癮科醫師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鄧善庭/諮商心理師
賴文崧/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暨台灣基礎神經科學學會理事長
鍾道詮/東吳大學社工系副教授
作者簡介:
戴伸峰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教授,日本東北大學心理學博士,研究領域包含少年犯罪、社會心理學、生涯發展心理學、藥物濫用及處遇。
曾榮獲第52、53屆廣播金鐘獎「社會關懷節目及主持人」「教育文化節目及主持人」計4獎;臺灣犯罪學會、臺灣青少年犯罪防治學會傑出青年學者獎。鏡好聽Podcast《犯罪心理學大解析》《戒不了的癮》、哇賽心理學《犯罪不思議》主持人。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