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研究對象主要包括13所新教大學和天主教會的輔仁大學,討論的內容限定於教會大學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教學和研究,也就是20世紀以後人們習稱的國學。本書將按歷史順序展開論述:第一,將考察早期傳教士、教會學校到教會大學究竟是如何對待中國文化的;第二,分析它們的教學和研究政策前後所發生的變化及其原因;第三,將具體地探討各個教會大學在國學研究方面所開展的活動,它們的成績和它們的局限,以及一些著作學者的活動;第四,將討論以國學教研為重點的,教會大學適應中國社會的努力及外在政治因素對學術發展的影響;最後將回顧對教會大學學術遺產的評價。在研究資料方面,本書盡可能利用這些大學的原始材料,其中包括了檔案、檔案資料選輯、各校出版物、曾在教會大學工作過的學者的論著以及當時報刊關於教會大學的報導。
作者簡介:
陶飛亞,上海嘉定人。1985年山東大學歷史學碩士,現任山東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和人合著有《基督教近代山東社會》,並在《歷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文史哲》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本書的研究對象主要包括13所新教大學和天主教會的輔仁大學,討論的內容限定於教會大學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教學和研究,也就是20世紀以後人們習稱的國學。本書將按歷史順序展開論述:第一,將考察早期傳教士、教會學校到教會大學究竟是如何對待中國文化的;第二,分析它們的教學和研究政策前後所發生的變化及其原因;第三,將具體地探討各個教會大學在國學研究方面所開展的活動,它們的成績和它們的局限,以及一些著作學者的活動;第四,將討論以國學教研為重點的,教會大學適應中國社會的努力及外在政治因素對學術發展的影響;最後將回顧對教會大學學術遺產的評價。在研究資料方面,本書盡可能利用這些大學的原始材料,其中包括了檔案、檔案資料選輯、各校出版物、曾在教會大學工作過的學者的論著以及當時報刊關於教會大學的報導。
作者簡介:
陶飛亞,上海嘉定人。1985年山東大學歷史學碩士,現任山東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和人合著有《基督教近代山東社會》,並在《歷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文史哲》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