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本文辭優美而引人深思的著作裡,為文學愛好者和歷史研究者提供了一種互有不同但卻互相作用的閱讀文學的方法。憑著他的分析才能和細膩心靈,他發現幾位19世紀的偉大作家都具有一種共通的特性:對他們各自的社會憤世嫉俗。現實主義小說家真的是在“寫實”嗎?在歷史學家看來,真相遠非如此簡單。狄更斯在作品中所展現的,與其說是個歷史學家,倒不如說是個宣傳家,在他的《荒涼屋》一書中,英國司法以及整體社會改革的必要性被嚴重誇大了。在《包法利夫人》中,福樓拜憑藉其令人目眩神移的獨特風格,施展了他對當時法國中產階級社會的報復。至於托馬斯.曼,他在《布登勃洛克一家》裡,為讀者勾勒出的幾乎就是一幅諷刺漫畫:一個正在式微的高傲中產階級的文化。
蓋伊告訴我們,一個老練的、善於發現問題的讀者,可以把歷史知識和文學經驗融為一體,讓小說也成為發現過去真相的輔助媒介。
作者簡介:
彼得‧蓋伊(Peter Gay),美國文化史家,德裔猶太人,1923年出生於柏林,1939年離開德國,1941年移民美國,後加入美籍。先後就讀美國丹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1948~1969年執教哥倫比亞大學,1969一1993年在耶魯大學任教。現為耶魯大學斯特林榮休教授,紐約公共圖書館學者與作家中心主任。蓋伊著作等身,論題涉及啟蒙運動、中產階級等諸多社會文化史領域,以倡導“運用精神分析方法的文化史”而聞名,此外,他還致力於探討弗洛伊德對德國文化以及歷史學研究的影響,是心理分析史學的實踐者。在其學術生涯早期,以“啟蒙運動:一種解釋"第一卷(1966年版)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後期完成五卷本巨著《布爾喬亞經驗:從維多利亞到弗洛伊德》(1984一1998年版)。2004年,蓋伊榮獲美國歷史學會(AHA)傑出學術貢獻獎。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狄更斯《荒涼屋》、福樓拜《包法利夫人》、托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是三部優秀現實主義小說。然而在歷史學家的眼中,這些作家卻不是真正地在寫實。本書融合了歷史研究和文學批評家,剖解小說家、小說、歷史三者之間相互影響的複雜關係,教你把歷史知識和文學經驗融為一體,讓小說也成為發現過去真相的輔助媒介。
狄更斯的臉龐……是一個經常在奮戰的人的臉龐,他公開戰鬥,毫不畏懼;這同時也是一個豁達憤怒的人的臉龐,換句話說,這樣的一張臉龐正是19世紀自由主義和知性的典範,而與腐朽顢頇的傳統體制互不相容,我們今天繼續在此抗爭的,仍然還是類似這樣的體制。
——喬治‧奧威爾論狄更斯(1939)
福樓拜終其一生不斷反復強調,他寫作的目的就是為了對現實世界展開報復,對他而言,激發他創作靈感的正是這種負面的心態。
——里奧沙(Mario Vargas Llosa)論福樓拜(1975)
對藝術家的感性而言,唯一可行的戰斗方式就是將之訴諸於現象和經驗,而最有效的抵抗方式就是表達和描繪。這樣的反應做法(套用心理學的激進論調來講),可以說是藝術家對他個人經驗所展開的美妙報復,報復行為越是激烈,他的感性就會顯得越文雅。
——托馬斯‧曼論托馬斯‧曼(1906)
名人推薦: 狄更斯《荒涼屋》、福樓拜《包法利夫人》、托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是三部優秀現實主義小說。然而在歷史學家的眼中,這些作家卻不是真正地在寫實。本書融合了歷史研究和文學批評家,剖解小說家、小說、歷史三者之間相互影響的複雜關係,教你把歷史知識和文學經驗融為一體,讓小說也成為發現過去真相的輔助媒介。
狄更斯的臉龐……是一個經常在奮戰的人的臉龐,他公開戰鬥,毫不畏懼;這同時也是一個豁達憤怒的人的臉龐,換句話說,這樣的一張臉龐正是19世紀自由主義和知性的典範,而與腐朽顢頇的傳統體制互不相容...
章節試閱
一本寫實主義的小說在內容上可以說包羅萬象,且寓意也非常的重要,主要是因為這樣的小說將其人物置放在一個特定的時空裡頭,好像這些人物都是生活在其文化和歷史天地裡的有血有肉的個人,他 們穩固地附著於他們所生存的世界之中,他們會有這樣的成長過程:起先當他們五六歲的時候,就像是他們所生存的社會之小型綜合縮影,他們從正式的和非正式的長輩和師友——父母、兄弟姊妹、保姆以及僕人、老師、教士、學校同學——那裡學得行為的準則、品味的標準和宗教信仰等等,因此,一個生長在意大利的小孩會講意大利語或聖公會的小孩會依附聖公會的信仰,這必然會是很順理成章的事情。這樣的小孩在經歷了早年的家庭和學校生活之後,他們便學會如何應對自己的兄弟姊妹、學校同學以及權威人物,有時會成功,但有時會失敗,成功時獲得獎賞,失敗時則是懲罰,總之,他們必須學會生存之道。寫實主義小說家們即是根據這些狀況來塑造其小說中的人物,讓他們盡量吻合生命中的一些基本道理。
小孩子在早年所習得的教訓,不管是輕易學來或是經過一番頑抗而得來,總是會不斷持續下去,這在維多利亞時代如此,在古希臘時代亦然,從柏拉圖的時代以至19世紀初瑞士的教育改革者裴斯塔洛齊(Pestalozzi)的時代,情況都是一樣的。早在一百年前,弗洛伊德就曾經下過與此相同的定論,英國詩人華滋華斯(William Wordsworth)甚至說過這樣有名的話:小孩乃人類之父(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1850年,福樓拜去近東旅行時,在寫給母親的一封信中曾這樣說:“最初的印象總是無法磨滅,你知道得很清楚。我們總是帶著自己的過去往前生活,在我們一生的歷程當中,總會時時感覺到保姆的存在。”總之,一個人成長之後,是永遠脫離不了小時候家庭生活對他所造成的影響的。
馬克思主義的文學批評家經常抱怨說:“中產階級”的寫實主義小說總是無法充分描繪出其人物所生存和活動的社會背景,他們當中一位重要的理論家普列漢諾夫(GVPlekhanov)認為,中產階級小說的批評者應該把藝術的語言轉譯成社會的語言。但是我們不必去學習辯證唯物論即可認出我前面說過的,大與小之間不斷而緊密的互相作用現象。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在《紅字》(Scarzet Letter)一書中大肆發揚美國的清教徒精神,他並沒有憑藉任何的文學……
一本寫實主義的小說在內容上可以說包羅萬象,且寓意也非常的重要,主要是因為這樣的小說將其人物置放在一個特定的時空裡頭,好像這些人物都是生活在其文化和歷史天地裡的有血有肉的個人,他 們穩固地附著於他們所生存的世界之中,他們會有這樣的成長過程:起先當他們五六歲的時候,就像是他們所生存的社會之小型綜合縮影,他們從正式的和非正式的長輩和師友——父母、兄弟姊妹、保姆以及僕人、老師、教士、學校同學——那裡學得行為的準則、品味的標準和宗教信仰等等,因此,一個生長在意大利的小孩會講意大利語或聖公會的小孩會依附聖公...
目錄
序曲超越現實的原則
第一章憤怒的無政府主義者
狄更斯的《荒涼屋》
第二章患有恐懼症的解剖師
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
第三章叛逆的貴族
托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
結語
小說的真理
參考文獻
致謝
序曲超越現實的原則
第一章憤怒的無政府主義者
狄更斯的《荒涼屋》
第二章患有恐懼症的解剖師
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
第三章叛逆的貴族
托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
結語
小說的真理
參考文獻
致謝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