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的生育文化中長期存在男孩偏好和對女孩各種形式的歧視,目前表現為偏高的出生性別比和女孩死亡水平。這不但意味著女性出生權和生存權遭到了侵害,也反映了女性相對較低的社會地位,導致中國人口中女性缺失和性別結構失衡,並引發了一系列人口和社會後果,將阻礙中國社會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本書主要研究了中國出生性別比和女孩死亡水平的歷史和現狀、產生的原因和機制、人口後果及乾預政策,通過系統深入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了一些重要結果和結論,對當前的一些爭議性問題給予回答,並進而為政府制定降低男孩偏好、消除性別歧視方面的公共政策提供支持和依據。
作者簡介:
李樹茁教授,1991年獲西安交通大學系統工程博士學位。現任西安交通大學“騰飛人才”特聘教授、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教授與博士生導師、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所長。兼任美國斯坦福大學人口與資源研究所兼職教授,國家人口與計劃生育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陝西省決策諮詢委員會諮詢委員等。主要從事人口與社會可持續發展、公共政策分析與評價等領域的研究。合著《計劃生育對中國婦女的雙面影響》和《中國兒童生存的研究與實踐》等。
目錄
第一章引言
第一節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人口社會後果
第三節研究意義
第四節本書結構
第一部分歷史和現狀
第二章出生性別比
第一節背景
第二節出生性別比總體狀況及趨勢
第三節區域出生性別比
第四節出生性別比的民族差異
第五節本章小結
第三章偏高女孩死亡水平
第一節背景
第二節歷史趨勢
第三節城鄉差異
第四節民族差異
第五節區域差異
第六節出生性別比和嬰兒死亡偏離度的動態變化
第七節本章小結
第四章20世紀“失踪女性”數量的估計
第一節背景
第二節方法和數據
第三節“失踪女性”數量的估計結果
第四節本章小結
第五章女孩生存國際比較
第一節背景
第二節數據和方法
第三節性別比和死亡水平的變化趨勢
第四節1920~1990女孩死亡水平比較
第五節危機和性別歧視對女孩生存的影響
第六節本章小結
第二部分原因和機制
第六章男孩偏好和人工流產
第一節背景
第二節研究框架
第三節數據與方法
第四節分析結果
第五節本章小結
第七章婚姻形式和男孩偏好
第一節背景
第二節數據與方法
第三節結果
第四節本章小結
第八章農村男孩偏好文化的傳播
第一節背景
第二節文化傳播和演化理論
第三節調查
第四節主要研究結果
第五節本章小結
第九章農民工的社會網絡與性別偏好
第一節背景
第二節研究設計
第三節數據與方法
第四節分析結果
第五節本章小結
第十章鄉城人口流動和城鎮出生性別比
第一節背景
第二節研究設計
第三節數據與方法
第四節分析結果
第五節本章小結
第十一章個人、家庭和兒童生存
第一節背景
第二節數據與方法
第三節按個人與家庭因素的兒童生存性別差異
第四節本章小結
第十二章兒童生存的微觀研究
第一節背景
第二節調查設計、執行與數據質量
第三節主要結果
第四節本章小結
第三部分後果
第十三章人口後果
第一節背景
第二節性別歧視的成因和後果
第三節針對性別歧視的公共政策反應
第四節政策模擬方法
第五節模擬結果
第六節本章小結
第十四章“婚姻擠壓”
第一節背景
第二節方法和數據
第三節結果與討論
第四節本章小結
第十五章“婚姻擠壓”的國際比較
第一節背景
第二節中國、韓國和印度的家族和婚姻體系
第三節數據和方法
第四節配偶可獲得性和“婚姻擠壓”
第五節性別歧視歷史趨勢的社會後果
第六節本章小結
第四部分實踐
第十六章“巢湖改善女孩生活環境實驗區”
第一節項目背景
第二節項目設計
第三節項目實施
第四節項目效果與影響
第五節擴展
第六節幾點認識
參考文獻
後記
第一章引言
第一節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人口社會後果
第三節研究意義
第四節本書結構
第一部分歷史和現狀
第二章出生性別比
第一節背景
第二節出生性別比總體狀況及趨勢
第三節區域出生性別比
第四節出生性別比的民族差異
第五節本章小結
第三章偏高女孩死亡水平
第一節背景
第二節歷史趨勢
第三節城鄉差異
第四節民族差異
第五節區域差異
第六節出生性別比和嬰兒死亡偏離度的動態變化
第七節本章小結
第四章20世紀“失踪女性”數量的估計
第一節背景
第二節方法和數據
第三節“失踪女性”數量的估計結果
第四節本章小結
第五章女孩生存國際比較...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