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推薦:
總序
王逸舟
在新世紀之初,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引進和出版的“國際關係學當代名著譯叢”與廣大讀者見面了!這裡要向讀者作些說明,為什麼要引進這套書,它有哪些值得一讀的地方。
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至今已20多年。改革開放不僅使社會生產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也使中國人對外部世界的了解有了很大改進。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到中國訪問和工作,也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出國留學或進修;中國的各種出版物和傳播媒介對國外情況的介紹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中國百姓享有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消費品,包括從國外引進的各種物品;人員和物質的往來不斷向著新的高度邁進。然而,實事求是地講,作為一個剛剛崛起的發展中國家,我們的整體發展水平和把握世界的能力仍然是有很大欠缺的,歷史上“中央帝國”的某些遺留思想仍然在相當程度上製約著中國人對當代世界的正確認識。與世界上很多國家的民眾不同,由於經濟能力和各種因素的局限,中國僅有很小一個比例的人能夠出去看看走走,哪怕其數量比改革開放之前的年代大了不知多少倍。雖然外語學習在年輕一代人中早已蔚然成風,但必須承認,國民中能夠用中文以外的文字和語言同外部世界交流和了解前沿知識的人恐怕是世界大國中比重最小的。
上述局面,與中國面臨的壓力和實際的需要是不相稱的: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是核俱樂部的主要成員,在預防地區衝突和消除熱點麻煩、防止核擴散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向世界各地蔓延以及改革包括安理會在內的聯合國各種職能機構等方面,對國際和平與世界穩定負有極大責任;中國是全球第一人口大國,又是發展中世界成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在能源利用、生態保護、糧食增產、人口控制等方面的一舉一動都可能影響整個世界相關領域的現狀及變化;中國正爭取在國際社會擁有充分的和完全的代表權,如力爭在國際洋底開發、南極條約改進及太空和平利用等方面有更大的參與機會及發言權。中國是世界一大文明古國,傳統文化中某些優良成分至今為世界所稱道和使用,如何使之發揚光大,令所謂的“文明衝突論"或“中國威脅論"等預言破產,在未來對中國亦有很大壓力和考驗。政治的、安全的、經濟的、外交的、文化的、意識形態的各種因素,都使中國處在一種特殊的“樹未大先招風”的情勢之下,讓每一個有責任感的中國人都無法無視這種局面。如果我們不真正了解世界,不真正了解中國人目前的國際位置和壓力,不真正了解中國與世界建立良性互動關係的緊迫性和重要性,那麼,我們的改革開放事業是難於持續的,中國也很難發揮與其幅員、人口、歷史相適應的國際作用。
說到了解外部世界的學術研究,尤其是國際關係理論研究,應當說,改革開放這些年來,中國學術界和出版界已經做了許多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結果。最近20年翻譯出版的國際關係方面的作品,無論其數量或學派,都遠遠超過改革開放前的30年。然而,應當看到,這方面的工作仍然很不夠。“很不夠"的含義之一,是相對經濟學、社會學、文學或歷史學等學科而言的,在那些學科領域,翻譯過來的作品,不僅品種全、數量大,而且傳到中國的速度快,例如,一些國際上獲獎的作品(如諾貝爾經濟學和文學獎得主的作品),幾乎立即能夠見到中文譯本,而國際關係學方面相形之下便差許多。最近20年,特別是冷戰結束後這10多年中的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