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文學為現代中國輸送了一批強有力的文化符碼,這些符碼無可避免地捲入了中國現代作家的主體命運之中。本書描述了一系列神話性的德語作家和現代中國作家的主體間關係,探討這種符號交換和互戲在現代中國文學主體發展中扮演的角色,回答與之相牽連的有關現代性發生的問題。在方法論上,本書遵循以符號學為基礎的新實證主義路線,以最切實的話語事實為依據,以語用學規則及其所體現的意識形式為考察目標,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作者簡介:
範勁,武漢大學文學博士,師從於著名胡適專家易竹賢教授。2001年4月獲得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AAD的聯合培養獎學金赴德留學,師從波鴻大學德語系的著名德國文學史家、歌德專家Martin Bollacher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德文化、文學關係以及後現代理論。在《文學評論》、《外國文學評論》、《文藝理論研究》、《中國比較文學》等專業刊物上發表論文十餘篇,譯有《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
目錄
第一章導言
第一節影響的符號化:一種方法論構想
第二節德語文學的影響和現代中國作家自我意識的展開
第二章外來符碼與“五四”時代的情感解放
第一節歌德與新時代及新的自我表述
一西方符號與自我展開
二歌德與中西文化融合
三情感的兩種表現
第二節歌德符碼與郭沫若的自我問題
一接受背景
二泛神論和主情主義
三懺悔的暖昧性
四符碼的自我消解與意識的轉換
第三節歌德語義的多種發展可能
第四節構成“五四”浪漫精神的其他德語作家
第五節尼采與浪漫主義的激進化
一“五四”一代與尼采
二強力意志與民族主義精神
第三章現代主義與對自我實在性的追求
第一節自我分析的技術:施尼茨勒與施蟄存的心理現實主義
第二節里爾克與新詩現代化
一里爾克與三十年代的“智性詩學”
二里爾克神話的形成和多重轉喻
三里爾克接受與四十年代詩人的社會學轉向
四里爾克對“九葉”詩人的影響
第三節里爾克與馮至
一里爾克與馮至的自我問題
二《十四行集》對於自我的探索
三《伍子胥》與“決斷”
第四章虛無的拷問和新時期文學的自我導向
第一節卡夫卡的漫遊軌跡
一“文革”與符號運動
二卡夫卡在中國的升起
第二節“變形”的多重含義
一異化概念
二虛無
第三節潛意識層的符號交換
第四節殘雪與卡夫卡
一殘雪的卡夫卡闡釋
二虛無原則與殘雪作品中的自我表達
三闡釋的分野:寓言還是“故事”
第五節余華與卡夫卡
第六節文學拼盤中的其他德語作家及新的意識導向
第五章結語:現代性與符號需求
後記
參考文箭
第一章導言
第一節影響的符號化:一種方法論構想
第二節德語文學的影響和現代中國作家自我意識的展開
第二章外來符碼與“五四”時代的情感解放
第一節歌德與新時代及新的自我表述
一西方符號與自我展開
二歌德與中西文化融合
三情感的兩種表現
第二節歌德符碼與郭沫若的自我問題
一接受背景
二泛神論和主情主義
三懺悔的暖昧性
四符碼的自我消解與意識的轉換
第三節歌德語義的多種發展可能
第四節構成“五四”浪漫精神的其他德語作家
第五節尼采與浪漫主義的激進化
一“五四”一代與尼采
二強力意志與民族主義精神
第三章現代主義與對自...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