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上下篇:上篇是對西方現代哲學的習得;下篇是對西方文學藝術的閱讀。兩者幾乎是語言與語境、對象與活動的關係。一種“不得其門而入”的感覺正是作者回歸“現代漢語言”之路的不懈努力的寫照,也是20世紀80年代的某一類人的某一種求學記實:“個人的真實性及其限度”,一個幾近悖論式的生存兩難。
作者簡介:
張志揚,1940年生。現為海南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教授,同濟大學德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著有:《瀆神的節日》(1992)、《重審形而上學的語言之維》(1994)、《缺席的權利》(1996)、《禁止與引誘》(1999)、《創傷記憶》(1999) 、《語言空間》(2000)、《現代性理論的檢測與防禦》(2000)、《偶在論者的覓踪》(2003)等。
章節試閱
不僅如此,為了消除“命名”的實指性定義同“使用”的不相干距離,維特根斯坦作了兩步論證。第一步指出命名是為了詞的使用,或叫做“對詞的使用作準備”。第二步指出為了能夠問一個事物的名稱,我們必須已經知道或能夠知道某些事情。只有在已經知道瞭如何用一個東西來做一些事之後,問它的名字才是有意義的。總之,命名或叫出名稱,不僅是使用名稱的準備,而且歸根到底,命名所以能夠命名是已經有物出來照面、相遇、上手,即使用了。
維特根斯坦的這個思路,同海德格爾的語言觀、真理觀極為親近,海氏反對傳統形而上學的真理定義:認識與本質相符。本質有如帽子蓋住的手錶,認識只須揭去帽子就能發現手錶在那兒自在著,於是認識與本質相符,認識獲得了真理性。這種真理觀是把真理當作一個先於認識而固有的定在或在者,認識僅僅從本不相干的外面走近它,再伸手握取它。至於各自獨立互不同質的東西如何相符、同一,這個為邏輯所不容的致命跳躍如何可能,要么無意識,要么胡編造。海德格爾把這一切叫做人為的迷誤。
其實,不同在者本然地就共在於在中,都引源於在的生成可能性,只因其在的空間性而各不相同,因其在的時間性而相互滲透,呈現出是其所不是,不是其所是的複雜局面。儘管如此,首先都是從其在中所在出者,根本不存在先於生成或先於存在的本質。也就是說,在世的共在中,作為人的此在與其他在者相符,那必定以此在與他的在者在世中共同生成、相遇、上手為前提。只有在者在與此在的共在中生成出來、顯現出來,然後才有可能相符,才談得上相符。所謂相符論的真理觀應是以生成論的真理觀為其本源的。命名亦作如是觀。“這是什麼”的“是”,已經出示名詞的意義純係由動詞引伸歸結,即由“是”展現、成形、集結的。
這就是命名的語言遊戲同其他使用的語言遊戲的原初關係。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命名也是一種使用或使用的準備,因為它們都置根於存在的生成性中。
再反過來,詞義可以來自命名的實指性定義,也可以來自各種各樣的使用中,能不能因上述的分析進一步得出結論:任何詞的詞義只存在於該詞的使用中呢?當然是正確的使用,因為不正確的使用碰到了釘子,不是別人,正是被使用的語詞獨立於使用的詞義閣下。該詞義不容許不屬於自己的使用規則。如“邪惡應受懲罰”。“邪惡”是抽象的共相,打屁股的板子打得到它?受懲罰的是“邪惡者”,不是“邪惡”。句子的主詞其實是一個表語表達,式:“……是有惡行的……”或“有惡行的……
不僅如此,為了消除“命名”的實指性定義同“使用”的不相干距離,維特根斯坦作了兩步論證。第一步指出命名是為了詞的使用,或叫做“對詞的使用作準備”。第二步指出為了能夠問一個事物的名稱,我們必須已經知道或能夠知道某些事情。只有在已經知道瞭如何用一個東西來做一些事之後,問它的名字才是有意義的。總之,命名或叫出名稱,不僅是使用名稱的準備,而且歸根到底,命名所以能夠命名是已經有物出來照面、相遇、上手,即使用了。
維特根斯坦的這個思路,同海德格爾的語言觀、真理觀極為親近,海氏反對傳統形而上學的真理定義:認識與...
目錄
總序
前言:缺席者的漂泊
上篇
禁止與引誘——追問“原罪”之源
語義生成:維特根斯坦與海德格爾
語言空間
評伽達默爾的薩爾茨堡講演——關於藝術現象的人類學基礎
論無蔽的瞬 息——兼論詩人哲學家的命運
解釋學的邊界性——《伽達默爾譯文集》序
是路,還是風?《藝術作品的本源》在海德格爾思想轉向中的意義
莊子懷疑論與西方懷疑論的差別
在黑格爾《美學》面前——作者、譯者和讀者的對話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美學思想——關於美的本體論和認識論
下篇
維羅納晚禱的鐘聲——讀康·巴烏斯托夫斯基《夜行的驛車》
無常的毀滅與不朽的生命— —讀毛姆《月亮和六便士》有感於個性和天才
生存的兩難處境——讀易蔔生《羅斯莫莊》
卡夫 卡距離——讀卡夫卡《城堡》、《法門》、《聖旨》
心靈為何焦灼?——讀茨威格的《心靈的焦灼》
托爾斯泰走了——讀茨威格《逃向蒼天》
視覺與思索——看《去年在馬里昂巴德》與《放大》
在返回感覺之根的途中——解柯爾維爾不可言說的焦慮
拒斥與神秘——評谷文達及其解讀者
評“文化限制”論
後記
再版“跋”
總序
前言:缺席者的漂泊
上篇
禁止與引誘——追問“原罪”之源
語義生成:維特根斯坦與海德格爾
語言空間
評伽達默爾的薩爾茨堡講演——關於藝術現象的人類學基礎
論無蔽的瞬 息——兼論詩人哲學家的命運
解釋學的邊界性——《伽達默爾譯文集》序
是路,還是風?《藝術作品的本源》在海德格爾思想轉向中的意義
莊子懷疑論與西方懷疑論的差別
在黑格爾《美學》面前——作者、譯者和讀者的對話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美學思想——關於美的本體論和認識論
下篇
維羅納晚禱的鐘聲——讀康·巴烏斯托夫斯基《夜行的驛車》
無常的毀...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