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鄉村到城市,從城市到全球,人類正在經歷高度的城市化和全球化的進程,城市的同質化越來越嚴重,漂泊和鄉愁成為人類共同的命運,越來越多的人或主動或被動選擇在城市落腳。如何認識一個城市,如在城市成就自己的美好生活?
《城市的精神》中兩位哲學家用街頭漫步和聊天的方式考察了世界最具吸引力的九大城市:耶路撒冷、蒙特利爾、新加坡、香港、北京、巴黎、牛津、柏林、紐約,不僅描繪了每個城市豐富多彩的歷史,還從小說、詩歌、傳記、旅遊指南、建築標記及作者的親身經歷等多種素材中擷取資料論證其觀點,他們試圖深入城市被遮蔽的內核,探尋凝聚理智與情感、光榮和夢想的真正精神。
他們論述了每個城市的精神是如何體現在各自的政治、文化和經濟生活中的,大城市的歷史、文化和政治中探尋九種獨特的城市精神,這些城市通過保有獨特的精神而在全球化過程中保有的獨特的個性,給予在城市生活的人最重要的身份認同,讀者可以看到身處城市的人對城市精神的自豪感是如何抗衡全球化帶來的同質化傾向和遏制民族主義氾濫的主題。
作者簡介:
貝淡寧(Daniel A. Bell ) 牛津大學哲學博士。常年旅居香港、新加坡和北京。現任上海交通大學志遠人文藝術學院講座教授,清華大學政治理論教授和比較政治哲學研究中心主任。著有《中國新儒家》、《超越自由民主》、《民主先生在中國》等書。
艾維納·德夏里特(Avner De-Shalit)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社會科學系主任、馬克斯·坎佩爾曼民主和人權研究所所長。著有《人民的劣勢和權力:在懷疑時代講授政治哲學》等書。
譯者簡介:
吳萬偉,武漢科技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翻譯研究所所長。譯著有《行為糟糕的哲學家》、《中國新儒家》、《分配正義簡史》、《大西洋的跨越》等。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當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腳步加快,我們越來越離不開城市,但是,我們落腳的這個城市究竟是不是心靈真正的家園?我們心底所驕傲的,有沒有被這個城市表達出來?我們有沒有被這座城市所接納和呵護?這座城市有沒有令我們深愛的靈魂和獨特的精神?兩位哲學家在世界最特別的九座城市散步、閒逛,時而與居民聊天,時而投入到當地的歷史、地理甚至詩歌和故事中,他們試圖為落腳城市的人們尋找“歸宿感”和“身份認同”,回答著“我是誰”“我來自何處”這兩個亙古的問題。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當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腳步加快,我們越來越離不開城市,但是,我們落腳的這個城市究竟是不是心靈真正的家園?我們心底所驕傲的,有沒有被這個城市表達出來?我們有沒有被這座城市所接納和呵護?這座城市有沒有令我們深愛的靈魂和獨特的精神?兩位哲學家在世界最特別的九座城市散步、閒逛,時而與居民聊天,時而投入到當地的歷史、地理甚至詩歌和故事中,他們試圖為落腳城市的人們尋找“歸宿感”和“身份認同”,回答著“我是誰”“我來自何處”這兩個亙古的問題。
章節試閱
有心的人
2010年2月2日,我觀看了歐洲棒球聯盟部分比賽的加時賽,比賽雙方分別是耶路撒冷夏普爾隊和伊斯坦布爾加拉塔薩雷隊。夏普爾(Hapoel)的字面意思是“工人”,這說明了這支隊伍的很多內容。該俱樂部曾經屬於以色列勞工團體的工會聯合會,不過現在是非營利機構,其支持者往往身穿紅色襯衫,多是政治上的左派。我在十多歲的時候就愛上了這支球隊,並成為其鐵桿球迷。當時在我的左邊站著一對現代正統派猶太人,1他們像我一樣,買的也是季度票。我們是朋友,在這裡看球已經有很多年了,他們也歡呼喊叫或者怒罵裁判。在我的右邊是一個從來沒有見過的阿拉伯年輕人。我突然意識到我們這個小群體實際上是對許多人眼中耶路撒冷生活方式的總結:將近50%的宗教信徒猶太人、25%的世俗猶太人(我)和25%的阿拉伯人。當我們的球隊表現得很好時,我們三個會高興地喊叫和開玩笑。但那個年輕的阿拉伯人非常嚴肅,一動不動。我問他為什麼不歡呼和喊叫,他只是嚴肅和悲傷地看看我,我忍不住納悶:難道他是恐怖分子?隨時都可能把自己炸飛上天?我無法擺脫這個愚蠢的想法,心情很糟糕,我沮喪地想,或許這就是耶路撒冷:仇視、懷疑以及隨時存在的阿以沖突。幸運的是,時間一分一分地過去了,他沒有爆炸。我對曾經有那樣的想法感到羞愧,所以與這個阿拉伯年輕人攀談起來。幾分鐘後,另一個猶太教徒過來了,站在我和極端正宗派朋友之間。因為想著他需要更多空間,我就往阿拉伯人那邊挪了挪以便給他騰地方。其中一個正宗派朋友就開玩笑地說,“嗨,左派佬,你以為我沒有註意到最近你已經在遠離我們了嗎?”
耶路撒冷是千百萬人的聖城,也是78萬人生活和工作的城市。這裡有以色列最好的大學,所以學生人數很多。這裡還有少數戲院、交響樂團和一個可敬的波希米亞社區。這是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共處的城市,不得不共處的還有穆斯林、基督徒和猶太教徒,以及世俗猶太人、正宗猶太人和超級正宗猶太人,還有東方猶太人和歐洲猶太人等。 2這個城市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但很可能是在19世紀才首次固定下來。它見證了數不清的戰爭和征服(按照歷史記載,耶路撒冷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50年的著名戰場的所在地),但首先,它是一個你無法與之脫離關係的城市:要么愛它,要么恨它。我的朋友和大學同事說:“這很明顯,宗教信徒愛它,世俗人士恨它。”我不同意,我雖然是個俗人,但也喜歡這個城市,至少現在我無法想像會去任何其他地方生活和工作。當然,我是有信仰的人,對宗教信仰充滿同情。
那麼,耶路撒冷的秘密是什麼?為什麼人們喜歡它?為什麼有這麼多人願意為它去死,甚至願意為它去殺人呢?試圖弄清楚戰爭中死了多少人或者有多少人“因為”耶路撒冷而死,這是個不可能的任務,因為沒有歷史數據,不過在我看來已經有太多的人失去了生命,我可以肯定地說:“夠了,再也不要為此死人了。”但誰能保證在不久的將來不再有人去殺人或者被殺呢?耶路撒冷詩人耶胡達·阿米亥寫道:“耶路撒冷有自殺企圖,她絕不可能成功,但她會嘗試,一次又一次地嘗試。”
實際上,仇恨存在於上帝之城內部。這種荒謬性體現在許多人因為這座城市而殺人或者被殺。耶路撒冷作為上帝之城的形像已經極端到扭曲變形的程度,許多人相信上帝在耶路撒冷的“存在”,這事實本身就證明了暴力、不寬容和仇恨的合理性。所以,耶路撒冷這一章的主題就是:耶路撒冷如何成為優美、友好、仁慈、善良、優雅的象徵?在什麼時候它是這樣的?如何才能永遠如此?有多少時候它並非如此?為什麼並非如此?
丹·帕吉斯是大屠殺倖存者,1946年移民到以色列,當時他只是16歲的孩子,後來成為我所在的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講師。作為著名詩人,帕吉斯寫過一首有關耶路撒冷的精彩詩歌,題目是“永遠的城市”。
在光榮的讚美詩中受傷,
用匕首
在她可憐的肩膀上刻字,
用聖火的光環裝飾,所有族群
都撲到她的懷裡,尋找他們的救主
在所有尋找奇蹟的人眼中
她成為世界之心,捆綁她
把她釘在十字架上,榮耀她的名
卻永不停止,從不詢問為什麼
她藏在一座又一座高牆的後面。
永遠的城市,就像棕色的拳頭
緊緊地握著一塊石頭,仍然在等待
精明冷靜地,柵欄圍起來劃定邊界
和平地生活,不擺弄她的手指
但是在她內心,所有那些依靠奇蹟生活的人
玩魔術的神漢術士祈禱神靈從上天降臨到她身上
把她的臉翻轉過來,把她的靈魂
埋在一堆泥土裡,在他們的腳下
把她神聖化,就像一座墳墓。
耶路撒冷公墓是從西門進入這座城市的人首先看到的景象。我開車從機場接貝淡寧時,車窗外右側就是密密麻麻佈滿了墳墓的山峰。我告訴貝淡寧,耶路撒冷的著名作家梅厄·沙萊夫開玩笑說,城市公墓放在耶路撒冷的入口是因為耶路撒冷最強大的工會團體是死者工會。許多耶路撒冷人玩世不恭地說,耶路撒冷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賦予死者投票權的城市。貝淡寧覺得這個笑話很有意思,不過這或許不僅僅是笑話。
耶路撒冷沒有自然資源,也不處在天然的貿易通道上。因此在古代,其財富完全來自虔誠信徒的捐贈。如今,這個城市仍然是以色列最貧困的大城市,也是所有城市中最貧困的城市之一。耶路撒冷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其中阿拉伯人的情況更糟糕,有將近三分之二生活在貧困線以下)。許多耶路撒冷人根本不工作,他們只祈禱和學習。這裡幾乎沒有像樣的工業區,耶路撒冷市長在20世紀末吸引高新技術產業的努力只取得了部分成功。你會發現在特拉維夫可以賺大錢,那是個富裕的城市,是耶路撒冷的反面。耶路撒冷有幾千年的歷史,而特拉維夫最近才慶祝了建城100週年。耶路撒冷人往往很少出門,尤其是冬天,那里特別冷(一年下兩次雪);而特拉維夫是時時刻刻充滿活力的城市,若從文化和娛樂上說,它是以色列最富裕的城市,有人甚至說它也是中東最富裕的城市;耶路撒冷有交響樂團,而特拉維夫有愛樂樂團。去年10月,在新年第一天(猶太新年的開始是猶太歷的七月初一,一般在公曆9-10月之間。——編者註)祝賀學生時,作為希伯來大學社會學系主任,我半開玩笑地說:“歡迎來到耶路撒冷!這是個偉大的城市,我們有兩個酒館。”
所有這些都影響著居民及其性格。那些來城市尋找樂趣的人會發現耶路撒冷一點兒都不好玩,而那些來這裡尋找精神寄託的人則發現它非常吸引人。我們的一個受訪者說:“在特拉維夫,人們知道如何生活,而在耶路撒冷,我們知道為何活著。”那些尋找高工資的人往往到特拉維夫,而不是在耶路撒冷找工作。首先,特拉維夫基本上是世俗城市。而耶路撒冷人,即便不是宗教信徒,也往往承認和接受這個城市的宗教氣氛和風格。我問一個喜歡在耶路撒冷生活的朋友,在他看來這裡吸引人的地方是什麼。他回答說:“一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9世紀的城市給人一種責任感,我們有責任為它的持續存在而努力。這裡沒有特拉維夫典型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我猜想,人們會籠統地說耶路撒冷人以一種傲慢的方式表達謙恭。
但是在耶路撒冷生活是實實在在的,來不得半點虛假。你知道耶路撒冷是什麼,你願意接受它。在特拉維夫,總有關於“外表”和“偽裝”的問題。我問一個人如何定義特拉維夫和耶路撒冷的區別,他回答說:“特拉維夫人穿衣服是要表明一種觀點,他們是在說'嗨,看看我的衣服,看看我,我很酷、我做得不錯吧。'而在耶路撒冷,人們穿衣服是因為外面冷,只是要取暖而已。”一天,以色列最自由的報紙《國土報》的記者本尼·茲波爾在特拉維夫閒逛,他被眼前的事物吸引住了:帶刺鐵絲網包圍的龐大軍事區正好位於歌劇院的對面,特拉維夫藝術博物館的對面則是一座監獄。在寫到虛偽的話題和人們對他人苦難的冷漠時,他的文章末尾說:“從這個角度看,耶路撒冷就容易多了。在那裡,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緊張關係、宗教信徒和世俗人士的緊張關係,包括籠統的人與人的緊張關係以及生活中充斥的殘酷和暴力,就是真實的城市表達的一部分;而在特拉維夫,人們逛街時從軍事區路過會說服自己相信這裡是個集市。特拉維夫已經教會自己對不愉快的事情視而不見。”
實際上,因為耶路撒冷的普遍貧困,這裡的地方性慈善機構和非政府組織比以色列任何其他城市都多,它們熱心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但是從事貧窮救濟的慈善組織眾多並不僅僅是因為這個城市貧窮,而是因為耶路撒冷是眾多的民族和宗教群體的大雜燴,每個族群都有組織去關照自己的成員。因此,多元主義是城市生活,甚至是其民間傳說的一部分。實際上,馬克·吐溫在1867年訪問這個城市時,就描述過這種多樣性:“耶路撒冷的人口由穆斯林、猶太人、希臘人、拉丁人、亞美尼亞人、敘利亞人、科普特人、阿比西尼亞人、希臘天主教徒和一幫新教徒組成。民族性的陰影就存在於上述清單中,他們使用的語言多得說不清。在我看來,地球上所有的種族、膚色和語言都肯定被生活在耶路撒冷的一萬四千人展現了出來。”
馬克·吐溫的評論“衣衫襤褸、可憐巴巴、貧困不堪和齷齪骯髒,是用來說明穆斯林存在跡象的詞彙”,這顯然不是表現寬容的最好例子。即使到了今天,仍然有許多人相信耶路撒冷人對他們周圍的許多宗教基本上是寬容為懷的,這裡有基督教堂、清真寺、猶太教堂和自命的先知。他們真是如此嗎?或許故事會告訴我們他們本該這樣,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
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是希伯來大學的年輕講師,專攻環境政治學和環境倫理學。一天,我收到美國一位曾經閱讀過拙作的環境政策教授的來信。 OP(他的綽號)寫到他是印度教信徒,渴望訪問聖城耶路撒冷,問我能否接待他。我從來沒有見過他,卻覺得這會是一段迷人的經歷。確實如此,他來到這里後便急不可耐地乘車到老城遊玩,我們從一個聖地到另外一個聖地。在每個地方,他都祈禱。我問他祈禱的上帝是什麼,在不同地方祈禱的上帝是否一樣。他一臉燦爛地笑說:“當然,那是我們心中的上帝。”我並不罷休,接著說,“但是你參觀的這些地方,對某些譴責上帝和先知的宗教來說也是聖地,他們宣稱上帝是人類之外的東西。”在我們攀登上橄欖山前往耶穌升天教堂時(按照基督教傳統的說法,耶穌在此升天了),他說:“啊,他們並不真的那樣認為。”我好奇地看著他,他繼續說:“上帝無所不在,在你身外也在你身上,它有許多形式。”我仍然記得他強調“許多”這個詞的方式,把手伸得盡可能地遠。就在我們到達這個小教堂時,他繼續說:“有心的人在心中就有一個上帝。”
擁有上帝形象的城市
耶路撒冷很容易被刻畫為一神教的中心。對穆斯林來說,它被稱為“聖地”(阿拉伯語是Al-Quds)。按照穆斯林的傳統,在一次著名的、迷人的晚間旅行中,穆罕默德參觀了耶路撒冷,就是在這裡他登上天國,看到了上帝的跡象。 4奧馬爾在638年從基督徒手中搶走這個城市,命人在聖殿山建造了一座樸素的清真寺——如今被稱為圓頂清真寺,這座美麗無比的清真寺是伊斯蘭世界現有的最古老的清真寺,可以追溯到691年,其創建者是哈里發阿卜杜拉·馬里克。好幾個歷史學家宣稱,馬里克建造這個清真寺不是出於宗教信仰而是因為政治和經濟因素的考慮。統治麥加的競爭者挑戰阿卜杜拉·馬里克的合法性。作為穆罕默德的出生地,麥加吸引了許多朝聖者,因而修建清真寺從經濟上說也有好處。為了吸引民眾到耶路撒冷來,阿卜杜拉·馬里克建造了這個巨大而漂亮的清真寺,他宣稱位於圓頂中心的石頭就是穆罕默德登上天國與上帝見面的地點。其他歷史學家則指出,建造清真寺是為了與當時為基督徒服務的優美建築競爭。他們指出,實際上,新建築複製了聖墓教堂的規格。圓頂清真寺的直徑是20.20米,高度是20.48米,而聖墓教堂穹頂的直徑是20.90米,高度是21.05米。
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們大學接待了一位來自加拿大的教授,學校安排我為他預定旅館房間。因為從前沒有見過面,我在本市的五星級酒店為他訂了一個房間,這酒店和地球上任何其他的五星級酒店一樣。我看到了他到賓館後非常失望的表情,就問:“您不喜歡這個賓館嗎?”他非常禮貌地回答說:“啊,你知道,這是耶路撒冷。我沒有想到依然會住在一個五星級酒店。”我馬上知道他心中想的是什麼,於是開車送他到基督教青年會旅館,並說:“這實際上是個賓館,雖然非常簡樸。”看到這個建築,他的臉色就明朗起來。
位於大衛王街上的耶路撒冷基督教青年會旅館被稱作世界上最漂亮的基督教青年會館,在1926年建造時,多虧有100萬美元的捐款,現在它的對面是以色列最豪華的酒店——大衛王飯店。當年建造這座旅館時,它的對面是老城的城牆。基督教青年會聘請阿瑟·路易斯·哈蒙做建築師,請他設計耶路撒冷的建築——創造一個猶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的文化和社會互助中心。五年後,還設計了紐約的帝國大廈。猶太人社區最初對此疑慮重重,但漸漸地這個建築確實成為了交流活動的中心。如果耶路撒冷有一個建築抓住了宗教的思想,那就是這座旅館了。它有三個翅膀,代表了基督教三位一體的模式——聖父、聖子、聖靈,但三個翅膀也代表了思想、精神和身體的統一,自然也代表三個一神教。在北邊翅膀的頂端銘刻著猶太人的信仰宣言:“以色列啊,你要聽,主是我們的神,主是唯一。”南面翅膀的頂端銘刻著穆斯林對上帝唯一的宣言:“除了安拉,沒有上帝”。 (上帝)花園中有12棵柏樹,代表12個部落(猶太教),12個門徒(基督教)和穆罕默德的12個繼承人(伊斯蘭教)。象徵性的數字12再次出現在音樂廳的12個窗戶上,因為那裡的音響效果超級好,我常常能享受獨奏會。外面的走廊有40根柱子,代表了以色列人出埃及後前往以色列的過程中在沙漠流浪的40年和撒旦試圖誘惑耶穌的40天。一個婦女頭頂一罐水的雕像描述了在井邊和耶穌交談的撒瑪利亞婦女。大門入口處立著一個聖壇的雕像,用沒有形狀的不規則石頭建成,這代表了雅各在耶路撒冷北邊伯特利建造的聖壇,這些石頭實際上就是建築師從伯特利運來的。耶路撒冷基督教青年會旅館還有其他具有高度象徵性的作品點綴其間,使之成為建築師的說教而不是作品。當你參觀這座建築物時,你不可能忽略這座城市傳遞的信息:這是上帝之城,這座城市的故事是信仰,更準確地說,它是三個一神教共同的信仰,即上帝只有一個。
有關宗教在耶路撒冷給人的概念中的作用,我們可以從它的地圖中學到很多東西。地理歷史學家雷弗·魯賓(RehavRubin)相信在現代以前,耶路撒冷地圖確實類似於一個觀點,體現的是一種態度,而非對現實生活中城市的描述。實際上,耶路撒冷的許多地圖都是由從來沒有親眼看過這個城市的人繪製出來的。 5雖然地圖的通常目的是用圖的形式描繪真實世界,但這不是繪製耶路撒冷地圖的人真正想做的事,對他們來說,耶路撒冷的觀點比真實的城市更重要。就在反思這個問題時,我不由自主地認為,耶路撒冷對許多人來說就是一個夢、一種觀點,或一個理想的實現。多數耶路撒冷地圖是被用來指導人們思考自己對這個城市的信仰和觀念的經驗,而不是幫助他們在這個城市遊走的。因此,有些耶路撒冷地圖顯示它是歐洲、亞洲和非洲三大洲的中心。另一方面,在十字軍東征時期繪製的地圖往往非常詳細,但常常把城市畫成一個圈,就好像在顯示它的圓滿、完整和不可分割。在14世紀的地圖中,有些細節被誇大,如幾乎總是乾涸的汲淪溪被顯示成一條大河,城市還有城牆,而實際上這些城牆在1219年就已經遭到破壞了。
前文已經提到馬克·吐溫在1867年到這個城市參觀,描述了他作為朝聖者在接近耶路撒冷的路上(從北方)遠遠地看到這個城市時非常典型的激動心情。
最後,在遙遠的天邊出現了古代城牆的殘垣斷壁和破碎的拱門,我們艱難地爬上另一座山,每個朝聖者和罪人都在高處拼命揮舞帽子:啊,耶路撒冷!棲息在其永遠的高山上,白色、圓頂、堅固,用高高的灰色圍牆聚集在一起的這個嬌弱的城市,在太陽下閃閃發光,這麼小,啊,簡直就像一個美國村莊那麼大,裡面只有4000個居民。我們一邊往山下走,一邊默默地抬頭越過寬廣的山谷向遠處張望,就這樣走了一個多小時。我覺得這個群體每個人的頭腦中,都充滿著被眼前這個嬌弱的城市的宏大歷史所激發的思考、想像和記憶。
……
有心的人
2010年2月2日,我觀看了歐洲棒球聯盟部分比賽的加時賽,比賽雙方分別是耶路撒冷夏普爾隊和伊斯坦布爾加拉塔薩雷隊。夏普爾(Hapoel)的字面意思是“工人”,這說明了這支隊伍的很多內容。該俱樂部曾經屬於以色列勞工團體的工會聯合會,不過現在是非營利機構,其支持者往往身穿紅色襯衫,多是政治上的左派。我在十多歲的時候就愛上了這支球隊,並成為其鐵桿球迷。當時在我的左邊站著一對現代正統派猶太人,1他們像我一樣,買的也是季度票。我們是朋友,在這裡看球已經有很多年了,他們也歡呼喊叫或者怒罵裁判。在我的右邊是一個...
目錄
中文版自序 001
前言 001
耶路撒冷:宗教之城 001
當年輕人大量離開耶路撒冷時,令人不禁擔憂這里納稅人群體太小,無法滿足城市需要。我的一個學生說:崇拜上帝很好,但我們也需要公民。 ”實際上,這裡提出的問題是:在沒有公民的情況下,公民精神可能存在嗎?
蒙特利爾:語言之城 047
用什麼語言給蒙特利爾移民的孩子授課是引起社會衝突的原因。 20世紀70年代中期,幾乎所有移民都把孩子送到英語學校,這可以增加經濟機會是可以理解的。但同樣可以理解的是,這種做法引起說法語的蒙特利爾人的不滿,他們正在為自己語言社區的成員爭取平等的經濟前景。
新加坡:建國之城 077
最重要的是,(新加坡)政府放鬆了對公民社會的控制,或許政府最終承認充滿活力的結社生活是愛國主義的真正秘密。家庭和國家之間中介的協會對愛國主義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它們打破了社會孤立,允許人們合作,發現了本來可能被忽略的共同利益和價值觀。
香港:回歸之城 117
不是香港人不關心窮人,他們只是不相信國家福利總是或常常能保護他們的利益。過多的國家福利破壞經濟發展。其實也存在其他方法保護窮人的利益,如利用普遍認同的家庭和社會關係。在這個意義上,香港自回歸中國以後“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的加深或許與香港人的主流精神一致。
北京:政治之城 151
北京人有強烈的公民意識,這個城市充滿了國家的象徵。所以對城市感到自豪也意味著對國家感到自豪,批評這個城市也意味著批評這個國家。無論如何,在北京發生的事具有更大的意義。無論政府高官還是著名社會批評家都住在北京。
牛津:學術之城 177
不守常規或學界人士常說的“盒子之外的思考”,是學習和研究中創造力的基礎。我在這個城市生活了一年多之後才理解,不守常規不僅得到大學而且得到城市的鼓勵。五一節的慶祝活動既有傳統的莫里斯舞蹈者;也有幾十個居民和學生組成的群體,在早上5點附近學院高塔傳來唱詩班的歌聲時,跳入查爾斯河冰冷的水中游泳。
柏林:寬容之城 213
實際上,在訪問柏林和研究其歷史的時候,你可能對一個特別的問題感到困擾。有時候,它是歐洲最寬容的城市,但它常常又墮落為最不寬容的中心。究竟是什麼讓這個城市在態度上如此極端搖擺呢?
巴黎:浪漫之城 251
浪漫主義有兩種。我們已經討論了好萊塢版本的浪漫:來到巴黎愛上它。這是我們採訪的巴黎人拒絕的那種浪漫主義。但是,還有另外一種,我們稱之為“沒有施行巴氏消毒”的浪漫主義,這更接近他們的精神。
紐約:抱負之城 285
公民精神的最完美體現就是在危機時刻。出售“我愛紐約”口號的努力或許是歷史上最成功的城市品牌塑造活動。但它的成功建立在人們對這個城市及其生活方式的真誠的愛的基礎上。紐約風格的公民精神限制了對個人抱負的追求,如果沒有了共同體意識,紐約早就被另外一個世界首都超越了。
譯後記
中文版自序 001
前言 001
耶路撒冷:宗教之城 001
當年輕人大量離開耶路撒冷時,令人不禁擔憂這里納稅人群體太小,無法滿足城市需要。我的一個學生說:崇拜上帝很好,但我們也需要公民。 ”實際上,這裡提出的問題是:在沒有公民的情況下,公民精神可能存在嗎?
蒙特利爾:語言之城 047
用什麼語言給蒙特利爾移民的孩子授課是引起社會衝突的原因。 20世紀70年代中期,幾乎所有移民都把孩子送到英語學校,這可以增加經濟機會是可以理解的。但同樣可以理解的是,這種做法引起說法語的蒙特利爾人的不滿,他們正在為自己語言...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