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渡顧盼舉家一百年漂泊,最新長篇力作,以細膩的家族軼事,提喻台灣近代史的紀實文學。
三代興衰 一世起落
鳴和台灣近代史的綿長徒歌
「我們總是以為,大時代的轉變會是轟轟烈烈、改天換地、有如一個洪流向前澎湃洶湧而去。而真實的是,它往往是寂靜的,悄悄的轉變著。某一種聲音消失了,某一種味道改變了,某一個角落的樹林子沒有了,某一條河流的魚不見了,某一種生活常常有的人聲,例如賣肉粽的召喚、收酒瓶人的鈴鐺、腳踏車的老叮噹等等,慢慢從我們的身邊走遠。」
《水田裡的媽媽》曳引家族史的線軸,祖先落腳台中烏日,伴隨大歷史的浪潮,走過日治時期、國民政府遷台,社會轉型期……父親不甘固步於農村,決定開創鍋爐製造的事業;母親被迫逃亡,卻始終堅毅強韌,維繫一家燈火。家事衍續的同時,臺灣社會也不停告別過去,迎向未知。走過農業轉型的落寞晚景,走過工商業繁衍的喧嚷,「家」如一扇眺望歷史洪流的舷窗,見證台灣社會的諸多異變。
班雅明在〈說故事的人〉中提到,「說故事」是一種透過敘事相互交換經驗的能力……「說故事的人」有兩種古老的典型:一是定居的農民,一是周遊各地的水手或商人,這兩者之間又相互滲透,中世紀四處旅行後定居開業的手工藝人,即是聯繫兩者的典型。如此,擁有這雙重的源頭的「敘述者」形成了。
在一個集體記憶衰落的時代,作者以一個家族,提喻台灣社會近代史,湮往宿昔娓娓迎來。本書透過「敘述者的鄉愁」,讓敘事款款召喚往事,溫柔地展現文字記述故事的手工技藝。
作者簡介:
楊渡
詩人、作家。喜歡旅行、閱讀、電影和足球。最喜歡的地方,是新疆和阿爾卑斯山。大山大水,以及無盡的沙漠。最喜歡的電影是《直到世界的盡頭》。
生於台中農村家庭,寫過詩、散文,編過雜誌,曾任《中國時報》副總主筆、輔仁大學講師、國民黨文傳會主委,主持過專題報導電視節目「台灣思想起」、「與世界共舞」等,現任國家文化總會祕書長。
著作有詩集《南方》、《刺客的歌:楊渡長詩選》,散文集《三兩個朋友》、《飄流萬里》,報導文學《民間的力量》、《強控制解體》、《世紀末透視中國》、《紅雲:嚴秀峰傳》、《激動一九四五》、《簡吉:台灣農民運動史詩》,及戲劇研究《日據時期台灣新劇運動》等十數種。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王小棣(導演)、李永豐(紙風車劇團創意總監)、吳晟(詩人)、侯孝賢(導演)、高承恕(東海大學榮譽教授)、楊澤(作家)、鄭宗龍(編舞家)、劉克襄(作家)、蔣勳(作家)
(依姓氏筆劃序) 好評推薦
名人推薦:王小棣(導演)、李永豐(紙風車劇團創意總監)、吳晟(詩人)、侯孝賢(導演)、高承恕(東海大學榮譽教授)、楊澤(作家)、鄭宗龍(編舞家)、劉克襄(作家)、蔣勳(作家)
(依姓氏筆劃序) 好評推薦
章節試閱
序曲
1,緊急簡訊
「哥:爸病危,需開刀,媽不敢簽字,請速回。阿清」二○一○年三月二十日下午二點二十分。
黃昏的時候,高鐵列車慢慢駛向台中烏日站。列車放緩了速度,滑過家鄉寬廣平坦的田野,逐漸駛入車站。一輪火紅的夕陽,在遠遠西海岸的方向,像一盞燈籠般,掛在黃橙橙的天空。
我坐在乾淨灰白的車廂裡,重新把簡訊看一遍,思考接下來該怎麼辦。
接到簡訊的時候,我正在開會。會議室有人作簡報,幽暗中,我悄悄看了簡訊,頓時心中一沉,立即離開會議室,去外面打電話。
小妹中午接到媽媽電話。媽媽說,上午看父親神情呆滯,右半邊幾乎都不能動,手臂也抬不起來,她感覺怪怪的,就叫一輛救護車,帶父親去醫院檢查,發現腦後有一個血塊,可能是上次跌倒時受的傷,造成腦部神經壓迫,醫生說,其實就是中風。如果不開刀,原本罹患阿玆海默症的父親,會有生命危險。但開刀也可能有後遺症,老人容易感染,因此要媽媽簽下手術同意書。
「媽媽很害怕,哥,你一定要回去!這件事,只能由大哥來負責了。」小妹說。
「啊,好的,我儘量想辦法。」我悄聲回答。
「哥,那要不要通知二哥和姐姐回來?」小妹問。
「暫時先不要吧!免得他們緊張。」我想了想說。
「可是,如果爸爸怎麼樣了,他們沒見到最後一面,會不會很難過?」小妹直接問。
「晚一點,我們看過以後再決定。如果有危險,再找他們一起回來吧。」
小妹今年四十來歲,跟我一樣在台北上班,只有利用假日回老家看望父母。作為最小的女兒,她的個性和長相像極媽媽,兩人特別親近,父親生病的事,媽媽都是先找她商量幫忙。
我們兄妹四人,弟弟差我三歲,繼承了爸爸鍋爐工廠的生意,轉去越南開工廠,現在人還在越南。大妹與我年齡相差八歲,小妹差十一歲,她們小的時候,我曾經幫媽媽揹過她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已經上了高中大學,「長兄如父」在她們的眼中,特別明顯。大妹在上海工作,一時回不來,只有小妹同在台北,總是比較容易有個照應。
爸爸罹患阿玆海默症已經有好幾年,無論用什麼藥,做哪一種復健運動,都無法抵抗那致命的退化。我們毫無辦法,只能看著他的智力,他的認知,他的行動能力,一點一滴消失。
最可怕的是記憶,像水一樣,一滴一滴流失,一寸一寸蒸發,到後來,甚至無法辨認自己曾畫過的鍋爐設計圖。那一張花了他一生最多時間的製圖桌,布滿了灰塵。日本製的專業鉛筆,靜靜等待他回來。有一天,當他看著我,卻喊著叔叔名字的時候,我終於知道,連我們,這麼親近的孩子,也像電影的「fade out」一樣,從他的腦海中淡出了。
許多時候,我真想問他腦海裡,到底還剩下什麼?一個人的生命,如果沒有了記憶,最後會剩下什麼?
然而,他已無法說出來。
現在,最艱難的時刻來臨了,除了直接面對,還能如何?
2,空無回音
高鐵到站後,人潮如流,往出口走去。
我不想和人爭著出站,在月台上打電話。奇怪的是:家中的電話一直響,卻沒人接。
老家在烏日高鐵站附近,約莫兩、三公里的路程,開車走捷徑,不必五分鐘就到。平時回台中不必事先通知,只要快到站再打電話就好。
第二次撥,電話依舊沒人接。
列車要繼續向南方開動,車門逐一關上,穿堂風捲動起來,彷彿把所有東西都帶走了,顯得空空蕩蕩,我獨自站在月台,聽著老家的電話嘟嘟嘟空響,只覺著一種異樣的寂寞。
「奇怪?明明要我快一點回來,現在怎麼反而找不到人了?」
像很多中南部的中小企業一樣,是住家兼工廠。一片四、五百坪左右的工廠,前面有貨車進出的大門,大門入口的右邊,是一幢三層樓的房子,每層四十幾坪。一樓作辦公室兼廚房,二、三樓是住家。而小樓外面的土地,就是生產的工廠。
父親開鍋爐工廠近四十年,現在由我弟弟經營。雖然主要業務外移去越南,但生產基地仍在台灣,工廠仍正常營運,只是常常招不到年輕工人,只能靠著老工人維持,辦公室裡也還有四、五個職員。無論如何,以前只要打電話回家,媽媽交待一下,職員就會開著車來高鐵站接人。現在才剛剛過了下班時間,應該不至於沒人啊?
「或許他們是去工廠區收拾,或者在外頭把車子開進來吧!」我心中想。每到下工的時候,職員總是要把公用車開進廠裡,這是一個收工程序。我掛上電話,茫茫地想:「但媽媽呢?她在那裡?是不是還在醫院照顧爸爸?」
遠遠的天空飄浮著大朵大朵的雲,那白色,飽滿得像要溢出來的泡沫,外圍的雲邊被夕陽暈染得微微泛紅,還鑲著一層金橘色的光。這黃昏明亮的煇煌,映滿了整個西邊的天空,照得田野上蘆葦的影子,閃動著一層紅光,且飄動得更為蕭瑟了。
然而,這空曠,這輝煌,這明亮,這茫茫的大地,這高鐵的質地,這無人的月台的寂寞,卻這樣的陌生。
「這是我的家鄉麼?」我如是問自己。
「沒有父母的孩子,是不是要成為『孤兒』?……」我輕聲的問自己。
3,媽媽在哪裡
我轉而打媽媽的手機,但回音卻是「對不起,您撥的電話未開機」。我邊走邊打,心中逐漸著急起來。大約是第五次吧,終於有人來接聽。
一個東南亞年輕女子的口音說:「哦,阿嬤,阿嬤不在,不在。」聲音很陌生,我都懷疑是不是打錯電話。
「阿嬤不在。她去哪裡了?」我用英文問。隨後我想起來了,上一任的菲律賓女傭離開後,媽媽一直在找接替的外傭,但申請的人還沒到,只能暫時請仲介公司幫忙找一個印尼的女傭來幫忙。但英語也不通。我趕緊改口用國語說:「阿嬤不在,她在哪裡?」
「不知道,不知道。」她的聲音短促,四聲不分。
「阿嬤去哪裡?阿嬤去哪裡?」我重覆說著。
「不知道,不知道。」她只是這樣回答。我只好放棄了。
還有誰知道媽媽的去處呢?
我繼續打電話給弟媳婦。她和弟弟共同分擔越南工廠的經營與管理,二人輪流往來。
弟媳婦在手機裡說:「醫生說爸爸要開刀,要媽簽字。媽叫我來醫院,和醫生商量。可是我來了,也沒看到,她可能非常害怕,自己先坐車回家,也不知道去哪裡了!我也找不到。」
「哦,媽媽!」我在心中輕呼。瘦小的媽媽,一個人,要承受這麼大的壓力,她會去哪裡?
我完全可以了解她的恐懼。以前祖父就是因為牙齦生了一個小腫瘤,遠赴台北台大醫院開刀。刀一開,癌細胞擴散,就一去不回,死亡方歸。自此我們家族都非常害怕住院開刀,彷彿刀一開,就再也回不了家。祖母晚年也是這樣,骨骼老化疏鬆,她寧可承受痛苦,也不願意住院治療,直到最後,在父親的懷中過世。父親也有一樣的觀念。媽媽怎麼敢下這個決定去簽字呢?
不管如何,先找到媽媽再說。我決定走路回家。
我想起讀大學的時代,從台北回到台中時,父親常常在台中火車站等著接我。台中火車站是日據時代的建築,那種濃厚的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風格,紅白相間的正面,典雅的對稱色澤,有一種莊重的氣質。車站的月台,總是飄著煤油和蒸氣的白霧;穿過長長的剪票口,出了車站,外面老排著一長龍的計程車;計程車之後,才是等候家人的自用車。我看見父親倚在車子旁邊,斜靠著車子,抽著香菸,搖搖的揮一揮手,口中彷彿還哼著日本的演歌。
見了面,他常常問一聲:「吃飯了沒?」
「有啊,吃了便當。」我說。
「很久沒回來了,要不要去吃台中肉圓?」爸爸總是這樣問。
台中肉圓離車站很近,轉個彎就到了。我還沒回答,爸爸就自己說:「去買幾個回去吧!你阿嬤也喜歡吃。」阿嬤年紀大了,肉圓軟軟的,她吃得動。
飄著老火車站的氣味、台中肉圓的香味、爸爸等候的身影、老長壽帶一點嗆鼻的菸味,彷彿構成了我回鄉的記憶。
想不到走路出高鐵,是如此曲折。我先下到一樓,再從等候區的中間穿過,在車群之間,還是找不到通往外面的人行步道。最後,我只好趁著空檔,直接穿越,才走出高鐵站的建築,來到天空下的馬路上。
我步上一座天橋,望著一大片廣闊的平野,什麼都沒有,就只有一些被財團買下的土地,現在還未開發,全部用來當停車場。這是我第一次用徒步的方式,近距離感受著高鐵和家鄉的關係。它更像是一個被圍起來的孤島,荒涼而有幾分寂寞。
「真奇怪,家鄉什麼時候變成這樣?」我有一種彷彿置身異鄉的陌生。
4,空寂之屋
「媽媽,妳在哪裡?」我的腦海裡迅速閃過幾個地點。她曾在夜半走荒涼的田埂路去巡視水田;曾逃亡幾個月躲避警察的通緝;曾獨自支撐工廠財務讓爸爸再站起來,她可以調動幾十個工人,重建工廠;她可以當媒婆,幫工人成家。她一生好強,從不喜歡麻煩別人。現在的她,應該不會去找親戚幫忙,她和父親最熟悉的鄭鴻源醫師也老了,不再看診,她不會去找他詢問。最可能的地方,只有朝天宮媽祖廟。
那是父親中年後投入最多心力的地方。他擔任寺廟主委二、三十年,出錢出力,一磚一瓦,石雕神像,燒香金爐,都是自己去台南、鹿港、泉州、廈門找木匠、石材師傅訂做來的。這是父親畢生心血所在,也是媽媽信仰的依托。
現在的她,會不會正拿香,雙手合十,在靠近烏溪的媽祖廟,在黃昏無人的暗暗幽幽香火中,獨自跪著祈求媽祖的保佑,祈求媽祖的指引?
比起台北,台中的氣候有些熱了,我把西裝外套脫下來,一手勾著,披在肩膀上,慢慢走著。
我想起來,這姿勢其實也是學自父親。
以前父親喝了酒,會像六○年代早期的日本黑道電影裡小林旭的造型,披著西裝上衣,唱著演歌,帶一點浪蕩的模樣,從門外走進來。
他酒後的歌聲唱著流浪的況味:
渡海而來
孤單一人前來
別放棄希望,莉露
從上海歸來的莉露,莉露
坎坷的命運倆人共同來承擔
一如往昔一起生活吧!
回到家的時候已經黃昏。奇怪的是,一樓辦公室竟空無一人,職員都下班了,只有一個印尼的臨時女傭,用不熟悉的中文說:「阿嬤,阿嬤,樓上。樓上。」
二樓。平時父母親的房裡,並未見到媽媽。父親睡的床收拾乾淨,那一條怕他無意識掙扎受傷而綑綁手腳的布帶子,垂在床尾。冷清清,電視機不再傳出平時父親愛聽的台語民謠和日本演歌;空蕩蕩,輪椅上散置著幾件舊毛毯。一切都空了,靜了。
「媽媽……,媽媽……。」我呼喚著。
沒有回音,只能一間一間找找看。
以前我和弟弟共用的房間,依舊是一樣的擺設,書架上我高中時期買的許多書,全都被媽媽拿去送給鄉村圖書館,只有大學用的精裝書還在。當年朋友常來聊天過夜,最多睡過六個人,連長桌上都睡過人。現在只是無聲的幽暗。
過去祖母睡的房間,有一個大通舖,上頭還擺著祖母年輕的嫁妝,一個雕花的木頭櫃子。細細的紋理,彷彿祖母的個性,帶著那古老年代的沉靜,雖然她已經去世二十幾年了。媽媽也不在這裡。
三樓空洞洞。二十幾年前剛結婚時,這三樓的房間曾做為我的新房,有小客廳,可以看電視、泡茶,女兒生下來後由媽媽在台中撫養,每個週末回來看小孩。後來弟弟結婚,住三樓的隔壁房間,生了女兒,整個三樓有如孩子的遊戲間,充滿童書、玩具,還有一個彈跳用的彈簧網。當時常有朋友在週末來喝酒泡茶,到夜半才散去。
現在,孩子都長大了,玩具收了起來,書架的童書沾滿灰塵。我無語看著,心想,媽媽平時生活在這裡,空空蕩蕩,人去樓空;會不會回想過往孫子一起住的歡樂,而更加感到孤單?
爸爸生病,無法言語;菲律賓女傭言語不通,連說幾句話的伴都沒有,這是何等寂寞。以前她是「頭家娘」,所有孩子的阿嬤,所有員工都依賴著她來發薪水,發落工作。許多員工家庭的婚喪喜慶、提親送油飯,都要她來處理,她才是公司的靈魂。如今她也不管營運的事務了。
平時自己未曾注意,如今孤獨一人尋她,才開始體會她的心情。
我在三樓的樓梯間,向四樓喊著:「媽……,媽……」,正猶豫要不要去朝天宮媽祖廟看看,此時傳出了媽媽的回聲:「我在這裡。」
我回應著走上四樓的祠堂。
「我在樓上拜拜,你也上來拜祖先吧。」媽媽說。
5,幽暗祠堂
四樓是頂層加蓋的小閣樓,空間不大。面東的一側是神桌,供奉著觀世音、土地公和祖先的牌位。
黃昏的光線全暗下來,只有一盞老舊的日光燈和供桌上的紅色小燈,映著媽媽有些蒼白的臉。三柱香插在祖先的牌位前,已燒去大半,顯示她已經在這裡待了一段時間,薰香的味道充滿小小的空間。
「媽,妳怎麼一個人在這裡?」我走到她的面前說。
她站在祖先牌位前,拿一條抹布不斷擦拭桌子。她的動作遲緩,彷彿不知道如何停下來似的,抬頭看我一眼,又繼續慢悠悠的移動雙手。
「媽……,我回來了。」我喚她。
她回過神來,低聲回說:「唉!這一陣子你爸爸生病,我都只是上來燒香,菲傭也一直換人,沒有人來照顧這神明廳,你看,上頭有很多灰塵呢!剛剛上來,才仔細把它擦乾淨。你先來拜一拜祖先。」她點上六柱香。
「先拜神明,再拜祖先。告訴咱的祖先,你回來了。」她喃喃說。
我默默祭拜,祈求神明保佑父親這一次可以渡過難關,平安回家。
看著我插好香,媽媽又拿起抹布,默默擦拭供桌的另一邊。擦完了供桌,再擦一擦香爐前掉落的香灰。她並不說什麼似的神情,讓我有些不安。
「媽……已經很乾淨了,休息一下吧!」彷彿怕嚇到她似的,我輕聲的說:「現在,爸爸怎麼樣了?是不是要開刀?」
「現在,醫生要我們簽字,不簽字就沒有希望了。」
「怎麼突然變這麼嚴重?」
「上次過年時,他從床上自己爬下來,跌倒在二樓客廳,那時候可能就有點中風,只是我們不知道。後來我看他情況變得嚴重起來,坐在輪椅上,整個人會慢慢的向一邊傾斜,拉都拉不回來。今天早上他連喝水都有困難。餵他喝水,他不會吞,都流了出來,滴得滿身都是。我趕緊叫救護車,帶他去醫院檢查。醫生看了,說有中風的跡象,還問我們怎麼到現在才送來,已經很嚴重了……。」媽媽自責的哽咽著。
「唉!媽媽,我們不是醫生,也不知道怎麼判斷。如果當時立刻去看醫生就好了。」我也自責的說。
「沒辦法,那時候大過年的,醫院不開門,去哪裡找醫生?」媽媽說。
我記得,那是大年初二,爸爸想從輪椅上起身,卻無力的跌在二樓地板上,是大妹先發現的,她的腿因為年前帶孩子去哈爾濱滑雪跌斷了,還裹著石膏,撐著柺杖,根本無法扶起爸爸,她只能對著樓梯口大叫,「快來人吶,來人吶!爸爸跌倒了!」
我上樓時,只見爸爸痛苦的在地上喘息,右手想撐住地面,頭部努力抬高,不斷掙扎想爬起來,可身體不聽使喚,只能大口喘氣。我扶住他,他的身體無力,無法撐起,我只好讓他先坐在地上,要媽媽倒一口水讓他喝。
媽媽慌慌張張,從旁邊抓了一瓶礦泉水,從裡面倒一杯水,給他喝了一小口,看爸爸緩了一口氣,再餵他喝下兩三口。喝下後,爸爸並不動作,只是坐在地上,臉色慢慢變紅。後來我想扶他起來坐上輪椅,卻嗅出酒的味道,覺得奇怪,仔細去分辨,味道竟來自爸爸,我感覺有點不對勁,查看一下剛剛的瓶子,才發覺那礦泉水瓶裡裝的竟是米酒。那是媽媽早上拿去四樓拜神用的米酒,她和其他的礦泉水瓶子搞混了。
「唉呀!剛剛爸爸喝下去的是米酒!」我說。
我們家很少使用公賣局的酒,而是向親戚購買自釀的糯米酒,裝在一個二十公升的大桶裡。平時這些酒都放在廚房料理用,今天因為拜拜,分裝到礦泉水瓶子裡,沒拿回廚房,竟不小心被當成水,餵爸爸喝了。
我和妹妹看著爸爸喝了酒,臉色很快漲紅,趕緊把他扶上輪椅,安置好身子,還笑著說:「爸爸搞不好很爽,因為太久沒喝酒了。」
現在回想,是不是爸爸誤喝了米酒,才會如此?我有些自責,但一想,更自責的可能是媽媽,便回頭安慰她:「當時是過年,醫院確實都沒開。」
「今天早上,我看情況不對,趕緊帶他去醫院。醫生看了嚇一跳,立馬做斷層掃描。他說,爸爸腦部後面,有一個小血塊,是淤血,可能是上次跌倒的時候,沒處理好,變成舊傷,或者是後來又跌倒,才造成的,現在也查不清楚了。」
「醫生要怎麼處理?」
「醫生說,要趕快開刀,把血塊清出來。如果不開刀,會一直惡化下去,最後整個血管阻塞,壓迫神經,身體沒辦法動。那時,就沒辦法治療了。」媽媽說。
「那就安排開刀吧!」我說。
「可是,你爸爸年紀大了,身體不好,開刀會流很多血,他體力不知道能不能負荷?而且開刀以後,醫院很容易感染,如果有什麼意外,就回不來了。」媽媽嘆了一口氣說:「我也不知道怎麼辦……。」
「可是,如果不開刀,就只有……」我有些猶豫,不知道如何措詞,只好說:「如果不開刀,就等於放棄了。」
「可是如果開刀,」媽媽有些傷感的說:「有什麼意外,像咱們三合院那邊,你的四嬸婆,四叔公過世以後,她得了癌症,後來去開刀,結果病情變很嚴重,孩子讓她氣切,現在只能靠一根管子打氧氣進去。整個人昏迷不醒,變成植物人,已經四、五年了,這樣多可憐!」
「啊,四嬸婆!」我想起小時候在三合院裡,看見四嬸婆的那一雙腳。因為長年在土地裡勞動,她的五根腳趾頭張得開開的,黑黑粗粗,彷彿每一根都很努力要抓住大地似的。她的家中,幾個叔叔姑姑都愛聽音樂,看武俠小說,他們特別疼我,總是讓我躺在他們家的大通舖上,聽著黑膠唱片,看著東方玉的武俠小說。夏天天氣很熱,四嬸婆喜歡在我全身灑滿白爽爽痱子粉,一邊吹著電扇,一邊像摸小狗那樣,摸著我的背,哄我睡覺。四叔公種地瓜,四嬸婆總是可以從他們家的大灶裡,摸出一個烤得黑忽忽的地瓜,拿給我,說:「你正在長大呢,肚子容易餓,給你吃!」
「四嬸婆,很疼我們家的孩子。」我說。
媽媽柔聲的說:「你四嬸婆的兒子阿祥很乖,很孝順,每天去醫院看她。我去看了一次,她什麼都不知道,阿祥在旁邊,一直叫『阿母,阿母,咱阿嫂秀絨來看你了。』可是有什麼辦法,他都阿母阿母,叫了四年了,還叫不回來。」
媽媽說著,眼眶紅了起來:「拖累子孫啊,拖磨自己,死也死不了,活也不能活,你四嬸婆心肝內,一定真艱苦……」
「我們可以不要讓爸爸氣切。」我說:「但還是開刀吧,不然就是等……。」那「死」我竟說不出口。
「以後,我若老去了,你們子孫都要記得,千萬不要讓我氣切,不要急救,不要拖磨。讓我平平靜靜,好好的過去。」媽媽語氣沉靜的說。
那暗紅色供桌,被她擦得如此乾淨,映著祖先牌位前紅色的燈光,雖然是十燭光的小燈,竟彷彿輕輕搖曳起來。
我望著祖先的牌位,默然想到,如果爸爸走了,他的神明,會不會像祖母一樣,回到祖先的牌位,回到楊氏家族的共同墓園?
我想起很遙遠以前,那麼疼愛我的祖母,她的神明在天,現在有看見嗎?
序曲
1,緊急簡訊
「哥:爸病危,需開刀,媽不敢簽字,請速回。阿清」二○一○年三月二十日下午二點二十分。
黃昏的時候,高鐵列車慢慢駛向台中烏日站。列車放緩了速度,滑過家鄉寬廣平坦的田野,逐漸駛入車站。一輪火紅的夕陽,在遠遠西海岸的方向,像一盞燈籠般,掛在黃橙橙的天空。
我坐在乾淨灰白的車廂裡,重新把簡訊看一遍,思考接下來該怎麼辦。
接到簡訊的時候,我正在開會。會議室有人作簡報,幽暗中,我悄悄看了簡訊,頓時心中一沉,立即離開會議室,去外面打電話。
小妹中午接到媽媽電話。媽媽說,上午看父親神情...
作者序
後記‧回到最初的一念
◎楊渡
一九九三年,〈人間副刊〉做一個專題:一九七○年代懺情錄,邀請作家回顧自己一九七○年代的生活。回顧當時歲月,我可以寫台中一中的文化啟蒙,也可以寫後期的大學浪蕩詩生活,但認真回憶,一九七○年的開頭,恰恰是我的母親為了票據法而開始逃亡的那一年,也是父親從一個農民小商人,轉向鐵工廠的時代。那農村生存的艱難,母親逃亡過程的驚險,家庭破碎流離的憂愁,家道中落而嚐盡債主青眼白眼的羞辱,尋找出路而不可得的少年的孤憤……,最後全部化為一個少年的烏托邦。而這個「貧民醫院、貧民收容所、孤兒院」的烏托邦,最後成了永恆的追尋,甚至決定了生命的方向。
那一次專題,我決定以母親開始逃亡的夜晚為起始,透視台灣一九七○年代,台灣農村向工業社會轉型的困頓與艱辛。
可能,它太像一個時代的開頭,發表後,有朋友希望我以該文為基礎,前後延伸,寫成長篇,用故事來顯現台灣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尋常農村生民所遭遇的社會生活史。或者,說得直白一點,是「台灣經濟奇蹟背後」的故事。
我確實有此一想,但每一次總是起筆容易續筆難。關鍵是自己貼得太近,情感太切,無法以一種客觀而冷靜的筆,去分析、書寫自己的父母親。再加上一九九○年代,採訪工作到處流浪,漂泊成性,難以安定,就這樣延擱下來。
但想寫的心念,一直未曾放棄。我常常陪父母親聊天,談農村往事、家族故事,但總是有一搭沒一搭的,彷彿只是閒話。直到二○一○年,父親首度病危,坐在通往家鄉的列車上,想起大學時代,父親來台中火車站接我的情景。他總是抽著菸,斜倚在轎車邊,笑著說:「吃飽了吃?」於是我們順道去買台中肉圓,回去給祖母吃……。
我感知到,再不寫,一切都來不及了。但隨著父親病情的起伏,情緒不免波動,根本無法安靜,而寫作,是需要安靜的。
二○一二年,父親幾度病危,我眼見他進出醫院、插管拔管,有如徘徊在冥河邊的尤里西斯,不禁想到六祖慧能在《金剛經口訣》說的「顛倒迷錯,流浪生死」,常半夜無法成眠,於是愈發堅定了寫作的信念。
然而,我深知自己想寫的不是一本家族史,而是透過父母親的故事,去呈現台灣社會從農村轉型到工業社會,再到商業社會的資本主義化歷程。這個過程,歐洲國家是以四百多年的長時間跨度,始逐步完成社會之轉型。但在台灣,卻是以四十年時間,就加以完成。我稱之為「十倍速發展」。由於速度之極度扭曲,人們無法立即適應,遂產生各種悲劇。
父親做生意的幾度失敗,揹負高利貸,乃至於母親的逃亡入獄,都與此有關。同時,家鄉烏日有一個日據時代即建廠的中和紡織廠,生產大盛的一九六○至七○年代,女工曾多達一千五百餘人,小村裡充滿青春女工快活的歌聲和笑語。可是一九九○年代,工廠開始外移之後,紡織廠也關閉了。
德國有百年工廠,瑞士有百年工藝,可是台灣從農村轉變出來,不到數十年,那些新發展的工業又都關閉了。
然而,這種「十倍速發展」,從農村劇變至工業社會的歷程,又豈是台灣所獨有?一九八○年代之後,大陸走上勞力密集的加工出口型工業,急速發展起來,它所呈現的社會變遷之劇烈,人性之扭曲變形,價值觀與生命觀之混亂,甚至地皮炒作、投機貪污、環境污染等,幾與台灣當年無異。然而,一如台灣民間所信持的,無論多麼扭曲,多麼變形,至少有些不變的人性,還是值得人去活、去堅持的。
從二○一二年春天開始,到二○一四年初,大略寫完整個故事後,深怕自己受父親生病的影響,讓文字顯得過於傷感,我特地請朋友幫忙看,前統一總裁林蒼生以他沉靜之眼,字字校正,更給了我許多寶貴的意見,深深感恩。其次,我怕自己耽溺於台灣特殊經驗,而疏於某一些應有的敘述,特地請北京朋友于奇和三聯書店的老編輯吳彬看。他們閱後,再想想大陸已經出版的台灣相關書籍,才發現大陸更多是關於國民黨、國共鬥爭史、一九四九大遷徙等,卻缺乏有關台灣人的社會生活史的描述。這確實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從這一點看,此書或可稍補不足之處吧。
一如所有詩人都有猶疑不決、老是想再尋找更準確的字的毛病,從寫完初稿至今,我己作了幾次修改,書名也一度想改變。但最後,還是維持最初「水田裡的媽媽」。原因只有一個,回到初衷,回到創作初始的一念,回到一九七○年代初,媽媽從逃亡的水田中浮現泥濘的面容之際,命運彷彿己決定了方向。唯有回到最初,把故事寫出來,所有的命運之謎,才會找到自己的答案。
後記‧回到最初的一念
◎楊渡
一九九三年,〈人間副刊〉做一個專題:一九七○年代懺情錄,邀請作家回顧自己一九七○年代的生活。回顧當時歲月,我可以寫台中一中的文化啟蒙,也可以寫後期的大學浪蕩詩生活,但認真回憶,一九七○年的開頭,恰恰是我的母親為了票據法而開始逃亡的那一年,也是父親從一個農民小商人,轉向鐵工廠的時代。那農村生存的艱難,母親逃亡過程的驚險,家庭破碎流離的憂愁,家道中落而嚐盡債主青眼白眼的羞辱,尋找出路而不可得的少年的孤憤……,最後全部化為一個少年的烏托邦。而這個「貧民醫院、貧民收容所...
目錄
目 錄
水田裡的媽媽 上
序 曲
第一章 三合院
第二章 通靈人
第三章 農村的奮鬥
第四章 鐵工廠時代
第五章 青春俱樂部
水田裡的媽媽 下
第六章 夜路流亡
第七章 母親的家園
第八章 溫泉鄉的吉他
第九章 告別的年代
第十章 真像一場眠夢
終 曲
後記 回到最初的一念
目 錄
水田裡的媽媽 上
序 曲
第一章 三合院
第二章 通靈人
第三章 農村的奮鬥
第四章 鐵工廠時代
第五章 青春俱樂部
水田裡的媽媽 下
第六章 夜路流亡
第七章 母親的家園
第八章 溫泉鄉的吉他
第九章 告別的年代
第十章 真像一場眠夢
終 曲
後記 回到最初的一念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