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週刊十大好書得主、馬華文學重要代表作家──黃錦樹,對原鄉、文字與書寫的悼逝之書!
●王德威好評推薦──
也如許多「鄉土」作家一樣,一旦離鄉背井,那裡的一景一物都激起了黃錦樹回憶與書寫的衝動。一篇篇色彩斑斕,卻充滿憂鬱暴烈的文字,於是展現開來。
=內容簡介=
邊緣身分可以讓人活得更警覺、更具反思性。
我的《刻背》同樣作為一本書,同樣作為中文現代主義未了的方案的一種實踐,關鍵詞卻是殘破、雜揉。向大馬的當下現實敞開,或者說,活生生的殘酷現實讓它注定不完美。
──黃錦樹
關於流浪的子孫,我還能多說些甚麼?
「我,替換了我的,在每一個背上出現。」那些刻在背上的字,是咒語、是離散的筆劃……
以肉體的痛做仲介的文字──肉身。他給他的作品創造出一個名字:文身。他說「紋」是個歷史錯誤。因為幾乎都是刺在背上,所以又叫做刻背。
〈大河的水聲〉如果序論也是小說。如果本書的序論長成這樣……
〈阿拉的旨意〉如果文化換血是阿拉的旨意……在當今大馬,「阿拉」一詞已不准非回教徒使用了。
漆黑之頁。亂碼之頁。無言之頁。
〈槁〉朝向生命終點的那人,在一群等待送葬的兒孫百無路聊賴的日常中,經歷了等待死亡的疲乏……
〈舊家的火〉父親死亡之後,舊家的火猶在否?
〈公雞〉、〈蛙〉死去的父親,迫不及待的重生為鳥獸……再生一次,也再死一次。
〈補遺〉死在南方。重生在南方。排華中的印尼,作家不在後的身影。狂想曲。
〈猴屁股,火,及危險事物〉歷史上已失蹤甚至死亡的三面諜萊特,在小說裡成了老李沒有刑期的流刑犯,偕猴妻猴妾演出一個人的建國大夢。南洋人民共和國。猴屁股。打火機。美麗新世界的優生計畫。
〈未竟之渡〉一場大水,因愛流落他鄉的前台籍日本兵,航向他最後的救贖。
〈天囯的後門〉如果天国有後門。如果監獄是國家。冬菇。黑木耳。黑眼圈。
〈開往中國的慢船〉一九六九年五月的災難前夕,一個孩子用他的腳去尋找傳說,卻不知不覺的陷入時間的渦漩,從未來走向過去,走向鴨都拉。
〈烏鴉巷上黃昏〉瓶中書。失憶的詩人。陰吊苦行。隨處播種。水部的偏旁。
〈刻背〉那個現代主義者,老外(是山寨福克納嗎),妄想以苦力的肉身為載體,銘刻漢字為活體巨著。小說裡走過百年漢字狂戀者的身影,也走過中文現代文學的大腕,那烈日燒灼的背,消失中的苦力。廣藝舟雙楫。訄書。在酒樓上。零餘者。傾城之戀……情人。荒人手記。傳奇莫言。大說謊家。台北大逃亡。南都一望。劉氏女。背海的人。家變……橫征暴歛,「你也吃了一驚了?」
「壞孩子」黃錦樹對於《刻背》,他自言「這本書只能是這個樣子:於存在為錯位、於文字為錯別、於書寫為錯體。」、「在我輩,所有已寫下、將寫下,未寫下的,亦都可說是悼逝之書,悼其已亡、悼其將亡、悼其未亡、悼其必亡。」
作者簡介:
黃錦樹,馬來西亞華裔,1967年生,祖籍福建南安。1986年來台求學,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碩士、清華大學中國文學博士。曾獲多種文學獎。著有小說集《夢與豬與黎明》、《烏暗暝》、《刻背》、《土與火》、《南洋人民共和國備忘錄》、《猶見扶餘》,論文集《馬華文學與中國性》、《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文與魂與體:論現代中國性》等,並與友人合編《回到馬來亞:華馬小說七十年》、《故事總要開始:馬華當代小說選》等。1996年迄今任教於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
相關著作
《猶見扶餘》
章節試閱
刻背
傳說維尕叶‧屯拉在一次主麻拜後,用棍捶了自己脊骨三下,並且說:
「靜一些、穩當些,你再不亂忙亂動,我會給你找出路的。」
--關里爺《熱什哈爾》
一、
剛開始,是當地大學裡歷史系的「苦力專家」鬻先生在研究過程中偶然的發現。鬻先生從事十九世紀初期中國海外移民研究已經有三十年以上的資歷,成果豐碩,代表性著作有《苦力類型學》(The Typology of Collies,博士論文,倫敦,一九六九)、《華人苦力間之互動:械鬥與協力》(台灣中央研究院,一九七五)、《苦力與土著》(Collies and Bumiputera 1900--1941,澳大利亞大學,一九七八)等,都是該領域必讀的經典著作。有一回,他在和某位因長期進行訪談而建立起基本友誼的苦力一塊在河邊露天沖涼,且歡快的合唱著歌時(他還記得那是首抗戰歌曲〈啊南洋〉),在老苦力低沉蒼涼走音(因不識字,不會說華語,只會說方言,故只能記音)的「啊南洋,妳是我美麗的故鄉」時,在老苦力用舊毛巾用力的搓著背那當下,突然在他左肩胛骨的部位發現幾個如痣一般深藍色的字。剛開始鬻先生以為那就是痣,或甚至不過是常見的陳年的老傷疤;仔細看--他的好奇心明顯的引起老苦力的抗拒--顯然是一行筆劃幾乎連在一起的字。而且每一個字的筆劃都不是剛剛好的,不是多了一點一劃,便是少了一劃一點。大致猜出應該就是「啊南洋,妳是我母親的故鄉」(鬻先生笑著說,用文字學的術語,那叫做「楷定」),「鄉」字大概筆劃太多成了一個藍色大包。看得出是用針刺上去的,和刺青的做法類似。發覺鬻先生一直盯著他背上看,他說那苦力的神情顯得十分不自在,甚至可以說是不安--彷彿被盯著看的是私處似的;匆匆穿上衣服,拒絕回答任何相關的問題(諸如:誰刺的?為什麼?),雖還不至於不友善,但明顯的變得冷漠,且不自在。從對方的反應來看,鬻先生直覺那是某種禁忌,可能和宗教信仰(或迷信)有關,但更有可能和私會黨有關。眾所周知,在近代漢人社會中,刺青幾乎已經變成私會黨的標誌,但一般都是刺虎刺龍、刺鍾馗、刺花、刺大胸脯女人。文字較少見,頂多是刺上心愛女人的名字;他開玩笑說,他印象中只記得岳飛背上他媽媽刺的「精忠報國」、金庸武俠小說叛離黃藥師而偷習「九陰白骨爪」的弟子陳玄風肚皮上的《九陰真經》,以及一個無聊笑話:某醫生在某男性病人那話兒上見到「一流」兩個字的刺青,而漂亮的女護士見到的卻是「一江春水向東流」。或者幾年前傳聞老共捉到嫖客時的處置:在他們臉上刺上「嫖客」二字。
如果只是這麼一個孤立的個案,他會覺得沒有追蹤研究的價值。可是後來的二十年間,他至少又間接的獲得一些足以佐證的訊息。
當然不再是沖涼的故事。他有個長期在過去的海峽殖民地行醫的親戚糶大夫,是個無所不醫的中醫,有一回聽他聊起這樣的一件事,便笑著對他說,在他行醫的數十年裡,確實見過「好一些」身上有文字刺青的人,其中不少是苦力;然而不無遺憾的是糶大夫竟然絲毫不記得那上頭究竟刺些什麼。「那是病人的隱私,」他鄭重的說,「而且那樣的病人一般會顯得較不安,不太肯讓醫生看他的背。」所以糶大夫也從沒想過要仔細的看,甚至故意把目光避開。要求他努力的回想,想了半天,他搖搖頭說:只依稀記得有的面積不小,背脊骨兩旁密密麻麻的像爬滿了大黑螞蟻,可能是一小篇文章或像古代中國人在石壁上的題詩,但都好像都只是一些錯別字。要求給了病人的資料,卻遭到技術上的拒絕。糶大夫聲稱並沒有建立病人的病歷檔案。問他有沒有聽同行說起類似的個案,他想了想才搖搖頭說不太有印象,「我們都很尊重病人的隱私」,他強調說。令糶大夫不解以致主動提出的疑問是,那些被刺上文字的苦力,幾乎百分之百都是文盲,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辦任何正式的手續(不論是官方還是私人的)也都只能靠捺手印指模,怎麼會被刺上他們自己鐵定不認識的文字?是誰幹的?為什麼?究竟有什麼作用、功能?一種避邪的符咒?似乎也沒聽說過。糶大夫反問道:難道是當初被賣豬仔時苦力仲介公司的分類番號?就如同現在還流行於馬來西亞華人養豬場在豬背上烙上農場的標誌?專研苦力分類的鬻先生對此提出了反駁,但也只是消極的反駁:「並沒有證據顯示……」而鬻先生也承認,糶大夫所提的那幾個疑問也是他長期以來的疑問。
要求糶大夫如果他或他的同行有再發現類似的個案記得通知他,之後的許多年裡卻沒再聽說有什麼新的發現。當時糶大夫倒是淡淡的說了句重要的話:「即使有那樣的族類存在,也老得不需要醫生了,應該差不多快死光了。」
有一年他到台灣參加一個研究院裡的學術研討會,在會後的觀光活動中偶然被一副景象所震懾:在廟庭盛夏的樹蔭裡,好一些揮著扇聊天、略微有些發胖的白髮男人胳膊上有清楚的文字刺青,諸如「反共復國」、「三民主義萬歲」、「大中」(左膊)∕「至正」(右膊)、「視死」(左膊)∕「如歸」(右膊)、「反攻」……十分大方毫無遮掩的袒露。原以為是什麼超級大私會黨在那裡聚會,一問台灣友人才知道原來是當地十分尋常可見的、某類退伍台灣外省老兵,當年韓戰投誠的解放軍俘虜,被迫刺上和原立場全然對立的立場,以示決絕和忠誠。那確實是標籤,卻似乎僅僅只是政治口號,他那研究台灣史的朋友淡淡的總結說「你對他們有興趣?那是簡單的事實,沒什麼好研究的。」
而後在一個充斥著院士的飯局裡,研究院裡研究甲骨文的專家不知道從哪裡聽說了他的遺憾和癡迷,帶著調侃意味的笑著說:「聽起來比我們的甲骨文還難研究,我們的研究對象說什麼都是刻在骨頭上的--雖然是烏龜和牛的骨頭而不是人的骨頭--說什麼都可以保存得比較久,而且一直埋在地下受到大地的保護;可是你的對象是銘刻在容易朽壞的人皮上的,而且連一張拓片都沒有。」他也只好嘿嘿苦笑不語。
其間鬻先生也幾乎翻遍了相關研究的專書和論文--包括研究殖民時代新馬華人及華人私會黨最深入全面的Victor Parcell--,也找不到任何相關的記述。
有時他會想:一定會有頭緒的。至少他們的家屬那兒有一些蛛絲馬跡吧?然而幾度向國家歷史檔案館提出口述歷史研究計畫,卻總是以「荒誕不經,看不出有研究價值」而被駁回。
而後許多年他忙著其他「有價值」且不得不做(不做會影響每年的考核及未來的升等及學術地位等)的計畫,而幾乎把那事給淡忘了。甚至那位唯一讓他親眼目睹背上的文句的苦力朋友、唯一的見證人糶先生相繼過世多年,他也不曉得。
一直到那一個意外事件。就在他被服務的學校提醒「退休年限到了」不久。就好像是那些文字唯恐他真的忘卻了,回頭來找他。
在隔著長隄的異國故鄉小鎮,一場車禍把他給送進醫院。不知道昏迷多久,突然被一種如同沼澤地帶不斷上升的氣泡聲給喚醒。還未弄清楚自己身在何處、在自己身上發生了什麼事情--位置不明的含混的疼痛--略一轉頭,鄰床金光閃閃是副枯乾的身軀趴伏著,一動也不動如古銅雕像,頭顱像萎縮的水果般顯得很小。透過百葉窗玻璃斜照進來的日光仍然燃燒般的強勁。赫然發現那包著骨頭的皮上綴滿了藍色的流跡,在錯綜的光影裡顯得波光蕩漾。急切的摸眼鏡,在床頭桌上摸著了、戴上,眼前的事物一邊清楚一邊模糊,才曉得鏡片只剩下一片。確實是漢字沒錯--急忙想把勉強看到的給勉強記錄下來,卻一時尋不著紙筆。只好把雙眼睜至最大,貫注了所有殘存的精神凝注,全神默記。一時竟沒想到可以向護士小姐要紙筆。然後也許正因為一時過度使用精神而迅速失去了意識。不知道過了多久被強烈的搖晃震醒時,一身白的肥胖馬來護士臭黑著臉冷冷的問:「記不記得你叫什麼名字?家裡的電話號碼是幾號?」顯然是被她喚醒的。他驚起,卻發現鄰床已是空空盪盪的。「那個老人呢?」鬻先生衝口便問。「先回答我的問題。」護士小姐毫不讓步。他只好妥協。然後才得到想要的回答:「剛剛被推去燒掉了。和你一樣是街上撿到的,反正無親無故,只好國家幫他結賬買單處理掉。」
鬻先生惆悵不已,努力的搜索記憶中彷彿被碎紙機絞過的文字,最終只得一句:
在那個漫長安靜炎熱令人困倦死氣沉沉的九月下午
然而並不十分確定。那是右邊耳朵的記憶。左邊的耳朵響著的是另一句:「我,替換了我的,在每一個背上出現。」誰會在人的背上寫這種大肆舖張的文句?又頗像是最近剛讀過的某本小說中的文句。下意識的去掏眼鏡,卻悵然發現兩個鏡框都是空的。
其時恰是九月,炎熱沉悶一如那文句所描繪出來的狀態。也許因為那樣,在住院的兩個月間,那兩個句子一直迴盪在他腦際,很快的被還原為純然的話語,而對文字的形跡不復記憶--回聲一般低沉的聲音,咒語似的一直在他兩耳間交錯迴響且試圖占據。以至有好長的一段時間他無法聽進任何外界的聲音,所有的熟人都抱怨和他說話時他的冷漠和心不在焉;漸漸的,他也感受到親朋故舊反應性的冷淡;更幾乎沒法上討論課,因他只顧低頭聽自己耳朵的聲音。看過耳科,而耳科醫生說他的耳朵功能很正常,「想聽的都聽得到。」過一陣子問題依舊,不得已只好以「車禍受傷後有注意力無法集中的後遺症需長期療養」為由申請提前退休。
次年,台灣的南向政策一時之間讓東南亞研究成為島上新興的學術行業,鬻先生因為他在相關領域的學術地位而被某學術機構邀為顧問,主持規畫一些研究計畫。我們才有機會參與這不可思議的搜尋。
剛開始,鬻先生的原始企圖還是不得不採取正當的偽裝以做掩護。譬如他規畫的是一個這樣的計畫:「十九世紀海峽殖民地華人苦力的生命史:疾病、醫療及休閒」。三年計畫,為了避免再度碰上「荒誕不經」的訾議而假借新史學的取徑。原始企圖潛藏為他個人的口頭請求,也一直到整個計畫進行到一定的程度,他和所有年輕的參與者有某個程度的熟悉之後,才以感性、懷舊的方式告訴我們整個故事,淡淡的提出他的「私人請求」,且要求盡可能的向資助機構保密。希望透過大規模撒網式的背景(他的用語是「海洋資源」)清查,看看有沒有可能讓目標「浮出水面」。
「我想很可能已經晚了,倖存的可能比任何瀕臨絕種動物還少了。」鬻先生憂心忡忡的感嘆。「事情總是這樣。早二十年做就比較有可能。晚了歷史很可能就只好變成了傳說。」
三年的正規調查。十分詳細的分工和進度安排,鬻先生負責參與各階段的分組討論和調整接下來的行動進程。好像是一架組織完備的機器,按照他的規畫,原則上整個小組在計畫的中後期便可以取得相當的自主性。到最後鬻先生幾乎可以隱沒,除了參與最後的總結討論和指導整個報告的撰寫。十八個人,分成不同的小組,負責不同的子項目,分途在昔日的海峽殖民地新加坡、馬六甲、檳城進行廣泛而細緻的田野調查。歷史悠久的中醫診所、妓院、餐館、棺材店、剃頭店、華人義山、各鄉鎮市方言群會館、各姓宗親會館、老人院、瘋人院、……及從資料上可以判定超過九十歲的老人。這一史無前例的(對舊海峽殖民地舊華人生活史--如果能夠再擴大至整個南洋當然更理想)全面調查成果其實相當可觀,自然遠遠的超過了當年李亦園的〈麻坡:一個移植的中國市鎮〉。對於舊海峽殖民地舊華人日常生活的公共性的互動領域(相對於家庭內私密的私人生活的部分)的建制及其變遷都做了相當完整的描繪,精細的程度可以到一街一巷。因而頗便於做生活史的重構(或想像性重構)。
舉個例。譬如住於馬六甲吉寧鎮的陳老先生,一九○○年出生於海南島,一九一七年下南洋投奔從事理髮業的親戚,一九四○年以後在吉寧街開設小型家庭理髮店,此後他的生活史即大致定型:每天和妻子輪流到半英哩外的舊巴剎買菜及吃早餐,吃完早餐九點鐘準時開店一直到晚上八點;下午三點會到同一條街上的咖啡店「新明記」喝下午茶,和一些老朋友閒聊幾句;每週固定休一天(週一)及大部分公定公共假日。日常的娛樂:半哩外河邊的麻將館或觀音廟那裡海南會館二樓摸幾圈麻將;常去的寺廟有兩間:觀音廟及鎮子另一端的土地廟;可能光顧的私娼窩有兩處;就在後巴剎的華人娼妓或吉靈街的印度姑娘,生病時到隔兩條街的漢都亞路上的「泰生」中藥店,或再過一條街的「隆生堂」去拿藥問診;……如果沒有家業和子女,可能在六十五歲以後就會被送往一哩外大象路上的養老院;如果死了,一定被埋在三英哩的中華義山;如果有家業子女……參與調查的研究助理中有一位是電玩高手,以一系列的假設句「如果」成功的設計出一套命名為「海峽華人」的生活史遊戲,在系列給定的條件下(祖籍、行業、落腳地……),似乎就足以包含一個假設存在的個體所有的變化可能。
具體成果:累積出足以撰寫「十九--二十世紀海峽殖民地新客日常生活史」基本材料。然而蒐遍整個舊日的海峽殖民地,鬻先生的託囑,竟然毫無線索。即使是仔細的詢問那些受訪的老中醫師,也常只是搖搖頭或淡漠的說「沒有印象」。這樣的結果相當令人失望,然而鬻先生卻勉強打起精神故作樂觀的說:「再孵孵看。應該總是可以孵得出一些什麼東西來的吧。」又喃喃自語的說:「怕是死光了。或者在別的地方?在州府?在棺材裡?土歸土?」
從鬻先生的外觀上即可以看出他是明顯的突然更其衰老下去了。無法掩飾的沮喪。
然後整個計畫悄悄接近了尾聲。
突然接到通知說鬻先生在他的客居之地車禍重傷陷入昏迷。
我們持續最後的調查和整理,反正都是一些安排好的工作。
在整個工作結束前,也沒有多餘的經費可以去看他。況且亦非家屬。
事情往往就是那樣。也就在那段相對清閒的沮喪日子,很偶然的,我們負責獅城的其中一個小組突然有了新的發現。
刻背
傳說維尕叶‧屯拉在一次主麻拜後,用棍捶了自己脊骨三下,並且說:
「靜一些、穩當些,你再不亂忙亂動,我會給你找出路的。」
--關里爺《熱什哈爾》
一、
剛開始,是當地大學裡歷史系的「苦力專家」鬻先生在研究過程中偶然的發現。鬻先生從事十九世紀初期中國海外移民研究已經有三十年以上的資歷,成果豐碩,代表性著作有《苦力類型學》(The Typology of Collies,博士論文,倫敦,一九六九)、《華人苦力間之互動:械鬥與協力》(台灣中央研究院,一九七五)、《苦力與土著》(Collies and Bumiputera 1900--1941...
作者序
新版附記
原版出版於2001年,十多年過去了,討論的論文不多,大部份都令人不滿意。原因之一仍在於相關的互文泰半都被看成是「透明」的,台灣讀者普遍對相關的「背景」並沒有瞭解的欲望,因此故事僅僅是故事、形式僅僅是形式,像浮木一樣漂蕩在濁水黑河,慢慢流向無意義的沼澤。
新版去掉了封面的中文書名,只剩書脊及封底的。原始設計封面就不打算有中文名。Dari Pulau Ke Pulau據說是澳洲某大學馬來文課的選文教本的書名,借來一用,但典可能用得太僻了,竟無人道破。那選本其實我也沒看過。
目次也還原正文,顯得「正常」些,畢竟十多年過去了,把戲就留在原版算了。
附錄的評論也改成劉淑貞的論文,比原來的有份量多了。也把原附錄於《土與火》的〈與駱以軍的對談〉也移到這裡來,那對瞭解這本書多少有些幫助。原版的〈後記〉也移做附錄。〈開往中國的慢船〉補十行引詩,是馬華老前輩冷燕秋(麥留芳)的詩句,書出版後多年方從《蕉風》331期(1980/10)上讀到,卻好像是為這篇小說量身定製的。
2013/6/3、7/6、29/11埔里
新版附記
原版出版於2001年,十多年過去了,討論的論文不多,大部份都令人不滿意。原因之一仍在於相關的互文泰半都被看成是「透明」的,台灣讀者普遍對相關的「背景」並沒有瞭解的欲望,因此故事僅僅是故事、形式僅僅是形式,像浮木一樣漂蕩在濁水黑河,慢慢流向無意義的沼澤。
新版去掉了封面的中文書名,只剩書脊及封底的。原始設計封面就不打算有中文名。Dari Pulau Ke Pulau據說是澳洲某大學馬來文課的選文教本的書名,借來一用,但典可能用得太僻了,竟無人道破。那選本其實我也沒看過。
目次也還原正文,顯得「正常」些,畢竟十...
目錄
【當代小說家】編輯前言/王德威
倫理的歸返、實踐與債務──黃錦樹的中文現代主義/劉淑貞
大河的水聲
阿拉的旨意
訴求
不可觸的
舊家的火
猴屁股、火及危險事物
老虎屎與萬字票
公雞
槁
蛙
未竟之渡
天国的後門
開往中國的慢船
補遺
烏鴉巷上黃昏
刻背
新版附記
附錄:
初版後記:錯位、錯別、錯體
與駱以軍的對談
壞孩子黃錦樹──黃錦樹的馬華論述與敍述/王德威
【當代小說家】編輯前言/王德威
倫理的歸返、實踐與債務──黃錦樹的中文現代主義/劉淑貞
大河的水聲
阿拉的旨意
訴求
不可觸的
舊家的火
猴屁股、火及危險事物
老虎屎與萬字票
公雞
槁
蛙
未竟之渡
天国的後門
開往中國的慢船
補遺
烏鴉巷上黃昏
刻背
新版附記
附錄:
初版後記:錯位、錯別、錯體
與駱以軍的對談
壞孩子黃錦樹──黃錦樹的馬華論述與敍述/王德威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