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不是才藝,也不是人生的目的,而是一種媒介。
藉由這些音樂的人事物,我們思考、直視生命的本質,培養詮釋自我生命的能力。
這是一本大人、小孩、青少年都適合閱讀的古典音樂入門書。雖然以介紹古典音樂的人事物為主,但這些音樂的人事物更像是一種媒介。藉由這些音樂的人事物,「音樂大夫」彭廣林提出一些對生命、生活的看法,透過閱讀這些看法的文字敘述,播下音樂的種子。
【選書緣起】
你喜歡聽音樂,覺得古典音樂「有氣質」、「有水準」,但是「很難懂」、「遙不可及」?小提琴家、音樂教育工作者彭廣林告訴你:
.為了聽一場夢想中的音樂會,「音樂之父」巴哈可以請假一個月,從台灣頭走到台灣尾;
.根據文獻記載,莫札特當紅時,演出一場音樂會的酬勞,大概可購買五至六台賓士汽車,而他一天要演出三場!
.法拉利引擎裝配完成以後,是以小鎚子輕敲引擎汽缸,再根據敲出來的音高,決定是否達到製造標準。
看完這40堂彭廣林獨具個人特色的音樂課,你會發現,你以為很有「氣質」、很難親近的古典音樂,其實很有趣!
作者簡介:
彭廣林
小提琴家、音樂教育工作者,自小接受完整的音樂教育。從光仁音樂班、國立藝專音樂科,到美國紐約曼尼斯音樂學院、紐約市立大學研究所,與古典音樂一路走來近五十年,別人都在變,只有他不變。
他25歲到美國尋找「什麼是音樂」, 從學士一路尋到博士。他天生有反骨──以「反敗為勝」為一生的志業,要化不可能為可能。
現任東吳大學音樂系專任教授,同時也是「台北四重奏」一員,每年巡迴台灣各地演出,推廣古典音樂。自1995年11月開始在台北愛樂電台主持「什麼是音樂」,深獲好評,樂迷稱他為「音樂大夫」。
他的人生格言是:「You will never know if you don’t try; If you don’t try you will never know!」面對人生抉擇時,他總是選擇「質」的一邊;他認為蘇格拉底所言甚是:「 I can’t change you, but I can make you think!」所以,他開始寫書。
章節試閱
從台灣頭走到台灣尾的巴哈
今天在台灣,提到「音樂之父」,大家馬上就會想到巴哈。這個尊稱代表了:許多古典音樂創作的發展,都受到巴哈的影響。巴哈的確被視為古典音樂發展史中,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G弦之歌〉、〈布蘭登堡〉協奏曲、〈郭德堡〉變奏曲、〈平均律〉、〈創意曲〉、觸技曲、管弦樂組曲、清唱劇、小提琴與大提琴無伴奏奏鳴曲與組曲、B小調彌撒曲、受難曲……他寫作的樂種除了歌劇以外,囊括了當時所有的樂曲種類和形式。
巴哈現存已知且有樂譜留下的作品,就有1087首之多!真是個驚人的數字。讓人讚歎的不只是作品的量,而是它的質。從這些作品中我們見證了,一位生性低調、和藹可親的好爸爸,如何不斷勤奮的工作,精進自己的作曲技巧與形式,藉由對宗教虔誠的信念,讓音樂達到完美的境界。
巴哈曾說:「我非常努力工作;一個人工作多努力,他就會走多遠。」(I have had to work hard; anyone who works just as hard will get just as far.)真是至理名言!這段務實的話,前半句讓我們看見,巴哈面臨生計時的工作態度;後半句則充滿發人深省的大智慧。一個人一生的成就,就像儲蓄一樣,存了多少就是多少──耕耘多少,收穫就是多少。巴哈在歷史上所留下豐富的音樂,就是最好的例子。
巴哈其實是個很平凡的人。他認為自己只是個有良心的工匠,盡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以達到主管的滿意度;他的工作讓伙伴感到愉悅並受到薰陶。最重要的是,他努力工作,是為了榮耀、讚美上帝。這在三百年前巴哈的那個時代,可能是許多德國路德教派新教徒的基本生活態度。要是巴哈知道,21世紀全世界有許多音樂家,把他的作品當作《聖經》般的研究與演奏,甚至跨越古典音樂的範疇,成為一般普羅大眾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相信他一定會驚訝不已!
巴哈的全名是Johann Sebastian Bach,1688年3月21日生於德國的艾森納赫,1750年7月28日逝於萊比錫。巴哈家族六代,從1560年左右開始到19世紀,產出許多音樂家,其中有幾位在歷史上享有名聲。巴哈的父親在艾森納赫宮廷演奏弦樂器,大哥在奧德魯夫的教堂擔任管風琴手。1695年,巴哈雙親過世後,身為家中老么的巴哈去投靠了大哥,並和他學習管風琴。大哥的老師就是寫了〈卡農〉的帕海貝爾!
在巴哈時代路德教派的世界裡,音樂家的就業市場,以擔任城鎮教堂的管風琴手或唱詩班的指揮為主。所以,成為這兩者稱職的演奏家與作曲家,就是巴哈努力的方向。1703年8月,還只是18歲青年的巴哈,就受聘為阿恩斯塔特教堂的管風琴手──真是不簡單!
就在巴哈擔任阿恩斯塔特教堂管風琴手時,發生了有名的「從台灣頭走到台灣尾聽音樂會」的事蹟。當時,北德樂派最重要的管風琴演奏作曲家布克斯塔胡,他的即興創作演奏風格,深深吸引了那個時代的眾多管風琴音樂家,去聆聽他的音樂會。這也是年輕巴哈的夢想!
因此,當1705年10月,布克斯塔胡要在他工作的呂北克教堂(在德國北部邊界一帶)舉辦一系列的音樂會時,求知若渴的巴哈向阿恩斯塔特教堂的主管請了一個月的假,走路到呂北克聽音樂會!巴哈工作的城鎮阿恩斯塔特位於德國中部,從阿恩斯塔特到呂北克,直線距離超過300公里,大概是從基隆到高雄的距離!你能想像走300公里的路去聽音樂會嗎?從這件事可以看到巴哈不凡的人格特質。巴哈顯然在呂北克獲益良多,因為他一直待到1706年1月中旬才回去。
1705年夏天,巴哈做了另一件被紀錄在教堂日誌的攻擊事件:他和教堂的低音管演奏者發生嚴重的衝突。實際原因並不清楚;但很可能是因為,追求完美的巴哈,在指揮練習教堂樂團時,對團員的要求很高,達不到要求的低音管演奏者忍受不了巴哈的要求而起了衝突,兩個人從教堂內一路扭打到街上。哈哈!大家一定很難想像吧?年輕的巴哈竟會為了藝術而有如此火爆的舉止!
即使巴哈逾假不歸一個月,即使他脾氣如此難搞,即使他的個性如此惹人厭……但因為做事認真踏實,能力非常好,要求的事並沒有不對,因此巴哈依然受到主管重用。
巴哈創作的音樂風格,融合了當時義大利、法國、南德與北德等不同國家與地區主流樂派的精髓。然而,他這輩子的活動範圍,卻從未超出艾森納赫方圓250英哩,可說是非常「本土」的德國作曲家。他的作曲風格,為什麼能融合各國、各家、各派的精隨?
原因很簡單:巴哈透過抄寫別人的樂譜,學習別人的音樂語法與創作技巧。這是他開始學習音樂時就養成的好習慣。動手永遠是最好的學習方法。透過一筆一劃、一個音符一個音符的抄寫,巴哈同時也在進行分析、整理與歸納,清楚洞悉樂譜作曲者樂思流動的意涵後,再慢慢理解吸收,轉換成自己的音樂語言。這種一步一腳印的學習功夫,在今天數位化的虛擬世界中已快絕跡──沒有基本功,哪有能力蓋起「101」?
巴哈是位好丈夫與好爸爸。他結過兩次婚,一共生了20個小孩,但因為當時醫療水準不高,只有9個存活下來、長大成人。巴哈也是一位好老師,從1707年開始就誨人不倦。聆賞巴哈的音樂,就好像經歷一次又一次精神文明的洗禮。從那井然有序的聲部對話中,我們會發現,和諧的聲音是有科學標準的。想知道為什麼嗎?那就開始學一項樂器吧。
從台灣頭走到台灣尾的巴哈
今天在台灣,提到「音樂之父」,大家馬上就會想到巴哈。這個尊稱代表了:許多古典音樂創作的發展,都受到巴哈的影響。巴哈的確被視為古典音樂發展史中,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G弦之歌〉、〈布蘭登堡〉協奏曲、〈郭德堡〉變奏曲、〈平均律〉、〈創意曲〉、觸技曲、管弦樂組曲、清唱劇、小提琴與大提琴無伴奏奏鳴曲與組曲、B小調彌撒曲、受難曲……他寫作的樂種除了歌劇以外,囊括了當時所有的樂曲種類和形式。
巴哈現存已知且有樂譜留下的作品,就有1087首之多!真是個驚人的數字。讓人讚歎的不只是...
作者序
培養詮釋自我生命的能力
兩千五百多年前,古希臘與中國不約而同的提出音樂在教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因為,懂得欣賞音樂,代表對幾何所呈現的和諧之美的理解,代表一個人真正的鑑賞能力。
時至今日,古代的教育理念與做法,顯得格外的發人省思。其實,每個人的一生大約八十年左右,如果站在全球六十億人口的角度來看,我們每個人的一生是如此渺小而微不足道。這是統計量化的角度,很真實但很難讓人接受。正因為如此,我們必須賦予自己存在的正向意義,而這正是我認為教育最重要的一個功能──培養一個人詮釋自我生命的能力。讓每個人在接受教育後都能述說自己的故事;一群人在一起說故事,就是在創造歷史!
同樣都是建構在幾何數理的基礎上,美的事物、和諧的聲音,是數字從質化的角度來看生命的一種科學,也是一種語言,現在統稱「藝術與音樂」,它培養人們用理性的思維做感性的表達。
在一個質量兼具的教育環境,必然比一個只重量化結果的學習環境,更能培養出對人類社會做出積極正面貢獻的人才。雖然學習是終身的事情,但成長進入青春期卻是每個人啟蒙的關鍵時期。這正是本書寫作的主要對象。也正因為如此,在書中所使用的文字,已脫離童言童語的口氣,直接已成人的語彙來表達。
在這本書中,從八個不同的角度來介紹西歐古典音樂,背後邏輯或許可視為分類歸納一線性推演的思考模式,從結構性的概念,來認識理解所謂的「古典音樂」。或許,以此方式閱讀這本書會是一個開始,而不是結束。
最後,要給《未來少年》按個讚!在這一塊已被遺忘的出版市場,本著閱讀知識的理念,不惜成本、努力耕耘,讓人看見台灣出版業的競爭力。也要感謝專業認真的毓珍,在她一路的督促下,本書得以誕生!
培養詮釋自我生命的能力
兩千五百多年前,古希臘與中國不約而同的提出音樂在教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因為,懂得欣賞音樂,代表對幾何所呈現的和諧之美的理解,代表一個人真正的鑑賞能力。
時至今日,古代的教育理念與做法,顯得格外的發人省思。其實,每個人的一生大約八十年左右,如果站在全球六十億人口的角度來看,我們每個人的一生是如此渺小而微不足道。這是統計量化的角度,很真實但很難讓人接受。正因為如此,我們必須賦予自己存在的正向意義,而這正是我認為教育最重要的一個功能──培養一個人詮釋自我生命的能力。讓每個人...
目錄
序 培養詮釋自我生命的能力
第一篇 音樂觀念探索
什麼是好聽的聲音?
聲音有顏色嗎?
法拉利與BMW
急驚風與慢郎中
練琴好累喔!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第二篇 音樂歷史小故事
古典音樂的發源地
阿彌陀佛與阿們
古典音樂與歐洲貴族
啟蒙運動與法國大革命
十九世紀歐洲的家庭娛樂
第三篇 音樂小常識
調音器與節拍器
好貴的樂器!
為什麼聽音樂要有規矩?
獨奏與重奏
說故事聽音樂
第四篇 認識樂器家族
鋼琴與它的祖先們
小提琴家族
木管的大家族
雄壯威武的銅管家族
敲敲打打的樂器家族
第五篇 認識樂團組合
古典音樂的代言者──交響樂團
戶外親善大使──管樂團
弓弦舞動──弦樂團
古典組合的代表──弦樂四重奏
快樂二人行──各式各樣二重奏
第六篇 認識音樂家
紅髮修士韋瓦第
從台灣頭走到台灣尾的巴哈
高貴的音樂僕人──海頓
你可以慢一點──莫札特
不要生氣,貝多芬!
第七篇 認識演奏家
永遠站在最高峰的海飛茲
備受歡迎的魯賓斯坦
二十世紀宗師卡爾薩斯
他最厲害──帕格尼尼
他最浪漫──拉赫曼尼諾夫
第八篇 認識古典名曲
青青草原的〈快樂頌〉
倒垃圾囉!〈少女的祈禱〉
大學慶典的〈遊子吟〉
念故鄉的〈新世界〉
〈我的名字叫咪咪〉
序 培養詮釋自我生命的能力
第一篇 音樂觀念探索
什麼是好聽的聲音?
聲音有顏色嗎?
法拉利與BMW
急驚風與慢郎中
練琴好累喔!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第二篇 音樂歷史小故事
古典音樂的發源地
阿彌陀佛與阿們
古典音樂與歐洲貴族
啟蒙運動與法國大革命
十九世紀歐洲的家庭娛樂
第三篇 音樂小常識
調音器與節拍器
好貴的樂器!
為什麼聽音樂要有規矩?
獨奏與重奏
說故事聽音樂
第四篇 認識樂器家族
鋼琴與它的祖先們
小提琴家族
木管的大家族
雄壯威武的銅管家族
敲敲打打的樂器家族
第五篇 認識...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