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船民記憶的考察,
以七個越南家庭第一手的訪談資料,
保存一段在世代交替間記憶逐漸滑脫的歷史。不漏洞拉是越南話「從今以後」的音譯
是難民潮的標記,也象徵越南船民渡海的絕望、希望與聚散飄零……
「從今以後,香港已對越南船民實施新政策。從此,凡因經濟問題以船民身分設法進入香港者,將被視為非法入境。非法入境者不可能移居第三國,他們將被監禁並等待遣返回越南。」
——一九八八年,香港政府向越南船民解釋新的難民政策的廣播文
上個世紀七〇年代,基於對共產黨統治的恐懼,以及政治與經濟上受到的種種壓迫,大批越南人逃出家鄉,跨越海洋,試圖尋求新生活。這樣的一群人,被稱為越南船民(the Vietnamese Boat People)。七○年代至今,世界仍不斷發生一波波令人震撼心痛的難民潮,成為國際必須共同合作面對的人道問題,而從援救、難民營到收容國的機制,就是從越南船民開始的。
在海上沉浮的船民們,據聯合國統計,大約有二十萬到四十萬船民死在海上,獲得救援者,往往也在各難民營與收容國間輾轉,希望獲得西方國家的移民資格,不幸的遭遇讓馬來西亞比東島被稱為父老悲痛島。當時,被指定為第一收容港的香港湧入大量船民,讓原本人口密度就已吃緊的香港更顯逼仄;船民與香港人之間,固然有摩擦與扞格,但收容越南船民的義舉,卻也成為香港史上最大的人道救援行動。
本書作者黃雋慧是香港出生的七〇後,在一九九七年政權移交前移民加拿大,認識了幾位同樣移民當地的越南船民。同為離散的移民者,卻曾是收容者與被收容者的不同命運,喜歡歷史的她因此展開對船民記憶的考察之旅,以七個越南家庭第一手的訪談資料,保存一段在世代交替間記憶逐漸滑脫的歷史。
本書特色
@越南船民的第一手口述歷史
有關於越南在國際出版上的呈現,多半以越戰為主,難民潮至今只是印象式的記憶,以及當時國際會議的處理,本書作者深入採訪越南難民網絡,呈現當時船民搭船的逃難細節,以及各國難民營情況。本書呈現真正的第一手資料,甚至超越目前國際版權市場所能提供的出版品。
@不間斷的難民潮及衍生的思考
二〇一三年開始,大量的難民從敘利亞逃出湧向歐陸與土耳其等國,三歲男孩趴在沙灘上的屍體,以及美麗月光下漂浮的難民船震撼了全世界。其實,自聯合國難民公約擬定六十六年來,難民浪潮從未停止,一場戰爭或是局勢改變,就會讓原本安居的人們在一夕間失去根底,而在無須流亡的國度中,接納難民以及給予身分,也是不斷在擴大中的問題。越南船民的那一段過往,除了是必須被記載的歷史外,移民的安置與融入,對於面臨難民問題的各個國家來說,也是重要的參考資料。
@官方的詮釋以及生命史的對照
越南船民的故事,曾經在上個世紀六七〇年代,因為符合臺灣當時的政治需求,在島內以「南海血書」喧騰一時,但後來「血書」被疑為偽作,人們的記憶則在世代間隱去。由中我們也可看見歷史的荒謬性:因為合於政治環境所以被大肆宣揚,因為不再合用就棄置不顧,但是難民們個人的生命史並沒有因此就不值得被閱讀,人性的醜惡與無私,往往在極端狀態下更被彰顯。史觀轉換的荒謬本質以及人抵抗橫逆奮鬥的過程,構成了本書不一樣的閱讀魅力。
@東南亞二十世紀延續至今的問題
經過二十世紀的分裂與殖民動盪,東南亞各國在歷經發展與倒退之後,在二十一世紀重新回到全球化的舞臺,成為經濟大國眼中的發展應許之地,臺灣政府在面對中國與國際市場的困境時,也把前進東南亞市場做為重點項目。然而我們並不曾建立對東南亞脈絡的立體認知,甚至因為移工引進,造成偏頗的刻板印象,因此,如何從出版的角度,逐步建立對東南亞的深刻理解,以及與臺灣的關係,這本書會是其中一個入口。
作者簡介:
黃雋慧
是一位遷徙者,香港出生,後移民加拿大溫哥華,親歷和見證大型人口移動。也曾居大連,操粵語、英語。略懂一些日本語。近年熱衷閱讀難民故事,觀察當今難民潮。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沈旭暉(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副教授及全球研究課程主任)、馬家輝(香港作家)、劉致昕(商周、報導者特約記者)推薦
張桂越(周刊巴爾幹總編輯)、黃宗鼎(天下獨立評論專欄作者、政治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廖雲章(獨立評論@天下主編)、劉吉雄(紀錄片導演)專文導讀
對於本書,他們這麼說——
香港和越南關係源遠流長,從保大帝、胡志明、越戰到越南難民和船民,都和香港息息相關,然而探討港越關係的著作甚少,誠一遺憾。本書講述越南難民和船民在香港的歷史,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故事,從他們的經歷,我們可以以小見大,看見更大拼圖的全貌,填補了研究的空白,很值得閱讀。
——沈旭暉(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副教授及全球研究課程主任)
當一個人在難民營裡住上五到十年以上,永遠配不上第三國的條件時,難民營成了永久居留地,人性的黑暗在黑暗裡滋長……有三個越南姑娘因逃亡遇上壞人遭強暴,被迫回到營區,逃生的希望破滅,分別在營區山裡的同一棵樹上把自己吊死了,結束沒機會燦爛的生命。
一本用命換來的書,我一定要看。
——張桂越(周刊巴爾幹總編輯)
作者是香港九七移民世代,與書中越南船民之間有著奧妙的生命交集。「不漏洞拉」,原來只是「海外失根者」的共同標籤,但船民已用生命拚搏出新的意涵:「從今以後」,便是人生的新頁,曾經被「祖國」刺傷的心,期盼不再有漏洞。
——黃宗鼎(天下雜誌獨立評論「東南亞風輕史館」專欄作者;國立政治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越南難民是怒海出逃的佼佼者,看著一個一個不同性別、年齡、職業的越南難民娓娓道來逃跑的理由,就像拾起掉落一地的拼圖,這些拼圖可以拼出近代越南的發展;換個角度,也能拼出台灣,至於為什麼,答案都在雋慧的新書中。
——廖雲章(獨立評論@天下主編)
正值前蘇聯十月革命百年的此刻,身處在東亞島鏈與北迴歸線交界處、且曾經作為軸心國殖民地的臺灣,如何能以獨立思考而不依傍他人的、特有的(endemic)解殖構圖,重新看待這一段「姓資或姓社」的難民公案?或許,生活在此方的「我們」自身,在這寂寞地球也正像是無國籍(stateless)難民吧,而上世紀的兩次大戰從來就沒有結束過。
——劉吉雄(《例外之地》紀錄片導演)
名人推薦:沈旭暉(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副教授及全球研究課程主任)、馬家輝(香港作家)、劉致昕(商周、報導者特約記者)推薦
張桂越(周刊巴爾幹總編輯)、黃宗鼎(天下獨立評論專欄作者、政治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廖雲章(獨立評論@天下主編)、劉吉雄(紀錄片導演)專文導讀
對於本書,他們這麼說——
香港和越南關係源遠流長,從保大帝、胡志明、越戰到越南難民和船民,都和香港息息相關,然而探討港越關係的著作甚少,誠一遺憾。本書講述越南難民和船民在香港的歷史,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故事,從他們的經...
章節試閱
第二章 千帆並舉
夾縫中求生—人蛇活動
鄭老師細數當年生活,但她畢竟沒有上難民船,稱不上是船民,所以我和她分頭去找願意分享經歷的船民,不久我就透過互聯網找到區國明,和鄭老師一樣,區國明也是在越南土生土長的華人,祖父母是廣東人,他們離世時,區國明的父親只有十歲左右。二戰中日戰爭爆發,區國明的一個姑姑帶他父親逃難到越南生活,後來父親在華人聚集的堤岸安家,有七個兒女,區國明排行最長,因家境艱難,所以學業斷斷續續,後來更須輟學謀生。
區國明在堤岸生活了三十年,轉眼他在加拿大溫哥華也住了三十年,當上了外祖父,後輩都稱他明叔。
一九六八年一月的春節攻勢(Tet Offensive;華人稱之為戊申戰役),是越戰中規模最大的戰役,越共大舉突擊南越百多個城鎮,但南越政府最終成功擊退越共。經此一役,為了再鞏固兵力,南越發起「全國皆兵總動員」,把服役年齡從二十歲下降至十八歲。明叔滿十八歲時,為了逃避南越的兵役,長期在外流浪不敢回家,連鄰居也不知他的存在。為確保自己不被追蹤,他用別人的身分取得一個新戶籍,在外租房。實際上,他大部分時間都藏匿在一個粵劇戲班,跟著一位師父習武,充當龍虎武師,四處下鄉表演。戲班會長是僑界領袖,黑白兩道都能擺平,在他的庇護下,明叔暫得棲身。
逃兵的伎倆沒一個長久,明叔在國內很早就成了流離失所者(IDP;internally displaced persons)。明叔使了另一招數—辦一張儂族身分證件。儂族是越南北方的少數民族,是中國壯族的分支,南越時代,儂族兵團除了因政治派系間有鬥爭,偶然被召上場支援外,一般不用服役越南正規軍,明叔憑著新加入的儂族身分,在遠離城市的煉鋼廠化驗室工作。到了一九七五年初,南越已到了窮途末路,政府又再發出「全國皆兵總動員」命令,儂族不能再受豁免,明叔計劃了另一條免上戰場的途徑—改行去考警察。說時遲那時快,還未付諸實行,越共已兵臨城下,南越淪陷。
解放後,新社會瀰漫著一股不祥的氣氛,在街上,祕密警察到處出沒,即使留在室內,不同部門的警察也會隨時來叩門,每日都聽到有人被捕。一九七九年,美國實施經濟制裁,人民生活更困苦,就算有工資,也微薄得難以維持生計。
明叔自此以買賣黃金、美鈔、偷渡用品等維生。明叔回憶,華人的地下黃金市場規模龐大,每天交易數量以千兩計。越共曾在傘陀街一帶掃蕩,黃金一般藏在流動小販的木頭車和三輪車伕身上,除了有臥底警察充當買家外,也安排臥底女幹員在街邊賣香菸或彩票,看準很多龍頭大亨平時愛占便宜,就借機登堂入室,探問藏金地點,一網打盡。
除了黃金買賣外,明叔也兼營「證件」,越南國民在國境內通行並不方便,隨時會被盤查,即使在他人處住上一晚,也要出示身分證明。為了方便,改名換姓是很普通的事。總之為了討生活,越南人必須出盡渾身解數。
不久越南政府就動員各家庭、單位派人參與勞動建設。明叔因學過武功,加入「文工團」,巡迴演出,代替下鄉勞動,不用跟大隊去做水利工程,並隨時能依靠魔術雜技團成員的身分,坐長途巴士穿梭來回各處沿海城市,參與漁船買賣,使他能涉足偷渡組織的行列。
明叔講解偷渡的運作。人蛇組織作風各有不同,例如有些會帶客人參觀船廠並議價,小船船費平均每人五至七兩黃金左右,偷渡潮初期,必須繳清黃金才可上船。有騙子乘機租借船廠建造中的大木船做為道具,客人交了船費,換來的是遙遙無期的等待。日久,騙局愈來愈多,就實行訂金制,先付一至二兩黃金,上船時互相交換密碼,由留在越南的家人付清餘款。如果收客不足,怕空船位賺不到錢,也可以招收一些不需預先繳費的,順利出國後,再由外國的親人付錢。 1
明叔長年浪跡天涯,解放後被越共分類成「無產階級」、「工人階級」、「受前朝偽政權迫害者」,即使很多華人後來因打資產運動而受到排斥,他也平安無事,還有機會博覽群書。
越南的中文書籍昂貴,多數人都是租書或借書,收藏名貴典籍的家庭多是知識分子。解放後,很多知識分子被押上新經濟區,諸多名著、古籍、醫書流出市面,同時,越南政府與中國文化大革命相呼應,明令禁止臺灣、香港和南越時期印刷的書報流通,擁有者必須全部交出來,否則會當成反革命罪嚴懲,判處勞改。一些校長、教師、記者和編輯自覺地焚書,部分膽大之徒,到了晚上就在露天市場便宜出售,公安來巡視時就鳥獸散。很多人怕被追究,都不敢買,明叔偏偏買了這些古籍文獻,但適逢敏感時期,他不敢拿出來看,後來心生一計,想起以前曾待過的煉鋼廠,工廠早已成為國營,他偷偷把書籍運過去,藏在工具箱裡,中國文革結束後,再拿回家裡,慢慢細讀。
然而一個青年人不斷從一個夾縫竄入另一個夾縫求生,終究不是辦法,他決定努力賺夠錢,然後出國。
明叔以文字記錄了投奔怒海的過程,並願意分享這份歷史見證。明叔的敘事生動傳神,我以原有的回憶錄做基礎,修訂並加以補充。
明叔航行全紀錄—船號PB698
明叔一家的生活,日見困窘,他決定孤注一擲,投奔怒海,說不定在另一個世界會有一線生機!問題是,外面的偷渡騙局層出不窮,之前已三次上當受騙,有些收了黃金不了了之,或突然取消;有些人蛇組織、黑社會甚至和官府串通一氣,設下陷阱。船民一上車或船,就持槍打劫,同時通知公安包圍拉去監禁,又通知家屬,必須交付贖金才能放人。如此一來,慘遭三重損失,但這一切仍沒有打擊明叔往外闖的決心。
後來,他遇上一位組織人(當地人常用的叫法,泛指活躍於人蛇活動,包括蛇頭、船主、採購等在偷渡行動中有話語權的人),曾經成功組織偷渡,建立了信譽,這組織人希望能再大幹一票,於是和明叔一拍即合,再聯合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自行合夥。偷渡所費不菲,大家的目標是,一旦賺夠了錢,就輪到自己出國。
一般來說偷渡是由「城市蛇頭」和「船主」兩方共同合作。明叔他們屬於前者,負責買糧食、燃料等物資,船主那方則負責技術人員(大副、二副、領航員、機械維修員),兩方都各自招收偷渡客,再安排上船地點,這種合作方式可避免被對方出賣。
可惜,這次偷渡失敗,很多船民被捕。幾個沒上船的組織合伙人努力把客人贖出,除了一位組織成員因曾經逃獄而被繼續拘押外,基本上全部都回家了。
雖然失敗,明叔打算再和他們合作一次,這次自己也會上船。換句話說,除非又碰壁,否則這是最後一次合作了。
為確保家人安全,明叔孤身上路,留下妻兒,只帶著小妹和親友託付的三個人。其中一個有輕度弱智,責任實在重大。明叔最難突破的心理關卡,就是不敢向年幼的女兒道別,出門當日,強忍著淚水離開家門,希望有生之日,能擔保家人團聚。
在外面和小妹會合後,明叔叫了輛人力車到張進寶車站,見親友託付的人都到齊了,就打個眼色,各自購票搭長途客車去美拖市(Mỹ Tho:正式名稱應為美萩,美拖是當地華人常用的叫法),分頭坐好後,就此踏上征途。
到了美拖,再轉乘一輛開往同心(Đồng Tâm)的三輪車,同心有個新兵訓練營,專門訓練新兵到柬埔寨作戰。
第二章 千帆並舉
夾縫中求生—人蛇活動
鄭老師細數當年生活,但她畢竟沒有上難民船,稱不上是船民,所以我和她分頭去找願意分享經歷的船民,不久我就透過互聯網找到區國明,和鄭老師一樣,區國明也是在越南土生土長的華人,祖父母是廣東人,他們離世時,區國明的父親只有十歲左右。二戰中日戰爭爆發,區國明的一個姑姑帶他父親逃難到越南生活,後來父親在華人聚集的堤岸安家,有七個兒女,區國明排行最長,因家境艱難,所以學業斷斷續續,後來更須輟學謀生。
區國明在堤岸生活了三十年,轉眼他在加拿大溫哥華也住了三十年,當上了外祖父...
作者序
「不漏洞拉」與我
「不漏洞拉」──是上世紀八、九○年代很多香港人接觸的第一句越南話。一九七五年越戰結束,越共占領南越,引發向東亞多處湧去的逃亡潮,因難民多取水路以木船離越,故一般被稱為「船民」(boat people╱越南語:thuyền nhân),尤其是西方媒體。香港當年也首當其衝,成為其中一個主要收容區,開闢了多個難民營提供庇護。最初十多年,船民一上岸登記就自動獲得難民資格(prima facie refugee╱越南語稱難民為người tị nạn),只要沒被查出犯罪前科,就可等候聯合國安排永久移居外國。八○年代末,難民潮已持續十年以上,聯合國調整難民政策,船民上岸不再自動被視為難民,而是先被稱為尋求庇護者(asylum seeker),經甄別後,再區分成政治難民和經濟移民(非難民):前者仍有資格等候外國收容,後者會被遣返越南。聯合國並設定目標,希望船民問題能在一九九五年解決。香港政府為了向企圖進入境內的船民解釋新推出的甄別政策,委託香港電臺定時播出一段越南語廣播,由一九八八年八月十六日開始一直播到一九九七年英國殖民時代結束。
「不漏洞拉」是這段廣播的開頭,是Bắt đầu từ nay的粵語音譯(也有音譯為「北漏洞拉」),意指「從今以後」,因為是全段廣播的第一句,所以特別引人注意。這段廣播由已故著名播音員鍾偉明以粵語做開首和結尾,越南話則是由一位即將被遣返的船民宣讀。那時的我正讀初中,經常聽到「不漏洞拉」,有同學聽久了還嘗試仿效。今天還可在網路上聽到:
(中文翻譯)從今以後,香港已對越南船民實施新政策。從此,凡因經濟問題以船民身分設法進入香港者,將被視為非法入境。非法入境者不可能移居第三國,他們將被監禁並等待遣返回越南。
Bắt đầu từ nay, một chính sách mới
về thuyền nhân Việt Nam
đã được chấp hành tại Hồng Kông.
Từ nay về sau, những thuyền nhân Việt Nam
kiếm cách nhập cảnh Hồng Kông
với thân phận những người di tản vì vấn đề kinh tế
sẽ bị coi là những người nhập cảnh phi pháp.
Là những người nhập cảnh phi pháp,
họ sẽ không có chút khả năng nào
để được đi định cư tại nước thứ ba,
và họ sẽ bị giam cầm để chờ ngày giải về Việt Nam.
*
我是香港土生土長的七○後。換言之,自懂事起,有關越南船民的新聞就伴隨我成長,「禁閉營」、「遣返」、「第一收容港」是如今還記得的關鍵字。一九九○年起,隨著船民問題走向尾聲,「不漏洞拉」成為絕響;與此同時,是香港進入一九九七回歸倒數,引發了信心危機,我自己也趕上香港人的移民潮,舉家搬到加拿大去了。
雖然到溫哥華不久,就遇上有越南船民背景的移民,但從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和越南或越南船民扯上關係。以前,越南之於我,除了船民新聞,恐怕只有越南牛肉河粉,和對越戰的零星認知。
還有沒有其他事情,把我和越南連結在一起?並非沒有──不妨回溯到秦漢時期的南越國。小時候在香港填表格,偶爾要填寫祖先籍貫,我填的是廣東番禺,番禺以現代中國行政區的劃分來看,是廣州市的一個區,而古時的番禺就是古南越國的首都。大約西元前二○三年,秦朝將亡,項羽和劉邦爭霸,南海郡尉趙佗見中國內亂,乘機起兵,在嶺南地區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武帝,疆域由福建一路向西南延伸至越南中北部。今天的廣東和香港也在南越國的版圖上,這樣就可把我和越南扯在一起了。
一個國家和鄰國的關係總是曖昧,既是夥伴也是敵人,既緊密互通但也頻生摩擦。南越國歷經五代君主,與中國西漢時而交好,時而對峙。南越國趙佗曾在漢高祖劉邦的游說下,一度撤銷帝號,對漢稱臣,劉邦去世後,呂后當權,禁止金屬、馬牛羊等運輸到南越,於是趙佗脫離漢朝,恢復帝號,呂后一度更出兵攻打,但不成功。呂后死後,漢孝文帝又派使者到南越國,雙方關係又一度修好,趙佗再向漢朝稱臣,但仍維持自己的帝號。
趙佗在位六十七年,死後二十多年間傳位四次。西元前一一二年,漢武帝出兵十萬攻打南越國,一口吞併,處死末代南越王,南越國終告滅亡。
穿越時光隧道回到一九七○年代初。
這時的越南,也有個以另一種面目出現的「南越國」,數十年來已有上百萬個士兵在打仗,當時美軍正逐步撤出南越,援助縮減,越南成年男丁設法逃離兵役,有條件的就偷渡到香港和臺灣等地。恰好兩地經濟正在起飛,隨著這些移民落地生根,越南菜館也漸漸出現。一切都在悄悄宣告:俗稱南越的越南共和國即將淪陷。
南越變天後的二十多年,一批又一批的越南人傾家蕩產逃離,多數是海上難民。能掙脫死神再次踏足陸地的,都是幸運兒。最初大部分都能遷移到外國再闖新天地,到了船民潮後期,以為終點在望,結果卻是被遣返原點,過新生活的希望就此粉碎。對這些人來說,縱使當年曾經出現過難民、尋求庇護者、經濟移民、船民等不同標籤,今天不論書信回憶,還是口述交談,他們都以船民這個較為中性的字眼自稱。在加拿大超過二十年,感恩人生中有機會能透過船民的視角和經歷,把自己和越南連結起來。
「不漏洞拉」成了難民潮的標記,除了帶有越南味,也有象徵性的意義——可以同時象徵難民的希望、期望、守望、失望甚或絕望;到了今天,自然就是回望了。
「不漏洞拉」與我
「不漏洞拉」──是上世紀八、九○年代很多香港人接觸的第一句越南話。一九七五年越戰結束,越共占領南越,引發向東亞多處湧去的逃亡潮,因難民多取水路以木船離越,故一般被稱為「船民」(boat people╱越南語:thuyền nhân),尤其是西方媒體。香港當年也首當其衝,成為其中一個主要收容區,開闢了多個難民營提供庇護。最初十多年,船民一上岸登記就自動獲得難民資格(prima facie refugee╱越南語稱難民為người tị nạn),只要沒被查出犯罪前科,就可等候聯合國安排永久移居外國。八○年代末,難民潮已持續十年以上...
目錄
【推薦序】當難民不滅時 ⊙張桂越
【推薦序】遷徙者的複雜鄉愁 ⊙黃宗鼎
【推薦序】從「不漏洞拉」開始──不斷告別身分的越南難民們 ⊙廖雲章
【推薦序】離開或留下,生活在此方 ⊙劉吉雄
寫在出版前 ⊙區國明
本書背景說明
本書主要難民家庭
自序 不漏洞拉與我
第一部 逃難
第一章 電燈柱會走的話都會走掉了
第二章 千帆並舉
第三章 退役貨船的最後任務——官方高調組織千人大型偷渡
第二部 難民營
第四章 靈魂倉庫——難民第一收容所
第五章 飄浪兩國難民營:從馬來西亞到印尼
第三部 香港與越南船民
第六章 阮三武的故事:從北啟德到銀禧難民營
第七章 阿青的故事:啟德難民營
第八章 不漏洞拉:執行大行動
第四部 離散的海外越南人
第九章 消失了的華文學校
第十章 越南華人的認同
第十一章 成為海外越南人
第十二章 結語:回首歷史航道
後記 不漏洞拉──從今以後
船民回憶零拾
【附錄】越南難民潮大事紀
【附錄】越南船民主要援助和管理機構
【附錄】主要難民營╲羈留中心一覽
【附錄】聯合國難民署統計數字
章注
參考資料
誌謝
【推薦序】當難民不滅時 ⊙張桂越
【推薦序】遷徙者的複雜鄉愁 ⊙黃宗鼎
【推薦序】從「不漏洞拉」開始──不斷告別身分的越南難民們 ⊙廖雲章
【推薦序】離開或留下,生活在此方 ⊙劉吉雄
寫在出版前 ⊙區國明
本書背景說明
本書主要難民家庭
自序 不漏洞拉與我
第一部 逃難
第一章 電燈柱會走的話都會走掉了
第二章 千帆並舉
第三章 退役貨船的最後任務——官方高調組織千人大型偷渡
第二部 難民營
第四章 靈魂倉庫——難民第一收容所
第五章 飄浪兩國難民營:從馬來西亞到印尼
第三部 香港與越南船民
第六章 阮三武的...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