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20~29歲的年輕世代只有2%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在香港,34歲以下的青年只有4.3%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誰是中國人?」--臺灣人和香港人的自我認同與所思所想,「中國人」真的了解嗎?
祖國?天然獨?2047香港自決?跳脫單一角度,全方位兩岸三地最新觀察。◎余英時 揮毫題辭
◎沈旭暉、張鐵志 專文推薦
當年漢唐盛世,萬邦來朝,如今中國崛起,真是盛世再臨?
但為何卻有愈來愈多臺灣人和香港人,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在英國統治的一百五十年期間,香港從未發生獨立運動,為什麼在回歸二十年後爆發香港史上規模最大的反政府運動,甚至喊出「Hong Kong is not China」?
對於臺港兩地的年輕世代來說,崛起後的中國究竟意謂著什麼?
中國一方面繼續拒絕發展民主政治,一方面透過強大的經濟力量與政治力量,干預臺灣和香港的政治運作、企圖改變兩地社會的核心價值。這使香港出現明顯的大陸化趨勢,也加深了臺灣社會的重重危機感,更讓兩地年輕人在各自的社會運動中逐漸形成共鳴。
作者簡介:
林泉忠
日本國立東京大學法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兼任副教授。歷任日本國立琉球大學國際關係學系准教授、日本國立東京大學兼任准教授、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富爾布賴特學者、北京大學歷史系客座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為東亞國際關係,側重中日關係、琉球研究、釣魚臺問題研究、兩岸三地關係等。已出版專著《「邊陲東亞」之認同政治:沖繩、臺灣、香港》、《二十一世紀視野下的琉球研究》及學術論文三十餘篇,包括〈中國崛起症候群〉;〈哈日、親日、戀日:「邊陲東亞」的「日本情結」〉;〈「中國崛起」對臺灣社會國家認同之影響〉;〈試論蔣經國之「本土化政策」(1972-1991)〉;〈戰後臺灣文化之建構:從「新中國文化」轉向「新臺灣文化」之政治脈絡〉;〈何謂「香港人」?從戰後「香港共同體」之成立看新生身份認同之特徵〉;〈香港國籍與護照的多重性:兼論港人身份認同的流動性〉等。
章節試閱
為何蔡英文時代的兩岸關係不會「地動山搖」
「五二○」是臺灣總統就職的日子,也是近年來北京關注蔡英文政策前後變化的關鍵詞。而北京對蔡英文時代的來臨,賦予高度關注的第一個焦點,正是二○一六年蔡英文的「五二○總統就職演說」。其實這篇洋洋灑灑近六千字的演說全文四平八穩,沒有讓任何人跌破眼鏡之處。最受矚目的自然是其中關於兩岸關係的部分,觀察重點則在於蔡英文是否會在北京一波接一波的高壓下屈服,在「九二共識」與「一個中國原則」議題上有所讓步。
親自操刀此篇演說稿的是曾任陸委會主委的蔡英文本人。僅管演說內容字字斟酌,極力避免激怒北京,卻始終既不觸及「一個中國原則」,亦未從「尊重九二會談」的基本立場,向北京期待的「承認九二共識」方向傾斜。事實上,北京雖然之前態度強硬,只要對臺灣實情有所了解,應該已能大致預料到小英不可能直截了當的「接受一個中國原則」,也不會「承認九二共識」。究其原因,最主要是這兩個北京「決不讓步」的原則,並非當今臺灣主流社會的共識,而由人民一人一票選出來的總統,自然不能悖逆主流民意。
◎北京不會再把「地動山搖」掛嘴邊
誠然,無論如何解讀,做為上任後首次公開向中國傳達訊息的「信函」,蔡英文的演說確實沒有「承認九二共識」,因此北京當局自然也不會就此驗收。僅管國臺辦難掩不滿神情,卻也收斂了批蔡的力度,將措辭限定在「這是一份沒有完成的答卷」上。
就北京與蔡英文新政府第一回合的角力結果而言,雖然勝負難解,至少北京在此之前揚言倘若小英「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就會地動山搖」的威嚇,並不會付諸行動,最終只停留在「嘴皮硬」的層面。筆者在蔡英文甫上臺的「五二○」期間曾撰文斷言,經歷了「五二○演說」一役之後,展望四年乃至八年的蔡英文執政期間,北京不會再把不可能付諸行動的「地動山搖」像選前一樣掛在嘴邊,選後迄今的觀察,確實如此。
固然,北京等不及蔡英文上臺,已經推出了一系列對小英的「制裁措施」,從肯亞事件到國際鋼鐵會議事件,再到世界衛生大會(WHA)強加「一中」條件,都足以彰顯北京一開始就不打算對小英客氣。到了「五二○」之後,從拒絕臺灣出席國際民航組織(ICAO)大會到巴拿馬斷交事件,北京更是展示出一副十足的懲罰式霸氣。然而,這些舉措雖然對蔡英文的施政產生一定壓力,卻稱不上「地動山搖」。
◎維持政權穩定,中南海重中之重
所謂「地動山搖」,自然是指發生嚴重動盪,隨時都有可能招致毀滅性結果。就北京的可能手段而言,不外乎:一、動用武力攻打臺灣,至少將兩岸關係逼近全面戰爭邊緣;二、實施對臺經濟封鎖,迫使蔡英文政府就範。
然而,只要能掌握中南海的權力思維,清楚理解兩岸當下各自的內外環境,就不難判斷咄咄逼人的「地動山搖」之說,不會發生。
首先,「統一臺灣」向來並非中共的優先課題,對中南海而言,唯一的「重中之重」是維持政權的穩定。除非「統一臺灣」毋需費一兵一卒,輕而易舉地便能拿下,就像一九九七年「收回」香港一樣,否則中共不會貿然以武力攻臺,因為代價太高,徒增中共維持政權穩定的風險,包括GDP國內生產總值恐怕也會大幅度下調,一不小心甚至可能引發內亂,使「共朝」提早崩解。
再說,中共解放軍軍力雖然已遠勝國軍,不過臺灣的國軍軍力世界排名第十三位,實力仍不容小覷;而經過一番生靈塗炭的廝殺後,臺灣人民內心的創傷恐怕無法癒合,兩岸人民的心理距離將更加無法拉近。況且,就算以武力拿下臺灣,面對經過數十年民主洗禮的臺灣社會,中共是否有能力治理呢?倘若統一後每個公家機構、每個單位,都從大陸派來「書記」或「領導」,又有多少臺灣公務員願意服從其指揮調度呢?若打算以類似嚴格操控特首選舉和限制立法會全面普選的香港「一國兩制」方式,治理早已落實總統直選和立法院全面改選的臺灣,像二○一三年香港「反國教運動」或二○一四年香港「雨傘運動」等大規模反政府示威行動勢必將此起彼伏,社會將永無寧日。
至於包圍臺灣、實施經濟封鎖,顯然亦非易事。撇開需要動用多少海軍力量作為後盾的技術性問題,就其經濟影響層面而言,目前兩岸都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有遵循國際經濟體制規範的義務。況且,兩岸經濟關係的相互依存度已經很高,在蔡英文執政初期,臺灣對外貿易有三成與中國大陸有關,封鎖臺灣經濟,必然傷害到中國自己。
◎北京制裁措施必須考慮臺灣民意
此外,如前所述,蔡英文是民選總統,擁有臺灣主流民意的背書,再加上她又是過去二十年來四位民選總統中最穩重、最謹言慎行的一位,因此無論是武力攻臺,還是經濟封鎖,結果都將與臺灣人民為敵,與北京「把希望寄託在臺灣人民身上」的主張自相矛盾。正因為師出無名,北京自然將招致國際社會的譴責與制裁,恐怕比「六四」鎮壓民主運動後所遭受的國際孤立之窘境更為嚴重。
基於以上內外因素,北京的「地動山搖」說,充其量只會促使蔡英文政府在處理兩岸關係上更為深思熟慮,更不會輕易修改仍以「中國」為座標的中華民國憲法,而走向「法理臺獨」。話說回來,「地動山搖」雖然沒有爆發,卻不意味著「輕舟已過萬重山」,北京仍然牢牢掌握了臺灣在國際空間的主導權。除了臺灣僅存的二十個邦交國岌岌可危,北京所握有能用於制衡臺灣的牌,恐怕也將陸續亮出。
只是,北京對臺灣的所有制裁措施並非沒有任何顧忌,都必須考慮到臺灣民意的反應。換言之,既要對「不承認九二共識」的蔡英文政府施壓、懲罰,又要避免引發臺灣民意的反感反彈,中南海的決策者必須在每一項制裁上都拿捏得當,否則不僅容易效果不彰,甚至產生反效果,使蔡英文政府獲得更多民意的同情與支持度,讓民意變成蔡英文政府的最大應援者。
◎勿見獵心喜,應哀矜勿喜
換言之,僅管「地動山搖」或解放軍全面攻臺不會發生,蔡英文政府切勿因此見獵心喜,應哀矜勿喜,因為沒有「九二共識」時期的兩岸關係,客觀上仍將長期存在著不確定的因素,包括國臺辦與陸委會,甚至海協會與海基會等交流機制的中斷將持續一段較長的時期。如何成功減輕來自北京的壓力,同時穩步推動內政改革、深化民主、維護臺灣的主體性、尊嚴與價值,在在考驗蔡英文政府的智慧。
為何蔡英文時代的兩岸關係不會「地動山搖」
「五二○」是臺灣總統就職的日子,也是近年來北京關注蔡英文政策前後變化的關鍵詞。而北京對蔡英文時代的來臨,賦予高度關注的第一個焦點,正是二○一六年蔡英文的「五二○總統就職演說」。其實這篇洋洋灑灑近六千字的演說全文四平八穩,沒有讓任何人跌破眼鏡之處。最受矚目的自然是其中關於兩岸關係的部分,觀察重點則在於蔡英文是否會在北京一波接一波的高壓下屈服,在「九二共識」與「一個中國原則」議題上有所讓步。
親自操刀此篇演說稿的是曾任陸委會主委的蔡英文本人。僅管演說內容...
推薦序
崛起的中國,愈發疏遠的兩岸三地
文/沈旭暉
林泉忠博士活躍於東亞和兩岸四地,和這幾塊地方都淵源甚深,可謂東亞國際關係界的國際公民典範。臺灣的「太陽花學運」、香港的「雨傘運動」、日本的「反安保學運」,令東亞青年開始有命運共同體的聯繫,林教授的新書《誰是中國人:透視臺灣人與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就是在這背景下推出的。
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和第二部深入分析了香港和臺灣近兩年來的社會變化,尤其是兩地年輕人對「中國崛起」這一結構性因素變化的反應,以及這一互動如何影響區域現狀和未來。第三部則將「太陽花學運」和「雨傘運動」進行比較分析,著重強調港臺兩地「新世代」年輕人的地域身份認同在兩場運動中產生的影響。
其中一個最著名的爭議概念,就是「天然獨」。作為一種政治立場取向,這可謂深受當前臺灣年輕一代認同,而在香港,近年來就「港獨」的討論也愈發頻繁。當然,這傾向與目前中國政府強調主權、統一的取態形成根本矛盾,但據林博士分析,港臺年輕人的「天然獨」思想背後,其實深受「中國因素」影響。一方面,中國大陸政府遲遲不推進民主政治轉型;另一方面,北京近年對港臺事務的干預不斷加大,立場也愈發強硬。上述兩者共同構成了港臺年輕人眼中的「中國威脅」,正因如此,兩地年輕人在各自社會運動中逐步形成共鳴,對大陸的感性認知則愈發疏遠。
無奈的是,目前中國政府並未真正意識到「港臺年輕一代新的身份認同」這一關鍵因素,仍然遵循「敵我」二元對立的思路,將港臺年輕一代對民主自由社會政治環境的維護,視作受「境外勢力」、「敵對勢力」挑撥的結果,對港臺「新世代」抱有深刻的懷疑和抨擊。林博士在本書中認為,將香港與臺灣年輕人的政治取態根基和環境作為對比,尤其凸顯「中國因素」造成的離心力:如果說臺灣是因與大陸在內戰後分屬不同政府框架、具有傾向獨立的「天然」環境,那麼香港在英殖民時期尚未萌發的本土思潮,卻在回歸二十年後爆發,更反映中國「全面消化」香港的後天問題。
林博士的觀點自然與筆者不盡相同,但有一點筆者完全認同林博士:民族主義、本土主義也好,以上框架都是果、而不是因,把這些案例盲目列入「分離主義」只會適得其反。無奈地,這卻正是中國以國家安全之名,執行的港臺政策。閱讀書中細節,相信所有熱愛香港、也熱愛臺灣的人,特別是上一代堅信「民主回歸」的前輩,實在不無感嘆。
崛起的中國,愈發疏遠的兩岸三地
文/沈旭暉
林泉忠博士活躍於東亞和兩岸四地,和這幾塊地方都淵源甚深,可謂東亞國際關係界的國際公民典範。臺灣的「太陽花學運」、香港的「雨傘運動」、日本的「反安保學運」,令東亞青年開始有命運共同體的聯繫,林教授的新書《誰是中國人:透視臺灣人與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就是在這背景下推出的。
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和第二部深入分析了香港和臺灣近兩年來的社會變化,尤其是兩地年輕人對「中國崛起」這一結構性因素變化的反應,以及這一互動如何影響區域現狀和未來。第三部則將「太陽花學...
目錄
自序
第一部 臺灣:「告別中國」的歷史拐點
為何蔡英文時代的兩岸關係不會「地動山搖」
「國家論述」――國民黨東山再起的關鍵
論說馬英九時代與兩岸關係
馬英九、釣魚臺、太陽花
選擇性記憶/失憶交錯下的臺灣史觀
「中國崛起」下臺灣社會的認同變遷
當臺灣邦交國歸零,兩岸統一就近了?
第二部 香港:「後雨傘時代」的「去邊陲化」現象
「香港共同體」的形塑
「香港人」――新生身份認同的試練
從回歸二十年看香港政治的威權主義化
香港「普選」啟示錄
香港的「沉淪」與北京的權力思維
沖繩與香港的「後回歸」症候群
第三部 中國崛起下「太陽花」與「雨傘」的邂逅
「天然獨」已從臺灣蔓延到香港?
崛起中的中國為何得不到臺港年輕人的信任?
太陽花學運的「中國因素」
臺港社會弔詭的「祖國」語境
附錄:中港臺的身份認同與普世關懷
自序
第一部 臺灣:「告別中國」的歷史拐點
為何蔡英文時代的兩岸關係不會「地動山搖」
「國家論述」――國民黨東山再起的關鍵
論說馬英九時代與兩岸關係
馬英九、釣魚臺、太陽花
選擇性記憶/失憶交錯下的臺灣史觀
「中國崛起」下臺灣社會的認同變遷
當臺灣邦交國歸零,兩岸統一就近了?
第二部 香港:「後雨傘時代」的「去邊陲化」現象
「香港共同體」的形塑
「香港人」――新生身份認同的試練
從回歸二十年看香港政治的威權主義化
香港「普選」啟示錄
香港的「沉淪」與北京的權力思維
沖繩與香港的「後回歸」症候...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