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旨在「實踐」的跨界思考操練手冊 ▌●全書48張完整圖解,一步步帶你跨出慣性思維●
另附「個人探索實踐表」╳「跨界思考操練表」,讓你即刻實踐!跨界,是打造斜槓人生、開啟多元身分的關鍵;
是尋找創意、實現創新的根據!
跨界思考力研究室主持人.華人500大企管講師 陳永隆博士
寫給個人和企業的最佳跨界指南!
跨界的重要性我們都懂,但要怎樣才算是真正的「跨界」?
不是換過幾個不同產業的工作就叫「跨界背景」!
不是到不同學院修課就叫「跨界學習」!
不是集合幾個不同學科的專家就是「跨界研究」!
────真正搞懂「跨界」,才能讓跨界經驗發揮最大效應!
一本書就是一場跨界思考實踐!
跨領域的實踐者與研究者、連續12年榮獲《管理雜誌》「華人500大企管講師」的陳永隆博士,
從多年的教學與實務中,研發出一套完整而有效的跨界思考方法,不用被動等待機會或靈感降臨,跟著書中的7大步驟,你將能夠找出自己的優勢,讓跨界經驗發揮最大效應。
書中一步步帶領讀者利用「九宮格法」、「SWOT分析法」「優勢轉型矩陣」檢視個人特質與優勢,找出未來發展方向;並以「緊急─重要矩陣」、「五個為什麼」鎖定當前最重要的課題,再利用「心智圖」、「六頂思考帽」、「彩虹思考法」、「6D思維工具」拓展思考範疇,套入跨界思考的三大模型──「Cross模型」、「Inter模型」、「X模型」,收斂、聚焦至具體的行動方案。
跨界將不再只是一種模糊的概念,而是有方法、有步驟可依循的腦力操練。不管個人或企業、團體,都能夠運用跨界思考分析現況,發現新點子、新知識,迸發巨大能量!
7大步驟,
發現跨界的可能性────
STEP 1 定錨──探索自己、盤點自己
STEP 2 轉型──第二專長、優勢跨界
STEP 3 跨界──釐清思維、混搭應用
STEP 4 散聚──發散聯想、收斂聚焦
STEP 5 模型──跨界模型、跨界創新
STEP 6 思行──進階應用、思行合一
STEP 7 無界──跨界極致、原是無界
作者簡介:
陳永隆
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博士。跨界思考力研究室主持人,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國家文官學院特約講師。
是一位橫跨工程、資訊與管理的跨領域實踐者與研究者,1994年獲得中國工程師學會工程論文獎;後來轉戰資訊界,出版超過24本電腦著作;當全球進入知識經濟之際,持續投入知識管理、協同創新、組織學習、雲端運算、社交網路。曾經擔任超過20家企業和政府單位知識管理諮詢顧問,包括裕隆日產汽車、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工研院航太技術發展中心、量測技術發展中心、台灣電力公司、中央健保局、台北市國稅局等。並以《解開KM成功密碼》,獲得經濟部「金書獎」。
2000年起,在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開設「跨界思考力」相關課程,並研發模型、工具與表單。在台灣、中國、東南亞華人企業開設「跨界思考工作坊」,班次超過百餘班,人數超過數千人,產業橫跨金融保險、生物科技、化學化工、營造業、汽車業、時尚產業、科技產業等。也曾受邀至資策會、工研院、科學園區訓練中心、台灣證券交易所、中華汽車、鴻海精密工業、英業達集團、億光電子等企業演說。連續12年獲選《管理雜誌》華人500大企管講師,2010年「中國知識管理人物」。
另著有《知識價值鏈》、《知識管理──價值創新與開放分享》,以及有聲書《知識價值鏈》、《滾動能力N次方》系列演講。
電子信箱:ylctaiwan@gmail.com
Line、微信:gogospeaker
Facebook粉絲專頁:陳永隆博士的6D思維
王錚
大學、碩士、博士先後就讀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南開大學商學院、中國科學院。現在在大學從事教學和博士後研究工作,兼任知識管理期刊編輯。
本科學習的是圖書館學專業,興趣愛好與專業方向跨越文藝、公益、經濟、管理與科技。曾在聯想集團總部擔任知識管理工程師,參與聯想全球新興市場知識管理工作。時時穿越於知識管理理論界與實踐界,期望用資訊與知識管理搭建起學術界和工業界的橋梁。
博士論文《面向企業創新的開放知識管理模式》獲中科院圖書館優秀論文。已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
電子信箱:libranger1203@gmail.com
微信:libranger
章節試閱
關於本書
這是一本教你認識跨界思考、建立跨界思考模式,並且應用跨界思考的書。
這並不是一本教科書,本書的主要旨趣不在於呈現理論、演繹、分析和說教,但是我們力求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力求嚴謹地引用最新實踐及研究成果,力求在學術性和科普性之間實現跨界。
這也不僅是一本工具書,本書的終極目標也不在於僅提供具體的模型或做法,而是希望提供一種新的思考模式和一套符合未來學習與思考趨勢的心法,但是我們同樣力求思行合一、學做一體,因此我們在書中提供了大量案例、工具和資源,力求在理論性和實踐性之間實現跨界。
這本書適用於個人,也適用於企業和各類機構與團隊。拿起這本書的你,既可能是統領千軍的大企業主,也可能是單槍匹馬的創客、專業人士或自由工作者;既可能是學富五車的資深專家,也可能是求知若渴的新人,無論你的身分是什麼都沒有關係,因為我們知道,在未來,組織與組織之間、組織與個人之間、老人與新人之間、大眾與專家之間的邊界將逐漸被跨越。
這本書的內容涉及了思考方式、認知模式、學習方法、資訊管理、知識管理、企業管理、教育教學、交流溝通、生涯規畫、心靈成長等諸多領域,但何必糾結於這本書到底屬於哪一門學科,我們要的就是打破專業細分的高牆、打破固見與自我設限,我們玩的就是跨界!
本書序章的核心是本質與內涵,在這個章節中,我們首先破除你對跨界的迷思——不是換過幾個不同產業的工作就叫跨界背景,不是到不同學院修課就叫跨界學習,不是組團幾個不同學科的專家就是跨界研究。跨界,需要摒棄那些表面工夫,從「心」開始,需要打破有用無用的界限、打破有關無關的界限、打破是非成敗的界限、打破對錯得失的界限。
第一章和第二章,我們會教你透過跨界思考,盤點個人優勢,接軌未來趨勢,從個人做起,從心做起,發現人生新的可能性。
第三章到第五章的核心是模型與演練,我們將教你搭建與演練跨界思考的模型,陪伴和推動你從「跨界思考」走向「跨界實踐」,最終實現「跨界解決問題」。我們提供了一系列實用、易用的模型與工具,包括跨界思考總框架和子模型、發散思考工具、收斂思考工具、跨界聯想術、跨界收斂術,還有行動方案及問題解決工具等。
第六章的核心是案例與實踐,我們提供了不同領域的案例,讀者們將從中看到,跨界思考力的模型可以活學活用,不要執著於模型本身的條條框框,錯把指月的手當成月亮。
第七章最重要的結論是要告訴讀者們:跨界的極致是無界。或許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無界,只不過人類總是自我設限、作繭自縛。跨界思考是讓你破繭而出,更是讓你發現自己,發現這個世界最初的、最好的模樣。
此外,我們在書末提供了一系列跨界思考模型專用的空白表,讓您自由練習。在學習完畢之後,不要猶豫,趕快檢驗一下學習的效果吧!
序章 破除迷思──了解跨界的本質與內涵
▌不是換過幾個不同產業的工作就叫跨界背景
在弄清什麼是跨界之前,我們先弄清什麼不是跨界。
當今社會,職場上的人員流動性越來越大,換過幾個工作的人不在少數。隨著社會越來越開放、資訊越來越透明,傳統「從一而終」的工作形態已經越來越少,特別是作為職場新世代的許多八○後、九○後更是給人高跳槽率的印象。
很多人在跳槽多家公司後,就自詡為擁有跨界的背景,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舉例來說,A在過去的職業生涯中,先後就職於生物科技、資訊科技和人力資源領域的崗位,他實際上已經擁有了不同產業的背景。
注意,我們在這裡舉了一個非常理想的例子,如果只是在同一產業內不同公司的同一類崗位上流動,變化的只有薪資待遇和工作經驗,要經由跳槽來實現跨界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如圖0-1所示,儘管A已經在不同產業換過三個工作,但是如果每一份工作都和上一份工作之間缺乏傳承和連接,沒有把上一份工作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帶到下一份工作,這就只是表面上的跨界,並沒有完成實質上的跨界,也很難取得真正跨界所帶來的效果。
如圖0-2所示,如果A能夠把第一份生物科技的工作經驗有意識地帶到下一份資訊科技工作,再把資訊科技工作的經驗有意識地帶入到第三份人力資源工作,從而實現在每次工作變動和生涯轉換時,都能在兩兩領域之間形成交集,那麼我們可以認為他實現了「半跨界」或「準跨界」,但他仍然沒有將三份工作的知識和經驗交會起來。
我們認為,真正的跨界應該如圖0-3所示,不同生涯階段的知識經驗不應該是線性的。雖然時間是線性的,但知識是非線性的。A在生物科技、資訊科技、人力資源領域的工作經驗應該是融合交會的。唯有這樣才能實現「梅迪奇效應」的交會創新。
「梅迪奇效應」使得義大利佛羅倫斯成為文藝復興的爆發點,成為震撼人類文明發展史的震源中心。運用跨界思考的技巧,你也可以使具備不同工作經驗的自己成為一場革命的引爆中心。當不同職業生涯階段獲得的經驗形成交會點,摩擦出火花,引爆的能量將遠大於你所經歷的任何一個工作崗位,並超過所有工作的總和。
所以,我們的腦和心,其實就是你的交會創新中心,也就是你的跨界引爆中心。
▌不是到不同學院修課就叫跨界學習
同理,從職場工作追溯到上游,來到學校教育領域,你覺得在大學跨院系選課就叫作跨界學習嗎?
沒錯,現在你已經了解圖0-1到圖0-3的含義了。
僅僅選修了醫學、文學、管理學的三門課程,如果沒有在三門課所學的知識之間建立關連和連接,那麼你可能只是身體跨入三個不同學院的教室,你的心並沒有跨界。如果按照時間序列,在前後兩門課程之間有意識地融會貫通,那也僅僅是跨界的第一步。
真正的跨界學習,是在選修了三門不同領域的課程之後,有意識地將三門課的學習內容和感悟所得融會貫通,醞釀形成交會點。
基於這種認識,讓我們看看現實中的學校教育場景。儘管在大學裡面,教育管理者都在鼓勵學生跨學科、跨學院,甚至跨學校選課,但是如果沒有掌握跨界學習的實質,沒有經過系統性地教導學生跨界思考與異質知識的連結技巧,那麼學生跨過的,只是不同院系的院門或不同學校的校門,只能稱為「表面上的跨界」,並不算完全實現教育者的初衷。同理,作為學生,沒有對跨界學習有深入的認識和自覺,儘管也花了時間、下了工夫、費了腿腳奔走在校園各處,聽了不同的課程,但是卻很遺憾地,不能產生「交會引爆」的效果。
無論是受教育者、自主學習者,還是教育工作者,我們都應該仔細想想,我們究竟做了多少「表面上的跨界」,到底空轉了多少「表面工夫」?
其實,選修三門課程在這裡只是一個簡化的比喻,推而廣之,我們每個人經歷的大學、碩士,甚至博士階段,初階、中階、高階主管職稱,幼年、少年、青年階段,前年、去年、今年,以及剛剛過去的上午、下午、晚上,每個階段莫不都是學習的一課,對於這些人生課程,你是否也實現了跨界學習?
▌不是邀集幾個不同學科的專家就是跨界研究
剛才講到的都是個人,現在談談團隊。
老陳曾經受到一位大學教授的邀請,以產業專家代表身分加入所謂的「跨領域研究小組」。結果加入之後,僅被要求提供簡歷和一些研究成果摘要,對於研究團隊內的其他專家,我以前完全不認識,真正見面開會也只有一次,所有的交流幾乎都是和小組的主持人,也就是那位邀請者單線連繫。過了一段日子,我終於明白了這個邀請的用意,原來就只是為了展現這個研究小組的「多元性」和「跨領域性」。
研究主持人和團隊成員之間沒有深入溝通研究需求,對於計畫的整體布局,以及成員自己扮演的角色模糊不清,只憑團隊成員看似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有著不同領域的背景,就叫作跨領域研究團隊與跨領域研究計畫,這難道不也是「跨界的表面工夫」?
美國的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是世界頂級智庫的代表。一般認為,「智庫」一詞的用法最早出現在60年代,就是用來描述蘭德公司。蘭德公司最大的特色和優勢之一,在於強大的跨學科研究能力。在國際權威的智庫排名──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智庫與公民社會專案(TTCSP)發布的《全球智庫報告》中,蘭德公司連年在「擁有跨學科研究項目的最佳智庫」榜單上排名第一。
蘭德公司究竟是如何做「跨學科研究」的呢?
智庫是典型的智力與知識密集型機構。如何管理好眾多不同領域的研究人才,讓他們的知識和價值發揮最大效用?如何運用、統籌眾多研究專案配置人員、資金和資源?面對上述問題,蘭德設計了矩陣式管理架構。矩陣的一個維度是學部,主要有以下幾項職能:負責研究者的行政管理,保證研究者的品質,如人員的招聘、考核、提拔等;參與研究項目的審查和品質控制,如審查課題安排、研究進度和經費開支等;負責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設置跨學科的研究方法中心,促進跨學科的創新方法共享和應用。
矩陣的另一個維度則是按照研究專案或應用領域分為不同的研究單元,每一個研究單元可能來自不同的資助者,有對應的研究內容,其下可能會再細分為不同的研究中心、研究部或子專案。研究專案的經費就由研究單元的專案負責人負責。
藉由這種矩陣式管理架構,蘭德的研究人員一方面在學部框架下接受行政管理和支援,另一方面根據不同研究專案的需要靈活流動和組配,建立多元化的團隊,讓不同的聲音交融,真正實現蘭德在願景中所宣稱的「跨領域、跨學科」研究特色。
據統計,至今總計有三十二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其職業生涯中參與過蘭德的工作。除了具體研究成果,蘭德提出了系統分析法、德菲法(Delphi Method)等研究方法,對於理性選擇理論、運籌學、博弈論等理論做出了巨大貢獻,並對於網際網路等技術的產生、新型航空材料的應用等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
蘭德公司不正是透過跨界研究,成為當代「梅迪奇效應」的代表嗎?
因此,本書強調「跨界」的真正核心關鍵,並不是表面上不同領域、不同學科、不同成員的跨,而是從連結中、產生鏈接,再到環環相扣的緊密鏈接。
▌什麼是跨界思考?
鋪陳到這裡,你可能會認為:原來,作者就是想告訴我們,這些案例有的和跨界有關係,有的和跨界沒關係;有的是「有用」的跨界,有的是「無效」的跨界。但是在我們看來,這些案例描述的內容都是有用的,因為它們有助於我們聚焦和收斂到跨界的真諦。
在此,我們對於「跨界思考」提出正式的定義:
所謂「跨界思考」,就是利用有系統的方法,進行異質思想或異質知識的交會、激盪與衝擊,藉由接觸各種人事物與多元資訊和知識,廣泛去吸收有用無用、有關無關、是非成敗、對錯得失的案例或知識,先經由刺激、連結,再進行收斂、聚焦,藉以衝擊出不同於自己以往的新思維、新發現、新解答或新智慧的能力。
你已經看到了跨界思考的種種價值和必要,也知道了跨界思考的內涵,接下來,我們需要你動起來,和我們一起加入跨界思考的操練。
你準備好了嗎?首先,讓我們從一項必要的「熱身運動」做起。跨界思考的熱身運動很必要,也很簡單,那就是領悟與實踐以下四句話:
1 打破有用無用的界限
2 打破有關無關的界限
3 打破是非成敗的界限
4 打破對錯得失的界限
這四句話也出現在我們對跨界思考的定義中,是跨界思考的前提和基礎,事實上,按照我們對本書的設計——「一本書就是一場跨界思考實踐」,就是在推動讀者們領悟和踐行這四句話。
第3章 跨界──釐清思維、混搭應用
▍釐清邏輯思考、創新思考與跨界思考
/先從延長線談起
請看圖3-1,延長線五個孔已經插滿了四個,明明還有一個孔,但是插頭就是插不進去。要如何改進延長線的設計,解決延長線插座間距離太短的問題?
邏輯思考的解法
邏輯思考是一種線性思維,以邏輯思考的解法,如果延長線插座間距離太短,就應該加大距離,所以我們會發現很多延長線越做越長。你在購買延長線時,是不是也傾向於越長越好呢?
創新思考的解法
創新思考是一種非線性思維,以創新思考的解法,如果延長線插座間距離太短,我們不必在長度這一維度上拉長,而是可以將同一平面的思維拓展為不同平面,這樣就有了旋轉插座的設計(圖3-2)。
跨界思考的解法
跨界思考則是一種立體思維,當你運用跨界思考,思考將不會侷限在延長線。舉例來說,你不經意看到一個人正在玩魔術方塊,因為你滿腦子都在想延長線的問題,這時,你的靈感突然來了——延長線也可以像魔術方塊一樣有六個面!不用延長插座,也不用旋轉插座,而是設計成正方體,讓多個插頭從此不再互相妨礙(圖3-3)。
/跨界思考的特徵
這就是跨界思考的妙處,答案的靈感往往來自起初沒有想到的領域。
邏輯思考是一種線性的、垂直的、縱向的、收斂式的思考,總是在問為什麼,要求每一件事情都要有理有依據、有因果。創新思考是一種非線性的、水平的、橫向的、發散式的思考,沒有那麼多的為什麼,鼓勵天馬行空和發散跳躍。而跨界思考不再局限於線性或非線性,它是一種立體的思考,是跳出框框外的思考。跨界思考的答案可能存在於你關注的領域之外。
這一點哈佛大學教授保羅.瓦茲拉威克(Paul Watzlawick)、約翰.威克蘭(John Weakland)和理查.費雪(Richard Fisch)合著的《與改變共舞:問題如何形成?如何突破和有效解決?》一書中也有類似的闡述。書中指出,在日常生活中,那些合乎邏輯與常理的思維與行為方式確實是一種解決之道,然而,有時候中規中矩的做法反而導致失敗;相反的,那些不合邏輯、非理性的行動反而使情勢的變化一如所願。
當邏輯與常理行得通時,問題固然可以迎刃而解,但是誰沒有經歷過按牌理出牌,卻越陷越深的困境?另一方面,我們也偶爾會在進退兩難之際,碰到某種不合邏輯卻神奇有力的變化。
跨界思考是兼具收斂與發散的技術與藝術,初期是先發散再收斂的過程,熟練之後,你可以在發散和收斂之間收放自如,從「沒有為什麼」到「發現為什麼」,從「無關」中發現「有關」。跨界思考超越邏輯思考和創新思考,將兩者交錯、混搭,直到融為一體。
▍利用跨界思考,發現問題的創新解決方案
從跨界思考的特徵中,我們可以看到,在開始運用跨界思考的初期階段,仍是先發散再收斂的過程。下圖是跨界思考的基本模型,清楚呈現出跨界思考的四個關鍵步驟:
1 建立思考目標或問題主軸
先設定思考的目標或問題的主軸,才能讓跨界過程中所有關連思考和發散思考的產出,都聚焦到解決問題的方向。
2 多元學習、多元接觸
讓自己跨界思考的過程不設限,打破有用無用、有關無關、是非成敗、對錯得失的界限,利用各種刺激物(Inputs),不設限地進行關連思考和發散思考(Outputs)。
3 刺激連結、收斂聚焦
將各種刺激物和經過關連思考、發散思考的產出,都納入收斂思考的範圍後,針對一開始設定的問題,進行收斂思考。
4 新發現、新解答
因為聚焦在思考的目標或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在跨界思考過程中產出的所有發散觀點、收斂觀點,在這一步必須經過系統性的統整,看看是否有機會激盪出新發現、新解答。
從下一章開始,我們就要來實際進行跨界思考的演練,我們會一一解關鍵步驟和相關的模型、工具,就先從最基礎的發散思考和收斂思考開始。
關於本書
這是一本教你認識跨界思考、建立跨界思考模式,並且應用跨界思考的書。
這並不是一本教科書,本書的主要旨趣不在於呈現理論、演繹、分析和說教,但是我們力求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力求嚴謹地引用最新實踐及研究成果,力求在學術性和科普性之間實現跨界。
這也不僅是一本工具書,本書的終極目標也不在於僅提供具體的模型或做法,而是希望提供一種新的思考模式和一套符合未來學習與思考趨勢的心法,但是我們同樣力求思行合一、學做一體,因此我們在書中提供了大量案例、工具和資源,力求在理論性和實踐性之間實現跨...
作者序
前言
你想過,在發散思考的路上,也可以很邏輯、很有系統嗎?
你想過,在收斂思考的路上,也可以很創新、很跳躍嗎?
《跨界思考的技術》將讓你重新釐清,原來,我們可以善用邏輯思考來分析問題、尋找真因,接著,用創新思考來激發靈感、廣納異見,最後,再用本書提供的跨界思考模型與技巧來發現超乎預期的答案,找出更突破、更創新的解決方法。
2003 年,正值我第一本知識管理的書《知識價值鏈》出版之際,回想到1999 年投入新經濟時,英特爾(Intel)主席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一個網際網路虔誠信徒,四處傳揚著:「五年內,全世界將沒有任何網路公司,因為屆時所有公司都是網路公司。」我反問自己:「會不會五年後、十年後,也不會再談知識管理,因為所有資訊知識都唾手可得,所有管理技巧也都透明易學,開放平台將讓有價值的知識無所不在,到那時候,知識工作者的差異化競爭力會是什麼?」
其實我心中已經浮出兩個關鍵字:「悟」和「跨」。
「悟」,是領悟力。在網路開放、知識透明的年代,同一個課堂、同一個老師、同一本書、同一個網站,你學到的,對方也學得到,即使有時間差,較晚學習的人,只要用心,仍有機會比早學習的人學到更多。差別就在於你的悟性。有悟性的人,會發現別人發現不到的知識或道理,悟出屬於自己獨特的智慧。
「跨」,則是跨領域。在網路無國界、組織無邊界、知識獲得無時差的年代,知識唾手可得,當越來越多免費、有價知識可以輕鬆獲得並自主學習,誰具備跨界連結、跨界思考、跨界創新的學習能力,誰就有更大的機會在浩瀚的知識大海中,引爆出有別於過去專精知識時代的高門檻差異化知識。
「悟」和「跨」,像數學的充分必要條件,悟者,易跨;跨者,易悟。
這本書將跨界思考的定義、應用到實踐,分成七個主要單元。我們會先從本質與內涵,釐清「跨界」的迷思,讓讀者正視跨界的關鍵,不是表面的跨,而是連結(Connect)、鏈接(Link),到環環相扣的緊密鏈接(Interlink)。書中也會提供一系列實用、易用的模型、工具與表單,供讀者逐步由淺入深地練習,感受跨界思考的魅力。
本書有觀念、有工具、有模型、有練習、有表單、有指引、有案例,以學術角度來看,這本書有很多地方都值得繼續展開成為學術研究論文的主題;以實務角度來看,這本書每一個觀點與模型都經過學校、企業、
團體或個人的實際演練或應用,結果證明不僅可行,也產生了具體的跨界思考與跨界創新的力量。
這本書結合了老陳和小王兩位跨海峽、跨世代博士的專業合作,我們兩人因知識管理而結緣,因專家採訪而進一步認識與合作。書中大部分篇幅是小王的筆觸,卻流露出更多老陳的思想與研究實踐成果,而且很多地方在小王的思想添加後,有了畫龍點睛的效果。思想中的話語,是筆觸的源頭;筆觸下的文字,是思想的呈現。在老陳和小王交互校稿過程中,我們已將思想、文字融為一體,就像跨界的最高境界一樣,思想、文字,已經無界,也無區別出自何人。
跨界思考,是將邏輯思考與創新思考交錯、混搭並合而為一的融合力。
跨界思考,是在無關中發現有關,無用中發現有用的探索力。
跨界思考,是在沒有為什麼中發現為什麼,沒有道理中發現道理的洞悉力。
跨界思考,往往會挖出埋藏在你內心多年,卻忘了如何吶喊的聲音。
達文西說:「複雜的極致,是簡單。」希望讀者在讀完這本書之後,可以發現:原來,跨界的極致,其實是無界。
前言
你想過,在發散思考的路上,也可以很邏輯、很有系統嗎?
你想過,在收斂思考的路上,也可以很創新、很跳躍嗎?
《跨界思考的技術》將讓你重新釐清,原來,我們可以善用邏輯思考來分析問題、尋找真因,接著,用創新思考來激發靈感、廣納異見,最後,再用本書提供的跨界思考模型與技巧來發現超乎預期的答案,找出更突破、更創新的解決方法。
2003 年,正值我第一本知識管理的書《知識價值鏈》出版之際,回想到1999 年投入新經濟時,英特爾(Intel)主席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一個網際網路虔誠信徒,四處傳揚著:「五年內...
目錄
前言
關於本書
序章破除迷思──了解跨界的本質與內涵
/不是換過幾個不同產業的工作就叫跨界背景
/不是到不同學院修課就叫跨界學習
/不是邀集幾個不同學科的專家就是跨界研究
/什麼是跨界思考?
第1章定錨──探索自己、盤點自己
▌如何探索自己,為自己貼標籤?
/利用九宮格為自己貼標籤
/SWOT分析法
▌善用APP,做簡易的自我性格分析
/DISC人格分析
/九型人格分析
/多元智能測驗
▌為自己畫一張人生夢想策略地圖
/畫一張人生夢想策略地圖
/為了實現夢想,我的承諾
▌完成你的第一張個人商業模式圖
/個人職涯規畫的商業模式圖
/在實踐夢想的路上,善用管理學工具
第2章轉型──第二專長、優勢跨界
▌如何設定自己的第二專長?
/從I型人到T型人,再到π型人
/根據優勢與趨勢挑選第二專長
▌利用優勢轉型矩陣設定自己的轉型策略
/優勢轉型檢視表
▌檢視一位資深職場人的優勢轉型路徑
▌如何運用九宮格盤點專業,找出轉型方向?
第3章跨界──釐清思維、混搭應用
▌診斷你的跨界潛力
/跨界潛力自我檢視表
▌釐清邏輯思考、創新思考與跨界思考
/從延長線談起
/跨界思考的特徵
▌利用跨界思考,發現問題的創新解決方案
第4章散聚──發散聯想、收斂聚焦
▌從關連思考、發散思考到收斂思考
▌利用發散思考工具,看見跨界的影子
/九宮格法
/心智圖法
/六頂思考帽
〈專欄〉讓思考更全面的新工具
/彩虹思考法
/6D思維工具箱
▌利用收斂思考工具,發現跨界的機會
/檢核表法
/奔馳法
▌如何尋找跨界思考的起點?
▌如何自由地進行跨界發散思考?
▌如何有系統地進行跨界收斂思考?
第5章模型──跨界模型、跨界創新
▌如何以Cross模型發現創新解決方案?
▌如何以Inter模型發現創新解決方案?
▌如何以X模型發現創新解決方案?
第6章思行──進階應用、思行合一
▌跨界思考總框架
▌展開地圖,開始跨界之旅
/第1站目標:是否有問題要解決?
/第2站起點:決定跨界思考的刺激點
/第3站跨界聯想:從輸入到輸出
/第4站跨界思考核心模型
/第5站跨界收斂:從輸出到發現
/第6站行動方案
▌如何讓跨界思考力與行動力合而為一?
/別讓模型限制了你的思考
▌跨界思考案例一:創新篇
▌跨界思考案例二:變革篇
〈專欄〉幫助你鎖定問題的邏輯思考工具
/步驟1寫出需要解決的問題
/步驟2利用「重要─緊急矩陣」鎖定問題
/步驟3用「五個為什麼」深入分析問題
▌跨界思考案例三:研發篇
/從需求面發現問題
/從技術面解決問題
第7章無界──跨界極致、原是無界
▌開放知識時代,思考力決定你的競爭力
/學會跨界思考,翻轉知識金字塔
/養成跨界思考的習慣,享受跨界思考的魔力
▌如何不用跨界思考模型,也能有跨界發現?
/繩結的啟發/透明膠帶與時間管理
附錄1個人探索實踐表
附錄2跨界思考操練表
前言
關於本書
序章破除迷思──了解跨界的本質與內涵
/不是換過幾個不同產業的工作就叫跨界背景
/不是到不同學院修課就叫跨界學習
/不是邀集幾個不同學科的專家就是跨界研究
/什麼是跨界思考?
第1章定錨──探索自己、盤點自己
▌如何探索自己,為自己貼標籤?
/利用九宮格為自己貼標籤
/SWOT分析法
▌善用APP,做簡易的自我性格分析
/DISC人格分析
/九型人格分析
/多元智能測驗
▌為自己畫一張人生夢想策略地圖
/畫一張人生夢想策略地圖
/為了實現夢想,我的承諾
▌完成你的第一張個人商業模式圖...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