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之筆◆媒體人之眼◆當代名家的智慧言談
非典型的文化評論集‧漫步在理性與感性間‧尋找一種理想的言談
羅智成自陳:這或許是我創作多年來,最貼近現實生活也最為謹慎的書寫時刻!
一本近年書市上少見,以作者自身寫作生涯也極為難得的文化評論兼觀察隨筆。
面對洶湧趨勢潮流,世故地靜觀體悟,卻仍保有稚心與熱情,是詩人的易感想像,也是文明風向預測的占卜。
《知識也是一種美感經驗》如此與眾不同,為了從文化脈絡中更精確地理解當代現象與時事,作者羅智成既不隨俗也不固執,為堅持努力客觀、並勇於自我省察,提供給讀者更活絡而不同以往的,看待世界與討論事情的方式……
如詩人所說的:
一種努力去深思熟慮的觀點,
一種對精確傳達不懈的熱誠,
或一種為求精確而遲疑、猶豫,甚至自我否定的觀點。
試圖透過這些文字去和懷著不同習性、不同期待與各式立場的讀者創造交集、形成對話,也就是這些文字集結的目的,一個資深文化媒體人的期許和創作者的堅持。如此謹慎地使用語言,逐步洩漏自己的風格與觀點,是詩人採取的策略更是展示、思考與表達的方式,努力提供某種洞察、某種分析與反省,或有助於人們更加了解彼此的閱讀體驗。這也是為甚麼作者提到,這或許是他最平易近人的文字,但卻絕不亞於詩集對於語言和用字上的斟酌和克制.
延伸閱讀:
《迷宮書店》,羅智成
《遠在咫尺:羅智成攝影之旅》,羅智成
作者簡介:
羅智成
詩人、作家、媒體工作者、文化觀察者。
台大哲學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東亞所碩士、博士班肄業。曾經長時期參與多種媒體的經營管理,如:報紙、雜誌、電台、電視製作、出版及通訊社等;也曾擔任過相關公職。現為文化創意事業負責人。著有詩集《畫冊》、《傾斜之書》、《寶寶之書》、《光之書》、《泥炭紀》、《擲地無聲書》、《黑色鑲金》、《夢中書房》、《夢中情人》、《夢中邊陲》、《地球之島》、《透明鳥》、《諸子之書》等,詩劇《迷宮書店》,散文或評論《亞熱帶習作》、《文明初啟》、《南方朝廷備忘錄》,攝影集《遠在咫尺:羅智成攝影之旅》。
羅智成的文字風格整體而言神祕、深邃、原創、多元。一方面以獨特的語法和驚人的想像力創造出各種文學勝境;一方面以精緻的自省與洞察力從容出入於自我意識的邊陲與核心。此外,他也擁有文學創作者少有的知性能量與思維訓練,又廣泛涉獵當代生活與文化議題,以進行他所謂「豐盛人格」的自我塑造。
章節試閱
【知識也是一種美感經驗】
知識激發想像,是想像力的能源。
知識提升想像,因為它同時也是想像的基本素材;知識愈豐富,想像的空間愈深廣。
我們的創意和想像力不是憑空發生的,它需要動機、需要方向也需要啟發。這一切都需要知識做基礎。
但是就我而言,知識,也是一種美感經驗。
因此,天文學跟占星學一樣的迷人,維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和艾略特的《荒原》一樣迷人。
我曾在多年前出版過一本關於水旳書,是加拿大作家馬克.德.維里耶寫的。書中談及水的特性與重要性、全球淡水資源的分布與匱乏、各國經營水資源的努力等。那是一本以數據和資料為主的著作,卻讓我重新省察了和水接觸時點滴在心頭的種種體驗,也激發出對水的更多想像,並在詩集《地球之島》加以表現。
我在開卷版也推薦過另一本關於水的書,原名叫“Virture Water”的《煮一杯咖啡需要多少水?》。作者提出虛擬水的慨念,探討人類在各式生產活動與交易中,水元素的比重與代價。它提出一個警訊,即:在許多商品的生產過程裏,看不見的水消耗是十分驚人的;但也點出某些解決契機,例如:透過各式農畜產品的交易,我們已間接舒緩全球水資源分布不均的困境。
在此,「虛擬水」的概念讓我的視線穿透貨架上琳琅滿目的商品,彷彿目擊了水或大自然在產業體系後頭的犧牲與貢獻。各種科學理念,如「混沌」、「黑洞」、量子理論、「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等,也都會向我們輻射大過原義的意涵與聯想。
許多知識有實用價值,我們會為了具體目的去學習它;所以過了求學階段,還會迫切想了解AR、3D列印、《大數據》、《自造者時代》的意義。
有些知識可以豐富我們的經驗、我們的心智,我們會為這樣的期待去接觸它:我曾經在一個老飛行員的回憶錄裡讀到「冰雨讓機體在高空瞬間結冰」讓駕駛員驚慌失措而導致危險,而讓我對不久後的空難事件多了切身的想像;我也從友人的南極遊記裡得知,現在到南極旅遊要比我當年提早一個月──因為冰層已提早溶解──才驚覺地球暖化之嚴重。
但是,有時,我們接近某些知識的動機更單純,就像接近一叢奇花異卉、或一顆剛沖上岸的燧石:別的科系的教科書、一本陳舊的九章版《數學史》,或一本英文和埃及象形文對照、多佛版的《死者之書》,我反覆翻看,因為這些真材實料裡閃爍著奇異的美感—其實,不管哪一類知識,在某些特定的時辰都能激起某種感覺、某種共鳴、想像或茅塞頓開後的神清氣爽。
引我好奇的非文學書、雜書、科普書很多,它們爭奇鬥艷,簇擁在各式書架或平鋪的書檯上,向我渲染著各類求知的熱情與莫名的資訊焦慮。我不會自限於自己的一知半解,更不介意許多書根本沒讀完,一意想去翻它、看它,因為這裡就是人類文明的現場,所有傑出心智匯聚的派對。
託時代進步之福,除了書籍之外,現在我們更有視聽及網路媒體,讓我們無時無刻、無遠弗屆去接觸各種和識。我們也許無法真正理解其中的精深奧妙,但是生活中這些觸手可及的智慧總能開拓我們的視野、激發我們的想像、讓我們對整個世界更熟悉、關注,並從中找到更妥善的位置,或幫我們暫時離開那個位置。
【三代同行】
隱隱覺得一場世代戰爭遲早要發生。
它會以溫柔的父慈子孝的方式進行?還是變成文化、觀念與立法上的傾軋與角力?目前還無從得知。
總之,我忍不住這麼想:人類的長壽,其實可能違反了大自然原先的設計。
在生物界裡,繁衍種族是第一目的。戀愛、求偶、招蜂、引蝶都只是其中的過程或手段,成為父母也是。所以有不少低階生物在繁衍出下一代,甚至交配後就得死;生殖力較差或發育速度較慢的物種,它們的父母輩則在確保下一代能存活、生殖後,才會死得瞑目。
人類在他們的下一代誕生後可以活得更久,除了因為下一代需要更長的時間發育、成長外,可能有更多的經驗和智慧需要傳承吧!
即使如此,在生活資源嚴重缺乏的某些時空裡,年長者還是得把生存權讓給更年輕的人。當然,面對這樣的情境,殺嬰同樣聳人聽聞。不過嬰兒相對地沒有行為能力;而具有充分「人間性」、充分自我意識與行為能力的老人要被變相處死,這種風俗就令今人匪夷所思!今村昌平的電影《楢山節考》,是關於這個主題最著名的作品;愛斯基摩人甚至佛經裡也有類似故事。
幸運的是,人類文明終究很快克服生產力不足,也因此延長了壽命。不同世代,或越來越多世代的人共處同一時空,相親相愛,不但是普遍的現象,更成為社會核心價值,成為幸福家庭的指標。長壽則成為生活品質、社會文明的指標。
在我們意識到有責任撫養退休老人之前,大部分社會的人均壽命還不到四十歲。如今許多地方也普遍超過八十歲了!
人類的生命品質改變的速度顯然比他的觀念還快:不但壽命變長,也更健康了;不但老當益壯,態度也變年輕了;不但生活更積極,欲望也增加了-他們越來越不想從生命的巔峰狀態退下來……
於是,我們對老人問題的想像再三修改:原先是要想辦法撫養風燭殘年的老人;再來是要傷腦筋撫養退休但還可以活很久的長者--而且長者數量愈來愈多;再來是,老人並沒有想像的老,他的工作能力並未減弱,可以延緩退休,或在退休後繼續工作,而這減少了年輕人的工作與升遷的機會。不止這樣,現在,年長者不但工作能力還在,玩興也還在,也期待繼續享受原先完整的生活--並且擁有比年輕人更多的財富與資源。
嬰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生命的進程,曾經制約了每一個年齡層的人對自己生活內容的想像與期待。現在卻遇到大塞車:不但壽命變長了,而且都集中在青年、中年這個階段裡。
我們占用的工作越來越重疊,追求的事物越來越重疊,消耗的社會資源也越來越重疊。在古代,少年老成或德高望重是令人羨慕的;在廿一世紀,不但「叔叔」、「阿姨」帶有歧視性,所有尊稱都可能冒犯到別人。與此同時,生技產業突飛猛進,健身、保養、拉皮、整形效果愈來愈佳,年齡、輩分的判斷成為每天的益智遊戲。三代同行,或不同世代的人並肩去旅行、慢跑或去KTV、搞浪漫的現象將更加普遍。市場區隔要相符於年齡區隔將更加困難。
人類的文明與欲望和大自然的理想狀態有時是衝突的。雨林被砍伐、動物被滅種,對地球當然是一種傷害。人類也意識到了,減少浪費、克制欲念,提倡生態環保,算是人類的反省與退讓。但是當健康長壽、青春永駐的現象與願望和大自然的設計衝突時,將會如何呢?
【尋找部落】
我越來越覺得,有時我們在生活與網路中遊蕩,是為了尋找一個自己所屬的部落。
在顯生宙新生代「數位紀」「媒體世」的此刻,我們來到一個新的部落時代。但是人們並未覺察,直到他落單、失語,或在高科技叢林裡望見別的「部落人」圍火高歌的祭典。
為什麼「療癒」會成為這麼一個方便、適切的詞彙,以致許多人對它都有種心領神會的需求?我想是因為:在典範轉移、價值斷層、社會裂解的時代,每天,我們幾乎都是傷痕累累地入睡吧?困惑、焦慮、憤怒、挫折──甚至是接觸到各式媒體時未預期的挫折,以及說不清的驚駭莫名的錯愕,都使我們內傷嚴重:怎麼會有這樣離譜失格的報導?這樣的人怎麼說得出這樣的話?這樣的偏見或惡意怎會得到這麼多的鼓勵?明顯的錯誤或無知為何無人計較或發現?每天,對抗種種令人消化不良的訊息,就足以讓人精疲力竭,需要時時刻刻尋求逃避,尋求療癒。
媒體太發達了!集結與搜尋太方便了!有些人很快在網路上找到跟自己相似、興趣接近或意見相合的人,形成社群。在彼,不管人數多寡,都可以感覺到某種相濡以沫、相對多數的正當性;在彼,我們理所當然以「自己人」的立場,肆意發表「自族中心」的觀點,並引起共鳴。但有些原本只適合出現在私下場合、小團體之間甚至廁所牆上的,脫口而出的言談,卻不時在網路上流傳,被轉貼、引用,甚至報導。而它的邏輯與效應無跡可尋。更可怕的,自然是那些基於國家、族群、宗教或黨派敵意所散播的,沒有底線的攻擊與謊言。想到世界上同時有這麼多仇恨、汙蔑、挑釁與偏見的黑暗言談,以各種語言充塞於網路,就讓我覺得此時此刻的地球比任何時候都危險。
但是我想談的,是面對這些現象顯得手足無措的人。
當然整個現象跟網路有關──在各種溝通、傳播工具與技術大幅進步的同時,人們反而更覺得孤單、疏離、徬徨,因為輕易找到你所要的訊息同時,發現自己跟社會環境格格不入的機會也更多了!
在訊息不像現在這麼流通的時代,每個人都是透過某種較為模糊、較有距離的視野在感知世界,個人意見也會經過多層機制的修整或篩選。一旦資訊變得詳盡而駁雜、意見因易於表達而喧譁,每一個閱聽人就被動地以更貼近真相的視野來認識世界,像戴了眼鏡一樣。然後,你發現,原本的世界動搖了、原本信奉的價值觀動搖了、原本少數的變多了、原本是多數的變少了!所有好惡強度都增加,而且原本以為和你相同的人不同了!
後現代的「去中心化」正因網路而加速進行……
在一個高度異質性且充滿認同焦慮的社會,表態文化就變得更加必要,而每一次的表態又疏離了更多的人;他們傾向於不聽、不看,拒絕相信或眼不見為淨。更多的人則也開始鎖定立場、意見更接近的媒體和訊息,或可以認同的聚落,形成了一個又一個彼此不了解,也不交流的族群,這就是我說的「部落化」。
我相信,原先實現於一般媒體或社交媒體的「部落化」,很快就會演變成彼此更沒有交集的「實體生活的部落化」,閱聽、生活、消費都不在一塊。這樣的「部落」類似族群,但是劃分更細、互動更緊密、心理聯繫更強;它將是下個時代跟國家、城市、民族具有同等能量的字眼。
這樣的一個訴求或趨勢,我稱之為「尋找部落」。
【知識也是一種美感經驗】
知識激發想像,是想像力的能源。
知識提升想像,因為它同時也是想像的基本素材;知識愈豐富,想像的空間愈深廣。
我們的創意和想像力不是憑空發生的,它需要動機、需要方向也需要啟發。這一切都需要知識做基礎。
但是就我而言,知識,也是一種美感經驗。
因此,天文學跟占星學一樣的迷人,維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和艾略特的《荒原》一樣迷人。
我曾在多年前出版過一本關於水旳書,是加拿大作家馬克.德.維里耶寫的。書中談及水的特性與重要性、全球淡水資源的分布與匱乏、各國經營水資源的努力等。那...
作者序
在《聯合報》「名人堂」發表作品,是我寫作態度最為謹慎的時刻之一。
在這個以議論為主的書寫平台,除了避免在眾目睽睽之下犯錯,我需要抵抗、需要迴避的誘惑也很多:
淋漓盡致、快意恩仇的主觀表達、攻擊挖苦、媚俗取寵的自鳴幽默、拋棄設身處地的同理心,心安理得享用書寫者的特權……但是這些負面教材,大眾傳播媒體以及網路貼文已經提供給我們許多─而且最重要的,這些從來就不是我的書寫風格。
關於我的書寫風格,在一九八八年《亞熱帶習作》的序言中,我是如此詮釋的:
「屬於我自己,以及少數性格接近的人可以熟悉或使用的語言。
它的特色在於溫和拘謹的遣詞用字、在於曲折破格的句法、在於保留的語調與純正的音色;
它表達,同時也塑造了一種觀點:
一種努力去深思熟慮的觀點,
一種對精確傳達不懈的熱誠,
或一種為求精確而遲疑、猶豫,甚至自我否定的觀點。
一種冷靜的修辭學不就來自冷靜的觀點嗎?
一種冷靜的修辭學不是也可以建構出冷靜的觀點嗎?……」
我重視我的語言,因為我所有心靈、所有心智活動的內容只能託寄於它、等同於它;沒有其他形式,也沒有其他未經語言辨識、標記、表現而獨立存在的內容了。
但是「名人堂」不是純文學書寫的場域,去和懷著不同習性、不同期待與各式立場的讀者創造交集、形成對話是它最基本的課題。
我的興趣、專長與關懷可以和讀者形成什麼樣的交集呢?
在參與這個書寫平台時,我想要追求什麼呢?
也許是某種刺探與學習吧?
謹慎地使用語言,逐步洩漏自己的風格與觀點──但是我仍然在表達立場時作了過度的抑制──我採取了另一種策略:去展示、演練我的思考與表達方式,努力提供某種洞察、某種分析與反省,或有助於人們更加了解彼此的閱讀體驗。
我書寫緩慢、常常脫稿、總是跟不上議題的時效(所以常聚焦於較少時效性的主題),不料幾年下來,竟然也累積出一本書的篇幅了。
但是我希望這本書可以再充實些,所以除了「名人堂」發表的方塊文章之外,也收進一些篇幅和體例較為接近的論述,其中有五篇是和胡晴舫在《聯合報》的「相對論﹂進行的筆談;那些主題都不是我主動提出,卻一直念茲在茲的。篇幅最長的一篇,對我來說頗有紀念價值。那是二○一一年七月自香港返台時,到總統府月會作專題報告的講稿的刪修版,冠了一個我常用的題目「巫師與女巫的國度」,談的則是從香港經驗來省察台灣的軟實力。
在各種出版的作品中,我的評論相對較少。可是在內心裡,我的議論與意見其實很多,而且愈來愈多,有一些不吐不快,甚至形成創作上很大的壓力……是啊!世界變動如此巨大、生活如此繁瑣、社會如此迷惑,大腦過動,屢屢陷溺於自己和別人困境裡頭的我,怎麼可能沒有話要說?
或者,我早已在內心裡叨絮了千百遍,卻始終遲疑著,不願公開、不願以文字來表現?
我怕一旦開啟了議論、品評的閘口,就會糾纏其中,再也停不下來……
當年,在威斯康辛大學總圖書館,望著滿滿一書架的魯迅作品,總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惋惜。因為在這當中膾炙人口、眾所期待的文學作品,只有薄薄幾冊。我曾被他那種孑然清醒、椎心迷人的小說強烈吸引,而嘗試尋找更深入的索讀,但是一切似乎淺嘗即止,那個擾攘的時代激發著他,也牽絆著他。但這當中也許有很大一部分是性格因素,也許他的出生就是為除魅、為對抗而來,而我注定退處邊緣,自顧不暇於和自己的性格抗爭……
但是我的態度和旗幟依舊是鮮明的、易於和別人區隔的,不論是抒情或評論,字裡行間所承載的,是我唯一可以貢獻別人的東西。所以還是毫不猶豫的,把這些文字結集,呈現在你面前。
在《聯合報》「名人堂」發表作品,是我寫作態度最為謹慎的時刻之一。
在這個以議論為主的書寫平台,除了避免在眾目睽睽之下犯錯,我需要抵抗、需要迴避的誘惑也很多:
淋漓盡致、快意恩仇的主觀表達、攻擊挖苦、媚俗取寵的自鳴幽默、拋棄設身處地的同理心,心安理得享用書寫者的特權……但是這些負面教材,大眾傳播媒體以及網路貼文已經提供給我們許多─而且最重要的,這些從來就不是我的書寫風格。
關於我的書寫風格,在一九八八年《亞熱帶習作》的序言中,我是如此詮釋的:
「屬於我自己,以及少數性格接近的人可以熟悉或使用的語言...
目錄
序言
【創意與思考】
知識也是一種美感經驗
極端性胡思亂想
尋找部落
三代同行
早餐桌上的文創思維
芝麻開門──尋找文創產業的咒語
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週休六日
巫師與女巫的島嶼
「例外」是可以被經營的
蝴蝶養貓三分俗氣
【規則的想像】
推己及人
夢可敵國
美感五盲
尋找戰馬──完成度是實現夢想的指標
關於恐龍的滅絕──遊戲規則的思索
人類是自己創造出來的新物種──遊戲規則的思索二
從荊棘到常春藤──我的大學教育想像
尋找執政的正當性
真理也需要制衡──對「無限上綱」的警惕
誠品、上海、文化圈
【城市觀察】
垂直的世界與水平的世界
大店員與小店主
香港朋友帶路
香港最美的風景
格蘭披治和鄭氏大屋
時光走廊──台北市的懷舊之旅
歷史考題
【閱讀與體驗】
如歌的行板
阿達一族、曼德拉與昆德拉
吃吃的電影之愛
美好的閱讀
詩史中讀詩
二○一五十大好書總評
星星是有益健康的
只有海可以療癒
到天空騎單車去
人妖共處的世界
【寫作與思索】
寫作與科技──聯合報「相對論」主題之1
文學是否該介入政治?──聯合報「相對論」主題之2
文化的強勢與弱勢──聯合報「相對論」主題之3
中文文學有無普世價值?──聯合報「相對論」主題之4
離地與落地──聯合報「相對論」主題之5
讀字族假說
書緣二三事
十一號公路
穿越德累克海峽
【附錄】
巫師與女巫的國度──從香港看台灣的軟實力
年表索引
序言
【創意與思考】
知識也是一種美感經驗
極端性胡思亂想
尋找部落
三代同行
早餐桌上的文創思維
芝麻開門──尋找文創產業的咒語
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週休六日
巫師與女巫的島嶼
「例外」是可以被經營的
蝴蝶養貓三分俗氣
【規則的想像】
推己及人
夢可敵國
美感五盲
尋找戰馬──完成度是實現夢想的指標
關於恐龍的滅絕──遊戲規則的思索
人類是自己創造出來的新物種──遊戲規則的思索二
從荊棘到常春藤──我的大學教育想像
尋找執政的正當性
真理也需要制衡──對「無限上綱」的警惕
誠品、上海、文化圈...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