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行山穿村,我幸運地邂逅了隱藏版的香港,一個比購物和美食更獨特、更有魅力的香港。──劉克襄
最獨到的香港路線,體驗香港Style最自然的旅行!
涵蓋香港新界東、西、中、北部,大嶼山,港島&南ㄚ島;26條路線,帶你走透透,看到不一樣的香港。
二○○六年秋天,劉克襄開始在香港行山,繼而體悟廣達四分之三的郊野才是香港本色!憑藉著長年走訪山野和自然觀察的經驗,他摸索出獨到的行程:
在獅子山上一覽九龍全景,那不只是登頂享受,而是看到香港的一個階段。彷彿走過一段艱辛歲月,眼前的紅塵繼續活絡地變動著。
這叢又那叢,此團或彼團,幾種杜鵑粉粉紅紅映錯著,彷彿煙火施放,在濃密的綠林中,在雲霧的起落裡,燦爛地把整個山頭點燃了。
初訪大浪灣徑,小溪悠緩流出弦月般白淨的沙灘,迤邐出森林邂逅海洋的靜寂。年輕人行經往往會驚喜浪漫好一陣。
太陽西沉,數百隻麻鷹各自飛出自己的圓圈,連結其他麻鷹的盤旋,形成壯觀的飛繞。牠們未發出任何聲音,每隻都有默契地關機了。
劉克襄率性地勾勒路線,行山穿村的內容溢出了香港現有登山指南的範疇。他以扎實的台灣經驗,道出香港的南方生態美學。
他的熱情感染了香港讀者和同行的學子,啟發他們關心家園大地。跟著劉克襄行山穿村,發現香港綠得好經典!
作者簡介:
劉克襄
招牌裝扮:排汗透氣衣褲、登山鞋、背包。
最愛關注:自然生態、鄉鎮風物、常人之生活風景。
行跡動態:埋首案頭寫作繪圖,或漫遊山野行走人間。
近作鴻爪:11元的鐵道旅行、十五顆小行星、男人的菜市場、裡台灣。
香港經驗:曾駐訪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嶺南大學,旅居期間在香港各地行山觀察,帶領學生認識家園土地。
追蹤管道:劉克襄部落格http://blog.chinatimes.com/aves/
劉克襄作品:
《風鳥皮諾查》背叛傳統的風鳥,追尋自我的故事。本土動物小說經典。一九九一年開卷十大最佳好書。
《座頭鯨赫連麼麼》探觸鯨魚擱淺之謎,反映活著的徬徨與無奈。鯨魚迷必讀佳作。一九九三年開卷每週好書推薦。
《野狗之丘》以日記體描繪城市流浪狗六百多天的生活內容。二○○七年開卷、讀書人每週好書推薦。
《永遠的信天翁》台灣最傳奇的鳥類,短尾信天翁的歷史、生態與冒險歷程。二○○九年台北國際書展小說類大獎,二○○八年好書大家讀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
《11元的鐵道旅行》以緩慢的節奏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馬家輝(香港作家)
張曼娟(作家)
蔡珠兒(作家)
陳彥博(極地超馬運動員)
江秀真(華人女性登山家)
吳雲天(台北市出去玩戶外生活分享協會理事長)
山裡不知身是客 馬家輝 香港作家
有一回跟楊照聊天,不知何故談到劉克襄,他笑道,年輕時,曾被劉克襄退稿。
我愣了一下,然後哈哈大笑。一來因為從沒想過連楊照也會有被退稿的不快經驗,二來因為我其實亦被劉克襄退過稿,三來,細心想想,我猜在那年頭,恐怕沒有幾個人沒被劉克襄退過稿。那是報禁未開的年頭,文學刊物不多,也沒有可以讓人人自封作家的互聯網,報紙副刊只有那麼每天一個版面,劉克襄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擔任編輯,把關嚴格,手擁關權,自會有人遭他攔下。但我跟楊照的不同之處在於,劉克襄退他稿,會約他出來喝咖啡,有話好好談,而退我稿呢,只是通了電話,在電話裡直接對我說「不」,更可惡的是那通電話還是我主動打去報社追問投稿情況。我清楚記得那個下午,記得執起電話筒時的忐忑心情,記得放下電話筒後的悲憤感受,所以,我清楚記得劉克襄的聲音和名字。
可我畢竟不是港產片裡的古惑仔,沒有埋伏在報社門外,守候劉克襄下班,從暗裡衝出來,拿刀斫他;我只化悲憤為力量,繼續寫,努力寫,過不了多久, 終於寫出一篇被「人間」副刊接納的文章,甚至再過了若干年頭,我從台灣到美國,又從美國回香港,在《明報》上開拓「世紀」副刊,倒過來,打長途電話向劉克襄邀稿,也從未退他稿。哈,我真懂得「以德報怨」。
當然真正施「德」的人是劉克襄。退我稿是他的專業判斷,是他的份內責任, 本無怨可言;替我的副刊寫稿,既引領香港讀者開展視野,復為報紙銷路提升助力, 實有德可述。過去十五、六年間, 劉克襄寫寫停停、斷斷續續在《明報》發表了數十篇文章,初時題材主要是台灣田園,近數載,「本土化」了,大談特談香港山水,並且談之不足,多番親自渡海前來,藉演講或教學之便,走遍港九新界的山頭、野地、市場、巷道,吃這喝那,觀這察那,然後考之查之書之記之,寫成更多的香港文章,於是,有了這本《四分之三的香港》。
劉克襄在香港停留時,我必努力約他見面,可惜成功的次數不多。因為他早起床,起床後總去爬山,而我不是晚起床就是被困在辦公室從早忙到晚,時間湊不上。有一回終於約到了,中午在九龍塘的城市大學碰面,我帶他到附近的老社區吃飯,沿途有花有樹,他像導賞員般向我詳細解說花姓樹名及它們的前世今生,讓我這個正港香港人頗感羞愧。又有一回,我約他帶領我和幾位香港朋友同遊獅子山 (但只走到四分之一,我怕累,打退堂鼓了!),這座山,遠看山型酷似一頭躺著的獅子,故得名,是香港山嶺的代表地標,而我竟然從未去過,而劉克襄竟然已經去過十多二十遍,精準掌握每條山徑的曲折方向,一邊走,一邊用他的台腔國語向我和朋友們細述這座山的迂迴地貌,而我們不斷用港腔國語向他問這問那,剎那間,彷彿是我們去了台灣旅行而並非他來了香港暫居;山裡不知身是客,劉克襄比許多香港人更似香港的主人。
所以劉克襄在香港肯定愈來愈人氣旺盛。香港近年流行「行山」,即是登山,用心欣賞山容峰貌;亦漸有人提倡「綠活」,用心領會田園細緻。於此,劉克襄早已是專家中的專家,走得很前很前,感謝他這幾年把注意力移放到香港,既以專家之身對田園山水查根問底,復以文學之筆為人文生態記錄詮釋,他其實參與了香港歷史的建構和發現。書裡許多文章在《明報》刊登時,備受追捧,我常聽一些親近綠色生活的香港朋友說:「不讀劉克襄的文章,我不知道原來香港也有……」之類感慨,很明顯,劉克襄讓香港人更了解香港,而當文章集合成為書本,影響必更深遠,迴響亦必更強勁更響亮。
我慣稱劉克襄做「老劉」或「鳥人」, 他則喜喚我「老馬」。現在,老馬正式以香港人的身分對出生於台中縣烏日鄉的老劉說一聲:感謝你,也約定你,下回再來香港,讓我跟你去把那剩下的四分之三座獅子山走完。
熱情推薦
旅遊香港必備的導覽經典 江秀真 華人女性登山家
氣勢磅礡的大山大水,只能遠觀讚歎,親身探訪是遙不可及!可小村小巷、郊野花園,藏在轉身回眸處,卻經常被輕忽漠視。生態文學家劉克襄以細緻筆觸與獨到眼光,帶領大家穿村、行巷、探祕境,看見世外桃源般的東方明珠,體驗不為人知的自然天堂。
生命長河中,「自然生態」一直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淨化人類生命。身為香港人應該珍藏此書,同樣的,它也是旅遊香港必備的導覽經典。
體會在香港行山的幸福 吳雲天 台北市出去玩戶外生活分享協會理事長
與劉克襄老師專程從台灣走訪擁有「東方之珠」美名的香港,為的不是繁華的夜景與美食,而是背著雙肩背包,走在西貢的大浪灣徑,漫步於原始的山水林以及古老的村落,感受那獨特的自然之美與嶺南文化。
香港人真的很幸福,原始的郊野公園緊鄰身旁。建議你一定要隨手帶著這本書,透過劉老師細膩的觀察與豐富的旅行經驗,一起感受每條山徑、每個老村獨特的生命力與歲月之美,你將會愉快地發現,在香港行山很幸福著呢。
名人推薦:馬家輝(香港作家)
張曼娟(作家)
蔡珠兒(作家)
陳彥博(極地超馬運動員)
江秀真(華人女性登山家)
吳雲天(台北市出去玩戶外生活分享協會理事長)
山裡不知身是客 馬家輝 香港作家
有一回跟楊照聊天,不知何故談到劉克襄,他笑道,年輕時,曾被劉克襄退稿。
我愣了一下,然後哈哈大笑。一來因為從沒想過連楊照也會有被退稿的不快經驗,二來因為我其實亦被劉克襄退過稿,三來,細心想想,我猜在那年頭,恐怕沒有幾個人沒被劉克襄退過稿。那是報禁未開的年頭,文學刊物不多...
章節試閱
馬鞍山──趕赴一場杜鵑花的盛宴
■我的路線
馬鞍山燒烤場──牛押山──馬鞍山──馬鞍山村,約3.5小時。
■交通
在港鐵馬鞍山站(即新港城)或耀安,搭乘NR84村巴往馬鞍山村,於燒烤場下車。或於恆安站搭乘的士,至燒烤場。
■難度
★★★
這裡是牛押山嗎?
灰暗的山雲不斷地從懸崖下方滾滾浮升,不時籠罩整個山頭。強大的山風再伴著濕冷的霧氣,一陣陣地快速灌過來。更糟的是,佇立的山頭缺乏山名標示,看不見任何其他山巒。
細雨霏霏,山路濕滑,我們已爬了近兩小時,每個人都有些疲憊。沒想到,抵達最後的山頂時,濃厚的大霧依舊不去。前幾日,得知杜鵑花盛開,氣象局預估今日是好天氣,才興起賞花的雅興,決定一大早攀登馬鞍山,怎知竟遇著如此糟糕的天候。
七個年輕的學生在等我決定。我取出地圖讓他們研究,自己再仔細觀察山頭。周遭僅有一張金屬製的警告牌,上頭寫著:「前往吊手岩和馬鞍山危險,切勿往前。」一般山頭都會有名稱,或者三角樁標示。但這裡什麼都沒有。萬一不是牛押山,我該怎麼辦?
左邊有條稜線,山頭似乎高了些,它通往馬鞍山嗎?右邊則是一條陡下的路,比較像通往馬鞍山的稜線,但為何急速下切?此時若走錯,勢必會吃盡苦頭,甚至帶來難以預測的危險。
我不得不請學生們等候,自己先往左邊稜線探勘。我穿過華麗杜鵑的花海,毫無戀棧觀賞的心情。等靠近那頂峰,再往前,腳下竟是萬丈斷崖,比右邊更為險阻。在迷濛的雲霧裡,倒抽一口氣。此路就算是馬鞍山稜線,我也不想去了。
轉回頭,站在高處,朝學生們呼叫。怎知霧氣迷漫,連呼叫聲都被風淹沒,他們無法望見十公尺外的我。還好他們人多,我可以清楚比較山勢。走回去後,再察看登山地圖。上頭標明牛押山左邊稜線不遠處稍高,一如我的觀察,終於確定腳下即牛押山了。
但到底往哪一個方向前進,這一重要抉擇,不能只靠一二線索立下判定,我再用手機跟通知花開訊息的山友陳旭明求證。幸好,手機通了,他正在上班。
「牛押山有地名標示嗎?」
他回答,沒有。
我再查證,「牛押山是否只豎立一張警告牌,左邊不遠的山頂反而較高?」
他確切地說,牛押山便是如此。山頭確定了,但視線依舊不清,山霧茫茫,風聲呼呼。眼前通往馬鞍山的稜線,我並不熟悉。更擔心,學生的體力能否負荷。我跟他們委婉解釋,天氣不佳,還是按原路爬下吊手岩,以策安全。
學生們也默然接受,畢竟好幾種杜鵑花都看到了。況且,早先有位學生身體不適,未及半途就放棄下山。由於先有這個小小意外,山霧又如此迷濛,大家一路辛苦攀爬,心情難免忐忑。我的壓力愈發增大,不得不下達這個命令。
這個季節馬鞍山清晨雖常山霧籠罩,但近晌午了,還不見方圓五丈外的世界,只有感嘆老天不夠意思。
我們係一大早從恆安站搭乘的士上抵燒烤場,再從家樂徑上山,這是目前觀賞杜鵑花最快的捷徑。為何大清早即出門,原來學生們下午還有課。再者,明天冷鋒即將過境,我擔心第一波杜鵑花期不再,因而趕在冷鋒之前上山。
初始,山路尋常,不久便抵達抓繩攀岩的高聳山壁。香港山巒少有陡峭,但馬鞍山不然。出發前幾日,學生問過山路狀況,我建議他們,最好準備麻布手套。果真,從這裡再攀爬,若無手套,對生手而言,挑戰度頗高。
一路不斷地辛苦陡上,回頭下望,只見燒烤場清楚坐落。不遠處,馬鞍山礦場開採後遺留的裸露地表清楚橫陳。旁邊的馬鞍山村,亦具體在目。
半世紀前,馬鞍山出產磁鐵礦,幾乎全輸送日本。鼎盛時期,山村附近住有數千人,儼然一工業小鎮規模。到了七○年代,因為石油危機和新市鎮發展等因素,加上開礦成本大增,礦場才告結束。如今剩不到百人,窩集在山谷小村,簡單過活,靠著賽馬會提供的村巴往返。
第一道岩壁冒出華麗杜鵑時,那位放棄登頂的學生便在此感覺身體不適。學生們喜歡晚上熬夜,我猜他因而精神狀況不佳,一時又無法適應攀高。大夥兒遂停下來休息五六分鐘,看看是否有好轉跡象。
他害怕拖累大家,決定放棄。我當下安慰,請他放慢腳步下山。此一位置離燒烤場不遠,登山人很容易遇見,只要沿著唯一的山徑走下即可。分手後,我們保持手機暢通,隨時聯絡。
繼續往上攀登,山霧逐漸濃密,風勢亦增強。我繼續打手機,確定他下山的狀況。直到他抵達燒烤場,才放下心中大石。眼前濃霧卻帶來更大的挑戰,一陣陣霧氣伴著強風,間有雨絲紛飛。若持續惡化,身上衣物恐會濕透。
還好陡峭的山徑旁,不時出現杜鵑花叢,熱情地展現飽滿的瑰麗色彩,一掃心中的大半陰霾。遠方的險崎山壁更是出奇,總在雲霧散去那麼二三秒的縹渺間,露出一團杜鵑花叢璀璨的綺麗,再深鎖回雲霧裡。如此間斷地隱隱現現,彷彿潑墨山水畫的情境。
杜鵑花生性耐寒,多屬高山植物,同時是個大家族,單在中國境內就有超過五百種。現今城鎮雖已大量園藝化栽種,整個世界仍有百分之七十分布野外。香港的野生杜鵑有六種,分別為香港杜鵑、紅杜鵑、華麗杜鵑、毛葉杜鵑、南華杜鵑和羊角杜鵑。最負盛名的是香港杜鵑,一八五一年在港島發現,但被誤認,直到一九三○年才以香港正式命名為新種。它們或許沒有栽培種的鮮豔,卻散發著自然美態。那是唯有在山上正面邂逅,才會具體感受。
這一路段粉紅出奇的華麗杜鵑最為常見,每三五步總有那麼小一叢,或三四朵,在半途嬌美地等候。時而又有粉白雪亮的香港杜鵑,從樹叢頂端華麗地恣意迸發。只有即將盛開的紅杜鵑,矜持微微,尚未開展花瓣。此花若綻開,如火焰燃燒,最為耀眼奪目。昔時因而博得一震懾之名,映山紅。如今它含苞待放,彷彿在預示著,下個月若再來,還會有另一波嘉年華會。
不知何時,百合般優雅的羊角杜鵑也來湊趣了。於是,這叢又那叢,此團或彼團,幾種杜鵑粉粉紅紅映錯著,彷彿煙火施放,在濃密的綠林中,在雲霧的起落裡,燦爛地把整個山頭點燃了。
沿著吊手岩到牛押山,六種杜鵑皆能找到。香港其他山區也有,尤其是紅杜鵑和華麗杜鵑。但為何馬鞍山的杜鵑花種類多,特別集中且壯觀呢?我跟告知花訊的陳旭明討教,體悟了好幾個因素。
首先是地形之故。杜鵑花偏好生長在半遮蔽的森林。山勢崎嶇陡峭的環境,人為破壞的機會也相對減少。其二,杜鵑花偏好酸性土壤。馬鞍山曾是香港鐵礦產地。其地質構造裡,有一部分因酸性岩漿侵入含碳酸鈣的岩石,形成變質岩。此一瘦土環境適合杜鵑花的大量生長。再者,杜鵑花偏好濕度高微涼的環境。馬鞍山孤高於一隅,雲霧常繚繞,想來也是杜鵑花集中的重要因素。
如今每年三四月,為了一睹野生杜鵑的風采,香港岳人無不趨之若鶩地趕來朝聖。山下的馬鞍山市鎮也年年舉辦杜鵑花節,讓各地市民欣賞區內的各種杜鵑花。
濃霧的來去,意外地烘托了杜鵑花海的詭異奇美,讓大家驚喜連連,但它夾雜雨絲,繼續帶來隱隱威脅。山路愈加泥濘了,若不小心打滑,勢必摔得相當嚴重。學生們是否能在強風濃霧下攀上牛押山,我有些信心動搖。
好不容易,雲霧再散開。抬頭仰望,一山之後又一山高聳,好像永無終止。再往下俯瞰,自己彷彿站立百層高樓的牆角,看得教人心驚膽顫。我只能鼓舞大家盡量仰看前方,不要回望。休息時則設法蹲在林叢隱密的位置,避開山頭的迎風面。
終於來到一險峻岩壁,學生逐一在強風中援繩而上。時間拉長,行程逐漸遲緩。看著他們吃力地爬上來,我再度猶疑,如此帶學生登山賞花是否過於躁進?但眼看大家渴望賞花的興致不減,我要宣告放棄嗎?終於抵達一處感覺不能再高的山頭,左右各有一條稜線。大霧中,我隱隱感覺,這兒合該就是牛押山。
但這裡是牛押山嗎?惟多方查證確定後,茫茫大霧左右我的意向。
當我基於安全考量,宣布按原路下山時,幾位修築山徑告示牌的工人剛好走上來。他們十年巡山一回,為郊野的告示牌塗漆固樁。真是奇巧,今天恰好是十年的這一天。
先前他們即一路把山徑的路條卸下,更檢視沿途告示牌的損毀。半途,我們超越了,這回換他們迎頭趕上。我急忙再請教,通往馬鞍山的稜線狀況。
一經比較方知,從馬鞍山下山,可能較吊手岩輕鬆。抵達馬鞍山村的時間,也趕得及搭上村巴,我遂再改決定,管它雲霧籠罩,仍按原先計畫穿越稜線。
馬鞍山有兩個山峰,最高點俗稱馬頭峰,高七百出頭,副峰即牛押山,或稱馬鞍尾。兩峰之間連成優美的長長弧線,從山下遠眺,形同馬鞍,故而稱之。
從牛押山再出發,下不及十公尺,便見華麗杜鵑鋪滿山坡,一叢叢地綻放著,形成粉紅的花海,果真不愧華麗之名。整個稜線彷若上帝的花園,眾神遊賞的仙境。稜線瘦長,學生們原本走得小心翼翼,雲霧繚繞下,看不見下方紅塵,反而忘了懸崖高聳的可怕,全被迎面而來的綺麗花海所吸引。
粉紅花海左一叢右一束,彷彿火燭沿著陡斜的山坡點亮,其他杜鵑則再次從遠方的崖壁怒放。此時,雲霧也不再那麼煩人,反而因其濃厚,遮住了正午陽光的直射,烘托出花卉的飽暖色澤。
如此一路欣喜和驚歎,不知不覺地走過。有種仙徑不過爾爾的錯覺,而我們竟在一個短短的早上,便實踐此一美夢。當我站上主峰,一如港鐵標語:「﹁縮腳仔企定定」,回望這條香港山區最美麗的稜線,不免想到,以前從玉山主峰走到北峰,驚見杜鵑花海的盛況。
我跟同學們感歎,「你們真幸運,在香港半天即可爬上馬鞍山,看到不同杜鵑花開的美景,以後可以不必大老遠,辛苦去台灣爬玉山了。爬上玉山,還不一定有此機緣呢。」
馬鞍山不過七百公尺,在香港諸山,排名還未前三,竟能集香港多數杜鵑於一山頭繁華綻放,且物種之珍稀更教人驚奇。六年前,我初訪香港,尚不知此特色。第一次登山隨緣而走,從大金鐘過來,迷迷糊糊地率性登頂。只知山勢非凡,睥睨人間。今日回首,卻有不枉此一選擇的感動。
從主峰再下,杜鵑花海照舊,或在垂直高聳岩壁叢生,或在墨綠的鱗子莎草原奇異地綻放。雖無稜線的眾多密集,卻有另一番別致,在大山大草坡的遼遠和開闊間,展現另一層次的自然之美。
抵達大金鐘前,邂逅一位登山老手。他建議下切一條陡急小路,可更快抵達馬鞍山村。聽從其意,一路陡下,跨越一隱密溪谷後再越嶺。銜接尋常的石階山徑時,山村果真近在咫尺。
接近山村時,我不禁回頭,持望遠鏡細瞧,孤高的山頭猶披著紅白相間的杜鵑花,正在一年裡最秀麗的時候。突然間又想到,再過一陣,紅杜鵑勢將雍容地映滿山頭。心中更加篤定,兩三星期後,一定會再訪。學生們也興奮地附和,希望再度攀上這座最美麗的家山。(2012.5)
馬鞍山──趕赴一場杜鵑花的盛宴
■我的路線
馬鞍山燒烤場──牛押山──馬鞍山──馬鞍山村,約3.5小時。
■交通
在港鐵馬鞍山站(即新港城)或耀安,搭乘NR84村巴往馬鞍山村,於燒烤場下車。或於恆安站搭乘的士,至燒烤場。
■難度
★★★
這裡是牛押山嗎?
灰暗的山雲不斷地從懸崖下方滾滾浮升,不時籠罩整個山頭。強大的山風再伴著濕冷的霧氣,一陣陣地快速灌過來。更糟的是,佇立的山頭缺乏山名標示,看不見任何其他山巒。
細雨霏霏,山路濕滑,我們已爬了近兩小時,每個人都有些疲憊。沒想到,抵達最後的山...
作者序
遇見香港本色
完成這本行山指南之際,正值香港政府躍躍欲試,企圖釋放郊野公園土地,藉此吸引財團興樓蓋屋,解決市民居住的需求。
面對此一綠色空間的縮減,許多關懷環境的香港市民再也忍不住,紛紛站出來結團成社,憤怒地示威和抗議,極力阻擋此一後花園遭到破壞。
彼時,我也將第三度帶領台灣登山團隊,走進香港的山林。希望透過志工的義務解說,介紹這座城市獨特卻少為人理解的自然環境。
「郊野公園是什麼?」或者,更好笑的,「香港有山嗎?」「香港還有鄉下嗎?」
這樣輕薄、困惑的粗淺認識,晚近仍經常出現於親友聊及香港的聚會場所。再聽說,我竟擱置台灣大好山水,時常飛往香港行山,更難以置信。可見大家對香港的山巒和鄉野十足荒疏,甚至形成某一習以為常的偏見。
台灣人有此誤解,我自可了然,因為走進書店,隨便翻讀任何一本有關香港的書籍,提及自然景點的篇幅明顯偏少。旅遊指南推薦的,多半以購物和美食為主。約莫一二小時,巴士即可環繞完畢的區域,多數遊客再怎麼逗留,勢必也會小覷,不想花太多時日旅行,更遑論深入旅遊指南甚少提及的郊野。
二○一二年七月,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把香港列為世界最宜居住的城市,不少外人才注意到,香港擁有廣達百分之七十五的郊野,長期以來竟被外人忽視。一個看不見的香港自然,終於浮出檯面。
我何其幸運,早在七年前即迷戀上這一被多數人遺忘的綠色香港。除了受邀駐校的時日,平常還利用三四天假期,飛往這個離島眾多、山海交會的環境。在風水林的世界裡行山穿村,摸索這一都會和自然的關係。
晚近半世紀,還有一華人都會,在城市的快速發展進程中,跟自然環境長期對話、折衝,積累出豐厚的綠色風景,又跟經濟與時並進,此等發展頗為特殊。我如是珍惜這一大都會孕育的郊野和保護法條,相信它的發展和過去,足可提供其他華人城市許多面向的借鏡。
我雖走過香港多數山區,卻非每條路線都有靈感,足以翔實地描繪出每一方圓的地景。在本書介紹的路線裡,著名的麥理浩、衛奕信等四大名徑並非主要選項,重要山頭如鳳凰山、大帽山和八仙嶺等也非目標。我反而比較傾向於古道、村徑的報導,以及濕地環境的觀察。希望藉由這些不具知名度的路線,還有各種可能的自然類型,陳述更多郊野村落、物產和動植物生態的內容。
一般登山人的行山之文,多為山水紀實的行程。台灣的散文作家較少這類山野書寫,更遑論境外之踏查。多年來,我不斷嘗試這一可能的面向。試著在文學和登山紀行中,揉合遊記的況味,找到活潑有機的書寫形式。一來滿足自己喜愛踏查山水的樂趣,同時也摸索跟異地對話的可能。
本書撰寫的路線,依地理位置編排歸類。每篇舉例的行走路線,都是我走過的地域,同時附有一手繪地圖搭配見聞,做為大家閱讀和前往的參考。書末也把自己覺得重要的香港動植物,以及走訪時經常聞及的語彙,詳加列注,好讓大家在此徜徉山水時,更能快速融入此地環境。
因受限於篇幅,我無法詳細介紹每種所見的動植物,更不可能將所有照片放入。只能擇具代表性,依我的經驗具體描繪。所幸網路時代,這些植物的圖像和資訊都不難查獲。倒是有些動植物插圖,多為行旅第一時間體驗,我覺得更有韻致,因而特別安插於書中。至於地圖,我盡量準確地描繪,但手工精準度和涵蓋內容仍不敵專業地圖,讀者若有需要,建議購買香港地政總署測繪處出版的郊區地圖。
很感謝香港郊野的完整,以及昔時港人留下的豐厚書寫,讓我在這個大都會的邊疆,暢快地學習這堂城市的自然美學。進而,更鍾愛這地方的自然文化,又關切其未來的城郊生態環境。我也難得藉此機會抽離台灣,再回頭,凝視自己的家園。
從城市郊野的比例觀看,香港擁有豐沛的綠色,那是港人最值得驕傲的資產。祝福香港郊野的永續存在,繼續以其龐然的郊野裹覆自己,也期待台灣的城市有此親近的對照,更重視山林水湄的相伴。
開場白
南方生態美學
香港或小,自然環境卻是多樣。早年有些山巒可能禿裸荒涼,但也有蔥蘢萎蕤的森林谷地。只是經過數代變遷,已不復清楚記述。
其原貌經人為利用、戰爭破壞,幾乎光禿。再造林恢復成如今樣貌,似乎更有著難以一言道盡的複雜。
雖說亞熱帶森林的本色回不去了,大片山野還是有著郁郁青青的自然模樣。它保留著幾近百分之七十五的郊野,跟緊密的水泥大樓森林遙遙相對。一個高密度發展的國際城市跟自然和諧相處,或緊張的並存,這裡隱隱然是最經典的案例。
話說香港的郊野,眾山不高,海拔最高的大帽山還不及一千公尺,以降分別為鳳凰山、大東山、二東山等,都接近此一高度左右。但各自大塊連綿,不免讓人聯想起台北周遭的山頭,頗為類似。我們常稱許,台北盆地山海交接,風光明媚。香港更突顯山海一色,襯托著十里洋場的繁華。
香港的山貌色調,遠眺時,山頂一帶多為低矮叢生的灌木和草原,或者巨石磊磊散落,呈現鐵鏽般枯竭而荒涼的景色,不像台灣的青翠、蓊鬱。這等山景大抵是現今嶺南以降的主要自然風貌。山腰至山腳才有森林青綠點綴,或團簇集聚。此一缺乏森林密覆的山區下,溪瀑自是不多,水澗更是罕見。更少有大溪浩蕩流出,或者近似台灣森林的潮濕、陰森之感。
山巒雖無蔥蘢之相,險峻磅礡者卻不少。它們因緊鄰海洋,海拔從零拔升,頓然高聳矗立,遂擁有台灣三千公尺高山的氣勢。比如大東山、鳳凰山和馬鞍山等便展現這般壯闊和峻峭。
台北的郊山還不見得有此巍峨,想要目睹這等地景,還得遠到雪山、中央山脈等等才有機會體驗。但在香港,隨便一輛小巴就能載你到登山口,小走一段,便能感受這等雄渾氣勢了。
再綜觀之,香港也不只這派山水。隨著地理位置不同,自然環境變化萬千,那是台灣難以想像的山岳風景。
比如,站在西貢海岸環顧,白淨的沙灘銜接蔚藍的海灣,儼然如身處峇里島般的熱帶場景。經過的鄉野,人丁寂寥,村矮屋低,毫無公路車輛之跡,唯有山徑連接,更彷彿身處偏遠的世外桃源。
走訪大欖涌水塘,那又是另一番驚奇。其山光湖色媲美日月潭,但後者淪為觀光旅遊景點,盡是環湖公路。大欖涌水塘卻是泥土山徑,沿著湖岸旖旎蜿蜒,供人穿林悠遊,走訪鄉野村落。
又譬如,萬宜水庫附近地質所展現的奇稜巨岩,我們居處台灣,可能還得遠到澎湖群島,才有機會目睹玄武岩的奇詭。此地卻是都會海岸邊的天然風景,轉個彎,一趟短程的士即可到達。
上抵鳳凰山、馬鞍山等稜線,那又像在台灣縱走能高安東軍般,高山草原的風景和視野緩緩起伏。一條清楚的百年山徑,起落於雄渾的山頭,連綿出山勢的浩蕩。
更奧妙的漫遊,或許在離島。比如搭船到南丫島,從索罟灣循海岸的平坦山徑起程,愜意地散步,穿山越嶺,經過那小村小落,抵達榕樹灣。如果你嫌此島過大,還有更小的長洲和坪洲等,彷彿台灣九份、北埔的小鎮風情。這等閒暇自在,竟是在繁華都會旁邊咫尺的小島,恐怕也是旅遊情境裡難得一見的經驗。
除了山頭和區域各異,香港的山徑更是出名。許多西方人到香港登山,主要是被四大名徑所吸引。它們分別是港島徑、衛奕信徑、麥理浩徑和鳳凰徑。麥理浩徑和衛奕信徑,皆以香港前總督姓氏命名。另外兩條大徑,港島徑、鳳凰徑分別位於香港島與大嶼山,都是香港行山的指標山徑。
四大徑從三四十公里到百公里不等,各自橫跨不同的山區。基本上寬闊而漫長,適合長程徒步。旅遊者或可挑選其中一二段,估量個人體力,感受四大徑的內涵和步道設施。四大徑多以泥土路為取向,標示分明,惟不少地區還是鋪有水泥石階。
除了四大山徑外,還有各種古道、村徑、教育徑、文物徑和樹木學習徑等,豐富其行山的面向。村徑和古道尤其特別值得推薦。藉由村徑和古道,登山者更容易接觸舊時村落,掌握昔時香港的農村風貌,以及市區發展的歷史。香港行山特有的穿村情境,便在如是走訪裡逐漸形成。
所謂穿村,乃港人郊野行訪經過村子的習慣稱謂,跟我們在台灣爬山,中途經過一村落類似。但港人會特別強調,或許是這等農村風景,在當地已不多,人情風俗更不易尋覓。
香港郊野的村子類型多樣,靠海近山、偎林聚谷者不一。大的或形成圍村,或者背山面海成條成排,也有二三幢零星散落。起居生活亦大不同,承傳數百年活絡生活的猶健在,人丁寥落的村屋更是比比。草木蔓發的荒村廢屋,時有傾圯於山路半途,或半隱於密林裡。
山上村居者,昔時勞動各種產業。植茶種稻、栽蔗培蕉處處可見,現今多為菜畦果園、有機農場之類。海邊生活仍有魚排,或挖蠔鏟蚵,也有的繼續以基圍捉捕少數魚蝦。惟人丁稀少的住家,遺世獨居,多依賴登山休閒行業賺活,設一士多簡單謀生。
我在香港穿村,邂逅的大抵便是這等風景。接近這些村落,往往有一條水泥鋪設的小徑,當地人多以村徑稱呼。村和村之間,有時便是以此路相通。距離長遠,森林溝壑阻隔的,依舊保持泥土山路,或者形成石磴古道。
在台灣鄉村或著名郊山,考量觀光、交通便利,水泥路徑經常大剌剌地橫陳。既失野趣,又嚴重地殘害環境。香港的水泥村徑只有一公尺寬,最適合走路來去,腳踏車或獨輪推車亦可上路。或許不是最符合自然環境的道路,一條路對土地的衝擊,卻減低到最小。
村徑在香港到處可見,在西貢半島更為突出。此半島內部只有一條北潭路貫穿,容許巴士和轎車出入,其他幾乎都以這類瘦小村徑做為聯繫的管道。村徑穿梭於山林間,誠為香港健行的美好體驗。諸多倚山傍林的村落,便靠著它通往外圍的世界。有此窄小村徑,外在世界對它的過度侵擾也阻絕了。
大浪灣遠足徑便是一例。一村行過又一村,兼有遠眺綺麗海灣的風景,遂成為熱門的踏青路線。友人在城大教書,每年的戶外教學都會安排此一路線,引領學生認識自己的土地家園。
村徑沿著海岸,對港人來說,或許是理所當然,但對台客來說就稀奇了。在台灣很少村徑是沿著海岸環繞的,多半是孤線一條,直指海岸。另一端,通向寬闊的公路,絕少繞著海岸,讓人緩行。
只有一些國家公園,諸如墾丁,還有這種沿岸的步道。但這種枕木型步道都是刻意設計,觀光味十足,遊客被迫被引領到海邊,觀賞綺麗風景,缺乏生活況味。在香港走路,你很清楚,那是一個村子通往另一個村子的途徑。村子裡的人可能乘船出海,載運貨物或捕魚,卻也依賴村徑連絡遊走他方。
有些村徑更是悠悠地隱伏於蓊鬱的林間,好大段路程,一路有小溪伴隨,又相互交纏,沓沓蜿蜒。七○年代初,在台灣的城鎮鄉野尚可遇到此等的風景,小徑小溪沿著樹林,左右彎曲好幾回,流過水田流過荒野流向村落。
啊,這等農家風景如今蕩然無存。香港村徑的出現,常讓我心生慨歎,彷彿帶我回到童年時的鄉間小路。離城市不遠,可以冒險,可以很快地安然回家。
穿村還有一大樂趣,邂逅風水林。
風水,乃觀看山川,挑選福地的見解,藉環境之良窳評斷其對居住的影響。至於風水林,大抵係傳統村落和周遭山林環境的對應關係。
香港的風水林主要以客家人居住的近山環境為多。一般這類村子挑選坐落的位置,多半偏好坐北朝南,背後倚靠蓊鬱的森林。森林不僅吸納北風,同時積聚了水氣,冬暖夏涼。
這一風水匯集的原始林子,自不宜貿然開發,甚至破壞。久而久之,它保存了豐富多樣的物種。隨著村子住民一代承傳一代,森林也永續地依伴。祖上積德才衍生此一良好風水的生活訓示,於焉合理合情地開展。反之,有此美好風水,村子始能出賢德之才。這是漢人的生活智慧和信仰,巧妙地銜接了自然四時的運作。
一塊擁有絕佳風水的森林,若是隨便開發,砍伐林子,壞了風水,村子會遭到厄運。這悲劇包括了既有環境的破壞,進而牽涉到村人生活形式的不幸改變。保存一個風水林的完整,不只是讓近鄰的森林可以永續存活。進而之,完整的森林也保護村人的長久居住。
這種傳統風水林意識,或許帶有神祕的自然主義經驗,或因無知和畏懼衍生人生起落的迷信。惟晚近從生態學的角度評量,風水林其實涵蓋了多重的生態系統功能。
比如,風水林是一座天然冷氣機,具備改變微區域氣候的效用。同時,又是一座林牆,能夠緩和狂風的吹襲。在酷暑之日,遮擋猛烈的陽光,降低村落的溫度。冬季又可阻隔北風侵襲,減少寒流的衝擊。村後的樹林也可做為天然屏障,在發生山泥傾瀉時保護村落,阻擋自山坡沖下的土石流。茂密的闊葉樹林又展現隔火功能,減緩山火的蔓延。森林更能涵養地下水,提供生生不息的飲用和灌溉水源。
當然,風水林裡更是村民生活利用的重要資源,除了野生植物如土沉香、黃桐和木荷等,在林地外圍,不難發現一些具有產業價值的樹木,諸如龍眼、楊桃、黃皮、大蕉、蒲桃、番石榴、木瓜等果樹,這些都是村民適量種植的。除了果樹和薪材外,森林還提供各種豐富的中藥材,幾乎村裡的老人都識得這些藥草,做為平常飲用和養護身子的食材。
在香港,有哪些代表性的風水林呢?隨手拈來便有新界北部的荔枝窩、上禾坑,西貢郊野的荔枝莊、黃竹洋,馬鞍山一帶的梅子林、茅坪新屋。更靠近鬧區,諸如大埔的鳳園、城門,以及林村的大菴、社山村等都是很好的例子。其實,從華南以降,就是風水林的大本營,但我尚無緣全面走訪,就不知晚近一世紀以來,多少森森草木終不抵利用開發?
過去香港的地貌歷經更迭劇變,人類的諸多活動,如伐木開墾、引燃山火、戰爭等,破壞了蓊鬱森林。一九四○年代,香港猶如不毛之地,除了偏遠的深谷,風水林是僅存的綠意。
惟現今也非每一村落都擁有悠邈的自然林相,多數地方道路拓寬,或闢建公寓大樓,風水林早不復存在。若有苟延殘存者,至多也只是次生林或造林的單薄外貌。香港本島便僅剩存一南風道風水林,所幸新界地區郊野遼闊,尚有百來處完整存在。
到底香港原有的植被面貌為何,如今便只能從風水林去尋找推測了。這些平均面積一公頃大的風水林保存著繁多物種,特別是因生境受破壞而日漸罕見的低地樹種。日後不但可以成為附近的基因庫,提供自然演替及更生的物種來源,同時提供動物棲息,維持整體生態環境的物種多樣性。
再從科學人文角度而言,生物多樣性興起的年代,物種豐富的風水林正是典型的人和自然和平共處的重要例證。完整的風水林蘊藏了無可估量的價值,無疑是當地最好的植物博物館、自然公園。
風水林的出現,絕非早年即擁有自然環境意識,更大的關鍵在漢人的傳統信仰,以及遵循自然法則的信念。這種山水地理,遂意外地成為微區域保護森林的重要案例。香港的風水林和日本的里山一樣,那美好的價值意念和生活情境,隨著人們在城市愈加忙碌的茫然裡,無疑地會受到更多的期待。
這些年在香港行山,遇見風水林最亢奮的一回,應該是走進新界北端,徘徊在船灣郊野公園的世界了。
那兒接近大陸邊界,一個比大嶼山區更加偏僻的荒涼之地。周遭盡是濃郁碧綠的山色映照著廣漠的水塘世界,其遼闊遠勝其他地區。行山的朋友說翻過此山就是深圳。同樣擁有丘陵之地,深圳卻無此蓊鬱。駐嶺遠眺那兒,水泥大樓的石屎森林綿延不絕,半甲子的城市規畫裡只知開發,綠色內涵付諸闕如。好在有香港,好在有新界。
其中一條山徑從大尾督出發,繞過八仙嶺右側的山腹,那土路漫漫,反覆於密林裡起伏。長途跋涉後,方能艱辛到達。一趟五六小時的走路,崎上嶇下,行行復行行,終而來到一處如宋代潑墨山水的家園,幾個小村,前傍水塘,後倚風水林,翠微地橫陳在前。杭州西溪濕地再怎麼婉約,恐亦不過如此。
大都會有此風景,放眼世界還真不多外,由此對照城市文明更加驚奇。當我懷念香江風光時,浮光掠影的自然集錦裡,總會幽微地閃現這一抹濃郁的綺麗山水。透過歷史悠遠的農村傳統生活,人們在這塊蒼老的大地,早就形成深厚的自然生活內涵,足以做為南方生態美學。
遇見香港本色
完成這本行山指南之際,正值香港政府躍躍欲試,企圖釋放郊野公園土地,藉此吸引財團興樓蓋屋,解決市民居住的需求。
面對此一綠色空間的縮減,許多關懷環境的香港市民再也忍不住,紛紛站出來結團成社,憤怒地示威和抗議,極力阻擋此一後花園遭到破壞。
彼時,我也將第三度帶領台灣登山團隊,走進香港的山林。希望透過志工的義務解說,介紹這座城市獨特卻少為人理解的自然環境。
「郊野公園是什麼?」或者,更好笑的,「香港有山嗎?」「香港還有鄉下嗎?」
這樣輕薄、困惑的粗淺認識,晚近仍經常出現於親友聊...
目錄
專文推薦 山裡不知身是客 馬家輝
熱情推薦 旅遊香港必備的導覽經典 江秀真
體會在香港行山的幸福 吳雲天
序 遇見香港本色
開場白 南方生態美學
我的路線
新界東部
大浪灣 天涯海角逐風光
上窰村 鹹水稻的家園
榕北古道 迢迢路徑任我行
荔枝莊 地圖上的空白
新界北部
荔枝窩 走進香港野的心臟
鎖羅盆 跋涉魑魅傳說之境
鹿頸 昔時的小小魚米之
南涌郊遊徑 穿林越澗望翠微
沙螺洞 香港最遼闊的山區濕地
新界中部
馬鞍山 趕赴一場杜鵑花的盛宴
茅坪古道 率性尋訪舊徑古村
大腦古道 誰在偷伐土沉香
西貢古道 涓涓水源的示
獅子山 獅子山上看紅塵
針山到草山 睥睨一切的尖峭
新界西部
川龍到甲龍 古意的石磴舊徑
屯門徑 香港人最陌生的郊野
米埔自然護理區 濕地保育的典範
南生圍 涌地盈盈的美好驛站
大嶼山
芝麻灣 濱海浪行
東梅古道 悠邈的生活細道
東澳古道 高腳棚屋的家園
港島&南丫島
紫羅蘭山徑 認識港島森林的最佳路線
柏架山道 老人徜徉的林徑
馬己仙峽 麻鷹青睞的城市綠野
南丫島 緩衝繁華競速的離島
我的手帖
行前叮嚀
人氣語彙
動物速寫
植物筆記
後記
專文推薦 山裡不知身是客 馬家輝
熱情推薦 旅遊香港必備的導覽經典 江秀真
體會在香港行山的幸福 吳雲天
序 遇見香港本色
開場白 南方生態美學
我的路線
新界東部
大浪灣 天涯海角逐風光
上窰村 鹹水稻的家園
榕北古道 迢迢路徑任我行
荔枝莊 地圖上的空白
新界北部
荔枝窩 走進香港野的心臟
鎖羅盆 跋涉魑魅傳說之境
鹿頸 昔時的小小魚米之
南涌郊遊徑 穿林越澗望翠微
沙螺洞 香港最遼闊的山區濕地
新界中部
馬鞍山 趕赴一場杜鵑花的盛宴
茅坪古道 率性尋訪舊徑古村
...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