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父母,兩個女兒,走過三個國家的生活軌跡與體悟
❈關於教養
父母的任何「選擇」,都不會是完美的。畢竟,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別人家孩子的成長過程,很難複製到所有孩子身上。每個「選擇」都包含著妥協。父母不必強迫自己幫孩子找到「最好」的路;只要盡了心力,孩子未來的人生與成長,就交給孩子自己吧。
❈關於陪伴
「陪伴」使親子都受益,這並沒有東、西文化的差異,尤其在現代社會,這是孩子成長裡非常珍貴的記憶,更是親子關係的最佳「幸福存款」;是金錢或物質無法取代的,也是對於下一代的一生投資。
❈關於成長
我不在家的日子,孩子有了更多機會練習、體驗如何當家。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除了鼓勵他們專心於課業外,確實有許多機會讓孩子們自己打理生活大小事。學習如何照顧自己,也是一門很棒的成長課呢!
❈關於生活
我們盡心盡力,是因為我們人生行事的態度就是如此;我們樂於生活,是因為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如何處理生活中的角色,如何把生活過好,如何對自己與周遭環境負責,都將決定孩子日後是不是想要向我們學習。這是一種極好的生活教育。
❈關於教育
只要孩子抱持著積極進取、願意接受新事物、新環境的學習態度,任何人都應該給予肯定。我對孩子的適應力,一向充滿信心,也從不吝於讚賞與喝采,畢竟體制的壓力與挑戰,只是一時的,但孩子成長與人生路程能否走得穩當,才需要長遠努力。
旅居芬蘭,回到台灣,再到澳洲,陳之華一家四口,隨著先生工作調動,足跡跨越了大半個地球。透過對不同文化的認識和體驗,擁有更寬廣的心胸與視野,在生活裡處處發現驚喜,帶著熱情和勇氣持續探索世界。
兩個女兒對於不同國家的教育體制和教育內涵,著實花了好一番工夫適應與融入,但也在這樣的過程中,鍛鍊出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在陌生環境生存的韌性,從而散發一種從容的自信和愉悅。
一路陪伴孩子成長的日子裡,之華和女兒們一起經驗各式各樣的歷程;學習分擔責任,成為彼此的依靠;去理解對方的喜好、感受對方的情緒……親子雙方在不經意間,深深影響了對方,溫暖幸福的滋味在親子互動中自然流露,動人心扉。而難得曝光的先生,這回也透過之華的筆,呈現了爸爸的角色。
之華在本書中分享了她的跨國教養心得,以及與孩子一起看見不同的世界的收穫,值得所有父母與關心教育的人一讀。
陪伴兩個女兒,旅居三個國家,
每一次的變動,是挑戰,也是成長。
開啟了看待人生的另一扇窗,
孩子的視野與價值觀更開闊,
愛與尊重也在心間自然地流動。
作者簡介:
陳之華 (Yolanda Chen)
目前旅居澳洲坎培拉,曾居住於北歐芬蘭六年,亦曾旅居於英國曼徹斯特、美國夏威夷、西非洲奈及利亞等國多年,行旅足跡遍歷四十餘國。現為自由作家、專欄作者;近年來專職於書寫與演講分享。
著有《一起看見不同的世界:芬蘭、台灣、澳洲,陳之華與女兒的學習之旅》、《美力芬蘭:從教育建立美感大國》、《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芬蘭教育給台灣父母的45堂必修課》(以上皆為天下文化出版)、《成就每一個孩子:從芬蘭到台北,陳之華的教育觀察筆記》(天下雜誌)、《沒有資優班,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木馬文化)等書,其中多本榮獲台灣各大書局之強力推薦好書與人文科學、親子教育類年度暢銷好書、選書與多處地方縣市政府之優質推薦好書。
Email:yolandachen24@gmail.com
臉書:陳之華Yolanda Chen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我長期接觸台灣家長,理解很多父母擔心孩子在這封閉的社會,將逐漸失去全球競爭力。近年來,雖有不少學校辦理各種形式的國際交流,藉此拓展學生的視野。但我們很清楚,孩子要有世界觀,關鍵在大人們的教育理念。
《一起看見不同的世界》是陳之華多年親身陪伴孩子在芬蘭、澳洲、台灣學習成長的難得經驗,讓我們看到不同國家的教育理念及方式。當大人視野打開了,就不再受升學主義之箝制,才能讓回歸教育本質,支持並成就每一個孩子。
愛你一輩子守護團執行長/全國家長聯盟創會理事長 蕭慧英
回台灣的三年間,之華受邀到各縣市演講,許多家長、老師和學生在演講會場,都提出令他們困惑的教育問題、親子問題,之華也在專欄中將這些問題一一釐清,以更宏觀的思維來和讀者分享。二○一二年初,之華一家人又搬遷到澳洲,專欄文章當然也以他們旅居澳洲的家庭生活和校園生活為主軸。這趟搬遷,之華又為台灣讀者開啟了另一扇世界之窗。
感謝之華分享了那麼多美好的親子生活經驗,以及「以人為本」的教育觀,讓我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反思及修正自己的行止,獲益良多;相信看過這個專欄和這本書的讀者,也一定深有同感。
《國語日報》副刊組副組長 蔣秀娟
之華老師的內裡,藏了教育裡最值得品嚐的滋味。
在新書中的前兩章談陪伴、說親子連結,某一部分是播下記憶的種子,有一天,孩子大了,很多事會被時間掩埋,但記憶則會從土壤之中萌芽、探出頭來。那是親子一同經歷的事,就像迎接元旦的曙光,乍見時興奮不已,日後更是回味無窮。
親子書作家 游乾桂
序
讓世界走進來
蔣秀娟 《國語日報》副刊組副組長
二○○八年接編《國語日報》家庭版之初,一心想為讀者注入更多元的教養觀念,尤其要能跟國際接軌,因為這些年來,國際化已成為教育的顯學,各行各業各學門,哪個能關起門來練功,而不需要吸收國際的資訊或經驗呢?親職教育自然也必須跟上這股潮流。
因著這個想法,腦海中浮現出之華和北歐。最初看到之華的文章,是在《親子天下》的專欄,當時她旅居芬蘭,對於芬蘭的教育現況有精闢的觀察和分析,讓遠在千里之外的台灣讀者開啟更寬廣的視野。後來,她陸續出版了幾本探討教育的書,如《沒有資優班》,《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等,我也都一一拜讀,書中能看出之華極力想改變台灣社會、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價值觀,希望教育回歸以孩子為中心,期盼父母、師長能以孩子的高度和眼光來看待孩子的成長。
每回看完之華的文章,總有無限的感慨和省思,原本以為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已經夠民主,但讀了之華的文章才發現,自己的親子學分還有待加強,於是透過e-mail邀請之華為《國語日報》家庭版撰寫專欄,來幫助和我一樣需要進修的家長讀者。
「讓世界走進來」是我和之華討論出的專欄名稱,她說,她很喜歡這個名字,我們很快就達成共識。當時我心想,這真是個好的開始,果真,這個專欄至今已進行四年了,採隔週刊出,若以一年二十五篇估算,四年來,已刊出逾百篇文章了,這真是驚人的成果!
很高興「讓世界走進來」這個專欄能結集出書,讓催生這個專欄的我與有榮焉。這個專欄開始時,之華正好從芬蘭搬回台灣,而她的兩個女兒也正好要進入升學壓力最大的國中階段,這個時候回台灣就學,著實替她們捏把冷汗!有一回在電話中和之華聊到這個問題,她說,許多友人也有同樣的擔憂,但她的觀念是:既來之則安之,因為父母工作的需要,孩子也只能配合搬遷,但就算環境再辛苦,只要能和父母在一起,孩子就會感到很幸福;適應和轉換的過程是必然的,但她相信孩子做得到!
兩個女兒的實際就學經驗,讓之華更了解台灣的教育現場,在專欄文章中陸續反映了台灣中學生無法追求自我的苦悶和壓力,一再為這群正值青春年華的孩子請命:請大人放他們一馬吧!因為這個年紀的孩子應該擁有多彩繽紛的生活,要有探索世界的熱情和勇氣,未來的人生不是只有升學考試一條路啊!
回台灣的三年間,之華受邀到各縣市演講,許多家長、老師和學生在演講會場,都提出令他們困惑的教育問題、親子問題,之華也在專欄中將這些問題一一釐清,以更宏觀的思維來和讀者分享。二○一二年初,之華一家人又搬遷到澳洲,專欄文章當然也以他們旅居澳洲的家庭生活和校園生活為主軸。這趟搬遷,之華又為台灣讀者開啟了另一扇世界之窗。
誠如之華在自序中所言,這本書是她第一本真正談到家庭生活和親子互動的作品,有別於之前的著作,這本書讀來有更多溫馨感人的生活故事。例如談到女兒追星──迷戀偶像LADY GAGA,父母該贊成還是反對?這篇文章真是說到我的心坎裡,因為我家女兒同樣是LADY GAGA的粉絲呢!還有,看到〈女兒十六歲〉這篇文章,也提醒了我:女兒今年四月也將滿十六歲了,該送她什麼作為成年禮呢?
感謝之華分享了那麼多美好的親子生活經驗,以及「以人為本」的教育觀,讓我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的反思及修正自己的行止,獲益良多;相信看過這個專欄和這本書的讀者,也一定深有同感。
序言作者名 游乾桂
序言作者簡介 親子書作家
陪孩子收藏記憶
我對教育的想法確實一變再變,大致上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心理學與教育學的訓練,讓我一度在規範內思考,在成就的泥淖中打轉,醫院當心理師是我的不凡經驗,接觸眾多精神病患,讓我對好壞對錯的定義模糊了,成就與壓力互相衝撞,慢慢地對傳統的教育思維起了疑心,終究明白讀書這事不只是為了分數,更重要的是追尋美好的生活。
這也是之華老師新書中著墨的重點,我想「借題發揮」,文字與文章在我看來,是兩回事;文字只是一堆字,講完便罷了,但文章必須藏了義理,讓人在幽微處慢慢省思,如醍醐灌頂,這是之華老師的內裡,藏了教育裡最值得品嚐的滋味。
書中的前兩章談陪伴、說親子連結,某一部分是播下記憶的種子,有一天,孩子大了,很多事會被時間掩埋,但記憶則會從土壤之中萌芽、探出頭來。那是親子一同經歷的事,就像迎接元旦的曙光,乍見時興奮不已,日後更是回味無窮。
這本書輕輕觸動記憶,讓我想起父親。
他在我心中有兩面,一面是良善的,送我一粒善念種子,他也許說不出「萬念皆空善不空」的名言佳句,但以身教做了最好的示範。
他在鄉下開了一家雜貨店,彷彿是村人的提貨中心,讓人賒帳、欠債是常事,還常常造橋鋪路,照應村中老人,千金散盡不復返。這些記憶未必利於我在考試中獲得高分,但讓我學習成為和他一樣的好人。
多年來,我以演講持家,這便是我的工作,講師費是待遇,用來養家餬口很重要,只是記憶的扉頁影響了我,依舊用父親的模子複刻,我偶爾選擇事多錢少離家遠的邀約,接連二十年幾乎年年到馬來西亞各地偏鄉演說,我後來明白了,這樂此不疲的動力,來自父親。
父親不擅言詞,不會說愛,不懂擁抱,我幾乎從未抱過他。他臨終前三天,我第一次牽他的手,卻也是最後一次,每每想起,我便淚眼矇矓。
以前曾利用寒暑假與父親一起在果園裡工作,午休時一起生火作飯,把飯烤焦的甜膩滋味久久不散。如果當日水果賣得好價錢,還可得到米粉湯與豬肝湯的慰勞。夏天他偶爾會邀我捲起褲管一起下河摸蜆,煮一鍋蜆湯,這些記憶早已遠離,卻很鮮明,我喜歡為妻兒洗手做羹湯的形象,也與父親有關。
冷淡是父親的另一面,關心說不出口,最多拍拍背,以至於我一度以為非他親生,後來才慢慢理解,他也是不得已的,這一套得自他的父親,我的爺爺,心理學上稱作環境基因。父子之間有一條鏈繫著,父親打不破,但我想打破這條鏈。
如果我與父親是傳統親子關係,我希望我和兒女像朋友般的互動,他們的世界是一張白紙,必須自己書寫,我無力代言。人都有擅長的與不會的,我用引導的方式,讓他們理解行行出狀元,這也是之華文章所寫的「百工皆不凡」的道理。我與之華一樣,陪孩子度過成長的低潮與挫折,如此方有能力與機緣迎向陽光。
儘可能保留值得細細品味的記憶,是我的堅持,我和孩子共有一本厚厚的「記憶簿」,貼滿兒女成長的軌跡,包括第一筆稿費收入、信手塗鴉的作品、寫「爸爸是豬」的童言童語。孩子慢慢大了,這些也成為親子之間的甜美記憶。
教育的確可以有很多思考,千萬不要滿腦子只有成績、分數、名次,那種壓力是會壓死人的,莫忘心中還可以有個美好的約定。
名人推薦:我長期接觸台灣家長,理解很多父母擔心孩子在這封閉的社會,將逐漸失去全球競爭力。近年來,雖有不少學校辦理各種形式的國際交流,藉此拓展學生的視野。但我們很清楚,孩子要有世界觀,關鍵在大人們的教育理念。
《一起看見不同的世界》是陳之華多年親身陪伴孩子在芬蘭、澳洲、台灣學習成長的難得經驗,讓我們看到不同國家的教育理念及方式。當大人視野打開了,就不再受升學主義之箝制,才能讓回歸教育本質,支持並成就每一個孩子。
愛你一輩子守護團執行長/全國家長聯盟創會理事長 蕭慧英
回台灣的三年間...
章節試閱
與「大便老師」相遇
我總被黃春明的無限創意與信手拈來的喜感,
深深吸引,他的不自我局限,
再度印證了「何處不是學習、學習無所不在」的教育觀。
一個夏日週末的午後,我們一家人散步行經台北大安森林公園,公園附近有一棟典雅古樸的建築,裡面有綠意盎然的庭園,和生命力十足的鯉魚池。我們不禁讚嘆著這樣雅致的景觀,饒有興趣地走進屋內,才發現這個清幽雅靜的地方,就是盛名遠播的「紫藤廬」。
紫藤廬是有豐富藝文沙龍色彩的人文茶館,讓我們驚喜的是,它不只是茶館,更是處處彰顯歷史、文化與空間設計美感的台灣古蹟。
館裡的工作人員提醒四處走逛的我們:「現在還有畫展喔。」
孩子們一聽到有畫展就眼睛一亮,直接走向展區。那天展出的是國內資深童書作家曹俊彥老師的作品,他筆下一系列台灣庶民的生活畫作,刻劃細膩又趣味十足,極為吸引目光,而他親切溫暖的呈現方式,也很能引起觀賞者的共鳴。
展覽區的光線時而明亮,時而幽隱,從展區側旁一扇古雅木門與透明玻璃隔間中,我驚喜地發現黃春明先生正坐在一群朋友間喝茶聊天。大女兒聽見我提到黃春明先生,也驚喜地說:「真的啊?我知道他!我們課本裡有介紹他。」小女兒趕忙湊過來問:「是誰?」我小聲地說:「是──黃春明先生。」小女兒轉身一看,驚叫一聲:「啊!」然後開心地講說:「什麼?是──『大便老師』?」
是啊,就是他!黃春明寫的《大便老師》*散文集,我去年讀過,小女兒當時對這奇特的書名很感興趣,一直問我,書裡到底寫了些什麼;有朋友來家裡時,一看到書櫃裡的這本書,也好奇地問:「咦?什麼是大便老師?」
我笑著說,別誤解,這是一本散文集,裡面有一篇文章就叫〈大便老師〉*。但請各位別急著望文生義,讀完這篇,保證你哈哈大笑,同時也會讓你停下來思索不少問題。
故事絕對和大家先入為主的想法大不相同,因為文中並沒有咒罵任何一位老師,而是黃春明以親身經歷過的溫馨故事來闡述他的教育觀,展現他對生活所秉持的真心、真情,以及對藝術創作教學的美感思維與務實深入的一面。
故事大意是:在一次因緣際會下,黃春明引導一群小朋友捏泥土,當時現場情況使他臨時起意,很有創意地以「大便」為主題,讓孩子創作。孩子們樂不可支地捏出各種動物大便,甚至連自己的大便形狀也做出來了。
黃春明接著又進行了飲食與健康的機會教育,孩子們不僅參與討論,還發揮無比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黃春明讓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也學會琅琅上口的童謠。
每次讀〈大便老師〉,我總被黃春明的無限創意與信手拈來的喜感,深深吸引,他的不自我局限,再度印證了「何處不是學習、學習無所不在」的教育觀。
這群孩子長大之後,其中有一個在繁忙的台北捷運站遇見黃春明,喊了他一聲:「大便老師!」黃春明嚇了一大跳,心中不免質疑,這是在羞辱誰啊?
但後來他和這位學生聊起時,學生說:「我就是您教我們做大便的學生之一,」述說令他終生難忘的這堂課,並提到自己長大後決定學醫,可能和那堂課的啟發有關係。
那日午後逛紫藤廬時,看到了傳奇人物黃春明,女兒們心急地問:「媽咪,您有帶他的書來嗎?」我說,「前天有帶,但今天不巧真的沒有!」女兒們長嘆一口氣,當時她們真的好想拿書給「大便老師」簽名!
*注:黃春明著,〈大便老師〉,《大便老師》(台灣:聯合文學,2009),第63-71頁。
什麼才是完美?
大女兒曾經有十年多是生活在其他國家的不同文化與教育體制裡,
她對於「美、好」的定義,本來就會比較「多元」一點;
歷經不同環境與地域的成長經驗,讓她擁有不同的視野。
二○一○年六月,大女兒就讀的中學舉行了畢業典禮。典禮中有個畢業學生表演很精采的教師模仿秀,讓台下師生們笑聲連連,引起莫大共鳴。
大女兒說,這個極有舞台魅力的學姐,也很會跳舞。麥可傑克森剛過世的時候,學校在課後自由活動時間播放了他的著名歌曲〈Beat It〉,讓有興趣的師生一起跳傑克森的舞步,來懷念這位國際巨星。當時這位女生就忘我的舞動,盡情揮灑肢體的律動,那種渾然天成的氣勢,使大女兒極為欣賞、難忘。所以她一直讚美說:「學姐真的很厲害!有舞蹈、模仿與舞台表演的天分,太不簡單了!」
但是,大女兒也提到,典禮當中就有幾個同學冷冷地說:「可是,她功課不好……」後來,另一個學姐上台,就有一些同學說:「是某某某耶!哇,她太完美了!」大女兒疑惑的問:「為什麼完美?」同學回答:「因為她功課好,人漂亮,又會跳舞,所以完美啊!」大女兒不解的說:「另一個學姐的才華,不也是獨樹一格的『完美』嗎?」
我聽到這裡,就問大女兒:「你們是國中二年級,並沒有和那兩名學姐同班,怎麼會知道誰的功課比較好呢?」女兒說:「大家應該都知道哇!因為升旗典禮時會頒獎,各班前三名大概都是同一批人,有時也會有優良學生獎,所以大概都知道誰的成績怎麼樣。」大女兒接著說。
大女兒曾經有十年多是生活在其他國家的不同文化與教育體制裡,她對於「美、好」的定義,本來就會比較「多元」一點;歷經不同環境與地域的成長經驗,讓她擁有不同的視野。
同學們眼中的「完美」學生,女兒不見得完全認同;而一般人認為「不完美」的學生,卻可能是她眼中極有藝術天分的孩子。因為那個學姐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舞台,開啟了自己的興趣、潛能,並且努力學習,所以大女兒認為她的前途,必定是和那幾位「好學生」一樣的光明無限。
我們社會中許許多多孩子與父母的價值觀,總是被升學、考試、成績、排名給框架化、狹窄化了,女兒念的中學雖然號稱是「很開明」的了,但眾多學生還是不免被師長教導成只以功課好壞,來作為衡量同儕的唯一標準。那麼,其他那些以升學為導向的學校,這種成績至上的觀念,豈不是更嚴重?
五月間,我正好與幾位辦理「優質化高中」專案的教授、博士班學生和助理會面。年輕一輩的博士生和教授助理都說,他們就讀中學時期,班上總是會以學習情況與成績高低進行「自動分類」,最後造成同學之間形同陌路,不相往來;所以,成績是選才過程中「分化」情誼的最佳利器。
我笑著說:「說不定十五、廿年後,當時被歸類為成績差的某人,一旦成為『台灣之光』,以前的同學們反而會冒出來大聲說:『他(她)是我的國中同學耶!』」
講到這裡,大家都笑開了,因為不少「台灣之光」總會出人意表的落在才華洋溢,但早期在學校卻因為成績不佳而不被看好的孩子身上!這也是對於我們校園生活與教育現場早就如此「現實」與「社會化」的另一種嘲諷……
生命的延續與傳承
看到這些西方養父母的無私付出與全心投入,
讓我和孩子們看到另一種讓人更動容的生命教育,
並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詮釋與看待生命中的傳承。
大女兒目前在澳洲的College(高中學制的十一、十二年級)選讀的是國際文憑(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IB)課程,因此需要在兩學年內完成至少一百五十個小時以上的「創造力」、「行動力」與「社區服務力」等項目的時數。她為了這些課目花了不少時間思索,也與我經常討論可以著手的方向與方式。
某一天午後,剛放學回家的她,迫不及待地要和我分享一件她認為極為感人的事情。
她說:「媽咪,記得我提過一個教中文的機會嗎?」
「嗯,」我點頭。
「我今天去學校圖書館問了,剛好是圖書館館員蘿瑞刊登的,她知道IB學生需要不同的『服務時數』,而她和先生很希望領養多年的兩個中國女孩能有機會學中文,所以試著找適合與投緣的老師。」
蘿瑞的夢想,是趁著十二月澳洲放暑假時(十二月是南半球的夏天),一家四口到中國旅行,如果到時候兩個領養的女兒都能懂得、也會說一點中文,一定會讓整趟旅程獲得不一樣的體驗。
大女兒一邊講述,一邊流露出感動的神情,同時很興奮地告訴我,她覺得這很感人,所以認為自己非試不可。
我讚許地對女兒說:「是啊,這已經不是我們第一次在海外遇見領養東方小孩的外籍家庭,他們最讓我們感動的,莫過於樂於引領收養的外國孩子認識自己的原生文化,也能學習原生家庭的母語……」
我記得先前住在北歐芬蘭時,我們母女三人曾在赫爾辛基音樂院遇見一位總帶著兩個中國小女孩的北歐媽媽。見到我們三個東方面孔,她特地前來問我們:「請問,哪裡可以讓我的孩子學習中文呢?」
當時我們面對如此突如其來的詢問,除了萬般感慨之外,就是打從心底感佩他們願意收養東方孩子的大愛,更感念他們積極協助孩子接受原屬國家的文化傳承,以及原有族裔的語言教育。
大女兒幫這兩個中國小女孩上基礎中文課不久,發現蘿瑞和她先生也會一起聽課、學習,除了課後可以幫孩子們複習,對於十二月的中國行也有實質上的助益。說實在的,他們夫妻倆和女兒們一起學中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中文對他們全家來說,都是很抽象、難連結的獨特語言。雖然,兩個女兒來自中國、各有一雙鳳眼、一頭烏黑長髮,典型的中國娃娃模樣,但因為她們零歲時就被蘿瑞和先生從孤兒院領養到澳洲,中華文化與語言之於她們,看似與生俱來,實則遙不可及。
蘿瑞和她先生告訴我們,他們無法直接將女兒們送至坎培拉市郊的中文幼稚園,主要就是擔心自己無法幫助孩子適應以華語為主的語言環境,畢竟許多中文幼稚園的孩子來自中國家庭,或是父母其中一方是華人,所以一直試著為孩子們尋找合適的中文家教老師。
蘿瑞說,雖然先前曾經找過一、兩位中文老師,但這些稍微年長一點的老師,不諳英文,和初學中文的女兒溝通,真是困難至極。
愈教愈上手的大女兒,持續在每週六為她們上中文課,幾個月下來,大女兒看到了兩個小小學生的進步,與領養父母的愛心、堅持。其實,蘿瑞和她先生願意提供這樣的機會,讓收養來的女兒接觸中文與傳統文化,帶給我們的反思與衝擊,著實不小。
許多時候,看到不少亞洲父母為了傳宗接代,一心只想生兒子,或為了汲汲營營讓自己的孩子擠進一流學府,謀取最好出路,以期「出人頭地」。我總會想起這些願意收養東方孩子的西方家庭,他們如何在教養過程裡承擔起引領學習、開啟視野的父母角色,如何在收養來自不同區域的孩子的同時,就設想好要如何心胸開闊地面對文化與族裔差異,並且以此為基礎,扶養這些母國已然棄養的寶貴生命……
想起這些點點滴滴展現出來的人間大愛,有時竟在不知不覺中,發現自己念茲在茲的教養問題,顯得如此微不足道!
看到一個新生命,因為有了不同的際遇,而有了嶄新的人生與不同的可能性;看到這些西方養父母的無私付出與全心投入,讓我和孩子們看到另一種讓人更動容的生命教育,也讓我們更珍惜自己的文化與語言,並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詮釋與看待生命中的傳承。
與「大便老師」相遇
我總被黃春明的無限創意與信手拈來的喜感,
深深吸引,他的不自我局限,
再度印證了「何處不是學習、學習無所不在」的教育觀。
一個夏日週末的午後,我們一家人散步行經台北大安森林公園,公園附近有一棟典雅古樸的建築,裡面有綠意盎然的庭園,和生命力十足的鯉魚池。我們不禁讚嘆著這樣雅致的景觀,饒有興趣地走進屋內,才發現這個清幽雅靜的地方,就是盛名遠播的「紫藤廬」。
紫藤廬是有豐富藝文沙龍色彩的人文茶館,讓我們驚喜的是,它不只是茶館,更是處處彰顯歷史、文化與空間設計美感的台灣...
作者序
前言
看見不同的視野
在這幾年行旅各地演講、分享之際,不時會遇見人們對於整體大環境中,那種看似與教養觀念、學習面向都發生衝突而引起的疑惑;其中最常見的困惑,莫過於:「對於無法改變的環境,父母該如何做才好?環境如此,我們又能怎麼辦呢?」
其實,類似這樣的疑惑,不僅來自台灣各地,也時常出現在不同的華人世界裡。
搬遷回到台灣的期間,兩個女兒在台北讀了三年書。有一回,孩子跟我聊起學校裡一位時常遲到,甚至有時很晚才到學校的女同學。
我一邊聽著孩子的談話,一邊問了幾個問題,最後發現這個同學並不是這個學區內的學生,而是住在很遠的外縣市,每天要搭一個多小時的公車到學校。她的父母離異,父母親分隔兩地;她在中年級時,因為思念母親而在幾次的探訪後晚歸,竟遭到父親的家暴。
約略了解這個同學的背景之後,我問了一起用餐的兩個女兒:「如果妳是她,妳會表現得比她更好嗎?妳是否還能每天如期上學呢?」
女兒們面對我拋出的問題,若有所思了一陣子,雖未即刻做出回應,但她們卻已從對談中,深刻感受到自己是何等的幸運。
通常在教養與教育的世界裡,人們都喜愛好孩子,喜愛守規矩、功課好的學生,我們希望孩子見賢思齊,多接觸好榜樣、遠離壞份子。因此一路走來,總希望孩子們能看到「好孩子」與「壞孩子」的差別,更隨著一般社會價值觀,導引孩子對著其他孩子「貼標籤」或「扔石頭」。
我總以為,我們其實也可以有所選擇,不必隨波逐流,而是和孩子一起思考每件事情背後蘊藏的深意,一起去遇見不同的獨立個體成長過程,理解到每個生命的成長,原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不可讓孩子對任何事與人產生不必要的輕忽、蔑視,而是應當讓孩子了解事情的緣由,進而能珍惜自己所處的環境與擁有的事物,學會用寬容眼光,看待其他的人與事。
所以,一直以來,當我面對人們對於教養與教育的疑惑時,我總是回答:「當我們面對的環境相對保守,而且一時三刻間難以改變時,我們可以選擇給予孩子更多元的歷練;當環境是相對封閉時,我們可以給予孩子更寬廣的視野和空間;當環境已然過度競爭時,我們要讓孩子看到更寬和、包容的心境 ……」
我們永遠可以帶著孩子看見不同的世界,可以給予孩子多一點不同的養分與視野,可以多啟發更有人文同理的價值觀。這不只是在自己家庭的教養小世界裡,更應同時放眼在普遍的教育大環境中。
當一個環境只重視給孩子吃肉時,我們就有責任讓孩子知道青菜、水果的可貴,甚至進一步深入認識肉類其實也很多元。並不是環境只想要讓孩子知道紅肉最好,我們就跟著一起對孩子說:「其他的都不重要,你只要吃紅肉就好。」
當孩子愈發清楚知道事物的豐富多元,並不表示他們就將和整體「環境」格格不入,而是會有更敏銳的觀察力與同理心,去看待「環境」可能忽略、漠視的人與事。
我們帶著孩子一起去看不同的世界、培養他們寬廣的視野,不是要孩子刻意去追求特立獨行,或故意張顯出與眾不同,而是因為我們確實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導引孩子養成重視生命、尊重差異的人生態度。這是父母所能為子女建立起來的最佳生命「典範」。
「典範」,不是毫無情感的教條、大道理或非人性的空洞口號,而是一種透過父母身體力行的生活實踐,一種對於周遭人、事、物都能誠心敬重的基本態度。
「典範」,也絕不是完美無缺、無懈可擊,而是在日常生活裡讓孩子瞭解到我們所堅持的原則,以及我們樂於學習成長的寬廣態度。
當孩子看到我們努力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大人時,也會從中體認到生命的價值,學習到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以及追求美好生活與提升整體環境的勇氣。
前言
看見不同的視野
在這幾年行旅各地演講、分享之際,不時會遇見人們對於整體大環境中,那種看似與教養觀念、學習面向都發生衝突而引起的疑惑;其中最常見的困惑,莫過於:「對於無法改變的環境,父母該如何做才好?環境如此,我們又能怎麼辦呢?」
其實,類似這樣的疑惑,不僅來自台灣各地,也時常出現在不同的華人世界裡。
搬遷回到台灣的期間,兩個女兒在台北讀了三年書。有一回,孩子跟我聊起學校裡一位時常遲到,甚至有時很晚才到學校的女同學。
我一邊聽著孩子的談話,一邊問了幾個問題,最後發現這個同學並不是這個學區內...
目錄
推薦序 讓世界走進來 蔣秀娟
推薦序 陪孩子收藏記憶 游乾桂
自序 與你再度相遇
前言 看見不同的視野
第一章 每次轉換,都是一種學習
1孩子適應得好嗎?
2希望媽媽是對的
3機緣
4轉換
5連結
6身教
7一起找房子
8對家的眷戀
9選課不受限
第二章 為親子創造穩固的連結
1父母不同調,怎麼辦?
2親子時間至上
3先生的角色
4現代爸爸不缺席
5最好的選擇
6美好時光
7媽媽的人生難題
8你無聊嗎?
9小曼陀珠給大家好心情
第三章 在世界的角落回看自己
1與世界接軌
2真正的勝利
3五千八百元的開鎖費
4百工皆不凡
5當水電工,好嗎?
6文明
7語言暴力
8跨海求學
9生命的延續與傳承
10學校沒有教嗎?
第四章 愛孩子,如其所是
1孩子的地盤
2你很特別
3多元智慧
4國三生的苦惱
5什麼才是完美?
6監察院長與台灣之光
7請放孩子一馬!
8人生道路,無限寬廣
9扭曲
10孩子所承受的壓力
11看待孩子的眼光
12孩子的想像力
第五章 從容走過的成長軌跡
1與「大便老師」相遇
2自主的空間
3媽媽不在家的日子
4博物館裡的驚喜
5媽咪學會換氣
6家有粉絲
7勇氣
8女兒十六歲
9生日照片
10小女兒的十歲生日
11心中的那個約定
後記 吾家有女初長成
推薦序 讓世界走進來 蔣秀娟
推薦序 陪孩子收藏記憶 游乾桂
自序 與你再度相遇
前言 看見不同的視野
第一章 每次轉換,都是一種學習
1孩子適應得好嗎?
2希望媽媽是對的
3機緣
4轉換
5連結
6身教
7一起找房子
8對家的眷戀
9選課不受限
第二章 為親子創造穩固的連結
1父母不同調,怎麼辦?
2親子時間至上
3先生的角色
4現代爸爸不缺席
5最好的選擇
6美好時光
7媽媽的人生難題
8你無聊嗎?
9小曼陀珠給大家好心情
第三章 在世界的角落回看自己
1與世界接軌
2真正的勝利
3五千八...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