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是教養的起點,放手是相信的延續
27年來親子相伴成長的教養甘甜,最深摯堅定的教養完成式
一個想當父親比想學小提琴更早觸動心弦的音樂家爸爸,一個性格爽朗的鋼琴老師媽媽,一個在土魯斯國家交響樂團擔任小提琴手的姊姊,一個率真自得的妹妹,構築了一個可以說真話的家庭。教養之於這個家,是用親密積存孩子的愛與獨立。
書中傳達十二個教養主題,從親密、玩、睡眠、空間、大自然、健康、意志力、做自己的主人,到真情誠實、自主學習、理性教育、相信與尊重。身為父親,唯一的期許就是:不要蒙蔽了孩子剔透的靈魂;同時給予她們力量,可以堅強地穿越這個不盡完善的現實世界。在養育孩子同時也自我療癒的點滴故事中,有歡喜、有挫折、也有堅持。「吾家有女已長成」,這是一本真誠無隱的教養書,也是身為父母最應讀的一本書。
「親密」:親密是與生俱來最美妙的禮物,是一個家的根本。不要怕親密,要怕的是不夠親密。
「玩」:懂得玩,就是靈感要冒出來了!要能不打斷孩子的玩,還要跟孩子一起玩。
「睡眠」:讓孩子感覺自己是平安的、舒適的、跟身體是親密的。睡眠,是一個人回歸信賴與幸福的最佳時機。
「空間」:盡量把家具都放低,打破規格化,添加童趣,保留回憶,營造像遊樂場般對孩子友善的生活空間。
「大自然」:受過大自然洗禮的孩子,內在很有勇氣。危險與安全也能操控在自己的警覺性裡。
「健康」:協助孩子從小覺察身體的變化。陪伴並全然支持孩子從生病中復元。
「意志力」:意志力的鍛鍊,讓孩子滋養抗壓性,穿透並掌握情緒。堅定的管教,從嬰兒期就開始。
「做自己的主人」:在一個受尊重、被愛惜的環境裡,孩子將沒有匱乏感。在孩子的各種想望中,發掘並支持他真正的心願。
「自主學習」:一個人的自主感,是自知之所以能快樂、篤定、踏實的真正原因。把生命放在追逐分數與成績上,是大大地損耗、可惜了。
「真情誠實」:自剖的家風,鼓勵並傾聽孩子講真話,幫助孩子建造一套終生受用的心理機制。
「理性」:理性教育,是培養孩子認識客觀世界法則的能力。人我之間,都用同一把尺丈量。
「相信與尊重」:掌控,是家庭教育最後一道愛的障礙。父母要在適當的時機放手,讓孩子活出自己的樣子!
作者簡介:
應志遠
1962年生於新店安坑,童年樂活不知愁味。16歲正式學習小提琴,兩年後考上東吳大學音樂系,徬徨自卑。1984年底與陳慧琳結婚,次年就讀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如魚得水。86、89年分別生下應就然和應悅二女,四口之家,親密相隨。
此後進入國小、國中音樂班兼課,志趣難鳴,胡不歸?2001年決然捨去工作,赴法學習指揮,同時陪伴就然於巴黎高等音樂院主修小提琴。四年平淡生活,點滴藏天機,無用勝有心,終於覺悟美感既發於天性,何患失之。05年返國後籌組童想樂團,並於文山社大開設音樂欣賞課程,以「情境」為入門,以「禪聽」為宗旨,不假手於知識,以期達到樂我相忘的境界。平生樂事以親子互動與音樂靈修二者為最。
張瓊齡
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教學研究會執行長。13歲萌生離家與獨立自主之心,16歲藉升學以遠行,19歲返家自學一年重建自信,學習哲學。初入社會曾以文字營生,誤闖投身公益領域二十年,爾今確信,是天命。
在人生下半場,識得應志遠夫婦和他們初長成的一雙女兒,自覺仿如代理孕母,以九個月,隨這一家人集體孕育出一本早該面世的生命之書。願此書,讓今生有緣生兒育女者,增生勇氣與大智慧。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嚴長壽(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陶傳正(奇哥公司董事長)‧李偉文(親子教養作家)‧楊照(作家、媒體人)
李雅卿(台灣自主學習倡議人)‧傅娟(親子教育專家)‧梁旅珠(《梁旅珠教養書》作者)
同聲感動推薦(按來稿先後排列)
應志遠不但是一位熱愛生命與大自然的音樂佈道家,更是一位天生的自主教育實踐者,一位百分之百的天才奶爸。他與兩個女兒保持著細膩零距離的觀察與溝通,將「親密」的價值真實無遮掩地展現在親子教育中。這是很少台灣為人父者所能體驗的過程。
──嚴長壽
親愛的讀者,親子關係千百種,最重要的就是要「親密」。這一點連應志遠都做得到,你一定也做得到!──陶傳正
應志遠和台灣少數具有文化的自由人一樣,養出兩位秀異的孩子。很多人好奇:這麼精采的孩子是怎麼教出來的?就像很多人好奇,為什麼自主學習總是強調「教─學」間互動式的成長。這本書有理念、有反思、有情節、有故事,真是一個好的說明。
──李雅卿
看了應爸爸的這本真情告白,相信只要身為父母,一定非常羨慕他能夠與孩子維持這麼親密的關係。這樣的核心理念與價值,是為人父母者都該參考、並想辦法用自己的方式實踐於家庭中的。
──李偉文
感動於應爸爸對於家庭、對於孩子的付出與陪伴,對於音樂、對於生命的熱情與執著。感謝他的分享,一個爸爸堅強的、軟弱的、勝利的、挫折的一面,尤其是親密的價值。感恩自己可以置身在這樣的幸福裡,正如我看完這本書的感覺。
──傅娟
名人推薦:嚴長壽(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陶傳正(奇哥公司董事長)‧李偉文(親子教養作家)‧楊照(作家、媒體人)
李雅卿(台灣自主學習倡議人)‧傅娟(親子教育專家)‧梁旅珠(《梁旅珠教養書》作者)
同聲感動推薦(按來稿先後排列)
應志遠不但是一位熱愛生命與大自然的音樂佈道家,更是一位天生的自主教育實踐者,一位百分之百的天才奶爸。他與兩個女兒保持著細膩零距離的觀察與溝通,將「親密」的價值真實無遮掩地展現在親子教育中。這是很少台灣為人父者所能體驗的過程。
──嚴長壽
親愛的讀者,親子關係千百種,最...
章節試閱
前言
生命中的驚鴻一瞥,我十三歲就想當爸爸!
十三歲那年,有一個重要的、奠定我人生基調的經驗,我稱之為「生命中的驚鴻一瞥」。
那時身高才一百四十幾公分的我,很稚嫩羞澀。每天都從當時還很鄉下的新店安坑通勤到台北市萬華國中念書。
在秋末冬初的一個清晨,我背著書包,戴著尖頂帽,準備搭乘從新店往萬華的第二班台北客運。走過一條很窄的馬路,沿途只有幾家商店,只見一個粗獷、貌似做「黑手」的男人,騎著「野狼一二五」,他身前有個看來只有兩歲的小女孩,反身緊緊抱著他的肚子。
那一幕對當時的我來說,大概是有生以來最受震動的畫面:一個可能沒受過什麼教育的男人,看得出來他有的是不會令人嚮往的生活,可是他的女兒卻那麼信任地抱著他。
那是一個瑟縮的昏暗早晨,迎面而來是刺骨的冷風,但我看到一個男人,可以成為女兒生命中最美、最完全的依靠,只因為他是她的爸爸,僅僅如此就夠了!
我生長在基督教家庭,我相信,上帝把這種權能賜給了一個父親,只要你願意讓你的孩子依靠、擁抱,你就能供應他需要的安全感。那個女孩一定覺得很幸福,抱的雖是爸爸的肚子,對她而言,全世界都抱在她手上了。
這世上最美的事,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完全地相信。或許是一個孩子躺在牛背上睡著了,或是一隻狗舒服地窩在主人身邊,這是兩個相互信賴的生命,更何況是發生在小女孩和她爸爸之間。
日後回想,我之所以一直想要組織家庭,或許正來自那天早上帶給我的觸動!我有一種強烈的渴望,渴望長大後一定要當爸爸,一定要擁有自己的小孩。我想讓那種美好的信賴感,藉由養育孩子的過程真正地發生!
* *
大女兒應就然(小名啾啾)是在我一個學生家長開的醫院出生。那家綜合醫院不是專門的婦產科醫院,對於先生陪伴太太生產的觀念當時也很保守。
女兒的預產期是三月份,我們夫妻自己到醫院,沒驚動其他人。太太整整痛了二十幾個小時,直到住進醫院的次日中午,產道還是要開不開的。我趁醫護人員都去吃中飯,潛入產房,跟我太太說:「陳慧琳,我們自己來生!」
據說用「拉梅茲生產呼吸法」時要呈半蹲姿勢,我便蹲好馬步,讓太太下了產檯坐在我兩腿上,我從身後緊緊抱住她,跟她說,你就想像坐馬桶解大便一樣。一邊發號司令:「好,很好,繼續呼氣、吐氣……」一邊繞著產檯蹲走,很快地,陣痛反應加劇了。就這樣繞走了將近半個小時,我看她累了,就去買牛奶讓她補充體力。醫生夫婦吃飽飯回來,一檢查,小孩的頭快要出來了,真的要生了。當我回到醫院時,已無法再進產房。
我在產房外等候,緊張得來回踱步,感覺自己彷彿聽到嬰兒啼哭的聲音。這樣的等待實在煎熬,我開始四處搜尋,想找一個可以看見產房的角落。這家由雙拼公寓樓房打通的醫院,竟讓我尋到產房外的陽臺,就在我站定不到數十秒鐘,醫生已拉出了一個小baby。我立刻衝到太太身旁,大叫:「陳慧琳,你好偉大!」
醫生好生氣,對我大吼:「滾出去!」雖然被醫生責罵,但我一定得這麼做,因為她需要支持。
一會兒,女兒穿上小衣服,讓護士抱了出來,我這才看見她的臉,好祥和、完全剔透的一個生命。
一個靈魂來到這世上,我希望這個靈魂,不要被她的身體或心理困住了;希望這輩子,這個靈魂帶著她的身體,穿透她的心理,能夠一直保有、顯露她初初來到這個世界的單純之心,這是我身為父親竭盡所能,一定要做到的事!我甚至覺得,在孩子誕生之前,我所有的人生經歷,都在為這件事而預備著。
對我而言,確定自己是個剔透的靈魂,也唯有這件事情值得我們努力。用這個剔透的靈魂,走過自己的一生,走得很清晰、很自在,甚至成為他人的祝福,我認定這才是最棒的人生。
若問我對養育孩子有沒有擔心?我唯一擔心的就是,身為父親的我會不會蒙蔽掉這個靈魂,致使她失去真正的光采?
* *
很多人聽到大女兒的名字「應就然」,感覺都很強烈。
我們夫妻的共識是要為孩子取個中性的名字,男女都可以用。我們喜歡「然」字念起來的聲音,而「就」這個字有點不俗的態度,兩字合起來「就然」,也帶著一種禪意。
我們兩個沒有經驗的父母,在盡量不麻煩雙方親友的情況下,自己去醫院生產,自己坐月子,把孩子帶得相當不錯,便以為小孩都是這樣的。卻不知道,啾啾是個異常好帶的孩子,她的性情跟我們夫妻的氣質也相當投合,不大哭鬧,頂多只會微微啜泣引起我們的注意。記得她才剛學會走路不久,肚子餓了,就搖搖晃晃地把奶瓶拿到我們面前。養育她的過程實在太順利了,以至於我們這對年輕的父母,以為小孩就是這麼好養,還曾經天真地想要生五個。
那時候,只要看到別人家的小孩哭鬧不休、無法無天,便斷然地認為,一定是父母有問題,沒盡到該盡的責任,怎麼不好好教小孩呢?
我們是如此地驕傲,直到生下第二個孩子,就得到了教訓。
我念研究所的時候確知,擁有先天性氣喘體質的我可以不用當兵,於是計畫在啾啾三歲時再幫她添一個弟弟或妹妹。我們一家三口滿心歡喜地期待著這個小生命,還讓啾啾幫這個即將到來的新成員取名字,她毫不考慮地說:「比嘎!」聽起來就像是外星人的名字。
比嘎出生一個禮拜,就讓我們完全意識到生了一個棘手的孩子,除了不明原因地超級愛哭,所有用在姊姊身上得心應手的育兒經驗,在她身上全不管用。我們彷彿回到新手父母般的窘態,甚至更加手足無措。
老二的名字還真讓我們想破了頭,先是取了個有點掉書袋的名字「應式頤」,用了一陣子後,怎麼都覺得不對勁。想當年改名字還要找黃牛幫忙呢,也必須提出充分的理由,我就跟戶政事務所的辦事員說,原來的名字聽起來帶著殺氣,感覺好像會對她的阿姨不利的樣子,我還把同音字寫下來給他看,對方一看馬上就同意了。
後來我們取了簡潔的單名「悅」。這個字筆畫雖不多,但可以站得住,不覺得頭重腳輕。
這兩個孩子,就在我一邊念研究所、一邊在家裡教學生拉小提琴的情況下,親手帶到讀小學,沒讓她們念幼稚園。
記得當年論文口試時,跟其中兩位擔任評委的教授聊起,得知他們也都有自己帶孩子的經驗,便坦誠地對他們說,我在學術上沒辦法完全投入,我實在喜歡也享受帶孩子的過程。教授們回應我說,在他們心目中,能夠帶好一個孩子,比寫出一本博士論文還要了不起。這一席話給我很大的鼓勵。
我同時帶兩個孩子,一個六歲,一個三歲。教授們說:「要教好一個孩子,所需的智慧是很驚人的,因為你碰到的是真正棘手的問題!」
面對一個生命,是沒有其他任何事情可以超越的。如果一個活生生的生命都不珍貴,還有什麼可珍貴的呢?
我的幸運之處,是在面對人生的重要議題時,完全沒有搞錯重點。
* *
一直覺得,最讓人快樂的一種狀態是身處在大自然中,而且人和人之間沒有分別心。我很有意識地要讓我的孩子保持純然的天真,就像我小時候那樣,與大自然靠近,人跟人能夠完全坦誠地在一起,不要有芥蒂,這是我認為理想的生活。
另一方面,我也希望給她們一個工具、一種訓練,讓她們有機會跟文明社會銜接。因為社會、人心很複雜,孩子需要一些鍛鍊,以便順應社會裡一些制式的、應酬的、沒有道理的部分,有時是一種權力的結構,孩子也要了解這些事。
面對文明社會具有適應力,日常生活裡則能隨時享受著純真、純善的狀態。這是我在教養上明確的兩個支柱,也以此教導兩個女兒。
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我自己曾有過的匱乏都得到了彌補。孩子在成長中有許多的疑惑,我就想到自己過去也有這些疑惑,但沒人可以好好告訴我,我的孩子卻可以沒有恐懼、沒有顧慮地提出來。幫孩子解惑的同時,如果碰觸到我自己的問題,我也會坦誠地告訴孩子,過去爸爸的好奇心太重,相對的知識又太少,所以犯了一些錯誤,爸爸不希望同樣的狀況發生在妳們身上。
我不會用道德的大帽子,而是傾向把我知道的各種狀況提出來,跟她們做討論。我總是盡可能地讓她們知道,一件事情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結果,只要她們內在是相信自己、也尊重別人的。所有事情都是自己做的決定,不能老是怪罪他人,這是我教育孩子的原則,也是我的人生態度。
若問這一生中,有什麼最值得與別人分享的?那就是,一個全新的生命,從她出生的那一刻開始與她相處,直到有一天,這個孩子能夠獨立自主,這整個過程,就是我最想和大家分享的。
第一章 親密真美妙
無遮掩的愛,沒有任何顧忌
我從一開始就決定不要去遮掩我和孩子之間的愛。譬如,我們家很喜歡一起洗澡。有些人會說,孩子長到幾歲之後就不能一起洗,在我們家沒有這種限制。孩子在發育期的確比較害羞,自然不想一起洗,我們也不會勉強孩子,但是洗澡的時候孩子要進浴室拿東西,或是孩子洗澡時我們要拿東西,只要事先問一下,通常就可以進去拿,不必等到洗完澡。
我和大女兒啾啾在巴黎一起生活的第三年,曾經發生過一件事。那天啾啾剛洗完澡,我聽到她在浴室喊了一聲:「把拔,我……」接著便聽到她倒地的聲音。我猜想她可能因為貧血昏倒了,趕緊衝到浴室抱起她,把她放在床上,等她自然清醒。她是我的小孩,她昏倒了我當然要馬上處理,難道我還要打電話找救護車,請護士來幫我女兒嗎?
我是她的爸爸,她小時候便秘,五、六天解不出大便,就是我幫她把大便摳出來的。那時候,我不害怕她,她也不害怕我呀!
這件事讓我知道,我跟孩子之間依然沒有害怕。當啾啾昏倒的前一刻,她希望爸爸趕快來救她。當她醒來之後,並不覺得爸爸不能這樣幫助她。
小女兒比嘎跟我的親密也是沒話說的。去年她到巴黎之前,有幾次洗完澡裹著浴巾準備回房間,探頭看見我躺在床上想事情,而她正想找我說話,就過來躺在我旁邊。這種親密是自然而然的,我們不會害怕彼此的身體,身體的親近反而是一種加分。親子間不需要正襟危坐才能談事情,在我們家,任何時間、任何狀態,大家想聊就聊,百無禁忌。
對於親密這件事,千萬不要因為有許多的隔閡與顧慮,以至於生活中一些很基本的照顧,生命的相互扶持,都不敢去做。我相信,如果將來有一天我這個老爸生病了,尿褲子了,我的女兒們必須幫我換床單,必須碰到爸爸的身體,她們肯定是不害怕的。但在我那個世代,我跟母親或手足之間,大家心裡都有一堆的害怕。
我們家沒有固定的睡房,也沒有幾歲之後就必須自己睡這件事。雖然孩子各有自己的房間,有時孩子特別想跟媽媽睡,那就她們睡床上,我一人睡床下;有時兩個孩子想一起睡大床,那就我們夫妻倆睡床下。孩子想跟誰親近,想跟誰睡,完全不設限。
我心裡一直很明白一件事,如今也從女兒身上得到驗證:當孩子的內在愈安全,對父母給她的愛愈了解、愈有信心,當她知道自己終將走向獨立自主的生活,她愈能義無反顧地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孩子不會因為跟父母很親密,就永遠膩在父母身邊,因為親密不是溺愛,更不是在家人間製造秘密。只有完全地坦誠,才是親密展現的素質。
第三章 今夜真好眠
把握睡眠,就掌握了每日的身心自我療癒
從大女兒出生,到她十五歲我和她去巴黎學音樂為止,五千多個日子裡,做為父親的我,每一天都很用心地迎接這一刻的來到:我的孩子要睡覺了。
我宛若一名牧師,每天懷著虔敬的心,帶領著兩個女兒的睡眠。我非常清楚,能夠對孩子產生深遠影響的,不會只是陪她們入睡的那短短幾分鐘而已,而是她們整個的睡眠品質。孩子覺得安睡在此時此地,跟自己的身體完全地親近,跟這個世界完全地和諧、完全沒有爭執。這樣一個可以領受無限的情境,是孩子取之不竭的寶藏。
曾經,當孩子們在床上躺好了,我們互道晚安後,我會為孩子玩個簡單的小遊戲:
我把雙手張開,揪住棉被角的兩端,使力將棉被往上揚起約半公尺,她們小小的身體承受著揚起棉被帶來的涼風,既暢快又興奮,而當棉被慢慢落下來罩在她們身上時,又會有一種無比幸福的舒適感。以一整天活動的比例來講,睡前這麼短短一分鐘所得到的感官刺激,在心理上的強度,恐怕勝過其他時刻的總合。
這個揚起棉被的動作,是我為兩個女兒精心設計的儀式,大概只要重複做個四、五次,她們就會在極度開心的狀態下迎向睡眠。
有個觀念我極為服膺:孩子在嬰兒時期,如果張開眼睛看見的是父母慈愛的臉龐,孩子會對父母充滿了認同,充滿了信賴。於是,從孩子非常小的時候,我就每天持續做。我希望孩子每天早上睜開眼睛的一剎那,以及夜晚闔上睡眼的那一刻,感受到的都是父母的愛。
不管白天發生過什麼爭執或不愉快,只要到了睡眠時間,我們就讓一切又進入到彼此親密與圓滿的狀態。就像一首樂曲,最終走回到主和弦,而當所有樂器演奏完最豐沛、最甜美的音色,我們才會離開孩子的臥房。
別讓孩子帶著一絲不愉快入眠。就寢,是一個人回歸信賴與幸福的最佳時機。
經過五千多個日子的陪伴與實踐,她們從不曾被逼著去睡,或者讓自己透支了才睡,或者帶著懸而未決的疑慮入睡,那麼,當她們長大離開父母,便已知道也很習慣,如何進入到好的睡眠,如何把握睡眠的時間。那幾個小時的時間,就會成為她每日身心的自我療癒。
在孩子睡覺前,談心、說笑、編故事、揚棉被,用歡笑和親熱,劃下一天的句點。這是信念,也是樂趣。
第九章 功課跟得上就好
學習為自己,真好!
兩個孩子因為出生在音樂家庭(她們的媽媽是鋼琴老師),自然容易接近音樂。縱然她們也念音樂班,但我們從不認為將來就一定要走音樂這條路。她們會接觸到不同的學科,有可能發展出不一樣的興趣,所以打從一開始,我們夫妻就打定主意一定要幫助孩子選擇自己的志趣,讓孩子依照志趣邁向獨立的人生。
「功課跟得上就好」是一個很低的門檻,這樣孩子才有餘裕繼續地玩,繼續地認識新事物,而不要為了追求分數與排名,使她們的人生加速地運轉,以超過負荷的速度往前衝,然後幾乎沒辦法停下來檢視自己,到底真正的興趣在哪裡,真正的能力在哪裡?
相對於「功課跟得上就好」,我們也可以說:「學習為自己,真好!」
「學習」是孩子內在的需欲,別以為上學對孩子來說是痛苦的,是因為大人們把學習這件事搞得太嚴肅,孩子才會討厭上學。當我的孩子只要「功課跟得上就好」,她們跟同學的關係比較像是玩伴,而不是競爭對手。當學校像戰場,名次像戰利品,大家除了關心自己考得好不好,更擔心別人比他好;不只是評量自己的學習,更在意別人跟他的競爭關係,這會形成人與人之間不健康的互動,甚至猜疑。
我的媽媽、岳父母都是小學老師。長大後,媽媽曾拿學校一些有爭議的考題給我看,有時我也不知如何作答,媽媽就會說,果然是題目出得不理想,容易讓孩子錯亂。原來,要應付好考試,得到好的成績,並不只是對知識了解了就好,還要擁有考試的技巧,必須非常地小心,因為出題者可能會設下陷阱來考驗孩子。我當時就覺得很恐怖:考試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我一個朋友比喻得有趣,他說台灣的教材與考試制度總逼得孩子要去補習,就好像故意把人先丟到海裡,再想辦法用救生圈把人救回來。考試有時不是在幫孩子認識學習成效,而是有許多的詭計在裡面,讓孩子得用破案的心情來作答。
所以,我總是跟孩子說,學校教的你只要懂了,考試只是讓你看看了解得夠不夠。我們偶爾檢查一下考卷和作答情況,就算是粗心大意考壞了,我們也不會責備,最多提醒她們下次再專注些,畢竟細心也是很棒的特質。
當她們的功課跟得上,在學校裡就擁有可進可退的籌碼。假如她們想要走一條獨特的職涯道路,那麼學校課業只要能應付、能畢業即可;或者,她們想要走升學之路,達到學識上的高度,進入金字塔的頂端,只要功課跟得上,她們也有進路。
我真正在意的是,孩子能不能從學習中得到成長的助益與力量。
第十二章 砍斷魔掌,剪斷臍帶
孩子不會一直等我們,在適當的時候做該做的事
家庭教育需要全心全意地經營,而「放手」是最美的結局。
柳宗元有一篇關於種樹的文章,至今我仍常念誦。大意是說:移植一棵樹時,要讓它的根部能夠舒展,盡量把根部的泥土一起移植過去,還要夯得很固實,如果附著在根部的土太鬆,埋下去之後,一下雨就鬆動了,同時要把土鋪得跟地面一樣平,看起來就跟旁邊的樹一樣自然。最後有一段話講得很好:照顧一棵樹,就像照顧自己的孩子般那樣地愛護它,可是當移植好了,枝葉修剪乾淨了,土也夯實了,當你離開不管它的時候,就好像是棄置它一樣。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就要像大地撫育所有生命般,那麼地飽滿、全面,完全不用擔心給的愛太多,或是跟孩子太親密,會讓他們不想獨立。然而終有一天,做父母的要學會完全放手,然後你會發現,孩子已成為一個很健全的人,跟父母之間也保有非常親密的記憶。
我曾問過一些朋友,跟自己父母的關係如何?有人說一接到電話就毛骨聳然,爸媽很愛管東管西;有人則說沒時間管彼此,跟父母不太親近。似乎總是干擾的多,掌控的多,互相擔心的多,也有形同陌路的。
我體認到的教養原則,就是:該對孩子完全付出的時候,就毫無保留地付出,假如孩子六歲前都不跟他親密,之後補救可能也來不及了;假如都不跟孩子玩在一起,到他十歲以後就來不及了;假如都不跟孩子溝通,那麼到他十三歲進入青春期,也來不及了;假如都不與他分享,等他完全長大了,再要分享也來不及了。孩子不會一直等我們的,在適當的時候就要做該做的事。而最後一件該做的事,就是砍斷自己的魔掌。
每一個孩子都值得被相信,往往是大人把事情搞砸了。什麼叫做「相信孩子」呢?首先,孩子一定都希望讓自己活得很好,只要父母給他們機會去發現自己的問題。別去干擾,也別太早就直接跟他說這樣是對、那樣是錯。
我想起比嘎八個月大時,才剛學會爬不久,我們帶她到一個遊樂場,她在一個大概離地一公尺半的器材上爬,我一邊守護她,也一邊觀察她如何玩。忽然她的身體嘗試一個看起來非常危險的動作,幾乎懸在半空中,她的腳不停地晃來晃去,探試任何可以踩或勾的支撐點,結果我看見她像一隻毛毛蟲般,又攀回到原來的地方繼續爬。一個這麼小的孩子,她對危險有警覺性,也不會只停留在安全的地方。
當孩子逐漸成長、準備邁入社會,父母只要幫助他去了解各種狀況,不需要誇大「危險」,也不需要誇飾「美好」,孩子自然而然會逐漸明瞭,原來人性是這樣子運作,社會有這樣的法則與規範,有這樣的資源與選項,孩子不會讓自己走到絕境去的。
一旦對孩子有信心,才能真正展開教育的過程。
前言
生命中的驚鴻一瞥,我十三歲就想當爸爸!
十三歲那年,有一個重要的、奠定我人生基調的經驗,我稱之為「生命中的驚鴻一瞥」。
那時身高才一百四十幾公分的我,很稚嫩羞澀。每天都從當時還很鄉下的新店安坑通勤到台北市萬華國中念書。
在秋末冬初的一個清晨,我背著書包,戴著尖頂帽,準備搭乘從新店往萬華的第二班台北客運。走過一條很窄的馬路,沿途只有幾家商店,只見一個粗獷、貌似做「黑手」的男人,騎著「野狼一二五」,他身前有個看來只有兩歲的小女孩,反身緊緊抱著他的肚子。
那一幕對當時的我來說,大概是有生以來最...
作者序
一起經驗生命的美好
人生當中,絕大多數的角色都是被賦予的。然而做為一個父親,我確定是在充分的心理準備和熱切的期盼下投入的。父親的角色意味著嶄新的機會和全然的責任,那是不可推諉也不必謙讓的冠冕。記得第一個孩子出生前,想到將有一個新生兒叫我爸爸,就令人激動不已。
「對愛的直覺和有益身心的理性作為,都將被帶進養育的過程。而且無論如何,不要讓歲月蒙蔽了初心。」我是這樣不時叮嚀自己的。如今,回首二十七個年頭,歷經多次關卡,一家人在親密的基礎上,以坦白的態度將歧見化小,諒解加深,危機變成轉機,親子關係結出友誼的果實。誰不想把最好的給足下一代呢?這本書所陳述的,正是我確信為好的核心理念。
不論是身為一位古典音樂的佈道者,或是個性迥異的一雙女兒的父親,或是一位來日的作家,最大的心願無非就是和大家一起經驗生命的美好,尤其是當我們可以面對面的時候。
感謝瓊齡一路協助完成書稿,感謝賴佩茹女士從旁鼓勵與指教,最要感謝遠流的編輯朋友,在迷茫人海中,為心靈的交流開闢航道。
二○一二年九月四日 於南勢堡
他序
一位音樂佈道家與百分之百的天才奶爸
嚴長壽(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應志遠先生是一個我遇到極少數擁有細密個性的男性。從他自身的音樂人生歷程,到撫養女兒的過程,在在都顯示出他異於常人的表現。
二○一一年三月,公益平台與應志遠先生所主持的童想村,曾在台東舉辦一場「童想室內三重奏」,由法國極具影響力的大提琴家Alain Meunier的三位優秀門生李昀陽、應就然和高洛堯擔綱表演(應就然為應志遠的大女兒)。凡是欣賞過這場演出的朋友,都對應志遠先生豐富的表情、靈活的手勢,以及充滿情境想像力的導聆方式,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
做為一個音樂的「表演者」,應志遠先生在音樂上有很深的造詣,他擅長將中國詩詞歌賦的意境,融入穿透於西洋古典音樂的詮釋中,將音樂的內涵與感動傳達出來。他自創的「情境教學法」獨具一格,也帶領許多喜愛音樂的朋友輕鬆地進入古典音樂的奧秘殿堂,讓音樂成為普世藝術,也讓音樂擁抱群眾。
做為一個父親的角色,在他人生正值巔峰時期,為了成就孩子的音樂生命,竟毅然放下工作,陪伴大女兒至法國深造學習音樂。在他與兩個女兒的相處之間,保持著細膩零距離的觀察與溝通方式,將「親密」的價值真實無遮掩地展現在親子教育中,使之成長茁壯。顯見「親密」為其家庭生活中最特別的堅持,也是他教養觀念中最具影響力的一份軸心。
看完此書,心中覺得甚是感動!應志遠先生不但是一位熱愛生命與大自然的音樂佈道家,更是一位天生的自主教育實踐者,一位百分之百的天才奶爸。應志遠先生所經歷的親職教育,的確是很少台灣為人父者所能體驗的過程,而他正以如此自在、另類的方式,享受著充實而飽滿的人生果實。
要說應志遠這小子
陶傳正(奇哥公司董事長)
要說應志遠這小子,我跟他熟不熟?說實話,還真不熟。雖然他是我的小舅子。
第一次看到他,是因為當時我正在追他姊姊,到他們家找他姊姊。家裡沒大人,只有他在。看他雖然還沒上小學,但是也還聰明靈巧,對著我直笑。我想他大概已經知道我的目的是什麼。只好不捨地把本來要給他姊姊的巧克力給了他,以免因小失大。
後來還真跟他姊姊結婚了,他也慢慢長大。只記得當年他常神出鬼沒於我們家。我工作繁忙,回家晚,偶爾早上醒來,發現他住在我們家。一開始覺得挺怪的。後來住久了,也只好習慣了。反正我們家進進出出的人多,也不差他一個。
看他平時好像也沒念書,但也考得上師大附中。高中不好好念,他居然能以拉了才兩年的小提琴,以同等學歷去考東吳的音樂系。還居然考上了。後來又去考文化的藝術研究所。文化有沒有畢業我不清楚,不過他居然討了個彈鋼琴的老婆。
上大學的目的不一定是要學「修身、養性、治國、平天下」,但是我知道他上大學唯一的成就是討了個老婆。
成家以後,也沒看到他立業。他偶爾教小朋友拉小提琴,他老婆則天天教小朋友彈鋼琴。他愈教愈少,他老婆愈教愈多。雖說如此,孩子還是要生的。一口氣生了兩個女兒。不過好像跟他沒關係,都是他老婆生的。因為都是他老婆負責帶,他雖然也帶,都是帶她們兩個出去玩。
後來他發現大女兒「就就」好像對拉小提琴有天分,就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大女兒身上,他居然陪著大女兒到法國去學音樂。而且一去就是好幾年。我忍不住跟他講,好歹你也學點東西吧?最後他學了「指揮」。我說天啊!台灣一共有幾個樂團?你學指揮回來要指揮交通啊?結果他學成歸國。沒大樂團讓他指揮,結果自己弄了個「童想」兒童樂團,讓他亂指一通。音樂會時,我看大家一開始是看著他,開始演奏以後大家都只看譜啦!不過我看他還挺享受的。閉著眼,帶著笑容,從頭比劃到尾。他實在應該去當演員的。
不知道是因為他喜歡蓋,還是他長得帥的緣故,居然有人要幫他出書。我說:「出什麼書?教大家指揮交通啊?」他忍著氣跟我說:「姊夫,不是啦!是談親子的書。」
談親子?那不是笑話嗎?從小我就看你高興時,就帶她們出去玩,不高興時,就把她們管訓一頓。這也有學問啊?我也會!
不管怎麼說,書也寫完了!姊夫總是姊夫,要說些好話,雖然姊夫嘴裡只有假牙,沒有象牙。
親愛的讀者,親子關係千百種,最重要的就是要「親密」。這一點連應志遠都做得到,你一定也做得到!
做個有文化的自由人
李雅卿(台灣自主學習倡議人)
台北市自主學習中學(國、高中六年一貫)實驗計畫結束的那一年,我和老師們再次思考:到底我們想要培養出什麼樣的人來?
做為一個本土性的教育實驗,從創辦種籽小學到進入北市中學,參與「自主學習」的教師們總是一再誠實、認真地面對這個課題。可是每次的結論都讓人滿意又不那麼滿意。直到那次,我們才一起認清:自主學習的教育,無非是在台灣這個時空環境中,培養出真正的「自由人」與「文化人」來!
只要基於這個理念,願意不斷檢視自己的教育方式,尊重並協助下一代的生命開展,無論是不是能繼續保有學校體制的場域,都無礙於我們站在任何位置,以自己的專長,面對下一代,從事自己相信的教養事業。
應志遠老師和台灣少數具有文化的自由人一樣,養出兩位秀異的孩子。很多人好奇:這麼精采的孩子是怎麼教出來的?就像很多人好奇,為什麼自主學習總是強調「教─學」間互動式的成長一樣。
應老師這本書,有理念、有反思、有情節、有故事,真是一個好的說明。
除非父母或教師本身就是(或讓自己逐步成為)一個有文化的自由人,否則不可能允許下一代具有自由的靈魂,並協助他們發展自己與自己、自己與他人、自己與大自然之間良好的互動能力,讓周邊的人、事、物都能安然自在,共享幸福。
其實應老師是自主中學計畫結束後才出現的,不過他一直是我們實驗計畫美學和英文教師的好朋友,彼此總是交互探討著生活與生命的課題。當他回國和自主團隊的成員見面時,彼此都有相見恨晚的感覺。於是有家長和他一起玩音樂;有教師和他一起探理念;也有學生從他的「童想樂團」演奏中體會到:從音樂本質的角度出發,也和數學、語文、工藝……各個領域一樣,都能做為個人生命創造的良好進路,協助我們體會什麼是真、是善、是美?什麼是生命?什麼是自由?
我希望所有看這本書的朋友,不要起自悔之心,覺得自己怎麼沒有早一步像應老師這麼做。
因為生命的成長永遠不嫌遲。無論過去的際遇如何,只要你想,現在就可以讓自己開始。
願台灣出現更多具有文化素養的自由人,無論是這一代或是無盡的下一代。
與孩子親密,也是父母給自己最好的禮物
李偉文(親子教養作家)
看了應爸爸的這本真情告白,相信只要身為父母親,一定非常羨慕他能夠與孩子維持這麼親密的關係,繼而不免安慰自己,或許他們全家都有學音樂的藝術性格,比較浪漫吧!尤其像應爸爸,從十三歲就萌生想當爸爸這樣的志願,恐怕非常人所有,普通人應該做不到吧!
其實並不是把孩子呵護在手心,甚至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就能換得他們對父母的親密感;相反地,就如書中小女兒比嘎所說,最感謝爸媽的兩件事,一是家裡有不斷自剖的家風,一是爸爸對她的管教很嚴格,卻公平又講道理。
比嘎說的這兩點,很值得所有父母仔細思索。從應爸爸與孩子的互動中可以看到,父母不需要討好孩子,該要求孩子時絕對不能打折扣,但我們也必須懂得反省,能夠誠懇地與孩子溝通。
我總覺得,台灣的家長在孩子不同的成長階段所採取的方法與重點,剛好顛倒了。往往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崇尚開放式的教育,任何事情都跟孩子講道理,讓孩子自己做決定,結果養出自我中心的小霸王;到了青春期,卻開始擔心孩子變壞,反而採取高壓手段,以「我是為你好!」為藉口,阻斷了親子間坦誠溝通的機會。
孩子小時,大腦的理智分析力尚未成熟,實在不必耗太多心神講道理,孩子也沒有太多能力做自主選擇,父母陪伴的重點應該放在生活常規的養成、負責與自律。到了青春期,父母就可以跟孩子做自剖式的交流,相互分享心靈感受。當父母敢於放下莫須有的尊嚴或面子,孩子才願意把我們當成「同一國」的,親子間的親密感才有可能真正地建立。
應爸爸與孩子彼此間的互動方式,或許我們無法完全做到,但是這樣的核心理念與價值,卻是為人父母者都該參考、並想辦法用自己的方式實踐於家庭中的。
一本傳遞幸福的書
傅娟(親子教育專家)
第一次見到Jo Jo姊姊和應爸爸,是在他們中和的家中。
有天聽娣娣(我的三女兒)的體操教練提及,有位從法國回來的小提琴家,每天都到他們的體操館練體操。
好奇地想帶娣娣認識這位總想著倒立出場拉琴的小提琴家,聽聽她的故事,順便也看看是否可以激發出熱愛體操的娣娣多些對小提琴的熱情。
Jo Jo姊姊約了我們去她家裡,第一眼娣娣就被這位氣質非凡、靈氣逼人,有著清秀臉孔、纖細身材的漂亮姊姊給迷住啦!於是拉著姊姊的手,纏著她不放,翻跟斗、倒立、下腰,到拉小提琴、彈鋼琴,從體操一直玩到音樂。Jo Jo姊姊不只琴拉得扣人心弦,體操也不輸專業呢!
正準備回家時,應爸爸回來了。怎樣的父母才能教出這麼棒的孩子?聊著聊著,我走不了了,著迷的人變成是我了,從他自己怎麼學音樂,到怎麼教Jo Jo,怎麼出國和怎麼生活,到現在怎麼推廣古典音樂……。怎麼會有人這麼會講故事,而且是講古典音樂的故事,每首曲子的迭盪起伏都變得生動而有畫面。我終於知道,為什麼Jo Jo的小提琴演奏令人如此心動的原因了。看著應爸爸散發光采的眼神,興味盎然地解釋著,我想,連不懂古典音樂的人都會感動、了解和愛上古典音樂的。
應爸爸要出書了!我非常想看,迫不及待地讀著書稿。看完之後,好感動,好感謝,好感恩。
感動於他對於家庭、對於孩子的付出與陪伴,對於音樂、對於生命的熱情與執著,好動人!
感謝他的分享,一個爸爸堅強的、軟弱的、勝利的、挫折的一面,尤其是親密的價值,好受用!
感恩自己意識到,有一天做父母的終需放手,是可以如此無畏、如此勇敢!
八月在教會裡舉辦的音樂會,由應爸爸主持和導聆,Jo Jo演出和示範,看得到父女倆的默契、滿足和快樂,好幸福!這是一場傳遞幸福的音樂會,感恩自己可以置身在這樣的幸福裡,正如我看完這本書的感覺。
一起經驗生命的美好
人生當中,絕大多數的角色都是被賦予的。然而做為一個父親,我確定是在充分的心理準備和熱切的期盼下投入的。父親的角色意味著嶄新的機會和全然的責任,那是不可推諉也不必謙讓的冠冕。記得第一個孩子出生前,想到將有一個新生兒叫我爸爸,就令人激動不已。
「對愛的直覺和有益身心的理性作為,都將被帶進養育的過程。而且無論如何,不要讓歲月蒙蔽了初心。」我是這樣不時叮嚀自己的。如今,回首二十七個年頭,歷經多次關卡,一家人在親密的基礎上,以坦白的態度將歧見化小,諒解加深,危機變成轉機,親子關係結出...
目錄
推薦序 一位音樂佈道家與百分之百的天才奶爸/嚴長壽
推薦序 要說應志遠這小子/陶傳正
推薦序 做個有文化的自由人/李雅卿
推薦序 與孩子親密,也是父母給自己最好的禮物/李偉文
推薦序 一本傳遞幸福的書/傅娟
自序 一起經驗生命的美好
楔子 生命中的驚鴻一瞥,我十三歲就想當爸爸!
第一章 親密真美妙 親密關係恰如絕美的和聲
第二章 一路玩到掛 得意忘形的玩、樂盡天真的玩
第三章 今夜真好眠 一夜之計在於眠,只需溫柔
第四章 椅子鋸斷腳 家不論大小,都是浩瀚的宇宙
第五章 天地無限好 從大自然汲取生命之泉
第六章 生病我最大 音樂需要慢板,人生需要慢板,養病最需要慢板
第七章 爸爸是隻大猩猩 意志堅定,化苦痛為光輝
第八章 滿足孩子的心願 以進行曲的步伐,做自己的主人
第九章 功課跟得上就好 茁長自主,戰場變回樂園
第十章 真性真情真心話 用真情與誠實滋潤心靈
第十一章 站在理字上支持孩子 理性的照見,讓我們認清方位
第十二章 砍斷魔掌,剪斷臍帶 相信與尊重,親子共享甘甜
女兒說 不似乖女兒,寧像小猴子/應就然
女兒說 走出自己的路/應悅
推薦序 一位音樂佈道家與百分之百的天才奶爸/嚴長壽
推薦序 要說應志遠這小子/陶傳正
推薦序 做個有文化的自由人/李雅卿
推薦序 與孩子親密,也是父母給自己最好的禮物/李偉文
推薦序 一本傳遞幸福的書/傅娟
自序 一起經驗生命的美好
楔子 生命中的驚鴻一瞥,我十三歲就想當爸爸!
第一章 親密真美妙 親密關係恰如絕美的和聲
第二章 一路玩到掛 得意忘形的玩、樂盡天真的玩
第三章 今夜真好眠 一夜之計在於眠,只需溫柔
第四章 椅子鋸斷腳 家不論大小,都是浩瀚的宇宙
第五章 天地無限好 從大自然...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